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红楼梦》的一些方法

时间:2019-05-12 04: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红楼梦》的一些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红楼梦》的一些方法》。

第一篇:学习《红楼梦》的一些方法

常读书的人都有一个相类似的经历,那就是有些书看过一些章回以后就不想再读下去了,有些书读过一遍后就不想从头再读了。《红楼梦》就不同,它是一部奇书、一本真正值得任何人仔细阅读的好书。尽管文学著作浩如烟海,但真正能够让读者百读不厌的书少之又少,原因之一是真正伟大的作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就是说能成为伟大作家的人都是天才。比如李白,他是继屈原以来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千百年来,浪漫主义诗作无出其左右者,那是因为李白骨子里的那份与生俱来的“灵气”、“仙气”是不能被模仿的。我敢断言,《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将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成为巅峰之作,后世再难为继。读懂《红楼梦》是不容易的,因为它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文字“里外皆有喻”(脂砚斋批)是它的重大特点,象谜语一样让人难以读懂,我相信这是造成许多人没读过《红楼梦》的原因之一。刚读《红楼梦》的人,如果他没有很高的才气,恐怕通篇读过五遍也还是不懂,我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经过无数次仔细“读”,如今我才明白了“红学”中的一些内涵,但《红楼梦》对我来讲,仍然象谜一样,我相信即使那些毕生研究《红楼梦》的专家,恐怕也有相似的感觉。就因为《红楼梦》真的是部好书,如果一些人因为它的难懂而不去读,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因此,为让初读《红楼梦》的朋友能够尽早了解它的内涵,我把我这几年读《红楼梦》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供朋友们参考,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首先是要选好版本。现在市面上《红楼梦》版本众多,我搜览了许多版本,经过对比,发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199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版本是最好的,因为每个章节都注释得比较详尽,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比如:《红楼梦》一书中有许多生僻字,若不加以注释,阅读起来就比较困难,其它版本一般没有这方面的注释。如“诟谇(suì)谣诼(zuó)”,出自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有了这样的注释,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二、结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阅读。脂评本也有许多版本,其中当推甲戍本、庚辰本、已卯本、戚序本为最,建议阅读甲戍本和庚辰本。因为甲戍本是其它版本的源头,而庚辰本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批语也是最多的。通过阅读脂评本,将会明白“里外皆有喻”指的是什么。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下有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这批语表明《红楼梦》确未最后完成而曹雪芹病逝了。又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中,“袭人和衣睡在衾上”下有批语:“神极之笔。试思袭人不来同卧,亦不成文字,来同卧更不成文字,却云‘和衣衾上’,正是来同卧不来同卧之间,何神奇,文妙绝矣!好袭人。真好石头,记得真好,述者述得不错。真好,批者批得出。”从这里可以看出脂砚与袭人是有对应关系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还告诉我们,参加批书的脂砚人物不止一个,除了曹雪芹的叔辈人物畸笏外,还有不止一个女性,其中很有可能一个就是《红楼梦》书中的主人公史湘云(原型许芳卿),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曹雪芹与之结婚。两年后,曹雪芹逝世,三年后,这位脂砚女性也逝世了。一个是袭人(原型柳惠兰,先曹雪芹而逝),可能还有平儿。通过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可以让我们对《红楼梦》理解更多。对于想写小说的人来说,有借鉴作用。只要详细阅读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中的一些困惑的内容就会迎刃而解,因此阅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非常重要的。

三、听越剧《红楼梦》和看电视剧《红楼梦》对理解书本内容也有所帮助。越剧《红楼梦》中许多精彩唱段,是对《红楼梦》书本内容的浓缩,如《葬花》(不同于《葬花吟》)、《宝玉哭灵》、《问紫娟》等。这些描述在书中是找不到的。现把《葬花》、《葬花吟》和《宝玉哭灵》的唱词记录在下:葬花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心中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阵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桃花带愁李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欺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筑香坟葬落英。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哭灵林妹妹,我来迟了!金玉良缘将我骗,害妹妹魂归离恨天!到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呀,空留下,素烛白帏伴灵前。林妹妹呀,林妹妹,如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寻觅。可叹我,生不能临别话几句呀,死不能扶一扶七尺棺!林妹妹,想当初你是孤苦零仃到我家来,只以为暖巢可栖孤零燕。我和你,情深犹如亲兄妹,那时候两小无猜共枕眠。到后来,我和妹妹都长大,共读西厢在花前。宝玉是剖腹掏心真情待啊,妹妹是心里早有你口不言。到如今,无人共把西厢读哪,可怜我伤心不敢立花前!曾记得怡红院尝了闭门羹,你是日不安心夜不眠。妹妹呀,你为我一往情深把病添,我为你睡里梦里常想念。好容易盼到洞房花烛夜,总以为美满姻缘一线牵。想不到林妹妹变成宝姐姐呀,却原来你被逼死我被骗。实指望白头能偕恩和爱呀,谁知晓今日你黄土垅中独自眠。林妹妹,自从居住大观园,几年来你是心头愁结解不开。落花满地伤春至,冷雨敲窗你不成眠。你怕那人世上风刀和霜剑。到如今,它果然逼你到九泉!随便补充一点,现在很多朋友不喜欢听戏曲,这是不太对的。戏曲中有些唱词,其优美的程度是现代歌曲所不能相媲美的。如“晴天难补鸾镜碎,寒风吹折雪中梅”;“行过三里桃花渡,走过六里杏花村,七宝凉亭来穿过,九里桑园面前呈„„(何文秀)”等等。电视剧《红楼梦》拍得最好的当属一九八七版,其剧中歌曲的凄美是合书本原意的。二零一零版就糟蹋了原著,我以为一个不懂《红楼梦》的人去拍《红楼梦》,真是荒唐,而让一群当代“不知愁滋味”奶油小生小妹去扮主角,就更荒唐。《红楼梦》是一本不能拍成影视的书,演技再高明的演员也无法完全演绎出原著中人物的内心思想。?红楼梦》内容涉及广泛学科,可称得上是大百科全书,特别要指出的事,书中有占卜的章节,现代有些人一说起算命占卜,就以为是迷信,就一棍子打死,这是偏见,说得不客气些就是无知。人是很少有能逃脱命运控制的。我二哥逝世,我在八个月前就预测到了,而且所预测的月日准确,这让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今年农历二月,我二伯得了感冒,我当时就预测他将于农历五、六月间逝世,果其然。《周易》号为百经之首,决不是浪得虚名的,建议朋友们也学习《易经》。由于本人才识浅陋,暂时只能表述这些了,今后我将会陆续与朋友们分享一些读《红楼梦》的心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附:网络《红楼梦》歌曲?举案齐眉》——薛宝钗的眼泪你为谁流泪我为何心碎金玉良缘梦一回宿命也错位怎样去面对你那敷衍的安慰人前的妩媚人后痛彻的心扉举案齐眉让我担当所有的罪无情最是多情爱比恨更可悲举案齐眉映红天边那一抹余晖只愿为你绽放哪怕瞬间也完美你为谁憔悴我为何伤悲执手却不能白头无语泪空垂怎样去面对纷纷纭纭是与非最怕你也以为以为我爱得卑微举案齐眉让我担当爱的傀儡多情最是无情诺言在红尘里飞举案齐眉如同风中那摇曳花蕊期许你的回眸哪怕瞬间也沉醉你为谁流泪我为何伤悲姹紫嫣红多富贵谁解其中味轰轰烈烈爱一回今生也无悔?林黛玉的眼泪》梦里传说倾国倾城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娇花如照水态生两靥愁娇袭一身病病如西子胜三分弱柳扶风泪空垂潇湘妃枉凝眉三生石畔还他一生泪为谁哭为谁悲葬花美人心比落花碎潇湘妃千古泪红楼梦中痴情人相随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大浪淘尽难忘你的泪(你的美你的泪)堪怜咏絮才林中挂玉带阆苑仙葩美玉无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牵挂水中月儿镜中花花落人亡泪空洒潇湘妃枉凝眉三生石畔还他一生泪为谁哭为谁悲葬花美人心比落花碎潇湘妃千古泪红楼梦中痴情人相随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大浪淘尽难忘你的泪(你的美你的泪)花谢花飞心已碎红楼梦中千古爱一回?宿命之瞳》——(另名:红楼妙玉)明媚的忧伤,沉静的渴望你总把心事隐藏,化作点点星光路有多长,载着你的迷茫瑶台向往,红尘张望惊世的美人,生在莲台之上寂寞的行者,走过岁月沧桑青丝红颜,嫁给一缕残香让人唏嘘让人迷惘雨雪风霜,驱不散你的幽香深院高墙,阻不断你的凝望泥淖中的美玉、终会闪亮涅盘如传世的凤凰园里的春光,槛外的凄凉咫尺天涯两相望,寒梅空自赏宿命眸光,读来欲断肠何来何往,辛苦奔忙惊世的美人,生在莲台之上寂寞的行者,走过岁月沧桑青丝红颜,嫁给一缕残香让人唏嘘让人迷惘雨雪风霜,驱不散你的幽香深院高墙,阻不断你的凝望泥淖中的美玉、终会闪亮涅盘如传世的凤凰

第二篇:《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在大观园的一干姊妹之中,迎春与惜春才华最为平庸,其中迎春以软弱与麻木而著称,“二姑娘的诨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而惜春则一直就只让人记得她的年幼。在大观园数次联诗欢聚的活动中,鲜少她们的参与。在此,我们只能从她们不多的出场表现中,并结合两人相关判词来考察两人的性格色彩。

从身世上来看,迎春是贾赦庶出之女,而惜春是贾敬之女,由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形,我们可以推知,迎春、惜春、探春都是在贾母身边长大并受其教养的,而贾母正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拥护者,对孙女们所读的书,只一句,“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由此可见,在贾母论调为主的教育氛围之下,再加上迎春、惜春个人天资有限,她们在才华上平淡的表现也是很自然的了。她们唯一在园中所作的诗作便是元春省亲时奉旨所作的御制诗。

作为贾府千金,封建大家庭的条条框框对个人的束缚,在迎春与惜春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她们虽有与元春有着同样高贵的黄色的出生,但是因其性格、际遇的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色调。

先说迎春,在初次出场中,对她的描述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正因她的可亲与温柔,以致被自己的乳母欺负到了头上来。她的个性里又是一味的要息事宁人,却偏偏命里注定地嫁与了“中山狼”,那样的是非任是想息也息不了,委曲求全的结果只能是命归黄泉。她的黄应是接近香菱的柔黄色,因其出身高贵,且又少了几分香菱的灵秀,迎春的黄色更为大气而滞重一些,但究其主色调还是十分柔和高雅的,类似于鹅黄色。黄色消极悲观的一面在迎春与惜春的身上格外明显。她们自小生活在贾府中,没有像宝玉那样受到万千宠爱,所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大家族的繁冗而沉重,如果说迎春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鸵鸟政策,眼不见为净,那么惜春则表现出了一种决绝,一种为了保全自身而甘愿与他人划分界线到干干净净的地步。

也许是因为年幼的缘故,在情感交流上,她与探春、迎春都不甚亲,更不要说外来的钗黛等人。比之迎春,她多了一样画画的本事,也比迎春多了看待世事清醒的头脑,早早就看破了大家族里虚伪不可靠的一面,所以她才会说,“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之间。我只知道保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去。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也难怪尤氏会说她,“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的冷清与孤僻以及向佛之心使得她与妙玉有了共同语言,然而不比妙玉的外冷内热,惜春的心底到底是无热情可言的,她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内心紧缩成坚硬的一团,以致在抄捡之祸中,对于贴身丫环入画的苦苦哀求也无动于衷。属于惜春的《红楼梦》曲名为“虚花悟”,暗示着她悟明荣华富贵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前面三个姐姐的遭遇,更让她既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又对现实的一切看得更淡,而产生了一种弃世的想法。惜春最终的皈依佛门并不因其在众姊妹中悟性最高,而实在是主客观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

因此,属于惜春的黄色应是质地冰凉的蜡黄,这种黄色看上去也是娇嫩可爱的,与惜春的年幼相一致,但这种黄又泛着冷漠的色泽,既表明惜春偏僻孤介的一面,又暗示着她未来青灯古佛相伴的清苦岁月。黄色亦是佛教中所推崇的色彩,黄色之于惜春,又有了这一层含义。“生命在此不是以升华的方式进入佛门,而是以寂灭的形态独卧青灯古佛旁。”脂砚斋读到惜春所制的灯谜之时,在旁批注道,“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由此可见惜春最后的境遇是非常悲惨的,不然何谓“缁衣乞食”,而高鄂在续书中一味粉饰太平,将她安置在类似于妙玉待过的物质生活优裕的寺庙里,显然是与曹雪芹本意相违的。

与迎春、惜春不同,探春虽然是庶出,甚至她的母亲是为人人所厌恶的赵姨娘,她自己却是大观园里出类拔萃的一个,所以才会有“老鸹窝里出凤凰”之说。由此可见,做人是自己做出来的,探春虽不时为身世所苦,到底也是得了贾府上下的敬重。从长相上看,探春“俊眉秀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一见就是心志不凡的。倘若是男子,早就出门打拼了,她自己也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探春是女儿中难得的有英气的,她的英气不同于湘云形诸在外,而在于自己的心性与志气之中。她扮起小子来未必有湘云英俊,但若论为人处世起来那份干净爽利则是湘云所不及的了。第四十回中,描写她的房间,“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大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她的大气可见一斑。又如第二十七回她托宝玉给自己捎小玩意,要的就是“朴而不俗,直而不作”的“柳条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抠的香盒子,胶泥垛的风炉儿”之类。其品味也如其人,疏朗而丝毫不见小儿女情态。

论其能力,探春的诗才确实不及钗黛,但大观园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组建诗社却是由她发起的,探春非常清楚他人以及自己的长处何在,从而使得各方的才能俱能充分发挥,脂批说她是“知己知彼”的一个人。相比之下,黛玉更像是精神化的贵族,而探春是实干家,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之风。她的入世又与宝钗不同,并非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所以判词中才会说她“才自清明志自高”,她的志向是清明之志,这就使得她做起事来的姿态与手段格外疏阔大气,清新而不沾凤姐一干人的俗气。

曹雪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寄托他个人的某种理想,同时又不乏真实性,这也是他刻画人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探春虽然“聪明才力不及凤姐,权术贵宠不及凤姐……”,却是比凤姐更接近雪芹理想的人物。她比凤姐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体,同时还有“清明之志”作为引导。而她的真实性亦在于身世与才能之间的重大反差,以及在这反差之下所须容忍的压力与痛苦。第五十六回中凤姐罹病,探春方有了短暂的用武之地,与李纨共同管理家中事务。她的兴利除弊,为末世的贾府带来了最后一丝清新与曙光,也让府中的各人领教到了这位号称“红玫瑰”的三小姐的刺手之处,“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而凤姐也是探春的知音,“他虽是姑娘家,他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同时还感慨她福薄,没有投生在太太肚子里。在薄命司众人之中,探春的结局是远嫁,而按雪芹暗示,似乎还嫁得很好,虽然骨肉分离,却也有了彼岸她得尽其力的一方天地。

第六十三回中众人所拈的花签,实际大有蕴涵后事的深意,而探春所拈的花签是“杏花”,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旁注是:“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再看与探春有关的诗词等等,都在暗示她远嫁不归的悲切。然她的结局较之他人实在是要好一些,虽与亲人骨肉分离,却有重获新生的希望。

而属于探春的黄色,则应是杏黄,刚柔并济,有含蓄中性的一面,也有温柔适意的一面。这番颜色初看未必亮眼,却是越看越显其光芒的。而杏之黄,也隐寓着她未来可结果结实,在夫家,想必也有她做人的锋芒,有棱有角,得人敬重。也只有这种略显深重的颜色,才可与薄命司的薄命之说离得稍远些。这样的黄色衬得起人,也压得住人,衬起了探春的气度,压住了他人的风头。探春未来的地位应是有名有实的,或者说名副其实的。

第三篇: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红楼梦》诗词研读

课题组成员:刘冀颖 寇艺培 葛菊冰 冯艺轩 张怡宁 高旭 指导老师: 李兰梅 阮铭武

内容提要: 读《红楼梦》必须研读其诗词。研读《红楼梦》诗词是解读小说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发展的钥匙,也是把握、鉴赏小说的整体结构和谋篇布局特征的关键。研读时不仅要潜心读诗词本身,也必须熟知作者创作背景和成书环境,了解不同的版本和批本,更要依据红学专家的指点。因此,研读《红楼梦》诗词是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关键词:《红楼梦》及其诗词

曹雪芹

脂砚斋

周汝昌

为了较生动地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理解其内涵、精髓,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提高和培养古典名著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学会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部分艺术手法进行鉴赏,我们选取了《红楼梦》诗词研读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我们的学习与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阅读《红楼梦》前八十回,查找资料,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曹雪芹生平; 设计调查问卷,展开公众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总结《红楼梦》中诗词的作用及意义,对印象深刻的经典诗词发表评论、感想; 研读红学家观点,修正自我阅读研读结果。

一. 作者及创作背景: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清朝文学家,先祖在明末入满洲正白旗。他出身贵族世家,工诗画,有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他的曾祖、祖、父三代供职清廷内务府,历任江宁织造这一显宦达六十年之久。雍正时父辈因政治**被革职抄家,举家迁回北京;乾隆朝复遭大变,家道更是一蹶不振。亲身经历此事的曹雪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红楼梦》的构思与创作。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天不假年,“泪尽而逝”。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举世公认的巅峰。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华文体厚积的结晶。正因如此,尽管它问世于两个多世纪之前,每个现代读者却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获得社会和人生的丰富感受。他的《红楼梦》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

《红楼梦》诗词相关内容问卷调查

(附答案)

您好!我是石家庄43中,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就《红楼梦》诗词相关内容进行调查。请您写下您的见解和真实想法,您的回答结果对调查报告意义重大。谢谢您的合作!

年龄

职业

1.您对《红楼梦》的了解或看法(请用一句话概括)2.您是否喜欢红楼梦诗词?请略述理由。3.您认为《红楼梦》诗词主要有那几种类别? 4.您最喜欢的《红楼梦》诗词类别是?

5.“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是《红楼梦》中哪首诗中的名句?

(A)A.黛玉:问菊

B.宝玉:访菊

C.湘云:咏白海棠

D.探春:咏白海棠 6.请对以下诗词做简单的点评: A.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B.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C.“空帐悲文凤,闲屏设彩鸳”中的“悲”与“闲” D.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E.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7.“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尽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出自《红楼梦》中哪首诗?(B)A.咏菊

B.桃花行

C.葬花辞

D.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8.“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出自(D)

A.贾环:姽婳词

B.贾兰:姽婳词

C.薛宝琴:怀古诗十首

D.宝玉:姽婳词 9.“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出自(C)

A.湘云:如梦令·柳絮

B.宝琴:西江月·柳絮 C.黛玉:唐多令·柳絮

D.宝钗:临江仙·柳絮 10.“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红楼梦》中谁的判词?(B)A.袭人

B.晴雯

C.紫鹃

D.平儿 11.“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出自(A)A. 探春:咏白海棠

B. 宝钗:咏白海棠

12.“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出自(D)A.画菊

B.菊影

C.菊梦

D.簪菊

13.对号入座,写出下列别号所代表的人物

A.蕉下客(探春)

B.潇湘妃子(林黛玉)

C.蘅芜君(薛宝钗)

D.怡红公子(宝玉)

E.菱洲(迎春)

F.藕榭(惜春)

14.请问您是否会背诵《葬花辞》?如果会,能否默出一两句? 15.您心目中最好的《红楼梦》诗词诗句(可写不止一句)16.请简评您对《红楼梦》诗词的总体评价 注:第3.4.6题选答一题。

调查问卷共发出70张,收回67张,经过统计,问卷调查的正确率如下:

第5题:69%

第7题:70%

第8题:66%

第9题:61%

第10题:72% 第11题:57%

第12题:46% 第13题:a.36%

b.87%

c.79 %

d.85%

e.24 %

f.33 % 由以上结果可知,多数人认为菱洲是香菱别号,对菱洲(迎春)、藕榭(惜春)是迎春、惜春的住处不知,更不知二人是以她们的住处为别号的。最为人熟知的别号是黛玉、宝玉、宝钗三人的别号。

黛玉的词虽然颇受好评,但仅就数据来看,能真正记住她的一些诗词的人并不多,会背葬花辞的也不多。有关晴雯的判词的题目正确率最高,也许因为和人物性格命运有关,并且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所以颇为受人关注,在人们心中更有些影响力,更易被人们记住。

参与调查的人有在校中学生、大学生、公务员、教师、餐馆老板、营业员等。相比之下,在校中学生的答题正确率最高,共有二十位中学生参与,选择题填全对的人共有四个。

在很多人心中总认为自己读过《红楼梦》,但实际上熟知其中诗词的并不多。读者或许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或许只是对古典名著的情节或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能够真正欣赏曹雪芹才华的读者只在少数。这一现象越发提醒我们阅读古典名著要戒除浮躁。

三.阅读成果举隅:

据说《红楼梦》有130首诗歌,在我们看来,其中有叙事诗、咏物诗、写景诗、抒情诗、怀古讽今的诗等。体裁上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有仿乐府旧体所作的诗和各类的词曲诔赋。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中,经典诗篇很多,《咏白海棠》、《姽婳词》、《桃花行》、《葬花辞》流传至今仍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而高鹗的后四十回在诗歌创作上明显不如曹。诗歌数量少且含金量不高,在此就不提了。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我们认为这不仅得益于有趣的情节,深刻的主旨内涵,经典的语言、对白等人物描写,而且更得益于其诗词曲赋的非凡功力,它们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C.宝钗:忆菊

D.探春:残菊 一.隐喻人物命运,暗示故事发展。如十二钗判词、《西江月》二词等。1.(第七十回宝琴词)似乎宝琴的命极好,貌美年少,后嫁与梅翰林之子,可观其诗词,为何总有一份悲哀?《西江月》的声调诚然壮,单“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可是其父母双亡,不得已奔姐姐处,回望幼时繁华之感。“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寄人篱下,终是孤苦难安,正因如此,才会和黛玉相惜吧。再看她的怀古迹之词,不得不叹其光鲜表面下忧愁的心。2.(第五回)曹老的文字游戏玩得可至炉火纯青,谐意在这里已不鲜,但仍不由为“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拍案叫绝,林中挂、雪中埋表现心系黛玉,对宝钗冷淡,玉带林倒过来成了“林黛玉”,雪谐音薛,暗含人物和其结局,构思精巧至极。

二. 加以一定环境描写,渲染情境,烘托人物心理。如《秋窗风雨夕》,触景生情,情感真挚。

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与宝钗聊天之后,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的《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代别离》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这是一篇乐府体诗,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对仗,是写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哀思绵绵,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娇弱又孤单寂寞的少女,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不禁肝肠寸断。“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这是多么惹人悲哀,令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秋”字还应有更深的含意,可以理解为贾家即将步入秋季,开始“萧条”的阶段。三. 层层推进小说情节,直至高潮。如《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等。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是在抄检大观园之后,贾府急剧衰败的情况下出现的。林黛玉、史湘云二人,在联句时也写到了之前发生的事,同时用各种意象、词藻排遣苦闷的心情,充满了“酒尽”、“更残”、“语寂”、“焰昏”这类冷落、凄凉的气氛,以致使妙玉也感到“过于颓败凄楚”。她续作的十三韵,虽把湘、黛二人的“凄楚之句”翻过来,但还是不免流露出凄凉哀愁的感情。联句中用雕饰的语词、堆砌的典故,渲染了贾府中秋赏月的热闹场面和欢乐景象,但乐中难以掩饰彷徨颓丧。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冷月葬诗魂”新奇无比,堪称妙绝。四.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为后文情节作铺垫、埋伏笔。如《葬花辞》、《咏白海棠》、《桃花行》等。(第二十七回及七十回黛玉诗)。黛玉的诗素来最是惹人喜欢,虽宝钗时有文采胜过之时,但终觉黛玉是和着心血,寄着深情写下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佳作,宝钗在诗里也总是沿着为人套路,四平八稳的中庸,毫不见颓丧之情,较宝钗,她更像一位诗人,一位红颜薄命的诗人,两次桃花之作,人花相惜,人花相似,注定了这女子悲哀的宿命,初见咏桃花葬花,大叹风雅之极,后觉曹老原借了唐寅名士之风,不妨与唐寅之诗对比一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 ”葬花惜花,葬惜的亦是心境,唐寅那首采用了顶针,虽他遭官场之灾,葬花之行里却有着看淡红尘的洒脱,黛玉的诗承袭了唐寅诗中叙事风格,有古风的味道,但那份凄凉自伤的凄惶凄凉悲怆,让人无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已成绝唱,亦爱这句“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去,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直自明了地体现了其可上九天的素心,“口齿噙香对月吟”的高洁,却与现实相触的悲哀。

五.刻画人物典型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体现人物追求。如《五美吟》、《柳絮词》、《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

宝玉的诗词多有闺阁秀致之态,观其诗文,常透着豪门世家的公子之气,看似清贵,可细观那些事物,却是奢华富丽,诗中思想精神也是有些空洞,使似精雕玉砌的文采辉煌的事物,抖落了金粉,就只余得森森骨架,但到七十八回中他的诗文颇有改观,如《姽婳词》、《芙蓉女儿诔》。尤其是《芙蓉女儿诔》,是高度赞美并悼念死去的晴雯,行文流畅,使用骈句文字工整,富有气势,丰富新奇而不杂乱;排比、比喻、对仗、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辞华美,具有吸引力,既体现了宝玉的多情重情,又体现了晴雯的美貌、智慧、贤德、超凡脱俗、性格高洁、贞烈,还有对晴雯含冤受屈被逐病死的无奈、不满与不舍。刻画形象内外兼顾,使之形象可爱、丰满,哀叹与赞颂之情溢于言表。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慧德。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罳;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疾。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 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怀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

四. 红学家观点:

红学家心目中的《红楼梦》经典诗词,《咏菊》、《问菊》、《菊梦》、《芙蓉女儿诔》、《秋窗风雨夕》、《葬花辞》等是公认的。

周汝昌观点举隅:

(一)关于《葬花词》

《葬花吟》是《红楼梦》书中打动读者第一篇诗,所以几乎成了《红楼》的代表。我曾说黛玉的三篇歌行体的力作,即《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后二首是精品力作,而不太受人注目,也少见过细的讨论。《葬花》确如雪芹明言,只是“随口念了几句”,有“散文诗”的意味,缺少精严的章法结构。因此,这实在是即景口占之诗句,甚异于案头涵咏推敲定稿的风格意度。

此篇开关即暗用《西厢》曲文而运化的,见我在《红楼小讲》中指出的例句。“落絮轻沾扑绣簾”句很重要,只这句,“絮”、“沾”“簾”三“眼目”字都出现了。让我先说说这三“眼”的妙绪文情:

絮,可别轻看,请记住,前边有个“堪怜咏絮才”(第五回),后文有个“偶填柳絮词”,都是呼应。“沾”,暗点雪芹的真名。此字单单出在“絮”的身边,饶有意味。簾,总是与黛玉相连,如“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簾栊空月痕”,“桃花簾外东风软,桃花簾内晨妆懒”,俱是要紧眼目。而又与“絮”紧紧相伴,“咏絮”一回,湘云先说“卷起半簾香雾”,宝琴后说“谁家香雪簾栊”,这就更为重要了。

悟知了“簾”字在黛玉诗中的重要性,也就明白了《在苏本》的“落絮轻沾扑乡簾”、“簾中女儿惜春暮”的文本是最正确的(它本是“闺中”),因为这“簾中”也就是“簾外桃花簾内人”的同义与呼应,这属于“顶针续簾格”,是有意的重复与衔接——后文《秋窗》与《桃花》两篇更发展了这个独擅的音韵体格。

此诗的警策,在于思绪“推理”,层层递进:

一、柳絮榆钱来了,桃李无人过问了。

二、桃李明年花可再发,而与花相似的女儿(这句才用“闺中”)却不可“重生”了。

三、今奴葬花,人谓我痴,然而异日来葬,“葬花人”者又有谁人?

四、归结一连串动人警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此,宝玉在山坡上听见,不禁“痴倒”——即感情撼动得不能支持了解!

怎么叫做“两不知”?可讲得清楚?似可懂,似又不易懂。也许是说:花之落,人之亡,皆不可问。“不可问”原来用为感叹而又不忍明言其不幸结尾的意思。我想,雪芹或亦此意。

“花落——人亡”,全书的总纲关目,亦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象征与注脚,前文后事血骨相连,呼吸相通,不是“两回事”。

全篇用“两不知”作结,结得最好,因为诗句虽完而含意不尽。何以“两不知”?不是简单地说“两者都不知道了”,而是说花之落,人之亡,其结局之不幸都是“不堪问”——即宝玉不忍细说,亦不忍倾听之,那是太令人伤情悲痛了。

这首诗,似黛玉自诉自伤,其实是代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总主题,大氛围,其感动人的力量,不是无缘无故的。

(二)关于“诗中的伏线”

人知“幻境”中的“判词”和曲文是预示各人命运的伏线,而只有真懂雪芹笔法才知道“幻境”以外的诗句,同样也都是预示和伏线.比如,黛、湘中秋之夜联句,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就能悟出知是分写二人的结局了,但又不一定尽晓上面的“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恨”一联已然是分示在先了.

书中的很多联语或排句,细按都兼此义.

即如贾政初入大观园一回,叙其迎门翠嶂,即有“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的对句,我读到此处即觉两句各有隐义,一句暗指黛玉,一句暗指湘云——那“泻雪”实际是下文贾政所拟亭名“泻玉”的变词,其实一也.

由此可司“泻”即“花落水流红”之“浓缩”,只是嫌它粗陋不雅而已。所以,这个“泻”又出现在“秋湍”、“石髓”里了。

谜语里已有了“泉向石边流出冷”之例。值得思索。

“泉石”是相关的,盖“小”者为泉石,大者即山水是矣。“抚石依泉”总在一处写。湍乃急流之义,故王古军《兰亭集序》有“清流、激湍”之语。“石髓”最奇:石头也有皮肉精髓——那么,如以玉为比喻而若外皮为璞,则苞玉即髓了,然玉又有“液”之一种形态,有古书传述之说,若然,则玉的“汁液”又是最高级的石髓了。倘如此,玉液随秋湍而流泻,岂此句之意义乎?——也许,雪芹就干脆是将流水比为石之髓液,亦未可知也。

然后,下句的“云根”,就以石之异名而接咏石头的事了。秋水即急流“泻玉”,而秋风扫叶又聚在石边。至此,我有悟了——

上句说的是有的女儿夭逝,如花落而水流了。有的女儿则仍在,虽在而身世不幸,如落叶当秋,随风流转,意外地,她们又重聚于“石”(人也)之身边了。

因此,我以为:上句是预示黛、钗一干人:下句是喻指湘、茜一干人。总之,既非“咏物”,亦非“写景”——实“叙事”之又一法耳。举此谜语,仍然是为了说明向来不为论者注意的“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二句奇文—被容易吸引人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给“淹”没了!“清流”与“激湍”是对举的,只一个“湍”,便道出了“花落水流红”的“急”势,莫可阻挽,可谓惊心动魄!而令人不觉的是前文两次出现的“泻”,到此这才公然不再遁避而加倍点醒。

风叶,柳絮,飘蓬也,家亡人散也,然而偏在此际特下一个“聚”字。这些可怜可叹的叶、絮,还能暂聚于“云根”,相为倡和,感知无端:“石为云根”,好极了!云是出于石而又归于石的——云不只是“散”,还会重“聚”——上句是黛,下句是湘,一丝不走。此之谓诗中伏线。雪芹的“伏线诗”,乃是唐篇宋句绝不曾有的,可不谓中华文化之奇致与绝唱哉?!第七十六回妙玉续诗

抄检以及随之而生的种种惨局,正是妙诗中的“石奇”、“木怪”之诸般险境,过此以下,这才又转出一番与前迥异的局面与气氛——这绝不是什么“才子佳人大团圆”,是“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这隐隐遥指向了日后宝、湘重会,“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即宝、湘二人结局的新境界。所以,这是“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的曲折过程,“气数”的推迁,而并非写作人才思不谨造成矛盾的问题。

(三)红院无联却有联

宝玉展才,为大观园题联四副。令人感到有些奇异的是这四副联中只有三副是属于“四大处”的,即有凤来仪(潇湘馆)、浣葛山庄(稻香村)、蘅芷清芬(蘅芜苑),而怡红快绿名列“四大处”之内却独不曾题联。这是何故?雪芹处处有其笔法用意而常人不易窥破,亦不肯深思求解,遂成“疑案”。

也许有人认为:怡红院日后即成为宝玉的住处,自己不能给自己作联之故也。这话也有道理——因为当时题联是为了给元妃看,要“应制”“颂圣”,这也无法双关自寓。

确乎这是一个难题,不易破解。但我又想,难解之点,还不止此。试一开列,请君细想——

一、“四大处”第一处最重要,匾曰“有凤来仪”,明指妃嫔之临幸无疑,可是联语却偏偏与匾无关,两句话专扣“竹”之绿与凉,借茶、棋而托衬——都是消闲的泛常词义(并不“应制”)。

二、后来这“凤”居成了黛玉的“茶”、“棋”之地。然而黛玉并不着棋,茶事也不是她的特征。(“茗烟”倒是宝玉的书童。)这都怎么讲?

三、再看四联中唯一“颂圣”的,是“新张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然此处却成了李纨之所居。那匾只是“杏帘在望”——是说酒店村肆。可谓“谁也不挨谁”。

四、及至为“清芬题联了,则又特标”香艳“二字”,与“应制”尤为违隔。“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

梦也香”,这哪儿像“应制体”,简直太“离谱”——“大不敬”了!可是也未遭贾政的嗔斥。

这像是与宝钗暗暗关联吗?也不像!真是奇极了。说心里话,我至今还是不明白这些地方的笔意何在,深望高明大雅给我指点。

这样,只剩下宝玉面试的四联中的另一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是题“沁芳”溪亭的,故以“水”为关合之点。然上下句本是分属花红柳绿的,而“红”隐不露,以意会之即显。这样,也许就可以“代”题“怡红快绿”了——即可以作怡红院之联了,故不再另题。此解妥否?

沁芳,实即“悼红”之变换美化婉语也,而有“红”则怡,失“红”则悼,二义相辅相成也。我觉这样解是可以“通”得过的。

面试而题的四联,有后补的没有?不得而详。只黛玉自言她补了许多,且舅舅都用了——这也大奇!从未听 说贾政和她有什么话说,又怎么会采用她的题句之理?所以藕香榭那一联到底是谁撰的?竟不可知。但此联特由湘云口念,史太君耳聆——而恰好史家早先也有此型水榭“枕霞阁”!这儿“文章”就奥妙无穷了。

“芙蓉影破旧兰浆,菱藕香深写竹桥。”芙蓉是荷花。“菱”、“藕”在书中又都有人名可关合:香菱,藕官。芙蓉又有木、水之分,如黛玉、晴雯的象征都是木芙蓉,秋花也,与荷莲非一。是以影破浆归,是夏日荷塘之情事。“藕”不指那白色根茎,是指荷花,古时说的“藕花”即荷花,是成语,不是“代词”。李清照《一煎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衣,独上兰舟„„”是联之上句所由来也。

五.结语:

即使是过去了千百年,红楼梦诗词都不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因为它值得被铭记。那些如深海中的一粒粒珍珠的诗词曲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但是,红楼梦诗词未曾脱离小说为人诵读,尽管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红楼诗词是作为红楼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如各位金陵女子的判词,若失了背景,便少了深意,苍白无力,它是与小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红楼诗词中,大多颇有些悲哀的色彩,相对而言不易受到喜爱。红楼诗词的背景适合于封建时代,少了时代背景,在当今社会不易被人理解。

参考文献 :

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夜看红楼 书籍:《脂京本》、《程乙本》、《红楼梦诗词译释》

第四篇:红楼梦 研究性学习论文

本学期我们历史课题组的课题是《红楼梦》与康乾盛世,我们小组负责收集有关清朝和乾隆年间社会的繁华的图片及写文章。转眼间,18周已经过去了,我们开始完成最后的工作:结题。在研究期间,我们每周多会积极参与,认真完成。虽然这个过程看上去有些漫长,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也最终走过来了。

记得第一周开题的时候,当组长与我们确定好课题后,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就好像在长时间的干旱之后,临来了久违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组长分配了各个小组的小组任务后,各个小组都立即分头行动,寻找,搜集。各个小组需要的资料,成员个个都很激情。于是,在这种氛围下,第一贼后的任务很快便完成了,而且过程轻松高效。没留下一点遗憾。经过18周的努力,我们终于结题了,结束任务时,我们谈论着各自的研究成果。每次结束本周的任务时,我们都欢声笑语,一次次的任务被我们圆满完成,我们都很高兴,回望过去那一周的心情,至今历历在目。深刻的印象,那时的政治,经济制度至今让我深深震撼。

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好一幅太平之画。在星星点点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多彩,使人震颤。那个时期的文学成就,社会的盛况,无不倾洒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字里行间充满生的喜悦,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有生的喜悦,就有死的悲哀。纵有万丈之高,也终究有碎至平地的时候。偌大的大清王朝,任凭它的光辉,任凭它的不可一世,也终究成为过眼云烟,在史书留下一大片已故的辉煌。唉!这就是历史,让人无情让人无奈。

任何一个探究的过程有喜必有忧,有苦必有乐。《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研究它必然要花一番精力去细细品读,从而得到感悟。从《红楼梦》中我得到的一条结论:万物极盛之时,里极衰之时也不远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又懂得了:什么样的人间才是真正的人间,怎样的真相才是真正的真相。回到现实之中,回到起点,原来这一过程需要学习更多团结与合作精神,更多欢乐。唯有团结,上下一心,才能缔造奇迹,唯有欢乐才能持之以恒。

第五篇:红楼梦浅析

浅析《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翻开《红楼梦》,我们可以感觉到,诗词是小说灵魂的载体,假若缺少了这些锦上添花的诗词,那么小说就失去了灵魂,就缺少了诗意。很多专家学者都曾对红楼梦诗词进行研究,而且给予很高评价,一致肯定《红楼梦》做到了诗文与人物和情节的有机融合。大观园堪称诗的国度,以贾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以诗为海洋的鱼儿。宝玉虽为男性,却由于贾母宠爱,又自幼生活在一群丫鬟中,耳濡目染,也就具有女性化的特点。一群女儿在一起咏诗、作诗、题诗、赛诗,把诗当成了她们生命的一种寄托,诗成了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的人生也就赋予了诗意化。这里的“诗意”不单是形式上这些人物都会作诗,而且作家也写出了主要人物的诗人气质,用诗的方法展现她们的内心世界,甚至把某些情节都诗化了。

一.客观评论诗映现人物形象的诗意化

《红楼梦》中评论诗很多,有的侧重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的则侧重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就侧重刻画人物的性格来说,小说第三回中评价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还有宝黛初会,作者借宝玉之眼观黛玉所写赞词都属于这一类。

《西江月》二词本身并无意境美,但作者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把一个“痴傻疯狂”的贵族公子呈现在我们面前。贾宝玉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出身富贵,生活安逸,我们觉得他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宝玉偏偏“寻愁觅恨”。宝玉所追求的人生是诗意化的人生,他的诗意体现在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按照贾母、贾政等封建家长所希望的读书、中举、扬名显赫、加官进爵的路子走,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纨绔子弟,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子;他的诗意还体现在他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对女性的尊重,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而对身边的女性又爱又敬,也许这些女孩就是他心中完美的人吧。这两首词表面看来好像是作者在批评宝玉,其实作者是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将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做了深刻描画,这两首词是似贬实褒,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再看小说第三回中写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这里是写宝玉眼里的黛玉,整首词运用了比喻手法,使她的“病”、“泪”、心机聪敏、体态婀娜之姿跃然纸上,写出了林黛玉的弱不禁风与多愁善感的气质。还有,全诗没有一处写“美”,但一个富于病态美、风流绰约的美人呼之欲出,巧妙地表现出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林黛玉身上的诗人气质。这首词为黛玉在整部《红楼梦》中的出场奠定了性格基础。

二.人物自作诗词映现人物的个性化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物时,总是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则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人物的独特个性。诗词是大观园中人们心灵的慰籍,要描写一群聪明又富有才情的少女少妇赋诗填词,就已经很难了,而这些诗词还要映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那就难上加难了。但在作者精心描绘下,清灵清丽、多妒多疑的林黛玉,温柔敦厚、通情达理的薛宝钗,心直口快、娇憨纯真的史湘云,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的晴雯,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贾迎春……无不一一活跃在我们眼前。下面以宝钗、黛玉和迎春为例简要分析。

薛宝钗出身于皇商家庭,给皇家当买办,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她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她博览诗书,才思敏捷,可以说是个才女,也是个淑女。她的性格特质,从《咏白海棠》里可以找到见证。全诗用语典雅、风格庄重,其中“珍重芳姿昼掩门”有双关意,意既珍惜白海棠,又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淑女的矜持心理。大观园人事复杂,积弊日多,宝钗看得请清楚清楚,但她却从不说三道四。小说第七十四回“绣春囊”事件发生而抄检大观园时,虽然例外地不查她的蘅芜苑,然而她考虑这是搬出大观园的最好时机,因此借口母亲身体有病,顺理成章地搬出了大观园,从这里可以看出宝钗稳重的处世风格。又如“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可以理解为她的自况,也反映了她的审美追求。薛宝钗天资聪慧,深知为人处世、明哲保身的道理,她真诚地信奉封建道德,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女子,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社会里,任何的抗争都注定不会赢,因此,她养成了罕言寡语却八面玲珑的个性。她平日不爱打扮,不爱花儿粉儿的,不讲究穿着,不露锋芒,就连对宝玉的感情也是欲露还藏。

然而,最能深刻体现宝钗人生观的却是她所填的柳絮词,别人的柳絮词都写得不免伤感,唯有她往好了说。特别是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句,[3]可以看出她的追求,她的心劲。她崇奉封建道德,追求富贵荣华,但她身为女儿身,如果不能被选入宫,只好把这一希望寄托在未来夫婿的身上,因此她多次劝导宝玉重视功名仕途,走读经应举之道,体现了较强的封建正统意识。

与宝钗的温柔敦厚不同,黛玉则多疑多妒、多愁善感、孤高自许、敏感脆弱、爱使性子。《葬花吟》便是她多愁善感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

黛玉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花凋谢了终究会落到污泥里去,怎么能忍心让和自己一般纯洁美丽的花儿被玷污?还是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把落花收集起来,用“一抔净土掩风流”。怜花就是自怜,葬花就是自爱,写葬花就是写林黛玉的性格,只有黛玉这样身世、处境和性格的人才会去葬花,像薛宝钗不会,史湘云也不会。在这首诗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固然带有诗的夸张,但这绝对是出于她的真实感受。她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只好寄住在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性格内向,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说话尖酸刻薄,她自视甚高,视封建功名如粪土,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这当然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所以就和整个贾府格格不入,最后成了《红楼梦》悲剧主题中的主角。《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变故的代表作,道出了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也是作者曹雪芹强化人物性格主体真正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作品。同样是作柳絮词,黛玉的《唐多令》就写得缠绵悲戚,如“漂泊一如人薄命”、“叹今生谁舍谁收”等句,黛玉借柳絮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表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上下阕最后的六个字,同曹雪芹佚稿中宝玉出走不归和黛玉泪尽而逝的情节十分吻合。此后黛玉的结局也应了这预感,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此外,小说中还常有一些人物诗词本身算不上好诗,但从塑造形象的需要这个角度看,却又是非常成功的。如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元春让众姐妹每人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她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这就她性格的写照,她平时什么事也不计较,随性随缘,随遇而安。她虽然勉强凑成一绝,但内容空洞,没有意境,无艺术价值可言,不过,重要的是诗即其人读诗见人,我们可以从诗词中读出人物的个性。由此可见,人物自作诗词,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才情志趣和性格特点。1.诗词隐喻人物的结局

《红楼梦》中诗词歌赋另一作用是其它小说中的诗词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作者在诗词中预先隐写人物的命运,而且这种暗寓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

2.《红楼梦》诗词预先隐喻人物结局

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曹雪芹为主要人物写下的判词和曲子,这些判词和曲子,暗示人物命运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解读这些似瀸式的诗词对认识人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红楼梦》第五回)

两株枯木是林字,玉带倒过来读就是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生活上虽不乏衣食供养,却终究是寄人篱下,这般才女结局怎样?最后是玉带林中挂而已。从”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除了暗指林黛玉外,也暗寓了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便是指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她也曾劝宝玉追求功名,宝钗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品德,结局又会怎样?可惜徒劳无功,金钗雪里埋而已。端庄稳重、温柔平和的薛宝钗也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又如《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之一:

画:既非人物,也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出,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第五回)

这一首是说晴雯的。晴雯虽是个丫鬟,但却是曹雪芹倾注了最大热情的一个人物。“霁月”,指明净开朗的境界,雨后新晴为霁,寓“晴”字。“彩云”比喻美好,云成彩为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既隐含了晴雯的名字,也暗示了她悲剧性的命运。“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说晴雯虽是奴才,但从不肯低三下四的讨好巴结主子。十岁那年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地位低下,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于是升格为“主子的奴才”了,虽然只是一个丫头,但他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没有阿谀谄媚的奴才相。“风流灵巧”是晴雯的又一大罪状,按中国传统道德,是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女子要安分守己,不必风流灵巧,更何况奴仆呢。再加上晴雯容貌出众,性格倔强,这样必然会招来一些人的妒恨的。正因如此,晴雯后来只能被王夫人逐出大观园,在病中悲愤地死去。

又如《红楼梦》十二曲之《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只曲子是写贾元春的,我们看看曲子中暗寓的元春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是说刚刚过上好日子,受宠晋封贵妃,接着意想不到的坏事就来了;“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这一句暗示了元妃是非正常死亡,也就是,她自己不愿意死,也不到自然死亡的时候,结果不得不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这一句暗示了元妃的死亡是被人缢死的,大概这过程也很痛苦,她的芳魂是一缕一缕消失的,应该是死得很惨。“望家乡,路远山高”这句应该是交代元妃死的地点,不是家乡金陵,也不是北京,大概是在荒郊野外吧。“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是在临死时想托梦给爹娘,“儿命已入黄泉”这句确定是她是死亡了,最后的托梦给爹娘说什么呢?是告诉父母亲人,不要走到无路可走才想回头,一定要早做打算。这只曲子暗寓了贾元春最终将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

作者用预设手法,提前安排人物命运,从艺术结构上来说是极其高超的,它不仅能证明了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胸中有全局,也对后人探索原作的本来构思以及后半部佚稿的情节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三.人物自作诗似谶成真

小说除了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词外,就连人物平日咏柳吟花的诗歌也常常是谶语似的,我们还是以林黛玉为例吧,她的很多诗词,甚至席上行令时抽到的花名签,都可以寻出一些诗句作为她悲剧命运的写照。

还是以她的《葬花吟》为例,诸如“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粱空巢也倾”,可能就是贾府变故前后的谶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句就活画出黛玉死后尸体不存,仅剩一把火化“艳骨”的惨状,而埋葬她“艳骨”的这一抔净土,也不是在大观园里,而是林黛玉的苏州老家。因此,宝玉只能“对景悼颦儿”,宝玉不仅没赶上黛玉夭亡,而且也没赶上为她送葬,甚至连最后埋葬黛玉“艳骨”的是谁都不知道。

她的其它诗作,像《代别离 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咏白海棠、菊花、柳絮等作品以及中秋夜与湘云即景联句等等,也都能找到寄寓她未来的诗句。像联句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联,就可以看做是湘云和黛玉后来各自遭遇的诗意画。

除了诗词,甚至席间行令掣签时,签上的内容也能和擎签人命运联系起来。书中第六十三回写宝玉与众姐妹在怡红院夜宴,大家抽签为令,花签上刻有大家都熟悉的古人诗句,每人抽到的签上所写内容就是擎签人命运的暗语,下面除了举黛玉为例外,也以探春、湘云的令签加以佐证。

如黛玉签: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

“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是宋代欧阳修《明妃曲》中的诗句,该诗结尾是“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这正是暗示黛玉泪尽而逝的结局。

再如探春签:杏花——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

“瑶池仙品”,暗寓探春聪明灵秀,“日边红杏倚云栽”,表面看是说她命运好,所以签上又有一条注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这也许是说探春将来的丈夫会是有身份的人,但无论怎样,也弥补不了她骨肉分离的悲哀。“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早已把她的遭际预示明白了。

再如湘云签:海棠——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

“香梦沉酣”,首先使读者想到湘云在宝玉生日上吃醉酒后,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香梦沉酣,芍药花落了满身,而她浑然不觉的憨态。湘云生性坚强乐观,开朗豁达,她大大咧咧,感受不到周遭环境的复杂阴险,因此“香梦沉酣”又是对她的叹惋。

四.诗词之于小说的作用

我们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最高文学成就,各种文学样式在传承的过程中,有继承有发展,最后形成一座座高峰。所以,诗词曲发展到明清也成了文人雅士所爱好的艺术形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为背景,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纠葛为线索,着力表现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始盛终衰,唱出了一曲女性的颂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悲剧的震撼。小说的成功得力于它充分地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美,这种美不仅是外形美,而且更具内在美,这种美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仅是作者对她们做了细致的行动描写和肖像心理刻画,很大程度上让我们从小说的诗词中领略到了这些女孩的美,让我们走进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倾听她们的心声,感动着她们的感动,悲哀着她们的悲哀,与她们一起哭,一起笑。《红楼梦》中的诗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的,这也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同于其它小说的地方,这些诗词之所以富有艺术生命力,原因也正在于此。这也正如刘心武先生在谈诗词的作用时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曹雪芹将诗的隐喻性与叙事的纪实性有机融合,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富有诗意的写实小说。

下载学习《红楼梦》的一些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红楼梦》的一些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楼梦(推荐)

    《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

    《红楼梦》

    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

    红楼梦(节选)

    红楼梦(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贾宝玉、林黛玉性格特点。 2.理解贾宝玉、林黛玉形象意义。 3.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宝玉、林黛玉性格特点。。 2.理解贾宝玉、林......

    读《红楼梦》之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方法有感

    读《红楼梦》之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方法有感在选读《红楼梦》之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一章节的时候,对王熙凤的处事才能有了大致的了解。贾府作为封建社会钟鸣鼎食之家,其烈火烹油般......

    高中生物学习实用方法

    高中生物学习实用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物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

    学习古诗方法[精选合集]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

    浅谈一点关于学习的方法

    浅谈一点关于学习的方法 应团支书之邀,要向同学们谈一谈我对大学课程的一些我自认为还不成熟的学习方法,对此我不胜荣幸。下面我就姑且针对无机、微积分来谈一谈,如有雷同,不胜......

    学习英语方法

    学英语不应该从音标、语法开始学,在中国,许多人用这种传统的学习音标、背单词、记语法的方法学习英语,学习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英语还是不能正常的交流,这是莫大的悲衰。我们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