第一篇:黄山听课体会
黄山听课体会
总体印象是:有深度,有广度,放的开,感染力强。
第一点是:教师在备课上有深度有广度,由课本表面的知识,到知识背后的支持材料,到知识内容背后的美术理论,审美思想,如果没有充分的备课,对课堂知识的充分挖掘,就不会做到课堂上的深入浅出,对课堂教学的画龙点睛。如青花瓷一课,对次的制作方法,制作历史,艺术价值,文化背景,在课堂上都进行了介绍,重点对青花瓷如何欣赏进行讲解。还让学生动手尝试进行花纹设计。如果没有课下对材料的充分研究,就不能做到合时安排,让课堂内容如此丰富。由此我们对照自己的课堂及平时的工作,我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材料的学习,对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等等,研究的太少了。冀教版教材小涉及的美术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如果想在课堂上让学生学的好,学的明白,教师要达到专业水平才好。这也对我们平时的学习读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点是:教师在课堂上放的开,美术课的内容每一节课都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学生不知道,不理解,就会产生很多的好奇心,会提各种问题。但教师仍然让学生充分的提问,充分实践,然后再引领,可以说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如湖南的指墨游戏课,先以疑问开头,再让学生先实践,从学生的实践之中进行总结,教师讲解升华后学生再实践。每个环节都从学生实践出发。在课堂上学生穿着外套,亲自动手实践,虽然把墨汁弄的很脏很乱,学生却得到了实践,从实践中学会了知识。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和教师的课下准备分不开,也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在众多的比赛课中,我们可以用敢不敢让学生提问为一个标准,有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有的教师却放不开,一直自己在讲。学生只坐在那里听,课堂不活跃。气氛压抑。我的反思就是,美术课也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创造一种开放的课堂。
第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来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震憾,进而加深理解。如青花瓷一课,瓷器艺术品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老师一方面拿来了真实瓷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还制作了MV,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来真实感受青花瓷的美,最后学生也感叹:“青花瓷真的很美。”再比如云南的金水漏印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四张一开纸大小的金水漏印作品,当作品上的盖布被欣开的时候,金光四溢,美仑美奂,学生当即被震憾,被感染,充满了学习的欲望。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也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
第四点,就是相信学生,孩子们是可爱的,是聪明的,孩子们对美的感受是真实的,深刻的。在艺术面前,在美好的事物面前,孩子们的感受也我们是一样的。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他们表达对美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现美。
第二篇:黄山听课有感
两年一度的“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又要开始了,是第八届。这是全国中语届规格最高的比赛,我很期待。
或许我一生都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大赛,或许我不能到现场听课,但我一定想办法学习、揣摩这些优秀老师的视频。
在中华语文网上看评委资料,评委都是名家。河南省的孟素琴老师也去了,这让我倍感亲切。
看高中参赛选手的资料,我发现我只认识北京的连中国一个人(当然,他不认识我),我读过连中国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5期的《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当时读的感觉仿佛遇到知己,文章说出了我心中想说的话,我曾多次引用,如:“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也只有这样,教书才不仅仅是个职业,它更闪耀、呈现着一位教师的心路历程,课堂也会变为教师生命辉耀洋溢的发生地。„„其实全班学生都是生命的红烛,教师燃起来,然后大家一起燃,一切生命闪动着熠熠温馨的光焰。”“课下回顾,这样的课堂不像是一场‘劳动’,倒好像是师生一起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命的‘演出’。”“ 课堂上挥就气脉精魂的教师,是在用生命的绚丽尽情地书写着大大的‘人’字。在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平凡而高贵,朴厚而傲岸。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人’的愿望。”“教师散射出的光与热、情与真,让平凡的自身,让在茫茫人海里微不足道的一位小人物,不再平凡,不再微不足道。结合自己的课堂体验,我愿意代表天下所有的教师说一句:感谢课堂,是你让在社会中原本渺小的我们,不再渺小!”我希望他能取得好的成绩,希望有机会能认识他。
看初中参赛选手的资料,我认识的是河南的魏玲老师。魏老师是2009年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第二名,还参加过“四方杯”比赛,非常优秀。河南省的选手在历届“语文报杯”比赛中,似乎总与一等奖擦肩而过,这让我很是郁闷。我希望魏玲老师能为河南的中学语文老师争口气。
最后,我突然想谈一谈我学习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课堂实录后的感受:
一等奖课例中,我最欣赏一等奖第二名李哲峰讲的《作点辩证分析》和一等奖第四名宣沫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①之前,我经常在一些中学语文杂志上看到李哲峰老师的文章,所以对他比较关注,现在欣赏他的课,大为叹服。李哲峰老师的课,大气而从容,没有深厚的积淀,绝对上不出如此精彩的课。我最欣赏的是他多变的点评语——这正是我上课的弱点。②宣沫老师的课设计精巧,能把如此难讲的课文讲得如此精彩,我自叹弗如。③我曾对这两个课例进行多方设计,试图超越,但最终失败,很佩服他们两人的课。
一等奖课例中,第一名王毅君老师的《琵琶行》非常好,其成绩在前两名之内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第三名邢小雷老师的《失街亭》拓展非常精彩。第五名王良老师朗诵《陈情表》,让我在第一次听时忍不住潸然泪下,一年来我一直揣摩吟诵,现在自觉也许可以赶上王良老师。第六名许涛老师的《祭十二郎文》上出了语文味,如此难讲的课文,难为许涛老师了。
二等奖课例中,我喜欢朱典锴老师的《议论要有理有据》和李淑慧老师的《巴尔扎克葬词》。朱老师的作文课贴近学生生活,这正是我喜欢的风格。李老师的课品味语言和指导诵读很精彩,李老师若能删去中间对《守财奴》语言的品味(约5分钟时间),再把结语简练一些,必不会拖堂,其分数应该会高一些。
我一直认为,一节课上,如果学生的回答一直正确,那么这节课或者是假课,或者是价值不大的课。学生的错误是课堂的常态,没有错误就没有进步。欣赏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苗文芝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心中激动不已,原因就在于课堂上有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点拨。有学生的错误,有教师的及时点拨,课堂才真实精彩。下面,我摘取两个课堂片段进行分析。
一、当遇到学困生的回答时
一个班的学生,语文水平肯定参差不齐,成绩优秀的同学回答问题自然头头是道,程度不好的学困生回答问题则往往不如优秀生那样流畅和准确。我以为,一节课上,若全由优秀生回答,则根本体现不出班级学习的整体状况,倒是学困生的回答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苗老师在课堂上就遇到了学困生的回答。
师: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哪个意象?(请生2回答,生2默然。)师:看题目,在哪里送别? 生2:在长安。
师:在长安?在什么天气中? 生2:我觉得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师:风雨交加吗? 生2:风雪交加。
师:所以这首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就是——雪。
就学生所犯的错误而言,这是一个极其真实而珍贵的课堂片段。我们都知道,苗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哪个意象?”)其实很容易,但学生2却不会,默然;在看过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后,学生2居然说送别的地点是在京城长安;教师再次点拨后,学生回答是“风雨交加”。这位同学显然是个学困生,她在语文上的学习水平不高,再加上在大型公开课上上课的紧张,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就在所难免了。我自己曾在课堂上曾无数次遇到这样的现象——比如有一次在市级公开课上,我讲《陈情表》,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急于星火’是什么文言特殊句式?”某学困生很认真地回答:“我觉得是比喻句。”我哭笑不得。但是,我却很少在别人的省级、国家级公开课的课堂上遇到这种情况。原因何在?莫非和老师合作的学生都是学校里优秀的学生吗?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公开课也毕竟能体现一个学校的风貌。所以,苗老师课堂上这位学生的错误反映了课堂的常态和真实。
就教师的点拨而言,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吸取经验和教训的片段。下面我分层次来品析。第一次点拨,当学生默然不语时,教师引导:“看题目。”这是一个很聪明的点拨,因为题目中有“雪”。我曾在《例谈追问点拨》一文中将之总结为“联系主题(题目)点拨法”,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犯错时,我们可以联系主题(题目)来打开学生的思路。第二次点拨,教师在“看题目”紧接着问:“在哪里送别?”我以为这个点拨针对性不强。苗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看到题目中的意象“雪”,但这个问题却把学生引导到了送别的地点,果然,学生答出了送别地点:“在长安。”——很遗憾,苗老师没有根据题目中的“归京”来点拨更正,他可能是急于让学生说出问题(“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哪个意象?”)的答案。点拨问题无针对性,学生错误没有更正,苗老师在这次点拨中做得不好。第三次点拨,紧承上一次点拨,苗老师马上意识到刚才的点拨是一个无效的追问点拨,于是他的下一个问题更有针对性:“在什么天气中?”学生自然会往天气上回答,可见,有效点拨必须有针对性,必须与学生的疑惑紧密相关。第四次点拨,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看着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的学生居然说是“风雨交加”的天气,苗老师的点拨简单而成熟:“风雨交加吗?”暗示学生:你的回答有问题,请自己更正。这一次,学生终于能够正确地回答:“风雪交加。”
由苗文芝老师的四次点拨,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点拨需要教师对文本知识的深刻把握,点拨需要降低难度,点拨追问尽量是限制性问题而不是开放性问题——比如苗老师的点拨:“看题目”;点拨需要有针对性——比如苗老师的“在什么天气中?”
二、当遇到学生的错误的自由赏析时
很多课堂都有一个自由赏析的环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超出教师预设的内容,而教师常常是一片“好”“好”“好”——即使学生有明显的赏析错误。于是,学生的赏析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其实,学生的自由赏析尤其需要教师点拨与深化,如此,学生才会有进步。余映潮老师曾评价某次全国教学大赛:“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大能够进行深化,不大能够进行优化,不大能够进行细化。”余老师的评价同样可以扩展到其他课堂中。苗老师的课堂中也有一个自由赏析的环节,但苗老师的表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请同学们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有关雪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生思考)
生:我找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来应该在春天。梨花是白色的,所以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很大。
师:我有一点疑问——下面老师觉得你发言很精彩,我也觉得很精彩——你说“梨花是白的,所以通过比喻写出雪很大”,你要不要纠正一下?
生:“千树万树”写出了雪很大。
师:我还想追问一下,因为梨花是白的,所以写出了雪怎么样? 生:白。
师(总结):他既从“千树万树”看出了雪之大,又从“梨花白”看出了雪之洁白。这样行吗?
“梨花是白色的,所以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很大。”这个回答有着明显的错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他应该能够自己赏析正确,只是因为紧张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了失误。苗老师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失误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于是,他重复了一下学生的错误赏析,然后问:“你要不要纠正一下?”暗示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马上更正:“‘千树万树’写出了雪很大。”这个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全面,苗老师继续追问:“因为梨花是白的,所以写出了雪怎么样?”学生最终把自己的错误全面而准确地更正:“白。”苗老师的追问点拨很轻松,也很到位,这源于他的课堂机智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了他的追问点拨,学生的认识明显上了一个层次。我们的课堂需要这样的点拨。
著名特级教师尤立增说:“教师的点拨能力是教师教学素质的综合体现。”上面两个片段中的点拨就显示了苗老师极高的综合素质。最常见的错误,显示了原生态的课堂;最及时的诱导,显示了最高超的技巧。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教学生成的契机,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它,以生成出“不可预约的精彩”。
在这激情似火的七月里,我有幸观摩了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大赛虽已落下帷幕,而我却依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几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专家评课成了此次大赛的主要看点。以下说说三位专家给我留下的印象。
程少堂:播撒语文情种的幽默大师
大赛的第一天,大家听了五节课,几乎都是单调枯燥乏味的课,混乱的思路搅得我头昏脑胀。其实,我倒不是想妄加评判选手的教学能力,而是觉得他们的失误或是欠缺代表的是我们语文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以及语文教学现状的投影,于是我惊诧不已,由此陷入了一种怪诞的想法中:语文课真是高投入、低成效的课,与其让学生为了达成教师所想当然的教学目标而备受折磨,不如解放学生,让学生到图书馆里自由读书,教师相机给予一些指导,也许会有更大成效。
正在我胡思乱想之际,“我开始讲了,大家鼓掌”,一个雄浑的声音打断我的思路,把我拉回现实。原来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程少堂老师开始评课了。他从大处着眼,先讲一个问题:家常课与公开课有什么不同,然后谈一个话题:黄山之所以为黄山,名课之所以为名课。他的两个问题给大赛的课定了位。
他的评课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话语犹如一团幽默包裹着的火,对语文的赤诚与激情冲破幽默喷吐而出;其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开场白,没有结束语,一反常态,来的让你措手不及,在你还有所期待时却戛然而止;巧妙之处在于,把黄山的美与名课的美结合起来,抓住了听课人游黄山的心理,引发了共鸣;其作用在于,让听课者与上课者豁然开朗,为听课者驱除了疲劳,为参赛者指明了方向。
总之,程少堂,他,给点幽默,给点思想,给点留白;让你轻松,让你思索,让你回味。同时,他不忘宣传他的语文味,与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对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给予积极友好的回应。所以,我说,他是播撒语文情种的幽默大师。
他的评课打消了我的奇怪念头,让我对语文教学又重拾信心。
袁源:优雅的语文形象代言人
袁源老师,南京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此次大赛的专家评委。她是大赛的第二天下午给我们评课的,她往台上一站,我心底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她是我今年3月份参加“国培”学习的主持专家,在我眼里,她是什么样,语文就是什么样,她与“语文”已经合二为一了。她端庄、优雅、温柔、有爱心,语文的美丽风景就在她的气质与风度中得以体现。
她的评课以“如何带领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获得体验,这是语文的风景所在”为引子,接着探讨了如何走进文本:首先要读懂文本,这是第一步;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还要有所体验、思索、享受。在理论的观照下,她对几位参赛选手的课进行了梳理、评点。在谈到“体验”与“享受”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未知世界是浩瀚无边的,而我们的人生之河却是短暂的,因此,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要懂得享受”;言及“思索”时,她指出:几位选手在教学设计时还没能提出重量级的问题,所提问题未能触及学生思维的深处。我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所忽视的,我们常让零零碎碎的问题、没有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因此,该问题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此外,她对教学设计提了几点建议:不能太多、不能太难、不能太紧。最后,她就“语文知识教学”“板书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她是多么谦逊啊!我想疑惑的不是她,而是我们吧。
余映潮:中语界的中流砥柱
余映潮老师,他以一节简约、浑然天成的读报示范课悄然拉开大赛序幕,最后又对整场大赛的所有课例进行全面盘点、梳理、整合、提炼,进而升华为一个大的问题进行评析: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他就像一位有着科学思维的辛勤的农民,对大赛这块小小的试验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精耕细作、耙梳,使之成为一方平整的、有着无限生长力的沃土。
具体来说。首先,余老师从大赛选文的特点、选手的特点以及选手现场的表现三个方面对初中赛场的赛况作总的评价。这里可以看出余老师务实的工作态度,他不讲虚词、不讲套话,直言不讳地指出选手赛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技能水平不高。
在表述一个看法“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一主要问题时,他坚持以事实说话,从理论高度观察。他说,第一,能很好地表现教师教材研读能力的,准确把握训练目标,有效地进行教材处理能力的课是好课。围绕这一点,他谈了“怎样利用课文来上课”这个问题。先依次对《陋室铭》《爱莲说》《浪之歌》《好嘴杨巴》这几个课例在教材处理上的突出问题进行点评,评得我茅塞顿开、心悦诚服;然后具体地欣赏了大赛第一名李明的课例《泥人张》,评点了他的成功之处,也指出了不足;接着又从“教材标高把握不好”“选点精致把握不够”两方面讲了高效利用教材的难度,举了《说不尽的桥》《献给母亲的歌》两个课例。第二,得体得法的课是好课。他说《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经典文言作品,不进行背景材料的铺垫,就是不得体,在课的中部、尾部出现背景材料已是强弩之末。原来教学环节需要如此精细化的设计,就像打仗一样要有好的部署,我真是大开眼界啊。更有甚者,《石壕吏》课例的迎来掌声的表演,余老师说是不得法的,这又令人深思。他说不得法还表现为教学技能的不得法,着重讲了朗读指导的不得法,举了《爱莲说》《行路难》《水调歌头》《山坡羊》的课例,进行朗读指导。第三,关注能力训练的课是好课。他带我们回顾了初中八大阅读能力训练目标。第四,关注学生课堂实践的课是好课。第五,能很好表现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的课是好课。他提出了“五字四短语”的标准。
最后,他以《陈太丘与友期》自己的课例示范,再次把他的教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他的总结词简直是一篇严密的、结构层次丰富而又清晰的长论文。听完以后,他的一句话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令我为之所动。他说:“我们大面积教学是懒散的教学,我们就这样凭感觉,一代一代的上下去……”余老师深沉的语调中,有对语文教学的担忧,有对语文教师的殷切期望,有献身语文教学的拳拳忠心。作为一名后生,我惊叹于余老师这位语文教学大师的学识、气度、精神以及责任感与事业心。我虽只是一名鼠辈,但我想,中语界有了余老师作为中流砥柱,语文的正气、美气是可以扬起来的。大赛结束后,我恋恋不舍、思绪万千,我多想再听听专家们精到、周密的言辞啊!
评课,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源泉。如此高规格的评课,无疑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三位评课专家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这个专家团队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学术支持。正如程少堂老师评课中所说,我们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上出好课。
怎样的一节语文课才算是一节好课,标准可能很多,但在一节好课上,师生都是放松的、享受的,它应该犹如一次愉快的旅行。
既是旅行,导游就是教师,游客就是学生,名胜就是教学内容。教师要带着轻松浪漫的心情走入课堂,走进学生,走向教学目标。藏族教师达珍轻松地来到讲堂,语言舒缓亲切,她和汉族学生享受着汉语课堂的“最苦与最乐”,或许达珍的汉语言文学水准不见得比其他选手高,但在她的课上,能感受其他选手那里所少见的恬静与超然。
既是一次旅行,就不能太紧张,太劳累。一次旅行想观赏的景点可能很多,但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不考虑客观仅凭主观愿望,偏要安排很多景区去游赏,导游拽着游客,不停地去赶往下一个目标,导游能不累吗?这样的导游现实中很少见得到。游客呢,眼前的景物前得不到停留,被催促被驱赶,不停地被告知赶紧照相走人,浮光掠影,奔波劳苦,怨声载道。导游这边用心良苦,口干舌燥,却人累心更累。如果一节课是这样上,学生累、教师累,还有听课人跟着累,真是皆不讨好。宁夏推荐教师赵俊英上的是《石壕吏》,先让学生教学目标,学生说了四五个,自己又补充了两三个,一节课要完成这么多的游览任务,怎会不紧不累呢?教学效果三方感受,都不会好。
既是一次旅行,游览目的地最美的景物就是观赏的目标,导游有义务将景区最具特色的景致呈现出来。游黄山,当然要告诉游客到黄山要看“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这四绝。不能带领游客徘徊半日,游客尚四顾茫然。就一节语文课而言,教师一定要将一篇文章中最美、最值得玩味的的地方拣拾出来,好不拖延,毫不吝惜时间来咀嚼玩味。浙江李明老师赛课是《泥人张》,是很出彩的一课。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生字词,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生字词概括故事情节,设计别出心裁,且一下子抓住了小说的情节;接着李明老师要学生找出精彩的段落,教师范读,学生模仿,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泥人张头也没回,撑开伞走了”这一句,绘声绘色,情神并茂。
既是一次旅行,导游就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会游客怎样去欣赏景区的特色景致:怎样鉴赏一块石头?怎样欣赏一块木雕?怎样理解一幅古代壁画?„„有了游介绍,游客就更能领会其中的奥妙,这就是“导”的作用。同样对于一节语文课,作为导游的教师其作用也在一个“导”字,教师“导”得巧妙,学生才会游兴盎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教师贾冬梅赛课是《山坡羊·潼关怀古》,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引入新课,感觉有些牵强,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与要上的文章关联不大,“导”得不自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贾老师也没有教学生怎样来欣赏这首元曲,倒是自己又读又唱又创,失去了“导”的作用,课堂显得很凌乱,很多劳动是无效的。
既然是一次旅行,教师的“导”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游”,游客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去发现。所以课堂上要是是留下空白,启发学生去“游”,去心领,去神会。与旅游不同的是,同伴之间要展开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既是一次旅行,早晨几点出发?沿途观赏那些名胜?行程在何地结束?怎样回到起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不要让旅程变成迷途。所以课堂既要行走自如,又要思路清晰,张弛有度。安徽淮南李宗玲老师赛课是《敬业与乐业》,李老师导入就地取材,安南参观黄山时,称赞山上清洁工人的敬业精神,自然贴切;接着用填空的形式概括课文论述结构,纲举目张;在教会学生用中心句概括段义,语言表述上,把课文一问一答式合成一句话;最后照应导语,顺带总结,为什么安南会对环卫工人做出那么高的评价?一节课行程紧凑,路线明晰,从起点回到起点,犹如一次愉快的旅行。
这样说来,语文教师是应该向导游学习,行业不同,职业相异,但道理相通,技艺相类。至于导游途中总要将游客拉至购物店的做法,确实令人生厌,咱们倒是不学为妙吧。
这里的风景独好
——“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听课有感
7月28日,为期三天的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大赛在屯溪徽州大剧院完美落幕。本次大赛分初、高中组两个赛场进行,我有幸聆听了整个初中比赛,整体感觉这是一次饕餮盛宴。首先本次比赛的教学课型安排全面,有文言短篇、诗歌(古诗、现代诗、词、曲)、小说、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指导,尤其是名师余映潮所上的读报示范课更是令我耳目一新;其次16位参赛选手整体素养相当高,能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设计出如此高水平的课堂教学,不禁令我啧啧称赞,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值得我认真学习与反思。听完了这17节课,我对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优化课堂教学
一堂课仅有45分钟,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这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
1、优化导入语。这次大赛的选手大部分都选择了直接切入课题,即开课便点明了学习的对象。例如余映潮老师一上课就告诉学生这堂课的任务是如何读报,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了读报的作用。这样的导课方式既简洁明了,也能够节省时间,为后面研读课文提供了时间保障。贾冬梅老师在执教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所采用的导课方式则显得繁琐了,她先是通过课件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边听也可边唱,接着她由这首词的写作年代引入宋代的文学形式,然后又从宋朝过渡到元朝及其文学形式,最后才点明学习的任务是元曲,这样绕了一大圈,费时不说还令学生一头雾水。我觉得贾老师完全可以一上台就可以告诉学生元曲是可以演唱的,然后自己示范演唱,这样的导入会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一定爱听,评委也一定给力。
2、优化课堂提问。通过观摩这些名师课堂,不难发现他们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并非随意而问,简单的问题都让学生提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大多都会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的问题更是提纲挈领。例如河南的魏玲老师在执教《如嘴杨巴》时,紧扣题眼来发问:什么样的嘴才能称之为“好嘴”?西藏的达珍老师在执教《最苦与最乐》时同样紧扣题眼发问:作者认为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还有重庆的杨宇鹏老师在执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也是以题目来进行发问。这种紧扣题眼的发问,能够帮助学生快而准地把握住全文的重点内容。达珍老师在研读文本时提出的问题链也很不错,如师问: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生答:未了责任。师又问:为什么未了责任让人痛苦?生答:良心责备,无处逃躲。师接着问:为什么会良心责备,无处逃躲?生答:自己对于自己加了一层责任。还有青海的张永芳老师和安徽李宗玲老师均采用了填空的方式进行提问,前者的目的是了解作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后者则梳理了课文主要内容,以问题引领思考,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明晰了课文思路,显然李老师的设计更胜一筹。纵观不同形式的提问,都是立足文本,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否则都是无效的。
3、优化课堂结语。古人常以“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文章的结构,通观这17位老师的课堂安排未尝不是如此。导入简洁,开宗明义;研读文本,详略有致;结语有力,回味无穷。余映潮老师课堂结语以三句话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会读报,培养能力,习得方法”;湖南的肖卫华老师则是以抒情式的结语结束教学,将莲高洁的精神种在学生的心中;贾冬梅老师和张永芳老师则结合所上的课文分别写了一首曲和诗,前者袒露自己的参赛感言后者表达自己对作者的赞叹;安徽李宗玲老师的结语既照应开头,即黄山环卫工人为什么会受到联合国秘书长的高度赞扬,原因是他们敬业乐业,然后谈及自己对教育的态度,并展示了学生发给自己的短信,这位女老师边读边动情地留下了眼泪,这样煽情的课堂结语怎么不让全场听众为之感动。
4、优化板书设计。好的板书不仅揭示了课文重点内容,明晰了结构,而且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次参赛选手除了贾冬梅老师没有板书之外,其余各位老师基本上都在板书上下足了功夫。山西的叶鹏华老师运用了隶书进书写了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体板书设计成了“不”字,这与安徽的李宗玲老师所设计的“业”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内蒙的杨华老师采用了平行式设计:山水—陋室(德馨)-不陋;肖卫华老师以采用了符号式设计:“?!”,以“莲”生发疑问,以“君子”的品性作出感叹;方仁艳和王惹愚均采用了对称式设计;魏玲采用了辐射式设计,从“好嘴”引出 “敢说”、“难说”、“快说”、“巧说” 四点;赵俊英采用了图案设计:在《石壕吏》一课中设计了“戟”这种兵器的图形;张永芳老师采用了波浪式设计:以波浪推进的形式把作者的感情变化连缀起来;长春的许秋月老师所设计的板书较为简单,只画了一座桥的图形,连接着“无形”和“有形”两个词。综合以上所有的板书设计,最有创新的当属“不”、“业”、“?!”和“戟”这种兵器的图形,但是“不”、“?!”在意思表达上不够明确,“戟”这种兵器的图形在形式与内容的搭配上有些不妥当,只有“业”字扣题最紧密,所以李老师当之无愧地荣获了最佳板书设计大奖。我觉得达珍老师在书写课题《最苦与最乐》时,不应该把“最”字写的过大,而是把重点落实到“苦”与“乐”上,因此这两个字需要调大字体,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苦”与“乐”的重要性。
二、重视课堂生成
本次大赛最大的特色就是淡化教学预设,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传统教学中,我们都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学生的思路自始至终都要随着老师跑。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泥人张》为例,杭州的李明老师直接切入课题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两个任务:
1、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划出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这时李老师没有自己做出解答,而是以“学生提问,学生解答”的方法完成了这项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以这种互补的方式得以弥补,教师的板书也从学生的问题中生成,看似随意的教学中却蕴藏着玄机,原来李明老师要让学生根据以上归纳出的板书重新概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走出文本后又带着理解回到了文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学到这里,李老师教学的第一板块出来了:“故事奇”。在教学的第三板块中,李老师围绕学生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提出的问题:海张五会报复吗?来展开小组讨论,由于前面对人物的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时李老师又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刷子李》相结合,进一拓展学生视野,并点拨学生,道出冯骥才笔下的天津卫“世道奇”。整个教学环节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像都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展开的,其实不然,这一切似乎都没有逃出李老师的手掌心,都在他的预设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以说这堂课很好地诠释了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也难怪评委们打出了9.70的高分。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扮演导师的作用。这次课堂教学大赛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理念。17位老师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课堂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首先学生成为文本阅读的主体,而不是两只脚的书柜。教师没有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在贾冬梅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用“聚”来形容峰峦,用“怒”来形容波涛?贾老师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人能够帮他解答,结果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这时贾老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将问题化难为易,她让学生将“聚”和“怒”拓展组词,于是就有“聚集”和“愤怒”,贾老师又进一步点拨:运用了什么修辞,学生答拟人,最后贾老师继续发问:是波涛发怒吗?学生顿时明白原来是作者在发怒呢。
其次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传统教学中都是学生回答老师作评价,一些老师往往笼统地以好字来概括,究竟好在好处,学生并不明白。听了这些课,我分明看到学生既是发问者,也是评价者,譬如在一名学生在朗读完课文之后,老师都是先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不足的地方,老师才予以补充。评价的内容都十分具体,且有针对性。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有效的,才是实用的。
四、注重学法的指导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说教师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要从“学会”了什么转为“会学”什么。看似简单的转变其实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余映潮老师在读报示范课上,首先展示学习的目标就是:概说一个版面;品读一篇文章;实践一种技法(朗读)。然后具体提出了概说“版面”的三种方法;品读环节重点分析了文章的表达;朗读则重点学习了四种停顿之法。杨涵在教授《陋室铭》提出了两点学习方法:“正字音,明节奏;看注释,晓文意。”魏玲老师在教《好嘴杨巴》时提出学习小说的方法:“概述情节,明晰思路;分析人物,品析手法”。张永芳老师摆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易错字词的音形辨识,重点词语的词义理解,全诗内容的整体把握,妙词佳句的鉴赏分析,诗人创作的情感意图,诗体体现的体会意义,背诵并默写诗歌内容。”杨宇鹏老师结合说明文也提出了学习方法:“提取筛选,知内容;分类整合,明结构。”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杨老师让学生用课文内容解答了蓝色妖姬形成的原因,从学生回答的结果来看,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朗读方面,很多赛课老师也都进行了深入指导,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李明解读:“泥人张头都回,撑开伞/走了。”这句,小小的停顿却有四两拨千斤之力,将泥人张的淡定完完整整地读了出来,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快。由此可见,学习方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它,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17课不愧为是好课,虽然也有瑕疵,但是贵在真实,它们不像有的课,不知打磨了多少遍,看似完美无缺,实则虚假的成分太多。这些老师能在短短的45分钟里为我们奉献出这样精彩的课堂,真是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呀!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没有课外的刻苦钻研,如何能在全国的同仁面前挥洒激情,超越自我。我想语文教学不可能十全十美,也正是因为它不完美,所以才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孜孜不倦地努力,并为之奋斗一生。
语文课要上的像聊斋一样有趣
当我说出来自淄博时,程老师在我的日记本上题写的,闻一言以自壮。程老师是当今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这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希冀,果如其所言,把语文课上的有趣有味,充满活力,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理趣,充满人文,而又能食之有味,或许这是我的语文追求境界。
一、导入探究
导入要力求自然简洁,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引入课题。自然就是让人感觉不到,自然亲切,切入点要低一点。像《爱莲说》的开头,由黄山的热谈起,欣赏莲的图片,徽州大剧院的莲花,就地取材,自己配诗,引出爱莲说。自然贴切。简洁就是不拖泥带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通过课前放图片轻音乐自然引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课题,《好嘴杨巴》以什么样的嘴才是好嘴作为切入点,围绕好嘴展开,线索明晰结构清楚。《浪之歌》:平时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作为教学的开始,也很随意自然。《最苦与最乐》的开头也很好,在生活中有无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为开篇词,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说不尽的桥开始就问愿意写作文吗,设问拉开写作教学的序幕。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从沙漠的故事入,总之,导入不能枝枝节节,要不蔓不枝,时间上不能超过3分钟。
本次大赛也有些课的导入就令人不甚满意。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课,导入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我还以为是要讲苏轼呢,然后引出元曲,饶了一大圈子,再说到课题,真是啰嗦了。放曲子的目的是什么,不明白。倒不如从怀古入手,作为切入点或许更好。《水调歌头》,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入手,缺乏新意。《石壕吏》的一课,老师从黄山的景美情美人美引入到唐诗,这与石壕吏有什么相关联呢。
二、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以老师为主,一步步把学生引入老师的设下的套里面,引诱学生往里面钻,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如目标化教学,目标一二三亮出来,步骤一二三亮出来,让学生学的明白,这种设计越来越遭到更多有识之士的指责。显然这种设计违背了课表中指出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顺势应变,这就是生成。实际上是假戏真做。
不过这里面对老师的语文功底有更高的要求,谁知道学生会提出怎样千奇百怪的问题哪,心里没底。从本次大赛来看依然是预设大于生成,按部就班的多,自然生成的少,《泥人张》一课结合的最成功,学生提出词语,接着使用这些词语概括故事情节,自然巧妙,令人叹服,好像前面是一个伏笔,最后揭开,让人恍然大悟。
随记:泥人张的执教者:一袭白色的圆领长衫,一身休闲的打扮,阳光自信。朝气蓬勃。轻灵飘逸的像金庸笔下的令狐冲,清清爽爽的,干干净净,这堂课,也像段天津快板,善于抖包袱,节奏鲜明。有个评委甚至打出了满分。当之无愧。有理由相信本届大赛最好的课了。在下课铃声响起的一刹那,课也恰到好处的结束了,掌声响起来。在回宾馆的路上,老师们一路讨论着这堂课的精妙。这是从未有过的。
三、本色语文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诚如杨东俊老师所言:要破解作者给我们设置的文化密码。找到作者的谜底。在本次大赛上乌七八糟的少了,花里胡哨的多媒体不见了,朗读的多了,探究文本的多了,在课上老师在文本探究上花费的时间占了大多数,这是一个良好的势头。
对文本的分析要不离不弃。文本是抓手,不能抛开文本,如于猗老师所说的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四、教师素养
上课其实上的是老师的素养---------------王崧舟老师说。
这样的大赛,能站到这样的舞台上,说明你已经是教师中尖子了。但这次大赛中不少老师出现口误的现象,让人感到惋惜,如写写出了石壕吏这样的史诗,项羽2008年烧了阿房宫等,听得老师们目瞪口呆。或许太紧张了,或许太想要一等奖了。或许真的应该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功了,出道太早,老师太年轻了。果如程老师所言语文老师应该老一点。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这次大赛中很多老师展示个人良好的语文素养,如《爱莲说》执教者根据会场前的莲花,赋诗一首,个人范读,绘声绘色。我的母亲作文指导课,选用自己的文章让学生点评,新疆的贾老师一曲京韵大鼓山坡羊,得到了满堂彩,登黄山有感,更是真情吐露。
五、板块教学
在本次大赛中余颖朝老师的板块式教学依然盛行,像《石壕吏》,分为我来读,我来演,我来悟三个板块,《浪之歌》分为爱之初感悟,浪之细品味,爱之大揭秘三个板块。<行路难>中巧读妙解,巧问妙答两个板块等等,很多课学余颖朝老师,模仿余老师,这是-----的形象,建议大家这样读。
应该说这是当下社会中很正常的现象,何况余老师还是评委之一呢,当前书法不也是模仿评委的,例如刘文西老师的字。可是书法评奖,现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模仿评委者全部拿下。本来嘛,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贵在推陈出新,因循守旧是艺术的大敌,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大敌。
规规矩矩的,按部就班的,安件批发的,机器生产的,那是技术层面。学习余老师不是不能学,学习余老师的形,更应学习余老师的神。
六、教学准备
评委余老师围绕“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一主要问题展开论述,他坚持以事实说话,从理论高度观察。余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选手赛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技能水平不高。他说,第一,能很好地表现教师教材研读能力的,准确把握训练目标,有效地进行教材处理能力的课是好课。围绕这一点,他谈了“怎样利用课文来上课”这个问题。第二,得体得法的课是好课。他说《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经典文言作品,不进行背景材料的铺垫,就是不得体,教学环节需要如此精细化的设计,就像打仗一样要有好的部署,三,关注能力训练的课是好课。他带我们回顾了初中八大阅读能力训练目标。第四,关注学生课堂实践的课是好课。第五,能很好表现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的课是好课。谈到准备时。讲到在前几届有位老师曾经把所有课文全部背诵过,这种敬业精神令人叹服。
此次参会高新区实验中学的六位老师充分发扬集体作战之精神,每天早晨都是孙明珠老师和田菲菲老师匆忙吃完早餐后,度最佳观摩角度,抢占有利地形,每次听课我们都坐在了前三排。崔晓敏、陈敏老师敏而好学,会场、餐厅、火车上随时随地和同仁探讨课堂的问题,齐灏老师跑前跑后,处处为同事们着想,令人感动。
在开场白中,苏立康会长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和五岳都是山的极致,高山大野,登览以自广,知天地之广大。全国最高水平的赛事,也应是课的极致?
一管之见,仅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思考,应该说每一位都很优秀,上课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明白。不服,您也上一节,比他们强,难说。
陋室铭、爱莲说 贾玲:
由内蒙古的选手拉开了本次会议的序幕,体现了三个维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陋室铭和爱莲说均为典型的短篇,可以说是文言文的范本。一是把握住了文与言并重的特点。二是均诵读放在了首位,每节课都在10次以上,在读中悟,在读中赏,在读中品。三是展示了老师良好的素养,和语文功底。几点建议:
1、文体的语法句法特点在读中缺少展现。如铭这种文体,和爱莲说都是韵文,押韵的,要体现韵味。体现语言之美,和语文的内在韵味。
2、预设有余,生成不足。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3、设计思路不清晰。
4、口误、不当观点:实词是文言的血肉,虚词是文言的精神。
个人感觉:陋室铭太拘谨了,太过老实,一板一眼,这堂课上的四平八稳,也缺乏新意,可能与第一个出场有关,足球赛的揭幕战总是平庸的很。我想道理是一样的。这样的公开课就是玩心跳的,谁能抓住评委的眼球,玩转赛场的人气谁就是胜者,但随后的分数宣布有观众评委竟给了5.8分的分数,的确让人气愤,太不负责任。评委程老师也批评这种做法。爱莲说还是比较好的导入自然,自己配诗,展示自己的才气。抓住了描写莲的品质的句子,对君子的解读也比较到位。
浪之歌、雨之歌 水调歌头
程少堂:一句大家鼓掌,我开始讲话了,拉开了程老师评课。场内爆笑不断,程老师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见解独到,令人大笑的同时让人回味无穷。家常课和公开课,家常课是平时的家常饭,公开课是客人,客人来了就得准备准备,公开课要向常态课靠拢,常态课要向公开课看齐,家常课老实一点,公开课狡猾一点。
黄山与名课的共同点;
一是美在自然,天成。好课是生成与预设互动。此次参赛的选手太年轻,语文老师老一点好。想起了朱泽光的成长之路,30岁之前,要磨砺自己,多经历一些,多一些阅历,厚积才能勃发,年轻老师要时刻准备着,机会只留给有准备之人。在这次赛课中,水调歌头山坡羊的文言的解读都不甚了了,太浅了,太直白了。语文课要食之有味,像老玉米越嚼越有味。
二是要有个性,黄山之美在三奇四绝,教师要善于扬长避短。
三是变化之美。教学设计要有波澜,浪漫一点,调皮一点,这样才有意思。没意思的课谁都不愿意看。
四是丰富之美,语文课要丰满有深度,文本解读要到位。五是美在激情。
六雅俗之美,很多课学余颖朝老师,模仿余老师,这是-----的形象,建议大家这样读。学习余老师的形,更应学习余老师的神。
应该说这是当下社会中很正常的现象,何况余老师还是评委之一呢,当前书法不也是模仿评委的,例如刘文西老师的字。可是书法评奖,现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模仿评委者全部拿下。本来嘛,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贵在推陈出新,因循守旧是艺术的大敌,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大敌。
规规矩矩的,按部就班的,安件批发的,机器生产的,那是技术层面。山坡羊、好嘴杨巴、泥人张、石壕吏 杨东俊点评:
这四节均为文学作品,要破解作者给我们设置的文化密码。找到作者的谜底。优点:
1、重视了师生互动
2、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观点,自主合作。
意见;山坡羊,40个字,40分钟,短文长教,采用问题导学式,示范朗读较好,激情演唱,现场作文较好。
3、紧扣好嘴来讲,从敢说、会说、能说等四个方面。思路清晰,分析人物到位。
四个提示体现了平等意识。
4、泥人张 运足了时间,以天津快板开始。用学生的词语链接概括,巧妙,自然,预设与生成浑然天成,老师的范读,声情并茂,精细化的朗读指导恰当合理。
5、石壕吏 板块清晰,学生的表演到位。建议:
1、老师的评价太低廉。
2、一些老师备课不细致,犯常识性错误,3三个成语的利用度不够,好嘴和泥人张 这本身体现了小人物的本能和无奈。人物的生存本能。
行路难、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 袁原评课:
1、语文课要动情动容,学生旁观,师生处在一种隔得状态,要让学生与老师共同体验。
2、问题摘引原句,问题没有触及学生的深处。文章中的设问句可作为契合点。陋室铭简记:
一、介绍作者 二、一读,正字音,明节奏 三、二读看注释,解文意 你积累了那些词语,理解互文,解释之用法。
那些句子体现了陋室不陋,从外观到环境 穿插背景介绍 背诵
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不全用,介绍手法:托物言志
四、解释铭
五、说说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个人 爱莲说简记:
一、导入由黄山的热谈起,欣赏莲的图片,徽州大剧院的莲花,就地取材,自己配诗,引出爱莲说
二、解决字词:说说哪些字词需注意 说说题目的含义 齐读,教师点拨
三、品: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的句子,外部形态:美丽端庄芳香 内在品质: 洁身自好不攀附权贵。抓重点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四、引出君子 从孔子的论语中谈君子的内涵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
五、探讨陶渊明为什么喜欢菊花,世人为什么喜欢牡丹。三种的人数不同
六、读出怎样的情感 惋惜 感慨伤感 鄙弃 读出情感的变化。
七、介绍衬托手法
八、周敦颐是怎样的一个人。穿插王魁的故事,引出黄庭坚的评价
九、背诵,教师示范,齐背
十、拓展:父母起名以莲为名,莲花峰
十一、结束语莲之爱同与者何人,屈原包拯朱自清 把这美好珍贵的莲花种在自己的心中。浪之歌简记:
一、导入:平时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谈一个轻松愉快的话题,敏感忌讳的话题,二、第一板块:爱之初感悟
1、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2、注意感受浪的形象
3、把引起思考的句子画下来。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的含义解释
偷
三、写的是谁对谁的爱情,海浪前加一个修饰语。
四、第二板块:浪之细品味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能引起你思考句子,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
讨论句子: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让我们相分相离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五、爱之大揭秘 表达对祖国的爱 介绍拟人手法托物言志 爱祖国高于一切
六、资料助读:纪伯伦背景
七、总结:冰心:爱在左情在右 好嘴杨巴简记:
一、导入:什么样的嘴才是好嘴,杨巴只说了3句话能说是好嘴吗。速读。
批:简洁抓住要害,引起评委注意。好。
二、初读感知:概括叙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方法提示: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说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精读领悟: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巴的好嘴。
方法提示:可从说话的时机,心理内容和结果分析。
2、怎样描写李中堂的勃然大怒,动作 侧面
3、读这一段你会怎样想,杨巴怎样想。好嘴体现在哪些方面。细节描写反应快。揣摩语气体味细节重点锤敲三句话,揣摩体味语气,模仿语气。
4、杨巴是怎样一个人,说说为什么要写杨七,杨七的特点是什么,人情练达,心灵嘴巧,机敏过人
5、作者对杨巴是什么态度呢,引入资料,看完后有什么新的认识。
定位小人物的优缺点。小人物顺势应变,处世的智慧。长文短教,重点锤敲,抓住好嘴,品评其妙。泥人张简记
一、导入:课前天津快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初步感知
读课文,提两个要求,1是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画出精彩的句子。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让我听见你们的声音。
生找出词语句子有: 找乐子 秫 架势 找回来众人的作用 海张五会报复吗 师:补充贱卖
用上这几个词把故事概述一遍,批:巧妙,自然,生成和预设巧妙结合。用一个词概括:奇 引入冯骥才对奇人的看法。小说无奇不传。
四、精读第八段,师范读8-9段。师范读,读得好。
从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技艺高,作品中怎样写技艺高超的,抓词语 抠,戳,出示第十段,精读。学生男女分读。教师点拨读出不屑的神气。精细化指导朗读,撑开伞,走了。教师的点拨画龙点睛 齐读妙。
五、介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突出人物的镇定,还有类似的对比吗。多次对比。
六、泥人张是怎样的一个人。奇 众人的作用 结构上笔法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课堂上呼应学生的提问,生成与预设的有一次巧妙结合。
七、泥人张会报复吗。这样的结尾合理吗。留下想象的空间。
八、拓展:刷子李的材料段落,介绍码头上的生活规则,九、升华主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才会产生这样的人。
十、介绍作者。
一袭白色的圆领长衫,一身休闲的打扮,阳光自信。朝气蓬勃。轻灵飘逸的像金庸笔下的令狐冲,清清爽爽的,干干净净,这堂课,也像段天津快板,善于抖包袱,节奏鲜明。有个评委甚至打出了满分。当之无愧。有理由相信本届大赛最好的课了。在下课铃声响起的一刹那,课也恰到好处的结束了,掌声响起来。在回宾馆的路上,老师们一路讨论着这堂课的精妙。这是从未有过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简记
一:导入,课前放图片轻音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标题 重音放在为什么齐读
二、初步感知: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提取关键句
三、深入研讨 围绕这两个问题,谈了哪些方面。6个方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提示:抓段首句,中心句,关键句。
是不是直介绍了红一种颜色呢,紧扣题目。挖掘资源。五颜六色。
三、出示图片,白色菊,蓝色妖姬,红色牡丹三种花,喜欢那种,以蓝色妖姬为例介绍其蓝色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 :提取筛选信息是把握文章的重要方法。
四、结尾句互换行不行。归纳总分总的结构及其作用。
五、再读中心句,删去更行不行 换成也字。从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用语准确的例子。经常
六、拓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天空为什么这样蓝,七、总结把一颗科学的种子重在心田。
第三篇:听课体会
小学语文乡村名师工作室
听课心得体会
在2017年11月21日,我参加了小学语文乡村名师工作室的揭牌活动,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一名学员,我感到很高兴。在此次活动上,我们还听了肖俊老师和刘英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两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回顾教师们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老师的特点。刘英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肖俊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
刘英老师上的《景德镇的瓷器》一课,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时,先教给学生利用归纳总结的旁批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把主动性交给了学生,正真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老师还收集了许多美丽的景德镇瓷器的图片做成课件,不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肖俊老师教学《骄傲的橡树》一颗,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进行猜想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想走进文本的欲望。这正是我们课堂教学必须要做到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让学生再去谈启示。整个教学过程突出重点,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吸引学生。
这次听示范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课堂气氛沉闷,语言不够简练,对学生点评同样单一,缺乏指导,知识的落实上局限于口头,缺乏实际操作,落实到笔头上。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第四篇: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程雪
听课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听课评课具有教学管理功能、教学诊断功能、沟通协调功能、评估考核功能。
怎样听课评课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科研课题,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便有规律可循,是艺术便是见仁见智。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卓有成效地听课评课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听课前只有精心准备,才能有的放矢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否则,将影响听课评课的效果,听课前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听课的类型目不同,听课的侧重点就会不同,听课者的角色也就不同,不同的听课者要有不同的心理预期,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了解情况性听课。如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摸底听课、听新教师的课、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听课。这类听课一般不就课论课,而是以一节课为基础,以一组课(多课时)为单位多方面比较,重在发现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是专题调研性听课。这类听课实现设定预案、方式和方法,对可能出现的多重结论有先期预测,重在观察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况,搜集充分理由数据,进行多角度考察与评价,一般不强调及时交换意见。
三是观摩学习性听课。一般目的是树立典型、推广新经验、新思路、新做法。
四是检查督导性听课。一般针对课堂教学,重在考查教师对教材与教学要求的落实情况、教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效果。如:不合格课的回访,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寻求对策。这类听课必须有明确的优劣评价及改进建议。作为听课者都要放平心态,都要以学习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来听课评课,即便是学校管理者也不要颐指气使;即便是学术权威也不要盛气凌人,这样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无论是同学科听课还是跨学科听课,无论是教材熟悉还是生分,听课者都要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一要了解进度。讲课教师讲的是哪一单元、哪一章节的哪些知识点,老师的课型是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还是实验实践课。
二要学习课标。通过课标学习了解该学科的性质、地位和教学建议,所讲内容知识、能力和道德上的要求。
三要熟悉教材和学生。要弄清听课班级班风学生特点、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通过研究教材知道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还可以通过网络、光盘倾听名师关于这一章节的精品课,然后自己在心理上初步形成一个教学预案。
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一要准备专用的听课笔记,以便记录授课教师的课堂实录,现实中许多听课者随性很大,有的用几张白纸做听课记录,有的听课笔记用一本丢一本,听课者一定要用专用的听课笔记认真记录,并把它当做一种教育资源收藏,这样既方便评课,又便于为以后同课异构提供参考。
二要准备教材以及先关资料,许多教师听课时大多是借用学生的课本,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学习,也影响自己的听课效果,必要时,听课者还应当向讲课教师索要教案、讲学稿、随堂训练讲义等。
三要准备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如;录音笔、录像机等,以便课后通过录音、录像反复研究,进行详细的评价。
二、听课中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获
听课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要在课堂启动以后,立即融入课堂之中。努力做好听、看、记、想四件事。
听要做到声声入耳。
在教学活动中听课者要集中精力听准下列三方面:
一听教学内容。侧重五点:
一是教师是否熟练掌握教材。教师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重组、广泛联系、设计有层次有分量习题训练。
二是知识传授与要点讲解是否准确、有深度。这要平听课者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学科知识与能力要求的认识程度来判断。
三是课堂中是否重点突出、疑点突破、难点分散。课堂表现为相对用时长,对应训练密集,多数情况下,能从教师的语言表述中体现出来。
四是是否注意了新旧知识间、前后内容之间以及教学内容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当前形势之间的广泛联系。体现出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五是是否有规律性的总结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出教方法、教教知识、教规律。
二听教师语言。
开展评课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评课者用真情实感去真心评课,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帮助教师提高新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进取,从而发挥评课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
第五篇:听课体会
听公开课心得
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数学科学学院2010级全体同学到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听课,我是其中的一名学生去听课,这所中学坐落在桂林市的铁山工业园附近。那天一大早,我们便坐上校车来的这个慕名已久的重点中学,尽管这个地方有点偏远,并且是新校区,但很安静,有一股浓浓的学习氛围,走在校园里,感觉到这里的教学条件的优越,设施齐全,不知比一般城镇的中学好多少倍!
怀着惊讶的心绪来到我们听课的教室(礼堂),这次的课是“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由不同的老师上同样的内容,进行对比。听众有我们、初中生和国培学员(老师),第一节课由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涂爱玲老师授课,第二节课则由国培学员的代表授课,通过多方面的比较与探究,收获多多。
确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便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问题导入,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探究新知,应用新知,再探究新知,应用新知,即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便于加深记忆。在课堂进行当中,还进行一些创新,加入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最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也就是知识点回顾,先由学生总结,在由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知识与方法。整堂课的教学进行非常的顺利,知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作业的布置可知,要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便有了选做题与必做题,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我深知,能授好一节课,需要扎实的教育功底:教学定位,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教学量课堂突发事件等能力。在教知识时过程是非常的重要,可以穿插一些方法名词,举例尽可能全面,但结果的优化也不容忽视。课堂小结要简单易懂,还要便于记忆且不容易混淆或断章取义。
我在这听课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新的教学名词“变式教学法”,与“换汤不换药”有相似之处,即教学的内容与知识点不变—药,但过程与方法不尽相同—汤,以更开放更有效的方式来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的心得体会便是,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特别是要突出这堂课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这也是我所要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