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硬件工程师做完又一个FPGA项目后的感言大全

时间:2019-05-12 03:4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硬件工程师做完又一个FPGA项目后的感言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硬件工程师做完又一个FPGA项目后的感言大全》。

第一篇:一个硬件工程师做完又一个FPGA项目后的感言大全

做了5年的FPGA了。手中经历的项目也不在少数。就在此刻又一个FPGA项目宣告结题,好多感受趁着现在还新鲜着,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对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另外1234并没有绝对顺序,都是有感而发,随性而写。

1.要和人配合。以我们做硬件的工程师为例,测试的时候一般都需要软件的配合,一个对硬件来说无比复杂的工作,可能在软件工程师看来就是几行简单的代码。所以要和人配合,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必然可以产生新的 know-how 从而加快测试和开发的速度,退一步讲,至少没有坏处。

2.测试还是要别人来做。开发者看待自己的产品有如看待自己,大多是没有勇气去发现缺点的。一是源自自尊心,二是为了避免额外的工作。所以就算有问题,如果不严重就藏着掖着。但是这对项目来说是不行的,所以测试,verification,一定要旁人来做。

3.多点时间思考。出现问题后,不要急着修改。要思考推测可能的原因,想清楚后把这些可能的原因都用debug pin或者chipscope引出来。4.注意复用已有的debug pin。很多时候,在测试过程中产生了一大堆测试信号,但是时间一长就忘了复用。实际上,当一个问题产生的时候,通过反复观察已有的debug-pin或许足以发现问题根源,而无需再引出新的pin,并浪费时间去综合和PAR。

5.仿真加时序足矣。数字电路在时钟同步的设计原则下,其功能通过simulation就可以验证。simulation的结果和PAR后产生的FPGA-image完全等价。当然FPGA也要遵循同样的设计原则:即时钟同步。所以对于PAR的结果首先就要确保其时钟同步的特性。体现为寄存器之间的path必须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当然有其他约束的例外。)同时要满足FPGA器件的setup和hold要求。一旦出现timing-error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消除error,因为error的存在,意味着时钟同步的大前提已经被破坏,这时,simulation取得的结果和FPGA是不等价的,继续测试也毫无意义了。6.注意不可控的接口部分。FPGA内部的寄存器之间的timing完全可以通过PAR报告来确认是否有问题。但是和外界的接口部分却充满了疑问。我们一般通过假定的input-delay和output-delay来对接口部分进行约束。由于从一开始就施加的是假定的delay,所以即使没有timing-error,其结果也存在诸多疑问。以我正在进行的测试为例,模块内部loopback测试完全正常,但是一过cable,传到对方FPGA,则马上产生很多误码。由于simulation没有问题,所以必然是我们的某个假定出现了问题,尤其是时钟同步的假定会得不到满足。这时候,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使接口也满足假定的条件,或者调整设计,将不理想的接口adapting成理想的接口。

7.向直接上司汇报情况,寻求各种可能的许可。懒得向直接上司汇报情况时,万一出现进度或者结果不符,所有责任都需要本人承担。如果提前向上司汇报情况并取得许可,则一切后果都在可控范围内。比如,工作繁忙时又被派给新的任务,则不能一味逆来顺受。应该向上司说明困难,并提前想好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供上司参考。

8.外部接口是最大障碍。如前所述,FPGA内部如果timing没有问题的话,一般和仿真结果是一致的,问题是外部的接口,包括cable连线等,不在我们确切控制的范围内,比如其延时特性在40Mhz下仍然正常,但是在80Mhz时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所以应该尽量使用经过验证的“cable--frequency”组合。或者通过设备测量并确认外部接口的延时特性。这样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我最近的教训就是花了整整一个月调整并测试内部的结构,但是仍然失败。结果发现由于cable的问题,80Mhz的信号(数据+使能+others)无法正常并行传输。如果换成40Mhz的信号就通过了。9.综合PR后的结果要和代码等价。前面提到仿真加时序足矣,这里面的前提是PR的结果和原始代码要等价。为了确认这一点,就要把握syn和pr过程中的所有warning以及error,warning的内容不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要特别关注综合报表中的以下内容:unused ports, removal of redundant logic, latch inference,simulation mismatch等等。在报表中输入关键字查找即可。

第二篇:一个硬件工程师做完又一个FPGA项目后的感言

一个硬件工程师做完又一个FPGA项目后的感言

做了5年的FPGA了。手中经历的项目也不在少数。就在此刻又一个FPGA项目宣告结题,好多感受趁着现在还新鲜着,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对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另外1234并没有绝对顺序,都是有感而发,随性而写。

1.要和人配合。以我们做硬件的工程师为例,测试的时候一般都需要软件的配合,一个对硬件来说无比复杂的工作,可能在软件工程师看来就是几行简单的代码。所以要和人配合,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必然可以产生新的 know-how 从而加快测试和开发的速度,退一步讲,至少没有坏处。

2.测试还是要别人来做。开发者看待自己的产品有如看待自己,大多是没有勇气去发现缺点的。一是源自自尊心,二是为了避免额外的工作。所以就算有问题,如果不严重就藏着掖着。但是这对项目来说是不行的,所以测试,verification,一定要旁人来做。

3.多点时间思考。出现问题后,不要急着修改。要思考推测可能的原因,想清楚后把这些可能的原因都用debug pin或者chipscope引出来。

4.注意复用已有的debug pin。很多时候,在测试过程中产生了一大堆测试信号,但是时间一长就忘了复用。实际上,当一个问题产生的时候,通过反复观察已有的debug-pin或许足以发现问题根源,而无需再引出新的pin,并浪费时间去综合和PAR。

5.仿真加时序足矣。数字电路在时钟同步的设计原则下,其功能通过simulation就可以验证。simulation的结果和PAR后产生的FPGA-image完全等价。当然FPGA也要遵循同样的设计原则:即时钟同步。所以对于PAR的结果首先就要确保其时钟同步的特性。体现为寄存器之间的path必须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当然有其他约束的例外。)同时要满足FPGA器件的setup和hold要求。一旦出现timing-error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消除error,因为error的存在,意味着时钟同步的大前提已经被破坏,这时,simulation取得的结果和FPGA是不等价的,继续测试也毫无意义了。

6.注意不可控的接口部分。FPGA内部的寄存器之间的timing完全可以通过PAR报告来确认是否有问题。但是和外界的接口部分却充满了疑问。我们一般通过假定的input-delay和output-delay来对接口部分进行约束。由于从一开始就施加的是假定的delay,所以即使没有timing-error,其结果也存在诸多疑问。以我正在进行的测试为例,模块内部loopback测试完全正常,但是一过cable,传到对方FPGA,则马上产生很多误码。由于simulation没有问题,所以必然是我们的某个假定出现了问题,尤其是时钟同步的假定会得不到满足。这时候,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使接口也满足假定的条件,或者调整设计,将不理想的接口adapting成理想的接口。

7.向直接上司汇报情况,寻求各种可能的许可。懒得向直接上司汇报情况时,万一出现进度或者结果不符,所有责任都需要本人承担。如果提前向上司汇报情况并取得许可,则一切后果都在可控范围内。比如,工作繁忙时又被派给新的任务,则不能一味逆来顺受。应该向上司说明困难,并提前想好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供上司参考。

8.外部接口是最大障碍。如前所述,FPGA内部如果timing没有问题的话,一般和仿真结果是一致的,问题是外部的接口,包括cable连线等,不在我们确切控制的范围内,比如其延时特性在40Mhz下仍然正常,但是在80Mhz时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所以应该尽量使用经过验证的“cable--frequency”组合。或者通过设备测量并确认外部接口的延时特性。这样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我最近的教训就是花了整整一个月调整并测试内部的结构,但是仍然失败。结果发现由于cable的问题,80Mhz的信号(数据+使能+others)无法正常并行传输。如果换成40Mhz的信号就通过了。

9.综合PR后的结果要和代码等价。前面提到仿真加时序足矣,这里面的前提是PR的结果和原始代码要等价。为了确认这一点,就要把握syn和pr过程中的所有warning以及error,warning的内容不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要特别关注综合报表中的以下内容:unused ports, removal of redundant logic, latch inference,simulation mismatch等等。在报表中输入关键字查找即可。

第三篇:一个ERP项目实施工程师的若干体会

本人在多年的工作中,参与了ERP的研发和实施,对ERP有较深的认识。在这里,根据自已的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历,把自已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贡献出来和大家共享,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内容难免有不当之处,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国外关于ERP实施的阶段划分是有道理的,只有在这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ERP的实施成功。现在我就结合这个程序来分析一下ERP实施。

1.领导培训

ERP系统被视为一把手工程,对企业高层的领导的培训是一项目十分重要的工作。而实际情况是如何做的呢?企业领导一般工作比较繁忙,实施企业也出于成本考虑,相应培训普遍偏少,对ERP的理念作的导入工作不足,往往影响实施效果。培训目的是让他们形成共识,理解为什么ERP系统是管理改造项目,离不开高层领导的支持;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对ERP系统有一个正确的预期。如果,不对高层领导进行培训,他们对系统的认识不清,他们会认为系统不就是一个软件吗?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多的钱。

2.需求分析

一定要确定好用户的最终需求。在有的项目,我们认为具体的业务流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固然没有什么具体协商的。但是到了最后使用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我们还是对其详细操作没有搞清楚,我知道的业务流程仅仅是一个大体上的概念,对于细节的业务我并不清楚,这个问题是我后来在项目延期的主要因素。

确定用户的最终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编制一定的界面,然后根据编制的界面和用户进行核对,以保证我们表达的和用户需求的相一致。如果不一致,重新修改我们的界面。

根据和用户讨论关于操作问题,这个阶段就是搞清楚用户的视图,让最终用户直接参与项目的开发,当然他们的作用是提供一些参考改进的意见,这些意见是针对最终用户的操作,目的是让操作更加贴近用户。

3.BPR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流程的重组工作往往是最难的。我认为在国企要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重组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点改进都没有而要成功地实施ERP同样几

乎不可能,实施人员提出过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改进的建议,往往泥牛入海,沓无消息。只能根据企业重点控制环节,尽可能多做些改进工作。

4.项目组织

一般要成立了三级项目组织,企业一把手出任领导小组组长,核心小组、各部门项目组也有相应负责人出任组长。业务问题要在项目组织的会上就能解决,切不可流于形式,让用户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参加工作。

5.实施计划

由于ERP涉及面大,计划的组织工作极为繁重,头绪极多。项目开始时,不可轻易承诺项目何时完成,一方面,项目刚启动时,项目的实施范围通常还比较模糊和抽象、不是很具体。只有等到需求调研以后项目实施范围才会逐步具体化,即使到这时,项目范围还存在随着项目进展发生改变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果对客户承诺了一个固定不变最终期限,如果在调研时客户发现需求和设想有很大不同,比最初项目评估时要复杂的多,因为完成日期已经无法更改,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项目组成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或者匆忙之下只能提交一份不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因此,项目经理必须和客户沟通,使客户明白,项目完成日期的确定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需求调研完成以后,双方共同确认的项目实施范围;二是要考虑到项目所需资源约束。这样如果以后项目范围明显地超过最初确定的范围,项目经理就需要和客户讨论,要么让客户缩小项目范围,要么延迟项目完成日期。

在ERP项目实施中,必须制定明确的里程碑,以及每个里程碑应取得的成果。项目经理在项目的开始,就需要让项目组所有成员知道各个阶段的里程碑和目标,以及进度的安排、资源的大体上的分配,就好让项目组的所有成员参与讨论,但项目经理应控制谈论的范围,需要避免在项目初期在实施上的分歧。

大型ERP项目的实施往往时间很长,这样项目刚开始,项目组成员有一种错觉,认为时间还很充足。所以必须对里程碑进一步细分,制定短期的实施目标,让项目组成员时刻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如果这些小的目标都能按时完成,那么整个项目按期完成就有了保证。

ERP项目实施时间长,对实施者和客户来说,成功似乎遥遥无期。如果将目标进行分

解,让实施者和客户都感觉到一段时间就实现了一个目标,可以激发项目团队和客户的积极性。

6.培训工作

对于用户,其关键用户和最终用户的培训是不同的,但先培训关键用户,再由关键用户去培训最终用户,这样是有好处的如:

语言上不存在障碍,同样一个流程或操作,最终用户一般更容易接受关键用户概念,而我们的概念往往是不能被最终用户直接接受的,这里面有行业术语上的障碍,在我们表达上基本上是计算机的术语,而用户所能接受的是他们行业上的术语。

更容易组织,由于我们是外部人事,对于他们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威慑力,如果有也仅仅是在技术上的敬佩,所以对于企业的协调能力或方式,不能见效,其内容也往往流于形式。

(3)自然培养企业内部技术支持路径,而比直接询问我们有更好的效果,这样也会在我们的市场推广上有较为“阳光”的一面(就是在向其他用户推广时采用用户本身直接介绍的方式)。同时其最终用户在询问关键用户问题时,自己也会很好的考虑。(4)锻炼关键用户,让关键用户在培训别人上对本系统有认识上的提高。

7.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的重要性无庸赘言,要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了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并要求企业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证这一点。

在准备数据之前,成员要准备一份“数据准备文档”,在该文档中要明确如下内容:数据准备时间,范围。即何时完成,准备何时的数据,准备哪些数据。

明确双方责任。我们一般要求客户来准备基础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实际也只有客户自己才能做完后,才知道数据的真确与否,一定要盯牢客户完成数据的测试);项目组只提供数据准备的要求、格式。

数据准备的要求。客户必须按照项目组要求的格式来准备,这一点非常重要,很有好处:

(1)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一致。比如说,要准备供应商资料,我们在Excel中准备好空

白如下表格。针对这个信息我们提供的一个更加详细的说明方式,让其自由填写。但以上表格中的数据是必须填写的。这样每个准备供应商信息的人,都知道供应商资料应该包括:供应商名称、编号、地址、税号/帐号、联系人等。

(2)方便核对数据。一旦在Excel中准备好数据,并核对无误后,就需要输入系统,输完以后,再用系统生成并打印报表(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自己准备一个数据库,在浏览器的界面,让客户自己直接在浏览器的界面填写,然后提交到数据,这样就减少了打印重新填写或导入的步骤,比如,对上述供应商资料,我们可以从系统输出一份报表,去和原始的数据核对,看看在输入过程中是否出错即可)。

(3)如果基础数据量很大,一般就需要开发专门的数据转换程序,这样更需要按一定格式准备数据,否则,数据转换程序不会正常工作。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其他系统(现在一般企业都没有),即可让其直接进行输入。

在实际工作,很多客户一开始感到不理解,认为没有必要一定按照某种格式准备,作为成员一定要和客户沟通,解释重要性。

8.二次开发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组织变动在公司中是司空见怪的,如果在项目过程中发生的话,其项目内容(人员、系统设置和数据)也必须跟随着变化,这个变化是很糟糕的。如果变化是频繁的,所以程序结构和维护流程不停的变更,有时会导致系统实施无期限。

ERP设计本身应是灵活的,对于企业结构有一定的适应力,当然在项目中也应该控制企业的变动。这个问题需要分两方面来看,首先,ERP系统立意要高,要高到和公司组织结构规划一致(当然对于企业本身也应该考虑企业重组的问题)。其次,就象人在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前会经历襁褓期,但我们也该注意在ERP实施的襁褓期减少不必要的震荡,使项目成功完成。

9.系统正常运行

上述工作均完成后,我们的系统就是要正式运行了。

1.验证设置是否正确。比如各种基础数据输入后,经检查,均正确无误,但系统生成结果就是不正确。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检查是否是设置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需要

一一验证。

2.制订各种业务规则。上了系统之后,许多新的业务流程和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不同,而最终用户往往习惯了以前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不适应。为了确保系统真正用起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培训工作。培训系统的操作和系统的业务流程。

(2)制订详细的业务规则,规定企业各种业务在系统中是如何处理的。并让每位相关的最终用户知道、理解。

(3)制订必要的制度,确保按规定操作,特别是在使用系统初期,完善制度尤为重要。

第四篇:一个老工程师做PLC项目心得体会

一、做一个PLC项目的大体流程如下:

1、熟悉好现场环境和工艺流程

2、设计出安全可靠的控制方案

3、画出电气控制原理图

4、确定好材料,制作材料物资明细表

5、编写PLC程序,组态监控画面,设计PLC 机柜接线图,并同时制作PLC机柜

6、沟通甲方,现场施工

7、现场调试,并完善工艺控制方案。

8、组织甲方验收项目

9、交接竣工资料。(资料包含:图纸,调试文档,PLC程序以及上位机程序)

二、可编程控制器 设计原则

1.最大限度的满足被控对象提出的各项性能指标

为明确控制任务和控制系统应有的功能,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前,就应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与机械部分的设计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拟定电气控制方案,以便协同解决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确保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

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就是生命线,不能安全可靠工作的电气控制系统,是不可能长期投入生产运行的。尤其是在以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保证生产安全为目标的应用场合,必须将可靠性放在首位,甚至构成冗余控制系统

3.力求控制系统简单

在能够满足控制要求和保证可靠工作的前提下,应力求控制系统构成简单。只有构成简单的控制系统才具有经济性、实用性的特点,才能做到使用方便和维护容易。

4.留有适当的裕量

考虑到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工艺的改进,控制任务的增加,以及维护方便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可编程控制器易于扩充的特点,在选择PLC的容量(包括存储器的容量、机架插槽数、I/O点的数量等)时,应留有适当的裕量。一般工程的冗余量为总点数的20%。

三、PLC设计的基本步骤

在进行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设计,尽管有着不同的被控对象和设计任务,设计内容可能涉及诸多方面,又需要和大量的现场输入、输出设备相连接,但是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设计任务和技术条件

设计任务和技术条件一般以设计任务书的方式给出,在设计任务书中,应明确各项设计要求、约束条件及控制方式。因此,设计任务书是整个系统设计的依据。

2.确定用户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用户的输入、输出设备是构成PLC控制系统中,除了作为控制器的PLC本身以外的硬件设备,是进行机型选择和软件设计的依据。因此,要明确输入设备的类型(如控制按钮、行程开关、操作开关、检测元件、保护器件、传感器等)和数量,输出设备的类型(如信号灯、接触器、继电器等执行元件)和数量,以及由输出设备驱动的负载(如电动机、电磁阀等)。并进行分类、汇总。

3.选择可编程控制器的机型

可编程控制器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正确、合理的选择机型对于保证整个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能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PLC的选型应包括机型的选择、存储器容量的选择、I/O模板的选择等

4.分配I/O地址,绘制I/O接线图

通过对用户输入、输出设备的分析、分类和整理,进行相应的I/O地址分配,并据此绘制I/O接线图。

至此,基本完成了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5.设计控制程序

根据控制任务和所选择的机型以及I/O接线图,一般采用梯形图语言设计系统的控制程序。设计控制程序就是设计应用软件,这对于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至关重要,必须经过反复调试,使之满足控制要求。

6.必要时设计非标准设备

在进行设备选型时,应尽量选用标准设备。如无标准设备可选,还可能需要设计操作台、控制柜、模拟显示屏等非标准设备。

7.编制控制系统的技术文件

在设计任务完成后,要编制系统的技术文件。技术文件一般应包括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I/O接线图和控制程序(如梯形图等)。

四、PLC的选型

选择适当型号的PLC机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国内外PLC生产厂家生产的PLC品种已达数百个,其性能各有特点,价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设计时,首先要根据机型统一的原则来考虑,尽可能考虑采用与本企业正在使用的同系列的PLC机,以便于学习、掌握、维护的方便性,备品配件的通用性,且可减少编程器的投资。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下面因素,以便选择最佳型号的PLC机:

1. I/O设备的数量和性质

在选择PLC时,首先应对系统要求的输入、输出有详细的了解,即输入量有多少,输出量有多少,哪些是开关(或数字)量,哪些是模拟量,对于数字型输出量还应了解负载的性质,以选择合适的输出形式(继电器型、晶体管型、双向可控硅型)。在确定了PLC机的控制规模后,还要考虑一定的余量,以适应工艺流程的变动及系统功能的扩充,一般可按10~15%的余量来考虑。另外,还要考虑PLC的结构,从I/O点数的搭配上加以分析,决定选择整体式还是模块式的PLC。

在确定了PLC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的点数及性质后,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各种I/O模板的型号和数量。开关量I/O模板的规格标准有4、8、16、32、64点,点数多的模板,每点平均价格相对较低。对开关量I/O模板的外部接线方式可分为隔离式和汇点式,隔离式的每点平均价格较高。如果信号之间不需要隔离,应选用汇点式的I/O模板。在整体式PLC机中,各个I/O端子也有隔离式和汇点式之分,以满足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入/输出器件的需要。

2.PLC的功能

要根据该系统的控制过程和控制规律,确定PLC机应具有的功能。各个系列不同规格的PLC机所具有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如有些小型PLC只有开关量的逻辑控制功能,而不具备数据处理和模拟量处理功能。当某个系统还要求进行位置控制、温度控制、PID控制等闭环控制时,应考虑采用模板式PLC,并选择相应的特殊功能的I/O模块,否则这些算法都用PLC的梯形图设计,一方面编程困难,另一方面也占用了大量的程序空间。

另外,还应考虑PLC的运算速度,特别是当使用模拟量控制和高速计数器等功能时,应弄清PLC机的最高工作频率是否满足要求。

3. 用户程序存储器的容量

合理确定PLC的用户程序存储器的容量,是PLC应用设计及选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说来,用户程序存储器的内存容量与内存利用率、开关量I/O总数、模拟量I/O点数及设计者的编程水平有关。

简单的估算公式

内存字数=(开关量I/O总点数+模拟量I/O点数 X 16)X 10

式中:每个模拟量通道(或I/O点)相当16个开关量I/O点。在此基础上,可考虑留有20~25%的裕量。对于工艺比较复杂的系统,应适当增加存储器的容量,否则,当控制较复杂、数据处理量大时,可能出现存储器容量不够的问题。

第五篇:一个优秀的项目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项目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软件应用的水平及作用

速成的教学重点并不是软件怎么使用,是用软件搞定设计。在速成的每一个学员首先必须精通软件。很多人都说软件学习很简单,只要看看书和视频就行了,这就大错特错了。在书上只是学习命令和零件建模,离实际工厂中的应用相差很多,在书上视频上学的再好,到工厂的设计模式和软件应用是不一样的。因为到工厂后并不是让你拿个零件画画就是设计了,设计首先要根据客户需求制定设计技术方案,后期就是设计方案和设计3D,没有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设计项目案例,你是做不了设计的。软件只是工程师用于表达设计的工具而已。但是想精通软件的使用也不容易,速成将软件应用分为以下5个层次: 速成软件应用的5个层次

在产品设计的门槛中,UG等三维 软件的应用是最难跨越的,因为只要精通三维软件后,后面的技术经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完成的过程,但是三维设计软件的水平就差别很大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完成设计,然后才能进行产品开发,若软件都不精通,根本无法完成设计,当然软件是设计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速成培训将三维设计软件的应用分为以下5个层次,所有学员毕业后必须要掌握的:

1、初级水平-------复杂实体建模和中等复杂曲面产品的设计

2、中级水平---------复杂曲面产品设计

3、高级水平----------具备面的高级处理技巧 和多次处理技巧

4、顶级水平-----------对于上百个步骤的产品设计,可以随时随地对任何一个特征做调整,调整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很重要,往往找问题,解决问题比重新设计更难,它不光要求技术好,更重要的还要心态好。

5、精湛水平----------具备以上技能的同时,可以做数模的非参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尤其在工厂,非参设计很常见,也很难,只会参数设计,往往很难完成产品设计,有的产品是参数设计与非参数设计并用才能完成。

只要具备以上技能,那么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你就不会被软件的应用而停止不前了。只要对产品做深入的了解后,你就你能很快的成熟起来了。

二、精通软件离设计还很远

精通软件离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还很远,设计需要大量的项目案例训练,才能让你在设计过程中全面检讨设计,速成将设计分为10大板块,每一个大板块里面包括许多小板块,具体如下:

检讨产品设计:怎样查看截面图和编辑产品颜色,这个在工作中也是经常遇到,主要用于检查部件之间是否有干涉和间隙大小及内部空间尺寸。开模之前要细心检讨设计数据,速成将检讨内容分为10大块,分别从定位、公差、装配、运动、功能、模具、试验、工艺、实际使用状态和客户特殊需求等几个大板块全面考虑,以确保产品设计的合理性。这些理论均来自兰工10年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提升出来的理论,不是单纯的从书上抄过来,只有在大量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再用

于指导实战才能成功。

三、设计离开发相差很远

即使设计成熟了,离开发还有很大距离,因为设计是理想化的,开发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只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提前就可以预料到后期产品开发出来后会存在哪些风险,所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设计早期就已经有了后期整改的方案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开发成功。这些都可以直接传授给学员,无需再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若没有丰富经验的人教,没有完整典型的课程训练,一个人光凭自学根本无法跨过设计的门槛。就算你很努力自学3年,也比不上速成学习1个月的学员。

四、学会项目管理和运作

一个工程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项目管理和运作的能力如何 这是最健也是最值钱的,这个能力不是两三年就能获得的,需要大量项目

开发经验。它需要很多附带的能力,才能完整的搞定一个项目的开发。前提需要很好的设计能力(包括软件应用)、技术经验、熟悉自己的产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为人处事能力、业务能力、处理客户需求的能力等相关能力,所以一个优秀的项目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成长与一般的岗位相比要求高多了。但是这些谁天生都不会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培养出来的,是后天慢慢锻炼的。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花费几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项目工程师,即使培养成功了,很快就被同行挖走了。

以上希望能给想 从事设计的朋友的启示,让你们更多了解设计这个岗位以及一个项目工程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培养周期。越容易培养的岗位越容易被替代,也就越不值钱,但是开发工程师都企业的宝贝,每一项目工程师的离职都让企业心痛。

下载一个硬件工程师做完又一个FPGA项目后的感言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硬件工程师做完又一个FPGA项目后的感言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