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音乐教案《健康歌》
[教学目标]
1、能投入地听赏《健康歌》,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形象,能随《健康歌》的音乐边唱歌边律动。
2、懂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好处,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关内容,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产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愿望。
[教学重点] 能投入地听赏《健康歌》,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形象,能随《健康歌》的音乐边唱歌边律动。
[教学难点] 能随《健康歌》的音乐,有韵律地做即兴律动创编,产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愿望,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能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关内容。[教材分析] 《健康歌》是一首生动活泼的台弯儿童歌曲,歌曲以爷爷和孙女一起晨练为情境,通过平易如口语似的形象化歌词,道出了健康的真谛。
歌曲的音调平稳定如叙,以大量的同音重复进行为其特点,偶辅以突然七度大跳,既配合了词语的声调,又突出了词义,再加上插入的说白,使这首歌曲犹如说唱,充满着动感和活力。
这首歌曲看来较长,其实只是一个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多次变化反复而构成,乐段的结构图式为4+4。这也是这首歌曲易记、易唱的原因之一。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已经接触过这首歌曲,对歌曲的内容及情绪均能粗略把握。三年级的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他们大都喜欢唱歌,乐于表演,模仿能力较强,但又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有着无穷的力量,他们爱发现,爱思考,爱创新,小脑瓜里迸发出来的创新火花时常会给课堂带来精彩,带来惊喜。三年级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以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善于思考、乐于创新的好习惯。[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堂礼仪,师生问好。
教师:同学们好,你们看我给大家带来什么啦?
2、教师展示奥运福娃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对了,今天教室里来的这位新朋友就是大家喜爱的“奥运福娃”。福娃今天有一个新任务——带我们一起去寻找快乐和健康!看福娃给大家带来什么了?
二、听赏歌曲《健康歌》
1、带着问题,初听歌曲《健康歌》。教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歌曲。
提问:歌曲是什么情绪?速度是怎样的?(欢快的、活泼的、风趣的、有活力的;中速、中速稍快)
2、学生初听歌曲后回答问题。
3、带着问题,复听歌曲《健康歌》。
教师:请同学们再听歌曲,注意听歌中都唱了些什么?
4、学生复听歌曲后回答问题,教师相机出示课题“《健康歌》(欣赏)”。(学生回答所听到的歌词内容,不求完整,可以在后面的听赏环节继续熟悉)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吧,今天,福娃就是来带领大家到音乐殿堂去感受、去寻找快乐和健康的。
5、再听歌曲《健康歌》,启发、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的特点——同音重复进行和七度大跳音程以及休止符,在塑造音乐形象所起到的作用。(歌曲的动感、活力的所在)
6、再听歌曲《健康歌》,启发、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转调与音乐形象的对比关系。(C调部分是爷爷唱的,降E调部分是孙女唱的;一个风趣、一个天真)
教师:福娃送给大家的一首欢快、风趣的《健康歌》,把我们带到了爷爷和孙女晨练的情境,带给我们快乐和愉悦。哪位同学知道,福娃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吗?(要锻炼身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要经常运动身体才会健康……)
7、教师相机出示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关内容,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作用,能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教师:为了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人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国家还制定了关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法律,体育锻炼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相关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第二条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
第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实践与探索
1、出示并学唱教材中出现的歌曲片段。
(1)老师用稍慢的速度范唱歌谱,学生视谱听范唱。
(2)随琴,师生分句轻声学唱歌谱。提示学生注意同音重复时的节奏准确和七度音程大跳时的音准。
(3)随琴,学唱歌词。引导学生咬字清晰、准确,声音有一定的弹性,在此基础上,稍带一点说唱的感觉。
2、随着音乐做律动。
教师:小福娃告诉我们,要拥有健康,除了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还需要多运动。让我们随着《健康歌》的音乐来一起做运动,好吗?
(1)学生随《健康歌》的音乐进行律动。提示学生的动作一定要有的韵律感,要与音乐的节拍吻合,感受歌曲跳荡的韵律,避免学生脱脑音乐的一切“乱动”(动作不宜多变,宜复复,可以一个乐句做一个动作)。
教师:随着音乐来做运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福娃来和我们一起运动吧!
(2)师生一起随《健康歌》的音乐边唱边律动。(可自行创编动作,也可角色扮演爷爷和孙女来进行律动的创编)
四、结束语
教师:随着音乐做动真是件快乐事!听,福娃有话要对大家说——“希望同学们多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祝大家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福娃的祝福也是老师我的祝福,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第二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培养学生不甘为弱者、保护弱者的意识。
3、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问:“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谁说的话?”(萨沙)
2、从这句话我们能听出萨沙甘愿当弱者吗?(不甘愿)谁能读出不甘愿当弱者的语气,生举手读。
3、想想我们身边有哪些弱小的人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4、学生讨论交流。
(二)、初读课文,教师提出读文要求,学生自学。
1、勾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及关于雨衣的语句。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认读生字,集体正音,齐读生字。
2、举手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点评
四、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
2、学生练读。
3、交流不理解之处和有关雨衣的语句。
4、齐读有关雨衣的句子。之后根据学生口述板书
5、讨论: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把它给了萨沙,为什么不给托利亚?
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
师:相对于正常人来说,谁是弱小者,残疾人,及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相对于精力旺盛的爸爸来说,谁是弱小者?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妈妈和幼小的我,及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条 国家和社会采取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第四十一条 国家和社会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救济、补助。第四十四条 公共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给予方便和照顾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准予免费携带。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 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第二十一条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和其他待遇应当得到保障。有关组织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不得无故拖欠不得挪用。第二十三条 城市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救济。农村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除因疾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对不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间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以后别忘记要保护弱者,这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品质。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萨沙是个不甘心为弱者、并行动起来保护弱者的孩子。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萨沙和妈妈的精彩对话。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第三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猫洞乡佑份小学
毛家艳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猫洞乡佑份小学
毛家艳
教学目的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4、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渗透相关法制内容:
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
2、播放课件: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昔日的黄河与今日黄河的对比,导出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并板书。
3、“摇篮”怎么会变成祸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治理黄河?
四、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理解词语。
五、回归主题
1、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2、后来,黄河变了,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3、学生交流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黄河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社会原因:
人口迅速增长
↓
无限制的开垦放牧 农作物大量减产 ↓ ↑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土壤肥力严重下降 ↓ ↑
→ 水土流失 →
4、治理方案
(1).管住泥沙。
(2).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兴修水利。
六、渗透法制教育
1、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2、顺势简介我国防洪、防沙治沙、环保等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及黄河治理工程、黄河防护林建设等重大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
第三条 防沙治沙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洪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有计划地进行江河、湖泊治理,采取措施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巩固、提高防洪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四、作业
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
板书设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昔日的黄河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摇篮)今日的黄河
凶猛暴烈
叫苦不迭
(祸河)
原因
气候变寒
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
森林草原
治理
保护森林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工程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
课题:轴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
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法制教育:
在练习中利用国徽是轴对称图形渗透《国徽》法第二条和第三条。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
(生:这张人脸的两只眼睛都在左侧。)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生:画得不漂亮。)你为什么觉得画不漂亮?(生:两只眼睛都画在了一侧。)
4、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生:漂亮。)
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生:2对。)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大;一边一个……)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师:它们漂亮、美观吗?(生:漂亮,美观。)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3、做一做
(1)如下图,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剪刀把图形剪下,再打开。
(2)学生动手操作。
(3)把你们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师:揭示概念:
象刚才剪下来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板书:①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继续补充)在几何图形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轴对称图形有:
4、动手操作
把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或报纸拿出来,在纸的一侧上滴上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是对称的。它们可以互相重合。(师)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接下来,我们大家再来观察一下下图中的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这些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乙)不对,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而这三幅图每组都是两个图形,只能说这两个图形对称。
(师)乙同学说得很好,对于两个图形来说,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师展示我国的国徽图案,问:我国的“国徽”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国徽”是轴对称图形。)
(师此时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渗透《国徽》法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多媒体播放课件)
(1)、自然中的对称美
(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
(3)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的美丽的图案,成为民间的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中国剪纸。
4、自由创作
师:看见这些美丽的剪纸,同学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剪一幅美丽的剪纸呢?(生:想。)那我们的剪纸大赛就正式开始!(小组活动,展示作品,分享成果。)
(活动评价)师:同学们,大自然创造的对称之美巧夺天工,人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对称之美更是充满了智慧,下课之后请你们继续去探寻美、创造美,好吗?(生:好的。)
四、课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板书设计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做一做
三、想一想
四、课时小结
五、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优化,从而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过程。本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2、注重探究、淡化讲解,组织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自我探究轴对称图
形的特征和创造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变老师的传授为学生的探究。c
3、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一开始,通过出示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不对称的物体不美丽而对称的物体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符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课件等。
学生课前准备:自制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胶棒、直尺。
三、教法
本节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复习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引入各种四边形,大屏幕显示主题情境图。
师: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学习“四边形”的定义,为本节课铺垫了基础。让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来研究四边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
(2)说一说。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3)议一议。为什么要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边形里面呢?
(4)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他们小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学生在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时,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所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火眼金晴(分类”、“小小魔术师(剪一剪)”、“谁是拼图高手(拼一拼)”三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小小魔术师(剪一剪)”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块让学生说的太少,一味的让学生去剪,有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六、说板书设计
四边形分类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用集合图展示几个图形的关系。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3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x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x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x(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两题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含义。
2。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画对称图。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图片:树叶、蜻蜓、天平
(二)分组讨论
1。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找出一些生活中实例图形。
(三)学生汇报
图形左右部分一样
(四)出示图片:实验
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
个什么样的图形?
(五)小结: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六)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一)
2。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二)
3。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出示图片:练习三)
(七)分组实验。
1。出示图片:几何图形
2。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五)
2。画出下面每组图形的对称轴。各能画几条?(出示图片:练习六)
3。把一张纸对折后,剪下一个图形,把剪下的图形展开,所得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出示图片:练习四)
四、课后作业
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纸剪去一个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剪?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折、剪、量、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发调动了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情感、意志、兴趣、注意、动机都趋于积极化,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
一、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一)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原则:
1、依靠法律。
2、依靠组织,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
3、依靠群众,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
4、依靠智慧,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勇于斗争。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特征描写一双手,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仔细观察,然后与我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相比,看一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找一找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张迎善手的图片,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文字,给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身份;
手感;手的肤色;
纹路;掌面;
手指;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写张迎善的“一双手”的?
2、文章又是如何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
提示:
1、抓住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表现手的特征。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让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来写一写生活中最有印象的手。
2、请选择一位同学,抓住他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写出来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哪位同学。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动一动,练一练
播放授予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教师: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比如;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精神。香水热卖排行榜10强眼影最有效的增高药洗面左旋肉碱哪个好眼线怎样瘦腿最快最有效比较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美白去皱效果好的眼霜排行榜治疗脚气的药眼膜瘦腿袜有用吗不错芦荟胶什么牌子好眼霜好用美白面膜排行榜
六、课堂寄语
早晨要扶你的犁,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印度谚语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这双手为所有爱我们的人带去温暖。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到!请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七、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提示:
1、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八、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推导并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最近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对圆又有了哪些认识?
(二)创设情境:龟兔赛跑
第一次龟兔赛跑,小白兔输了不服气,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回小白兔画了两条比赛路线,小白兔跑圆形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结果小白兔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二、新授教学
(一)定义
1。小乌龟跑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什么?小白兔呢?
2。什么是圆的周长?请你摸一摸你手中圆的周长。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
(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1。学生讨论
(1)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你认为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
2。猜测
看图后讨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通过观察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3倍,那到底是多少倍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实践操作
(1)目的: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圆的周长约是直径的几倍。
(2)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量之前考虑好怎样分工更合理。
(3)填写表格
单位:厘米
(4)汇报小结
看了几组不同的结果,虽然倍数不同,但周长大多数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比三倍多多少呢?
(三)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介绍祖冲之
(四)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怎样求周的长?如果我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πd
2。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教师板书:C=2πr
3。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五)课堂反馈
你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小乌龟和小白兔谁跑的远了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
1。π=3。14 ( )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 )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 )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 )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b小于c等于
2。半圆的周长( )圆周长。
a大于b小于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二)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2。r=1。5厘米3。r=3米
六、板书设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 角。
2通过学生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突破方法:借助常用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中认知。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教学过程:一列举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出示购物图,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对钱的使用。
提问:到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我们要用什么来付给售货员?(钱)。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同学生们喜欢吗?。(板书:认识人民币)
1出示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课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2小淘气很节约,把自己的零用钱都用自己的存钱罐存起来了,同学们认识他所存的钱吗?
3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钱?(购物、坐车、储蓄、为灾区和贫困学生捐款等渗透法制教育)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分类)教学例1:
1每个同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学习假币),然后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提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A有的把钱币分为一类,有的把硬币分为一类。
B有的把分币分为一类,角币分为一类,元币分为一类。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板书分类的过程:以元为单位的有12种,以角为单位的有6种,以分为单位的3种,接着,让学生动手分类。
C观察上面的人民币,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渗透法制教育: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宽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更不能侮辱人民币。——渗透人民币管理条例
小结: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我国制定的法定货币吕品种较多,按质地来分,有纸币和硬币;按单位来分有元、角、分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梗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欣赏斑羚飞渡的悲壮美画面,感受献身精神。
3、探讨置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部分条款。
6、明辨本文狩猎者行为的是与非。
7、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应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美德。
(二) 难点:理解课文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述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迁徙抱团变成球体滚动使种族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导入课题。
2、介绍作家及作品
3、关于斑羚知识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示例:一群斑羚羊被狩猎队逼到绝境,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飞渡。
2、理清文章脉络
(1)斑羚飞渡历经的过程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斑羚飞渡(从容一跃)——走向彩虹(英勇献身)
(2)给文章分层次
飞渡前:被逼伤心崖——身陷绝境 飞渡时:老垫小飞渡——脱离险境 飞渡后:剩镰刀头羊——走向彩虹
三、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问题1:阅读1-2自然段,分析:斑羚羊身陷什么样进退维谷的绝境?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2:阅读4-8自然段,分析:在斑羚群体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采取了哪些行动?抓住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它哪些美德?
(反思:抓住镰刀头羊三次叫声的不同来分析。)
明确:采用了外形、动作、神态、叫声四种描写方法;表现了它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危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等美德。
问题3:选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次主要写到彩虹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一次: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第二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飞渡的悲壮美;第三次: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问题4: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仅指彩虹吗?
明确:不是仅指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问题5:课文第11段中写道:“和那道彩虹平行,又驾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是“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明确: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四、总结扩展,渗透法制
(一)本文描写的斑羚的悲剧是被尊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造成的,本文中人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作者批判了人类的这种侵害行为,引发人们深思。
(二)人的这种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是否合法?我们来看下列法律的规定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九条: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
第三百四十一条:……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五、作业
1.课后阅读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段落,并复述全过程。
2.从斑羚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0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五、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 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 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应用拓展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 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
(4)犯罪的类型复杂
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
(2)家庭的因素
(3)学生的心理因素
5、相互交流
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6、布置作业
本周大家就本节班会课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四、训练、深化
(一)巩固混合运算
1。判断
(x) (x)
(√) (√)
2。计算
(二)巩固简算
1。填空
2。简算
(三)提高练习
五、课后作业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2、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二、解题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与评价》1-6题。
2、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
寻人刺杀秦王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
补充史实: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2、纵观这三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的?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然后作者先说黄石以“忍”教张良,次证以郑伯和勾践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而胜再证,反复申论,说明“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
3、张良是一个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小结: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五、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特色
1、总冒开头,一字立骨
2、选材典型,翻出新意
3、对比衬托,烘云托月
4、结构严密,文笔曲折
六、布置作业
你同意作者评张良“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吗?简要说说自己的看法。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小忿”和“大谋”的理解。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4
一、导入课题
前两课,我们体会到手能传递幸福、友好、真诚、快乐……能带给人们美好生活。又目睹了张迎善那双特大号的、粗糙、有力的手。今天,我们来近距离研究一下自己的手。板书课题:手上的皮肤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对手的情感。
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1分钟识记生字。
4.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用来总说的段落。
四、品读感悟
1.指名回答找出来的段落。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第一自然段。 (概括地介绍我们的手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第六自然段。 (说明手的用途多,手上皮肤的学问也多。)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质疑:根据前两段的学习,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大家自学前,我们先看金钥匙又教给我们的新的学习方法,翻开书,齐读。〔小黑板出示金钥匙〕
4.共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此段,思考这段围绕什么来写的?(2)画出指纹的特点及作用。(3)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有什么不同;你还知道指纹有什么作用?(4)汇报。
5.总结学习方法:(1)读课文。(2)找中心句。(3)画出指纹的特点及作用,用①②③标出来。
6.用同样的方法,自选学习2、3、5三自然段中的一段,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
②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③第五段中处理的问题:相互比一比指甲是否相同。
8.小结:看板书,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有关手上皮肤的知识呢?
师介绍方法2:想想每段写的是什么,把各段的意思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总结文章结构顺序:总——分——总
其实,在这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运用了列数字、假如等写作方法。像这样,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一种事物的文章,叫说明文。)
五、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今后应该怎样来保护手?
2.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手指》。
3.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
六、总结:
人人都有两只手,但灵巧的程度不一样。手的灵巧在于手脑并用。勤动脑又勤动手,才能心灵手巧;动脑又动手,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5、法制教育。在练习中利用国徽是轴对称图形渗透《国徽》法第二条和第三条。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
(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生:画得不漂亮。)为什么觉得画不漂亮?
4、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在几何图形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轴对称图形有很多,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师展示我国的国徽图案,问:我国的“国徽”是轴对称图形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多媒体播放课件)
(1)、自然中的对称美。
(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
(3)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的美丽的图案,成为民间的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中国剪纸。
四、课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教学反思
1本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2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一开始,通过出示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不对称的物体不美丽而对称的物体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3.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符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
第五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课件等。
学生课前准备:自制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胶棒、直尺。
三、教法
本节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复习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引入各种四边形,大屏幕显示主题情境图。
师: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学习“四边形”的定义,为本节课铺垫了基础。让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来研究四边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
(2)说一说。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3)议一议。为什么要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边形里面呢?
(4)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他们小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学生在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时,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所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火眼金晴(分类”、“小小魔术师(剪一剪)”、“谁是拼图高手(拼一拼)”三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小小魔术师(剪一剪)”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块让学生说的太少,一味的让学生去剪,有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六、说板书设计
四边形分类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用集合图展示几个图形的关系。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 角。
2通过学生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突破方法:借助常用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中认知。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教学过程:一列举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出示购物图,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对钱的使用。
提问:到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我们要用什么来付给售货员?(钱)。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同学生们喜欢吗?。(板书:认识人民币)
1出示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课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2小淘气很节约,把自己的零用钱都用自己的存钱罐存起来了,同学们认识他所存的钱吗?
3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钱?(购物、坐车、储蓄、为灾区和贫困学生捐款等渗透法制教育)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分类)教学例1:
1每个同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学习假币),然后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提问: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A有的把钱币分为一类,有的把硬币分为一类。
B有的把分币分为一类,角币分为一类,元币分为一类。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板书分类的过程:以元为单位的有12种,以角为单位的有6种,以分为单位的3种,接着,让学生动手分类。
C观察上面的人民币,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渗透法制教育: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宽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更不能侮辱人民币。——渗透人民币管理条例
小结: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我国制定的法定货币吕品种较多,按质地来分,有纸币和硬币;按单位来分有元、角、分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3
一、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一)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原则:
1、依靠法律。
2、依靠组织,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
3、依靠群众,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
4、依靠智慧,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勇于斗争。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推导并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最近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对圆又有了哪些认识?
(二)创设情境:龟兔赛跑
第一次龟兔赛跑,小白兔输了不服气,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回小白兔画了两条比赛路线,小白兔跑圆形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结果小白兔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二、新授教学
(一)定义
1。小乌龟跑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什么?小白兔呢?
2。什么是圆的周长?请你摸一摸你手中圆的周长。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
(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1。学生讨论
(1)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你认为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
2。猜测
看图后讨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通过观察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3倍,那到底是多少倍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实践操作
(1)目的: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圆的周长约是直径的几倍。
(2)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量之前考虑好怎样分工更合理。
(3)填写表格
单位:厘米
(4)汇报小结
看了几组不同的结果,虽然倍数不同,但周长大多数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比三倍多多少呢?
(三)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介绍祖冲之
(四)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怎样求周的长?如果我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πd
2。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教师板书:C=2πr
3。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五)课堂反馈
你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小乌龟和小白兔谁跑的远了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
1。π=3。14 ( )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 )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 )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 )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b小于c等于
2。半圆的周长( )圆周长。
a大于b小于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二)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2。r=1。5厘米3。r=3米
六、板书设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颗、存、误、况、丝、奋、实”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用汗水浇灌,种子才能变成丰硕的果实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体会只有付诸行动,付出心血,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的道理。
难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座轻声齐读,互相正音。
3、大声读,让老师听。
4、听录音——课文朗读。
5、分组分段朗读,集体正音。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男生朗读,其余思考:
1)什么是理想?
2)两位少年提出了一个什么疑问?
3)他们怎么去解决的?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找三名学生读,思考:老人是怎么回答他们的?
2)请学生用课文中的原文回答,并把句子用波浪线画出。
3)生齐读。
4、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第一个少年是生怎样保存种子的?
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认真读读。
(2)把第一个少年说的话全班齐读出来。
(3)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第二个少年是怎样保存种子的?
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认真读读。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全体齐读第六自然段。
(6)指名学生读第五~六自然段,再进行比较:
两个少年保存种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你从两个孩子保存种子这件事上明白了什么?
(7)全班读第七自然段。
1)议一议:老人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引导学生理解老人的话。
3)熟读老人说的话。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生轻声读课文。
1、想想课文说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大声读出老人说的话。
二、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2、同桌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适当指点。
3、指名说说自己识字情况,说出自己的方法。
4、生汇报比较难记的字,大家讨论识记。
5、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识字方法。
1)比较识记:
颗——课——棵谈——淡
实——买存——在
2)字形溜溜句:
大田为——奋
两兄弟——况
6、生独立写字。
7、师出示二类字
1)生自读,不认识的字,赶紧在文中查找,自己拼读。
2)同桌共同识记。
3)师出示二类字,指名上台书写字的读音。
4)生齐读二类字。
三、课堂总结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5、法制教育。在练习中利用国徽是轴对称图形渗透《国徽》法第二条和第三条。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
(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生:画得不漂亮。)为什么觉得画不漂亮?
4、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在几何图形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轴对称图形有很多,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师展示我国的国徽图案,问:我国的“国徽”是轴对称图形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多媒体播放课件)
(1)、自然中的对称美。
(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
(3)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的美丽的图案,成为民间的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中国剪纸。
四、课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教学反思
1本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2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一开始,通过出示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不对称的物体不美丽而对称的物体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3.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符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7
一、教学内容:
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
(4)犯罪的类型复杂
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
(2)家庭的因素
(3)学生的心理因素
5、相互交流
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6、布置作业
本周大家就本节班会课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8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五、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 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 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应用拓展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 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梗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欣赏斑羚飞渡的悲壮美画面,感受献身精神。
3、探讨置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部分条款。
6、明辨本文狩猎者行为的是与非。
7、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应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美德。
(二) 难点:理解课文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述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迁徙抱团变成球体滚动使种族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导入课题。
2、介绍作家及作品
3、关于斑羚知识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示例:一群斑羚羊被狩猎队逼到绝境,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飞渡。
2、理清文章脉络
(1)斑羚飞渡历经的过程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斑羚飞渡(从容一跃)——走向彩虹(英勇献身)
(2)给文章分层次
飞渡前:被逼伤心崖——身陷绝境 飞渡时:老垫小飞渡——脱离险境 飞渡后:剩镰刀头羊——走向彩虹
三、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问题1:阅读1-2自然段,分析:斑羚羊身陷什么样进退维谷的绝境?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2:阅读4-8自然段,分析:在斑羚群体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采取了哪些行动?抓住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它哪些美德?
(反思:抓住镰刀头羊三次叫声的不同来分析。)
明确:采用了外形、动作、神态、叫声四种描写方法;表现了它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危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等美德。
问题3:选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次主要写到彩虹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一次: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第二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飞渡的悲壮美;第三次: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问题4: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仅指彩虹吗?
明确:不是仅指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问题5:课文第11段中写道:“和那道彩虹平行,又驾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是“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明确: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四、总结扩展,渗透法制
(一)本文描写的斑羚的悲剧是被尊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造成的,本文中人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作者批判了人类的这种侵害行为,引发人们深思。
(二)人的这种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是否合法?我们来看下列法律的规定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九条: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
第三百四十一条:……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五、作业
1.课后阅读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段落,并复述全过程。
2.从斑羚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含义。
2。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画对称图。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图片:树叶、蜻蜓、天平
(二)分组讨论
1。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找出一些生活中实例图形。
(三)学生汇报
图形左右部分一样
(四)出示图片:实验
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
个什么样的图形?
(五)小结: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六)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一)
2。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二)
3。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出示图片:练习三)
(七)分组实验。
1。出示图片:几何图形
2。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出示图片:练习五)
2。画出下面每组图形的对称轴。各能画几条?(出示图片:练习六)
3。把一张纸对折后,剪下一个图形,把剪下的图形展开,所得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出示图片:练习四)
四、课后作业
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纸剪去一个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剪?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折、剪、量、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发调动了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情感、意志、兴趣、注意、动机都趋于积极化,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1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x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x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x(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两题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四、训练、深化
(一)巩固混合运算
1。判断
(x) (x)
(√) (√)
2。计算
(二)巩固简算
1。填空
2。简算
(三)提高练习
五、课后作业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3
课题:轴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
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法制教育:
在练习中利用国徽是轴对称图形渗透《国徽》法第二条和第三条。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
(生:这张人脸的两只眼睛都在左侧。)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生:画得不漂亮。)你为什么觉得画不漂亮?(生:两只眼睛都画在了一侧。)
4、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生:漂亮。)
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生:2对。)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大;一边一个……)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师:它们漂亮、美观吗?(生:漂亮,美观。)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3、做一做
(1)如下图,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剪刀把图形剪下,再打开。
(2)学生动手操作。
(3)把你们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师:揭示概念:
象刚才剪下来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板书:①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继续补充)在几何图形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轴对称图形有:
4、动手操作
把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或报纸拿出来,在纸的一侧上滴上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是对称的。它们可以互相重合。(师)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接下来,我们大家再来观察一下下图中的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这些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乙)不对,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而这三幅图每组都是两个图形,只能说这两个图形对称。
(师)乙同学说得很好,对于两个图形来说,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师展示我国的国徽图案,问:我国的“国徽”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国徽”是轴对称图形。)
(师此时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渗透《国徽》法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多媒体播放课件)
(1)、自然中的对称美
(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
(3)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的美丽的图案,成为民间的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中国剪纸。
4、自由创作
师:看见这些美丽的剪纸,同学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剪一幅美丽的剪纸呢?(生:想。)那我们的剪纸大赛就正式开始!(小组活动,展示作品,分享成果。)
(活动评价)师:同学们,大自然创造的对称之美巧夺天工,人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对称之美更是充满了智慧,下课之后请你们继续去探寻美、创造美,好吗?(生:好的。)
四、课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板书设计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做一做
三、想一想
四、课时小结
五、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优化,从而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过程。本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2、注重探究、淡化讲解,组织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自我探究轴对称图
形的特征和创造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变老师的传授为学生的探究。c
3、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一开始,通过出示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不对称的物体不美丽而对称的物体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符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特征描写一双手,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仔细观察,然后与我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相比,看一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找一找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张迎善手的图片,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文字,给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身份;
手感;手的肤色;
纹路;掌面;
手指;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写张迎善的“一双手”的?
2、文章又是如何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
提示:
1、抓住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表现手的特征。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让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来写一写生活中最有印象的手。
2、请选择一位同学,抓住他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写出来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哪位同学。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动一动,练一练
播放授予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教师: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比如;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精神。香水热卖排行榜10强眼影最有效的增高药洗面左旋肉碱哪个好眼线怎样瘦腿最快最有效比较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美白去皱效果好的眼霜排行榜治疗脚气的药眼膜瘦腿袜有用吗不错芦荟胶什么牌子好眼霜好用美白面膜排行榜
六、课堂寄语
早晨要扶你的犁,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印度谚语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这双手为所有爱我们的人带去温暖。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到!请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七、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提示:
1、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八、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5
一、导入课题
前两课,我们体会到手能传递幸福、友好、真诚、快乐……能带给人们美好生活。又目睹了张迎善那双特大号的、粗糙、有力的手。今天,我们来近距离研究一下自己的手。板书课题:手上的皮肤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对手的情感。
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1分钟识记生字。
4.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用来总说的段落。
四、品读感悟
1.指名回答找出来的段落。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第一自然段。 (概括地介绍我们的手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第六自然段。 (说明手的用途多,手上皮肤的学问也多。)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质疑:根据前两段的学习,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大家自学前,我们先看金钥匙又教给我们的新的学习方法,翻开书,齐读。〔小黑板出示金钥匙〕
4.共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此段,思考这段围绕什么来写的?(2)画出指纹的特点及作用。(3)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有什么不同;你还知道指纹有什么作用?(4)汇报。
5.总结学习方法:(1)读课文。(2)找中心句。(3)画出指纹的特点及作用,用①②③标出来。
6.用同样的方法,自选学习2、3、5三自然段中的一段,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
②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③第五段中处理的问题:相互比一比指甲是否相同。
8.小结:看板书,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有关手上皮肤的知识呢?
师介绍方法2:想想每段写的是什么,把各段的意思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总结文章结构顺序:总——分——总
其实,在这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运用了列数字、假如等写作方法。像这样,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一种事物的文章,叫说明文。)
五、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今后应该怎样来保护手?
2.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手指》。
3.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
六、总结:
人人都有两只手,但灵巧的程度不一样。手的灵巧在于手脑并用。勤动脑又勤动手,才能心灵手巧;动脑又动手,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