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要点提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要点提示
2003年11月20日至22日,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3号),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进一步确立了加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1、“二十公”会议的主要任务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新世纪新阶段公安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研究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2、多年公安工作实践所积累的九大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公安工作只有自觉地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
第二,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公安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自觉服务经济建设,积极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是公安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第四,坚持把维护稳定置于公安工作的首位。维护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的神圣职责。能否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检验公安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第五,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维护社会治安的大局稳定,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把严打、严防、严管、严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的专业防范水平,及时治理突出的治安问题,牢牢控制社会治安局势。
第六,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必须坚持和发扬公安机关的特色和优势,自觉强化群众观念,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把公安工作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第七,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不断革除体制、机制障碍,是激发公安队伍活力,推动公安工作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八,坚持科教强警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强警之路,大力推进公安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培训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第九,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努力造统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3、当前公安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是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仍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4、当前公安工作存在的五个不适应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执法为民的思想还没有牢固确立起来。
二是对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规律的认识还在探索之中,对复杂多变的敌情和治安情况反应不够敏锐,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的机制、方法亟待完善、创新。
三是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机制还不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是对新形势下队伍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还不到位,队伍建设的正规化水平不高,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
五是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警力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的总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总要求,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执法为民,大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的水平和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切实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 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6、今后五年公安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
一是社会稳定的局面更加巩固,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水平显著提高。
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发现、控制、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
三是执法为民思想牢固树立,执法工作更加规范,执法质量显著提高,公安法规体系基本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健全有效,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四是警务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公安工作科技合量明显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实现新的跨越。
五是队伍正规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公安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纪律作风明显改进,警民关系更加密切,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7、端正执法思想、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转变执法观念,在执法思想上与时俱进。
二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四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切实提高执法水平。
五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
8、坚持依法从严治警,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严格教育管理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三是构建公安特色教育训练体系,进一步加大训练力度。
四是建立企全监督制约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五是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六是关心爱护民警,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9、“三个必训”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全面实施民警上岗和首任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基层和一线民警每年的实战必训。
10、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根据公安机关的特点,在组织机构、勤务方式、内务管理、教育训练、监督制约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即:统一考录制度、统一训练标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标识,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务序列、规范编制管理、规范执法执勤、规范行为举止。简称为“四统一五规范”。
11、当前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是要尽快建立与国家公务员制度相衔接,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体现公安机关特点的公安民警管理制度。
二是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公安民警能力素质标准和录用、奖惩、纪律标准,以及警官的任职、晋升标准等,用标准建设队伍。
三是要加强公安编制管理,规范公安编制审批使用程序。
四是进一步完善省级统一考录制度。
五是严格执行“五条禁令”,持之以恒地抓好《内务条令》、<训练条令》和即将颁布实施的<纪律条令》的贯彻落实,健全各警种执勤执法规范,从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抓起,加强养成教育,形成公安队伍良好的职业风范。
六是要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公安机关特别是派出所等窗口单位的统一外在标识建设,以方便人民群众。
七是要根据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公安现役部队的正规化建设。
12、对公安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的途径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安管理体制;二是改革和完善公安工作机制;三是大力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四是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五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13、进一步完善公安管理体制的任务
一是认真落实城市公安分局、派出所由上级公安机关直接管理的规定,目前仍由所在地方党委、政府管理的,要尽快调整为由派出公安机关管理。
二是完善公安机关内设机构人事管理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的领导干部,由同级公安机关任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上级党委管理的,由公安机关提名呈报。
三是注明确当地党委、政府对公安机关领导的同时,理顺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关系。
四是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的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公安机关的事权划分,做到事权明晰责任明确。
14、改革和完善公安工作机制的途径
一是有效整合警力资源,调整机构设置,切实解决分工过细、职责交叉、警力分散的问题。县、市级公安机关要逐步将110、119、122三台合一,并进行交巡警合一试点。在中等城市进行减少机构层次的试点。二是积极推进公安科技建设。三是加强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建设。四是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维护治安,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实观形式。
15、公安派出所建设的目标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派出所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警民关系。要把派出所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要求,大力推进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派出所工作,把派出所真正建成综合性的战斗实体。大力加强刑警队、交警队、巡警队、监管场所等基层一线实战单位的建设,切实提高执法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6、2004年2月10日至11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公安厅局纪委书记会议。***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切实做到“九要九不要”:
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对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视而不见,一知半解,迷失方向,危害大局。
二要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要脱离基层,脱离实际,粗枝大叶,简单操作,搞违背实际的瞎指挥。
三要讲实话,报实情,及时如实报告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的情况信息、统计数据,不要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
四要严格执行法令政令警令,做到令行禁止,不要阳奉阴违,自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五要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履行职责,依法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要麻痹大意、玩忽职守、患得患失、无所作为。
六要坚决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不要耍特权、抖威风,滥用强制措施,刑讯逼供,侮辱人格,侵犯人权。
七要认真受理报警求助,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不要“冷、硬、横、推”,与民争利,利用执法权力搞创收。
八要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不要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法的利益,决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违法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
九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要贪图享受,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
第二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
(2003年11月l8日中发〔2003〕13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公安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保卫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的斗争实践表明,公安工作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工作,公安队伍是一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影响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复杂尖锐。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危害严重,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上影响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履行职责,在应对新情况上要有新思路,在解决新问题上要有新对策,在攻克难点、热点问题上要有新突破,不断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为利用好、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发挥公安机关人民民主专政工具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
二、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维护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政权意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极端复杂性、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艰巨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全力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
(下略)
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工作
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是我国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要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提高打击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要把集中统一行动与日常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体现严打精神,加强侦查破案工作,注重打击质量,增强打击实效。及时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绝不能任其蔓延发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盗窃、抢夺、抢劫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和爆炸、投毒、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坚决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证券犯罪、走私犯罪、偷税犯罪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秩序。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预警机制、综合防控机制和办案协作机制,提高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整体水平。
社会治安问题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在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上下功夫。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四、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到公安队伍,落实到公安工作,就是要坚持执法为民。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执法为民思想根植于每一个警种、每一个民警,落实到每一个执法环节中。
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总要求。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进程,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完善法律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质量。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从最基本的环节、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切实做到在所有的公安工作和执法行为上充分体现公平和正义。
人民警察来自人民。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是做好一切公安工作的基础。要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入手,深入开展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教育,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在各项执法工作中,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事情着手,继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改进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边防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好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各级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要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学会做群众工作,同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把公安工作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
五、大力加强公安基层工作
公安基层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面向基层的思想,从政策、体制、机制上,从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确保警力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努力推动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各级公安机关要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合理配置警力,使警力向一线实战部门倾斜。通过明责、减负,增强基层的实力、激发基层的活力、提高基层的效率,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派出所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警民关系。要把派出所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要求,大力推进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要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把派出所真正建成综合性的战斗实体。要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要大力加强刑警队、巡警队、交警队等基层所队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执法水
平。
六、积极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和保证。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基本思路,坚持从严治警,抓好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要根据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和工作特点,依据《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在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勤务机制、管理方式、教育训练、监督制约、警务保障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使公安机关指挥畅通、内务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公安队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公安民警的头脑,使全体公安民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公安队伍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政勤政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健全双重管理的程序性规定,明确主管、协管的职责权限。任免公安机关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事先要征得上一级公安部门党委同意。完善领导干部任职资格制度,选好配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引咎辞职制度和责令辞职制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公安队伍的组织人事管理。继续健全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的队伍管理制度,抓紧制定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深化公安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科学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置公安民警职务序列,逐步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全面落实城市公安分局、派出所由上级公安机关直接管理的规定。各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由本级公安机关任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党委组织部门审批的,由公安机关提名呈报。理顺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关系,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和警令畅通。
加强教育训练工作,建立适应实战需要的训练体系。积极创新教育训练机制,改进教育训练方法,全面落实民警上岗前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一线民警必训制度,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和实战技能。逐步推行公安院校参照军事院校进行管理。
加强养成教育,规范警容风纪和民警的执法行为。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从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抓起,使公安民警举止端正、行为规范、纪律严明,树立公安队伍良好的职业风范。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大力宣传表彰公安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激励斗志,弘扬正气。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
七、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实现公安工作的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警之路。各级公安机关要弘扬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服务群众等各项警务工作中,广泛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公安工作的水平。要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尊重科技人才,用好科技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公安科技工作,切实加大投入,为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金盾工程”是公安机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加快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
八、建立和完善公安保障机制
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公安机关装备配备、各项经费开支定额等标准,并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由中央财政和地方
财政分别予以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县级公安机关的补助力度,保障基层公安机关办公、办案的经费支出。增加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公安监管场所及西部地区公安派出所“两所”建设工程。公安机关要严格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切实加强公安专项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公安专项编制。对于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另行增加公安专项编制,由省级政府提出意见,经中央编办征求公安部意见后,进行审核,报中央编委批准下达,所需经费统一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贯彻落实公安民警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现公安民警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岗位津贴和警衔津贴。中央财政对因公牺牲民警实行抚恤制度。建立人民警察因公伤亡保险制度。
九、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公安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要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公安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指导公安队伍建设。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认真贯彻落实党对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建设,经常听取公安工作的汇报,帮助解决公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公安机关履行法定职能、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为公安机关创造良好的执法条件和环境。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确保公安机关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干部任职条件,在领导班子职数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要把政治强、作风硬、熟悉公安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公安机关的主要领导岗位上来。
第三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公安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保卫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的斗争实践表明,公安工作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工作,公安队伍是一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影响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复杂尖锐。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危害严重,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上影响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履行职责,在应对新情况上要有新思路,在解决新问题上要有新对策,在攻克难点、热点问题上要有新突破,不断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为利用好、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发挥公安机关人民民主专政工具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
二、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维护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政权意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极端复杂性、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艰巨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全力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总任务。各级公安机关要高度警惕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动向,加强情报、侦察、控制工作和网上斗争,增强预见性、敏感性,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讲究政策策略,提高斗争艺术。要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破坏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人员形成组织,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形成气候。
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要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从源头上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抗,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按政策办事,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要立足于疏导,不能随意动用警力和强制手段,不能把群众推到对立面去;对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势力,对策划、组织、指挥闹事的敌对分子,对借机打砸抢的犯罪分子,要选择适当时机,依法严厉打击。
抓紧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对于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保持正常的社
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经验,努力建立起一套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工作。
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是我国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要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提高打击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要把集中统一行动与日常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体现严打精神,加强侦查破案工作,注重打击质量,增强打击实效。及时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绝不能任其蔓延发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盗窃、抢夺、抢劫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和爆炸、投毒、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坚决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证券犯罪、走私犯罪、偷税犯罪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秩序。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预警机制、综合防控机制和办案协作机制,提高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整体水平。
社会治安问题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在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上下功夫。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四、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到公安队伍,落实到公安工作,就是要坚持执法为民。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执法为民思想根植于每一个警种、每一个民警,落实到每一个执法环节中。
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总要求。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进程,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完善法律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质量。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从最基本的环节、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切实做到在所有的公安工作和执法行为上充分体现公平和正义。
人民警察来自人民。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是做好一切公安工作的基础。要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入手,深入开展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教育,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在各项执法工作中,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事情着手,继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改进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边防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好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各级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要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学会做群众工作,同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把公安工作深深地扎根于人
民群众之中,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
五、大力加强公安基层工作。
公安基层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面向基层的思想,从政策、体制、机制上,从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确保警力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努力推动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各级公安机关要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合理配置警力,使警力向一线实战部门倾斜。通过明责、减负,增强基层的实力、激发基层的活力、提高基层的效率,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派出所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警民关系。要把派出所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要求,大力推进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要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把派出所真正建成综合性的战斗实体。要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要大力加强刑警队、巡警队、交警队等基层所队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执法水平。
六、积极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和保证。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基本思路,坚持从严治警,抓好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要根据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和工作特点,依据《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在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勤务机制、管理方式、教育训练、监督制约、警务保障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使公安机关指挥畅通、内务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公安队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公安民警的头脑,使全体公安民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公安队伍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政勤政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健全双重管理的程序性规定,明确主管、协管的职责权限。任免公安机关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事先要征得上一级公安部门党委同意。完善领导干部任职资格制度,选好配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引咎辞职制度和责令辞职制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公安队伍的组织人事管理。继续健全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的队伍管理制度,抓紧制定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深化公安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科学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置公安民警职务序列,逐步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全面落实城市公安分局、派出所由上级公安机关直接管理的规定。各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由本级公安机关任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党委组织部门审批的,由公安机关提名呈报。理顺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关系,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和警令畅通。
加强教育训练工作,建立适应实战需要的训练体系。积极创新教育训练机制,改进教育训练方法,全面落实民警上岗前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一线民警必训制度,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和实战技能。逐步推行公安院校参照军事院校进行管理。加强养成教育,规范警容风纪和民警的执法行为。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从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抓起,使公安民警举止端正、行为规范、纪律严明,树立公安队伍良好的职业风范。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清除害
群之马。大力宣传表彰公安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激励斗志,弘扬正气。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
七、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实现公安工作的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警之路。各级公安机关要弘扬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服务群众等各项警务工作中,广泛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公安工作的水平。要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尊重科技人才,用好科技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公安科技工作,切实加大投入,为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金盾工程”是公安机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加快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
八、建立和完善公安保障机制。
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公安机关装备配备、各项经费开支定额等标准,并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予以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县级公安机关的补助力度,保障基层公安机关办公、办案的经费支出。增加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公安监管场所及西部地区公安派出所“两所”建设工程。公安机关要严格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切实加强公安专项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公安专项编制。对于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另行增加公安专项编制,由省级政府提出意见,经中央编办征求公安部意见后,进行审核,报中央编委批准下达,所需经费统一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贯彻落实公安民警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现公安民警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岗位津贴和警衔津贴。中央财政对因公牺牲民警实行抚恤制度。建立人民警察因公伤亡保险制度。
九、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公安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要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公安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指导公安队伍建设。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认真贯彻落实党对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建设,经常听取公安工作的汇报,帮助解决公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公安机关履行法定职能、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为公安机关创造良好的执法条件和环境。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确保公安机关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干部任职条件,在领导班子职数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要把政治强、作风硬、熟悉公安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公安机关的主要领导岗位上来。
第四篇:公安工作要点
2011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三年,也是实现“三基”工程建设阶段性目标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公安队伍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公安政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州、县政法工作会议、全省和全州公安局长会议的部署要求,以和谐执法、和谐管理、和谐沟通为目标,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安机关关注民生、保障民安、维护民利的新风正气,强化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深化大练兵苦练基本功,推进公安队伍建设上新台阶,为圆满完成全县公安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乌兰作出新贡献。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1、坚持政治建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再掀学习十七大精神新高潮,务求使每位民警真正学深、学透、学懂,使广大民警全面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质。
2、创新工作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夯实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深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并落实服务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具体措施,推动乌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公安工作、改进执法服务、推动队伍建设,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全局公安机关组织开展树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新形象等主题实践活动。
4、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带头抓好学习,健全并落实理论中心组、领导干部自学等学习制度,争做学习型干部、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带学习型队伍。深化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二、落实《组织管理条例》,优化整合警力资源
5、加大干部协管力度。加强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和协调,推动派出所长兼任所在街道、乡镇党委委员或政府副职,社区和驻村党员民警兼任所在社区、村党支部副书记。严格落实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任职条件的有关规定,继续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和任职回避制度。
6、深入推进机构改革。按照《海西州县级公安机关规范机构设置实施方案》,规范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和基层所队布局调整,建立完善“人往基层所队走”的导向激励机制,制定鼓励民警扎根基层的制度。确保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完成机构改革任务。
7、加强现有编制的使用管理。根据组织、人事部门和上级业务机关的要求,及时申报空编和新增编制内民警录用计划,最大限度地使用好现有编制,积极争取增加编制。探索实行文职雇员制度,进一步缓解警力不足的局面。
8、继续推动警力下沉。落实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各项制度,确保机关警力所占比例不超过10%,并保持长期稳定,确保实战单位非实战人员比例不超过10%。新增公安专项编制和新录用人员全部充实到基层和一线实战单位。
三、坚持素质强警,狠抓苦练基本功活动
9、深入开展教育活动。立足政治建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干部作风整顿建设和职业道德专题教育,定期开展民警思想状况分析,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安机关关注民生、保障民安、维护民利的新风正气。
10、深入开展培训活动。以省警察学校为依托,保证三分之一的民警参加省厅举办的为期15天的集中培训。以州局各业务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为主,为基层培训业务骨干。紧紧围绕基层基础建设和社区及农村牧区警务战略,开展以学规范、学方法、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轮训活动,大力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积极倡导“随时、随地、随人、随事”练兵方式,将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心理健康纳入培训内容,立足本职开展实战演练。
11、突出练兵重点。围绕民警提高执法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水平为重点,坚持实战、实用、实效原则,深入组织开展训练工作。围绕各警种基本的、岗位常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民警开展“一口清”训练,做到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做到领导干部带头训练、紧缺人才重点训练、年轻民警全面训练、落后人员加速训练,促进训练的有效性、针对性。
12、强化质量评估。选调人员组成教育训练督导组,指导推动各部门训练水平的不断提升。采取随机抽考的办法,逐级组织苦练基本功检查评估和比武竞赛,检验苦练基本功成效。
四、突出素质养成,巩固深化正规化建设成果
13、建立队伍管理平台。注重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探索建立队伍管理综合平台,解决日常管理工作中细节掌握难、监督考核难、学习交流难、基础台帐和信息整合难等问题,提高队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4、加强民警作风建设。注重“软件”建设,继续抓好《内务条令》、“五条禁令”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的贯彻落实,把警风建设贯穿到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全过程,深入开展民警作风养成教育,提升民警的职业素养,提高队伍的软实力。
15、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按照“谁执法、谁负责”和“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领导执法责任制、民警执法责任制和执法协作责任制,深化执法质量考评,加快执法信息化建设步伐,探索建立对重点执法岗位、执法环节全过程监督的工作机制,形成完备的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提升公安机关在执法办案中的满意度。
五、优化警察形象,进一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16、加强正面典型宣传。以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了解为突破口,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大力宣传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新举措、维护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三基”工程建设和队伍建设等中心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调、联系,拓展宣传渠道,努力营造公安宣传氛围。
17、开展警民互动活动。将“警民相约警务室”、“民警进万家”等警民互动活动纳入常态化轨道,完善经常性警民互动机制,强化警民互动交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警察公共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进警民沟通、交流,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实现警民和谐。
18、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建立舆论引导协作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做好公安机关在处置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重特大案件和涉法涉警案件时新闻媒体的采访应对工作,有效防止涉及公安的负面炒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9、选树公安先进典型。积极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把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推动乌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转化为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精神动力,加大先进典型的培养、选树和宣传力度,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典型群体。
六、严格队伍管理,提高从优待警工作水平
20、坚持依法从严治警。充分发挥公安政治工作优势,履行政工部门职责,加强对民警日常行为的严格管理,贯彻落实队伍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廉洁从警各项制度规定。
21、深化内务管理。加强基层所队和窗口单位内务管理,狠抓民警作风养成,着力解决“脏乱差”、“稀拉松”、“冷硬横推”等突出问题,切实做到执法规范化、管理服务化。
22、落实从优待警工作。对民警职级待遇、年休假、定期体检、超时补贴、心理健康、执法权益保护和因公负伤救助等进行规范,充分调动和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1994年8月31日)
为适应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1)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5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派生机勃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广大青少年的成才和发展展现了广阔的舞台和美好的前景。近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学校德育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前进,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学校、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青少年学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希望祖国早日强盛,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成才的愿望和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努力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因势利导,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3)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地要求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4)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紧迫感。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加大改进工作的力度,完善德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要针对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读物,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评定标准及方式等都要据此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
(6)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要向青年学生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毛主席的重要哲学著作,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评价各种社会思潮,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编写出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要改进考试方法,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序和实际接受情况。
(7)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形成贯穿小、中、大学各教育阶段,由浅入深的稳定的教育序列。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要开设时事政策课或讲座,以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现实的国情教育。中小学都要有自己特色的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基地和乡土教材。要建立和健全升降国旗、重要集会唱国歌等制度,积极组织缅怀英烈、学习杰出历史人物、参观文化古迹、革命遗址、祖国山川以及新中国建设成就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充分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气氛。要把增强民族国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明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引导他们接触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组织他们参与校内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要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青少年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而,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他
们关心和思考的深层次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深入进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逐步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8)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并编撰成系统的丛书。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在人民革命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材、读物,拍制影视片,广泛宣传,反复教育,长期熏陶。
(9)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进一步落实音、体、美课程,并积极在普通高校和高中阶段开设艺术选修课,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10)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管理,认真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严格校规校纪,加强良好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11)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教师最关键,要认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任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鼓励教师担任班主任,落实教书育人工作。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也要明确育人职责,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2)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教育改革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并及时加以规范,形成稳定的机制。高校应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各门课程的建设应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领域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科研的德育功能。
(1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14)加强实践环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
措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实验、实习课程也要进一步加强,在时间、内容、组织、条件上予以落实和保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劳动课要有公益劳动、远足锻炼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高中和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军政训练、勤工俭学等活动。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妨碍学习和校园生活秩序的活动要予以劝阻并制止。
(15)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德育向校处延伸。要依靠关心下一代协会、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德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16)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要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应注意对德育机构作出合理安排,有所加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应列入“211工程”评估标准。
(17)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把德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
(18)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各级党委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采取措施,稳定德育骨干队伍,不断补充新生力量。要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素质。要创造条件组织政治理论课教员和德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研究改革开放前沿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表彰制度,增强德育队伍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并使他们的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要完善德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为他们解决好专业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要制定政策,保证德育工作骨干能够不断地得到进修提高。积极支持和发展“双肩挑”的制度。(19)保证经费投入,改善物质条件。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德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切实保证。学校要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
(20)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党组织应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以及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要求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起模范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组织,发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特别
是教师要发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作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任务,开展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成为党联系、团结、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重要纽带。党、团组织应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要求,举办业余党校、团校、推动学生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活动,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骨干入党、入团。(21)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切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和作家、艺术家,都要满腔热情地为青少年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对非营利性的高雅的严肃的文艺事业予以重点扶植。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要定期奖励优秀的青少年教育影视片、读物和歌曲,表彰从事青少年艺术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以及群众监督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制止只顾谋利、无视社会效益的行为。要制定法规,地方的公安、工商和文化管理等部门要依法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严格管理。
(22)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政府要广泛宣传,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安、司法、检察、工商管理、海关、邮政等有关部门要采取严厉措施,查禁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打击教唆青少年犯罪的活动。教育部门要协助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防治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的协调工作。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情况应作为考评各地政府工作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23)地方各级政府要把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计划。每年都要为青少年教育办几件实事。在城镇建设中,要注意兴建科学馆、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和青少年之家等设施。对已有而被挤占的设施,要做清理。农村要结合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中小学生进行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的教育。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场馆、景点,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重要课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因地制宜确定并重点建设一批德育基地,对学校有组织的参观教育活动免予收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工程中加以实施。
(24)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障。学校德育的地位、任务和主要方针、原则要有权威性和稳定性,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教育者、受教育者及社会有关方面共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教育的改革、发展使这种法制建设更为必要和迫切,要把这个问题进一步纳入到整个法制建设中加以解决。
(25)加强各地党委、政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抓德育,要定期研究并检查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的作用。各级政府要为学校德育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主要业务之一。要完善地方党委、政府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联系学校的制度,定期到学校做形势报告、讲学、与师生座谈、交朋友。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维护学校稳定,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陆续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基本精神仍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情况变化了的,以本文件为准。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检查、总结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本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
发布部门:中共中央 发布日期:1994年08月31日 实施日期:1994年08月31日(中央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