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单位近期倡议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我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间中或有读书,但大多是读过就算,并不曾作过笔记或感想。于是在重新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后,便有了写些文字的冲动,重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着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遍。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着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言中的“赤匪”。
对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她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真挚的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战争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吗?斯诺就是这个身体力行的人,他排除万难,力尽艰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应证了这个事实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二章。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够真实,够细致,里面的内容,所描叙的事情的经过并不是我以前在历史书上所读到的那样的简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就拿书中第五篇《长征》来说吧,我们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围剿”中,由于某些同志对局势的错误判断,外加上战略上的失误,使江西苏区这块革命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到。但是对于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苏区共产党员的对策,这一切都在此书这有了详细的记载。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剧情里的惊险万分场面。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已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和组织纪律。
看着书本的时候,刚好我正在进行纪律教育的学习,想的东西更加多了,认识也更加深了,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斯诺眼中的中国革命,和平时期的共产党员,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我忽然觉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多么的肤浅。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不如斯诺那样了解中国的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在晚年弥留之际,还说了一句:“我热爱中国”。他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实在令我十分的感动,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国家,历史,以及我们的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专业:物流管理班级:物流10-1任课教师:赵芳姓名:叶伟强学号:10054030154成绩:
《西行漫记》读后感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第三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地阅读一本课外的书了,明显感觉到了知识的匮乏和思维的浅薄。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斯诺的大作《西行漫记》,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埃德加斯诺在1928年来到了中国,接触到了文化领袖鲁迅和宋庆龄。斯诺称“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千里迢迢越过战线到访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亲身经历了中国的红色革命,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成长和成功,正如这本书的英文名字——《RED STAR OVER CHINA》,即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让我很感兴趣的一点就是在西方人的视界里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党内的各式宣传和鼓吹,习惯了中国大地上善变的政治政策,然而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目睹这一切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斯诺到访红色中国,正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次直接接触,也可以称之为思想碰撞。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帮助我全面的认清这个问题。
《西行漫记》讲述了斯诺在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和毛主席进行的长时间对话,获得了珍贵的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来到了红白两军的前线,最后回到北平,把通讯报道会变成了这本书。书中记录了在战争年代里一个美国记者跨越两个世界的耳闻目睹,夹杂着独特的西方记者的思想,适时点拨着我的思考。
从少年先锋队到红军总司令,从普通的战士到革命领袖,斯诺对他们进行了丰富的描写。通过作者的描述革命者的特有品质让我们记忆深刻——“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看到了伟人鲜为人知的侧面,对毛主席的描写有“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让我们知道伟人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却是亲切近人的。从国民党的白区来到共产党的苏区,两种制度下的两种生活形成的鲜明对比,昭示了中国人民克服了消极的情绪,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地为未来美好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生活战斗着,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现在看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资本主义者主张的是性恶论,正是利用这种与生俱来的私心来追逐更大的利益;社会主义者恰恰相反,根除人性中的污点,从人之初性本善的角度上有大家共同努力谋求共同的幸福。我想这种对比在斯诺的心理甚是明了。斯诺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红白两区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对黎民百姓的生动描写,让我意识到,现在虽然已经不是刀光剑影的时代,没有枪林弹雨没有惊心动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先辈们为了今天美好生活的付出,他们是从一个怎样恶劣的环境里挣脱出来,并且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红色的新的世界,一个红星照耀的中国。
第四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另我震撼的是在基于当时的延安,在1938年,<<西行漫记>>的结束语,斯诺先生就语言,帝国主义反动派一定会被这个新生力量所埋葬.另外,也了解到当时共产党不但领导红军加强部队建设,还了解到党还认真做好根据地的行政建设工作,不断研究做好经济工作,发行货币,搞好商务流通.紧紧把握土地政策,以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认真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论身份,不计前嫌,只要是共同抗日都是我们的朋友.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力量.从十几岁的儿童到年事已高的村民,都是生力军.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发扬革命主义的乐观精神,写标语,唱快板,演话剧,每一名红军战士,后勤人员,都保持较高的革命思想纯洁.认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和员工一个样,没有多少区分.共同远景就是建立了新中国,自己会种地的去种地,会做工的去做工.我想伟大的斯诺先生,正是基于当时解放区的情况,又和国统区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远瞩的结论.我们多么该认真的把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啊.
第五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
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
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
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
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
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
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
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
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
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
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
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
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红色记忆被时下红的发烫的红色影视剧唤醒。好久就想一睹传说的红色记录作
品《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真容。百忙之中终于还是怀着崇敬而疑
惑的心境捧起了它——捡起往日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