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实践调查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
践调查心得体会 课题: 关爱留守儿童地点:栖霞市蛇窝泊镇柳口村 时间:2013.7.24—8.8 院系: 口腔医学 年级:2012级 班级: 1 姓名:刘淑静
学号: 1210750105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遵义医学院口腔学院:刘淑静
乡村有这样一群孩子
留守着村里的炊烟
遥望远方爸妈打工的城市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背井离乡,用勤劳、智慧和有
力的双手为社会经济发展默默书写崭新的篇章。此时的他们和我们的童年一样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需要享受家的温暖,需要得到长辈的教诲,却过早地体念着亲情的缺失,忍受着孤独的煎熬,困惑着成长的迷茫,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2013年7月24日到8月8日,我走访了栖霞市蛇窝泊镇柳口村的一些留守儿童家庭,就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展开了社会实践走访调查。并深入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深入体验留守儿童的生活。这次制定的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
1、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学习用品。
2、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
3、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给他们辅导功课,整理房间。
按着自己制定的计划,每天一有空我都会拿着笔和纸往村里的留守儿童假期托管中心跑。在这十四天的社会实践调查里,我受益匪浅,我想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当中最难忘的时间。
一、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80%的留守儿童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有15%的留守儿童是和伯伯叔叔住在一起,值得让人吃惊的是有5%的留守儿童是自己单独居住。栖霞市蛇窝泊镇柳口村在2009年就建立了留守儿童假期托管中心,村里的留守儿童可以白天在这里学习,这里有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师帮孩子们辅导
功课。
2013年7月 25日我迈进村里 的留守儿童托管
中心。当我迈入村
里留守儿童的家
门时,给我印象最
深的就是孩子们
脸上的灿烂微笑,那种微笑让我既
温暖又贴心。首
先,我给他们送去的学习用品虽然不多,但是孩子们非常的感激。孩子所学习的教室是一个废弃的厂房改造而成的,门和窗都很破旧,一间大大的教室里,摆放着十几张陈旧的课桌,孩子们很安静地坐在课桌前认真书写自己的作业。
每每夕阳的余晖照进这间教室,孩子们凝视窗外,双眸暗淡无光。蓝天、白云,在孩子们的眼前尽显妩媚;阳光、微风,纵情挑逗孩子们的脸蛋。可是孩子们却视而不见,迷茫的双眼,尽是寂寞;校园里欢快的小鸟、美丽的玫瑰带给孩子们的不是开心,而是忧郁。看到这段文字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
在和孩子们的聊天中,孩子们告诉我,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就是孩子们快要背着书包回自己家里的时候。想起回家,孩子就会想起在远方打工的爸爸妈妈。孩子们的视线在夕阳的余晖里迷茫了双眼,那暗淡的光线里仿佛在演绎着已经过往的昨天,曾经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的岁月。那时孩子的手还很小,父亲那双宽大的手包裹啦孩子的小手掌,他们一起行走在回家的马路上,马路边绿油油的青草,美丽的杜鹃.......孩子们每每和我谈起这些,泪水就止不住滑过脸庞。正当灿烂年华,无忧无虑的年龄,可是上帝却赐给了他们一个可恶的名字“留守儿童”。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很讨厌看到托管中心大门前“柳口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这几个大字,更讨厌人们把这样的字眼加在孩子们身上,可是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又用啦这样的文字,我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我知道孩子们也惧怕这样的名字,孩子们想爸爸、妈妈!可是,他们只是遥远的一个声音和钱的体现。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细心的关爱,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2013年7月
27日下午,我去了
留守儿童王涛的家里,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天下午,当
我走进王涛家小
院时,王涛正在洗
衣服,一看见陌生
人来,王涛的眼睛里表现出的眼神至今都让我感到惊讶!我不知道这是一种畏惧?还是一种.......小孩子停下手中的活,跑进了门。当我走进他的家里,看见小孩子躲在爷爷的背后。在和王爷爷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小王涛今年7岁,在上小学二年级,爸爸妈妈在他一岁半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啦!很少回来,一般都是过年过节才回来看看孩子。当我向小王涛递过去我给他带的学习用品时,小孩表现出来是格外的羞涩。直到爷爷说:“快接过大姐姐送你的东西噻!”小孩子才羞涩地接过我手中的小礼物。
当离开他家后,在我回家的途中,我想起啦姑父的孩子,差不多也7岁吧!
我在想,他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每天沐浴着同样的阳光和雨露,可为
什么孩子们的差距就这么大呢?同样
值得让我深思的是在这个时代,一个7 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自立,开始学
会洗衣服,姑父的孩子是做不到的。2013年7月31日,我走进啦留守
儿童刘斌的家里,小刘斌和爷爷奶奶
生活在一起,今年9岁的他已经学会
啦做饭、洗衣服等家务。但由于小刘
斌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记忆里一点也想不起爸爸妈妈的样
子。爷爷告诉我说,“孩子妈妈在孩子 两岁时就离家出走啦!爸爸为了供小
孩上学,很早就离开啦家,由于在外
面一直工作不好,没找到多少
钱!所以很少回家。”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个家的贫穷,对于
这个家庭的遭遇我深表同情。
在我和爷爷聊天的时候小
刘斌走了出去,不一会一闻到篇二:暑期社会实践 关注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注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儿童时期的心理状况,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由老人来抚养的孩子,容易出现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在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不轻易向人表露。加上老人容易过分的溺爱孩子,为孩子承担起一切,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此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感到寂寞和孤独,在行为上也会缺乏社交技巧,情感淡漠,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智力。
一、活动背景
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7月3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兰溪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呼应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号召,总院团委各部门积极配合,来到了金华兰溪贫困山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关爱留守儿童,关注贫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希望通过看望结对的贫困学生、助学调查、寻访特困孩子孤儿,以及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校百名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状况等方面,了解关注兰溪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生活学习状况。特别是为07年开展的“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救助贫困生”活动,举行回访活动。主要了解07年之后,他们接受了社会上爱心人士的捐助后,家庭生活、学习情况等方面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让她们感觉到社会上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关怀他们。让我们的关爱和辅导,带给农村孩子们全新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唤起学习动力和生活追求,改善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加他们对追寻梦想的信心和冲劲儿。
金华兰溪情况介绍
二、活动过程:充实、震撼、感动
我们于2011年7月3日从学校出发,下午到达金华兰溪。3号下午整理内务,晚上开会决定分小组,以及安排工作。
1、何佳俊的眼神
7月4号我们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在07年帮教结对的32名贫困儿童名单中,回访了其中的三名学生。
过程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水亭柏园学校四年级的何佳俊小朋友,他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身患肝病,身体不好,外出打工赚来的钱大部分花在了治病上,几乎没多余的钱用于生活开支。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现在简陋的家中,只有他与爷爷相依为命。黑黑瘦瘦的何佳俊对我们说,他依旧深深地记得07年来看望过他的哥哥姐姐。他还兴奋地点着墙上的奖状告诉我们,这是他的努力和成绩,并请我们一定要转告那位一直资助他学习的叔叔,谢谢叔叔的帮助并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原来在我们学校07年开展的“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救助贫困生”活动之后,就有一名姓陈的先生联系了何佳俊,并以每学年600元的爱心金资助何佳俊的学习生活。虽然数额不大,但是也很好的改善了他们的困难,何佳俊爷俩衷心的感谢陈先生给予他们的帮助。
何佳俊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让我们感到了无比的心疼,小小的他,似乎比同龄的孩子单薄的多。通过和慢慢的接触,我们也发现佳俊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我们的到来,似乎让他有些坐立不安。
2、寻访特困生
7月5号,我们开始陆续走访几户特困生。
相依为命的感情
首先我们来到了16岁的章雹龙家中。章雹龙是兰溪市第八中学初二的学生,他的妈妈在他3岁的时候离家出来,他的爸爸于2005年10月死于癌症。从此他便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如今已经83的爷爷章桂芳腿患有残疾,行动不便。
走进他们家,我们便看到了一串串还未完工的手工艺品。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章雹龙家唯一的经济来源。83岁的爷爷和79的奶奶每天在家里串珠子,维持生计。一串珠子的价格为4分5,老人家的眼神不佳,动作也不是很快,一天下来两个人最多只能赚10元钱。可见家庭情况非常糟糕。黑黑的屋子里,光线很弱,破旧的家具,凌乱不堪。
艰难的家庭环境并没有打败他,在学校里他认真学习,回到家中帮着爷爷奶奶做起来料加工。现在是暑假,将近初三的他为了能打好基础,定期到老师那边补课。空余时间就帮爷爷奶奶做来料加工,爷爷奶奶已经年迈,要拿动一袋袋珠子并不是很容易,可是章雹龙很懂事,每次做好的来料加工都是他负责运送。爷爷奶奶看到如此懂事的他,每每提起总是露出很欣慰的眼神。
章雹龙一个初二的学生,每天都在很努力地过生活。虽然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但是任何挫折都没有打击到他,仍然默默努力地向前进,这就是一个16岁的坚强男孩。
生活艰辛,他却依然坚强
此次活动走访的第三位贫困生名叫章秋凡,目前就读于马涧中心小学六年纪的一名学生。这位小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性格活泼开朗又很乐观,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打倒这颗幼小的心灵。
他的家在一个小山坡上,小小的房子显得有些简陋。父亲在他9个月大的时候因尿毒症离开了,随后母亲又因生活的艰辛而改嫁,剩下的只是一名婴儿和一对年迈的爷爷奶奶。如今他已是一名13岁的儿童,在这13年里,是靠怎样的两双手将一名婴儿拉扯大。爷爷一直以来左手中风,干不了种的活,奶奶也于前年一次摘杨梅的过程中摔断了手臂。这一次次的意外打击着这个脆弱的家庭,一家老小三口仅靠种杨梅来维持生计,因家中没有年轻人帮忙,两位老人只能摇树捡落地的杨梅,而这种落地梅只能卖七、八毛钱一斤,一家三口生活异常艰苦。
虽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并没有压垮这个小朋友。凭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他一直很努力。争取拿到每年的“三好学生”和“学习积极分子”,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在班里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我们一行人都被他感动了,从他的一言一行种我们看到渴望与希望的眼神。他渴望继续上学,他的眼睛里充满对未来希望和追求。爷爷奶奶已年近70,而我们的小秋凡小学都还没毕业,还有漫长的时光需要奋斗,只有靠大家的爱心来继续他的求学之路。
这两名学生无一不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他们。生活贫困,性格多多少少也些内向和孤僻。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显得那样的拘束和害怕,他们少了同龄儿童应有的活力和青春。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的同情也没有能帮他们解决什么。
3、助学调查
7月5日一早,我们在当地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天的助学调查,也就是在各地学校申报上来的名单中,按实际情况,挨家挨户的进行走访调查。
在走访中,我们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第一,是由于地址的描述不详细,每找一户人家都历经千辛万苦。第二,就是家中无人,可能是因为不是周末的关系,有大概三户人家家中都无人应答。
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坚持不放弃。这天我们一共走访了10户人家,其实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年仅11岁的龚筱嫣小朋友。我们过去的时候,家中只有她一个人。龚筱嫣说,爷爷奶奶出去看病了,爸爸在外面上班。就读于马达中心小学的龚筱嫣,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们,她的爸爸是一位聋哑人,家中还有两外年迈的老人家。全家人的生活开支仅靠她爸爸低微的工资收入。在她家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光线很弱,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黑黑瘦瘦的龚筱嫣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内向、不爱说话,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但是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很是可爱。每次看到她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们时,我们从心底对她产生怜悯。
三、活动总结
(一)对“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调研的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关注“留守儿童贫困生”已成为现代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国家也又了相应了政策来关注他们。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当今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家庭生活状况分差还是存在着的,城镇与乡村贫富差距还是不容乐观的,所以沐浴在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快乐成长的我们也有必要去关心了解那些还生活在温饱边缘而拥有美丽梦想的贫困学子,那些成长中缺少父母关爱的留
守儿童,走到他们身边,分享他们生活中的点滴感想,快乐与伤悲,用爱心去沟通了解,给他们带去我们满满的关心和微不足道却又厚重的一份支持。
深入走访这些同学的家庭,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享受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社会实践,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无可厚非得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他们带去社会上的关爱。何佳俊的遭遇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社会上还有很多好心人一直在帮助那些山区里的孩子,来看望他们远远不够,展望未来,志愿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履行志愿者的义务和责任。
我们都知道,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教育、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而留守儿童贫困学生也是社会的焦点,所以我们此次出行调研也有着不同程度上的意义。
其一,关心孩子的生活状况。我们的爱心代表的社会各界,并用我们的力量传递爱心,让社会各界好心人资助他们。减少他们为家庭经济困难操心,可以专心学业,让他们的路走的平坦些。
其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伤害,违法的犯罪率也在不断上升。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身边社会上的关爱,自卑的心理很容易驱使他们误入歧途。
其三,提高我国的平均教育水平。通过这次留守儿童调研活动的展开,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继而会个别结对去资助这些需要帮组的孩子,这样会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也提高了我国下一代的整体素质。所以关注留守儿童不仅让他们自身得到提高,对国家的发展也是很有影响。
其四,当代大学生的反思。追求名牌,喜爱攀比,一意孤行,更爱夜生活。这虽是社会思潮中的现状,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深思。想想贫困学生,真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才成为社会的弱者。现在身上的钱财是父母给的,而不是你自己的,不可以大手大脚。父母的关心你,而不是唠叨,不应该在去埋怨父母,父母给我们那么多,去关爱我们的父母。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更好好好学习,以后能成为栋梁。
本次出行调研,在活动意义上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我们以热心的态度对篇三:寒假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2013年2月寒假“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吴晨曦 性别:女 班级:11美(3)学号:33111103020 白驹过隙,一转眼又到了寒假,每年的假期我都会去做社会实践,当然这次也不例外。对于这次的实践内容我早就已经想好。我决定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回到家乡自愿为幼稚园的小朋友带去这个冬天的温暖和教学。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陪伴,因为这群孩子都是一群留守儿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寒假爷爷奶奶会忙着种庄稼收小季,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但不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一个快乐的寒假,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在我们这群人之中也有很多是曾经的留守小孩,就我同学而言就做了12年的留守,因此我们有了这个计划,我们想给这些小朋友足够的关怀,虽然我们可能不及他们的家人,但我们会尽自己全力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2月10号,这是大年初一,我们就开始分头行动。一部分人去找寒假可能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一部分人去找愿意帮助我们进行这个实践的幼儿园,一部分人去联系当地乡政府,请求支援和协助。虽然,这大过年的很难办到,但是,经过一番忙碌之后,我们终于完成了准备工作。找到了20位留守儿童,和一家同意帮助我们的私立幼儿园:幸福幼儿园。20位,可能有些人会感叹怎么这么多,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已经算少的了。面对家乡的留守现象,虽然我们不能给这个大世界带来重大的改观,但是我们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孩子们的小世界带来一丝变化,让他们知道自己也在被很多人关心关
注。
2月15号,我们开始了这次实践的第一次课程。孩子们被分为了两个班,每个班有两个老师。我们让孩子们做自我介绍,可是他们都很害羞一样,刚开始都没人行动。我们都知道,这些孩子在性格方面与其他孩子不大一样,逆反心理较重。有些孩子很好交流,但有的沉默寡言,由于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身边,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而祖(外)父母又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很难和别人沟通。
一阵过去了,在我们的鼓励下,有些个胆大的小朋友开始踊跃起来,之后的气氛也就慢慢活跃开了。作为志愿者,我们都知道这些小朋友现在需要的不是多么丰富的知识,不是自己的老师在讲台上的高谈阔论,他们需要的是老师能够拉着他们的手,陪他们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对他们微笑。所以第一节课,我们教了他们唱歌跳舞,因为歌声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而舞蹈是最能放松身体的。他们都很尽兴很开心,稚嫩的童歌在教室里回荡,相比起ktv里的流行歌曲,这天真无邪的声音似有似无得敲击着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看着他们的笑脸,我们的内心除了满足更多的是开心。
在接下来的十天里,我们陪着孩子们玩了很多游戏,例如老鹰捉小鸡,青蛙跳,丢手绢等等,他们都很开心,每个人都奋力地抓着彼此的手或衣裳,好像永远都不想放开一样。看着他们的样子,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小时候,跟着隔壁的哥哥姐姐们玩,笑着,开心着,也如
此般紧紧地跟在他们身后,就像他们现在一样。我们还放了很多动画片给他们看,其中的喜洋洋与灰太狼——我想是现在的他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吧。这时的他们跟那时的我们也有些不同的地方,比如他们更爱动,更喜欢看而不是听。但有一点是作为留守们所共有的,那就是他们显得更早熟,更懂事,更谦让。众所周知,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相比于大城市里那些被父母视为珍宝的小孩,他们则显得更让人心疼和怜爱。我们还拿出了部分自己平时积攒的钱,给小朋友买了故事书,希望家里的大人们能在闲下来的时候给他们讲讲故事,让他们了解故事书里的世界。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一个叫“佳佳”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家住在一个小村里,跟着奶奶,爷爷病逝了,妈妈嫌家里太穷出走后再没回来过,爸爸在外地打工,也很久没回家了,而她自己又从小弱听,种种让人难以想象的悲剧附加在她的身上,也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变得不爱说话,胆怯,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我难以置信一个4岁的小孩会有这样的表现,当看到这个只在大荧幕上上演故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我眼眶湿润了,它让我觉得“留守”不再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它包含了很多故事,而大多数故事都是让人心酸不以。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半个月已接近尾声,我们都有些舍不得这些小家伙。2月28号——教学的最后一天,我们计划请来小朋友的家长,让大家一起欢度这个意义的时刻。但是因为这天恰好赶在播种最忙期间,来的家长不多,而这多变的天气,也是不允许他们浪费掉任
何一个大晴天的。这天算是我们的送别会,我们大家也还是唱歌跳舞,但这次孩子们是主角,我们给他们排练了舞蹈,教他们唱歌,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翩翩的像一只只花蝴蝶,美丽极了。表演结束后,我们让孩子们一一地给到场的每一位家长一个拥抱,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不管是熟悉还是不熟悉的,我相信这个拥抱会使他们的开心增值。离别的时刻总是让人悲伤的,孩子们舍不得我们,家长也握着我们的手反复地说着感谢。我听见有人在啜泣,但我知道那是幸福的眼泪,孩子们与家长的表现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我们心里无比的满足。
为期半个月的教学结束了,这让我们有了很深的感触。我们几个是90后,虽然我们几个都不是独生子女,但是家庭稍稍好些的人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一直都被照顾着,而不懂得照顾他人,包括我也是从小在父母的庇佑下长大,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这次实践不但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照顾别人,更让我们明白了家人照顾我们长大的不容易,而来自身心的双重重担,让他们精疲力竭。对于这些小朋友,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看着其他幸福家庭里的孩子,只能投去艳羡的目光,而自己又无能为力。家里的爷爷奶奶有着忙不完的活,很少有时间照顾好他们,他们的心灵就只会越来越孤独与无助,但他们从来不说,因为他们真的很懂事,不想家人担心,然而他们的默默无闻又能换来多少社会人士的关注。只能说那些被关注到了的人是幸运的,而不被关注的,或许还在继续着悲剧的上演。这些就是我们的收获,它丰富了我们内心的情感,让我们学会了感恩。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看到了留守儿童对生活执着的追求,看到他们为改变命运做出的努力,我也看到了我很多的不足之处,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觉得我不应该在碌碌无为,而是应该有所作为,珍惜这宝贵的大学生活,时光短暂,我要好好努力,对得起自己的同时,也不忘父母的苦心栽培。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来关注这些留守儿童,让脆弱孤单的他们感受到我们手心的温暖,感受到整个社会的爱。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课题:
关爱留守儿童
地点:栖霞市蛇窝泊镇柳口村
时间:2013.7.24—8.8
院系:
口腔医学
年级:
2012级
班级:
姓名:
刘淑静
学号:
1210750105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遵义医学院口腔学院:刘淑静
乡村有这样一群孩子 留守着村里的炊烟 遥望远方爸妈打工的城市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背井离乡,用勤劳、智慧和有力的双手为社会经济发展默默书写崭新的篇章。此时的他们和我们的童年一样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需要享受家的温暖,需要得到长辈的教诲,却过早地体念着亲情的缺失,忍受着孤独的煎熬,困惑着成长的迷茫,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2013年7月24日到8月8日,我走访了栖霞市蛇窝泊镇柳口村的一些留守儿童家庭,就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展开了社会实践走访调查。并深入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深入体验留守儿童的生活。这次制定的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
1、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学习用品。
2、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
3、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给他们辅导功课,整理房间。按着自己制定的计划,每天一有空我都会拿着笔和纸往村里的留守儿童假期托管中心跑。在这十四天的社会实践调查里,我受益匪浅,我想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当中最难忘的时间。
一、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80%的留守儿童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有15%的留守儿童是和伯伯叔叔住在一起,值得让人吃惊的是有5%的留守儿童是自己单独居住。栖霞市蛇窝泊镇柳口村在2009年就建立了留守儿童假期托管中心,村里的留守儿童可以白天在这里学习,这里有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师帮孩子们辅导
功课。
2013年7月25日我迈进村里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当我迈入村里留守儿童的家门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们脸上的灿烂微笑,那种微笑让我既温暖又贴心。首先,我给他们送去的学习用品虽然不多,但是孩子们非常的感激。孩子所学习的教室是一个废弃的厂房改造而成的,门和窗都很破旧,一间大大的教室里,摆放着十几张陈旧的课桌,孩子们很安静地坐在课桌前认真书写自己的作业。
每每夕阳的余晖照进这间教室,孩子们凝视窗外,双眸暗淡无光。蓝天、白云,在孩子们的眼前尽显妩媚;阳光、微风,纵情挑逗孩子们的脸蛋。可是孩子们却视而不见,迷茫的双眼,尽是寂寞;校园里欢快的小鸟、美丽的玫瑰带给孩子们的不是开心,而是忧郁。看到这段文字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
在和孩子们的聊天中,孩子们告诉我,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就是孩子们快要背着书包回自己家里的时候。想起回家,孩子就会想起在远方打工的爸爸妈妈。孩子们的视线在夕阳的余晖里迷茫了双眼,那暗淡的光线里仿佛在演绎着已经过往的昨天,曾经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的岁月。那时孩子的手还很小,父亲那双宽大的手包裹啦孩子的小手掌,他们一起行走在回家的马路上,马路边绿油油的青草,美丽的杜鹃.......孩子们每每和我谈起这些,泪水就止不住滑过脸庞。
正当灿烂年华,无忧无虑的年龄,可是上帝却赐给了他们一个可恶的名字“留守儿童”。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很讨厌看到托管中心大门前“柳口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这几个大字,更讨厌人们把这样的字眼加在孩子们身上,可是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又用啦这样的文字,我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我知道孩子们也惧怕这样的名字,孩子们想爸爸、妈妈!可是,他们只是遥远的一个声音和钱的体现。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细心的关爱,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2013年7月27日下午,我去了留守儿童王涛的家里,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天下午,当我走进王涛家小院时,王涛正在洗衣服,一看见陌生人来,王涛的眼睛里表现出的眼神至今都让我感到惊讶!我不知道这是一种畏惧?还是一种.......小孩子停下手中的活,跑进了门。当我走进他的家里,看见小孩子躲在爷爷的背后。在和王爷爷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小王涛今年7岁,在上小学二年级,爸爸妈妈在他一岁半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啦!很少回来,一般都是过年过节才回来看看孩子。当我向小王涛递过去我给他带的学习用品时,小孩表现出来是格外的羞涩。直到爷爷说:“快接过大姐姐送你的东西噻!”小孩子才羞涩地接过我手中的小礼物。
当离开他家后,在我回家的途中,我想起啦姑父的孩子,差不多也7岁吧!
我在想,他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每天沐浴着同样的阳光和雨露,可为什么孩子们的差距就这么大呢?同样值得让我深思的是在这个时代,一个7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自立,开始学会洗衣服,姑父的孩子是做不到的。
2013年7月31日,我走进啦留守儿童刘斌的家里,小刘斌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今年9岁的他已经学会啦做饭、洗衣服等家务。但由于小刘斌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记忆里一点也想不起爸爸妈妈的样子。爷爷告诉我说,“孩子妈妈在孩子两岁时就离家出走啦!爸爸为了供小孩上学,很早就离开啦家,由于在外面一直工作不好,没找到多少钱!所以很少回家。”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个家的贫穷,对于这个家庭的遭遇我深表同情。
在我和爷爷聊天的时候小刘斌走了出去,不一会一闻到从厨房飘过来的菜香,我起身走拉过去,当我走进他家的厨房时,小刘斌正在煎鸡蛋,看他那熟练的动作我自愧不如,想到自己都21岁啦,却还不怎么会做饭。老人留我一起吃饭,再三推脱,老人却执意留我,只好留拉下来。在吃饭中,小刘斌没有说过一句话,当我主动找他聊天时,也是一问一答,老爷爷告诉我说,“孩子性格孤僻,和陌生人很少说话,不爱和小伙伴一起玩,一向喜欢独处。”听到这样的话,我真不敢想象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在想些什么?我不敢去想象,更不敢去猜想。
记得在做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之前,我看过一篇报道,报道上说,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孤僻心理和交往障碍。联想起眼前的这一现实,突然间我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非常严肃的话题。
二、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留守儿童。
“生命就像是一束繁花,时间就像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击落着繁花,等到击落完的时候,把满地的残红踏入泥沙。”是的,繁花终究会变成残红,生命由盛至衰似永恒。固此无论在社会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应该帮助留守儿童,帮助那每一个如花绚烂的生命。
当我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时,我就开始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些孩子,和他们一起聊天,听他们说自己的梦想,谈自己的心事,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我能帮助的问题。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小朋友们辅导功课,在这十多天的社会实践里,他们和我由陌生变成熟悉,我把他们当自己的好朋友,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我永远是一个姐姐。每当我坐在那里等他们来问我问题时,小朋友们在下面做作业会时不时偷看我,当他们拿着书来问我问题时,“姐姐,这个单词怎么读呀?”我的心里很高兴。因为在这十多天的的交往中,我渐渐发现这群孩子只要有人多去关心他们,多去和他们交流、沟通。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很快得到解决。在这里,我真心邀请和我一样的大学生,多来关心他们,同时也向社会发出我诚挚的邀请,呼吁大家一起来关注留守儿童。朋友!还记得那句歌词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次社会实践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得知一位6岁的留守儿童快要过生日,于是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八十块钱,到镇上为小孩子买啦一个蛋糕,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小孩哭得很伤心,她告诉我说:“很想妈妈回家来陪我一起过生日"当我拨通他妈妈的电话时,电话里,那位母亲可能也流出了泪水。站在一旁的我脸庞不知是什么时候?泪水已经滑落于地。
社会实践结束那天,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小朋友来为我送行,看小朋友们的脸上的不悦,我真不知道该说一些什么好?我叫过来那些小朋友一起拍
照留恋。我还记得班上最害羞的那个小女孩躲在教室门后,任凭我怎么叫她都不出来,她羞涩地对我说:“姐姐,不要走嘛!你走啦我们会想你的。”当我快要走时,小朋友异口同声地问我:“姐姐,你还会来看我们吗?”我微微回头,笑啦笑!“回去吧!以后我都会来看你们的!”
第三篇:关爱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城厢小学一年级3班班主任:汤菊艳
一、调查目的: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纷纷到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由此带来了大量孩子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儿童”,引发了 “留守儿童”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校专门就贫困山区城镇“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以城镇“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区留守学生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二、调查时间:2012年2012年4月
三、调查方式:访谈法
四、调查内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学习生活情况。
五、调查对象:巫溪县城厢小学一年级3班朱国涛等四名留守儿童。
六、调查结果:
1、2012年4月11日,我们走访了留守儿童余同钦家。余同钦家在北门大黄桷树附近,他的父母在成都一家具厂工作,他和叔叔家的弟弟寄居在与他毫无亲属关系的张奶奶家。张奶奶责任心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对其管教都较严格,孩子成绩优异,我们也很欣慰。正因为有如此可亲的奶奶照顾着,所以在交谈中,孩子对父母好像没太多的思念。
2、2012年4月12日,我们走访了留守儿童汤结家。汤结的父亲在云南打工,母亲在广东打工。她一直和年过六旬的奶奶、姨妈家的姐姐住在一起。据奶奶介绍,她家经济收入还算不错,房子是新装的(赵家坝水木精华小区),每月零花钱也较充足。但奶奶没啥文化,无法辅导其学习,这正是我们所焦虑的。
3、2012年4月15日上午,我们走访了留守儿童张坪家。张坪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平时由姑姑辅导学习。他家在金三角楼上开了一服装店,生意兴隆,经济收入可观。因为有爷爷、奶奶、姑姑的爱,孩子对父母好像没那么多思念,或许,他已经习惯没有父母的生活。
4、2012年4月15日下午,我们走访了最困难的留守儿童朱国涛家。朱国涛两岁时,父亲因病离世,与此同时母亲抛弃了他,这么多年,妈妈从未给他打过电话,更不要说其他方面的照顾。可怜的孩子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基本无经济来源,很贫困。现租住于审计局宿舍楼。我们学校及所在班级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上学期学校给他解决了500元贫困基金,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到街道办事处为他申请了1000元团年费、还送去了过年衣服,班上一名极富爱心的孩子——魏奕帆小朋友也给他送了一套新衣服。交谈中,奶奶充满感激,她告诉我们,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是他们的福分!但他们也为自身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而担心。
四名留守儿童,学习不错、行为习惯较好的占75%,很显然,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
七、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学生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的留守学生没有监护人。
这些学生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孩子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学生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八、调查建议: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其它形式的亲情联络方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与家长定期联系,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的相关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第四篇: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龙车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园”的现象日益突出,心痛之余,我们无法袖手旁观,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会,学校,在哪里打开缺口,就要在哪里补上漏洞。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们北碚西南大学小分队针对北碚区龙车村这个地方对其留守儿童做了一项调查。
龙车村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然而外出务工人员任然很多,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就不在少数。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据调查,现有“留守儿童”258人,占全乡总数的30%。调查问卷显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83%。由叔伯舅姨等亲戚照料的占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占1%,寄养在邻居家的占4%。“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有进13%的家长两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的占63%,有的一年到头都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41%。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20%。在学习上,51%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时有无助威。在与同学的关系上,43%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3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存在的问题
(一)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于与人交流,顽皮伶俐,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
(二)成绩偏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不少教师告诉我,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倾向严重,成绩普遍较差,认为读书无用
(三)不会理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爸妈给的零花钱不知道怎么正确支配以至于造成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
(四)应有不均衡。由于父母不在家,很多孩子的生活状况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比如说不能吃到新鲜的水果,荤素搭配不协调等等状况。
(五)心里问题严重。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冲动性,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成为“小混混”,有 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办法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这些严重的事情发生。
(一)用亲情温暖留守儿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状况,或借助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再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二)给留守儿童子撒播爱的阳光。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成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对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个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 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与 双差生划上等号,属于“不受欢迎”的一群,“留守儿童”,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受.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较为疏远的情况下,老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问题分析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
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镇中学
2013.9
***镇中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纷纷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由此大量孩子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儿童”,引发了 “留守儿童”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校专门就 “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以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留守学生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二、调查方式:访谈法
三、调查内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学习生活情况。
四、调查对象:合阳县***镇中学留守儿童。
五、调查结果:
1、我们走访了留守儿童的家。有的同学因为爷爷奶奶没啥文化,无法辅导其学习,这正是我们所焦虑的。有的同学因为有爷爷、奶奶、姑姑等的疼爱,孩子对父母好像没那么多思念,或许,他已经习惯没有父母的生活。有的同学父亲因病离世,与此同时母亲抛弃了他,这么多年,妈妈从未给他打过电话,更不要说其他方面的照顾。可怜的孩子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基本无经济来源,很贫困。我们学校及所在班级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奶奶告诉我们,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学校是他们的福分!但他们也为自身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而担心。还有同学因为监护人的严格要求,上学也很优秀,我们也很欣慰。
这些留守儿童,学习不错、行为习惯较好的占75%,很显然,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
七、调查结果分析:
经调查:我校共有20个教学班,915名学生,202名留守儿童,其中女98名;单亲留守100名,双亲留守74名,单亲家庭25名,孤儿3名;初一留守儿童79名,初二留守儿童52名,初三留守儿童71名。这些学生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学生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的留守学生没有监护人。这些学生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
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孩子由于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学生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八、调查建议: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与家长定期联系,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的相关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镇中学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