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时间:2019-05-12 03:1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第一篇: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中新疆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全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的发展,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60年的发展,又为各族人民以胜利的步伐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60年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全区各族人民无比自豪、倍受鼓舞;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新疆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一、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㈠解放前——刀耕火种,一穷二白

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疆有些农村还残存着典型的农奴制社会特征,新疆各族人民不但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还遭受当地民族内部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占新疆总人口7%的封建地主、宗教上层人士占有着新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新疆物质精神财富。而占总人口93%的农牧民没有生产资料,更别说土地、牛羊和住房了。解放前,新疆经济是封闭的农牧业自然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经济长期萧条,文化事业极端落后,现代工业一片空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各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到1949年,新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人均产值不足百元,其中农业产值就占80.8%,而且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当时,新疆农户平均每4户只有一把坎土曼、一把镰刀,每6户一个土犁,每9户一辆木车,每3户一头耕畜,坎土曼和二牛抬扛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还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1949年全疆工业总产值不过9800多万元,官办企业只有14个小型厂矿,职工不到1100人。在当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新疆只能生产5种。没有一公里铁路,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物质产品匮乏,一寸钢、一颗圆钉、一张机制纸、一尺布、一斤糖都生产不了,工业品价格十分昂贵,一些偏远的地方,有的群众甚至要用一只活羊才能换到一包火柴。新疆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全疆通车里程只有381公里,只有各种破旧不堪的汽车317辆,没有一座永久式桥梁,平均每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1公里公路,公路密度在国内、在世界都是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当时从兰州到乌鲁木齐,汽车要走二三十天,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要走一个月,途中还要自带锅灶、饮水等。

㈡解放后——励精图治,政通人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几千年来剥削制度的历史,也是在这一年,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把五星红旗插遍了天山南北。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一切旧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发展经济文化,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新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革命建设功绩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谋发展,让天山南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好转、解决400万新疆各族人民和20万官兵的吃饭问题,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到1952年先后建设了乌鲁木齐和平渠、红雁池水库、阿克苏胜利渠、库尔勒十八团渠、哈密红星一渠等一大批水利设施;节衣缩食,兴建新疆现代工业,先后建起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面粉厂等一大批大型工矿企业;修路架桥,发展交通运输业;繁荣稳定市场,参加城乡建设。人民军队的大生产运动,为新疆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新疆经济发展,1954年10月,驻疆10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揭开新疆屯垦戍边新的一页。国家还从政策、财政和各种物资上给新疆极大的支援,动员组织大批知识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山南北,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的开发建设。1949年,新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在党的领导下,到1955年,我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2.31亿元,到1978年达到了39.07亿元,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203.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86.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93元,增长119.84倍。经济总量、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呈几十倍、成百倍的增长。

旧时代的新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连一根铁钉都不能制造,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原始状态……而如今,新疆现代工农业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生机勃勃;旧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县乡压根没见过电话,今天帕米尔雪域高原都可收看电视实况转播,可以畅游网络世界……60年发展变迁中的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变化,让21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感同身受。

60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新疆解放时,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艺术教学和研究机构,也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目前,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1个,艺术研究和创作单位6个,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109个,公共图书馆94个,博物馆32个。在党和国家关怀支持下,维吾尔族古代文学巨著《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和其他少数民族历史史诗《江格尔》、《玛纳斯》,以及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典“十二木卡姆”等一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㈢改革开放——团结奋进,再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谱写了一曲曲流光溢彩、恢宏壮丽的华美乐章。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30年来,新疆的国民经济以年均10.3%的速度增长。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达到4203.41亿元,比1978年增长19.6倍;新疆工业增加值达1790.7亿元,比1952年增长274倍,比1978年增长16.6倍;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11倍,比1978年增长1.8倍,单产由106.75公斤提高到419.16公斤,年人均粮食由303.04公斤增加到418.34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已成为国家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棉花产量由5.5万吨增加到290万吨,优质棉产量已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连续15年夺得总产、单产、品级和调出量四项全国第一,迅速跃升为全国最大优质棉生产基地。自2000年以来,新疆林果业以每年递增100万亩的速度发展。2008年,林果面积由71万亩增加到1300万亩,果品产量由13.98万吨增加到411.98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林果基地。新疆是我国的四大牧区之一,近年来,新疆着力发展畜牧业,扶优扶强,牛羊肉、牛奶和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和伊犁河谷三大产业带。石油化工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石油工业增加值比重占75%以上。2007年新疆原油产量达2604万吨,天然气产量210.3亿立方米,油气产量4494万吨,一举超过大庆油田,居全国第一。

2008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比1950年增长2180倍,财政支出增长1750倍。1952年至2008年,新疆GDP增长8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64.7 :22.0 :13.3调整为16.4 :49.7 :33.9 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进。2008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55年增长了882倍。这些既是新疆的发展成果,也是新疆人民的福祉所在。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8年底,新疆已建成8条国道,70多条省道,公路里程达14.7万公里,99%的乡镇通了公路;铁路通车里程由解放时的零发展到3000公里,目前在建、待建铁路还有25条;新疆在全国各省市区中航站最多,已建、改建、扩建、迁建、新建的机场有16个,航线连接了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2007年11月16日,新疆220千伏电网正式实现联网,一个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区域性电网出现在祖国最西部;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建设投资总额达415.8亿元,是前30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额的28倍,一大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解决了许多困扰多年的难点问题,水利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建成了覆盖全疆的光缆干线,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全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位居西部省区前列。1978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42.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09倍,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有力支撑了新疆的大开发、大发展。

3、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自治区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矿产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60年来,自治区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同时,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纺织、食品加工业,加快了由原料输出向商品输出的转变步伐。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成果累累,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等三大油田基地。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石油化工得到较快发展,建成了独山子石油化工厂、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煤炭、铁、铜、黄金、钾盐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均排在全国前几位,找矿潜力巨大。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铜、铝、黄金生产从无到有,也达到一定水平。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新疆都是有利的。如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就带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石油石化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60%以上,石油石化产业上缴的税金占全区税收20%以上;油田每增加100万吨产量,就可以增加直接就业岗位1000个,间接就业岗位3000个——5000个。新疆各族人民直接间接享受到石油天然气开发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热比娅抛出“国家掠夺新疆资源”的说法,既违背客观事实,也违背常识,她如此颠倒黑白,抹黑党和国家的形象,离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目的就是要图谋“新疆独立”。受惠于西部大开发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新疆各族同胞,心里都有一本受益账,是绝不会被骗子的谎言蒙蔽眼睛的。

4、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方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在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启动了乌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内的开放与融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开辟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陆上安全通道。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3个,已经与14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37.16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5位,是1978年的583倍。出口商品结构大为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单一的农畜产品出口发展到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工业品为主,由初级产品为主上升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自1992年以来,新疆已成功举办了16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1978—2007年,新疆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03家,引进我国500强企业46家,引进区外资金2108.5亿元。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5、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⑴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2003年至2005年,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3亿多元,率先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学杂费和对寄宿贫困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区228万名中小学生。2006年起我区比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惠及239万名中小学生。

旧新疆,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而2008年新疆已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和自治区投入1.29亿元用于资助5.1万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和9.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其中70%为少数民族学生。

为使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国家先后投入4亿多元,从2000年起,在内地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到2007年,已扩大到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招生规模达5412人,在校生已达1.75万人;自治区投入近2亿元,从2004年起,在乌鲁木齐等8个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主要从偏远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招生。为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高、严重制约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突出问题,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启动“双语”教育工程,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利民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从实践看,我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非常拥护和欢迎“双语”教育。从城镇到农村,从南疆到北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上“双语”学校和“双语”班的热情空前高涨,要求十分迫切。截至2008年10月,全区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60多万,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5.4%;到“双语”学前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幼儿也超过15万人。

⑵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发展。

从2003年起,自治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实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87个,参合率达87%。从2004年起,采取国家支持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办法,用5年时间对全区427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和建设,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难问题,目前已竣工124个建设项目。

⑶农牧区扶贫开发进程加快。

2001-2007年我区累计解决了208.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40多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实现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十五”期间,自治区30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80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6元,年均递增 12.29%。2007年,全区有109万贫困人口越过国家公布的低收入贫困线,解决了温饱问题。

⑷就业再就业扎实推进。

2001年至2007年,每年有30万以上的人实现就业再就业。2007年,实现就业再就业36万人,城镇失业率3.86%。围绕推进就业再就业,在全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组织实施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技能岗位对接等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专项行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⑸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近年来,自治区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截止2007年底,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88万人,累积基金收入450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面进一步扩大,全区有4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社会管理服务率达到95%。

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抗震安居工程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创造。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抗震安居房建设等等。目前,全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已投入资金412亿元,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5万户,共有836余万人搬进新居。

实例: 喀什市老城区是于1902年大地震后在废墟上修建而成的,已有百年历史,城区内消防通道不畅,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灾害隐患十分突出,民房大多是无规划私建、不抗震的危旧房。老城区居民的安危牵动了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心,为了消除老城区内的安全隐患,彻底改善老城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中央和自治区决定投资30亿元改造喀什市老城区,力争用五年时间改造危旧房49083户、507万平方米,让老城区22万多居民陆续住进抗震的新房。

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三免三补”(免除农业税、牧业税、农村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表明:1999年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9.2%的速度增长,2007年收入居西部五省区之首;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3.5倍和28.4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已有247万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到2008年底,3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577元,农牧区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条件和设施都有了很大改观。虽然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和过去相比,新疆的发展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⑼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强化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新疆只有5家出版社,现在已发展到12家,年出版物数量达3000余种。1978年之前,新疆的报纸只有40种,期刊也只有33种。现在,新疆的报纸总数达98种(民文报纸占42%),总印数达7.56亿份;期刊总数达208种(民文期刊占54%)。1978年,新疆新华书店图书销售4117万册,销售额仅1208万元;2007年,图书销售达2.36亿册,销售额达17.7亿元。1978年,全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销售额只有594万元,2007年达5.2亿元。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住上抗震房、喝上自来水、用上沼气灶,不收农业税,农村孩子上学不收费,好事一桩连着一桩。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由1949年的470万发展到1300多万,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不足30岁到目前的71.12岁。

现在的新疆,无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以及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解放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也呈现出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和发展。这些辉煌成就举世公认、有目共睹。

然而,热比娅之流对这一切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7·5”事件发生后,热比娅拿所谓的人权说事,颠倒黑白地说什么“共产党在新疆不讲人权”、“维吾尔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罪恶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国、分裂民族。

什么是人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解放前,新疆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各族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哪有什么“人权”可言?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过上了日益美好的新生活,每个民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难道不是人权得到保障的体现? 今日新疆的繁荣发展,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7·5”事件发生后,乌洽县的10位农牧民自发组成揭批队进行巡回宣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回击那些制造谎言的无耻之徒:“我们的日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成功实践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新疆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巩固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60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党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成长壮大 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各级党委倾注巨大心血、坚持不懈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均由自治民族的干部担任;9个地(市)的专员(市长),除克拉玛依市外,也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疆98个县(市、区)长中,有81个是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充分的代表权。在一些重要的领导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已占主体地位。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少数民族干部4.6万人,目前已达36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2%,是解放初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00多倍;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56%,是解放初的562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

在高度重视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我区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2003年以来,全区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1500期,培训干部90多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干部占52%。在选派干部到中央党校中青班、新疆班学习培训的工作中,我区坚持优先选派少数民族优秀年轻干部;在进一步办好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干部进修班的同时,我区又在清华大学、深圳经理进修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开办了以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新疆干部培训班。截至目前,这些培训班已为我区培训近2000余名少数民族干部。此外,我区还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全区始终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通过长期扎实有效的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普遍尊重 60年来,通过颁布相关法规、条例和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充分尊重和有效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在我区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落实,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在执行民族政策中,党和政府重视通过法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保证了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节假日、婚丧礼仪、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我区地方立法中,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一些具体情况,实行与汉族有别的特殊优惠照顾政策。

㈤党的宗教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多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使各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全区有信教群众约1000多万人、宗教教职人员2.9万名,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6万余名;有宗教场所2.4万余个,其中清真寺2.3万余座;目前在各级人大、政协担任职务的宗教界人士有1800多人,他们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对宗教界人士,政府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通过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宗教学识和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宗教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新疆和平解放后,正是不断完善“以民族平等为基石,以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民族政策,深刻改变了新疆的命运,开启了新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历程。

三、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饮水思源,总结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我们不能忘记党的正确领导,不能忘记国家的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不能忘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制度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使新疆进入了历史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面对解放之初新疆的现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人民政权,实施民主政策,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灭反动统治政权,清剿土匪、荡涤旧社会一切污泥浊水,恢复国民经济,对农牧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使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上摆脱了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翻身做了主人,从根本上铲除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民族压迫、敌视、仇杀和斗争的根基,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完全确立。毛泽东同志1963年作出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新疆第一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

邓小平同志1981年8月在新疆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

江泽民同志1998年7月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我们要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继续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1996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新疆的稳定问题,形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会议纪要》(中央7号文件),明确指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2004年,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关于新疆发展和稳定的战略研究报告〉的通知》(中央11号文件),提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全面部署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

2007年制定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2号文件),这个文件把新疆定位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在国家大局中使新疆从一个省区发展的定位,上升为对一个区域的发展状态产生重要影响的位置。它是2004年中央1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化,涉及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使新疆迎来了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对新疆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和坚定维护者,始终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利造福的。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新疆今天的繁荣和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是历史熔铸的结论。

㈡国家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

国家扶持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

一是从财力上给予新疆大力支持。为了支持新疆的发展,从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2000—2004年达到1046.86亿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700.48亿元的1.49倍。作为欠发达地区,新疆财政每年支出的60%由国家拨付;从1996年到2006年,中央对新疆财政转移支付由59亿元增加到454亿元。可以说,中央对新疆的支持,远远超过新疆对国家的贡献。

二是逐步加大对新疆的投资力度。从1978年到2004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0多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就达3710多亿,占到同期全社会投资的47%还多。2000—2004年5年间中央累计投资1364.7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了7.1个百分点,占新疆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0.48%,从而大大改善了新疆基础设施的面貌,使新疆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此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市场信心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我区先后争取国家新增投资77.59亿元,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保增长、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通过各级金融机构支援新疆建设。截至2004年,各种金融机构在新疆的贷款额已达2214.66亿元,比当年新疆生产总值还稍多一点。

四是帮助新疆救灾和脱贫致富。1980年到1989年上半年,国家用于新疆的救灾款达11770万元。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新疆的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款实行全年包干,每年1200万元。经受了严重地震灾害的乌恰县,于1989年9月建成新县城,总建筑面积达12.44万平方米,总投资为5700万余元,就是中央大力扶持的结果。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始终高度重视南疆三地州的扶贫开发工作,从扶贫政策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优先扶持和倾斜照顾。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32号文件下发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南疆三地州的扶贫开发力度,更加突出了三地州在全区扶贫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今后5年,国家将补助投资534亿元,在南疆三地州建设13910个大中小型项目。

五是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给予重点扶持。在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家对新疆投资2.56亿元,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为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国家先后投入4亿多元,从2000年起,在内地发达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到2007年,已扩大到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招生规模达5412人,在校生已达1.75万人。这些事实表明,伟大祖国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新疆各族人民繁荣发展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不断加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关系。实践证明,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兄弟省市,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援和帮助。他们不仅给新疆带来资金和技术,而且为新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许多兄弟省市对新疆各地、州、市实行对口支援,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到新疆落户,把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与新疆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新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仅2004年,新疆就引进区外资金321.74亿元,比2000年增长4.5倍,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新疆的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内地省市区和全国人民的帮助和支援。可以说,没有国家和兄弟省市区的支持和帮助,就不可能有新疆今天的发展成就,也不可能有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㈢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新疆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开拓史。

老一代人至今不会忘记“支边”这个词汇,那时全国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男女老少来到新疆,带来了他们支援边疆建设的热望,更是把智慧和汗水洒进这片土地。当时,新疆没有现代医疗,缺医少药,于是上海、山东、辽宁等地的医生、教授来了,他们建起了医院,设立了新疆医学院,一边为大家看病,一边把现代的医疗技术传授给这里的年轻人。如今,新疆的医疗水平在西北地区位列前茅,这与当初国家对新疆的人才支援和老一辈人的贡献分不开。以生产建设兵团为基础,现代农业的雏形开始在新疆逐步展现,例如石河子,第一代军垦当数南泥湾的老八路和“9.25”起义的官兵,这支由王震将军率领的滚滚铁流汇同陶峙岳将军的十万大军,他们化剑为犁,挺胸作盾,抡起坎土曼,拉动了“军垦第一犁”,拉开了新城建设的序幕!1952年、1954年又有五千湘女和八千山东大姐应征入伍,来到了石河子,成为军垦新城的奠基者。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批复转军人和支边青年,满怀豪情,高唱战歌来到兵团,汇入石河子垦区建设的滚滚洪流,把他们的青春、汗水和热血洒在戈壁荒滩,浇灌了万亩新田,也浇铸了石河子新城的每一块砖瓦。在新疆兵团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于他们来讲,故乡,已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的家乡就是工作了几十年的身边的这座城市,这是他们生命的根,热恋的土。是他们,山东,四川,湖南,陕西……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用他们的热血、汗水和青春,才使这座新城变得如此美丽!在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少数民族群众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有利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尤其是一大批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的少数民族干部,为新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举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妇幼保健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江尔·热哈提被尊称为“脐带妈妈”,她在新疆阿勒泰草原上赢得了数万农牧民如同母亲般的敬重。在江尔操持下,福海县各乡医院都已利用“降低孕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援助项目资金配备了产床、制氧机、胎心监护仪等设备。她还组织各乡妇幼保健专干轮流进修、定期集中培训,使基层妇幼保健员的素质提高了,农牧区孕产妇与幼儿的健康有了基本保障。

背靠祖国的大力支援,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1996年开始,全区GDP增速连续12年超过10%,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新疆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体谅已蔚然成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各族群众深深体会到,正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持续、健康的内部环境,使得新疆变得日益富饶与美丽。

辉煌的成就,来自党的正确领导,来自国家的扶持和兄弟省市的帮助,来自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巨大的发展,源自我国基于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民族政策。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总体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新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新疆各族人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促进稳定,稳定保障发展。稳定关系到新疆的未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稳定是福,**是祸。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倍加珍惜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我们坚信,“7·5”事件阻挡不了新疆改革、建设、发展的步伐,动摇不了各族干部群众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这一事件只能使更多的人擦亮眼睛,明辨是非,齐心协力巩固和发展新疆的大好局面。任何敌对势力的破坏,必将以可耻的失败而告终。

新疆各族人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切实担负好守卫祖国“西大门”的重任,这是国家利益之所在,是各族人民利益之所在。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团结。“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当前,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正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全力以赴迎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大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加倍珍惜。任何势力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企图破坏新疆的繁荣稳定,新疆人民决不答应。

六十年团结奋斗,六十年风雨同舟,共同创造了新疆的辉煌成就!

六十年峥嵘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六十载春华秋实,却在新疆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们一定要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实践,努力奋斗,新疆的未来前景光明,新疆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第二篇:新中国的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新中国的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六十年的峥嵘岁月,历史永远留下了中国发展的脚步。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历史的长河只是其中的一小段,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给了这个来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国家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人们用万众一心的团结意志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刻,我们的人民空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万米高空纵身一跃,硬是开出来了一条血路,为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年又经历了零八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们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民族自豪感。大悲大喜考验着这个民族的意志力,锻炼着这个民族的韧性。这个民族就是在这种种的挫折、磨难中走到了2009年。遥想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到随后的三年困难期,再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这个新生的国家经历了多少的弯路曲折,直到如今,我们走过了六十年,回首历史,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60年来,在先烈战斗过的热土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处处城乡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经济总量升跃为世界第三,“神七”飞天、“嫦娥”绕月实现了千年梦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日之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中国60年历程,是民族崛起的启示录。只有让全国人民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只有人民真正的当家作主,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的热情得以充分地迸发。新中国60年历程,是社会发展的教科书。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创造条件让人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使综合国力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融为一体,激励着全体劳动者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让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

六十年来,我们国家总结起来有十大成就值得我们自豪的,它们包括经济的腾飞、农业的跨越、民生的改善、科教兴国、民主法治、文化发展、国防建设、统一大业、外交的辉煌和党的建设。首先,从经济上的腾飞在我们看来是最为明显的了,六十年前,我们国家的工业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毛泽东在那段时期曾发出这样一句感慨:“我们能造什么?桌子,茶碗茶壶,还能种粮食磨面,但我们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足以见得当时我们国家是何等的满目疮痍。然而当六十年过去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我们实现了体制的历史飞跃,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到1982年的非公有制经济被定义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期间变的不仅仅是体制,更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成功探索的集中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明显,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看出来,在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国的GDP还不到1%,而2008年它的比重则达到了65%。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六十年的变化中,我们的另一个成就就是从封闭到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而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累计达近1万亿美元,截止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海外投资累计已达到1500亿美元,中国的非金融海外投资已经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这些年来中国也涌现出一些世界知名的品牌,比如说联想。我们也正从一个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在经济的腾飞中,我们成就的另一方面就是体现在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青藏铁路的通车、钢铁产量连续13年占据世界第一等无一不在诠释中国的崛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都是,然而跨过六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科技增效硕果累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用占世界10%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2%的吃饭问题,粮食自给率达到95%。在民生方面,人民大众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医疗和社会保障也在不断地发展。统一大业方面,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无不令人欢心鼓舞。两岸的关系这些年也在不断地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总之,六十年的成就是斐然的,但我们有哪些经验是值得总结的呢?总结起来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决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搞“三权分立”;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不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决不走回头路。六个“为什么”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六个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也必须长久的延续下去。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到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次这伟大的转变,因此,我们必将长期的坚持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第三篇:新疆六十年的发展与巨变

六十春秋铸辉煌明珠闪耀映天山

——新疆六十年的发展与巨变

新疆,古称西域,素以优质丰盛的物产、灿烂悠久的文化、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丝绸之路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历史上的新疆同祖国一样,几经荣辱、几度兴 衰。直至1949年五星红旗插遍天山南北,新疆迎来和平解放,新疆的历史才翻开了新的一页。在195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周年之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从此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六十年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众志成城,全区经济总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国民经济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新疆,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愈加璀璨夺目。

一、经济发展成就辉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 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 攻艰克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 调控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 的良性轨道,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1952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7.91亿元,1978年发展到39.07亿元,1985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之后,以乘风破浪之势发展,1997年突破1000亿元,2004一年达到2000亿元,2006年超过3000亿元,2008年跨越4000亿元大关,达到4203.41亿元,比1952年增长86.5倍,年均增长8.3%。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93元,增长16.8倍,年均增长5.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因 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 1952年的64.7:22.O:13-3,调整到1978年的35.8:47.O:17.2,2008年进一步优化为16.4:49.7:33.9,表现出由 “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 “二、三、一”的演变过程。显现出第一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 业比重逐渐提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财政实力日益雄厚。经过六十年的积累,全区财力大为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构建稳步增长的收入机制,大力培植财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税源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50年的0.2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61.06亿元,增长1640.2倍,年均增长13.6%;与此同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也由1950年0.6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59.36亿元,增长1580.1倍,年均增长13.5%。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6.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6.8%。

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解放前我区农业经济极端落后,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有5.86亿元,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的历史性跃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四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粮食:自1989年以来,粮食连续20年获得丰收,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909万吨,比1949年增长9.7倍,年均增长4.1%,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3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棉花:2008年,棉花产量301.55万吨,比1949年增长590.3倍,年均增长11.4%,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0%。棉花总产、播种面积等7项指标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水果:以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为核心的特色林果业产业带总面积超过1450万亩,林果业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畜牧业:我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牲畜存栏由1949年的1038.22万头(只),发展到2008年末的3746.11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14.74万吨,比1949年增长21.7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27.O%,成为我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我区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2008年,全区园林水果产量 450.87万吨,是1955年的34.1倍,年均增长6.9%。同时,我区又是全国最大的啤酒花、红花产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60%以上。工业番茄产量619.56万吨;工业辣椒产量80.97万吨;构杞产量1.11万吨;核桃产量8.0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我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形成,以哈密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库车白杏、和田石榴、巴旦木,伊犁蟠桃等为主导的十大产业区,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全区农业种植布局结构经过不断优化 调整,已形成了南部棉、粮、果,北部粮、油、糖,中部粮、棉、糖等多元化产业种植带。2007年,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6.5%、87.8%、35.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跨入全国农业机械化大省行列。同时,依托特色优势产品,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功能,由农户、企业、政府三方联手,把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连成一体,推动全区棉纺、粮油加工、制糖、酒类.、瓜果、番茄、红花以及奶业等为支柱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中粮屯河、香梨股份、新疆天业、啤酒花、新天国际、天山纺织、新农开发、伊力特、新中基、新疆天宏、冠农股份、天康生物等100多家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4家。

三、工业经济迅速壮大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解放前,我区工业极为落后,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简陋的官办“工业”也仅有14家。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工业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引擎,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大企业发展为支撑,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如今,形成了以石油勘探开采、石油石化为主导,以煤炭、纺织、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食品等为支柱,符合区情特点的工业体系。

工业实力稳步提高。1952年工业增加值仅有1.09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未,我区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和深化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工业经济步入跨跃式发展阶段。1992年突破100亿,2003年跨越500亿,2006年超越1000亿,2008年达到1790.70亿元,比1952年增长273.9倍,年均增长10.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3.8%提高到2008年的42.6%。经过六十年的改 革与发展,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 859个。其中,大型企业29个,中型企业244个,小型企业1586个。随着工业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番茄制品产量达到56.58万吨,番茄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约占全国的90%,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原气油产量达到2715.1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天然气235.8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1 8万吨提高到6763.41万吨;发电量由1949年不足100万千瓦时提高到489.17亿千瓦时;钢材产量由1952年的600吨提高到576.79万吨;化肥(折纯)产量由1966年的264吨提高到160.94万吨;纱产量由1952年的458吨提高到38.99万吨;成品糖产量由1959年的900吨提高到53.77万吨。

集团企业阔步前进。我区企业集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历程。特别在“十五“期间,企业集团快速发展,迅速成长壮大。涌现出以特变电工、汇通集团、友好集团、美克集团、广汇集团、博湖苇业集团、天山建材集团、麦趣尔集团等为代表的产业龙头企业。截至2008年末,拥有企业集团154家,拥有固定资产2031.37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297.17亿元,利润总额66.16亿元,出口销售总额60.66亿元,累计对外投资75.24亿元。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工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将我区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区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推进房地产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投资规模空前扩大。195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62亿元,1978年达到13亿元,比1955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7.2%。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总量明显扩大,1991年投资总量突破100亿元,1998年突破500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8年又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59.97亿元,年均增长18.8%,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均增速快11.6个百分点。进入“十五”以来,我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项目支持,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2001~2008年累计投资10712.81亿元,占1950年以来投资总量的71.3%。

基础设施全面改观。六十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加强了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1950年一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4990.57亿元。建成了以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目前全区共有水库367座,库容量达到53.2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6.12万公倾;相继建成了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石油、西北石油四大油田公司,初步形成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独山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在2004年建成“西气东输”一线的基础上,于2008年投资1435亿元,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此项工程于2011年全线贯通。届时,我区运输管道总长度净增加4859公里,年供气能力由120亿立方米提高到300亿立方米,受益省区由目前的10个,增加到14个;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为重点的煤电煤化工基地以及新型工业化建设正全面推进;自“十五”末以来,国家对铁路建设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铁路建设超常规发展,2004年底开建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开了本世纪铁路建设的序幕。目前,在天山南北进行施工的还有乌精二线、奎北铁路、吐库二线、乌准铁路、喀和铁路、南疆铁路库阿二线、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库俄铁路、乌准铁路二期工程等9条铁路,在建铁路达4000多公里,总投资超过千亿元。2009年又开建了5条铁路,其中.总投1200亿元的第二条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将乌鲁木齐至北京的运行时间大为缩短。这样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在我区乃至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尚无先例;在民航方面,将投资43亿资金,新建、改建和扩建7个机场,届时,区内通航机场数量由目前的17个拓展到21个。另外,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也有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大批重点项目的不断建成,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房地产业欣欣向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区房地 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住房分配商品化制度全面实施,特别是各级政府针对我区地震多发的实际,实施了大规模的城乡“抗震安居工程“,2004年起已累计投入412亿元,共新建、加固抗震安 居房1 89〃50万户,有836万群众搬入新居,这项工程不仅提高了抗震防灾能力,而且进一步加快了改善各族群众住房条件的步伐。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28.63亿元,比1990年增长239.7倍,年均增长35.6%。1995—2008 if-,商品房累计销售6454.85万平方米,销售额1 199.77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1.1%上升到10.1%,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交通运输迅猛发展邮电通讯跨越时空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方式l、铁路运输为主骨架、民航和管道运输相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极大地缓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区经济发展的运输“瓶颈’’制约。货运量由1950年的32.42万吨增加到571 87.80万吨,增长1763.5倍,年均增长13.8%;客运量由14.25万人次增加到42110.86万人次,增长2954.1倍。邮电通讯业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为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公路运输通乡入村。1949年前,全区公路只有3361公里,且都是砂石路面。1949年后,公路由沙石路面到沥青路面为主,由一般路面向次高级、高级路面发展。目前,公路里程达到14.67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42.6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108公里。两条贯穿号称“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多项施工和固沙技术填补世界空白。客货运输出现可喜的变化。货运量由1950年的32.41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44987万吨,增长1387.1倍;客运量由14万人次提高到40392万人次,增长2884.1倍。农村所有的乡镇和98.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8条国道干线和68条省道为骨架,环绕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横贯天山、连接南北疆,东联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四通八达的干支线公路运输网络。

铁路扩能步伐加快。我区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国土,然而在和平解放初却与铁路无缘。1958年7月,钢铁大动脉西出阳关,跨越红柳河向新疆延伸,结束了我区没有铁路的历史。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从当初营业里程只有23 1公里到现在的2925公里;从原来时速只有每小时40至60公里到现在的每小时120 至140公里;从原来只有少数几对旅客列车到现在开通22对国内、国际旅客列车。走过了从兰新铁路到欧亚大陆桥,从单线到复线,从“一“ 字形到“人”字形再到现在不断扩展的网状布局。

航空事业鸿鹄腾飞。我区民航事业起步较早,1933年中德合资开通了上海一迪化(乌鲁木齐)航线,但发展极为缓慢,疆内仅有一条航线。新中国成立后,我区民航不仅在机场建设和航线布局等方面日趋完善,同时机群规模和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08年,我区境内共有民用机场17个,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结国内52个大中城市和国外43个城市的空中网络,通航里程达到14.78万公里,比1950年增长104.6倍,货运量3.80万吨,增长379倍,客运量407.56万人,增长163 1倍。目前,我区已成为全国拥有民用机场最多、区内航线最多的省区。

管道运输贯通东西。1958年建成克拉玛依~独山子原油输送管道之后,在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我区的管道运输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建成了目前国内距离最长、投资最多、运输量最大的“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同时,加快了境外与区外管道建设的步伐,相继建成了中哈原油管道、乌鲁木齐一兰州成品油管道、鄯善一兰州原油管道等,使我区拥有管道里程由1959年的147公里到2008年的9455公里,增长63.3倍。油气输送量由71.47万吨增加到6077万吨。成为全国线路里程最长、输送量最多的省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输通能源安全大通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邮电通讯突飞猛进。我区邮电通讯业的大发展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腾飞于90年代。这期间,邮电通信水平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的现代化传输网络覆盖全区.邮电通信由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转变,通信技术能力显著提高。2008年,光缆线路达到16.30万公里;拥有固定电话用户634..90万户,比1978年增长217.9倍,年均增长19.7%;移动电话用户由1995年的2.70万户扩大到105 1.30万户;互联网用户由2001年12.80万户增加到142.80万户。邮电通信完成业务总量由1949年的194.60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378.75亿元,增长18936.掊,年均增长18.2%。

六、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对外开放优势凸显

解放初期,全区95%以上的生活日用品从区外调入,市场供应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商品货源缺口很大,许多商品特别是生活消费品凭票供应,各种票证达到100多种。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奋斗,我区消费品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彻底改变了消费市场流通渠道单

一、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发展环境。

消费市场提质升级。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全区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网点遍及全区各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澎涨。2008年达到1025.72亿元,比1950年增长467.4倍,年均增长11.2%,其中,城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729.62亿元和296.08亿元,分别增长1620.4倍和170.1倍,年均分别增长13.6%和9.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转变,由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向多元消费需求发展,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性吃、穿、用商品销售比重逐步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保健等物质和精神享受方面的商品销售比重逐步上升。200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3%和42.5%,比1980年分别下降20.0和18.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跨越发展。我区地处祖国的西部,与8个国家接壤,发展对外贸易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以“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引内联、东联西出’’为宗旨,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2008,外贸进出口总额222〃17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1585.9倍,年均增长13.5%,比1978年增长964.9倍,年均增长25.7%。出口商品结构从八十年代以前单一的农畜产品出口发展到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电子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为主的工业品,产品由初级为主上升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008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4%以上.比1981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形成了与中亚、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为主体的外贸市场格局。

旅游产业蓬勃向上。我区旅游业自1978年开始起步,借助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人文旅游资源。在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围绕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下,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全国、全世界进行宣传和推介,使“丝绸之路’’ 为主导的旅游品牌日益显现,一批拳头产品陆续登场,如:天池、喀纳斯、葡萄沟、那拉提、金沙滩等已成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名牌产品。2008年,接待境外游客由1978年的88人次增加到36.32万人次,境外旅游收入由4.60万美元增加到1.36亿美元,游客人数和收入的年均增长均在30%以上。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195万人,旅游收入197.95亿元。.

七、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城乡生活节节攀高

六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增收渠道,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目前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社会保障造福民生。六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各项配套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城镇逐步建立了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末,共有222.17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62.76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263.54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51.08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165.02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有63.80万特困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保障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8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县(市)89个,覆盖农牧业人口1005.90万人,覆盖农牧业人口面近80%,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950.30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三;有129.90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同时还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2008年末,共有城乡老年性福利机构434个;儿童福利院39个;社会福利医院8个;社会福利院37个。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 19元增长到11432元,增长34.8倍,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元提高到3503元,增长28.4倍,年均增长11.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1978年的6.42亿元,猛增到2008年的2550.95亿元,增长396.3倍,年均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41 8元,增加到8669元,增长19.7倍,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生 活消费支出由152元增长到2684元,增长16.7倍,年均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使用住房面积20.47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9.77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2.79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0.07平方米。

八、人口控制取得成效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实施,全区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由改革开放前的高速增长到近30年的低增长。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区情的就业体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人口总量适度增长。1949年,总人口433.34万人,到1978年达到1233.01万人,年均增速高达36.7%。面对庞大且不断扩张的人口基数,1 975年我区率先在汉族群众中开展计划生育,随后逐步扩大到少数民族群众,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缓慢上升。2008年末,总人口2130.81万人,人口出生率比1949年下降14.0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比1968年高峰时下降20.3个千分点。1979—2008年人口年均增速18.0‰,比改革开放前下降1 8.3个千分点。

民族之花争齐斗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区只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04.24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发展,在民族地区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强了民族地区的吸引力。目前,全区有47个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294.48万人,比1949年增长2.2倍,年 均增长19.9‰。在世居的13个主要民族中,维吾尔族人口达到983.1 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6.1%,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6.0%。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良好氛围。

劳动就业格局转变。六十年来,我区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面。2008年,全区就业人员达到847.58万人,比1949年增长3.3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从1978年至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29.7%,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上升9.5%、20.4%。仅在2008年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1 86.96万人次,其中,转移区内城镇就业76.20万人次,转移内地就业16.30万人次。

九、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民素质不断提高

我区教育以“两基”为突破口,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加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步入更高层次,民办教育从无到有,“双语”教育体系极富特色。科教事业渐成体系,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普惠天山南北。六十年来,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育 人为本,立足全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普通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96%提高到2008年的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1978年的88.7%提高到100.1%;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3.5%;“两基“教育目标基本实现;高等学校从1952年的3所发展到2008年的32所,在校学生由1600人增加到23.10万人。

双语教学独具特色。“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由城市延伸到乡(镇)。民汉合设中小学校已由2000年的461所增加到2008年的804所; “双语“教育班由1995年的220个,增加到2008年的8549个,增长38.9倍;学生由5533人增加到28.17万人,增长50〃9倍;学前“双语”幼儿达到1 8.05万人。同时,内地高中班越办越红火,学校由12个城市的13所学校,扩大到现在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招生规模由每年1000人扩招到2008年的5518人,九年共招生2.40万人,在校生达到1.80万人。如今,已有三届3400余名学生毕业,其中本科录取率达90%以上,重点院校录取率达80%以上。

科学技术彰显活力。自治区成立初期,科技水平极其落后,几乎没有一所象样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更是寥若晨星。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引下,我区以“科技兴新“为目标,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组成了一支研究水平高、开发能力广、应用能力强的多民族科技队伍,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1.43万人,其中,有12位科学家取得了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截至2007年,全区累计取得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科技成果8599项,其中,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奖励381 1项。2008年,受理专利申请2412项,获得专利授权1493项;签订技术合同253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40亿元。

十、文体事业硕果累累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解放前,全区没有一个专业文化机构,体育事业几乎一片空白,卫生事业也极度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建设成就显著,医疗卫生健康发展,体育事业成绩辉煌,各族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

文化艺术欣欣向荣。文化工作抓住改革机遇,乘势而上,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2008年拥有公共图书馆93个,艺术馆、文化馆各108个,博物馆47个,艺术表演团体119个。有线电视用户164万户,拥有广播节目121套,电视节目193套。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3.5%。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龙腾虎跃纵横体坛。六十年来,我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各项正式比赛中,全区运动员共获得金牌569枚,银牌597枚,铜牌574枚。尤其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一银二铜的好成绩,为祖国争了光,为新疆添了彩。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如火如茶,拥有体育场馆182个、体育运动学校440所,业余体校461所。广场、公园、街心花园成为人们健身锻炼和休闲的重要场地,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

医疗卫生健康发展。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我区目前已建成层次多样、防治结合、功能齐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医疗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末,拥有卫生机构6739个,比1949年增长123倍;床位9.69万张,增-k 138.2倍;卫生技术人员10.69万人,增长306倍。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20.39入、拥有病床位43.76张。医疗仪器设备日臻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网点普遍增加,农牧区看病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大大提高,人口死亡率已从1949年的20.8%o,下降到2008年的4.9 oL。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7.4岁。

十一、城镇进程加快提速 生态环境趋向优化 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按照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的总体构想,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加速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的乌鲁木齐、以工业化为重点的昌吉市、以维吾尔族风情、古丝绸之路、瓜果之乡经典旅游为特色的吐鲁番市、以能源生产为重点的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城市化建设,以此作为城市中心辐射增长点,以点带面,以城带乡,使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创造新辉煌。经过六十年努力与奋斗,目前我区城市由1949年的1个(乌鲁木齐市)增加到2008年的21个,其中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8个、小城市12个。城镇化率达到39.6%。

再造山川秀美新疆。六十年来,共建成自然保护区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4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2.9%。建成森林公园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82万公顷,绿洲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30万平方公里扩展到7.1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1800万亩增加到6038万亩,绿洲森林覆盖率15%。22个城市、城区、县城荣获“自治区园林城市”,其中,石河子市和库尔勒市荣登“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艰苦历程。六十年来,47朵民族之花,213 1万天山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祖国西部边陲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新疆成为祖国大家庭中一朵绚丽夺目的美艳奇葩。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指导,有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新疆的明天,经济会更加繁荣、环境会更加优美、各民族会更加团结、各族儿女会更加富裕。全区各族群众将满怀信心,迈着坚实的步伐,沿着新的征程续写丝绸之路的新辉煌!

(撰 稿:王忠山 金建新 王瑛 吴伟)13

第四篇:和平解放西藏历史

摘要:本文以“西藏人民热切要求解放”、“战袍未脱又出征”、“和平努力遭阻挠”、“以战促和”、“迎送和谈代表”、“和平进军,挺进边防”六部分记述1950年至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作为一名早期进藏的老战士的亲身经历。

光阴似激浪奔腾般逝去,西藏和平解放已经50周年了。忆当初,心情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应稿约勾起我漫长的回忆,桩桩往事从脑际浮现。

说起50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而已,可是,作为西藏的人,西藏的山,西藏的水,这跨世纪的50年是非同寻常的啊!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全体官兵的直接帮助下,加以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西藏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有这些巨大的变化,与50年前签订的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都有着历史性的渊源,每当我们欢庆西藏的光辉成就时,要永远不忘这一天——5·23!我身为早期进藏的一名老兵,把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所作如实地作一介绍,本是义不容辞的,只是由于身残年迈,深有力不从心之虞,现兹就能回忆起来的主要见闻叙述如下:

西藏人民热切要求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全国人民欢庆翻身解放之际,西藏地方还是处在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下。那里的农奴主阶级实行的是一套极为反动、残酷、落后、野蛮的社会制度,广大劳动人民没有起码的人身自由,没有自己的土地房舍,终年劳碌不停却过着牛马不如的人间地狱生活。

在西藏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差异极为明显,只占总人口不足 AE的贵族、官员、寺院的高僧**之流从不参加劳动,却过着奢侈淫逸、挥霍无度的人间天堂的寄生虫生活。社会贫富悬殊,矛盾十分尖锐。上层阶级拥有政府、法庭、监狱、军警和生杀予夺的权力,动辄就对贫苦农(牧)奴施用惨绝人寰的酷刑,什么扒皮、割筋、掏心、剜眼、削鼻、沉河等等,无毒不用其极;他们凶残到不但对贫弱的劳动者滥施淫威,就是对其本阶级内部有正义感有爱国心的上层人士也从不放过,大的到摄政王,小的至普通的**堪布,均有惨死在他们的魔掌之下的。他们为维护其残酷黑暗的统治,不惜认贼作父,背叛祖国,出卖民族利益,在帝国主义的策划、教唆之下声嘶力竭地叫嚣所谓“西藏独立”。特别是随着中国国内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失败,他们预感到末日降临,更加猖獗地垂死挣扎,和帝国主义势力串演了一连串政治性丑剧。对内加紧备战,扩充藏军,乱往本来就非常穷苦的百姓头上加税、增粮、逼款,闹得各地“民不堪命”,哭诉无门,于是又相应地加紧镇压、抓捕无辜,投进暗无天日的监牢。

西藏当局的倒行逆施极为不得人心,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还记得进军前夕曾发生过这样几桩反映西藏人民热切要求解放的大事:

1、西藏本区没有我党地下组织,但是临省西康巴塘地区却有党的活动,建立进步组织“东藏民主青年同盟”,拥有170多个盟员。他们朝思暮想地盼望着东方的曙光迅速照亮西藏大地。为首的平措旺阶同志在18军刚要进藏时被西南局任命为西藏工委委员、18军民运部长职务。

2、1949年秋,兰州、西宁等地相继获得解放之际,被迫长期流亡内地欲返不得的**行辕,当时滞留在青海的香日德,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立即以行辕的名义通电毛主席、朱总司令,代表全藏人民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恳求速发义师,解放西藏,表示将竭尽全力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边防。

3、在**通电发出的前后,热振**事件中死里逃生的却本·益西楚臣为**报仇不成反而落难康、青地区,生活窘迫几近饿死。在走投无路之际,适逢西宁解放,找到解放军,进见省委书记,声泪俱下痛斥西藏当局残害热振**的经过和自己的不幸遭遇,接着又在广播电台发表讲话,愤怒揭发西藏当局的卖国行径,强烈恳求解放军义师西进,惩治罪魁祸首,为**和所有爱国志士伸冤报仇,解救西藏人民出苦难。

4、我军正向大西南挺进之际,西藏的大商号邦达仓·多吉、康北大牧主夏格刀登、格达**·洛桑丹增、原色拉寺堪布·阿旺嘉措(热振事件中另一个虎口余生者)、巴塘扎西朗杰等爱国人士经商议后密派蔡良、柏志等三人千里进京上书朱总司令,要求解放军早日进藏,解放西藏人民脱离苦海。

5、长期以来以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散居于祖国内地的许多藏族同胞,闻风而动,纷纷要求加入解放军行列,返回家乡干革命。他们有来自内蒙古、安徽省的老红军,也有来自高等院校的藏族学生。

6、尚有原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遗留大陆的一些人员,这时也坚决表示弃旧从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进军西藏的行动,立功赎罪。他们都具备通晓汉、藏两种文字和了解西藏情况的条件。

7、更有许多对西藏颇有研究的专家、教授及在西藏学有成就的高僧、禅师等,听说解放西藏也都兴致勃勃要求同往。

综观上述诸情,进军西藏,统一祖国大陆,巩固西南国防之举,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锐不可挡的时代洪流。这时,共和国诞生伊始,发自遥远的西藏人民期盼解放的呐喊声和行动,无不急促地震撼着一颗伟大的心灵——在正疾速行驶于中苏边界上的国际列车里毛泽东主席的脑海里在缜密而慎重地思索着一个大问题,最后他缓缓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夜长梦多,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

解放西藏的最强音就是这样敲定的!于是,载有上述内容的绝密电报1949年12月9日就送到刘伯承、邓小平二位首长的手上了。战袍未脱又出征

1949年末1950年初,我军挺进大西南,以摧枯拉朽之势用不同的方式解放了云、贵、川、康四省,成都战役又一鼓作气地全歼蒋军主力胡宗南、宋希濂部30余万人。这意味着彪炳史册的解放战争在祖国大陆上的大规模战斗即将结束了,这时每个同志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昨天的枪炮声犹鸣在耳,身上的硝烟和征尘尚未掸去,1950年元月8日,进军西藏的任务就落在我们18军的肩上!我清楚地记得与此有关的当时的几件事:

1950年初,我18军52师即按原计划向川南宜宾开进,主力拟于元月4日出发,指导员带上我们几个小伙子提前两天先走,打前站

为部队号房子。到了乐山,为赶路决定雇用民船顺岷江而下。大家想到行军作战的生涯即将结束,对于这次下川南后的日子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憧憬。我们坐在船上举目欣赏起一江两岸天府之国的艳丽景色,陶醉其间,欢歌笑语在江面上此起彼伏。船行似箭,8天的行程,离开眉山才5天,就快到宜宾了。

元月8日这天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照耀着万里晴空,显得分外洁净清爽。忽然,北岸上朝我们奔来几位骑兵通信员,他们一边急促地打着停船的手势,一边高声喊道:“首长命令你们立即返回,情况有变,停止待命,限10日前赶到犍为县城!”一开始懵了一下,紧接着大家走出船舱,整好队伍,朝着刚才相反的方向前进了。

大家带着一肚子的疑问赶到犍为,找到各自的单位,一进门就开口问领导:“情况怎么变的?等待什么新任务?”

“好啦,别问了,到时候自然会给你说,先住下再讲!”事实证明,这时领导心里也存在疑问。

后来,我师奉命从犍为移防到乐山县的竹根滩镇,直到 1950年3月25日先支出发,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在此防地上解决进军西藏认识方面的好多的重大问题。

记得停止待命后,大家的猜测甚多,议论纷纷。不久,随张国华军长一起去重庆野司领受命令的刘振国政委回来了,元月22日召开了一个会议,他说:“我们这次到重庆去,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一见张军长和我们就说:‘毛主席从苏联发来电报,把解放西藏的任务交给了你们!’”原来如此!这消息一传开来,反应十分强烈,问题比较多的还数干部。有的人在会上公开发牢骚:“好不容易打垮蒋介石,说妥让我们留川南干革命的,还未及动步,又叫去解放西藏,上级说话还让不让人相信?那么多的部队进城去,偏偏我们进西藏!”还有的说:“连同抗日,我连续打了十几年的仗,人都这么大的年纪了,连个家也没有,这进藏还不知要多长的时间,个人问题怕是一辈子也无希望解决啦。”我师154团副政委刘结挺更是断然表示:“我身体不好,不去西藏!”

思想工作任务实在艰巨,为了提高全师上下的思想认识,师部2月5日至10日召开全师排以上党员干部参加的进藏动员大会,张军长也参加了大会,并先后作了两次重要的长篇讲话。讲话以理服人,针对性很强。在讲到进军西藏的伟大意义时,从西藏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讲到风俗民情,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我们师原称七纵队二十旅,开始组建之际,张军长即是七纵副政委。根据这个部队一向对革命事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珍惜光荣历史的特点,启发大家用积极思想去克服消极思想。他说:“过去我们能协同兄弟部队解放一个省会,消灭几万敌人,就兴高采烈,觉得了不起。而这次进西藏,是以我们!(军为主,我们不只是解放一个省会,而是解放全西藏,解放全西藏的人民,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西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西藏过去没有党的组织,现在由我们去那里建党开创党的工作,这还不值得我们自豪吗?”针对一些同志认为西藏荒凉偏远,进军是得不偿失的思想,他说:“你把西藏看成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不嫌它荒凉,百余年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又积极插手,兴趣可大着哩!西藏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藏族同胞是我们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不如帝国主义热心?难道我们能够任凭帝国主义侵略而漠不关心?如果西藏真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防就要从阿里、亚东后退数千公里到金沙江东岸,恐怕我们在四川也不安稳吧!那样我们就不是光荣而是犯罪了!”针对有些人畏惧艰难的思想,他指出:“进藏确实苦,可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在农奴主的残酷压迫之下生活,岂不更苦?人民解放军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我们不能眼看着他们受苦而无动于衷?”他不讳言进军西藏面临的巨大困难和许多干部、战士在婚姻、家庭、身体等方面存在实际问题,一方面要求大家正确对待公与私、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同时又讲了党和国家、上级机关将如何根据条件可能,帮助大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

张军长的讲话有的放矢,丝丝入扣,讲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会上情绪活跃,一些原来紧绷着的脸舒展了。在小会讨论时大家纷纷请缨,有些性急的人恨不得马上出发,去解救水深火热中的藏族同胞。

此后,全师又集中一段时间,由上而下逐级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终于使思想认识问题趋于较好的解决。在此基础上部队趁热打铁,抓紧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上级为我们充实了兵员,全师达11600多人,一个步兵连就有60多人。对于一些病弱干部、战士则调出另行分配工作。还更新、补充了武器装备,增编了一些骡马、配发了集体和个人使用的高原生活用品。部队真正实现了齐装满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的要求,接着部队又投入适应高原为主的军事训练,只等一声令下,立即挥戈西藏。

党中央、毛主席命令我军担负解放西藏的任务之前,就已确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主调。因此,我们在做好以适应高原为主的军事练兵的同时,还深入地学习了有关和平解放西藏的政策方针,以做到政治上心明眼亮、意志坚定,军事上斗志昂扬,矢志西藏,义无反顾,因而部队情绪十分饱满。

3月4日,上级下令 #& 师组织一支先遣支队去甘孜,建设进军西藏的基地,指名让吴忠师长率领154 团前往;同时,53师也将由一位师首长率领一个团的兵力组成先遣支队开赴南路的巴塘。为统一指挥两路先支,军里决定由副政委王其梅和第二参谋李觉同志组成18军前进指挥所。先支的主要任务为:调查研究藏区的政治、军事、兵要地志、风俗民情,为上级机关制订政策提供依据;了解沿线的粮秣供应能力,采购囤积部分粮食、柴草和牛羊;吸收培训一批藏族青年;修筑道路、桥梁、制造渡江船只;向藏族各界群众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纪律以及《共同纲领》中的有关条款,作好统战工作,为争取和平解决西藏问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接到命令不久,经过必要的准备后部队于3月25日从五通桥出发,走20多公里,到乐山军部驻地,在北郊撑帐篷露营预习高原生活。在那里还参加有军首长亲临的誓师大会,后来又领了一批武器装备,于3月29 日向甘孜正式出发。

先遣支队从乐山出发乘坐汽车,战士们高擎张军长亲手授予的“进军先锋”的大旗为先导,一路上浩浩荡荡,受到沿途人民群众的热烈欢送,有的县城万人空巷,早早排列道路两旁,手拿标语、糖果和其他慰问品,直到藏族聚居区康定、乾宁、道孚、卢霍和甘孜城,处处是热情洋溢的迎送队伍。这时候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到首长们关于“进军西藏是一件伟大、光荣、豪迈的事业”的教导。

和平努力遭阻挠

先遣支队的同志们从雅安下汽车开始背上背包、枪械、粮食等徒步行军,晓行夜宿,克服了前所未遇的重重困难,前进千余里于4月28日到达康北重镇甘孜城,这里曾是国民党政府甘孜专署所在地,当时有刘文辉起义部队驻扎。

我军到达甘孜,即按原定计划开始分头进行各自的工作。为更直接向昌都及金沙江沿岸的藏军宣传中央的和谈方针,并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态势,为尔后进军准备条件,部队在此稍作休息后,即决定由154团政委杨军同志率领该团二营5月6日西行260余公里进驻金沙江东岸的邓柯县,5月16 日抵达。数月之间除按计划完成上节提及的工作任务外,在争取与西藏当局和平谈判的工作上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寻找、利用机会托付商贩、朝圣者、走亲访友的人把大量的印有党中央、西南局制定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的政策捎往西藏,也有的土司头人经过我们工作后给西藏上层朋友去信,传播中央和谈方针;我们还曾经直接给昌都总管拉鲁·次旺多吉及驻森达藏军代本木霞通信,要求和平谈判。但是这些努力的效果当时都不明显,有的遭到断然拒绝。

由于听信帝国主义的煽动唆使,西藏反动当局,有恃无恐,忘乎所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迷信于所谓“雪山恶水赛过10万大军”和美国人的武器、美元会流水般援助的许诺,不但对我军的和平诚意横加阻挠,就是对于来自中央的召唤,西南局、西北局、青海省、西康省多次派出的劝和代表团和高僧、法师也拖延时间,阻挡入境,甚至扣押、软禁、谋害等等。甘孜的格达**历尽艰险到了昌都,劝和不成反遭下毒暗害。

时至10月,已届我军正告西藏当局的最后期限,以达扎·阿旺松饶为首的亲帝分裂主义分子,紧紧地依附着帝国主义势力,至死不肯接受中央关于进行和平谈判的召唤,视我军为软弱可欺,拒不派出和谈代表,阻止、软禁以至于残杀劝和人员,对祖国人民的友善完全采取的是敌视态度,并沿金沙江以西部署武力对抗人民解放军,他们这就堵死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通道。因此,一场武装较量不可避免。

第五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的春风吹遍我们的祖国大地,吹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使我们的祖国逐步走向繁荣与富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直线上升,中国GDP在世界排名从1987年的

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一块白糕都是山珍海味,到后来虽然每顿都能吃饱,但物质不丰富,再到现在家家户户餐桌上常见的大鱼、大肉。到现在电灯、电话、汽车家电都不再是有钱人家独有的东西,而变成平常百姓都能拥有。

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出行变得十分便捷。人们从刚开始只能靠步行,到自行车慢慢地流行了起来,接下来有了轮船,有了绿皮火车,有了小轿车,到现在高铁飞快地在轨道上飞驰,飞机在空中滑出一道弧线。人们的出行从困难逐渐变成轻松便捷。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的腾飞与巨变,这还得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他带领的中央第二代领导人,引领我们全国人民走进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的祖国在这四十年内,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他——邓小平,带领我们中国走向进步,走向开放!

方城小学五(6)班

周之涵 × 20 = 400

下载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和平解放六十年的辉煌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辉煌六十年

    《辉煌六十年》观后感 城市管理101 潘国良 历史纪录片《辉煌六十年》看完了后,我才发现我自己是如此的幼稚,才发现自己以前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得发展史了解得是那么的肤......

    辉煌六十年

    回首六十年,一个民族收复了失地;回首六十年,一个民族洗净了耻辱;回首六十年,一个民族站了起来,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辉煌六十年

    2009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六十华诞。在这一个甲子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

    辉煌六十年

    辉煌六十年——江淮巨变 作者:高雨君 寒假期间我和妈妈共同阅读了《辉煌六十年——江淮巨变》这本书,我一边读,妈妈一边给我讲解。读完这本书,我虽然没能亲眼目睹,但从妈妈的话语......

    2012中招专题复习(六)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维护民族团结

    2012中招专题复习(六)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维护民族团结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11年7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材......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全文如下:西藏和平解放60年 (2011年7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西藏和平解放的实现 二、和平解放60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感想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正式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从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开......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海子曾说:"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西藏和平解放60年思想汇报。但那遥远的草原,她却不代表死亡,而是充满希望。那里有湖泊,有沙漠,还有雪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