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读后感七年级 Word 文档
《弟子规》伴我成长
七(2)班 文静颖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朗朗的读书声传入耳窝,我的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涟漪,心中产生一股股羞愧之情。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看似简单的二十四个字却包含了极深的道理—父母呼唤你,必须赶快答应,而不应拖拖拉拉;父母吩咐你,应动作敏捷,而不是懒懒散散;父母教育你,必须恭敬听讲,而不是左耳进右耳出;父母责备你,应该虚心接受,而不可目中无人。可这些,为人子女十四年的我都没有做到。
从小在家,我便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娇娇女,不光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行为,甚至还养成了目无尊长,无法无天的“傲人姿态”,有的时候,还会为了一己私欲,对大人们提一些莫名的要求。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放学回家晚了,妈妈有些生气,便说:“你就知道玩,作业写好了吗?书复习好了吗?快要考试了,你还玩,像你这样,不如跟我们一起回家放牛。”
而对妈妈的责骂,我毫不迟疑的回了句:“作业没有写好怎么样,书没有复习怎么样,快要考试又怎么样,放牛就放牛,那又怎么样。”
妈妈也许是被我桀骜不驯的话语激怒了,扬起手就要打我,我却丝毫不害怕,反而把头一扭,说:“你打呀,你打死我就好了。”在我说这句话时,妈妈的眼眶红了,她气得发抖,最后也只是放下手,拖着腿走回房间。
现在想想,妈妈当时是该多伤心呀,她那扬起的巴掌不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吗?那时的我真是愚蠢不堪,竟然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怀胎十月,每一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日子,害怕我不舒服,害怕我受伤害,为了我,感冒、发烧不敢吃药,为了我不断呕吐,却只能硬撑着继续喝难吃的鲫鱼汤,为了我,妈妈走过一次次鬼门关,却仍毅无反顾,为了我,爸爸呕心沥血的在外拼搏,只为我能够读上更好的学校。十四年的含辛茹苦,只为了我的成长。
可我却成了那样的子女。岁月不饶人,如今,我已长大,可时光却渐渐浸蚀了他们的肌体,妈妈,您的眼不再那么明亮:爸爸,您的臂膀打满了伤疤。你们把所有一切都给了我,而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再一次在心中响起,乌鸦尚知反哺,小羊也知跪乳。“百善孝为先”,纵然,我的成绩多么斐然,都比不上为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之情。自今往后,《弟子规》将我伴我走完为人子女的一生。
学习《弟子规》
— 做一撇一捺的人 七(2)班 秦滢
《弟子规》根据孔子的教诲改编而成,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是我们生活典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而这与我之前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晨,妈妈在厨房忙活,叫我把握桌子擦一下,正在看电视的我磨磨唧唧的关了电视,极不情愿的拿起抹布在桌子上点了点;当我快考试时,妈妈便又唠叨起来,我不耐烦的用手捂住耳朵,反驳道:“够了!够了!再说我头都要炸了。”想起这些,我真是后悔莫及,平时父母对我的教诲,我竟这么不用心的听讲。哪还谈得上对父母的尊敬与孝敬呢?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句话告诉我懂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是十全十美,圣人尚且会犯错,但圣人犯错必当改错,这也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对于圣人来说,没有比改错还大的事情了,古人曹操虽然始终不承认自己有错误,但是他是能够绝对做到“知错改错”,这便也成就了他以后的胜利。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我更应该敢于面对自己的过错,我的心智、理智等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我们需要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改错如同一条通向大海的细流,只有疏通这条细流,我们才能够更好流向大海,流向广阔的天地。“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段话,与小时候父母对我的谆谆教导是多么相似啊。小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乱拿,更不能私自藏起来”,爸爸还告诫我一种随意拿别人物品的行为就是“偷”,而“偷窃”是人类最可耻的行径。今天,再一次学习到这种正确的道德品质,我的心灵再次受到了震撼,它们犹如一座站立在马路边沿的指示牌,在我未来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生涯中,为我的行为标明了方向。
《弟子规》里的道理很多,它们是一颗颗耀眼的明星,总能在漆黑的夜里,点亮整个天空;它们是一首首边塞的曲子,总是在我们孤独无助时,抚慰我们的心灵;它们是一朵朵五彩的鲜花,总会在寒冬腊月里,为冬雪再添一丝妩媚。它们是航海者的北极星,是孤独旅人心里一片麦田,是明天,是希望……
浅谈学习《弟子规》后的感受
七(2)班 沈日华
《弟子规》的学习,使我明白两大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第四课“信”中,我明白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诺言,便是守信,不能遵守自己的诺言,无论是出自于不得已,还是故意为之,都违反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信。其中一段“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讲究的便是“信用”二字,这与《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同出一辙,都是希望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开口讲话,都要考虑到自身能力,对于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花言巧语的欺骗他人,等到需要实践时只能一味的拖拉;对于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只不违背道德与法律,就应尽力为别人办好,这便是“信用”。
在《弟子规》第五课“泛爱众”中,我明白了“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老师一直跟我们说,光有出众的外表,只是穿着一身华丽的皮囊,随着时间的流逝,皮囊终会枯萎、死去。外表美并不可贵,可贵的是内在美。的确,我们并不缺乏外表美,我们着实缺乏内心的修养,老师还告诉我们,要提高内心的修养,我们需要向圣人看齐,做一个举止端正、品德高尚的人,像孔子一样安贫乐道,像孟子一样不低眉变腰,真可谓“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同样“才大者,妄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有才能的人,处理事物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非凡,人们之所以欣赏他,是因为他的才华,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说大话,所以在班上,我最敬佩成绩优异但又脚踏实地的同学。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从不标榜自己的才华,却自然而然被授予“三好学生”的称号,面对那些整日里号称自己熟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同学,却不能渗透书里的精华,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次《弟子规》的学习真是受益匪浅,从今往后,我一定端正自己的态度,从才、德两方面真正的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凡出言 信为先
7(1)班 雷奥琪
根据先师孔子言论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无论是在德行建设,还是日常行为,都给予了我们极大影响,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凡出言,信为先”。
“凡出言,信为先”讲究是“信用”,如果承诺,断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博玄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向来以信用示众,那么,对你今天的言行,纵使对方存有疑惑,也会马上释解而再次相信你;但如果你向来不讲究信用,那么,即使对方今天相信你,马上他们就会改变意见”。多么精辟的言论呀!
在今天的社会,信用是尤其重要,与人相处,若不讲究信用,等于失去了立身之本。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达官贵人,若不以信待人,必然一败涂地。曹操华容道放走项羽,讲究是信,吕布谋杀萧何,是不信,结局一目了然,曹操虽然没有了项羽,但他赢得众贤才能将的拥护,于是一统天下,吕布虽除去心腹大患,但她内心却不得不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一死,吕布也再无多大能耐,这便是不讲信用惹得祸。
信用是交友的方法,是处事的原则,是立身的根本!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一定要时常反省自我!真可谓以信为本,才能正身!
背诵《弟子规》有感
七(2)班 卜莲子 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可以熟背《弟子规》,这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更让我兴奋的是通过这次背诵,我又懂得了很多道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短短二十四个字让我愧疚难当!之前,在家里,我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活、田里的农活,总认为应该理所应当的由父母完成,以至于,有时候,妈妈叫我帮忙洗碗,爸爸叫我帮忙放牛,我总是借口百出,要不洗作业,要不看书,爸爸妈妈为了我的学习,也就没有再打扰我,可现在想想,我的那些书真是念反了,书里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我却只认得几个字,未曾了解他的用意。我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愧对老师的教导,读书的真正价值在于“用”,否则便是读死书。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与我对比,简直是天差地别,作为一个反面教材的我,实在应该引起重视,其实,长辈辛苦为我们劳作,作为最简单的对他们的回报,便是在日常小事上,端正自己态度。
“朝起早,夜眠迟。”意思是早上早一点起床,晚上要迟一点休息。学校食堂门口树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晚上多一份准备,白天少一份担忧”。这是在教导我们,不要临时抱佛脚,今日事今日毕,作为学生更要在健康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所谓“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就像妈妈说的:“学生是学习的年代,是精力充沛的年华,是读书用功的时期”,那么精力充沛的我们“朝起早,夜眼迟”不是很应该吗?
我学习到的道理还有很多很多,佛家讲究悟”,真开心,我也能够渗透书中玄机。
顿
“
学习《弟子规》中道理
七(1)班 李欢
《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先师孔子的言论编写的,留给后人的一部不朽著作,它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事。
首先是“入则孝”,“百善孝为先”,纵然一个是多么的翩翩君子,是多么的才华横溢,都比不上对父母的孝道。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能来到世上,接受到周围的一切,这都是父母给予我们。当我牙牙学语时,他们不耐其烦的教会我一二三四,当我想握起铅笔时,他们手把手告诉我横撇坚捺,我知道的第一个英语单词是他们教给我的,我懂得的第一个知识,也是他们传给我的,可是?他们却从来不向我乞求任何回报。难道父母是应当的吗?不,当然不是,父母之于我们,就像四季之于自然,终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爱需要传递,生命才会永久不熄。
接下来是“出则弟”,“悌”者,尊长爱幼也,在我懂得需要孝敬长辈之后,我想到了我的同辈,他们或是长于我,或是年幼于我,孔融十二岁便知让梨于兄长,那是对兄长尊敬,曾国藩保护其弟曾国全,那是对弟弟的疼惜,就像一首歌里所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不管是年长于我的,也不管是年幼于我,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华夏子孙,都需相亲相爱,相伴相扶。
再往后是“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书中告诫我们“便后洗手”、“保持衣物干净整洁”、“不可挑食”、“不可钦酒”、“别人的物品不可乱碰”、“有急需向别人借才可拿用”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作为一个男生,我想最需要“站如松,坐如钟”,“步从容、立端正”,万不可糊弄自己以求一时舒服。
“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是最重要的准则,与人相处如若没有信,那便失去立身之本。“见人善,则思齐,见人恶,既内省”,我们需要向德行高于我们的人学习,努力向他们看齐,面对,德行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应该谦虚,反省自身问题,就像《亲仁》中所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害。”不管“信用”、还是“自省”,“信”篇中都对我们作了明确的要求。
“泛爱众”,当我们自身拥有无限爱之后,我们需要把这份爱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爱需要我们传达,能够传递的爱才是大爱,只有传递了爱,我们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发展。
当我都能做到“孝、悌、谨、信、爱、亲仁”,那么我们便是亲自力行了为人之根本。在这六项都达到标准,我们就需要去学习,就像《弟子规》中所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学文便是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若想再进步,就需不断的去研究,读书可以使人明心智,读书可以使人求确义。人非圣贤,谁会无过?但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学习《弟子规》有感
7(1)班黄子豪
在瓜果飘香的十一月里,我们迎来了《弟子规》的学习。
打开《弟子规》,密密麻麻的小字,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但仔细的理解每一句后,顿时让人觉得精神舒畅。
它教会我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一个如果不孝敬父母,那便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底线。“孝”是关爱父母的表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不要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来伤父母的心,不要偷摸拐骗使父母蒙羞。当父母老去,我们必须处处关心父母“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孔子离去,其子为其守丧三年,三年过后,每每想起父亲,仍是痛哭流涕,可想而知,孔子在世时,孔鲤对父是何等孝顺啊。“敬”是尊敬父母的要求,既然尊敬,就需处处端正自己的态度,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古代王室都十分讲究礼仪,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并为了感谢父亲的养育与教诲,感谢你几十年打拼的天下,特追封为父亲为“魏武帝”,这是尊重父亲的表现,真可谓“事死者,如事生”。
它还教会我要尊重老师,师者,再生之父也,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苦苦培育着我们这些幼小的禾苗:老师是燃烧的蜡烛,燃尽自己的生命,呵护我们健康成长,老师是我们迷路在漆黑小道上明亮的灯火,为我们照亮回家的道路,可是谁懂老师恩呢?老师是父母,他们的行为从不追求回报,课堂上,他们生动精彩向我们传授知识,却得忍受着喉干舌燥,下课,他们又会跟我一起玩耍,牺牲了自己宝贵时间,我们要尊敬老师,就像对待我们亲生父母,如果说,父母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那么老师便是我们第二次生命给予者,对他们的尊敬,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感恩
7(1)班王超
这次活动,不光让我背熟了《弟子规》,更让我从中体会到平凡而深刻的道理,就拿其中一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说,短短的二十四字却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子女的道理。回想起小学五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悔不该当初。那天,跟往常一样,我又翻箱倒柜的将家里的小电视从楼上搬到楼下,将楼下的锅瓦瓢盆从楼下抗到楼上,我当时的唯一想法就是:爸爸妈妈没时间陪我,我就得让他们后悔。我又将家里的鸡从笼里赶到隔壁家沙地上吃稻子,害得隔壁奶奶不知如何是好,忙不颠的赶鸡,天气热,我将家里的满满一缸冷水,从头往脚下不停的灌,冷得我直打喷嚏,还不停叫着痛快。也不知道是由于害怕,还是别的原因,眼见着爸爸妈妈快从田里回来了,我的心里一下子着急了,我连忙去山上把放走的鸡捉回来,可是山太大了,鸡又会飞,我的鸡呀,他们仍意犹未尽,可是,我害怕了,我怕爸爸回来,会再一次用棍子抽得我皮发紫,邻居奶奶见我在山上抓鸡,便好心的说要帮我忙,可当时的我哪懂得感恩呀,我心里害怕,又恨爸爸会打我,于是便十分生气向她顶撞过去,至今,我仍记得我当时的话:“不需要你假装好心”。我想老奶奶是真的生气了,可是我……
18点整的时候,爸爸回来了,一进院子就见我在笼边哭泣,又望望鸡笼,一只鸡也没有,回头看看家里楼
下桌子上乱七八糟的放着一大堆从楼上搬下来的物品,爸爸果真生气了,棍子再一次毫不留情落到我的屁股上,屁股肿了,我嚎啕大哭起来,爸爸骂我没有出息,在家里尽干些没有明堂的事情,我恨他从来都不关心我,只会打我。我们僵持着,爸爸让我认错,我死也不愿意,时间在一分一秒中过去,天黑了,夜也静了,全村的大部分都围到了我家。他们劝我爸爸,说孩子小,打也没有用。他们安慰我,说爸爸是为了你着想,你这么做,多么让他伤心呀。难道真是这样吗?难道,我真的错了?我停止了哭泣,但这件事情至今仍存留在我记忆里。
不下于十次背诵再加上老师讲解,我终于明白了,作为爸爸的儿女,我怎么能一味的索取父母的爱,而不去考虑他们的感受。炎寒酷暑,他们都不停的田地里劳累,而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不停的要求更多的服务,他们给予我的够多够多了。
父母盼望着我终有一天会长大,因为他们真的很累了,而我能够让自己这么一味的放纵下去吗?假如二十年后,我才能够懂事,那时他们还能够享受我的温暖吗?从现在做起吧,去感恩我的父母,让他们不再那么的劳累,让他们开开心心的度过与我在一起的余下五十年,就像妈妈十月怀胎时,他们和我在一起那样。
从《弟子规》中端正自己的行为
7(2)班 佘倩
最近学校了组织了学习《弟子规》的活动,整个校园都掀起了一股学习《弟子规》热潮,我也被卷进了这股热潮中,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很多道理。
拿“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衣贵洁,不贵华”两句话,对我后来的吃饭、穿衣带来了很大影响。我就有一个典型的挑食毛病,在家里,如果妈妈红烧肉,我就很少开口吃饭,可是,在学校,条件根本没有家里好,在家里,妈妈为了让我开心,餐餐都可以红烧肉,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吃着大锅饭,我开始十分不满了,我再也不愿意到食堂打菜,看着同学们的青菜、豆芽,我气愤极了,我知道我的肚子也很饿,可是,对于那些饭菜,我始终没有什么味口,同学们都劝我说这些菜也有不同的味道,我不相信,我将卡里的余钱兑换成现金跑到超市购买了一大堆零食,当同学们都在津津有味的用饭菜来填饱肚子时,我用巧克力、棒棒糖不断来满足我的口腹之欲,当然,故事肯定会向下面的情节发展下去,因为吃零食过多,有一天中午,我趴在水池边吐了一大堆秽物,我的身体难受极了,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在穿着上,我没有什么大毛病,因为妈妈从小就告诉我,衣服不能追求潮流,大家都追求的东西,并不一定就好东西,而且很可能很不适合自己,穿衣服,要穿出自己品味。虽然当时的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我想他与“衣贵洁,不贵华”意思应该相同吧。在街
上,看到那些哥哥姐姐们穿着与自己年龄不相同奇装异服,我也会非常难受,好像那件衣服是穿在自己身上。我的弟弟要求妈妈给他买两百元的衣服,我总是会不停的训斥他,在我认为,贵衣服,也只是贵,根本没有别的价值。没有想到《弟子规》中也同样有这种道理。
通过这次弟子规的学习,我懂得了不能浪费粮食,吃饭不能挑食,要做到营养搭配均衡;同时在衣着方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能只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忽略了衣服真正的作用。一次《弟子规》的学习,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也让我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它将伴我一生,去端正我的行为。
我从《弟子规》中学到的
7(2)班刘龙辉
学校里举办《弟子规》的学习,全班同学积极响应,并各自根据自己所学和感受,写下了很多感受!而我也一样,从《弟子规》中,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且我也深深知道,“学以致用”才是最高境界!
但是,我想从文字方面谈谈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首先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弟子规》之所以很快的被同学们接受,不仅是因为他的思想深刻,其表面的“对偶”的修辞手法,更是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就像外面美与内在美的关系,内在美需通过外在美展现在大家面前,如果《弟子规》中思想性占据百分之七十,那么对偶性必然占据百分之三十。正是因为对偶的修辞手法,才使《弟子规》里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明显的节奏感才能够使同学们感受到抑扬顿挫,读起来激情澎湃。
其次是: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个很深的哲理,如果用艰深晦涩的语言,那只能专业人士才能够看的懂,《弟子规》则不同,他的哲理深刻,却十分通俗易懂,比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读起来不光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大街小巷,老少皆宜,成为了教育幼儿的早期读本。
就像老师跟我们讲解时讲过的一句话“你们不缺思想,你们缺的是书写的思想的能力”,《弟子规》在这一方面给了我很大启示。
第二篇:弟子规读后感七年级
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我想,编者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就要讲道德,有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不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吗?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弟子规读后感七年级,欢迎查阅。
弟子规读后感七年级1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了。《弟子规》的每句话都很短,只有十二个字,但里面的含义非常丰富。我的这本《弟子规》读本中还附带有很多流传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弟子规》是教我们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别人友好相处,在学校尊敬师长的行为规范,原名《训蒙文》,是根据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导编写的。从古代到现在,小朋友们都在学习这本书。
《弟子规》一开头就教我们“首孝悌,次谨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接着就教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和姐姐平时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时我看书入迷了听不到妈妈叫我的声音。
父母养大了我们,我们该怎样孝敬他们呢?《弟子规》是这样教我们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们请安问好;傍晚回来了,要向父母报平安。这里还有一个“黄香温床”的故事呢。
黄香是东汉时的一个小孩子,他对父母十分孝顺。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对父亲非常体贴。
夏天,黄香每天都熬一锅清凉降火的青草茶让父亲喝,让父亲消去暑气。晚上,黄香用蒲扇扇父亲的床铺,直到枕头、竹席都没有热气了,才让父亲上床睡觉。
冬天,黄香每晚都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直到把被褥暖热了,才请父亲上床睡觉。
《弟子规》中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段话我不太理解,读了更让我感动的故事“卧冰求鲤”,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讨厌我,我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算得上难能可贵。”
王祥是西晋时临沂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给他娶了后妈朱氏。朱氏经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觉得她是长辈,一直都很孝顺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鲜鱼,可到处都买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边,准备把冰凿开来打鱼。冰太厚,很难敲碎,他就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后来,终于在冰上凿开一个大窟窿,有两条受到感动的大鲤鱼从水里跳出来。王祥带着鱼回到了家,继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黄香和王祥都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妈妈累了,我就给他们捶捶背捏捏肩;妈妈胳膊疼了,我就给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东西就先让爸爸妈妈尝一尝。
当爸爸妈妈老了的时候,我也要天天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我都会认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上网查资料,找到正确的答案。
《弟子规》教会了我怎样去孝敬父母,还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弟子规读后感七年级2
《弟子规》这本书想必大家一点也不陌生吧。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根据至圣先生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一部知识丰富的书。这本书教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范,礼貌待人,孝顺父母等,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在学习这弟子规的同时,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别小瞧这三个字,其实这每三个字到含有一个深刻的道理,与《三字经》差不多。如果明白了这两本书其中的道理,便能知天下。“弟子规”中的“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的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了。《弟子规》中的道理不懂得,要想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想交朋友,千万不要交没有道德的朋友,要交有道德的朋友。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不了还有余暇,那就应该读读《弟子规》与《三字经》啦。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弟子规》,还有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可同样是三个字,有什么不同呢?
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介绍吧。《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课本,古人说:“熟读三字经,方能知天下。”你说这三字经厉害吧。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的确确是一本十全十美的书,当然,读过他,并会背,而且要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人,那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读过它的人,当然是受益匪浅了,但令人可悲的是,现代人都很少读它了,甚至连看一眼都不愿意。大家可千万不要这样啊,你难道不想做一位十全十美的人吗?你肯定回答,想。那你为何不去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呢?
是太难了吧,没关系的,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啊。《三字经》、《弟子规》这两本书都是差不多的,三个字一句话,三个字一句话,但在这“三个字“里面,却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们可以让你变的十全十美,快来读吧,它们正等着你呢!
弟子规读后感七年级3
中华国学经典《弟子规》是一本决定你的行为修养和命运的书,在你误入歧途时,它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同每棵树上的年轮,如同东边初升的太阳,给你指引正确的方向,让你守得云开。
我是一个任性、倔强的女孩,从不懂得孝顺父母,更不会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有时,做了一些让父母伤心、难过的事,也不会主动去安慰他们。自从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它如同初春的雨水,洗净了我心灵的污垢,让我懂得了“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素材。它让我懂得了:在父母和我们发生争执后,如果我们执意顶嘴,就会闹得不可开交,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时刻警醒着我“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父母叫我们,我们再三推脱,父母有时要我们去做,我们却不立刻行动,读了《弟子规》后,我们会明白“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有可能会去选择做一只“缩头乌龟”,从而萎靡不振,也有可能会去选择自暴自弃,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同时也懂得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敢于面对,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而应该奋发向上,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因为任何美好的结局都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
一个人要经历像蝴蝶那样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变得完美无缺,同时,也是这痛苦的蜕变,使蝴蝶抛去了原来丑陋的躯壳,获得了魅力的身躯。夏天的知了,它们也是经过痛苦的蜕皮,才可以振翅飞翔。同样,人就如同那蝴蝶和知了,只有经历过,尽管这个过程很艰辛,但坚持下去,持之以恒,终究会变成美丽的”蝴蝶“,振翅飞翔的”知了“。在初步接触《弟子规》时,我就被它所蕴含的知识吸引了,每天,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面所说的点点滴滴,每天,我都会很”累“,但是,我选择坚持,我的父母现在高兴地不得了,说我变得懂事啦,这可多亏了《弟子规》,我相信,在我慢慢蜕变的同时,我的人生也会更加的精彩,人生的道路也会更加的平坦。
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令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想了许多,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受到过《弟子规》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习气来成长,长大以后,这个恶习早已变得根深蒂固了,所以,当他走入社会,在工作里面跟领导、同事的关系一定不可能处的融洽,哪怕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么家庭生活也不一定能够幸福,因此,没有良好的教育,吃亏的绝对不止这一个孩子!他还会影响到到身边的人。所以,国学经典《弟子规》就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在日益衰老,我们日益长大的同时,他们的眼角会多出一条条皱纹,他们的头发会多出一根根白发。父母把他们的爱全部倾注在我们身上,父母的爱比天高,比海深,在父母尚未”老“去的时候,我想作为孩子的我,应该回报他们,在他们累的时候,帮他们捶捶腿,揉揉肩,在冬天冷的时候,帮他们暖一暖被窝,在他们无聊的时候,给他们唱首歌,讲个笑话……尽管这些只是沧海一粒,但,我会尽力做到,让他们少一丝忧愁,多一份欢乐。是国学经典《弟子规》让我有了这翻天覆地的改变!
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使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从容,它对我们有益无害!
弟子规读后感七年级4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弟子规读后感七年级5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向世人演绎着不败的神话在世人面前树立着礼仪之邦的称号,可是这一切都成为过去,而今天,《弟子规》中所讲述的礼义孝悌却成为我们现代人的追求,重新追寻礼仪之邦的佳话,检讨我们现在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中所讲述的孝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切以父母为中心,就过最早的考经也说过“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多么的重要啊。
在古时,我们有用“乌鸦反哺之情”来比喻人的孝心,讲述一个人的孝情,以此来激励我们。
大舜,处在一个极度压抑的四口之家中,他承受着家人对自己的迫害,却仍然怡色柔声,希望父母有一天能改正行为,经过一番努力,许多年后家人改了恶行,家变得和睦和乐。这是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有纯诚目有高度智慧的孝行,改变了顽嚣的父母而今天的我们,把父母的叮咛说成啰嗦,不能容忍父母对自己的一点小批评,父母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时,就说父母的不是,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你不是当官的爸爸,而是一个农民,一个每月几百元的工资的穷父亲”在我看来他是在侮辱他自己。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也在向更高水平发展,可是我们为什么忘了那最初的自己?就连最基本的孝也变得那样的难。
不仅是“孝”在退变,就连“礼”也开始瓦解。
《弟子规》中“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直”的简介说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可知道礼的分重。
古人最注重礼节,礼节的周全是对对方的尊重,有敬意之礼,先人们一点点积累的名声,响彻世界的“礼仪之邦”的代号——中国,却渐渐地被我们一点点的抛弃。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书本上的两三幅旅游警示牌,那可是外国的风景区,在他们的警示牌用两种语言写着同一句语言:“请别乱扔垃圾”一种是英语,而另一种却是醒目的中国字,可见我们的国人到他们那儿去旅行时,是多么的不讲文明,为什么总是忘记,真的是时间的巨轮滚动得太快吗?我们一定要丢掉“礼仪之邦”的美好称号吗?
读后《弟子规》我们感悟,我们反醒,我们应该重拾那已被遗忘的记忆,找回那最初的自己,我们将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是我的信念,找回是我的目标。
弟子规读后感七年级
第三篇: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篇1
“孝”是一个多么平凡而又拥有深刻含义的字眼啊!多么像一个孝顺的儿子背着一个年迈的老人啊,这就是孝!那么孝又是什么呢?孝不就是长大了打工赚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吗?孝难道不是给父母买买好东西吗?不是的,孝是简单的多陪陪爱自己的人;孝就是过年回家多看看家人,陪他们说说话,交交心。孝是……
《弟子规》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孝的语句,书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圣人教育学生的一些发法。学生首先要孝敬父母,服从兄长,其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人要讲究信用。对他人要有爱心,要亲近和崇拜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做好了这些之外,如果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应该多学文化知识。
当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不禁想了想我自己,有这样做到吗?父母叫你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情要你去做的时候,千万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偷懒。记得有一次,妈妈叫我帮她做一下家务。我心想:我才不要,做家务这么累。于是我便找了个借口说:“不行,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妈妈听了,摇了摇头,继续开始辛苦地洗衣服。看着太阳高挂在天空,温度持续上升,妈妈在烈日当空下洗着衣服,汗水不断往下流。看到这里,我不禁脸红了,心里感到了愧疚。父母每次让我做点小事,我都拖拖拉拉,总喜欢说:“马上我就去,看完这一集就行了。”是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学着记住这句话,把它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每当父母让我做什么事情时,如有偷懒或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时,我便会用这句话来警告自己,做事情千万不能再这样马虎对待。
当读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的时候,我想到了古代的孝子王祥。她的母亲去世了,继母对他很坏。一天继母病了想吃鲜活的鲤鱼。于是王祥便为继母捉鱼,但河水已经结冰了王祥变脱掉自己的衣服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捕鱼。对啊!虽然继母不喜欢他,但王祥依然孝敬继母,父母喜欢我,我孝敬父母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能很好地孝敬他们,那才是一种孝顺。
孟宗泣不管母亲说什么他总是照着去做。孔融四岁能让梨,这都是孝。孝无处不在,《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孝。
弟子规读后感 篇2
今天爸爸又叫我读《弟子规》。我可是读了N遍了,曾经背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还读,岂不是浪费时间?如果用来玩悠悠球该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没办法,谁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无奈地拿着书,有气无力地哼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哼着哼着,几年前第一次学《弟子规》的情景又浮现出来:和蔼可亲的蔡礼旭老师笑眯眯地问我们,《弟子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呀?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读的,也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背的……蔡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坚定地说《弟子规》是用来“做”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对照《弟子规》我发现我有不少地方还没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有时只顾自己玩,对父母、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父母、老师没有打我是对我的爱护,我应该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从现在起要认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赶紧坐好,认真的读起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爸妈叫我早点起床,要么锻炼身体,要么诵读经典,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有点懒散,有点拖拉,这其实是浪费时间,看来,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走如风!”又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爸爸说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而“勿畏难勿轻略”则是鼓励我在学习中要知难而上,不要轻易言放弃,要刻苦钻研,在钻研中获得乐趣。
当读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时,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读的就是圣贤的`书,有些同学看一些不适合的书,读这些书,不但蔽聪明,坏心志,而且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损失可大了。
感谢爸爸又让我读《弟子规》,从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要把《弟子规》当作我的良师益友,让它作为我生活学习的指南。
弟子规读后感 篇3
“弟子规 ,圣人训 ;守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从幼儿园开始,我就能随口吟诵《弟子规》,背得琅琅上口。然而那时,我并不大明白里面所讲的含义。
上了小学后,学校让我们多诵读国学经典,了解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每天晨读都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国学经典。渐渐地,我便对《弟子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弟子规》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作。它是中国旧时的启蒙课本,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它让我们不仅了解古文化知识,还能汲取先人的智慧。
读了《弟子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句的含 义是:在家中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回应,不能慢吞吞地回答。父母有事要我们 去做的时候,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懒得去做。
父母教导我们时,必须 恭恭敬敬地将父母的话记在心里。当我们犯错的时候,父母责备时,我们应当顺从地听父母 的教诲,并且承担自己所犯下的过失,不可以顶撞父母,再让他们伤心生气。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看中医,带回几包中药回家煎熬。药煎好后,妈妈盛了一碗药汤让我喝,我刚喝感觉有点烫,就说:“那么烫叫我喝!我不喝!”妈妈急忙去把药汤降温,我喝了一口太苦了,大闹不喝了。妈妈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不停顶撞,气在心头我就把药汤倒掉;妈妈两眼充满泪光,默默无言的走进房间伤心落泪!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是好。父母含心茹苦把我养育,我尚末为他们分担,还让他们生气,真不该。此时,“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我心中回响,我急忙去厨房煎药。
学习《弟子规》,可以引导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常常读《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
弟子规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是钱文忠把《弟子规》翻译成我们能够听得懂的话而写成的。它能够让我们讲文明树新风、有孝心,还有尊老爱幼......
其中有一句让我觉得说得特别的好,那就是:“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意思是说:你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家里特别的富有就要去讨好他,献媚于这种财富;你也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很贫穷就瞧不起他,自己却在旁边洋洋得意。你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旧了或者过时了,你就很讨厌它、厌弃它;你也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是新的或者是很时尚、很流行的,你就去喜欢它。“勿谄富,勿骄贫。”是叫我们不要欺软怕硬;“勿厌故,勿喜新。”是叫我们要清廉和节约,不要喜新厌旧。
还有一个词叫做“重且舒”,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我们说话时的声音要重而且还要很缓慢。在这个词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是:从前有一个人他叫侯思正,他在说话时总是吐字不清、咬字不正,但是他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告发别人从而当了官。他原来是一个衙役吗?所以当了官以后,武则天就命令他去审理案子。他就小人得志,一天比一天歹毒,他有一天去审理一件案子,他审理的是一位忠臣,很高的官,名字叫做魏元忠。但是,他说的话谁都听不懂,然后侯思正就拎起魏元忠的两只脚,把他放在地上拖来拖去,魏元忠火了,然后大声叫道:“你说话不清楚,我听不懂怎么回答你!”他说得既有力又缓慢,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然后侯思正又说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话,一个官员觉得这个侯思正实在是太逗了,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当场就笑得喘不过气来,然后她说:“竟然有这样一个人啊?这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还整天乱讲。”后来这个侯思正结果非常的惨,而且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大笑柄。所以说话太急、吐字不清楚,是一个非常要命的毛病。
正如封面上写的一段话:《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祖先留下来的,教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
弟子规读后感 篇5
暑假期间我来到了图书馆看了《弟子规》一书,这本书每句话都很短,只有十二个字,但里面的含义非常丰富,深刻的影响着我。
《弟子规》是教我们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别人友好相处,在学校尊敬师长的行为规范。从古代到现在,小学生们都在学习这本书。
《弟子规》一开头就教我们首孝悌,次谨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接着就教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和姐姐,哥哥平时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时我看书入迷了听不到父母叫我的声音。
父母养大了我们,我们小学生该怎样孝敬他们呢?《弟子规》是这样教我们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们请安问好;傍晚回来了,要向父母报平安。
《弟子规》中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段话我不太理解,读了更让我感动的故事卧冰求鲤,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讨厌我,我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算得上难能可贵。
王祥是西晋时临沂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给他娶了后妈。后妈经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觉得她是长辈,一直都很孝顺她。
一年冬天,后妈想吃鲜鱼,可到处都买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边,他就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最终把鱼带回了家,后妈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王祥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父母累了,我就给他们捶捶背捏捏肩;妈妈胳膊疼了,我就给她揉一揉;有好吃的东西就先让父母尝一尝。当父母老了的时候,我也要天天给他们讲故事,做家务;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都会认真地回答。
《弟子规》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今后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 篇6
《弟子规》这本书想必大家一点也不陌生吧。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根据至圣先生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一部知识丰富的书。这本书教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范,礼貌待人,孝顺父母等,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在学习这弟子规的同时,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别小瞧这三个字,其实这每三个字到含有一个深刻的道理,与《三字经》差不多。如果明白了这两本书其中的道理,便能知天下。“弟子规”中的“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的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了。《弟子规》中的道理不懂得,要想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想交朋友,千万不要交没有道德的朋友,要交有道德的朋友。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不了还有余暇,那就应该读读《弟子规》与《三字经》啦。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弟子规》,还有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可同样是三个字,有什么不同呢?
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介绍吧。《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课本,古人说:“熟读三字经,方能知天下。”你说这三字经厉害吧。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的确确是一本十全十美的`书,当然,读过他,并会背,而且要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人,那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读过它的人,当然是受益匪浅了,但令人可悲的是,现代人都很少读它了,甚至连看一眼都不愿意。大家可千万不要这样啊,你难道不想做一位十全十美的人吗?你肯定回答,想。那你为何不去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呢?
是太难了吧,没关系的,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啊。《三字经》、《弟子规》这两本书都是差不多的,三个字一句话,三个字一句话,但在这“三个字“里面,却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们可以让你变的十全十美,快来读吧,它们正等着你呢!
弟子规读后感 篇7
从小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于一个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命运……
-------题记
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面对这个两百多年前的站立规矩:言行慎重。《弟子规》告诉我们:这是必须要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走路的时候,不要慌慌张张,要一步一步从容稳重的走;站着的时候,不能歪歪扭扭;叩拜时,不能开玩笑,要严肃、恭恭敬敬的弯下腰;在面对长辈时,行礼要心存恭敬,举止得当,从容小心。
站的时候,不能弯腰驼背更加不能抖脚。站如松,要像松树一样挺拔。要抬头挺胸,义气凛然。
走路要有走路的样子。步伐不要匆忙乱赶,行如风。脚步要像风一样的轻盈,使人内心自在。
坐的时候,不能乱动,乱摸。坐如钟,坐时要像钢钟一样稳重。
睡觉的时候,不能翻来覆去。卧如弓。身体自然弯曲就像一张弓一样。
人不可以太注重外表,多注意这个人的内在,通过观察一个人,观察他是不是手守礼、尊礼,懂礼,可以看出这个人在社会中有没有地位;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未来成就……
《弟子规》中又提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东西。一、在古代进门时,脚不能踩在门槛上;二、在站的时候,不能一直脚支撑着整个身体,这样显得十分没有礼貌;三、坐在地上时,大腿不能岔开;四、坐或站的'时候,不能摇动大腿……这些举动,都会让你显得很轻浮,在社会上不能生存,也会导致长辈不喜欢,也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一个注重外表礼仪的人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尊严、自信与威严,也得到了别人对你的尊重。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当然,她也会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要求。我想,这些都能做到,一定是一个在社会中人缘好,容易被接受,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如果,觉醒的话,就朝这个目标前进吧,你的付出,一定会有你想要回报,加油。
弟子规读后感 篇8
李毓季,山西绛州人,字子潜,平生只考中过秀才,生平主要活动是教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论语》中的“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分为五个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加以演述,编纂成为一份《训蒙文》。该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以及求学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实用,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乾隆年间经贾存仁修订改编。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爱我,我孝敬父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不爱我,我又能孝敬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有这大爱的小男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是父母的宝贝。
而东海县中山镇徐海路小学四(1)班的.胡继山,生活在一个困难的家庭,双肩早早担起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的重任。每天早上,胡继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擦身子,做饭,做好饭后,还要一口一口喂妈妈吃,可妈妈因为生病心情烦躁,老是发脾气责骂小继山,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照顾妈妈。而我,看到这,真是满面羞愧,顿感惭愧。的确,自己是应该感到脸红,羞愧。
因为在家里,我就是一个骄傲的公主,从不懂得孝敬父母,只觉得他们对我好是理所应当,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读《弟子规》,使我改变了许多,长大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学会了感激父母,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与此同时,也使我得出了一个小结论:如果把家比作一间小屋,那么父母就是照亮这间小屋的温暖阳光。
从今以后,我要多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不再做骄傲公主。
弟子规读后感 篇9
《弟子规》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 篇10
从小就跟着妈妈或者录音机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篇章,当时我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那时候背过的现在也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弟子规》当中的一些章节我还记得很清楚,因为做了学生后悟出了些其中的道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再去好好学习。有些同学学习成绩不错,还很多才多艺,别人都很羡慕他们,他们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平时对待家长,同学的态度就非常傲慢、恶劣。长大后这些同学成了“龙”或者成了“凤”,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既不孝顺,也不会与他人好好相处。这样的同学能算是好学生吗?值得我们去羡慕和学习吗?
《弟子规》还告诉我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只要是人,都应该相亲相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包括不久前的日本地震,使多少小朋友一夜之间无家可归,又让多少家庭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那一幕幕唤醒了无数人的爱心。一个人的爱算不了什么,千千万万人的`爱汇集到一起,就像条条小溪汇成了辽阔的海洋。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爱,让我们在几年后又见到了重新建设后的新汶川和那里的一张张笑脸。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对我们最有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除了要集中精力,眼睛看,嘴巴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在学习上经常犯一些不该犯得错误,明明可以做对但偏偏要出错,其实这就是“心”没到,“信”不足,学习的四个基本条件缺了两个,我们怎么能做得好呢?大人们常常说我们心浮,说我们马虎,也是这个道理。
《弟子规》里蕴藏许许多多的道理,教会我太多太多的东西,懂得这些并不难。“学贵力行”,学一句,我们就要做一句,把这些准则用到学习、生活中,还需要我不断的努力。
弟子规读后感 篇11
今年暑假,爷爷要我学习《弟子规》。他说这本手册主要讲述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我对照自己的行为认真阅读。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己平常是许多大人夸奖的好孩子,应该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吧。
我每天认真阅读《弟子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还存在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可是我呢?房间里乱七八糟,床上一个文具盒,地上一支钢笔,三年级的书和四年级的书被胡乱地堆在一起。墙壁也成了一幅五花八门的“展览图”,这边画个小白兔,那边画只大老虎。我的书案成了我的“调色板”和“算术验算纸”,尽是五颜六色的圈圈和横七竖八的算术式。还有,奶奶经常叫我整理房间,而我却我行我素。比如练毛笔字,我有时忘记盖上墨盒,奶奶说一走进我的房间,就会闻到一股墨汁“香味”。她还从洗衣机里捞出过一件“黑衣”。咦?我怎么会有黑衣服呢?原来是我不小心把毛笔扔到洗衣机里去了。唉,真是粗心大意。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简直比登天还难。在看书时,如果有同学叫我去玩,我就会一蹦三尺高,把书往身后匆匆一扔就溜出去了。一本新书在我手上用不了几天就会变成“烂渣书”,你看,四年级的数学书被我折腾得“粉身碎骨”,语文书也成了“书a耙”,可我从来不去理会它们。现在想来,我的好好整理一下,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唉,说到这一点,我很惭愧。我只要一生气,往往会大发雷霆,任凭谁怎么开导,我都不理睬。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下棋,只要爸爸的棋子比我的多,我就嘀咕着不想再下。不管爸爸怎么说,我就是不下。最后,当然免不了让爸爸举起“手”向我挥来。虽然我不敢再顶撞,但是我还是坚持不肯下。我主要是害怕失败。我现在知道了,这种陛格不好,需要慢慢改掉。
读完《弟子规》,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缺点,也找到了改正缺点的信心,因为“圣与贤,可驯致”!
弟子规读后感 篇12
老师先把《弟子规——孝篇》抄了一遍,抄完后,又给我们逐字逐句地讲述了一遍。其中,“父母呼”是爸爸妈妈叫你的意思,“应勿缓”是听到了父母的召唤,就应该马上响应,动作不应该太缓慢;“父母命”意思是爸爸妈妈吩咐了,给你指导、安排了要做的事,“行勿懒”意思是行动要迅速,不能太懒惰;“父母教”意思是爸爸妈妈谆谆教导时,“须敬听”意思是做儿女的,必须恭恭敬敬地听;“父母责”意思是爸爸妈妈责备你(的错),“须顺承”意思是做儿女的,应该恭顺承受;“冬则温”意思是冬天儿女们要为父母晒晒棉被,注意保暖,“夏则清”意思是夏天儿女们要为父母扇凉、驱蚊;“晨则省”意思是早上起来儿女们要看望、探问父母,“昏则定”意思是晚上儿女们应该把父母安顿好,让父母能好好休息;“出必告”意思是出门时儿女们必须先向父母问候一声,“返则面”意思是儿女们回到家,必须要先见父母的面;泛指出入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居有常”意思是居住要有固定的地方,“业毋变”意思是儿女的职业不要随意改变;“事虽小”、“无擅为”意思是再小的事情,儿女们也不要自作主张;“苟擅为”、“子道亏”意思是假若儿女遇事自作主张,就违背了做儿女的准则;“物虽小”“勿私藏”意思是再小的东西,儿女也不能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藏起来;“若私藏”、“亲心伤”意思是假若儿女们私自把东西藏起来,就伤了父母的.心了;“亲所好”意思是父母所喜欢的事或物,“力为具”意思是儿女们要尽力满足;“亲所恶”意思是父母不喜欢的事或物,“谨为去”意思是作儿女的要在不知不觉中把父母不喜欢的事或物除去;“身有伤”意思是如果儿女的身体受到了伤害,“贻亲忧”意思是必然会给父母平添一些忧伤;“德有伤”意思是如果儿女在品德上有缺陷,“贻亲羞”意思是必然让父母因此而蒙羞。
明白了这些道理,从今后,我一定听从老师和父母的教导,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养成好的品德,将来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 篇13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有人会问“何为孝?如何才是尽孝?”在我读《弟子规》之前总是认为行孝应不拘小节,因我总觉得事无具细,但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感触极深,也深深地感到羞愧,它使我懂得了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当我读到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令我非常感动!一个九岁的孩子尚且知道从细小的事情着手去孝敬父母,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我或者说是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总是以工作忙为由而忽略了父母,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拼命的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培养孩子上面,而抽不出空来去陪父母。其实作为父母他们已经年迈,他们所想要的就是儿孙承欢膝下,子女能够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他们不要求儿孙大富大贵,对于他们来说家人健康平安就是他们的愿望,也是他们所期盼的幸福!但老人的这一点愿望我们都难以满足,更别说夏天为老人打扇,冬天暖被窝了,这些也是父母不敢想的。“常回家看看”这是父母的心声,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尽孝道的一种方式,且这种方式老人最喜欢,比给他们金山银山都要好!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我们向父母尽孝道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使他们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尊老、敬老的良好习惯。
《弟子规》同时告诉我们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这些也都是我们尽孝的方式。
这就是我读《弟子规》之后的感想,当然,《弟子规》中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会不断地学习,细细地品味,从中受到启发。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的人谈话,学习《弟子规》就要将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升华自己的思想,做好孩子的第一老师。为了父母、为了孩子,我会努力!
弟子规读后感 篇14
实话说,在看《弟子规》之前,我还不知道如何尊敬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善待对自己有恩的人。在读过《弟子规》之后,让我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做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让我知道了百善孝为先,做人应当知恩图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不错,《弟子规》开篇也这样教育我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读着《弟子规》中的警句时,我想起曾经的我,当父母在给我做思想工作时,我总认为父母都是在用老一套的观点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总是那么“理直气壮”,甚至在父母面前拍桌摔椅。而现在我想起来,这是多么的不应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现在的我,虽说不能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但我知道自己应该要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就算是父母的言行有什么不妥时,我也不会再和父母顶撞,我会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父母沟通交流,剖析谁是谁非。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
《弟子规》中并没有长篇大论,有的只是让我们很快就可以理解的一些简单道理。在对待朋友方面,曾经的'我总是自以为是,甚至会说出一些很不负责任的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对说出的话负责任。其实,人与人之间就像是一面镜子,当你骂它时它也骂你,当你对它友好时,它也会友好对你。我们能够善待他人,那我们就能获得真心的朋友。
想着曾经有人帮助我时,我总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不说。《弟子规》中告诫我们: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就教我们要学会忘记怨恨,记得他人给自己的恩典。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给我们生命的父母,感谢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谢给我们帮助的陌生人,感谢批评我们的人。对他人的关爱,我们应该要铭记于心,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他人。
《弟子规》拂去了我心中的尘埃,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孝顺的人,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做一个能知恩图报的人。
第四篇: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学校:天津市西青区大寺中学 姓名:王婧祎 班级:七年六班
想必大家都读过《弟子规》吧!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里面蕴藏着许多道理。它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着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
阅读《弟子规》,我觉得收获颇多。它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五个方面阐述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正是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礼貌行为吗?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养大成人,让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希望我们大家都在父母还健康的时候好好的跟父母表达我们的爱,好好的孝顺父母,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空留遗憾。
“凡出言,信为先”,这个社会需要诚信,只有诚信的人在社会上才能被人尊敬,结交好朋友。只有讲诚信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发展,才能有长期合作的伙伴,共谋发展。
我认为《弟子规》确实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一本好书,时常能把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弟子规》进行约束,反省自己的过失并能改正,假以时日,相信自己会有很大的进步。
第五篇:《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及《细讲弟子规》读后感
说起来我与《弟子规》也算有缘,先是零六年舅舅送过我们一本任何书店都买不到的《弟子规图说》。说它买不到是因为是释净空法师提名推荐,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印赠,只两千册注有“免费结缘,禁止转售”字样的版本。但当时没有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而只是看好它的字,当作字帖用了一段时间。是以封面上还留下了当时的墨痕。
四年后,我大二了,在罗老师的推荐下,我重新翻出了遗忘已久的《弟子规图说》。并在读完后立即读了罗老师推荐的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在此之前,对于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法,早已屡见不鲜、不以为意了,从来没有想过一本书对心灵的震撼会如此之巨。更多是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我反思自己二十年不算长也不短的人生的过程吧。不停地问自己,如果高三以前或者更早些我能够仔细研读《弟子规》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今天的我会怎样?但我更深知“往者不可谏”的道理。一切的“明往”都是为了“通今”以至“开来”。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从蔡老师的讲座中知道他是释净空法师的弟子后,突然觉得也许是好事多磨吧。现在细读《弟子规》,震撼了,反思了并力行了,就不晚。一切的“如果”便都会成真。
在我心中,一直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以中国出了孔子这样一位至圣先师而骄傲,以自己是先师弟子而自豪。但今天,人们甚至连先师弟子的最基本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都做不到了。《弟子规》千余言,一句句讲来,也许我也能出本书了,但暂时无此打算,自己道行尚浅,没有资格。以下所说,只不过是我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最想说的,我想留下的最初的感动。
在读“入则孝”时,我觉得今天的社会状况似乎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看到了一样,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在如此物欲横流的时代谈“百善孝为先”似乎不合时宜,似乎不能为人所理解。好多甚至连最基本的“老有所养”都做不好,报纸是太多子女忤逆、老人流浪的事了!更不用说“啃老族”的出现了。说它最基本,因为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反思的时候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古人尚孝,于是己身孝,子孙孝,世世代代皆老有所依。而如今以幼为上之风使人们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己不养,子不养,子子孙孙皆老无所养!郭巨为母埋儿的故事,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我们至少应该反思,该如何摆正父母与子女的位置。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读到这句话时,灵光一闪,因为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周末时间的利用。大学了,周末空出,再加上无父母在旁督促。于是睡觉的有之,逛街的有之,玩游戏的有之……深不以为然,具体却说不出个道理来。当看到“老易至,惜此时”时,我明白了,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都是我们生命的组成,不会因为它是休息日而推迟一天衰老的到来、让我们去浪费,溜走的同样是我们宝贵的时间。
接下来该说说“学文”了,作为学生,这是我们最应该做好,也是现阶段孝顺父母,让父母放心的最好方式了。《弟子规》中的学习之法以及应有的学习态度也深为可取。
就拿自己来说吧,应试教育导致刚开始时是“不力行,但学文”,渐渐发现学而无用,便无心向学,即所谓“长浮华,成何人”。慢慢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力行,不学文”。可是这样无目的而行总是出错,极易疲劳!直到大学才慢慢开始探索“力行”与“学文”之间的切合点。
弟子规还要求制定学习计划要“宽为限,紧用功”,可是回想一下自身仿佛是“紧为限,宽用功”了!常给自己定下什么时候要读完什么书的要求,可行动起来却是懒散怠慢,总以为时间宽裕,不能克制外界的诱惑,结果往往一事无成!而且常常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心猿意马,如何能把书真正读到心中?再加上不知道“功夫到,滞塞通”的道理,每遇到困难辄止步不前。如此读书,能有何得?以前读书从来不会想到要写感想,那是因为我根本未想,自然无感。后来强迫自己写读后感的时候,其实就是逼着自己想所读之书,慢慢学有所思,读书方才能真正有得。关于读书,想到晓玲叮铛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晚上行走在路上,他突然听到上帝的指示说:“年轻人,捡几块石头带在身上吧!明天天亮你将即欢喜又懊丧。”这人依言捡了几块石头继续上路。天亮的时候,他发现昨晚捡的石头都变成了珍珠!他即喜悦有懊恼,喜的是本以为无用的石头变成了珍珠,而懊恼的是捡的太少了!她最后总结说,好书就像我们生命中的珍珠,开始无法看出它的作用,似乎是石头——多捡累赘。但当真正需要时,发现它的价值时,该是懊恼的时候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以后少恨些,该为自己的生命多多积蓄些珍珠了。
对于自己以后的人生,曾今设计过很多版本,并最终被否决。有时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就我所知成功人士大多是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当读到蔡老师讲他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前也多次改弦时,当读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时,我明白,只要现在开始就不晚。也许训不成“圣”与“贤”,但能作为圣贤训导的力行者和弘扬者,我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