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法实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阆中市高观中心校书法教育实践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基础上,从2009年7月——2011年8月是课题实施研究的第二阶段。近两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按照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计划的步骤,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了预期研究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从组织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在校长的倡导下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学校成立了由吴国民校长任组长,副校长赵正禄、王子阳任副组长,何志向和田兵为课题负责人,以及由书法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经验,有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具体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确立实施方案,形成工作计划,制定各项制度。带领实验教师要学习写字教学的理论,收集、整理国内报刊写字教学的理论,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吸收其有益成分为我们所用,设立书法室,要求每周每位教师练习一篇钢笔字和一板粉笔字,每学期进行一次书法比赛,在校内外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开展各项活动的常规制度,从措施上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课题各项活动的开展,是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只有精心开展好课题研究中的各项活动,课题研究才会有所成效。因此,课题组要求各课题研究人员在开展课题活动前必须精心准备,认真开展,活动后用心整理材料,及时总结分析,撰写相关的文章,对活动及时反思、小结,分析研究活动中反映的问题、活动策略、实施过程的的得与失。以便在下次活动中改进、提高,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开展中对研究出有重要价值的研究人员,课题组要给予奖励。
三、各类研究活动有序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的研究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9年7月——2009年12月 为“学习校本书法教材”阶段。第二阶段:从2010年1月——2010年6月为“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阶段。第三阶段: 从2010年7月——2010年12月为“课程活动的开展”阶段。第四阶段:从2011年1月——2011年8月为“以书法活动为载体的活动拓展”阶段。
1、学习校本书法教材
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墨轩人生》校本教材,供我校学生书写使用,为学生学习书法提供蓝本,学生通过学习这套教材,了解一些著名书法家学习书法的故事,同时通过欣赏和书法练习,掌握各种书法体的书写特点及书写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以字立人的效果。
2、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
为了进行这次课题研究,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很有必要,全校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课题组老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顺利完成了各项调查活动。在这次调查活动后,同学们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组成员对活动材料进行整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反思小结。课题组主持人李林老师写了《社会调查用字的反思》,宋猛老师写了《规范书写情况调查反思》,敬舒涵老师写了《关于学生书写用字情况的调查反思》。从不同角度对课题开展的调查活动及时反思、分析、总结。通过这次调查课题组成员和参加课题的学生明确了目标,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和研究思路,学会了开展课题的方法。从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上对正确应用汉字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汉字书写也重视起来,在校内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汉字书写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课程活动的开展
学校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三定”方式,即:定人---每班定课题实施教师;定时---仍然采用把每天下午第三节40分钟定为书法练习课;定量---大的方面指每学期规定每生两本量的练习,小的方面指每周星期一至四是书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时间,星期五是书法教师培训和布置下周练习内容时间。同时通过师生书法比赛、书法知识擂台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并制订各类评价、奖励细则,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4、书法活动的拓展
通过书法活动的教育和开展,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培养,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并在期末开展评比“六星”(—学习之星、孝顺之星、节约之星、礼仪之星、健康之星);开展文明班、卫生先进班、优秀中队等评选活动,从而对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导向作用。让学生践行“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理念。
四、研究过程扎实开展,书法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显著。
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形成了一支既掌握了书法教育理论又具有较高书法技能,工作踏实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书法教育骨干,学科新秀和学科带头人。
2、学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
全校学生书写工整,学生掌握了很多的书法知识和书法技巧,能力得到了锻炼,良好品质得到了内化。通过书法教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明显好转。在研究期间,学生参与书法竞赛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获得奖励,我校郑霖霏同学的硬笔书法在“阆中市艺术节”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总之,学校所有学生综合素质有大幅度提高。
3、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校园文化的主要基调是以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研究期间,学校创建了以《弟子规》为内容的书法教育文化长廊,校园内到处可以感知书法文化,师生和谐共处,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4、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通过实施阶段的研究,学校形成了一些研究报告和以书法教育为载体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形成、品质的内化、强身健体等方面的经验小论文,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五、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一)可以在进一步拓宽书法实践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上进一步探索。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制约着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
师资素质一直是教育科研的瓶颈问题。就本课题而言,教师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审美情趣、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积极性也是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进一步规范书法艺术课题管理和制度的建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参与的广度和力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的深入、良性的发展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探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还要把新课程理念下书法实践教育课题继续深入探索下去,把育人之“道”寓于新课程理念书法实践教育之中,使新课程理念下书法实践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弘扬光大。
第二篇: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材料
近年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活动,经过近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一个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教风与学风正在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学生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寻求一种既易于学生掌握、运用,又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热情与自信的方法,初步培养小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
1.以美引善:通过教材呈现的丰富生动的美的感性形象,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2.以美导真: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主动地、积极地追求真理,获取知识,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结构不断完善。3.以美怡情:以语文学科充满感情色彩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为载体,使孩子们的情感从小受到美的陶冶,对真善美产生由衷的热爱和向往,对假恶丑产生强烈的憎恨和愤慨。
4.以美启智: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学生各种智能因素的发展。
5.以美润言: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启发他们去体察语言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怎样用美的语言去表达。
二、课题实验的管理
1、建立领导机制,确立实验班级。
在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下,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导、教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及实施工作,并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老师。
2、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实验
扎实深入进行的基本保证,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措施。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代会精神,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增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使命感,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组织教师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促使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观、教学观;鼓励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老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之中。
3、重视课题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我们要求实验班的老师应围绕一两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举行经常性的教学漫谈,认真积累资料,做好个案分析,写好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每月份写一份阶段性试验成果报告,每学期举行一次观摩活动,力求辐射一片,使其他老师也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成文。
三、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体现实验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在备课中发掘“美”
要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还需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教师在感知教材时,为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感动,悠然心会。然后,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蕴涵体察,反复推敲,“搜尽奇峰打草稿”,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教师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就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的确,这一句流传千古的佳话代表了古代诗句诵读的一种思想。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古诗句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而不断地诵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汉语言的不断的积累,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的审美表现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儿童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教学中传输“美”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而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么教师首先在钻研教材时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了一种激情,然后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从而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深化升华,师生之间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就调动了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紧扣学生的心弦,把他们自然而然地步步引向感情的深处,诗歌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3.在领悟中感悟“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审美情境对学生不是强行给予的,而是从学生的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它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尤其是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此情此景,拨动了学生的“美感的心弦”,引起了情感共鸣。这样,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洞然开启,带着热切憧憬和再观察再欣赏的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进而把课文中的“彼情彼景”转化为“我情我景”,从而更深入地领悟文章构筑的艺术真谛。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感受环境的美。
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作者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走近、学习和感悟古诗的前提,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而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会更准确,感悟会更透彻。
4.在诵读中感受“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优美的朗读是一种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掌握好朗诵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韵律、语气管朗诵技巧,具有音韵美的朗诵具有艺术穿透力,使得具有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转化为听觉艺术。优美的朗诵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吟诵朗读是提高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也十分重视吟诵朗读。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清代学者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熟读”、“疾读”、“缓读”之说都强调了吟诵朗读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在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先生所谓“美读”,其实就是强调通过音声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5.在体会中想象“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审美过程中,若审美主体只对审美对象作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的感知,那还是浅层的。必须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的想象,才能使审美感受趋于深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诗中有画,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又充满情趣的山中景物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生动画面,学生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但诗中独特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审美想象力,去细细体会。让学生仿佛看到诗人缓步徐行于山林月色中,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直泻下来,石板上潺潺奔流着清澈、透亮的山泉。顺流而下的渔舟满载而归,河中的荷叶、荷花正在扭动着腰枝。耳边不时传来洗衣姑娘的欢声笑语。这宁静、纯朴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多么令人追求和向往!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打开,就较容易领悟到诗中深远的意境和诗人的理想、追求。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近一年来,我校多数教师接受了“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实验课题,并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形成了初步的经验,培植了一批优质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2、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 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活动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3、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意识是勃发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然实现的过程。
具体、细化地来说,对于培养小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我们参研教师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带领学生进入欣赏诗歌的心理状态。
1、情境导入
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在一节课的开始,先播放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一张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图片,营造课堂的气氛。特别是在语文课中,创设情境导入对于调整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开始讲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时,可以播放一段瀑布实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瀑布的雄伟奇景。这样学生学习起这篇古诗就会比较形象一点了。还有就是在学习塞外诗歌的时候,可以在学习之前就给学生看几张有关沙漠的,新疆这一带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那荒凉的气氛。在选择情境导入的资料时,如果没有直接反应作品内容的音像资料,也可以展示与作品风格相似的图片。这样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予了很形象的比喻,直接明了,鲜明生动,自然而然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入到学习这首诗的状态,教师在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就自然顺畅了。
2、作者的介绍
在开始讲一篇古诗词作品前,对作者的生平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介绍作者的时候,并不单单只是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而是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而去体会他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品质。目的是要带领学生进入到诗人的精神状态里,从而知道他当时创作这个作品时的心情。以作者独特的精神境界打动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这是在为学生能理解和鉴赏诗歌做的一个铺垫。教师在进行作者介绍时,可以从作者生平做过的伟大事迹开始拓展,分析诗人的个性气质,更应该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先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的精神境界中去,去感受他的全部情感,才能打动学生。不过教师在介绍作者时不能可以的贬低或者任意的抬高他。要客观的介绍,让学生全面性的认识他。但凡能在文学史上流传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真情流露沉淀最真实的作品,都表现了他的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3、有感情的朗读
一篇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语文书上,都会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可想而知,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然而古代诗歌跟现代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古典诗歌注重抑扬顿挫。教师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停顿技巧和感情的投入。有感情的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对诗歌做出了诠释,也能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的热情。这个时候教师也要把握好机会,适时引导,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
(二)、对作品的赏析
欣赏一部诗歌作品,首先就是要理解诗歌字词句的意思。但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难题。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诗作,理解浅的字词的意思。先让他们知道主要的字义,才能在朗读中渐渐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学生欣赏诗歌,是与创作者心灵融合的一个过程。所以欣赏诗歌不止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诗人在诗歌里所体现的精神,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才是关键。要去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才是真正的欣赏诗歌。
1、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想象
学生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对诗歌的内容产生想象。古代的诗歌不像古代散文那么直白,他是通过赋比兴的诗歌手法表现的。有些诗歌中一个字就能表现整篇诗歌的精神境界了。有些不曾道出感情的,却情深立现。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像这样的诗歌,一定要引导学生想象,通过自身的想象,体会在长江,只有一艘帆船的孤寂。他们就能体会到诗人的深情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住诗歌中的个别字,因为诗人通常会通过一些字来寄托他们的全部情感。还有的诗人,擅长寓情于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呈现出来的景象,然后由景象中体会到作者的全部感情。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诗人的感觉。
2、要反复吟唱和品味
古代诗歌都是有韵律的,因此想要读通一篇诗歌,就必须反复的读。诗歌的节奏感特别强,反复的读会韵律十足。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也是经过反复的吟唱、反复的推敲,才有了现在的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反复的读对学生理解诗人的精神情感也是有帮助的。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学生是个体的,他们不管是在学习上、情感体验上、艺术欣赏的角度上,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诗歌的特点,立足诗歌的文本,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
五、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1)、严格要求,勇压担子。
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对他们勇压担子、加砝码,要求青年教师把压力
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2)、加强培训,促进群体。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我校课题虽说已是市级的实验课题,但实验中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小学生古诗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材料
依兰县达连河镇中心校
第三篇: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计划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我的课题研究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较好地将研究工作有效的完成,根据上级教育学会的要求及本人的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学期科研计划。
本学期,我们将本着科学的态度,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继续抓好课题研究工作:(1)紧密结合课程改革,进一步认真扎实开展课题组工作,追求务实精神,营造求真
、科学严谨的教研氛围,抓好课题研究的现实性与效益性。(2)加强研究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3)在主持人的组织下,协同探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我力图通过以上工作,做好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全面提高研究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化、实效化、有效化,全面推进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的实施。计划如下:
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自觉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讲、乐于探究、专心书写等习惯。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在各自条件下得到最好的发展。
让教师实验研究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突破学科中心,在对学生的关注中提高教学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
具体实施过程:
1、学期初即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要经常上网获取图书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要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看通,做好学习笔记与心得总结,建立课题研究档案,适时修改和完善实施方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将学生进行分类、资料存档。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对策。
2、认真学习研究方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参加各级举行的语文教科研活动。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
3、教学过程中精心备课,力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的布置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探究学习的习惯。
要求学生:
(1)、能认真听取别人的讲话,尊重讲话人;在听取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别人;能及时地掌握别人讲话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能做出分析和评价;有不同意见能善于和敢于与人交流。
(2)、上课时能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能主动参与思考分析,积极大胆的发言,适时展示思维。回答问题主动,起立迅速,声音洪亮,表述清楚。
(3)、学习能多思善问,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知识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能虚心向别人请教。
(4)、能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能将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发现有用的信息。
(5)、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能运用现代化信息获取手段去学习,如运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7)、能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法搜集资料和信息,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
(8)、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包括课本),不企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9)、学习过程中做完练习,并非大功告成,而是通过对成功或失败的反思将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从而不断完善自己。(10)、能把分散的各种信息或知识点连成线、织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
4、对于有问题的学生通过谈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定合理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做好谈话记录。
5、工作中及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发扬长处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6、中午或课间休息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烦恼和教师进行沟通,通过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由点到面的转变。
7、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召开班会、学生宣誓、签名活动。启动“一帮一,一组红” 仪式。资料存档。展开团结合作征文比赛等等。教师要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有意识的并快乐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家长工作。学期初,至家长一封信,建立家校互动联系通道,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在家校密切配合下,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9、建立教师个人科研博客,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10、对一学期来的科研研究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第四篇: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基础上,从2011年10月——2013年3月是课题实施研究的第二阶段。近两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按照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计划的步骤,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了预期研究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从组织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在校长的倡导下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本课题由曹利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艾玉蕾、张敦洲、伊祥倩、魏延峰、孙建锋任课题组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经验,有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很好的开展课题研究。
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确立实施方案,形成工作计划,制定各项制度。实验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心理学一认知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每学期都进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比赛,在校内外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开展各项活动的常规制度,从措施上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课题各项活动的开展,是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只有精心开展好课题研究中的各项活动,课题研究才会有所成效。因此,课题组要求各课题研究人员在开展课题活动前必须精心准备,认真开展,活动后用心整理材料,及时总结分析,撰写相关的文章,对活动及时反思、小结,分析研究活动中反映的问题、活动策略、实施过程的的得与失。以便在下次活动中改进、提高,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开展中对研究出有重要价值的研究人员,课题组给予奖励。
三、各类研究活动有序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的研究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1年6月——2011年3月 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从2011年10月——2013年3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第三阶段: 从2013年4月——2013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和调查研究等,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一大批与优质教育资源及课堂教学效益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界定。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从2011年10月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我们查阅、钻研相关资料,作好理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学习了相关的大量的理论知识并写出了深刻的学习体会,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在实施阶段,我们按照任城区教科室和学校课题组的统一要求,紧密结合本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计划:(1)明确课题组成员以年级为单位具体分工,严格按照研究进度要求开展研究。
(2)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3月学生的手工制作、绘画作品、实验课学习日记、试卷等课题研究第一手材料。
(3)收集整理之前我们课题组教师所自制的教学课件,并储存在校园服务器,便于课题组教师参考,或者讨论、修改,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另一方面是通过其他渠道,比如网络、参考其它教师教学等方式,通过二次加工、借用,提高课件质量,运用于自己的教学。逐步完善课件集。(4)下载、完善视频动画资源。
(5)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方案,研究课件的修改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灵活使用。
(6)相互听课,及时评课,经验总结,撰写教学反思或经验论文。
(7)组织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努力开发各年级学案,加大使用学案导学力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定期召开课题组座谈会,认真分析、总结前一阶段研究工作中的收获和失误,明确后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在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我们将撰写出优秀研究论文,撰写出研究的工作报告和实验报告,优化资源配置,盘活课堂教学,使农村教师能够站在较高的起点从事教学,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催生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性变革。开发出具有学科特点和年级特点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强调资源的适用性、有效性、通用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认真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中优质资源的整合应用策略,得出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四、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1.虽然实验教师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比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有关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的研究对农村小学还不多,对于如何利用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还有待全组各学科教师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并总结出实践经验。
2、我们课题组教师应用多媒体、超媒体等教育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益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合作学习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加以强化。
4、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反思和改进的的意识还比较弱,要继续加强。教师劳动量大与课题研究产生矛盾。
5、教师队伍自身教研能力有限。需要有关专家的指导,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还要把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继续深入探索下去,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上绽放出璀璨的花朵。
第五篇: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基础上,从2011年10月——2013年3月是课题实施研究的第二阶段。近两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按照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计划的步骤,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了预期研究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从组织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在校长的倡导下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本课题由曹利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艾玉蕾、张敦洲、伊祥倩、魏延峰、孙建锋任课题组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经验,有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很好的开展课题研究。
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确立实施方案,形成工作计划,制定各项制度。实验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心理学一认知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每学期都进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比赛,在校内外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开展各项活动的常规制度,从措施上为课题研
究提供保障。
课题各项活动的开展,是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只有
精心开展好课题研究中的各项活动,课题研究才会有所成效。因此,课题组要求各课题研究人员在开展课题活动前必
须精心准备,认真开展,活动后用心整理材料,及时总结分
析,撰写相关的文章,对活动及时反思、小结,分析研究活
动中反映的问题、活动策略、实施过程的的得与失。以便在下次活动中改进、提高,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开展
中对研究出有重要价值的研究人员,课题组给予奖励。
三、各类研究活动有序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的研究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1年6月——2011年3月 为课题研究的准备
阶段。第二阶段:从2011年10月——2013年3月为课题研
究的实施阶段。第三阶段: 从2013年4月——2013年6月
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和调查研究等,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一大批与优质教育资源
及课堂教学效益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
本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界定。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从2011年10月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第二个阶段——
实施阶段。我们查阅、钻研相关资料,作好理论学习笔记和
心得体会,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学习了相关的大量的理论知
识并写出了深刻的学习体会,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在实施阶段,我们按照任城区教科室和学校课题组的统一要
求,紧密结合本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
计划:
(1)明确课题组成员以年级为单位具体分工,严格按照
研究进度要求开展研究。
(2)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3月学生的手工制作、绘画作品、实验课学习日记、试卷等课题研究第一手材料。
(3)收集整理之前我们课题组教师所自制的教学课件,并
储存在校园服务器,便于课题组教师参考,或者讨论、修改,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另一方面是通过其他渠道,比如网络、参考其它教师教学等方式,通过二次加工、借用,提高课件
质量,运用于自己的教学。逐步完善课件集。
(4)下载、完善视频动画资源。
(5)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方案,研究课件的修改和现代教
育技术手段的灵活使用。
(6)相互听课,及时评课,经验总结,撰写教学反思或
经验论文。
(7)组织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努力开发各年级学案,加大使用学案导学力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定期召开课题组座谈会,认真分析、总结前一阶段研究工作中的收获和失误,明确后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在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我们将撰写出优秀研究论文,撰写出研究的工作报告和实验报告,优化资源配置,盘活课堂教学,使农村教师能够站在较高的起点从事教学,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催生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性变革。开发出具有学科特点和年级特点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强调资源的适用性、有效性、通用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认真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中优质资源的整合应用策略,得出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四、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1.虽然实验教师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比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有关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的研究对农村小学还不多,对于如何利用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还有待全组各学科教师进行进一步研究、探
索,并总结出实践经验。
2、我们课题组教师应用多媒体、超媒体等教育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益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合作学习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加以强化。
4、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反思和改进的的意识还比较弱,要继续加强。教师劳动量大与课题研究产生矛盾。
5、教师队伍自身教研能力有限。需要有关专家的指导,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还要把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继续深入探索下去,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上绽放出璀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