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徐古镇桃花小学
徐继平
从8月10日至8月17日,我参加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短短的7天培训转眼就结束了。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真的要对本次培训活动说声谢谢,感谢国家及省教育厅对农村教师的重视,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参加短期培训,感谢继续教育领导及老师们。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让我们这些来自于农村的老师得以与众多专家、学者、省内外教育心理学界权威人士面对面地座谈,倾听他们对初中心里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先进心理辅导教学思想方法;我想本次培训也一定会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的但有极缺乏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十天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受益良多。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摆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为的宗旨,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为育人理念。
本次培训,还让我们这些在家兼职的或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心理辅导课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心理辅导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研讨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农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的同时,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之余,我自我反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对心理辅导含义的理解,以及心理辅导方法的选择和心理辅导方法的正确性、妥善性,课堂观察或是深入学生心里等方面,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性了吗?等等都是我没有思考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让我获得前进的动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要主动学习,主动研究。
十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将近半个月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感动,经历了太多的激励。回头去看看自己在十天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这不会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3、培训“留守儿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对农村低年级留守儿童特别关爱的策略研究
霍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课题研究组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共有教学班 15个,600多名在校学生。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人文气息浓郁,是一所书法特色学校。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学校优秀的教师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为进一步贯彻省、市、县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课题现实背景及意义
留守儿童一走进我们的视野,就带有巨大的冲击力。2005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公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是近2000万人。近几年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数量剧增,并且年龄越来越小。其次是极端个案的群体亮相。监护人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许多留守儿童还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绑架、拐卖、强奸、诱奸案件时有发生。再次是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曾有权威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来自留守家庭。可以说,无数农村留守儿童正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为此,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霍城镇是一个偏远山乡。经过几年的合班并校,将十四所小学合并成一所中心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寄宿上学,一至三年级学生校车接送。全镇有近1万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500多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尤其对低年级留守儿童要特别给与关爱,针对其我们将进行策略研究。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促进他们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研讨会。在此前后,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等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学生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研讨会,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日渐升温,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而引起学术界、文艺界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高度关注。2006年春晚农民工孩子一句“同是祖国花,同是中国娃!”唱出了多少留守孩子含泪的梦想与企盼!一部以 1
关爱留守孩子为题材的公益影片《留守孩子》公开上映,感动了亿万观众,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片中出现的“留守孩子之家”的感人场面也很快得以从影片中走下来,来到全国许多农村留守孩子的现实生活中。长篇报告文学《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世纪之痛:直击农村留守儿童生存难题》以及长篇小说《空巢》、《守望》、《当着落叶纷飞》等相继出版,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正在向我们走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出霍城镇中学小学对低年级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工作。
——通过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贴心教育使幼小的心灵充满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在教师的关爱下使他们附有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切实减轻家长负担,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通过实验,在学校、教师的关心中让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对我校低年级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了解当前我校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低年级留守学生发呆、厌学、贪玩等不良现象形成的原因。
(2)分析一部分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
(4)分析当前我校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
(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想念父母,凡事厌烦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我校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操作措施:
(一)研究的对象
这次调查共选取了我校四个低年级教学班进行,共有在校生170人,其中留守儿童12
2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72%。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71人,女生为51人,(二)研究操作措施:
研究初期
1、调查四个班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为了更真实的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我们通过家访、个别座谈、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学科成绩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这四个班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
2、调查霍城中心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对教育的认识。
3、抽样调查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1)查找课题研究典型,选取研究样本。
我们对留守儿童分性别、学习状况(校内、校外)、家庭监护状况等因素,选取学习状况优秀、中等和较差的留守儿童(抽样50名)进行深入调查。
(2)编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参考课题的调查问卷资料和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对教育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学习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个板块来设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以选择和判断题型为主,适合所有留守儿童的调查。
4、调查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习惯状况的影响。
统计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和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做比较。
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比较。
6、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比较。
7、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比较。
8、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情感比较。
9、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研究中期
1、重新建立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1)重新确立研究对象
在抽样的50名留守儿童中按年级、年龄、性别及调查的现实状况。其中,男、女生各25名,(男、女生学习情况较好和欠佳两种情况选典型)。在班级中建立完善“实验留守儿童”帮扶制和伙伴制,并对他们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2)建立典型留守儿童档案。
将研究典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的原始信息制表编册,建立留守儿童个案档案,便于跟踪研究。
具体做法及结果如下:
(1)对“实验留守儿童”进行测试,取分值最高的20名留守儿童(男女各10名)作为优生个案,测量分值最低的20名(智力正常、男女各10名)作为后进生个案,并建立“实验留守儿童”个案档案。
(2)收集优生个案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
(3)对优生个体进行访谈、观察,整理出每个优生个案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式。
(4)对所有优生的模式进行归纳综合,找出其共同特征,运用抽象方法,建构理想的适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型。
(5)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典型后进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6)通过理想模型与后进生的对比,提出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矫正模型假设,制定培
养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研究周期:2012—2013年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 拟定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 课题前期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 完成初期实验报告。
第四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完成中期实验报告,论文和总结。
第五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 完成研究报告团研究工作总结,撰写论文,整理资料,申请结题。
人员分工:
杨森——课题研究的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各阶段计划、总结等材料;
赵德华——课题的联络工作,人员的协调,研究活动的组织;课题研究的保障、组织与执行工作;
何玉福——协助负责全面工作,做学生、家长调查,信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何红-----协助负责全面工作,负责课题研究问卷的设计,信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周彩霞---协助负责全面工作,负责状况调查,建立档案,反馈信息。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条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均为小学高级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现在都担任一、二年级各科教学。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皆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培养有丰厚的感性认识,理论研究也有较深的积淀。
2、学校条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课题的研究,将课题研究视为提升学校教育工作质态的重要抓手,为此次课题实验与研究提供一切所需。
参考文献与资料:
《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根源与解决机制》
《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学习成绩的视角》
第四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出现的特殊的弱势群体。当前,农村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总数已达60%,部分学校甚至达到80%以上。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继续呈上升趋势。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给社会、家庭、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并必将诱发许多社会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索解决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构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使留守儿童不至于因亲情缺失而丧失自信心,使他们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从而真正使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现象;家庭状况;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社会现象: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的突发猛进,农村富余劳力大量涌进城市,给城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就是这些人,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平时只注重中在物质方面的“补偿”,很难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人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既具有可塑性,也具备可变性。由于缺少父母的正面诱导其辨别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的想法作为行为准则,形成孤僻的个性和怪异的行为习惯。一些留守儿童开始厌学、长期夜不归宿,形成新的“盲流”,给社会家庭带来了隐患; 有些儿童因为缺少亲情关爱,被社会上坏人拉拢和利用,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现状: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往传统的淳朴的乡情民风受到了极大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部分家庭,在金钱的诱惑下被瓦解。父母离异、父母一方离家出走玩失踪的比比皆是。有些父母丧失了起码的良知和道德,对小孩不闻不问;一些有责任感的父母,也只能是通过电话、视频等联络方式和子女交流,暑假寒假把小孩接到身边短暂的团聚,更多的是拼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富裕”了,又缺乏管控,上网、赌博、吃零食等一些坏的习惯得以滋生和蔓延。沉迷游戏、在生活上攀比、铺张浪费等,是这些学生逐渐缺少责任感,缺少感恩心、同情心;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也是留守儿童任性、不讲礼貌、自私、不合群、没有集体观念的主要因素。
家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几乎到了让人无法想象的程度。老师为了走访一个留守儿童家庭,提前预约了三次,最后得到的是爷爷电话里的坚辞“老师,我忙得很,你不要老来烦我,我晓得那孩子顽皮,你打吧,我不会怪你。”冰冷的回复、简单粗暴的方式,真的让老师无语。这种极不负责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不能不说是一种摧残。
一位公安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有一个小孩被坏人利用,涉及一起盗窃案。当民警上门走访时,孩子的爷爷开口第一句话竟是“你说吧,要罚多少钱”。丝毫没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家庭教育失败的悔改之意,这种“爱”只能把孩子送进“深渊”。
一位奶奶的叙说,催人泪下。儿子好吃懒做,在外面打工好几年没寄一分钱给家里,儿媳妇跟人跑了,丢下一对双胞胎儿子,靠两个老人捡破烂生活。这给小孩幼小的心灵笼上了巨大的阴影。
一个小女孩,父母把她寄养在朋友家。小女孩成天沉默不语,从来没有一丝笑容。有时候当面叫她,她居然没有一点反应。胆小、孤僻,不与人交流,学习成绩特别差。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缺乏安全感,自我封闭,完全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童真童趣。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人缺少沟通和交流,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被遗忘,得不到关爱。对任何人都会产生抵触情绪。缺乏自信、在处理事情是很无奈,所以选择沉默。这种孤僻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种情况一般女童居多。
二、缺少正义感,盲目“保密”,给自身安全带了隐患,也扭曲了人格,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带来偏差。现在中小学生当中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坏人坏事很难查出“源头”。比如,学生被擂肥,受到威胁后不敢告诉老师,怕遭致更大的伤害。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缺少正义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仅存在于“弱肉强食”上,于是会演化成两个极端:一是在自己具备条件时,也会去欺负其他弱小的同学,暴力倾向使他们在得到“好处”时而变本加厉;失去了社会监督、父母管教行为失去准则,性格变得怪异;二是由于一直被压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逆来顺受,任人宰割,最终“奴性”化。这类学生,他们都不会主动将一些坏的现象揭发出来,形成信任危机
三、缺乏是非观,盲目效仿,给社会家庭造成危害。前段时间,本地两名中学生戴着墨镜,手里提着公文包,包里放着菜刀和铁锤,找一小学生要钱,声称不给,就杀了他。小孩吓得不敢上学,最后爷爷奶奶护送着到校,老师了解情况后,和民警一道处理好了这件事,一些网络、电影、电视中的情节在现实中再现,是这些儿童被所谓的“侠客”、“大哥”形象所迷惑,整天沉溺于“辉煌人生”的畅想之中。这些儿童最初的本质本不坏,但长时间的效仿,是他们渐渐失去自我,忽略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影响,完全成为没有人格追求,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没有理智,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不计后果,喜欢在群体之中表现自己,最后成为不良少年。
四、感情脆弱,经受不起挫折,依赖思想严重,遇到问题束手无策。有个学生因为星期天作业没有完成,连续两天逃学。老师上门了解情况,家长竟恳请老师今后不要检查小孩的作业,“他父母把他交给我,万一出了什么事,我无法向他们交差。他不做作业最起码还有个人在,万一哪天离家出走了,我连个人都看不到。”。在家里家长甚至包办学生的全部作业。这样的家庭管理,近乎失控,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这些小孩,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心,没有健全的人格,最终也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五、“霸道”,意气用事,整个一个“太上皇”。懒惰、自私、独裁,对别人零容忍。在家喜欢发号施令,以自我为圆心;在校很难与同学融洽关系。这类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六、故意“出格 ”,想通过与众不同的举动引起别人的注意,以达到在某方面“出人头地”的满足。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上课时爱捣乱,下课时爱打架,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经了解,这个学生很小就失去了双亲,曾经送福利院生活了两年,后来奶奶把他接回家。他每天都是自己做饭,洗衣,在校成绩差,一直被老师批评。他变得玩世不恭,认为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被遗弃的人,只有与众不同,才会受到关注,哪怕是受到批评,毕竟总还有人在管他。这种学生,他的内心是脆弱的,因为环境的影响,使他失去的太多。教育承载未来。每一个孩子都是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的局部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德育为先,就是要深入探究解决儿童身心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关注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我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校层面: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开班家庭教育培训班,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通过家长委员会,处理家校之间的问题,密切家校关系;通过家长学校,是家长懂得更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家校共同制定学生成长计划。这样是留守儿童充分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关爱。
二、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加大心理咨询师培训力度,给留守儿童倾诉、发泄、表白的空间。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制度,关注留守儿童成长进步。
三、大力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通过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生活、身体状况,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的困难和问题。
四、利用学校的电脑、电话,建设“爱心传达室”。定期安排学生与父母交流,缓解学生的思想压力,让学生了解家长工作的艰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感恩。
五、利用学校网站、文化橱窗等对留守儿童的典型事迹进行表彰,发掘正能量,使留守儿童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六、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设力度,开展对口援助活动。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要给予救助;对问题学生,要组织专班进行帮扶;对学习困难学生要成立学习小组、互助组、进行送教;学校每年从师生中选拔优秀人员为爱心天使,定期开展活动。
七、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作用,开展对少儿身心发展的有益的德育活动,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社会层面:
一、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制度,组织公安、政府相关领导进行走访,了解留守家庭生活情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做好政策宣传,送达人文关怀。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二、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让所有“留守儿童”都不用再“留
三、开展书香家庭、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为留守儿童家庭树立榜样,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和德育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对留守儿童施加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通过对黑网吧的治理、涉黄赌毒场所的整治,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风清气正的大好局面,使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给一些污垢无有藏身之地。留守儿童受到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减小。建立社会管理网络,及时有效地对各地进行管控、五、设立留守儿童保护机构,对伤害留守儿童、或者利用留守儿童从事违法犯罪的人和事进行严厉打击。实行干部的包保,通过自荐和组织安排,让更多的人参与对留守儿童的保护。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不断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总源头上治理社会环境,使这一株株幼苗不受污染,不被遗忘,不会落伍。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看似是家庭的事,实质事关社会大局。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服务留守儿童家庭,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只有这样,农村的教育才有希望,社会的发展才有希望。
第五篇:浅谈如何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浅谈如何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近距离的教育和关爱,学习、性格、道德、心理等诸多的表现都让老师感到很担心。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社会不良音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事故的发生。
2.经常进行心理教育,引导正确的努力方向
根据专家调查显示,我国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发挥优秀生的作用,帮助留守学困生
留守儿童往往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长辈,学习成绩也差。所以很多表现良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耍,更不愿和他们交朋友,老师、家长也不很重视,使得这些孩子比较孤立,破罐子破摔,更加难以教育。所以,老师必须改变观念,充分发挥班里优秀生的作用,让他们与学习上有困难、思想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谈心,交朋友,结对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逐步改变他们“差生”“后进生”的面貌,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团结友爱,共同协助,维护班规、校纪,充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4.家校联系,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
绝大部分代监护人注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吃、住、安全,忽视情感交流沟通,使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出现学习不认真,做作业粗心,玩就随心所欲学习思想随波逐流,跟好的同学就学好,跟不好的同学就学坏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要通过一些活动有针对性的转变监护人家教理念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代监护人的素质,增强代监护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其明了家庭也要重视“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品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如及时召开家长会,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开展亲子活动等。
总之,保护和教育留守儿童是一项艰辛又长期的工作,只有从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各方面去抓紧抓好,才会让社会放心、让家长满意。
文章来源:http:///lunwenf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