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读书心得(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03: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读书心得(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读书心得(小编推荐)》。

第一篇:学校读书心得(小编推荐)

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

李艳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第二篇:《未来学校》读书心得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调动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履行未来学校创新引领职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各个科组的教师们都认真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教师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10月12日,梅沙未来学校全体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未来学校》读书分享会。

语文科组代表李湘林老师借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来总括她的读书感悟。李湘林老师对朱永新先生的这个观点感悟最深,“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她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鼓励书写着一笔“活字印刷体”的自闭症患儿朝着书法家的目标努力,给抗拒写作业的“怪才”专门设立班主任助理岗位,激励他认真听课。或许以未来照亮现实,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让教育因为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

随后,数学组代表梁海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在这个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要怎么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样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但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梁海红科组长提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谈论教有的时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之后,才会真正地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头审视那个三尺讲台的自己,才会在那些闪光的眼晴里发现星星,发现美,发现祖国的未来。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2

我读了《未来的学校》这篇科学幻想文章,感到很好,很新鲜。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的母校十年以后的样子。学校变得很有趣,有新、大、奇三个特点。新是教学大楼全是用塑料建造的。大是操场很大很大、奇是操场全部都在楼顶上。四周都是柳树和花丛。万紫千红,美丽极了。人工湖里有金鱼在游玩,青蛙在嬉戏。好一派美丽的景色啊!。教室里老师通过电视给学生讲课,而且,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台电子计算机。

读完文章,我好像也看到我的母校----东风小学未来的样子,那个 时代的小学生该多么幸福啊!不过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又幻想增加电子围墙,它会发射一种电磁波,阻挡人们翻越,可以保证学校的`安全。我还幻想学校设立步行电梯,可以把你带到学校的任何地方。还有一点建议,就是老师光通过电视教学效果不会太好,缺少老师和学生互动环节。怎么改进呢?就是在每个同学的电子计算机上加装一台视频器,老师能随时随地看到学生的一举一动,而且,如果有分违犯纪律的现象,视频器会立刻发出警报。

我们的未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3

《未来学校》这本书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生活姿态的炫丽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认为书中的未来学校完美解决了教育工业化的流水线育人的弊端囧状。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学习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们还一定要注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的作用。他确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将,还是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小兵。一定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时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顺风顺水时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败的沮丧、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时,依然不忘从教初心的坚持。我们可以因疲惫而休息,但绝不能因挫折而放弃。放手一博,大闹一场!”

刘敏佳老师仔细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逐渐理解;从应付阅读任务,到带着书中出现的新有名词进行教育思考;从困惑挣扎,到逐渐豁然开朗。她认为书中的大胆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

她认为如果朱永新教授构想下的学习中心真的`能逐渐成型,对我们的生活将会逐渐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处的悬崖,不单是危险地带的象征,还是映衬优美舞姿的最佳观景台,而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悲观气质可能已经渲染出英雄气概,焦虑担心锻炼出探险精神,不断地撬动创新挑战的支点,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4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5

未来学校究竟是什么样子?未来的教育会朝向什么方向发展?朱永新先生在这本书中试图给我们一个答案。朱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很令人深思,那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学校和所经历的教育过程其实并不是从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现代学校的形式从出现到今天也不过3的历程,而且现代学校的出现也是伴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而发展出现的。

现代学校在普及全民教育方面功不可没,但因为其是工业化社会的产品,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带着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标准化、同质化。标准化、同质化对工业生产是很好的`一面,而对于教育却未必是优点,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是弊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物,而人有差异,有各自的特点、特长,以标准化、同质化去约束,往往不利于人的天性的发展,孔老夫子也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朱老师在这本书中指出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将目光转向了当今的互联网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像当年的工业化一样,对未来学校的形式和教育的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看了一些发展的苗头,无论是早些时候出现的mook学堂、可汗学院,还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得到大学、混沌研习社、万门大学,以及这两年发展迅速的知识付费,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学校的可能形态。

当然,真正学校的发展、教育的革新不可能是一个瞬间变换事情,一定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观念、文化的更新,未来学校终会到来。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6

“我一直坚信,之所以会有未来,恰恰是因为我们现在行动上的创造。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这本书描绘的“学习中心”可能只是人们对“未来学校长什么样”的设想之一,但朱教授对教育这件事的分析、他举出的世界各地已经做了或正在做的新教育实验例子,都可以启发我们对“未来学校”去做自己的设想。虽然我们普通人去想一想这些,对现有的教育制度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是很多无奈,但至少我们知道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制度来做,而是父母甚至他们周围的人们都要参与、且作用可以更大。如果更多的人开始相信并践行“终身学习和成长”,教育这件事本身就会被我们改变了。与其抱怨和等待教育制度的变革,不如大家都从自己做起。所以这本书值得看。

对我启发最大的点在于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学习会带来的改变。现在人类的知识都是爆炸式增长,信息量太大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甚至哪怕是一两个方面的知识。但是现在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时代的,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和诉求,很有可能是做老师的人(他们的上一代人)没法满足的。但机器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可以快速搜索和整理。如果将来的老师依然是教知识的,学生见到身边的现象然后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很多老师在一起都没法解答的,但一个机器人就能解答。机器人训练学生的另一个优势是基于人脑认知科学来做类似于认知水平测试、实时匹配和调整个人学习方案,这真的也许可以做到每个人都因材施教,比真人老师教学的效率高太多,因为“分析能力”一定是计算机做的比人做的好。如果是这样的话,未来的老师可能只能教授知识以外的东西了,也就是价值观、审美、素养这类的,机器人没法教的东西。这么看来,素质教育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想做却做不到的,而是人来做教育的唯一出路。

【笔记】

1课程应该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而是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辅助、自我教育为根本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关键字“自我教育为根本”“全过程”。外界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是有限的,最重要是教会孩子“会学习”,因为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要靠自我教育和自我探索。

2对于科学教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远远比科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现代的人去教未来的人,是教不了知识的。未来的人抱着计算机和机器人,就是抱着全人类已有的知识。所以现代人的教育思路应该是教会未来人继续去探索,人类的探索精神不能断。

3中国大学MOOC(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1]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4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加利福尼亚州深泉谷,一所两年制学院。学院每年向SAT考试中排名靠前的男生发放邀请,最终只录取10至15名新生,录取率通常只有10%。目前该学院大约有26人在校就读。学院有3位管理者,8至9名教授以及5名校工。教授的任期可以长达数年。 深泉学院的校训是:学习(academics)、劳动(labor)、自我管理(self governance)。 深泉学院是一所边工作边学习的学校。不需要被神化,只是一种模式,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学校。

5斯坦福在线高中(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平时世界各地在线上课,暑期聚集在一起交流。

6河南人机教育大赛:3名教龄国家高级教师输给了1名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碾压真人教学。

7瑞典的“独立学校”和“知识学校”:在瑞典,学生除了公立学校,还可以选择上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s)。独立学校采用和公立学校一样的国家课程,参加同样的国家考试,但与公立学校不同的是,独立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瑞典的知识学校便属于独立学校。“知识学校”围绕学生,特定的学生有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是核心所在。围绕着学生的是老师,老师的作用是教学与辅导。围绕着学生和教师的,是各种辅助元素,包括教学设施、管理、学习门户网站、技术。定制教育。

【思考】

“未来学习中心”里,人们会主动去学习,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学习,“想学的就来学”。这一点太理想了,对于整个社会的认知和素质要求真的很高,所以它的实现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和他的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教育提案:“高铁阅读”

新教育实验: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7

每天清晨,匆匆上学;每天傍晚,高兴回家。教科书,翻来覆去;作业本,搬进搬出;教与学,你来我往;上下课,周而复始;大小考,轮番上阵;节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毕业季,各奔东西;老师们,辞旧迎新。以上场景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么未来是否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寒假里,我们学校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它开篇就真实得描述了现实生活,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谈到,互联网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恰逢疫情下我们的老师都有网络授课经历,老师们对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触。“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我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教育,静待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8

今年我有幸读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学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学习中心这个词。朱教授所谓的学习中心,可以允许学生选择,他去哪里学什么内容。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一个人学习,也就是说只能在指定的学校,去学习指定的内容,这和人的个性发展是相违背的。

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知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每个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从最初就给孩子设计了一个充斥了他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完整的课程,其实是不能够满足孩子对世界的这种好奇心的。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会乐此不疲,他不觉得是负担。所以所谓的'负担就是他不喜欢才成为负担;喜欢的东西,他半夜也会起来偷偷地去看书,偷偷地去学习。这就是说人的知识,应该是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才能真的成为自己的知识,他会很清晰地纳入到他的一个知识储备结构里面。所以人的大脑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未来的学校一定要减少再减少我们现在的教学内容,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自己去建构。

就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俩人看,大部分的学习都是自己学的,就是一部分人愿意钻研,愿意成为高精尖的人才,他会冒出来。然后剩下大量的人,有的人成为了艺术家,有的人成为了律师,有的人成为了别的工作。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一首诗歌,每一首诗歌都是我们精选的。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诗歌,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主题。那么这样一个学生连续小学六年,两千多首诗歌浸润他,很多学生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出诗集了。那么,他读了那么多的诗歌,就有感觉了。学校应该是个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也就是说,你应该把人类各种美好的知识,美好的艺术、美好的东西,都能够汇聚到学校这个地方,然后让学生和它相遇。

所以在未来学习更多的是一个终身化的学习。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必要进行连续性的学习。只有对那些从事研究者,专门的技能训练者,他可能是需要一个连续性的线性的学习过程。绝大部分未来的人,在20岁左右就应该走向社会,就应该去工作,就应该去创造,利用好他人生最精华、精力最充沛的那段时光,不应该用来机械性地学习。我们人类把所有的学习都留给了童年,把所有的工作都留给了中年,把所有的休息都留给了老年,这是非常糟糕的设计。

很多父母亲、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给孩子看什么书,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费尔巴哈说,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那也就是说你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所以把有限的时间,用来读最好的书,毫无疑问是最值得的,跟课程资源也是一样。国家资源平台就是经过选择,请中国最好的老师,取其教育资源在上面,未来会冒出比他更好的,那再替换。所以它永远是最精,最好的课程。

我在这个书里面读到未来就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是给你50%的空间。至少给每个人留50%的时间和空间。因为现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做作业都要做很久,他根本就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在未来学校留出50%的时间给孩子们,做他们喜欢的事,研究他们喜欢的问题,读他们想读的书。

在这本书里面提出来“未来是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因为未来绝大部分的知识性的传递,通过人工智能教师就可以解决了。那么未来教师会不会失业呢?我们必须做到两条,首先教师要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是未来教师的重要特点。

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更是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通过学习《未来学校》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变化都是时代进步,大势所趋,必然结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与学习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起好带头作用,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9

互联网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条件,传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一、互联网引发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室和学校会不会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学习场所?未来的教育趋势会是怎样?由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判断学习效果?父母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学家朱永新结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对未来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详细构想的预判,为教育者们梳理了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清晰行动路径。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二、周而复始的学校生活

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对讲课的内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45分钟。下课之后,上个厕所,短短10分钟,接着又是一节课。周而复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门。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毕业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

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每逢寒暑,师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不再继续,学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齐划一地出现在同一个校园、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

三、未来学习中心润物无声的变化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很可能会变为现实。我相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书中,朱永新想说的仅仅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教育蓝图:即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校。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顺理成章。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但将没有必要像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那样在不同教室之间行走。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将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的自发学习,是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学校、课程、学分、学历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传统的学校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将被颠覆,换个场景,马上就变换了身份。

眺望未来学校,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复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职业也许换了个名字,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对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将会更高。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天在什么时候到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才能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对于打破传统学校的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运用,以及对于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等新型课程的研发,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0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1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2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3

12月份很忙碌,考研考公考编,过几个月又到毕业季,说是毕业季,其实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迷茫季,年年毕业的学生都迷茫。小学、中学、大学,孩子被绑在每一次测验题里,流水线式的教育不给任何孩子时间停下来,去想像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兴趣,如何让周围世界变得更好等等这些问题。

前几天,去年了我刚上幼儿园的小侄子。起初和他父母高兴着谈论孩子发生的趣事,到该给孩子报什么样的`课外班、如何提高孩子英语兴趣……几轮问题下来,父母焦虑感逐步升级,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解答,仅仅是彼此间交换着焦虑。坐在那里我不禁脑中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么小的孩子用得着这样紧迫吗?”

教育改革之路到底要走向何方?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上学的方式。正如作者泰德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仅可以重新想象教育,而是我们必须给传统教育来次更新。

泰德在书中说:“当我看到教育与创新世界之间的鸿沟,我就意识到,我们正在将孩子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失败者,培养他们去从事低水平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人工智能所要击溃的目标。”应试教育是以过时的教育模式为基准的,而过时的模式是为一个现在已不复存在的经济结构设计的。标准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更不可能让孩子更好的迎接未来。那么在人工智能变革大浪潮下,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哪些?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观念作为老师内在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教师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更新,让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二)改变教师的“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味的自己讲,自己写,学生记的这种.模式是需要权衡改变的。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设计不同的上课形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改变学生“学法”。

既然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得有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增加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不但会学习,更要爱学习。

(四)调整课程设置。

在我国传统中学课程中,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主要去强调知识的唯一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和自主创造力,知识内容比较陈旧,便脱离了学生对于社会现实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变化来促进课堂教学的丰富化,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体现时代感,实现学有所用。

当然,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改革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既然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那在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关注其对当时教学质量的影响,更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去学校里施行试验性的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对教学整体质量的影响的话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这也正是我对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的原因。

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4

朱永新老师说,未来学校的模式要被学习中心所取代,学习中心的学生有教无类,谁来教呢?人工智能的时代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一部分教师的职能,那么,一部分教师将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意味着一部分教师将面临着失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未来学校的教师呢?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要想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未来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美国教育界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捡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传授知识等等。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未来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未来教师就这么干!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5

我们常常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但你可曾想过,“铁打的校园”有一天也会变成流水的校园?你可曾想过,我们今天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学校的形态永远是今天这个样子吗?人类的教育一开始就是今天这样的面貌吗?

现在的学校制度规定,学生一定要满6周岁或者7周岁,以每年9月1日为准入学,每天早上8点上课。这其实是延续工业革命之后的学校模式,存在不过百年。它曾为我们带来丰硕的果实,但100多年后,这个果实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甜美。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探讨学校与教育的其他可能。

教育学者朱永新就是这些声音当中最响亮的一个。近期,他出版了新书《未来学校》,认为在未来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被学习中心所取代,我们也将不再需要文凭。他的很多设想或许会被视作“乌托邦”,但不管你同意与否,这些观点与讨论都能带来诸多启发,帮助我们想象与重构未来的教育。

现代学校制度积弊甚深,自上个世纪60年代“去学校化运动”以来,不断涌现各种批评与反思之声。最根本的问题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统一的入学时间,统一的`上课时间,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评价体系,以此来培养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这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之床。据说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铁床,他热情邀请人们到家中过夜,但只有身体高度和床一样长的人才被允许睡觉,比床长的人要被砍掉腿脚,比床短的人则要被强行拉到和床一样长。

教育学者朱永新说,这张床,就类似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用这个标准要求学生,所以学生学习得很累、很苦,每个人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挥。这正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缺陷。

积弊如此之深,该如何改变?20年前,朱永新曾感慨于著述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发起“新教育实验”,倡导新人文教育,力图改变知识灌输、分数至上的应试窠臼。今年,研究中国教育多年的朱永新又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出版了一本《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从学校形态到教师队伍,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评价体系到教育制度,全部进行了反思与重构。

朱永新认为,在未来,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并被学习中心所取代。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校学习。所谓的学习中心,可以是网络型,也可以是实体型,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未来的学生,不像现在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未来的学习内容会改变,转向更加综合性、个人化的学习,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会进一步重构,包括高考在内的考试与评价体系也会发生变化。

很多人觉得,这些想法是空想,是乌托邦,但其实这些构想都能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原型。朱永新一直在书里举例子,各种各样现实生活的例子,通过这些讲述,我们或许会意识到,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一个“应当如此”的理想,还是一个“肯定如此”的预判。不过,也许大家更关注的问题是:这样的未来有多远?

有多远呢?谁也不知道。就像朱永新说的:我们看不见它在变,但突然之间它可能就变了。更重要的是,与其追问未来到底还有多远,不如关注可能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朱永新觉得:“之所以会有未来,恰恰是因为我们现在行动上的创造。从这个意义而言,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

第三篇:《未来的学校》读书心得

从教学改革浅谈提高教学质量

近期看了《未来的学校》,从这本书理念让我认识到我们凯里一中办学理念“激情校园,潜能一中,位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未来能更好的打造凯里一中的品牌名声,打造凯里一中教师的名师效应,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现象。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家长跟老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一直以来的重点关注问题,也是全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而《未来的学校》这本书中不仅讲了变革这一方面的问题,也提到了传统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和利弊,对于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使传统教学的模式逐渐退出了讲台。新的教育教学突出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目的是为了改变原有的单

一、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既然是变革,就不能一味的否定传统,要在传统中批判、继承的发展来变革,所以就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来讨论变革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以及变革过程中将要怎么去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

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自己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凭着一支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由于受国家考试制度的限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学校都主要立足于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师要干出成绩,就必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系统地完成教科书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围绕高考考点对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至许多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填压式”地传授知识,为高考而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的 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缺少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升华所学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书,力争在考试中获得一个高分,往往忽视了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

从上面的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势在必行。

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哪些?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观念作为老师内在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教师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更新,让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二)改变教师的“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味的自己讲,自己写,学生记的这种模式是需要权衡改变的。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设计不同的上课形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改变学生“学法”。

既然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得有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增加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不但会学习,更要爱学习。

(四)调整课程设置。

在我国传统中学课程中,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主要去强调知识的唯一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和自主创造力,知识内容比较陈旧,便脱离了学生对于社会现实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变化来促进课堂教学的丰富化,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体现时代感,实现学有所用。

三、小结

当然,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改革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既然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那在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关注其对当时教学质量的影响,更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去 学校里施行试验性的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对教学整体质量的影响的话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这也正是我对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的原因。

第四篇:《造就卓越学校》读书心得

《造就卓越学校》读书心得

本书是陶继新先生对20所国内名校采访之后的报道汇编。书稿就这些名校不同的办学特色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在细述这些学校发展过程的同时,展现了师生成长的脉络。本书无疑可以对中小学发展的路径起到引领的作用,为中小学校长以及管理者提供经验借鉴。最差的学生考上了最好的学校,对于所有教师来说,“问题学生”是最让人头疼了,尤其是班主任,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问题学生”的管理上,可是,耗时费力的结果往往效果甚微,转化“问题学生”成了所有教育工作者公认的一大难题。

《造就卓越学校》一书中,陶老师在山东师大附中材料中,描述了一个案例:一名有着“个性缺陷和心理障碍”的近乎“堕落”者,在老师的教育下,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我们可以想像,老师在对这名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那一定是异常艰难的,也一定耗去了老师大量的心血。我这里想谈的并不是老师,而是山东师大附中的一个育人理念--“一般发展”、“全员发展”、“终身发展”。

该校的生源并非全市最好,但他们对发展的定义是“无所不包”的发展,除了学生智力,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情感、性格、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思想。而且还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他们对于偏科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方法,承认个性差异,鼓励特长发挥。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至少有半数的学生最终不会凭借文化课成绩去生存,而在这些学生中,在其他方面也许有他们擅长的一面,但我们并没有去挖掘,而是把他们逼上本无兴趣的文化课上,从而扼杀了一批“天才”。

比如有一些学校,生源不好,师资不强,每年还有一部分优秀学生涌向城区。假如我们能够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特色办校之路,在成就学生一生的同时,还会逐渐让学生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教育发展之路。

在这本书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20所名校的管理方法和特色办学。如:杨屹校长的“情境教学法”。渐渐的杨屹校长将“情境教学法”转变为“管理”与“情趣”联姻。提出了“情趣管理”的新理念,即“积极有效的情感沟通,以人为本的隐形制度,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让每个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都感受到情趣,从而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这样,教师会因为情趣管理而工作得更加主动。如果把学校比作一座正在建设的高楼,那么,刚性的制度是钢筋,情感的激励是水泥,只有钢筋水泥刚柔相济,无缝融合,才能为教师和学生建构有效的发展空间。这种理念,对于老师而言,是为了教师提供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感到放松,自主,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奋进因子和创新因子,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生命质量。而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的自主与情趣相得益彰,例如:情趣飞扬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大好时机,但如果一味灌输,往往事与愿违。而情趣的介入,使升国旗活动的教育意义日趋彰显。

在升国旗的时候,可以一改以前那种让学生单一朗读或者背诵文稿的形式,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主义教育等德育主题,创新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演唱、快板、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开创一个展示才智的舞台。这样会使“国旗下演讲”高潮迭起又情趣飞扬。于是思想教育也就“随风潜入夜”地走进学生的心田。

总之,陶继新先生的这本《早就卓越学校—20所名校的成长档案》对中小学发展的路径起到引领的作用,为中小学校长以及管理者提供经验借鉴。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第五篇:《学校体育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学校体育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日前,我刚刚读完一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基层体育教研员刘端文老师撰写的《学校体育教学艺术》一书。全书共两章10节,涵盖体育教学艺术概述与体育课堂教学艺术两个方面。作者以一个基层教研员的视角,参照了一些学者的理论对教学艺术特别是课堂教学艺术进行了“草根”性的论述。它没有长篇大套的说教更没有高深的理论说明,但作为基层一线教师的我,却如饮甘泉分外的“解渴”。读罢后思之感同身受,现在将自己结合书中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供同行品评。

书中写到如何认识和理解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一节对我触动很大。语言具有艺术性,这是被大众所公认的。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教学艺术性的主要表现特征。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追求语言运用的艺术表现,应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的内涵,方能培养和发展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教学语言艺术。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是主要通过教学中的口头语言对教材的概念、定义、技术的精确表述而代代相传的,对未来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美好图景追求,也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描述而了解。在体育教学中的口头语言表达的精炼,使复杂的动作技术变得简炼,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比如:运动的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学生只通过视觉形象的接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而教师口头语言的“放、摆、挺、展”四个字的精炼表达,就帮助了学生对腾空动作的认识和对技术要求的理解,可见精炼的口头语言是教学艺术的视觉形象的最好的直观描述。

“口哨”作为教学的语言这是体育教学所特有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口哨具有很多方方面的作用。(1)“口哨”语言是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延续和补充。课的分段或动作的练习开始和结束;运动动作的节奏(主要表现在节拍上)的变化以及教师某些教学情感的表达,都可以用“口哨”语言来进行。而往往表现出比口头语言更准确而定于生色。另外口哨本身具有的明亮,音量和音调特征,又往往是一般教师的口头语言难以达到和表现的。所以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延续和补充,有时也是教师不同口头语言之间的连接和休整。(2)“口哨”语言是教师口头语言的扩展和艺术性追求。口哨的音量大小是受教师的控

制;口哨的长声与短声的变化是受节拍变化的影响;口哨的运用时机是教师对教学节奏艺术追求的一种需要。它不但有时能替代教师的口头语言的运用,而且往往表现为比口头语言运用的效果更佳,更具运动色彩的动感感染力。它的高低、长短的变化,象一曲美妙的音乐,能从学生心灵深处调动运动激情;它的急促、响亮的音响效果又能旬一道强制的命令,指挥学生运动用力的设入和运动的开始与结束。体育教师离不开口哨,它是教学工具,又是教学语言是体育教学特有的教学语言。“口哨”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也能表达教师的情感,不过这不是它的主要功能了。同时,与之相关的体育课堂教师教学语言构成因素同样使我看后受益匪浅。对于体育课堂教师教学语言构成因素,无论是教师的口头语言还是教师的口哨语言都主要是由语言的语调、节奏和个性气质特点三个部分构成。只是口头语言构成因素的变化更强烈,更丰富多彩,其教师问的个性差异也较大。而口哨语言从严格上来看也是由此三部分构成,可教师在掌握其使用技巧方面,有判别而不大。有些时候出现的差异与口哨制作质量本身有联系,因此,对构成教学语言因素的分析时,以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变化为准。其中对几个变化我们同样要清楚。

1、教学语言中的语调变化。语调是语言的语音变化。教学语言中的语调是指教师语言的高低、强弱,证据的快慢、长短以及其断续变化。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出轻重缓急、强弱协调的语气与情感变化。学生对教学中的知识与情感的准确理解,是通过教师的语调以及与其教材内容相一致的语调变化刺激来实现的。和谐而定于变化的语调就能加速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的每一句话的语调变化,是语音和证据的变化结果。我们知道,语音的音质是教师的个性声音质量,它的音色与音品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声音本质特征区别。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但语言的高低取决于声音的频率;语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持续时间;语音的强弱取决于声音的振幅。虽说也受到一定先天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因素,重要的还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努力与追求。语音与语气的变化是教师自我能基本控制的,是与教师对教学语言艺术追求有联系的。

语调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有时候,同样一句话的语调变化不同,就会引起了不同的教学瓜。这是因为语音的高低、强弱变化不同,语气的轻重缓急的落足点的变化不同,而引起学生的理解不同的结果,甚至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的高低强弱变化,会影响整个教学结果。比如:学生在中长跑的过程中,亲切、关心的语调会鼓舞学生坚持下去而最后阶段的强烈急促的语调会调动学生勇气,浑身是胆的完成最后的冲刺。长时间的过高语音会增加学生紧张不适感,师生都容易产生疲劳感;而长时间的语音过低,造成有气无力感觉,激发不了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因此,教学中的语调的艺术性,应表现出语言高低强弱变化的适度性;语气轻重缓急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于大、中、小各段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中的语调变化更要具有不同性。总之,语调就是一个语音与语气的不断变化过程。什么时候重,什么时候轻,什么时候慢要根据教学情境而定。这也是教师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艺术的追求。

2、教学语言中的节奏变化。这里指的节奏是教师教学语言的语音语气的节拍强弱、大小的一种速度交替变化,这种变化在语句中是有一定的长短抑扬的规律的。在体育教学中,口令的变化,预令与动令的化分,实际上就是语言的节奏变化。在体育教学课堂的语言节奏变化受二大因素的控制。其一是运动项目自身运动技术节奏的变化,相应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中的天方夜谭节奏应表现出相似性或同一性。这样才不会打乱项目自身的运动规律。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快点跑,语言节奏是快跑而不是快——跑;而在语气上是弱——强。其二是受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变化因素的影响;受学生年龄所引起的接受能力的影响;受教材教学重、难点的影响等等综合因素的控制,教学中的语言节奏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总之,语言的节奏变化使课堂教学具有动感,充满活力。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节奏是一定是富于长短抑扬的变化,而具有生动活泼的感染力。

3、教学语言中的个性气质特点的体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的语调与节奏的掌握与表现,从一般理论上来讲是受教师个性气质特点而制约的。气质在心理学中是指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与人的神经类型活动相关的。在心理学中粗略地将气质分为四类: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笔者在此不作心理学上的气质与个性的相关研究,就无必要一一叙述其语言特征的表现。我们只想强调说明一点,一个人的气质的归类不是绝对的,也

没有一个人是只属于那一类气质的。对人的气质表现往往是综合体现,是经过自身努力可改观的。另外,气质的分类也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只要个人努力,都能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不过,我们强调的是要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扬长避短。虽然不同个性气质特点会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带来教学语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但对于一个有事业心的人,气质是可从塑的,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抵销或减弱原来性格的消极影响,只要内心能充满对体育事业的爱,语言情感就必会丰富。并努力自觉的去学会幽默、夸张、喧染和比喻等技法,在节奏和语调上多下功夫,那就一定能克服个性气质的不利影响,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加生动、幽默多趣而受到学生爱戴的。

另外在课的结构运用艺术上使我在教学中的理解上又上了一个层次。特别是课的开始部分尤其重要。有人开容一件事是“虎头蛇尾”,这“虎头”表示了事情开头的气氛好,给人以精神振奋。体育教学的开头也需要有一种这样的气氛,但也决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应赋予具有各种实效的变化,应给予学生以情感人、以趣吸人、以知激人的组织教学艺术的体验。

1、以情感人。学生从教室内进入体育教学操场,因受天气变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其心理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有兴奋的,也有抑郁者。如果此时体育教师是精神饱满、富予朝气,就会在情绪上具有感染力。再加上教师真情的微笑、友情而各善的目光都会给学生心情的极大调整,再加上开头语言的情感引导,将会起到以情感人,愉快进入教学之中的效果。比如:一句很简单的、语气和蔼可亲的问话:同学们,今天天气很热(或冷),你们怕吗!将会激起学生的:不怕!此有力情绪调动,对教学进行是极为有利的。不过,以情感人,要因时、因地、因学生心理特征而灵活运用。

2、以趣吸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本身就具有吸引力,具有兴趣感。如果,课的开始,再以场地型式和器械设置美的直观刺激,更能激发积极参与兴趣,哪怕是有些心理上的小障碍,也能异常兴奋的投入。尤其是小学生的情境教学的设置,比如:“今天我们去旅游好吗!”、“今天我们到大海边去!”、“今天我们去山上植树造林!”等情境设置的问话开头,一定会激发学生兴趣,大有“一触即发”的情感上的追求。

3、以知导人。对于比较成熟的青少年,尤其是高中或大学学生,他们对知识追求是急切的,甚至不怕某些程度上的“冒险”。所以,课的开始,可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以知识的直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加上一些趣闻轶事、格言佳句,其效果会更好。比如:课的开始,教师讲,今天我们学习标枪投掷技术,同学们你们知道,投掷标枪这项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吗?简单的问语,激起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为下一阶段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全书精彩部分很多,本想一一将心得写出,可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只能对自己熟悉可以操作的部分进行了一些浅度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心得中有这样或那样自己粗浅的认识不够严谨望专家和同行们给予批评指正。

下载学校读书心得(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读书心得(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李宸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

    读书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它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而我们社会现在也在探讨......

    读书心得原创[本站推荐]

    安静读书,淡泊为人 ——假期学习读书心得 鸡西实验中学徐爽 平时工作时,又要上课,又要处理班级各项事务,经常在琐碎与忙碌中“偷得平生半日闲”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从小说到散文,......

    读书心得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宁阳八中王红 在读完《细节决定成败》几天后细想,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

    读书心得

    读《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概论》有感 语文组包珍 扪心自问,我感到很惭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已经很久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专著了。可是,当看到前不久学校......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漫长的暑假里,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仔细地品读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原因有二:1、我还没有真正明白语文的精髓,不知道教学的重中之重到底在哪里;2、我想成为一个让孩子......

    读书心得范文合集

    读书心得 《班主任工作漫谈》——你是否注意到了那只拳了一半的手? 曾经在实习的学校,有那么一只手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似乎是那么的害怕、颤颤微微、没有自信,在那么多跃......

    读书心得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