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刀文斌读《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有感

时间:2019-05-12 03:5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刀文斌读《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刀文斌读《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有感》。

第一篇:湘刀文斌读《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有感

白石老头太可爱-湘刀文斌读《大匠之门》有感

读完《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他太可爱了,有写读后感的冲动。一般而言,写读后感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起式,说一些废话,比如:被感动、被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之类。试问:如果没有感觉,写读后感有何用?第二部分,就是简单把读的文章概述一遍,如果你读的文章,别人没有读过,你说感想,怎么沟通呢?这个部分,建议大家买本《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读下,齐白石值得一读;第三个部分自然是感想了,学生时代写文章必须符合标准答案,打工时代必须迎合老板思路,如果你谈的感想与标准答案和老板的思路不符,那么你这篇文章就完蛋了,所以我们看到的读后感,所得到的思想,大都千篇一律。写文章和书法篆刻一样,是可以让自己增加学识和修为的事情,谈点感想和感受,还是真挚、真诚一些好吧!您认为呢?

我直接谈感想和感悟吧!

学艺是终身的追求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在白石老人自述中,他一生有近30位师傅,主要的文学老师4位:爷爷、外公、陈作埙(少蕃)、王湘绮;木匠师傅3位:齐先佑、齐长龄、周之美,其中雕花师傅周之美,终身难忘;主要的艺术类(书法、篆刻、绘画)师傅13名:胡沁园(27岁时的雇主,改变一生的恩人)、黎松安(印友)、樊樊山、易实莆、陈师曾,以及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丁龙泓、黄小松、赵之谦、李北海、郑孝胥这些古人;主要学习过的艺术类书籍和碑帖:《介子园》《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爨龙颜碑》《二金蝶堂印存》等;曾携过他的人:陈师曾、徐悲鸿、周恩来、毛泽东、李宗仁、梅兰芳等;生平的第一位大买家,出现在他38岁时,湘潭县城内的江西盐商,12副画送了他320两银子,从此远近闻名。

13-27岁,做了14年木匠,其中雕花木匠做了13年;30岁由木匠转型为职业画家;40岁以前没出过远门,55岁定居北京,从地摊卖画开始,开始是八大山人冷逸一派的路子,后按陈师曾的意见开始衰年变法,日本大展,大获成功;从61岁开始写日记,诗文不断。

一个字:他从未停止过学习,他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

科技进步让手工艺术退步

白石老人的一生大部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度过,那时的印刷业远不如当今发达,会写字和画画的人可以以工匠职业而活着。富农、豪绅家里的画也都是手工绘制,过年时,左邻右舍也要贴些对联、年画之类,绝大部分为手工书写和绘制,就算穷人家去找字画匠求字画,也自然会带些礼物来换,米油菜都是可以的。而如今,各种艺术印刷品、行画充斥市场,艺术从业者中有真材实料的太少,加上现代人中美盲的比例也比较高,卖原创作品可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电脑文字、数码印刷出现的同时,让中国传统书画的学习和普及受到巨大冲击,书画作品的水平,“今不如古”由来已久,而且还在加剧。加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豢养了大量艺术工作者,很多为官,衣食无忧,作品好坏与市场表现、人民的需求基本不挂钩。

诗书画印的水平在以前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学识、人品,以及受人尊重的程度,还是必须的技能。如今科技的手段,让中国传统国学退步100年,不为过。科技带给人类方便的同时,可不一定带来人类文明的发展。

雅俗共赏是个梦,齐白石做到了

此篇我不谈美学,只论结果。在中国艺术史上,能做到雅俗共赏的大家不多,齐白石是第一人。

白石老人名号,天下皆知,“齐白石”三字的知名度,在华人世界里是所有艺术家中最高的,没有之一。何也?他来自劳苦大众,他具有中国老百姓几乎所有的优点:隐忍、坚韧、善良、朴素、实在、勤奋、好学。他的篆刻功力,是从雕花木匠的基础上逐步进化的,从13岁入木匠行,大器匠干了不到1年,小器匠做了13年多,雕花的水平远近闻名,得雇主胡沁园培养,转行卖画为生。他的写意画,从扎实的工笔画基础上逐步发展来的,没有看到过的事物绝不入画,他的作品实实在在表现老百姓的生活。

艺术是情学

伟大的毕总曾谈到“文学是人学”,文艺总是相通,若问我艺术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艺术是情学。它首先是人学,肯定不是动物学、不是牲口学,尽管当今有些作品让我一度误会 “艺术是奴才学、牲口学”?在齐白石的自述中,我找到了答案。他是性情中人,讨巧、有趣、人缘好。有文章丑化白石老人,说他是艺术界最大的忽悠,花心画匠、文化水平低等等。之前,我也有受到这些现代文章的影响。实际上,这些个写文章的人一部分是羡慕嫉妒恨,情有可原。一部分在没有全面了解白石老人的情况下,有断章取义、添油加醋、扣帽子等不耻行为。

在白石老人的自述中,通篇都是对亲人、师傅、朋友们的挂念、感激和感恩;他热爱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抱怨,提灯前行;他的艺术作品来自生活,真诚真挚、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息。

最动人的文学是最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艺术亦如此。

《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几天来反复阅读,几次热泪盈眶。尤其是对恩师胡沁园的感激。恩师逝世后,他说:“老人家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生平第一知己。我今日略有成就,饮水思源都是他老人家一手栽培。一别千古我怎能抑制住满腔的悲思呢?我参酌旧稿,画了20多幅,都是他老人家生前赏识过的,亲自裱好,在他灵前焚化,同时又作七言绝诗14首,写了祭文,一副挽联: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功名应无份,一生长笑折腰卑。”结发妻子79岁逝世,他说:“春君13岁来我家,熬穷受苦,从无怨言,我在北平,卖画为活,北来探视,三往三返,不辞跋涉。相处60多年,我虽有恒河沙数的话(金刚经语),也难说尽贫贱夫妻之事,一朝死别,悲痛刻骨,泪哭预干,心催欲碎,作了一副挽联: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

完了,谢谢阅读!

第二篇:湘刀文斌论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湘刀文斌论中国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小文抛砖于斯,待大成之家美玉云尔。

依我看,书法工作者不能写招牌输人一筹,不会篆刻更输一筹。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

中国书法与篆刻关系密切!重视、了解、分析、实践这些关系,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一、书法与篆刻是“鸡蛋关系”

我就想搞清楚是先有“书法”?还是先有“篆刻”?却糊涂了。

“书法”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宣公二年》当中:“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当时“书法”一词的含义是指古代史官修史的原则和体例,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谈及的书法艺术。

360百科:“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注意,这个说法是说“书法是毛笔书写汉字”,那么,陶文、甲骨文、金文、石刻、竹简上的中国字算不算?除了汉字,西夏文、蒙古文也能用毛笔书写,这些文字艺术算不算?那篆刻是以刀代笔,那篆刻是不是书法?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毛笔是秦朝产生的?那中国书法从秦朝才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我们捋一下:书法是毛笔书写的艺术,陶文、甲骨文等就不是书法?陶土上的文字肯定是刻写的,那是不是篆刻的起源?

百度一下“篆刻”,“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兴起于先秦,毛笔发明于秦朝,那篆刻早于书法?

百度一下“中国印”是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的概念,似乎没有这样狭小吧?我的慨念,中国印的范畴应该大于篆刻。到底是印从书出,还是书从印出?清代邓石如提出“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即篆刻要从书法,尤其是篆书中汲取精华和营养,离开书法,篆刻就成无本之木。这个提法很容易形成误导,篆刻的形成在书法之后?

若追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态殷商甲骨文,说不明白是“印从书出”,还是“书从印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给答案啊。众所周知,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毛笔还未诞生之前,先人是用石块等利器为工具在龟甲、兽骨、石壁上记录历史的。殷商的甲骨文是先刻出来的,古代的陶文、石刻是刻出来的,秦朝才有毛笔将战报写出来。篆刻的起源也是刻符号和刻字,而最早的中国文字也是通过刻写的方式留存的。

查阅了有关中国书法史、中国艺术史、中国印史、中国篆刻史等书籍,没有明确记载是先有篆刻还是先有书法的记录,并且不同出版社的书籍、不同大学汉语言专业的专家们的意见、不同搜索引擎搜索的答案也并不一致。

书法与篆刻是“鸡蛋关系”,鸡与蛋的先后,留给考古学家、汉语言专家、科学家去定论,那是后人的事情了。至于“玺”“印”“章”“印章”“印信”“记”“图章”“宝”“关防”与篆刻的关系,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先后关系、互生关系、衍生关系还需要认真厘清和整理。在此因主题关系,我怕扯开了去,收不回来,搞晕了,还不能整明确。

二、书法与篆刻是兄弟关系

上一点我讲了“鸡蛋关系”,现在又说是兄弟关系。若是书法与篆刻有个“他娘”,“他娘”就是中国文字。至于兄弟谁大谁小?也是不能确定的。

书法与篆刻都是以中国文字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同中国文字的发展紧密相关,它主要是以汉字为载体,按照外在的形质美和内在的意蕴美法则对汉字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中国古文字阶段的篆书形态为主要载体,篆书是中国最成型的古老文字形态,具有极高的象形意味,形体的可塑性强,为篆刻艺术展示方寸之间的万千气象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书法、篆刻,它们最初都是以实用为目的出现的。通过对中国书法、篆刻的学习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书法与篆刻在其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通过各自的载体形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加以继承和弘扬, 在体现艺术美的道路上发挥了异曲同工的作用;两者又因彼此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展现各自的艺术特征。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书法与篆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人们所赋予中国文字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使命,这种共性又因为中国文字这一共同的载体而愈发凸显起来。

三、书法与篆刻是互补关系

书法讲的是用笔,篆刻讲的是用刀,刀和笔是相通的,互补的。在我看来书法与篆刻的学习和进步是可以同步进行的,有时书法里没有搞懂的知识,篆刻里体会到了。篆刻里没有突破的学问,书法中找到了。篆刻是“七分书三分刻”,可见书写在篆刻创作中的分量,写不好书法,篆刻构图就是个大问题。书法讲究不复笔,而在篆刻的过程中,能够将用刀次数减到极致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此为超级大师。篆刻中的一些技法,比如:穿插、借边、粘连、融合等也可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篆刻中用刀的技法也能助您写出带金石味而充满力量的书体。

篆刻艺术离不开书法的支撑和滋养,同样当今的书法艺术也离不开篆刻艺术的烘托和渲染,书法作品中的用印,也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内容适宜、格调高古的印章会为书法作品增添色彩。

书法与篆刻的发展均与汉字的发展密不可分,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字的发展是较为同步的,而篆刻艺术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停留在了篆书上,“篆印必先习篆,以求篆体之笔法,得笔法则得字法而章法随之”。“治印者必先识篆书,不然尺幅之中尚未能平稳,况方寸之间乎,其欲求妥贴者难矣”。入印文字并未随着汉字形体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虽然篆书形态稍有调整变化,但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到了隋唐、宋元官印阶段以及进入文人篆刻之后虽然有很多新的尝试,如用隶书、草书、楷书甚至是美术字等入印,但是因为这些文字象形性和形体可塑性的削弱,入印文字、边框未能进行更好的印章化处理,这些印风未能被太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在当代篆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方面,这些印风因为它的不完美却留给后人更多的探索空间。

书法与篆刻在历史进程中互相包容,互相影响。从刻在龟甲、兽骨及陶器上的符号、文字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吉金文字、凿刻在石头上的先秦石鼓文, 这些文字形体的演变都与刀(或者硬质器物)这一主要的“书写”工具紧密相关,彰显了契刻文字的古朴之美。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毛笔、纸张、墨等文房用品的相继出现,书法则以多姿多彩的面貌行诸于世。

书法与篆刻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的重点和特点并不一样,正因为各有特点,也就给书法和篆刻带来互补、互促、互融的机会和素材。

四、书法和篆刻是品格关系 目前,我国书法和篆刻出现一些乱象,大部分展览看下来,基本都是草书和写意印作品,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唬人的东东,让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连字都认不全,看不明白,也读不懂他们的作品。这是这些书者们“装神弄鬼”“缺少文化”“缺少严谨的治学精神”“心态浮躁”造成的,更谈不上这些书者有多少艺术修为和品格的力量。

纵观中国的书法史和文人篆刻史,凡彪炳史册的书法家、篆刻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仅是因为字写得好,其文言辞优美、情感酣畅淋漓,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颜真卿能够被后人所学习和敬仰,除艺术修为之外,与其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书法出现了“甜美俗”的现象,这些书法割裂了书法与篆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所谓引领中国书法的“大家”绝大多数就不会篆刻这个技术活。当然甜美的书法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只有这一朵,未免太单调了吧。单一的书法家相比篆刻家普遍少了很多知识和文化。清代对艺术大师有个标准,就是“诗书画印”必通3样,齐白石是最后一位大师的说法,就是以此为标准的。

综上所述,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都是以汉字为主要表现载体、由实用性逐渐向艺术性过渡、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我个人认为,篆刻与书法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目前,我国文化管理机构把篆刻归于书法的分支,这样定论和管理是有待商榷的。就是因为这样狭隘的概念,形成这样狭隘的文化引导,让篆刻艺术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太低了!

对我们今天来说,在几乎所有的古代遗存都被前人、当世人挖掘殆尽的情况下,希求通过获取资料上的不对等来换取所谓的个人风格,这种做法已经无路可走。这种窘境恰好为博大沉雄的塑造提供了机遇,甚至可以说,若想把今天的书法与篆刻往前推进一步,就必须在大综合、大集成层面下工夫,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培养自己硕大的胃口,竭力消化古往今来的资源,才能真正地确立起我们今天的书法与篆刻标尺,代表一个时代的书法与篆刻疆域。

书法与篆刻已成为我毕生的朋友,我将与之共喜乐、共进取。谢谢阅读!

下载湘刀文斌读《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刀文斌读《大匠之门-齐白石回忆录》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