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永远的使命
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永远的使命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用来形容鲁迅先生的话。但是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张思德同志也毫不为过。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毛泽东主席在纪念张思德同志的讲话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张思德同志正是一个死得重于泰山的人,因为他把自己年轻的一生都奉献出来,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工作中,张思德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1941年,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张思德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又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步行,长距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1942年张思德调回延安。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泽东身边当警卫战士。1944年,组织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在我们的眼中,张思德同志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事迹也很平凡,但是平凡中见伟大。他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服从党的安排,不讲条件,不讲报酬,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
毛泽东在为纪念张思德而做的《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说:“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之所以深受全国人民拥护支持的根本理由,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原因。事实证明,“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最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甘做人民的一块砖,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计较个人得失,哪怕事情再小,只要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做的,它就是伟大的、高尚的,它就是党的事业。
我认为党校开展这次“滴水显党性,蜡炬映光辉”为主题的中期实践活动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班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对同学们对沙河校区的各种生活设施的评价和对学校的建议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抽查。在对成功回收的232份报告进行统计以后,感觉还是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同学们的看法的,相信也能够对学校工作的改进和同学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此外,我们班还组织部分同学到图书馆帮忙整理书籍,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减轻了一些负担。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更能使大家体会到劳动的不易,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环境,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
在观看中期实践活动的班级展示时,我看到了其他的班级也组织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给我的印象较深的是:有一个小班的部分同学去食堂帮忙打扫卫生,去教学楼帮助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清扫;还有一个班的同学组织了义务献血。我认为这些活动也都是相当有意义的。许多人认为90后是颓废的一代,是不争气的一代。我认为这些实际行动已经能够充分表示:我们90后完全有能力为人民服务,有能力挑起民族的重担。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服务人民。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时刻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因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使命!
第二篇:关于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
关于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都离不开为人民服务,离开了就会脱离党的宗旨。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在思想和行为上,必须老老实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高尚的,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的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的方略,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法院的审判工作为适应这些变化也进行了很大调整,方向是朝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司法体系发展。法院的审判方式进行了许多改革:由纠问式转为辩论式;由法院主动调查证据转为以当事人举证,法官坐堂审判为主;由以政策为依据着重调解转为依法裁判。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地融入国际社会,我国的现代社会主义司法体系会更快地形成。公正与效率成为审判工作的追求目标。在当今新的形
势和条件下,法院的审判工作应从以下几点体现我党的根本宗旨:
1、认真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法院审判的公正高效,首先要体现在审判过程中,诉讼程序公正的基础和保证就是诉讼的透明和民主。在审判实际中,存在忽视、不尊重,甚至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各种现象,这是与司法公正背道而驰的。如果群众到法院来打官司,他们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都难以行使,这个法院的工作肯定是偏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群众对这样的司法机关的公正性就会怀疑,对其工作就不可能满意。
2、法院审判既要追求法律公正,还要注重社会效果。首先,法律形式上的公正一般来说是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目标相一致的。但在现实中,法律形式上的公正常常与社会实质上的公正还是有距离的。这是由于诸多的因素:历史的、现实的以及法律政策的制定本身的缺陷而形成的。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由于私权力的扩大和变更,更使得权利的冲突非常的复杂。法院的审判除了要考虑法律的公正外,还要考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考虑处理案件的社会效果。其次,是东西方文化心理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中,法是放在第一位的,顺序是法、理、情,而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则是反过来的,情、理、法。我们日常总说要合情合理,还要合法。作为中国的法官不能
脱离中国的实际,生搬硬套西方的做法。法官在审理纠纷时,应当将法摆在第一位,但还要考虑情与理。针对这种文化心理特点,对一些民间纠纷,就要多做思想说服工作,即调解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法。在这里,马锡五审判方式仍能发挥一定作用,这也正体现了我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以人为本,当事人到法院来诉讼,应当使其感受到五点:方便、明白、受尊重、公平、及时。方便:就是要让当事人感到简捷,不重复,不互相推诿;明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提高透明度。不论立案、审判还是执行,法院的工作过程、处理结论及其做法的依据和理由都要让当事人明白;尊重:使来诉讼的当事人感到人格是受尊重的。当然,在这里,首先要求法官言行举止文明规范,守时有信;公平:使当事人感到受到了公平待遇,法官一碗水端平,居中裁判;及时:使当事人感到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不拖延。
审判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认真学习,增强本领,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更好地为群众利益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三篇: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我的群众观
“群众”一词普遍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在过去,“群众”一词代表了干部和人民的区别。然而今天,党员干部的工作是面向群众、面向人民的,时刻经受着群众的考验,“群众”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它要求我们在思想上、作风上进一步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作为一名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如何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强化职责意识,树立群众观念
坚持党的原则,领导纪检工作,负责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检查是党和国家赋予纪检监察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牢记自身职责,自觉将履行职责与服务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坚实后盾,它不是空洞虚无的概念,是具体的、相对的。在“三问四观”的思想讨论中,我认为,只有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才能正确的践行群众路线。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将群众挂在嘴上,还是放在心上?是喊破嗓子为群众,还是甩开膀子?其结果大相径庭。
树立群众观念,要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尊重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前提。既要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树立朴素的群众观,了解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问题,二、解决“四风”问题,做实群众工作
“四风”问题是当前群众工作的顽敌,也是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要害是使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从根本上破坏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解决“四风”问题,首先要自省。查摆自身问题:工作中沉不下去,收不上来;浮于表面,不敢深入;只说不做,流于形式;铺张浪费,缺乏忧患意识等等,这些行为都极大的影响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微信,都是在践行群众路线道路上的绊脚石;其次要整改。整改要扎实,力求实效,将反思落到实处。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拿出“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壮士断腕”勇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列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最后要巩固成果。作风问题最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四风”问题的存在也不仅仅是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更具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结等深层次问题。想要巩固反“四风”成果,不仅要靠提高干部觉悟,加强各方监督,更 要完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斩断“四风”反复的回头路。
三、聚焦民生民需,维护群众利益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无论岗位轻重,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不能变, 心为民系、利为民谋的根本出发点不能偏,作为机关干部,我更应该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全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一是从人民需要出发,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工作的指南。例如: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决,接待来访的群众要耐心倾听,对待困难群众要关心,解决群众问题要用心,确保每一件实事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实施“一对
一、长期帮助、一帮到底”;二是把群众的意见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最终评判标准。工作成效如何,工作到位与否,群众最有发言权,“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就是这个道理。在平时制定政策、评选屏蔽、考核等工作中,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他们的话语权、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每位共产党员只有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自觉联系群众,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人民公仆。
第四篇: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就郭子旭事件强烈谴责陕西省招办渎职不作为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诞生,自建党以来,我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对人民负责。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新中国,这也是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因。2016年,也是建党95周年,本是盛事,但却发生了这样令当事者伤心,令旁人遗憾同情的事件。而这些事情完全是由于相关单位的失职,不作为造成的。
笔者认为有必要带读者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始末。郭子旭,陕西省2016高考文史类考生,年初参加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初试并通过。将于高考结束后参加复试。高考结束后,郭子旭本应于6月19日赴京参加复试,但此日也是陕西省英语口试的时间。按照陕西省政策规定,外语类考生应参加此次口试。当事人及家属陷入矛盾之中,为妥善处理,当事人先后咨询了京陕双方相关招生工作负责人员并被京方告知录取时不会参考相关的口试成绩,并已向陕西招生办明确发出不需要相关口试成绩的公函。陕方在沟通时一直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是机械地重复需要参加口试。当事人在矛盾和陕方模棱两可的回答中于当日赴京并获得了陕西省第三名的优异成绩。6月25日,陕西高考成绩发布,当事人考取了陕西文史类822名的佳绩,在于北外招生办陕西组交流时得到了相关负责老师的充分肯定和明确的录取意向。填报志愿时,省招办没有发出任何消息或警告,在填报工作结束后才在北外老师打电话时告知省招办不予投档,希望当事人及家属与当地机关协商。
在当事人同省招办协商时,被告知只给有口试成绩的学生投档。也就是说7人中只有3人有此机会。当事人无奈,只得投诉并寻求舆论力量。后被省招办领导要求不去究责。到现在,事情仍没能得到解决。
整个事件疑点重重
1、北外的复试时间是早已确定的,省招办明知此种情况为何还要于同时举行陕西口试?
2、省招办已表示收到了北外的不需要口试成绩的公函,为何仍然不予投档?
3、自投档工作开始,为何省招办一直没有与当事人及家属联系,直到结束后才由第三方处得知此消息?
4、既然两地考试在时间上有所冲突,那么为何还会有3名考生同时获得两地的考试成绩,这成绩的真实性是否能得到保证?
5、事关孩子前途的大事,相关人员为什么一再推诿,甚至要求家属不去究责?
一切的一切,在笔者看来都是由于省招办的渎职,不作为造成的。身为服务机构在事件发生后没有第一时间与考生取得联系,积极寻求解决,反而无理地扣押档案,机械地拿所谓的规章制度压人。这完全不符合我党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更恶劣的,在家属表达不满时有工作人员不以为然,态度蛮横,甩出了“你们随便”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最为蹊跷的,也是疑点最多的是,7名复试通过考生中为何还有3名取得了陕西的考试成绩?这不禁让笔者怀疑其中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甚至是行贿受贿,代考替考的严重违法作弊行为?
未来在哪里,公正在哪里,此事不解决,怕难让当事人释怀,若不妥善解决,如若让孩子走上仇视社会的道路则更为社会不幸。这个责任又能由谁承担???
望有关部门能切实本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公正、客观、人性化地处理,还当事人以公道,还社会以公正!
当事人及家属表示,仍将继续投诉并保留相关的诉讼和向纪律监察部门举报的权利。笔者也将持续关注此事。
距离正式投档开始还有一段时间,笔者希望相关部门及人员能认真反思,及时作出解决。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给孩子造成终生的遗憾。
第五篇: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或课件 2.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一篇演讲(板书课题),相信同学们读后你会对“为人民服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注意生字要读准字音。
3.同学互相推荐读,教师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4.默读课文,毛泽东的这篇演讲稿主要提到了哪个同志,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PPT介绍张思德)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在议论文中,必须要有论点,论点就是作者想发表的主要观点,作者开头第一段就点明主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指名读第一小节。想想这段话主要讲什么?圈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词语。板书:论点(共产党及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队伍的宗旨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
2.齐读。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在文中从三个方面讲了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这三个方面就是三个自然段,请三个同学分别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想三 段分别讲哪三个方面?
(板书:A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B、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C、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指读末段,想想主要讲什么?(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5、作者在演讲中,是如何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三方面的观点,以此来说明自己开头的论点呢?我们下堂课来细读,一段一段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和新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第二、三、四段。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2、作者认为怎么样的死重于泰山呢?
3、除了张思德,你觉得还有哪些人的死也是重于泰山的?
4、齐读。
5、引导学生读好三段。共几句,分别讲什么?
第一句:我们欢迎批评。(因为……所以……)
• 第二句: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不管……都……)• 第三、四句: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只要……就……)
(……就……)
• 我们采用了李先生的意见。(就是;就……)
• 以人民利益为标准,就能兴旺。(只要……就……)A出示课件,齐读前四句,圈出关联词,体会结构的严密。B 齐读全段。抓住关联词尝试背诵。
6、自由读第四段,看看哪里读不懂的,提出来。
A理解:根据地:指的是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人口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说,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名族、全中国的解放。B理解: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革命斗争不会一帆风顺,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看到成绩和光明未来。)
C出示句子“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谈谈对此句话的理解。(因为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要搞好团结,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D,圈出此段的关联词,体会句子间的紧密联系。齐读。
二、读末段理解。
1、默读,哪些人可以给他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目的是什么?
2、这篇演讲稿就是在给张思德的追悼会上说得,你明白毛泽东当时说这番话的意图是什么?
三、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小学阶段首次接触的一篇议论文,说一说你领悟到什么?(论点鲜明,并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思路清楚,结构严密。)
2.“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会议上的一篇著名演讲,同学们赶快用自己喜欢方式把课文背诵下来。
四、巩固练习:见PPT
五、课外推荐观看影片(见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