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视评论资料
前言
在大学期间学一门艺术类的专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艺术,是上帝带给我们净化心灵的好东西,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追求兴趣与职业相统一是人生的一件乐事。朱光潜先生有一句名言:“不通一艺莫谈艺。”上大学以后,我觉得我应该深入了解一门艺术了。
我是一个喜欢故事的人,故事,美妙的字眼。以前喜欢读小说,但是,在这个读图的时代读小说似乎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于是我又选择了电影,这不仅仅因为看电影更容易些,更重要的原因是画面带给我的快感是文字所不能给予的。了解了关于影视美学的知识以后,我越发感到看电影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了。
以前,我仅仅知道电影是故事。如今,我知道,电影其实更重要的是能够表达思想。一部好电影能够重塑一个人,这也是电影的厉害之处。
在中国,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专家,对于电影美学的认识都没有西方人深入。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电影提升到美学的层面上来。电影批评很重要。但在中国,电影批评却很肤浅,我们没有十分有影响力的电影评论家。好多观众或业余影评人,在网上写两句感性的言语就可以称之为影评,这其实是在轻视电影艺术。因为大多数人的评论都停留在最初的感性认识上,甚至有些评论与美学是相悖的。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学院派来努力了。因为,好的电影评论能推动电影的发展。
无论是电影第一符号学还是第二符号学抑或是意识形态批评学说,都仅仅在影视评论方面起作用,对于电影创作只能通过评论来起间接作用。其实,我们应该把电影评论的一些理论直接应用到电影创作当中去,理论是用来认识电影的,这没错,但是,电影理论为什么不能直接应用到电影实践中去呢?或者说,电影理论如何直接应用到电影创作中去?在中国,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意识形态批评学说,似乎我们的主旋律电影直接应用的空间很大,而事实上也是这样。
写这篇小论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端正自己写影评的态度,让自己明白影评是需要理论论点的。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把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应用到以后的创作当中去。当然,也是为了完成结课作业。
通过三年对于影视学和艺术学的学习,我对于电影甚至说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的专业是进行理性的研究,而不总是大谈特谈感性认识(这里没有贬低诗人和散文家的意思)。对于理论的东西没有兴趣也要创造勇气去学习,这样可以让我们尽量远离蒙昧。
但愿在脚下这方干净的土地上,我们不会错过终身接受艺术的机会。
————2014年7月4日于河北师大随斋
目 录
前 言…………………………………………………………………… 1
一 意识形态下的河北电影…………………………………………… 3
二 电影内部意识形态论……………………………………………… 4
三 电影外部意识形态论……………………………………………… 5
四 结 语……………………………………………………………… 6
参 考 文 献…………………………………………………………… 6 河北本土电影之:意识形态电影一隅
——举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例
田贺君
摘要: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无疑是成功的,作为河北电影的一部分,主旋律电影发挥着他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河北电影发展史观、电影内部意识形态和电影外部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分析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并对河北本土电影的发展提出了期许性的建议。关键词:
河北电影、意识形态批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陈力、“意识形态腹语术”、主旋律电影
一 意识形态下的河北电影
我是从戏曲电影开始才认识河北本土电影的。上大学后,由于专业的原因,我渐渐开始注意河北本土电影,身为一个河北人,我有些无奈,我们的电影确实和其他大制片厂的电影相去甚远,“意识形态腹语术”的过度运用,使我们的电影成为传达政治信息的“中继站”。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意识形态是错误的意识,因为意识形态本身也具有哲学的辩证性,我们一般所不齿的是那些“无效的意识形态”。我们的主旋律电影给人的一种“谎言效果”就难逃“无效”之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河北省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我们做的都是像《家庭养鸡》这样的科教片。八十年代初,河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我们拍摄了河北梆子电影《哪吒》(1982),后来两厂合并,我们又拍了评剧电影《嫁不出去的姑娘》(1983)、豫剧电影《棒打薄情郎》(1986)、评剧电影《啼笑皆非》(1987),还有后来的河北梆子电影《钟馗》(1993)……我们是做戏曲电影起家的。
电影《哪吒》的成功,多方面是因为艺术家裴艳玲,“一个人振兴了河北电影”。时至今日,提及河北电影,我们怀念的仍是裴艳玲的《哪吒》。后来的《钟馗》也是裴艳玲的主演,但九十年代戏曲片已经没落了。
从意识形态上讲:《哪吒》和《钟馗》反映的是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反对旧权威的精神内涵;《棒打薄情郎》则讲述了一对讨饭的无产阶级父女与官僚邪恶势力对抗的悲剧故事;至于《嫁不出去的姑娘》和《啼笑皆非》(这两部电影的编剧是同一个人:本土评剧剧作家赵德平)则是表现改革开放后老百姓摆脱贫困,向往个人追求的社会现象。
此外,我们还有像《柯棣华大夫》、《谁主沉浮》、《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王牌》这样故事片。光看片名就知道导演要说什么了。《谁主沉浮》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都是女性导演陈力的作品。前者讲述的是我党西柏坡时期建设石家庄和指挥三大战役的故事,主人公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五大常委;后者是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来邯郸伯延考察的故事。《王牌》则是一部以晚年流落在石家庄天桂山上的一个我党女间谍(林志玲饰演)为主线展开的谍战剧。这些电影的特点之一:具有河北本土特色;之二:具有河北省一以贯之的意识形态附庸的特点。二 电影内部意识形态论
如果说阿尔都塞看透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下的政治神话,那么,他的后继者鲍德则看透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下的电影。鲍德把电影视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个最佳装置,并且提出了“意识形态腹语术”的概念。他认为,电影本身并不直接言说或强制意识形态,“但它事实上是不断地讲述和言说”意识形态的。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政府投钱给拍的。就像某伟人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培养政治敌人。”既然我投钱给你,你拍的片子就要和我的胃口,如若不然,我就会找别人拍,或让你下线。但是,在投钱的时候,制片人一定会讲,片子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性,我们要以艺术为主,政治性可以不那么强,这其实就是在玩弄所谓的“意识形态腹语术”。
我们总是在反对集权,反对个人崇拜,但电影却一直在创造强大的“政治神话”。就像《少年林肯》一样,《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也动用了这样的意识形态策略。毛主席和周总理就是这样一个神话,在任何场合都能起到万能的作用。
在影片的一开始,郭凤林见到周总理说:“您跟报纸上,墙上的画像一样,瘦了!”郭凤林哭了,总理说:“我来晚了。”似乎总理一来问题就解决了,在那个时候,确实也是这样的,因为,毛主席和他的合作者们,以一己之力,让大家对于政府有极高的信心。我们看现在的领导,也经常下乡,但是,人们还会哭吗?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吗?这背后的所指也是意识形态,现在的政府公信力受到了质疑,电影所能做的是什么?通过“意识形态腹语术”来告诉你,我们的政府还有很强的公信力。这样的例子在陈力导演的另外一部片子《谁主沉浮》中,也有所体现:石家庄成立人民银行,字幕打出“……人民币自发行之日起坚挺至今”(其实大家都知道人民币贬值了,这样一来反而会变成“无效的意识形态”)。除此之外,电影中的老百姓们都争着抢着要看周总理,德胜要见,郭百岁要见,小孩要见,老人也要见,人们越是要见周总理,证明总理的威信越高,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心中有怨气,见总理就能解决问题,这仍是在给政府增强信心。这是电影在利用“非暴力(或曰:媒体暴力)”的手段强加给观众的“主流意识形态”。文革的“样板戏”已然达到了极致。
对于政府而言,要想让大多数老百姓认可与信赖,就必须采用必要的办法去接受、吸纳百姓的文化。用葛兰西的说法就是:“统治阶级只有在确立了文化霸权之后,才可能确立可以成功运行的国家机器”。
在电影中,连弟奶给总理唱武安落子,总理很喜欢听,后来郭凤林又安排总理看《端花》,德胜给总理唱《小拜年》……导演让我们看到的是民族文化,殊不知这背后有意无意地就招惹上了意识形态,这背后的腹语就是:政府还没有忘记百姓的文化,文化建设还是要搞的。周总理确实也是一个精通艺术的伟人,这样表现并不为过。这部片子拍在十八大之前,一三年上映,其实导演把宝押在了习近平主席身上,因为习近平主席在石家庄正定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
政策与形势是电影意识形态所表现的最突出一方。导演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伟人与农村的故事呢?第一是因为本土性,第二则是因为我们的政策在名义上已向“三农”倾斜。取消农业税、建医保以后,农业改革的动静就不大了,十八大以后,生态农业、科学农业又被提出来了,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很讨巧的。再者,为什么一九六一年当下没有拍出这部电影,而是在大食堂解散后的好几十年才拍出了像《刘少奇的四十四天》、《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 样的片子,原因很简单,如果当下拍,政策很不明朗,导演怕犯错误,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后,解散大食堂就理所当然了。
总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作为一部电影而言,意识形态意义大于艺术意义,这是一个辩证的事实。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需要在人民社会中建立权威,听从于权威的人民是社会的主体。电影的发生过程就是要实现“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在这个“询唤”过程中,影片无疑自我暴露了意识形态机制,有些是有效的,有些却是无效的。客观而言,这部片子在意识形态的隐蔽性上还做的不够好,王铁成主演的《周恩来》做的要强一些,因为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相比,《周恩来》有意识地隐蔽了“权力集团的真正社会诉求与目的”。
三 电影外部意识形态论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片子一出来,好多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都组团去看,片厂的人们拿去下乡放映。至于院线,也是上线的,只不过不如商业片红火。我是被片厂叫去作为学生代表前去观看的。当时导演和制片人在影视集团作河北省的新闻发布会。很有幸,我见到了片子的导演和主演以及其他编创人员,因此,对于这部片子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按照鲍德的观点,电影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最佳装置,换言之,在一定意义下,电影就是政府的宣教工具,电影可以无数次重复这种宣教,这其中的意义就在于政府可以通过此道获得社会诉求。所以主旋律电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电影本身,还在于电影发生的过程。
政府鼓励电影下乡,是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周总理去伯延本身就是“到群众中去”,这电影一内一外都是在说这个问题。组织官员们去观看这部电影,就是要告诉他们“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样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导演和演员各处开发布会,新闻报道会争相报道,这边“党风廉政”,那边“以人为本”……各地方,各机关都要借此提一提内部建设问题。
电影上映以后,作为政治力量的政府以及附庸者必须要巧立名目,学习一下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他们要对此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并借电影的大名传播出去。当年《阿甘正传》成功后,许多利益集团就争相断章取义地做“为我所用”的勾当。这种现象在电影外部是必然会出现的,因为主流意识形态是有无穷的左右能力的。
一些专业影评人指着这些吃饭,所以,被哪一方邀请去,就按照哪一方观点去写评论,这就是他们的利益立场,也是这个意识形态下的要求。那些美学专家们也和影评人一路(当然不排除那些有良心的影评人和专家),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在我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有某专家说:“我这篇文章见某某报,你这篇文章见某某报,他见某某报,要把我们的电影推出去!”这其实都是电影外部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做出的选择与判断。电影拍的好,不如意识形态的广告打的好,这是我们的电影的现状。
当年菲斯克提出了“表达的中继站”这一说法,他说媒体中的角色就是向外传播文化信息的中继站,“它吸收社会最流行的表达,强调某些表达线索,再向文化传递出有力的信息。”所以,我们的媒体就尽量把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化,扩大化,毛主席、周总理、焦裕禄、牛玉儒……利用他们的光辉形象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意识形态服务。四 结语
利用西方的美学观点来分析中国的电影,其实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好在电影对于中国而言也是舶来品,这样一来我们就心安理得了。之所以没有对人物形象和片中的细节做过多分析,是因为我总怕陷入生搬硬套的僵局。之所以把视角转向影片外部,是因为我们的电影的好与坏与外部的意识形态有十分厉害的关系。
就河北电影而言,道路还很长。电影制片厂取消,影视集团的组建,对河北的电影有利也有弊,影视集团化就意味着商业的侵袭,河北的电影历史本来就很短,没有很厚实的艺术积淀,直接去接受市场的洗礼对于电影本身而言是不利的。我们需要一大批有艺术经验的电影艺术家参与进来,而不是盲目地创作商业电影。
就河北的主旋律电影而言,创作者真应该重视一下“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了,按照鲍德的“意识形态腹语术”所说的,主旋律可以讲,但是不要那么直白,从艺术角度上看也是这样的,能称之为艺术的电影都不是那么直白的。
河北的电影要想发展,除了要打开市场,重视艺术性,还要减少意识形态的附庸。
————2014年7月4日星期五
参考文献
戴锦华:《电影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吉象:《影视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宏建:《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二篇:周恩来四个昼夜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2013年8月28日,在公司党委工会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是一部农村题材电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从1958年开始,由于工作上“左”的错误、持续的天灾和前苏联政府逼债,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为纠正错误、扭转局面,1961年春,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分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风尘仆仆地来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与这里的广大农民一起生活了四个昼夜。在充分掌握时弊和民意以后,周恩来马上与毛泽东长时间通话,当即做出了取消大食堂及其他政策调整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两个多小时的放映中,不少同志流下了泪水。
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有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认真听取意见,工作不走过场。周总理像拉家常一样,就坐在门坎儿外和张二廷对话,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总理这种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得人们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征求干警意见、走访铁路企业也是一个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我们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加以推进,并把它作为一个长效机制固定下来。
二是与人真诚相待,遇事勇于担当。面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困难,周总理一点也不寻找借口,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现如今,法院各项工作繁忙和艰巨,各庭室均有各自的工作职责,我们要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杜绝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敷衍了事。
三是事事廉洁自律,处处勤俭节约。周恩来在吃饭时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就将一条已迈进屋子的腿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的拽面时却毫不犹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解决问题迅速,落实措施果断。周总理武安听民声,大食堂从此熄了火。群众主动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紧紧抓住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研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才能使我们的纠正措施行得通、办得到,杜绝拍胸膛做决定的官僚作风。
我们要以这部电影作为生动教材,结合工作实际,在工作中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及时准确了解员工所思、所忧、所急,以身作则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推动膳食部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为市公司的后勤保障工作添砖加瓦。膳食部:冉茂琪
第三篇: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七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七篇
第一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月 21 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
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二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讲述了 1961 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 100 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 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 总理毕竟是总理,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得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作为一名教师应理解基层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处于联系群众第一线,在传承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上,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总理的无私形象将成为永恒的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第三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 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
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近日,我校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 1961 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 100 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 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导演和演员把握住周总理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准确挖掘其精神特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影片重复出现深夜总理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此刻无声胜有声——凸现出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肩担历史重负的精神力量。一位亲民为民,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涵盖了他
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
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高潮,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满含热泪的脸......人民和总理间亲厚的情谊在这里凸显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结尾定格出周总理双目凝视、深思的神态。以警语式的画面告诫人们,告诫干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永远要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影片还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xx 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作为二十一中的一名党员教师,立足本岗,以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五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 1961 年,周恩来总理在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过程中,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中总理逐渐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最终找出工作的调整方向。
影片描述,周总理在四昼夜的调研工作中,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各种艰苦环境,努力为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
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着“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
影片中的各种情节,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觉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以及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让我看到了一个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伟大情操;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先进性质和优良作风。让我感到作为我党的一份子,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感和无比巨大的自豪感。
通过影片的观看,我深感作为一名党员老师的责任重大,让我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不断改造自身不足,在工作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教材,深入浅出的分析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在学习上做学生的导师以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中成为学生们的朋友给予学生们帮助。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老师,不辜负学校的辛勤培养。
第六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月 9 日上午,我校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在影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的写一篇文章,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 1961 年新中国三年
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 100 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 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现在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高三教师,我们也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为了高考这个梦想,为了不会让学生有遗憾,所有老师去拼、去冲、去闯、去奋斗、去创造。暑假补课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月考,我们三班这个集体也针对月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班主任刘繁青老师分析了暑假补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定位了一本二本的边缘生,各任课老师也积极给班主任献言纳策,让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思想,都能全力以赴的为高考追梦!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我需要时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步让自己在为学校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这才对得起我现在的工作,对得起我现在所要面对的学生,对得起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会走的更好!
第七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以 20 世纪 50年代末 60 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反右倾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大范围饥荒,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 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和周恩来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在历史中探寻真知,深具历史意识,重大历史题材电影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收获,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部生动的影像教材。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
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2019-10-10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七篇
第一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月 21 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
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二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讲述了 1961 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 100 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 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 总理毕竟是总理,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得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作为一名教师应理解基层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处于联系群众第一线,在传承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上,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总理的无私形象将成为永恒的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第三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 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
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近日,我校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 1961 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 100 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 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导演和演员把握住周总理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准确挖掘其精神特质。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影片重复出现深夜总理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此刻
无声胜有声——凸现出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肩担历史重负的精神力量。一位亲民为民,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涵盖了他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
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高潮,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满含热泪的脸......人民和总理间亲厚的情谊在这里凸显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结尾定格出周总理双目凝视、深思的神态。以警语式的画面告诫人们,告诫干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永远要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影片还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xx 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作为二十一
中的一名党员教师,立足本岗,以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五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 1961 年,周恩来总理在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过程中,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中总理逐渐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最终找出工作的调整方向。
影片描述,周总理在四昼夜的调研工作中,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各种艰苦环境,努力为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
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着“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
影片中的各种情节,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觉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以及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让我看到了一个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伟大情操;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先进性质和优良作风。让我感到作为我党的一份子,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感和无比巨大的自豪感。
通过影片的观看,我深感作为一名党员老师的责任重大,让我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不断改造自身不足,在工作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教材,深入浅出的分析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在学习上做学生的导师以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中成为学生们的朋友给予学生们帮助。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老师,不辜负学校的辛勤培养。
第六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月 9 日上午,我校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在影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的写一篇文章,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 1961 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 100 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 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现在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高三教师,我们也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为了高考这个梦想,为了不会让学生有遗憾,所有老师去拼、去冲、去闯、去奋斗、去创造。暑假补课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月考,我们三班这个集体也针对月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班主任刘繁青老师分析了暑假补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定位了一本二本的边缘生,各任课老师也积极给班主任献言纳策,让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思想,都能全力以赴的为高考追梦!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我需要时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步让自己在为学校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这才对得起我现在的工作,对得起我现在所要面对的学生,对得起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会走的更好!
第七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以 20 世纪 50年代末 60 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反右倾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大范围饥荒,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 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和周恩来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在历史中探寻真知,深具历史意识,重大历史题材电影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收获,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部生动的影像教材。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
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2019-10-10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七篇
第一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月 21 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二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讲述了 1961 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 100 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 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
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 总理毕竟是总理,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得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作为一名教师应理解基层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处于联系群众第一线,在传承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上,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总理的无私形象将成为永恒的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第三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 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
第四篇:周恩来四个昼夜 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2014年4月9日,在XX公司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参加了党员实践活动,一起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影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细细回味着电影中的一个个画面,感慨颇深。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总理面对的是新中国一段辛酸、沉重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人民大众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此时此刻,几辆老旧的吉普车,卷起浓浓的灰尘,开进了处于困境中的老区——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周总理在短短四个昼夜,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爱人民、为人民,把老百姓当亲人、当朋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课。
影片中,那个时期老百姓与老一辈党员干部的鱼水之情淳朴而真挚,让人深受感动,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党群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做到最基本的是面对群众是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影片的主线是“求真”和“善意”谎言的矛盾冲突,无论哪一方的主观目的都是善意的、积极的。周总理走街访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郭凤林是爱党、护党、忠于党的,即便是让部分村民善意的隐瞒真相,目的也是为了“不让中央着急”,让革命老区咬牙与党一起克服困难。这种矛盾让我始终很揪心,如周总
理这般敏锐的让人心疼的洞察能力,在通过“树叶掉光了”之后,一系列抽丝剥茧的走访调研下,又怎么可能看不出这件事背后的真相,直到片中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吐出了心声,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周总理和夫人的相濡以沫,感情至真至纯,他们俨然是一对有着共同追求和崇高理想的模范夫妇。影片中温柔善良的邓大姐在总理的前前后后给予总理很多的照顾和支持,在每一次的谈话中,他们彼此是那样的互敬互爱。从很多细节里可以看得出夫妻二人的敬与爱,它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伯延人民的关怀与分担。邓大姐那濯清流而不妖的精神是我们妇女们永远学不过来的道德品质。尤其她那善良的面容、一言一语、所作所为,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比创造更伟大的是妇德。如此千金难买的妇德,恐怕只有我们东方女子具备的忠贞吧。此时此刻,邓大姐不光是在参加工作,更完成着世间最美好的、坚韧的、不平凡的使命。这足以使这位看似普通的女子变得更静美无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在她身上得以炉火纯青的、最完美的体现。
续说那些被关起来的胜德等人,他们的觉悟、才华要比郭主任更强一些,冲破出小屋子对他们来说是易如反掌。虽然看着平时表面上对立着郭凤林,但如今出于纪律,更出于良知,虽然被冤枉了,他们还是忍受着眼前的不公。然而在那天晚上最需要人力来保护田苗时他们的男子汉气概果然被激发了。尤其可叹的是:
1、当周总理来到邮电局和房天健交谈时他们可以喊一声结果就会有大的转变,但他们没这么做;
2、在开会时,他们同样把自己的建议写出来了,但不是告发郭凤林的,而都是生产方面的建议,因为在他们看来私事和公事是泾渭分明的,所以他们绝不会公报私仇的。革命老区的好男儿为家乡,为人民,更为子孙后代就是这样能打能扛、能屈能伸。他们就是我们现实环境里分清“眉眼高低”的低社会,高智商人群的真正代表。明智的导演还特意拍下了周总理听胜德唱落子戏后用力拍手掌的镜头头,以此表达了总理对他们的刮目相看与欣赏。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第五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敬心敬意受教育 亲力亲为谋发展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感
山西阳城二中 杨文虎 *** 中共阳城县委组织部、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阳城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近日隆重推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献礼巨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从党小组长手中接过价值30元的电影票,颇多感慨。工作忙,生计忙,更有网络、电视冲击,致使自己很少走进影院。小时候,文化生活单一,能看上电影无异于吃上一顿美味的疙瘩汤。自己是个十足的电影迷,只要是村里放电影,自己总有很高的心气,一天的学习再紧张,农活再累也觉得不算啥。电影荧幕还没挂起,半下午自己就拿板凳去占位子,更有甚者,为了看场电影,自己十里八乡地跑,乐此不疲。一切都成过去,留存下的只是眼巴巴看电影的美好回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在周恩来同志这儿再贴切不过了。少时,中学语文课本上自己学过《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月的哀思》等篇目;青年时期,更亲近了共和国苦难辉煌的历史,谙熟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人格、丰功伟绩。时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大力开展,乐学、向善、怀旧的我,何不走进影院,追忆往事,亲近伟人,更与时下的党风正风相联系、看看我们的总理、敬爱的恩来同志如何在共和国最困难时期,如何到人民群众中去,如何走基层,搞调研,度过属于自己的四个昼夜?
下去的很早,足足等了半个小时。焦急等待中,我不时在人民电影院里外转悠。如今的影院,说是影院,还不如说是集商业与放映于一身,并且是以外租场地为主、以零时放映为辅的综合公司。大量的场地已成为商业卖场,电影放映只能蜷缩一隅。从一个不显眼的小门进入,经过密封、隔断、狭窄的走道,眼前便是曾经一度辉煌的人民电影院。场内并不轩敞,只有可怜的十数牌座位。说是影院,还不如说是放映厅。
宋祖英、谭晶等演唱的歌曲声中,迎来了三三两两、滴滴拉拉的人。观众很不多,不多的位子,充其量也不过坐了一半。自以为,人民电影院,应及早改名。因为没有多少人,因此必须去掉“人民”;因为场地小,规模小,因此“电影院”改为“放映厅”。唉,我们的文化事业与产业,我们何时能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的大繁荣、大发展?来的是怎样的观众?老太婆,老大爷、小孩子。这可是宣传部、组织部组织的活动,观影的应该是在职人员,是党员,更应是需要向老前辈就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取经学习的党员干部呀!
遐思久远,电影开眼。又见到总理那熟悉的面孔,更见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一群群面有菜色,衣衫褴褛的人们。电影把我带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1961年,带到了赫鲁晓夫翻脸、老大哥苏联逼债、大跃进、反右倾、人民公社大饥荒的特殊时期,带到了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的伯延村。
总理来了!贵州花溪调研之后,一路风尘,总理踏上了刘邓大军曾经驻扎、和百姓结下鱼水情谊的河北武安伯延革命老区的土地。
深受大饥荒之苦,深受公社食堂之害,老区人民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水深火热。然而,质朴而富于朴素阶级情感的老区人民,以公社主任郭凤林为代表,怀着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的信念,总不想让总理因农村困苦的实情而堵心。郭凤林等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弄虚作假、粉饰太平的行动:威胁干部不说实话;把平时爱说怪话的“落后分子”关邮局后屋;对生性耿直的父亲封锁总理到来的消息……因此,总理来到伯延之初,看到的是歌舞升平,看到的是百姓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总理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有实事求是的高尚情操,有关心人民疾苦、老骥伏枥、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访贫问苦,终于以自己的赤诚感动了伯延的干部和群众,终于从伯延的父老乡亲口中听到了真言,取得了真经,为党中央调整、整顿、巩固、提高、作出取消公社食堂重大决定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伯延也成为全国取消公社食堂的第一村。
影片扣人心弦,观者无不动容。以总理的工作照结尾,全场沉寂,无一人离席。只是放映片尾字幕才有人起身开始走动。这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多么生动的范例,这是多么赏心悦目的丰盛的文化大餐,这是多么入头入脑、生动形象的党员教育课。然而……
人生因梦想而有追求,因追求而有斩获。我们不乏梦想,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思想内涵,希图生命有价值、心存善念的人们。家国一体,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我的梦”“中国梦”成为热词足见一斑。然而,如何实现这一切,如何让好梦能圆,不致使我们的希冀成为镜中花,水中月?自以为,我们必须有真心,有真情,有真行。精神麻痹、行为懈怠不行,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依靠群众、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严重脱离群众更不行。
多么希望观看电影的多一点党员同志,多一点领导干部,本来应是党员干部受教育,却成了退休老大爷老大妈和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的一种休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有不扎实,不深入、走形式之嫌。
试想:假如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知名的领导干部,像毛主席、周总理与军民一道观看节目那样来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该是到人民群众之中去,走群众路线的多好的范例,这该是一般群众多大的感动,这该是普通党员接受党性教育的多好的榜样,领导干部亲力亲为,自觉践行,无疑有助于增进党群、干群理解,化解党群、干群矛盾,重新构建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之情。党员干部平时工作忙,但参与到这一影展中未尝不应忙里偷闲,同时这一影展也未尝不是一项任务和工作。工作、休闲两不误,作为一个平头百姓、一般党员、后生小子,从观影中我看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党风廉政、学教活动的现状,我们领导干部大都超脱于芸芸众生,学养厚实,见识高远从观影实践中看到的一定不像我仅仅只是诸多表象,一定会有推进社会和谐进步诸多奇思妙想!
立德正身,率先垂范,切实躬行,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才是真正的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我们不妨向总理好好学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理能做到重实情,搞调研,要么没职,要么只是小小官儿的我们咋就做不到?我们大都心存善念,富于理想,但为什么又不能做到“扎扎实实”四字?
自以为,再忙再累,我们大家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要抽出身来,补上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一课。我们不妨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先观影,后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再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行动中。
话说千句,不如做事一件。一切都必须真抓实干,就像执行党中央八项规定一样。新一届党中央抓调研,讲实效,没有假大空,可以说为我们党员干部带了个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好头。也希望我们这些党的大政方针的具体执行者,人人有高层务实肯干的决心,真的来正风气,真的来密切同人民群众关系,真的来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如若不然,一味地精神麻木,行为懈怠,如何实现中国梦、民族梦、我的梦?果真慵懒散奢,不妨让我们坐以待毙吧。不要搞什么学教,不要寻什么感动。有什么用呢,我们只是是口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201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