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对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19-05-12 03:1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评(对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评(对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第一篇:书评(对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触摸历史 品味人生

很小的时候,我便对中国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充满了兴趣。那漫漫历史长河里闪动着无数或动人、或惊险、或激扬、或悲愤的故事。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到“匈奴未破,何以家为”的豪情;从百家争鸣七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到尔虞我诈英杰辈出的汉末三国;从大唐丝绸之路的繁盛到郑和七下西洋的扬威;从被船坚炮利的列强打开国门的屈辱到把残暴侵略的日本赶出中华的振奋;这个民族经历过太多的光辉和荣耀,也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曲折。唯独没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拳拳赤子之心。

历史是精彩的,但是埋在故纸堆里的历史是枯燥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里藏着太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偶然的一天,我看到了一本《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次发现竟然有人能把历史说得如此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说是“好玩”。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或许正因为他的“业务”,才让我们可以从更加轻松的角度来看待明朝那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建功立业、横扫暴元的大将,也有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忠臣,有高高在上、统帅群臣的皇帝,也有崇高气节、宁折不屈的平民。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个人的故事——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诗人王守仁。

圣贤——这是后世对王守仁的评价。以往我们看到的圣贤都是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人物。而书中给我们描绘的却是一个真实的王守仁:他经历过失败,也获得过成功;在当时的人眼中,他是个怪人,反对封建礼教,对程朱理学嗤之以鼻,追求人性的光辉。正如同布鲁诺为科学真理献出生命一般,在那个年代,为了打破程朱理学的壁垒,王守仁也历经了曲折。天资聪颖的他前半生顺风顺水,考中进士,入朝为官,报效国家。然而这一切在他因朝中的黑暗而仗义执言时戛然而止。他被贬官至贵州的龙场做驿丞,从一名朝廷六品大员变成了当时中国最偏远地区的招待所所长。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毅然克服生活环境的艰苦,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一待,便是六年。这六年里,他也苦恼过,悔恨过,迷茫过,失落过。然而最让他痛苦的,是他苦苦追寻了几十年虚无缥缈的“道”。何为“道”,人生而为何?这是王守仁前半生一直追寻的疑问。在他被所有思绪交缠痛苦不堪的一个夜晚,当他的不满和愤恨到了顶点时,上天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他终于领悟到了何为“道”。顿悟,所有的史书都用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这一瞬。上天对他是公平的,在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看遍了人生百态之后,终于将“道”这最终极的智慧交予了他。自此,中国历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诞生了。

在王守仁的后半生,他为国平定叛乱、为民止戈兴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向他求学的人,将心学的光芒散播天下,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当时程朱理学之外的哲学,影响了后世整整几百年的历史。看到这里,我彻底地被震撼了: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才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王守仁正是经历了种种考验,才获得了他心中最宝贵的东西——心学。他的成就也让他超越了历史上了所有帝王英雄,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成为了圣贤,永垂不朽!

合上书卷,我思绪万千。历史上或许有着很多这样的故事,也讲述了许多不同样的人生。但唯有这历经千百年锤炼,让无数人口口相传、铭记于心的故事才能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振奋。触摸历史,品味人生,前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人生该如何去经历,如何去感受。我们也正是怀着这份认知和感动,一步一脚印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路漫漫虽未可知,但我们会走得更加坚定!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者石悦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写的历史性小说,它不但在互联网上深受网民的追捧,同时也受广大的读者喜爱,在出版的小说中也是一部畅销的热书。本书共七部,其中朱元璋是第一部的重要人物,他是明朝的开山鼻祖,灭元真凶。虽然他没有高贵的皇族血统,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是朱元璋的气魄,一个善于抓住时机的人。

元末时期,朱元璋家里贫困,因黄河决堤,元政府虽拨款组织修堤,但是修堤却没有钱发给农民,尽被官员给贪污去了,当然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这是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不过这次天灾人祸导致了好多人饿死,朱元璋的父母也不例外。为了生计朱元璋只好去做了和尚,不过和尚也不好做,经常被其他和尚欺负,特殊时期要吃饭也要分配到穷地方去讨饭,经常是讨不来吃的。就在此时,老乡汤和写了反书密荐他去参加起义军。这时也败漏了造反的事实只好被逼参加起义军。

承蒙好友推荐,他加入了郭子兴的部队,并且在他的队伍里渐渐成长,其军事才能和智谋也慢慢让人羡慕嫉妒恨,这个人就是他的岳父郭子兴,因为他成为郭将领的得力助手,所以郭子兴把义女马夫人嫁给了他,这时朱元璋这艘孤舟就有了港湾。但是郭子兴是不会让他留在自己身边的,所以朱元璋明智的选择了离开他。自己建立一支富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他很有慧眼,把一些能征善战的和有智谋的人都留下了,其余的全还给郭子兴了,这就是朱元璋的大肚。

朱元璋收买人心方面也做得很好,当前老板郭子兴无处容身时,是他收留了和他的军队,不但如此,他还做出了一个让敌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把自己的帅位让与郭子兴父子,这一举动让郭子兴等人刮目相看,不久在郭子兴父子战死后收买了很多为他卖命的人。重要的是朱元璋懂计谋和变通,会用权宜之变。当朱元璋面临陈友谅这样的劲敌的时候,他邀请了他的智囊刘伯温,尤因刘伯温不愿意为朱元璋服务,所以朱元璋硬是把王硬上弓,用刀强迫刘伯温加入他的团队,这是我佩服他的变通。其次是他的军事才能也令人叹服。

当陈友谅从水路攻打朱元璋时,他巧妙的用计把陈友谅的军队骗上岸,扬长避短的用自己的优势伏击敌人,让敌人大败,所以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很长远。当然他不断地吸取了作战经验,培养了大量军事天才,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利用了他的所有优势,最终统一了天下,在治国方面他也有他的如意算盘,乱世用武将,治世用文臣,所以在他建国后就想尽一切办法把武将的兵权削弱,后来酿成好多大错,设东厂锦衣卫,成为他的杀人工具,大肆诛杀开国功臣,制造了明朝四大冤案,冤杀了好多人,这是他的一生中最大的错,也是他永不磨灭的污点,所以导致了他的江山不得人心,只能短命。

总之,朱元璋的功过与一身,有着不可否认的功绩,建立了明朝政权,解救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但是也制定了一些酷刑法,对惩罚有些太过。同时他在科举选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也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如果朱元璋一生没有那么多的杀戮,我相信我会更喜欢他,虽然他外表长得其貌不扬,但那时我跟看中他的能力。

第三篇:《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这本书几年前就已经听说过它的大名了,是我高中老师推荐的,他说,看完这本书你对历史会更加的喜欢,怀着疑惑的心理看了一本,之后被深深地吸引了,在兴趣的推动下,看完了七本,真的不错。

高中老师很有意思,他超级讨厌死背书,他给我们讲二战史,讲盛唐史时,总是声情并茂,说到动情处甚至不觉就手舞足蹈,那些枯燥的历史材料在他的口里都变成了生动感人的故事,有情有义,那些故事背后的规律也变得轻松易懂了。被故事吸引的我们不由自主的就记住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觉得历史其实是件有趣的事。

后来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和《皇帝之死》,他用现代人的语言去写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在他笔下,皇帝是“XX先生”、皇后是“漂亮老奶”,用词诙谐,嬉笑怒骂,豪放不羁,那种生动有趣,又不失客观和对史实的忠实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真的写到通史性质的《中国人史纲》时,柏杨老先生还是摆出了一脸严肃的学究模样,让我不由得猜想,也许历史本身就是严肃的?让柏杨老先生也不能免俗。尽管我有时候也会被某个偶然知道的好玩的历史故事牵引着去翻看我家书柜里的那套《资治通鉴》,最后往往都会被几句诸如“帝怒,重责之”之类冰冷、空洞又简练得可怕的文字泼得满头凉水。所以当年明月石悦说:“历史不需要虚构,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精彩”时,一定有好多史学家都暗自偷笑了吧:“这小伙子钻了几年故纸堆,就敢说这样的大话?” 可当当年明月一天天一段段娓娓写来的时候,无数人真的折服了,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它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可当当年明月一天天一段段娓娓写来的时候,无数人真的折服了,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它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惊喜、曲折以及生动,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就组成了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在寻找历史规律中不忘突出人性,这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人的历史啊!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重复和相似,我的确也有很多的收获,趁机将明朝历史全部熟悉一遍是收获之一,但那一个个淹没在历史中的活生生的人们哪,却是看过此书之后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不论是开天辟地创立一朝天下的朱元璋,还是精明果断历经三年靖难的豪杰君王朱棣,又或者铮铮铁骨的于谦、沈链、夏言、杨继盛、海瑞,隐忍睿智的王阳明徐阶,他们用他们经历过的坎坷起伏,历练过的血与火的生命的考验告诉了我许多关于人生,关于信义的那些曾经发生过,震撼过大家的,又即将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生在我们身身边的那些事儿。

当然,我忘了说了,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语言表现形式,正是我最喜欢的那种笔调,幽默通俗,轻松又不失严谨,写到事态严峻处仍不忘开点小玩笑,活用现代词汇,如忽悠、厚黑学等等,写到朱棣靖难时期,大军压境围城的危急时刻,不少城中妇女带着装满砖块的竹筐上城助阵,一顿猛烈的板儿砖伺候,不但鼓舞了守军的士气,同时也击退了好几轮敌军的攻势,写到这里当年明月不由感慨:“哎呀!原来拍板儿砖的由来古已有之!”看到这里,忍不住笑喷出来,当时我正在去上学的路上,旁边的行人很费解的看着我。当然,玩笑归玩笑,在史实的应用方面,当年明月却是格外客观严谨,经得起推敲的。

已经有太多人称赞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自然也产生了不少批判的声音,说到这里,我想我也就不再多作评价了,一本书的力量有没有粉丝们称颂的那么神奇,我也想也还是见仁见智的,或者我们也不用对每一本书都给予太多的要求和期盼,认真的阅读,细心的品味,看完之后,能有所收获,那也就够了。

历史文化学院

卢俊俊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历史是鲜活的,曾经的历史事实,无论是对可爱可悲可恨可敬的人物的讲述,还是对各种历史事实的褒贬评价,总是围绕着同一个社会现实而进行。千百年的历史,无论讲述着多么久远而古老的现实,在当下,仍然找得到历史的缩影。而这些历史缩影,只有历经岁月的沧桑,才能淘尽岁月的污浊,扫清人们眼帘上遮盖的灰尘,看到那些殉道者无比璀璨的光芒,历千年不变。

这部书,让我看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即便它写的只是一个朝代,但是,它映射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乃至当下的一个历史现象!

在这部书里,作者描写了明朝的兴起,兴盛,衰落,直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从开过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崇祯近2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起家时的艰难,还是治国时的辛酸,或是国家衰败时的无奈,作者都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诉说着那段曾经辉煌而又残忍的历史。很多人认为,读史书是枯燥的,但是,作者以正史为基础,以独到的观点及幽默的笔法将这近300年的历史,写得风生水起,耐人寻味。

诉说历史的故事,人物是历史的核心。很佩服作者的通俗易懂的文笔,他将艰涩枯燥的历史,用人物做依托,把看似难懂的历史表现得活灵活现。即使是圣贤王守仁,执着的徐阶,坚强的杨继盛,清廉的于谦,奸恶的严嵩,可恨的魏忠贤,作者都用简短而充实的笔法,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

在这部书里,让我最肃然起敬的是于谦。很多人都知道《石灰吟》这首诗,却不知道,于谦在写这首诗的背后掩盖着的刚正与气节。当明英宗在土木堡大战中被俘后,京师大为震惊。京城被围困时,很多大臣都主张逃跑,迁都南京。而只有于谦,坚持留守。还记得他在大殿上的惊吼:“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于是,于谦在朝廷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当时京师的局势不堪一击: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而于谦凭借着自己的信念与执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救援,开始了艰难而残酷的保卫战。他成功了,“粉骨碎身全不怕”的气节,在这一刻得到了诠释。没有于谦,历史必将被改写,会被写上耻辱的一笔。这种坚守,这种执着,一直被传承于历史长河中,乃至当下,几百年后,我仍然对于谦充满景仰。当看到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被阉党迫害时,我总感觉这段历史眼熟,再往下读才意识到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五人墓碑记》和《左忠毅公轶事》。在那时,因为课文中讲述的只是零零碎碎的一些事件,当时也并不知道这五个人所对抗的历史背景,所以,读课文时,我并没有多大感触。而当我在这部书中看到所有的真相时,我感到少有的热血沸腾。杨涟、左光斗这些文人身上是有迂腐,但他们的气节绝对没有陨灭。当我读到他们在临死前都不屈服时,当我读到他们用血写出的遗书时,当我看到群众们义愤填膺却无力抵抗时,我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无论是身为高官的七君子,还是渺小的五人,都没有屈服于阉党。而这种气节,一直都贯穿于历史,乃至当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诗,诠释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那些曾经在历史上留有名字的人们,无论善恶,都在属于自己的朝代中烟硝云散。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并为我所用,或传承或完善。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这首诗是罗贯中写的,当看完这部书后,才知道,这部书是明朝被贬的杨慎所写,很喜欢他的笔法,也很敬佩他那种看破历史的大家之气。

这部书让我明白:历史应该被铭记,当下的现象也应该以史为鉴,而曾经的贤人给我们留下的气节,也应该去发扬与继承。当下的我们,应该把这些传承下去,填补历史的空白!

谢梦敏

10财一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很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自始至终的去读一本书。前些天我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对于决心培养阅读情操的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的开端。虽然它本身只是一本小说,不像某些书那样具有所谓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我本人对这本书也算是仰慕已久。高中时期就听闻了这样一本奇书,一本把历史写活、写得生动形象的书。

有人说,经常读书的人,读过书不一定能够直观的得到什么,但书中的收获能够慢慢地反映在一个人的言谈、气质之间。对于这种说法,我无力反驳,但我也觉得这样说太玄了,我想要追求一些更为直观的东西,所以我想要写点什么。若是有机会,有人问起我:最近有没有读过什么书。我就可以告诉他:我刚读完了一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然后,当我回想起这本书的时候,不至于大脑一片空白,就算是大脑一片空白,再过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能想起点什么,至少能够欣慰的是这篇文章是最起码的收获。

谈起历史,谈及为什么要读历史、了解历史,有人经常会说:以史为鉴。若是问我,我也会这样说。这部小说难得的地方就是,它所叙述的内容,和正史几乎是一致的。也就在这部小说的最后结尾时,作者谈及了这个问题:

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作者原话)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独到的见解,对于我这个没有主见的人,对于这种说法,自然也是佩服的很啊。每个人都有弱点,正是这些弱点,使我们明知故犯。明知道有些事那样做是不对的,偏偏还是那样做了。不过以史为鉴在某种程度上还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建立在我们的缺点之上的。正如作者所说: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缺点。以史为鉴,还是能帮我们改掉一些不好的东西的(缺点),那些改不掉,抹不去的污点,暂且给它们戴上“弱点”的帽子吧。这样说:以史为鉴,这句话是正确的。当年明月的话说的是有点绝对了。他的话说的有点极端,或者说他的思想过于理想化。以史为鉴是可能的,历史的经验,完全能够指引我们走上更为正确的道路,以更好的心态过上更好的生活(自然也不排除,看历史看的走火入魔,不当的理解,然后步入歧途的)。当然要是期望以史为鉴是使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么历史也真的是无能为力了。(前辈大人,莫怪、莫怪,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和您玩文字游戏了)

历史没意思,没意思透了(引用作者观点)。一个人的坎坷人生,从飞黄腾达到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对于读者而言,或许就是几页纸,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一个人的人生被浓缩到如此地步,若是只从个人来看历史的话,真的是无聊之极了。王朝也是如此,历史就在于永恒。一切已经决定了,发生过的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在时光里,被永恒定格。于是,一个漫漫人生,在读者眼里,就成了几天或者是几分钟。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了解基本历史的人,他再去读历史,就少了很多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因为再勇猛的人,你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他会如何死去。再怂包的人,你也知道,什么时候,他是会被

上天垂青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死掉。这样说来,读历史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小说读物来说,就少了一些乐趣。当然也不能因为这就完全湮没它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就像是电视剧《西游记》,故事情节早已滚瓜烂熟,却仍然百看不厌。这就是魅力,由此说来,只要著作人历史写得好,那些内容还是可以做到很耐读的。正如鲁迅所评价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历史,读的是王朝更替,读的是一个一个的人生。于思索对比之间,或许就会有所获: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可是历史给了我们了解无数人生的舞台,虽然那些可能只是浅显的了解一些东西。但或许就对号入座了,或许也就从现实中发现了历史中人的影子,或许也就悟出了什么处世方式,或许„„我个人觉得读历史或许能够培养个人胸襟,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所以历史是包容的。看惯了历史冷暖,也就看透了社会现实。然而也要懂得,历史是死的,现实是活的。

最后还是要谈谈这本书的,《明朝那些事儿》,写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二百多年的历史。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加上自己对历史,对事情,对人物的思考,铸就了一部畅销书。说实话,这本书,也真的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心理享受,一切就是在叙述事实,而一些历史的结局我也已经知道。看到一个风云人物的出场,我立即就想着看到他的没落,甚至是凄惨的结局了。这些是注定的,今日他注定风光无限,明日也逃不了狼狈不堪。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读完这本历史小说的,难道只是为了日后向别人想炫耀我读了多少的书?难道只是为了完成曾经没有达成的梦想?如果这样想的话,我大概不会只是一味地一直将这本书读下去的。这本书于我而言,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首先是语言,较之原著,我不必为了翻译一句话,而痛苦不堪。(以我现在的水平,如果读原著的话,想来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他的语言是流行且幽默的。再者,一个人的飞黄腾达到没落,不止是一页纸,对于主场的风云人物来说:他们的戏份还是很多的,对历史一知半解的我,渴望了解历史,渴望了解明史。而读这部小说,便成了我了解明史更为便捷的途径。

看完历史,觉得坏人变少了。除了那些不把老百姓的生命当生命的人,也就是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剩下也就没有多少坏人了,同时也少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不要问我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这样说说罢了)。那些所谓的圣贤,能人志士也没有那么好,甚至是那些所谓的民族英雄,也没有太廉洁光荣。而那些小奸小恶,也没有那么坏,他们也是不错的,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不过是史官的个人感情倾向,或者视角不同罢了。对于官员,可以贪,可以官官相护,甚至可以栽赃陷害,为了权力、利益,机关算尽都不要紧。只要他心系百姓,只要不侵犯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可以是一个合格的官员。或许一个人某种意义上来说,算不得是一个好人,却可以称为是一名好官,最起码是一名合格的官员。当然,对于最高统治者——皇帝,这样说也是可以的(最起码我这样认为)。

历史上的尔虞我诈、手足相残并不孤独,一切都是现实的缩影。这样说也不对,我觉得历史上的记载,更多的是那些会让我们觉得历史黑暗的人事。因为官场的黑暗,人性的黑暗(在现实里我仍然相信这一点),二十四史里很少会去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和官场无关的人(这部小说也是如此)。我没读过史料,只读过这部唯一的历史小说,不知道史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但就这部小说来说,作者透过史事,揭开了人性的面纱,于是历史社会变得黑暗了,由此联想到现实也是黑暗的了。想想历史也算不得暗,一切终有定数。人性的黑暗是应该得到认可的,某种程度也算不得黑暗,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所以现实更算不得黑暗,现实是美好的。同样的现象认可,不同的词语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潜在倾向。我一如既往的相信:一点污浊,也绝不能、绝不会玷污了一池清莲。

最近刚开始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就看到并认可了不同类型的读物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但对于阅读方式,以及不同的阅读层次所应该达到的阅读效果,并不了解,所以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来完善自己对这方面的认知。对于《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真的就把它当成一部小说而不是一部历史来看的,我想这是不够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少了很多思考。如果把明史比喻成一块西瓜的话,作者把西瓜洗好,切好,送到了我的面前,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替我吃了这块西瓜。我是有读《明史》的想法的,以此来弥补此次阅读的不足。

下载书评(对明朝那些事儿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评(对明朝那些事儿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共五篇)

    寻常巷陌说兴亡 ——说说《明朝那些事儿》 可以这样说,《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是二十四(五)史后影响最大的历史题材著作,甫一问世即引起强烈轰动,抢了一把当时大红大紫的易......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你读过让人笑到脸抽筋的历史吗?你看过让人哭得双眼红肿的历史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没有哪本历史书,能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让你在无声的啜泣中......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它有多火,只是随便搜寻下载到手机以便无聊时打发时间。然而,一读之下,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便将之读完了。原本以为这本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六年级十一班江雨哲《明朝那些事儿》七部书讲述了明朝从朱重八(朱元璋)起兵造反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被被逼自尽期间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七部书成功地塑......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自从读书以来,读过不少书,但这一本可以说是书中的极品、精品,在历史丛书中可以说没有一本书可以出其右。首先说,对于一个有主动思考能力的读者,在阅读此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三百年有多久呢?三百年,足够让熟悉的地方变陌生,足够把曾经的是是非非都掩盖,足够看一个王朝走过一生。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记录了元朝末年至明......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有感范文3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范文一我本身是个不怎么喜欢历史的人,我不喜欢那些零碎的年代,难记的名字和影响,但当我翻来《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全部读完了,记的刚读时是在暑假,半年啦,终于读完了,记得这本书是叔叔推荐我读的,刚看时觉得一般可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