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枞岭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枞岭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枞岭村党支部、村委会
枞岭村位于涧池镇月河以南,南接新华、民主,西与五星村相隔。全村1148人、334户,5个村民小组,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超900余万元,人均收入8230元,年人均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23%。
一年来,我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和汉阴县委、镇党委有关新村的有关文件,带领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并以此为契机,以加快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目标,并按照“村美、民富、班子强、风气正”的基本要求,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宗旨,创造新生活 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目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群众得实惠上,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才能调动广大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我村为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我村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投资35万元新修枞岭村幼儿园一所,保证了我村留守儿童入学率到达100%。为了给广大村民提供一个闲暇的娱乐场所,本村开设一个多功能的文化阅览室,拥有实用类、科普类、卫生类、计生类等各种图书2000册,已配备有桌、椅、联网电脑,配备1人专业指导人员。并配备篮球场,乒乓球场,各类健身器材1套,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村内有老人活动室,活动面积达100多平方米。为了搞好社会保障参保率,不断加强参加养老保险宣传动员,目前我村参保率达8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使我村农民达到老有所养。
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提供保障
为了保障我村群众能有一个好的生产条件,村支三委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于2011加宽村级主干路3.5公里,硬化到户道路2处,共1500余米,修建环村路一处2.5公里,现已铺好沙石,修建沈家院便民桥已于2011年11月动工,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修建渠道5500米,加固渠道1200米,加固堰塘4口,保证了天干雨闹有收成。为确保群众就医困难,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修建村级医疗室,卫生室6间共150,室内设置诊疗室,注射室,药房,公共卫生室等,方便了群众就医问题。另外,为了方便群众开办了枞岭村变民超市,店面经营面积达80多平方米,该店由专人负责,无假冒伪劣商品。
三、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庄
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村的特色,着手村庄发展与建设村庄绿地同步进行,加强绿化建设,全面搞好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村庄规划建筑达到实用、美观,房屋错落有致,并做好与村庄建设规划衔接工作,依法审批建房用地。积极推进农民建房工作,本村现有集中安置点3处,共安置建房60余户。在建设的同时,已全面拆除应拆未拆老屋。同时建设交通绿地,建设公共休闲绿地。并将村集体河滩地承包转让50亩,规划栽种白杨树12000,进一步丰富绿地层次,改善村民生活休闲和娱乐环境。为进一步抓好环境质量管理,我村对村人所有道路、河道、村支部,幼儿园等场所由专门的保洁队伍进行管理、收集,还建立长效专业保洁制度,做到常年保洁,专人管理.对我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实行“户集、村收、镇运”的原则进行处理,配备清洁员,手拉车,垃圾桶20个,垃圾池6处,实行全天候清理保洁工作。
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收 本村现有土地590亩都已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机械设备配套,无季节性抛荒。农业服务化水平以镇农业站的指导为主,在村分管农业的努力下,全面推广农业新品种,农田种植的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并针对各季节采取相应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规模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现代农业,种植订单水稻400亩,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使更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培训农业种养殖技术五次共300余人、在今年九月组织群众学习电脑培训二个月,组织培训人员达150余人,确保我村农民群众能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度6930的基础上增加1300元,今年人均收入达8230 元,比上年增长23%,村级农民增收主要来源在外经营收入增加,工业企业利润增强等收入。
五、夯实管理力度,促进班子团结
村三委团结协调,且无违法乱的现象。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在发展村级经济中起到了先峰模范作用。发展工业企业思路清晰,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帮助村民拓宽致富门路,充分挖掘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现在我村已呈现出村风文明,村民安居乐业,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的新局面,村党组织在群众中威信高,群众普遍反映良好。并且,全面围绕民主管理,村务、财务公开规范,档案管理规范,村级财务制度规范,决策程序规范,工程招标投标管理规范。同时村党组织制定了健全制度,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另外,全年来村民无重大刑事犯罪;无重大污染事故、重大生态破坏和重大安全事故;无邪教活动;无吸毒,无赌博、封建迷信活动,无赴省、进京,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案件。
涧池镇枞岭村支部 涧池镇枞岭村委会 2012年12月15日
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村城市化为总揽,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以工业化发展农村为理念,以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重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
坚持以中共十七大会议精神动力,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坚持以农民为主,政府指导为辅,全面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
2、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农村道路、水电、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对全村水利建设进行早计划、早部署、早安排,对汛期出现的险工险段加强治理,继续抓好生态环境治理。
3、正确处理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发展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要同步进行,正确处理好规划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基础上先进行全盘科学规划,尽量避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中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4、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密切关注的中心问题,特别在涧池重点镇建设的农村,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农村征收项目多,农村土地被征收的面积大,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农民;坚持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增加透明度。
5、落实好农村各项基础性工作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学费全免;落实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健全医疗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农村管理体制
涧池镇枞岭村党支部
涧池镇枞岭村委会
2011年12月14日
第二篇:关于大岭岗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岭岗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xx镇大岭岗村新农村指导员xxx
2011年4月12日
根据县农村工作指导员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安排,2011年2月,我被派驻xx镇大岭岗村,成为一名新农村指导员。在这段时间里,我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问题,采取走访农户、实地考察、召开干部座谈会、民情恳谈会、民情分析会,与示范户交流谈心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了解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情况。通过综合汇总分析,形成了此份调研报告。
一、村情解剖
该行政村隶属xx县xx镇,地处集镇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施孟公路过境,距县城40公里。东邻昌宁县湾甸民族乡,南邻施甸县旧城乡新街村,西邻本镇瓦窑村,北邻本镇河尾村。辖荒田、城墙等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37户,有乡村人口1028人,其中农业人口1026人,劳动力74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54人。
全村国土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合种植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777亩,人均耕地0.76亩,林地17000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4.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8 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甘蔗)为主。
近年来,大岭岗村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1、基础设施明显落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不突出。由于地处山区,村内道路狭小弯曲,路面高低不平,还存在“晴通雨阻”的现象,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种植甘蔗、烤烟的现代农业体系未完成。蔗区、烟区道路时通时阻,影响了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集体资源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迟缓。主导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但规模效应并未形成。大岭岗村集体资源比较匮乏,但是自然资源不差,都分散在各农户手中,但由于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有序领导,村民守着这么多的“金山银山”,无处可发展。产业发展没有整体的规模优势和特色效应,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此外,农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种植环节,没有向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延伸,没有形成产业链。至今还没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3、村民生活逐步改善。由于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大岭岗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村民生活总体虽有改善,但距离全镇水平还有差距,全村没有流通大户、没有农产品加工厂,村民外出务工人员也较少,且村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比较缺乏,增收后劲不足。
4、村民建房日益困难,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近年,广大村民随着收入的增加,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日益高
涨,但长期制约农民建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少,即使有指标,由于地处山区,可以建房的地块比较少,因合理的建房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村民铤而走险在村庄外围路边的耕地(甚至农保地)上盖起违法建筑;一些村民想通过原拆原建的方式建新房,但旧房子产权复杂,在拆建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纠纷,造成了信访事件。
二、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解剖村情,我认为,大岭岗村的发展主要是“开拓新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大岭岗村的农民增收总体上不是“增收脱贫”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增收致富”的问题。大岭岗村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因村制宜明确发展方向。建设新农村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必须立足本村实际,坚持因村制宜,创新思维方式。大岭岗村具有比较优越的发展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有山有水,有热区,林地资源还相对丰富;二是地理位臵优越,东与昌宁县湾甸民族乡接壤,施孟公路贯穿而过,交通便利;综合以上因素,大岭岗村在今后发展中,可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路子,非常可行。
2、努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的强与弱、发展的快与慢,对于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大岭岗村的集体经济,要抓紧做好四项工
作:一是挖潜力,借助热区优势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二是拓财源,开发大面积闲臵荒山,变荒山为“金山”;三是成立林果、果蔬专业合作社;四是发展山羊等养殖;五是重持续,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大岭岗村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点和希望在于产业,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民富、民心聚。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大岭岗村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办特色基地,与农业科研部门或龙头企业合作,整合山羊散养农户,引导农户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以“科研部门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思路逐步扩大基地规模,形成产业特色,拉长产业链;二是发展像核桃等农产品流通、加工、销售等。通过培育特色、延伸产业链、企业化经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
4、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体也是农民自己。因此,只有大力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才有根本的动力和保证。要多作观念上的引导,帮助农民强化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增收致富。要围绕村主导产业,大力加强发展主导产业的相关科技知识技能的培训,包括种植、流通、加工、销售等农业开发的知识技能
培训。
5、推进农村民主管理。新农村是农民的新农村,建什么样的新农村,农民自己最有发言权。因此,必须努力推进农村民主管理,落实“让群众知晓、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的要求,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决策权,特别是要建立村级重大事务“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议案公告、结果公布”的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黄坑口村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工作开展较好,村民自治意识也较强,进一步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对于凝全村之心、集全村之智、聚全村之力,使干部清白干事,让群众明白参与,推进黄坑口村各项事业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第三篇:西岭镇桐江村新农村建设2011年工作总结
桐江村新农村建设2011年工作总结
西岭镇桐江村辖
8个村民小组、327户、1335人,耕地面积1470,亩,其中水田1167亩,旱土309亩,油茶面积2170亩,全村实现总产值1500余万元,人均收入过万元。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和包村后盾单位的高度重视以及示范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们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着力点,切实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成效显著,全村面貌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为“十二五”计划赢得一个良好的开局。
一、深入基层,摸清实情,认真理清工作思路。
知民意,懂民情,始终坚持把群众所忧所想作为新农村工作的切入点。市政府领导率工作队进驻该村时,就立即召开了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会议,把村情民意调查作为进村到岗后第一项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与农民群众谈心交心等形式,了解村情民意,摸清农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怨,搜集和掌握了大量村民实情,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群村共走访农户数157户,访谈209人次,并记录在册。共召开各类座谈会12次,参加座谈的农民300多人次。根据调研掌握的实情,工作队员认真拟定自己工作计划,积极帮
助村里完善发展规划,找准工作切入点,打开了工作局面。如村民对健康重视度不够,老年人娱乐方式单一,卫生死角等问题,根据走访获得的一手资料,我们工作组在该村召开了村民组长和共产党员会议,针对问题,研究安排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规划,新举措。完成了“三清五改”、老年人活动中心修建、农民免费体检等几项大的惠民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了更切合实际的总体规划,三年内,要把桐江村建设成为幸福新村,生态新村,平安新村。
二、强化队伍,加强领导,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队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重点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换届选举工作是一件政治性极强,程序极严的工作。广泛向村民宣传换届选举的意义、方法及步骤,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支持的积极性。努力做到每一项工作严格执法不变通,执行政策不走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通过一个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干部工作效率。首先,有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让党员队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积极开展“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活动,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和村务公开,“一事一议”作为村干部年终考核和村两委凝聚力的有效举措,连续几年被评为衡阳市、常宁市优秀基层组织。其次,制定村规民约,提高全体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制定了工作制度,民主制度,兴办公益事业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民主听证会,群众会。最后,完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确保小事
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杜绝村民越级上访和刑事案件发生,深化“平安桐江”的建设。通过机制创新,有效地调动了村两委干部的积极性,不断地增强了支部各项工作战斗活力。
三、巩固发展,科学运作,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为深入挖掘经济发展潜力,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该村以烤烟、油茶两大支柱产业为重点,积极巩固发展多种产业。一是巩固考验产业,加强了“桐江烟叶生产专业化合作社”的管理,完善五支专业化服务队伍,实行烟苗供应,烟田翻耕,病虫防治,烟叶烘烤,烟叶交售等五统一。全部由专业队统一组织,有效的提高了烟叶质量,保障了烟叶质量。今年该村烤烟种植面积1360亩,种烟30亩以上的5户,20亩以上的13户,烟叶总产量5500余担,总产值550余万元。管理科学,技术高超,产量多,质量好,该村烟叶合作社曾被评为省级“为民办实事”示范合作社。二是充分发挥“桐江油茶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保证油茶产业的稳步发展。去年我村完成了1070亩油茶林垦复和新造1100亩优质油茶林。今年全村又完成了新造油茶林及原有油茶林的第三次垦复及施肥。为保障全村油茶产业继续健康发展,年初我们积极同林业局联系,取得免费优质油茶亩木5万株,进行新造油茶林补植。同时我们通过“桐江村油茶合作社”,加大村级投入,年底由村集体继续投入10.85万元,按50元/亩的标准补贴垦复的农户,并拿出7万多元购买复合肥和尿素,无偿提供给农户,全村油茶面积达2170亩,新老油茶林均已完成垦服和施肥任务。
四、夯实基础,强化硬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一年来,在市、镇领导、驻村工作队、挂钩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1)白露、龙门、大泉三个村名小组投入120余万元完成总长度达6.2公里道路硬化;(2)投入5万元修建8个垃圾池;(3)占地400多平方米合作社办公楼竣工及附属设施的修建和村部周围的绿化工程;(4)花大力气修建煤场;(5)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竣工;(6)完成全村200多个化粪池的改造;(7)修筑占地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烟叶回潮室;(8)10亩良种葡萄技术到位、管理到位;(9)完成各类培训12期,培训人员500余人次;(10)完成低保、五保、人口普查、农村养老保险等各项惠民工作。
五、狠抓计生,关注民生,全力创建精神文明
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狠抓计划生育。通过工作队领导和村计生协会的走村串户,本完成结扎7 例、上环 12例、流引产3 例、三查到位率98%,在年终验收中,继续保持在全市先进行列。二是落实帮扶政策。对农村低保26户,发放了低保金1.82万元,五保户12人,发放了供养费2.04万元,60岁以上农村社会养老93人,发放了养老金5.58万元,计划生育对象奖励9人,发放了奖励金0.7万元。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出了“五好家庭户”8户,“清洁家庭户”86户,“星级文明户”8户。
上述工作的完成,主要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镇党委政府的亲自指导,离不开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新农村建设办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决心在2012年,我们将按照市新农村办的考核要求,认真抓好各个规范项目的落实,更上一层楼,把桐江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常宁市驻西岭镇桐江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2011年12月
第四篇:岭后村班子建设情况
岭后村班子建设情况
岭后村位于壶关东南35公里处,与陵川相邻,山地、寒冷。现有耕地438多亩,人口357人,102户。村内基层组织健全,支村两委班子成员3人,党支部委员3人,均交叉任职,平均年龄40岁。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60岁以上老党员4名,40以下青年党员6,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0名,预备党员1名。该村经济、文教、卫生及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为了塑造干部形象,支村两委班子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理顺和摆正了村级组织关系,规范了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党支部为核心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村务公开情况
为保障村务公开更加制度化,程序化,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村务公开成立了领导机构、做到公开栏规范、齐全,再加上监督小组职能作用发挥得好,使村内财务公开更加透明化,使干群的关系更加密切。
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情况
我村广泛开展了环境整治活动。活动中,按照乡党委部署,我们一切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环境治理、道德风尚、治安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等五个方面加强工作。为村民办实事情况。
第五篇: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进程,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有序发展。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将我村建设情况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
XX村属于平原老区,现有x个自然屯,x个村民组,农村户数xx户,人口xxxx人(外出人口有xxxx人),其中劳动力xxxx人(已转移出劳动力xxxx人),现有耕地xxxx亩。大中型农机具xx台xx台四轮车,到目前为止,奶牛存栏xxxx头。
(二)社会经济状况
XX村主要产业是耕地植种业为主,以养奶牛、猪、养鸡、养羊为畜牧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二、四星级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按照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具体要求标准,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征求百姓意见,项目完成情况如下:
全村共修筑通屯硬化路面16.6公里;全村620户群众都看上了有线电视,吃上了自来水;改造泥草房118户,建三位一体沼气池80个,露天沼气池23个。全村规划道路5400延长米,扩宽道路4400延长米,缩回水泥结构大墙3200延长米,掉掉仓房26个,扒掉猪圈54个,拆除厕所130多个,搬走柴草垛200多处,散粪集中堆放1千多立方米,为两个中心屯农户焊铁艺栅栏3820延长米,修建进户桥126个,建公厕4处,落成1个207平方米的洗浴中心,完成16户群众的泥草房改造。建奶站1处306平方米,建牧场1处700平方米,改造牧场600平方米,建牧场化验室等设备150平方米,打一眼小机井供奶站牧场使用,建一个大沼气池能带50户,风烛残年奶站牧场打水泥硬化道路300延长米,修建中心屯2条巷道、建U型槽路边沟2200延长米,完善休闲文化广场1200平方米。
为有效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村党支部多措并举:积极响应上级号如,大力发展奶牛生产,村干部带头,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全村奶牛存栏260多头,为造应农业生产发展要求,XX村大力堆行土地规经营,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到3400多亩;2008年组建了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具有党员身份的村委会主任梁树森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吸纳16户农户入社。涉及土地1700亩,用八统一模式(机耕、资金、物资、技术、管理、收获、分配、销售)对入社耕地进行管理。
在向外转移全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村党支部还借助海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本村的优势,积极和海昌公司协调,输送本村20余名劳动力到公司工作,现在这些人每个月有1400多元的稳定收入。仅三组整组推进1700多亩地外,一个组的劳力在外一年挣回80多万元,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100多元。
三、主要做法
1、种植业生产:继续推广绿色大豆种植面积及连片粘玉米和直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规模经营1.1万亩,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大机械作用,适当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改低洼地变水田,利用废弃地、沼泽地改造成水田,扩大水稻面积,扶持水田机械大户,使水田整地、喷药、收获使用大型机械,改善耕作条件,增加效益,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总产值达到979万元。
2、畜牧业生产:继续鼓励扩大奶牛养殖量,增加生猪及家禽的养殖,总产值达到870万元。
3、二、三产业及劳转收入达到435万元。
4、基础设施建设 一、二组泥草房改造18户,共计1800平方米;美化环境修建花池10个,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卫生;修建四组垃圾投放池8个,修建进户小桥50座;安装四组铁艺栅栏800米。
四、保证措施
为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XX村两委班子本着“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原则,积极做好发动工作,充分调动本村群众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开展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XX村特成立了组织领导: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