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4.12)
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
贵州师范大学 任胜洪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首先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案例。如果说前几天发生在四川泸县一初中生赵某死亡事件,是否因为“校园欺凌”而致死的真伪性有待进一步考证。那么接下来的几则案例却是千真万确:
2016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6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
11月23日下午,QQ空间、微信朋友圈热传一则视频,视频中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学生被两名同学轮番掌掴,视频画面之外,不时传来阵阵狂笑。视频画面中,一名穿校服的女孩站在路边上,被几名年纪相仿、身穿同样的校服的女学生轮番掌掴。记者细数了下,在短短的6分多钟视频里,被打女生遭38次掌掴。据了解,这个视频发生在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校外,而打人者与被打者均为该校学生。
……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在一群花季学生的身上,着实令人唏嘘不已。近年来,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和意外伤害事件频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2016年4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一改之前对校园暴力避讳的态度,直面校园欺凌的治理问题,这反映出国家对校园欺凌严重性的认识。仅仅过去数月,教育部又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再次出手,于1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甚至惊动了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多次过问校园欺凌问题,2016 年6月批示要求坚决遏制校园暴力,于11月又在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要求严厉打击校园欺凌等违法犯罪行为。
今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就人大监督工作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表示,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展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的重点之一就是校园暴力。
从提倡“治理”到关注“防治”,再到国家立法机关的专题调研,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它有哪些特征?具有什么哪些危害?我们如何去预防和干预?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希望能为大家深入了解校园欺凌及其危害,开展预防和干预提供一些系统化的支持。
校园欺凌是一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行为,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尽管校园欺凌行为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但将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专门探讨却只有很短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挪威心理学家Olweus率先对校园欺凌行为作了系统的研究,自此,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掀起了对校园欺凌的研究热潮,从心理学逐渐拓展到教育学、社会学乃至公共卫生等诸多学术领域,研究的问题不断广泛和深入,既有对欺凌行为的研究,也有对欺凌行为干预的研究,研究对象也从欺凌者、受欺凌者,拓展到各种类型的旁观者和成年监护人。
一、校园欺凌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及特征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也称为“校园欺负”、“校园霸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上下学路上或者以校园为媒介的社交群体内的针对学生的欺凌行为,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生理或心理攻击,使受害者长期成为骚扰和侮辱对象的行为。该定义强调以下特征。
第一,发生空间是学校及其合理辐射区域。所谓学校的合理辐射区域,是指与学生学习、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的区域,既包括物理区域,比如说在校园周边的超市、网吧、影院、书店等、学生上下学的路上,学校组织学生外出观看演出、春游、参观等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场所也应为合理辐射区域。(孩子在门口被家长接到,乘公共交通工具回家过程中,已经与学校脱离管理关系,则不再属于合理辐射区域。)也包括虚拟空间,如学校贴吧,学校虚拟社区,班级、社团、小团体的QQ群、微信群等。
第二,欺凌者应该是与受害人具有一定交往关系的人。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在校园中交往最密切的当属老师和同学。而正是这种特殊的交往关系,才使得欺凌行为具有反复性,甚至具有隐蔽性,并且对受害人的危害较为深远。而校外人员入侵,具有偶发性、易识别等特征。对两种行为应采取不同的对策,不应混为一谈。
第三,受害人不包括教师。网络上曾经报道过,几名男生因为拒绝交卷而殴打老师,这种行为也不应该归于狭义的校园欺凌之中。首先,这种行为非常少,也不普遍;其次,此种行为即使发生,也不会是反复性的行为;再次,教师遇到该行为会立即进行自我保护或者请求学校或警察帮助;最后,教师已经成年,此种行为对他的心理伤害,与此类行为对于未成年人的伤害有明显区别。因此,此类行为也不应该包含于狭义“校园欺凌”概念之中。
第四,双方权力、地位不平等,且受欺凌者不得自由选择处于被支配地位。如果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退出则不是欺凌,如果学生并非处于被支配地位也不是欺凌。比如,教师与学生相比较处于优势地位(专家权、强制权、酬赏权等),因此学生偶然的辱骂、殴打、反抗行为只能属于暴力行为、不当行为,而不可能是校园欺凌行为。
第五,校园欺凌具有长期反复性和对象固定性等特征。欺凌行为一般是反复出现的伤害行为,学生之间在嬉戏时偶然造成的伤害,不能认定为欺凌。受欺凌对象固定,是指一个学生长期被他人(老师或学生)进行欺凌,而不能互换角色;如果被开玩笑者可以是随机的而非固定的同学,则开玩笑的行为不属于欺凌。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在特殊情况下,单独一次行为如果符合其他标准,也可以构成校园欺凌(此种情况比例非常小,绝大多数校园欺凌具有长期性、反复性)。
(二)校园欺凌与校园冲突、校园暴力
冲突是指因认识不
一、意见不合而发生的对立和争执。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冲突
校园日常冲突,是指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冲突。
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通常是指个人或犯罪集团之间的殴斗以及凶杀。街头暴力、足球暴力、家庭暴力等等。
“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的概念是不同的,school violence 对应翻译为“校园暴力”,而 school bully则被翻译为“校园欺凌”(又可译为“霸凌”,因为从发音来看,更接近“霸凌”),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可以是校外入侵人员,也可以是学校师生,而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只能是师生,而不能是校外人员。
第二,校园暴力的受害人可以是师生,校园欺凌的受害人仅是在校学生。第三,校园暴力多是偶发性的单独侵害行为,而校园欺凌大多是长期的、反复的行为。
第四,校园暴力一般是比较容易被发现,且会立即受到阻止的行为,而校园欺凌受害人长期不敢声张,也不易被发现。
第五,校园暴力以赤裸裸的“硬暴力”为主,而校园欺凌还有很多是羞辱、孤立、嘲笑、起绰号等“软暴力”。
第六,校园暴力的创伤比较显见且大部分可以短期内治愈,而校园欺凌对受害人心理的影响很大,甚至会持续到几十年之后。
(三)校园欺负中的角色: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
在一个校园欺负事件发生时,其场域中主要有三种角色存在: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
欺凌者是欺负事件的使动方,受欺凌者是欺负事件的受动方,而旁观者是指目睹或知晓这一事件的第三方群体。旁观者是校园欺负事件中一个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且对欺负事件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近年来,在校园欺负干预和治理研究中开始受到关注。
二、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
关于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学者们进行了一些归类分析。
“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包括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言语欺凌是运用言语来实施欺凌,比如说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讽和起外号;间接欺凌是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比如说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
“校园欺凌”分为身体暴力欺凌、社会排斥欺凌、威胁欺凌、破坏欺凌和言语欺凌五个方面,其中身体暴力型欺凌主要是针对受害者身体上的伤害;社会排斥型欺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造成受害者心理上的伤害,如不让受害者参加群体的活动或游戏,孤立或不理睬受害者等;威胁型欺凌主要是指以言语或其他方式(动作、表情等)造成受害者的心理压力或伤害;破坏型主要针对受害者物品上的侵害,如撕毁受害者的书本,故意损坏受害者的物品等;言语型欺凌包含了言语上的直接和间接的伤害,如辱骂、嘲弄、散布谣言、起外号等。
为了让老师们有更直观的理解,我们将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罗列为以下12个方面: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2、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5、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6、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7、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8、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9、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0、画侮辱画。
11、性侵害。
12、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三、校园欺凌的危害性
三种错误的思想: *校园欺凌行为是在孩童时代的一种正常行为或交往方式,是校园生活不可避免的现象。*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学生年少无知、一时错误。*校园欺凌行为可以使学生在挫折和磨难中变得坚强。
(一)校园欺凌对学生的危害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卷入欺负情境中的儿童青少年在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都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受欺凌者、旁观者身上,同时也体现在欺凌者的身上。
1.对受欺凌者的影响:当下的影响/长远的影响
受欺凌者在受欺凌后往往会产生长期的不良情绪和学习行为问题,如自卑、压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在孤立中惴惴不安,导致厌学,甚至逃学、辍学等问题,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的行为方式。2016年6月1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威远初级中学八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陶某某,因不堪忍受同学欺凌,选择用服毒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临床研究表明,受欺负对日后心理症状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累积剂量效应,频繁的受欺负者被确诊为严重情绪问题、精神分裂症和接受药物治疗的风险系数显著高于偶尔受欺负者。Gladstone(2006)等在成人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那些具有童年受欺负史的个体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和抑郁症的机率显著高于那些没有童年受欺负史的个体。
2.对旁观者的影响:缺乏安全感/消极的行为示范
旁观学生在随时都可能发生欺凌行为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焦虑、没有安全感,面对欺凌者唯唯诺诺,甚至不得不站在欺凌者的一方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长期目睹欺负事件和欺负行为对其也是一种消极的行为示范。它有可能在旁观者遭遇相似情境时,诱发其欺负行为,引发更多的欺负事件。
3.对欺凌者的影响:错误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社会适应(如人际交往、环境适应)
欺凌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对于欺负者来说,经常欺负他人会招致同伴群体的社会排斥,从而导致社会交往困难,长此以往,儿童青少年成年后会形成攻击性人格。
作为学生,他们的欺凌行为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也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关爱与关注的对象。校园欺凌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制止,同时也会影响到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错误的行为和价值观会严重阻碍其个体成长。
(二)校园欺凌对学校的危害
校园欺凌行为对整个学校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破坏校园良好的教学氛围。欺凌行为具有多样性、反复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学校难以全面监管,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1.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2.破坏校园良好的育人氛围,阻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 3.增加教师工作的负面压力,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热情 工作量增加、安全感降低、工作热情受损、职业认同下降
(三)校园欺凌对社会的危害
1.受欺凌行为影响的学生是引发社会问题的潜在因素
一项研究发现,从6年级到9年级被鉴定为欺负者的孩了到24岁时,至少有60%被判一次犯罪,40%被拘留三次以上。相反地,不参与欺负的孩了中仅有10%有犯罪记录。
2.校园欺凌行为的增加引发人们对社会的焦虑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不仅是育人的高地,也是安全的高地、道德的高地。
四、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青少年儿童口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自然成为了欺负行为发生的重要背景。并且,有研究表明,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因学校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姚永昌,2012)。
1.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重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 重视课外活动
与小学相比,中学采用的多教师授课模式 2.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
朱新筱(2005)在控制了性别和自尊两个变量后发现,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管理氛围能够负向预测欺负行为的发生。
3.校园环境
有学者认为,优美、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减少校园欺凌行为。4.反欺凌的态度和行动
学校是否对欺负问题采取政策上的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李扬,2009)。
教师对于课外活动时间监督越严格,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就越低(董沛兴,2009)。
在欺负情境中,教师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和反应与欺负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刘志春,2004)。(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刘志春,2004)。有关家庭因素与儿童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即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蒋俊梅,2002),而这样的情况同样适用于儿童的欺负行为(Smith, 1991;Olweus, 1993)。
1.亲子关系
国外研究者Troy & Srouf e在1983年曾对4-5岁不同依恋史的儿童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他们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一定的欺负或被欺负倾向。具有回避依恋史的儿童发出的欺负行为更加频繁,而具有焦虑依恋史的儿童则常常成为欺负者的攻击对象。我国研究者也发现,大多数具有安全依恋史的儿童能够与其他儿童和平相处,也能够使自己尽量避免卷入欺负事件。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儿童的欺负或受欺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亲子依恋安全性,尤其是由母子依恋安全性决定的。对于男孩的欺负行为,母子亲近维度作用最大,男孩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越亲近,欺负他人的情况就越少,反之如果男孩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疏远,缺乏母亲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就容易产生欺负他人的行为(刘小群,2005)。
2.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的显著因素。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默许(李扬,2009);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过于严格,往往方式上简单粗暴,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弱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反而对其进行了增强。国外学者Anna(2000)也认为,权威型父母可能更容易培养出校园中的欺负者。此外,母亲的袒护和父亲的严厉极易使谨慎、敏感的男孩在同伴交往中受到他人的欺负;而母亲的拒绝则往往会导致女孩人际交往的失败,从而成为不为同伴接纳的受欺负者。
良好的家庭氛围、稳定而温馨的家庭生活有助于防止欺负行为的发生。相反,过于放纵、宽容以及缺少关爱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造成儿童发展上的障碍和形成某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张敏,2003)。
3.行为指导和态度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马琅,2001)与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也密切相关。(三)个体因素
1.年龄因素
从生理上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发育时期,他们精力充沛,体力旺盛,有足够的力量需要对外宣泄;从心理上讲,他们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很容易将所有的挫折、不满和批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面子感”。这些成长发育中的身心特点使青少年学生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发动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对规则的认知、对具体行为方式的掌握和理解亦受年龄因素的影响。2.个性特征
受欺负者通常比较内向,具有消极的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也比较低,表现出很强的自卑心理并且伴随着焦虑和抑郁,对外界的刺激也较为敏感,情绪的起伏较大,心理挫折感较强(吴素梅,2007)。而欺负者通常具有低焦虑,低不安全感的气质特征,但并没有呈现低自尊。与此相反,欺负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以及较强的自信心(谷传华,张文新,2003)。(四)社会因素
1.校园周边环境不良是外围因素。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后勤化改革不断推进,校园与社会的围墙越来越模糊,校园的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中也明文规定:学校周围200米半径内不得摆摊设点,从事商业性活动。但事实远非如此。
2.不良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媒介带给孩子极大的影响,他们看暴力书籍、影片、玩暴力游戏或者看色情录像、影碟等,时间一长,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模仿欺凌和暴力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欺凌者对于支配和控制被欺凌者有较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根源则来自于一些媒介对于欺凌行为的负面宣传,他们把黑道人物视为英雄,模仿黑道人物,组成小团体,自称老大、老二,在校园里称王称霸。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国的青少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一部分青少年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没有敬畏,灵魂没有寄托之所。因此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为校园欺侮提供了孳生的土壤。还有受社会帮派的“哥们”义气影响,使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学生产生盲目崇拜,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
五、学校欺凌的预防和干预
(一)学校欺凌的预防
1.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2.重视情感教育、法制教育和学生生活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社团活动 4.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 5.建立与社区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 6.重视并建立学校日常冲突的处置和引导 7.建立反欺凌的工作方案并实施
(二)学校欺凌的干预策略
1.学校水平的干预
学校水平的干预侧重于改变整个学校的气氛与校园文化,使之变得更加安全与和平。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制定校规,让每位同学清楚哪些行为是欺凌行为以及违反后将会受到的惩罚,倡导相互尊敬与非暴力行为。
(2)建立欺凌行为匿名报告制度,鼓励学生如果被欺凌或看到同学被欺凌要对学校进行报告,如果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卷入了欺凌行为中,也应该向学校进行报告。
(3)监控学校的所有区域。
(4)成立反欺凌委员会、教师工作小组与家长会,吸收学生、教师、家长及学校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执行与监督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5)禁止成人的欺凌行为,强调成人行为的示范作用。2.班级水平的干预
班级水平干预主要在于促进教师将预防欺凌行为的工作渗透进课程中。具体措施主要有:(1)制定反欺凌行为的班规,明确告知每位学生班级不容许有欺凌行为。(2)定期组织以反欺凌行为为主题的班会,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欺凌行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移情作用,鼓励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
(3)强调旁观者在阻止欺凌行为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在目睹欺凌行为发生时,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并且能通过报告教师等措施阻止欺凌行为的发生。
3.学生水平的干预
学生水平的干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改变其观念等。根据干预的对象可以分为对受欺凌者,欺凌者与旁观者的干预。
(1)对受欺凌者的干预其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受欺凌者应对欺凌的能力,维护其自尊。具体措施主要有: A.告诉学生容易成为被欺凌目标的行为特征,并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让自己不易受到欺凌。
B.训练孩子的社交技巧与问题解决技巧。如告诉孩子正确理解社交情境,在被人嘲笑或侮辱时,要保持冷静,不要哭或者跑,寻找有效的帮助。因为冷静地呆在受嘲笑的环境中,可能会使事态平静下来,而哭、跑等不冷静行为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C.建立对受欺凌者的支持系统与保护系统,鼓励受欺凌者及其父母与欺凌者及其父母进行交流。
D.提高受欺凌者的自我效能与自尊,如告诉受欺凌者并不是他们不好才受欺凌,不要批评受欺凌者没有处理好问题。
E.训练受欺凌者结交朋友,保持友谊的技巧。
(2)对欺凌者的干预主要在于改变其对欺凌行为的态度,培养其移情能力与问题解决技巧。具体措施主要有: A.通过情景剧或其它直接的方式让欺凌者更好地理解欺凌行为的负面影响,培养欺凌者的移情能力。
B.明确告知欺凌者学校绝不容许欺凌行为的存在。C.改变欺凌者及其家长对欺凌问题的看法。D.让欺凌者学会控制与合理宣泻情绪。
(3)对旁观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有利于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对于旁观者的干预主要在于培养旁观者的责任意识与干预技巧,主动干预欺凌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主要有: A.了解自己的态度在欺凌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如果冷眼旁观甚至对欺凌行为表示赞许,将加重欺凌行为的发生。
B.让旁观者学会向受欺凌者提供帮助的技巧,如采用解决问题与同伴督导方法训练旁观者的技巧,在他人受到欺凌时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第二篇: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主题中队会
活动过程:
一、各小队整队,并报告人数
中队长:全体起立——各小队整队并报告人数 小队长:稍息——立正——报数(敬礼)报告中队长,本小队共有队员
人,已全部到齐,报告完毕。中队长:(敬礼)接受你的报告 小队长回去:稍息
中队长:(敬礼)报告辅导员,本中队共有队员30人,已全部到齐,报告完毕。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并预祝这次活动顺利进行。
二、出旗、唱队歌
中队长:出旗 小队长:敬礼
中队长:礼毕。唱队歌。
中队长:坐下。本次中队活动主题是“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现在我宣布本次中队活动正式开始!请主持人上场。
三、活动开始:
主持甲:安全是一种文化。重视安全、尊重生命,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忽视安全,轻视生命,是落后文化的表现。我们日常见到的大量安全警示语、标示牌就是一种文化,大家都应认真学习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
主持乙: 安全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一种美好状态。当人谈到幸福时,有谁会联想到瓦斯爆炸、轮船沉没、大厦倾覆、断肢残臂、血肉模糊?有谁会把没有安全感的生活当作幸福生活?有谁敢说安全不是长久地享受幸福生活的保证?
主持甲:安全关系生,关系死,关系我们的生活质量。每一次重大事故都会促使人反省自身行为,总结教训,研究对策,发明新技术,预防同类事故重复发生。我们讲安全,就是要提高人的生存价值,就是在积累财富。
主持乙:安全关系你,关系我,关系我们的祖国。无论贫富,无论职业,无论城乡,每一位公民都要尊重他人和自己的生命,都必须维护和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状态,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与惩罚。
主持甲: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安全捍卫着我们的生命,维护着我们的利益,安全为我们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分享:所谓欺凌,简单来说就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5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
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4月30日,福建南安一初一男生被同校学生及社会青年追打,捅伤。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6月16日,山东济南一中学多名学生暴力殴打同校学生。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6月26日,河南信阳数百中学生赤膊群殴。
(二)抵制校园欺凌
此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反思:学生再一次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伤害性,让学生明白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造成恶果,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发生矛盾时及时找老师解决,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拒绝暴力。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教育学生尽量不看有暴力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暴力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暴力倾向的人,让我们拒绝暴力,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四、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生命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是没有重复的机会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导致终身的遗憾。因此,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能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我想,如果我们的心中能时刻装载着安全,那么火红的朝阳将属于你,美丽的晚霞将属于你,健康快乐将属于你,而安全也一定将属于你。
五、呼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全体同学:时刻准备着
六、退旗
七、活动结束
主持甲:现在我宣布,本次中队活动到此结束,
第三篇:预防校园欺凌
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
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忽视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由于很多国家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在欺凌过程中,欺凌者会对受害者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预防校园欺凌,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给孩子的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2、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3、教育孩子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4、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东西,就给孩子要带到学校去的学习、生活用具上贴上姓名。这样有利于证明这些物品都是属于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5、教育孩子,如果他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尽早地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孩子会形成坚实的自我价值感,会认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样值得尊重。
6、让孩子参加自卫训练。你也许并不希望孩子对侵犯者实施身体上的报复,但情况一旦恶化,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总是好的。这些训练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严,减小他成为受欺负者的可能。
7、如果欺负仅仅是口头或网络上的,告诉你的孩子不要理会那个侵犯者。有时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应或是被欺负者并未因此而担惊受怕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失去兴趣,事情就过去了(当然,但愿他们不是继续去搜寻下一个目标)。如果情形继续,让你的孩子告诉侵犯者,他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为。有些侵犯者面临挑战时,会收敛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8、如果遇到校园欺凌,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大声告诉周围的老师同学关注欺凌者的行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心虚,洪亮的声音可以起一个震摄作用。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而不是忍受挨打。
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样起一个震摄作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软怕硬,若看到欺负对象奋起反抗,多会心虚停止攻击行为,而如果被欺负者默默忍受,反而会让他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攻击行为,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应该在自卫的同时大声呼救求助,并且寻找机会逃走,保护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9、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当他在公共场合受到一群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态度,这种办法会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暴力。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忍受一切。受到这种暴力以后,很多人都是被威胁报案的话会受到报复,但还是应该告诉孩子,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不要沉默,再一个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10、事情发生后,父母有必要保持冷静,并把发生的情况告诉孩子的老师、咨询员、园长或校长。可以先问问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告诉,还是由你去告诉。严重的暴力行为应以法律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第四篇:预防校园欺凌(范文)
《预防校园欺凌》教案
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欺凌,能与校园欺凌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欺凌做斗争。
3.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欺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欺凌。
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欺凌》视频,引入新课。
二、思考:
1.什么是校园欺凌?你遭遇过校园欺凌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欺凌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欺凌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讨论: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 校园欺凌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欺凌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欺凌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容易遭欺凌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欺凌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 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第五篇:预防校园欺凌
预防校园欺凌 高一7班
教学目标 :
1、能够抵制校园欺凌,不做施暴者;
2、掌握预防被欺凌的方法,遭遇校园欺凌时能灵活应对;
3、掌握基本的防身术。
2016年3月1日下午,深圳某校高一学生罗某被叫到602宿舍,被陈某(男,17岁,高二学生)等5名高二学生殴打,导致急性颅脑损伤、左眼球钝挫伤、脑震荡以及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经查,罗某被打只是因为前日晚间上楼梯时与陈某碰了一下,双方发生口角。
亲爱的同学们,你周围有这种现象发生吗?如果你遇到这种事情会如何处理? 知识屋:收起自己的“拳头”
校园欺凌是危及学生安全、破坏校园稳定的一大隐患。近几年不断频发的欺凌事件让我们为之心悸。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与普及,校园欺凌又呈现出了网络传播的新趋势,让许多无辜的人受到更严重的身心伤害,而要彻底杜绝校园欺凌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从自我做起,拒绝校园欺凌,首先拒绝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1、提高个人修养,与同学友好相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化精髓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例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避免同学之间大部分矛盾。
2、积极沟通,疏泄情绪。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化解的难题,也难免怒气冲冲。遇到难题,要积极与家长、老师、朋友倾诉沟通,在家长、老师的引导下,提高非暴力意识和非暴力情感,正确疏泄心中情绪,避免暴力发生。
3、远离暴力源。
中学生的暴力行为,很多源自于模仿社会帮派和影视中的哥们义气、侠士风度,把动用武力看成解决人与人之间争端的唯一手段,崇尚“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很危险的,同学们要主动远离暴力影视,远离社会帮派。
4、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作为高中生,大部分同学已年满16周岁,满足担负刑事责任的年龄要件。同学们要积极阅读法律书籍,增强法律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制观念,要明确施暴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5、校园欺凌不仅仅是“打”。
心理学家将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是指打骂,间接欺凌包括散播谣言、排挤受欺凌者等等。间接欺凌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严重可致人死亡。所以,不能给其他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不能散播关于其他同学的消极谣言,说闲话,更不能威逼恐吓。
同学们,当你与家人、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发生矛盾时,要及时沟通,寻求帮助,纠正不良心理,不让自己成为“暴力”的奴隶。知识屋:预防“被欺凌”
在校园中,我们不能欺凌同学,也要避免“被欺凌”。那么,如何预防在校园中“被欺凌”呢?
1、自尊自信,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遭遇校园欺凌的孩子中,普遍存在“自卑”“低自尊”的现象,所以避免“被欺凌”,首先要培养自尊、自信的人格,壮大自己的气场。另外,自大、自私的性格也容易招致报复,同学们要提高自己的修养。
2、广泛交友,与同学友好相处。
在学校多交朋友,和同学友好相处,平时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说话要注意分寸,给自己给别人都留点面子。不要拉帮结派或加入社会帮派,避免和一些喜欢惹是生非的学生走得太近。遭遇故意挑衅时,懂得巧妙化解,然后快速离开。
3、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身体弱小的同学、不善交流的同学、朋友不多的同学,都建议培养一项体育方面的爱好,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一方面可以通过运动结交好朋友,有朋友的陪伴就不容易被欺凌。
4、外出时不走小路,尽量结伴出行。
放学后有校车的尽量乘坐校车回家,没有的可以和同学们结伴而行,同时不要走小路、抄近路,避开一些有潜在危险的地带,尽量不要单独待在厕所、操场、校园偏僻的角落。不熟悉的人找尽量不去,有事在班级里解决。
5、携带防身用品、报警器。
如果曾遭遇过校园欺凌或威胁,为防止再遭打击报复,可以携带防身用品或报警器。建议女孩子们尽可能随身携带,不仅可以预防校园欺凌,也能预防社会上的不良侵害。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遭遇了校园欺凌事件,会如何处理? 知识屋:校园欺凌发生时
一旦遭遇了校园欺凌,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面对校园欺凌不低头。
校园欺凌发生时,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大多数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上的正义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支持自己。一旦我们内心笃定,就会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施暴的人不敢贸然攻击,甚至自动退缩。
2、拖延时间,瞅准机会逃跑。
若被多人围困,要懂得周旋,一旦对方放松警惕,立刻趁机逃跑;如果你有把握打动他们,那就尽可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不让暴力事件发生。注意: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避免使用挑衅性语言惹怒对方,以免遭遇更严重的暴力。
3、抓住机会呼救或报警。
若正好有人经过,一定要大声呼救;如果你携带手机,一定要及时拨通电话报警,或发送求救短信至12110。报警时要小心以免被对方发现。
4、发现校园欺凌事件不要坐视不理。
当发现有同学遭受校园欺凌时,应尽快报告老师或报警,不要坐视不理,默默走开,更不能围观。
总之,同学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当你感觉可能会遭遇校园欺凌时,要主动及时地和老师、家长联系,积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保护与帮助。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忍气吞声,姑息养奸。技能站:学学防身术
同学们已经是高中生,身形体力与成年人相近,若遭遇暴力侵害、无法逃脱且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可适度反抗,保护自身安全,所以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防身术非常必要:
1、如果施暴者从侧面抱住你,可以用靠近他的那只手猛击他的裆部,再迅即用同一只手的肘部猛撞他的肋部,这一举措可以使施暴者遭到重创。
2、如果施暴者从前边抓住了你的肩,建议你用同侧的手搭在他的手臂上,然后朝被按的方向转身,头一低,即可咬住他的小臂。咬紧不要松,再猛摇头,趁机朝他脚尖上猛跺,他必然松手。
3、如果施暴者将你按倒在地,并掐住了你的脖子,你可以顺势抓住他的手臂,借力弹起双腿夹住他的头,用力撞向地面。
4、上身被困住时,用膝盖撞击施暴者下身或腹部,也是很有力的反击。
5、如果和对方面对面站着,可用前额攻击对方面部和胸部,一般而言,撞击面部效果较好(尤其面部鼻梁三角区)。
注意,学习防身术,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为自己赢得逃跑的机会,切忌与施暴者多纠缠,先逃跑再报警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