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边城》感悟生命本真
从《边城》感悟生命本真
徐州工程学院
郜斌
12广一
夜深时读《边城》,恍若置身其境,那个世界美的纯粹。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边城》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古朴、深沉、简竣。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极其简洁,注重以人物外部的行为动作描写来代替肖像描绘,着重表现人物心灵深处若有若无的情思以及对爱情的那种朦朦胧胧的情怀,从而更加鲜明的突现了人物的个性形象。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外貌,但人物的神态、举止和个性特征却栩栩如生的立在面前。《边城》注重以人物自身话语来显现人物性格。如船夫在教导翠翠要坚强时说,“做人要硬扎一点,才配活到这片土地上。”凸显了老船夫坚韧、顽强、刚健的性格。
小说以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表现了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
山水美: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风情美: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一整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湘西人日常生活的缩影,那里的一山一水,那绕城流过的小溪,那一丛丛翠绿的竹篁,那溪面若隐若现的薄烟,那过节的如满天花雨的大烟火与耍狮子,那人物的率真纯朴和粗犷,那爱情故事的缠绵、哀惋,在沈从文的妙笔点染下,共同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民俗风情图。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湘西文化。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人性美: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还有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此外,《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从“牧歌”中我们追溯生命的原始状态和本真。
第二篇:从《论语》感悟生命[定稿]
从《论语》感悟生命
——参加第十一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学习心得
本次“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的主题是:从“《论语》看孔子”,我在参加“研修班”学习前,选择的分论题是:从《论语》看孔门师生关系。对此,我也做了肤浅的研究,我从钱穆先生的文章里,体味到孔子与学生是朋友、是亲人的关系,构建了和谐的学习课堂来认识,但是,在“研修班”短短的几天学习,顿时让我感到,我对孔子认识肤浅,对《论语》理解浅薄,对传统文化感悟单薄,这几天,始终让我激动和感动,钱逊教授讲的《〈论语〉中的孔子》使我茅塞顿开,辛意云教授《从〈论语〉几则有争议的章节谈起》让我醍醐灌顶,还有徐锦尧神父、梁瑞明院长、黎明钊教授、刘国强教授等讲授,为我学习《论语》开辟了一条道路,让我越往里走,逾见幽深,一路走下去,逾见风光无限,这是一条通往“中华传统文化”殿堂的捷径,是开启我生命之旅的金光大道;更感动于教授们和主办、承办单位的众多领导及接待人员他们严谨治学、和蔼做人、踏实办事的精神,处处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美德与修养。几位教授的讲授,在我眼前呈现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浮现出孔子带领学生踏在人类的生命发展之路上,使我不自觉地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里,从人类发展史和人类生命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的论题。
生命是什么,什么是生命的真谛?我发现,我进入一个很大的命题,让我无所适从。几天学习下来,教授们的点拨,眼前的《论语》让我有了点感悟,它是有机生命的展现,是生命的觉醒。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ào尔!„„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儌jiǎo幸。”(《中庸》)(道离人并不远,人在修道过程中故作玄妙高深,以致道远离了人…说话时要考虑能不能实行,做事时要考虑是不是言行一致,能够这样做,君子还能不时忠厚诚实的吗…只是端正自身不苟求于他人,这样就不会有怨恨之心:上不抱怨天,下不责怪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时机,小人则冒险企图获得侥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所以“尽人事,知天命”集中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生命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事君”、“待人”、“接物”等等,而“尽人事”就是要尽心诚意地对待生命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中,思想境界逐步提高,从而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最高境界——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这就是生命的历程,生命的展现。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再读《论语》,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门三乐”,即不断学习和实践,交几个好友,向君子看齐。特别是最后一句,我的新理解: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所作所为吗。这里的“不了解我”,不是人们常说的“不了解我的才能”,而是“不了解我为人处世的方法,我济世苍生的理想,我弘扬仁爱的精神,总之不了解我的追求、我的理想、我的精神世界。”正是有了这样的“不了解我”,对于“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论语·微子篇》)(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篇》)(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中的狂人、隐者和丈人等 “不了解”孔子,不尊重孔子,就好理解了。作为孔子,对于受到的冷落、漠视,不难过,不生气,应该怎么样,就如常地表现,这与某些人没有受到尊重,便大发雷霆,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大家都不得安宁。所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要愉快的生活,不是靠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官能上的刺激得来的,而是靠不断的自我修为。人内心的喜悦,不能依靠别人,要求自己,不计较别人,自然乐在生活,使自己更受欢迎,更有价值,这就是生命体验的开始,这也是《论语》开篇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历程。如果读《论语》却得不到生活的乐趣,那就是白读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论语》中的孔子,作为一个先哲,他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识和方法,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作为人的生命体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孔子教学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这些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有闲暇时间和余力的情况下,才学文化知识。这说明,孔子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劳”是相一致的。
道德教育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命探索的不竭源泉,更是我们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在“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篇》)(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下不断求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升我们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的质量越高,生命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就越少,生存的空间也越好、自由度也越大,生命的质量越低,生命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就越多,生活就越不易。人类生命意识中的核心成分是
爱,质量越高的生命,其意识中爱的含量越高,质量越低的生命,其意识中爱的含量越低。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求道,道性越高,生命越长久,人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小人逐渐成为君子,从君子逐渐变成圣人。生命的永恒就在于此。
所以孔子是“仁爱”的倡导者、实践者,这一思想贯穿《论语》,也体现在他们师生之间。1.用爱贯穿教育,体现出互相尊重、互相赏识的师生关系 今天有的教师,还有抱着“师道尊严”,不允许学生“冒犯”的架子,当学生的意见与自己相悖时,总是用尽一切教育手段让学生认为教师是对的,这逐渐扼杀了学生的质疑动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成“千人一腔”的“温顺羔羊”,教师在满足于自己的教育“成果”时,是否反思一下,您是爱自己的学生吗,您尊重学生吗,您重视学生的发展了吗?
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爱护和尊重自己的学生的。
孔子的学生中有那么一些对孔子的言行敢于反对,甚至怒形于色,比较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篇》)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孔子见南子为礼节性拜访,然而子路就很担心,极力阻止孔子去见南子,但孔子最终还是去见南子,这让子路十分不悦。孔子没法,只好对子路发誓: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老师被学生逼着发誓,试想一下,古今中外能有几人,“师道尊严”还在吗,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又是如何待他的呢?“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篇》)孔子多才多艺,精通琴瑟,子路的瑟弹奏得一般,孔子随便指出其不足,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说者无心,其他学生听者有意,当其他学生都不尊敬子路时,孔子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老师对学生的这般爱护,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争回同门的尊重,为其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这不正是爱与尊重的体现吗?
孔子爱护尊重敢于指责他的子路,那么对崇拜自己,唯唯诺诺十分听话的颜渊,孔子又是怎样评价的: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篇》)(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对老师言听计从,这样的学生孔子为什么不赞许呢,那么孔子是否关爱尊重颜渊呢?《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的记录:“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呀!”,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这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孔子,这样的师生关系又怎不让我们这些后读者为之动容呢。
正是孔子的爱,对学生的尊重,也让他赢得了学生对他无尽的爱与尊重:孔子的学生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有也已。’”(《论语·子罕篇》)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颜渊感叹地说:“对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对于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爱与尊重,在学生面前只能是“严肃、凶猛”,让人望而生畏,孔子教育学生不仅能“循循然善诱人”,更是在爱与尊重的前提下,“温和严肃,威严不凶,庄重安详”,用高尚的情操温润的学生的生命,学生们对孔子的崇拜之情,就不言而喻。
孔子对学生的尊重还体现在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篇》)(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就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如《论语·公冶长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孔子与颜渊、子路谈到志向时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当子路询问孔子的志向时,孔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将自己的志向与学生们分享,又恰到好处地引导出其“仁爱”的思想,感化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2.用爱温润人生,以德诠释生命,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 孔子志向不仅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仁爱”的具体表现,而且在《论语·学而篇》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道出了治理国家“仁政”的五项原则:敬慎、立信、节用、爱人、勿夺民时。以“敬”之心对人做事,就不会独断专行,“爱人”者,必不劳民伤财。这些的核心就是爱,爱天下苍生,在爱的指导下,不懈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用高尚的品德增加生命的厚度。孔子就是这样不断地追求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篇》)(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以其“仁爱”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影响着他的学生,温润着学生的生命。
孔子的胸怀博大,为人坦率真诚,对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二三子以我为
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篇》)(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曾经陈亢怀疑孔子会对自己的儿子开小灶,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孔子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毫无保留。正因如此,孔子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面对他人的正确批评,孔子也能坦然面对、勇于认错、闻过则喜:“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篇》)(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孔子还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篇》)(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坦然地承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这种精神更使他得到学生的敬仰和崇拜。正如子贡所评价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篇》)(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能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因此能做到因材施教。《论语·先进篇》写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可见孔子对学生了如指掌。又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孔子在谈到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孔子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十分了解,所以他能因材施教。
孔子与学生的感情也是非常深厚,超过了师生关系。孔子十分长寿,他的许多学生先他而去,面对弟子的死,他是非常的难过,如同丧子一般。孔子哭颜渊便可窥其一斑。孔子曾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论语·先进篇》)(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这是一个老人怀念自己大多已不在的学生的悲痛的心情。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当孔子病得很重,子贡来求见老师,孔子竟勉强起身,拿着木杖,站在门口等子贡,看到子贡,第一句话就是“赐,汝来何其晚也。”由孔子的着急口吻,可知子贡大约是孔子死前最想见的人,深怕自己没看到子贡就去了,故怨子贡来得太晚。孔子死后,众弟子都为孔子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的墓旁筑房子,住了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世代受到人们的奉祀,可见孔子在其学生的心中亲如父亲。孔子与学生共同生活,他关爱学生,接受学生的种种提问,毫不保留地解答,以他那博大的爱温润着学生们的人生,以他那高尚的品德诠释着生命的真谛,引领学生追求崇高,延伸生命的厚度,因此培养了师生间深厚的感情,而学生也如事父一般的对待孔子并且努力弘扬他的学说,他的思想。
孔子,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孔子的品行,如高山般挺拔,如大海般宽阔;孔子的言行,如丝丝春雨,如缕缕春风,温润着人们的生命。当你拿起《论语》,走近孔子,你的思想得以提高;当你学习《论语》,走近孔子,你的修为得以提升;当你品味《论语》,走进孔子的世界,你的人生变得丰厚;当你感悟《论语》,走进孔子的灵魂,你的生命便得到升华。我不忍掩卷,更不忍离开孔子,我对《论语》的认识,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我深深地感受到“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千斤担子两肩挑,结对向前行”的使命,孔子让我承担了责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温润了我的生命,我将用一生来追随他。
2011年7月
参考书目及资料:
1.《温润生命之学—孔子与〈论语〉》
何美嫦
2009年2月志莲净苑出版 2.《民族菁华是国魂》 吴昌顺
2009年10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3.《中华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论语》 2001年5月广东出版社
4.《中华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大学·中庸》 2001年6月广东出版社 5.《论语新解》
钱穆
2005年3月三联书店出版社
6.《论语》详解及孔子简介
网上电子图书下载TXT全本电子书 7.《论语》中和谐的师生关系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刘相春
8.打捞一种传统—感受《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湖北航天中学
程创 9.由《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与孔门师生的情谊
黄蕙心
第三篇:《边城》读书感悟
一个纯真、美丽的世界 ——《边城》读书感悟
今天读完了沈从文的《边城》,好久没有象今天这样沉浸在书中了。觉得参加工作以后就一直很忙,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习惯于从网上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习惯于使用百度google那种快捷的方式查找信息,每天看书的时间也的确少的很,也少了那份看“闲书”的心情。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需要自己好好的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看一本书,好好的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浮躁捋一下。但是今天看了《边城》以后真的被小城美丽而忧愁的故事感染了,《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 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的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一个充满“情”的世界 ——回味《边城》
(与君初相识于文字,犹如故人归于心田,点点墨痕沁入寒江雪,夭夭羽鹤化为杯中影。名家的章句不在高处,尽数归于寒塘鹤影。)
有一种感觉总是在想念时,才承认是相思;有一种期待总是在梦醒后,才知道是永恒。爱情历久以来都是一个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记得在中学时候,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上,有一篇名为《翠翠》的文章,温馨细腻。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没错,它是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走进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走进人情质朴的湘西,感受《边城》里对爱情的另一番解说,对人性的另一番赞美。
一直想找个时间,看看所谓的花开不败,情非得已,任由满心的眷恋和依依不舍搁浅在曾经的梦里,伴着落叶纷飞淡忘了所有的悲欢离合。此生依旧,留得时间消耗勇气,一切只因言不由衷。青春让人醉,岁月让人愁,谁欠了谁的幸福,只有命运知道。给岁月添一份淡淡的惆怅,她依旧可以很销魂;给青春添一份莫可奈何的柔情,她依然可以紧紧扣人心弦。《边城》里,翠翠的爱情是一出凄美的舞台剧,留给我们扣人心弦的美,足以让我们细细品味,无眠、无泪、无悲……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是一部充溢着湘西浓厚乡土气息的中篇小说。它描写了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老船夫和翠翠,以及小城的民风民情、每一年端午的龙舟赛事、船总顺顺和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灵活逼真地刻画出各种人物的形象、心理活动、动作表情。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般的边城世界,人们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每个人都过着一种“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的生活,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淳朴的情操,那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边城》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采用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留白的艺术,只是稍加点染几个细节,将更多的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如翠翠未见到傩送如何遗憾失望,大老如何惊艳于翠翠的美丽而一见倾心,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边城》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新一番的认识,对人性有了新一番的了解。多么希望这个时代里的爱情如作者笔下湘西小城的那般纯洁美好,多么向往这个社会的人们热情质朴!
第四篇:从工作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从工作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你在为谁工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不同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回答。
有人说:工作吗,就是混饭吃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家能混我也混,混一天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也有人说:我工作当然是为了我自己,为了工资养家活口啊,工资给多我多干,工资少了我少干。还有人说:我工作是为了国家,为了集体,我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别人提供服务,别人也在另外的岗位上为我提供服务。
你究竟在为谁工作?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你认真研读了《你在为谁工作》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
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由于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和实现自我的满足感,只有获得人们内心的尊重和佩服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从好工人朴凤元身上得到最好诠释。
工作中无小事,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相反,应该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多关注怎样把工作做得最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即使你感到工作环境中有不公平的人和事,你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把工作做好。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是一名保管员就应该认真履行自己得职责,为国家保管好物资,严把物资质量关,确保油田生产安全,施工实现百年大计,质量优质。
工作中更需要忠诚,忠诚是做人的美德,一个集体的生存和发展依靠主要领导者的能力和智慧,也更需要绝大多数员工的忠诚和勤奋,只有凝聚所有员工的向心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集体才能走向成功。
在这里我想起奥斯托勒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让我们发奋努力,为自己的工作机会而心怀感激,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天,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生命的尊严和人生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第五篇:探求生命的本真
探求生命的本真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2012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每次观后,总会给人以长长久久的思索与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如今,在2012年里又增添了十位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私、坚韧、奉献和关爱。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看完李文波的故事,我不禁心头一震,他在南海默默守礁二十年,为气象观测做出巨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海军气象工程师,她始终不忘记恪守自己的职责,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谱写出了美丽的诗篇!
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2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高淑珍,坚持十四年,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为多少渴望求学的孩子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向前。
爱与信念的坚持,是他们身上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为年轻人作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丈夫背着妻子,坚持20多年在大山中行医的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艾起;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献给他人的十二岁女孩何玥……他们的爱与坚持,造就了不朽的奇迹。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的充电,一个缺电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让我们共同追寻这种力量,去寻找生命的本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