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雅安上里古镇采风创作实习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艺术采风创作实习
摘 要
雅安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建筑以明清风貌的吊脚楼为主。古镇街道主要呈 “井”字布局,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这次实习主要是对上里古镇建筑、材质、规划、民族特色进行拍照或速写记录。具体到一些街道、建筑、规划等。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环境的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就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的类型。这些都是先辈们用其智慧和双手创造文明的淀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生命的内涵,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实习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更深一步的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了建筑与艺术的魅力。艺术的享受搀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建筑形式、特色乃至民俗中引入了设计中。
关键词: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总体风貌;景点
第1章 前言
1.1 实习的内容
本次实习是去到四川雅安上里古镇,上里古镇是四川文化名镇,是临邛古 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建筑以明清风貌的吊脚楼为主。古镇街道主要呈 “井”字布局,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所以此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
1.考察和学习上里古镇的古建筑、园林景观、传统艺术、民俗民风、装饰元素及风格。
2.使用素描、速写、手绘、线描和摄影等方式对考察的内容进行收集和记录。3.整理收集的资料及摄影照片,撰写艺术创作采风实习报告书。4.准备艺术创作采风实习的成果汇报展览
1.2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此次安排了为期三周的实习,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去了解更多的环境艺术,认识不同类型的建筑、景观及装饰。学习各种园林景观,规划方面的知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了解地方民俗、民风等方面的知识及元素,学会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收集各种环境艺术类的设计元素,仔细观察和学习不同类型建筑的艺术形式,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加以运用。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的建筑风格,构建出自己的设计特质。通过这种亲身的实践和观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真实的感受。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意义就是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学习到各种艺术形式的建筑,景观。采集各类关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元素、装饰,达到实习的最终目的。
本章要求内容详实,围绕艺术采风创作实习的过程(包括实习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实际的外出考察情况、实习回来后资料整理情况、设计创作情况等)进行说明,并附上相关素材资料等图片,围绕图片进行说明。
第2章 上里古镇之行
2.1 校内准备工作
2.1.1初步了解上里
雅安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上里古镇位于川南(雨城)雅安之北26公里 距成都约110+26(公里),行程约3小时,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上里古镇于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被称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因地处罗绳山东面而得名),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关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从这里到邛崃(临邛城)至芦山(姜城)和雅安(雅州城),各为一日行程。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三十里建场,因这里位于上十里,故名上里。(图1上里的区位地图)
图1 上里的区位地图 2.1.2网上收集资料
在网上收集关于上里古镇建筑及风景的有关资料,通过网上视频教程学习速写、素描、手绘、线描等艺术表现手法。手绘表现是园林景观设计者的主要表达语言,是表现园林具体构想的个性创作。主要针对一些组合小景搭配、植物、建筑、山石、水体、路、桥、路灯、路标等的表现手法。园林景观设计以园林植物为主,但也不可缺少与山石、水体景观、园路、园灯、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元素的配合,所以要以手绘的形式用科学、艺术地形式表现出它们的大小、高低、姿态及相互间组合等。还有就是掌握绘画的技巧,掌握各种不同要素的特点。才能正确地体现出作品的真实性。
通过在网上的学习和研究后,对校园的各处进行小小的手绘训练,手绘作品如下图所示。
图2 手绘图书馆
图3 手绘体育馆 2.2 上里实习之路
2.2.1古宅“韩家大院”
全镇座落四处韩家大院,现具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川戏折子戏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地方一绝。位于四家村8社的韩家大院,系民间古建筑,始建于清朝乾至道光4年。系钦点进士及第、署云南省禄权县知事、代署武亭州官韩廷藩和武举韩腾蛟、韩廷锐、痒生韩廷儒家的“华居”,清朝朝廷赐挂“卫守府”金匾。
图4 韩家大院外景
大院坐南朝北,呈一完整的四合院格局,地势平坦、视域开阔,其中木雕窗格最为精美。韩家大院窗格分为格类、如意纹以及仕锦嵌花三类,线条流畅、受力均匀,布局巧妙,是上里原有传统营造工艺的典范之作。
图5 韩家大院内部结构 整个建筑有7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整个院落占地约,7个四合天井为四合院式木结构穿斗,布局严谨,大门呈“八”字两柱撑檐,饰木雕人物图案。升台阶为正厅华堂,两旁设置厢房、耳房。大小天井有走廊互相贯通,皆以正方形、长方形地板铺地。光洁平整。后院建耍楼、花园。建筑以镶嵌、木雕称奇,门窗、梁檐、枋柱等多用银杏、楠木、红豆、红杉、檀木等做材料,雕刻人物、鸟兽、花卉、仙房等图案以及民间故事和社会风俗等场面,栩栩如生。如图6、7、8所示韩家大院细节图片。分件雕刻成型后,镶嵌于设计位置,入槽合缝,粘结牢固,一人一物都体态匀称、神情各异、图纹清晰、风格独特。
图6 门上的浮雕
图7 镂空窗花
2.2.2桥“二仙桥”
上里古镇,之所以能远远超越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一般层次,以其水墨画 般的中国传统人文风格突破岁月的风尘,正是因为以水为魂。有水就有桥。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的治安村1社,为上里杨家所建。二仙桥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坚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站立于桥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尝到天台山脉由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
图9 二仙桥风景
图10 上里古桥速写 2.2.3古戏台“群玉楼”
上里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上里古戏台由石木构建,戏台雕龙画凤,雕刻景物栩栩如生,反映出上里精致的木雕和石雕工艺。古戏台是古场镇在春节或逢年过节演出川剧的主要地方,而演出的剧目主要依民俗进行选择。此外在古戏台的背面留有红军的字刻。古戏台最吸引人的是上面的对联:‚陈姑赶潘玉出彩勤老哥哥不忙回去萧方杀船更斗艳看面娃娃就要出来‛。如此有趣而又超长的对联估计在其他地方不多见。逢年过节时,古镇上的居民会请戏班在古戏台唱戏,意为‚万人共乐‛。
图11 上里古戏台
古戏台的建筑非常美观,侧面是戏剧石刻,石刻的人物生动形象、姿态优美,管是镂空的窗花,还是柱子上的木雕都是精雕细琢,其中韵味令人深思。通过对上里古戏台的研究和分析,我对它进行了速写写生,将它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记录下来。如图13所示,完成后,指导老师对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需要加强对建筑细部的描绘。构图需要完整,笔法需要流畅,观察要细致等。
图12戏剧石刻
图13古戏台速写
2.2.4街道“井字街道”
上里主要街市的“井”字布局由南北向的两条街道以及东西向的两条街道组成,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水胜谷丰”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为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据杨莲中老人介绍,古镇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火灾,特别是民国初年的一场大火,除靠山的几处大院幸免于难之外,其余房屋铺面均焚烧殆尽。灾后重建古场镇便被设计成 “井”字格局,意在“井中有水、水能灭火”,又在场镇中心“水巷子”处掏一水井,以进一步落实“井中有水”之意,并且在镇中巧妙布局,以真正起到“水能灭火”功用。
图14 上里古街
通过一天的时间对古街进行拍照记录和用线描的形式对古街进行了速写记录,我深深的喜欢上古镇那种古色古香的气息,创作完成后,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作品进行了评奖,针对这次我的作品,老师建议我仔细观察建筑细部的结构,多采集一些设计元素。
图15 上里古街速写 2.2.5古牌坊“贞洁牌坊”
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石牌坊“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系褒扬韩氏婆媳两代守节遵诏而建的石牌坊,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坊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坊前有双斗桅杆一对,分别高米,气势颇为恢宏,是我国石刻艺术之精品。
图16 上里古牌坊
第3章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采风实习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中国的传统艺术建筑的美丽,收集到了许多设计元素和各种传统图案。领略到在环境设计中要与自然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环境。古镇,与别的人类文化遗存一样,不可替代、不可重复制造和再生,有难以替代的代表性与重要性,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无比珍贵的财富。上里古镇作为有川西独具特色的小镇,在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所不能告诉我们的。
从实习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大家都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无论是在实习前的准备过程中还是在实习进行中,我们组的队员都是积极热情,严肃认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实习态度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实习成果,既有大量的资料、调查结果,又有对实践教学增加知识与见识,提高动手能力的进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古镇的聚落形成和历史演变,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与文明,是传统建筑风貌、建筑艺术、建造技艺、空间形态和民俗风情的真实载体。这次实习收获了对团队精神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受益匪潜!期待更多这样的实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 孙霄奕.安仁古镇街巷空间特色解析与保护更新[J].小城镇建设,2007(8).[3] 乔文星.中西建筑的差异中国科技纵横论文 [M].北京: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2003.5.
第二篇: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_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3(精选)
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保护问题 ————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提 要: 本文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 ,分析了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 ,挖掘了古镇旅游 开发中面临的几对矛盾:保护与开发模式、资源与客源、游客与古镇居民需求间的矛盾 ,并 针对几对矛盾探索了如何在古镇开发中实施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关键词: 关键词: 古镇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旅游经济 随着联合国有关世界遗产的管理组织将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从官方建筑转移到民间建 筑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小城镇、村落的保护成为了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当前 ,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在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同时 ,必须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保 护的前提下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近些年 ,许多古镇由于地方政府急于追求政绩工程 ,忽视了历史遗产 的保护 ,大面积拆毁古街区、古民居建筑 ,破坏古镇历史风貌及生态环境 ,淡化古镇的民风 民俗 ,致使众多的古镇文化遗产资源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一 四川省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 上里古镇是四川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传统文化积淀丰厚 ,文物古迹分布广泛 ,遗 存丰富。然而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 ,上里丰富的历史遗存及其建筑风貌都不同程度 地遭到了破坏 ,其中古民居建筑毁坏尤甚。由于古镇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 ,年久失修 ,大部 分民居较为破旧 ,如韩家大院的四合院 ,由韩氏后人居住并照管 ,因缺乏维修和使用不当 , 导致古建筑破败不堪;沿雅上公路新修的建筑为现代建筑风格 ,层数和体量较大 ,作为古镇 核心区的一部分 ,对古镇形象破坏较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镇内居民改善住房的要求 十分迫切 ,违章建房的现象较明显 ,对古镇风貌、建筑格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 ,古镇 旅游开发中存在急功近利现象 ,对古镇的建筑遗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宏观地看 , 上里古镇的各类旅游资源破坏或丧失的现状 ,在我国整个古镇旅游资源中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究其根源 ,皆在于古镇历史遗存、古风古韵、自然景观风貌等资源的丧失或消退 , 是当前古镇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片面性所致。具体而言 ,存在着以下几个矛盾。(一)古镇保护与开发模式之间的矛盾 散落民间的古镇古村落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应加强其保护 ,限制性的、合理的 旅游开发正是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古镇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应以古民居建 筑、古镇历史风貌、传统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 ,这是古镇旅游持续发展下去的 源泉。然而 ,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协调
决非易事 ,在我国众多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中 ,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粗放式旅游开发已成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一方 面 ,为了追求短暂经济利益 ,在对古镇资源缺乏深入调查、全面科学论证与科学合理规划的 情况下 ,就匆匆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古镇文化 遗产保护的现象 ,导致了古镇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破坏或丧失;另一方面 ,在“古 镇开发热”中 ,许多古镇开发者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经营理念 ,在开发中盲目跟进和模 仿 ,使古镇失去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社会文化载体和淳朴、和谐的古镇意象 ,失去了 个性和魅力 ,形成了 “千镇一面” 的格局 ,古镇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在这种粗放式 开发下显得支离破碎。许多古镇旅游开发已从反面说明了 ,重复建设、急功近利的粗放型开 发模式会导致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失败 ,并最终影响开发的经济效益。(二)古镇资源与旅游客源的矛盾 古镇资源与客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古镇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限制性开发 与激增的客源形成了一对矛盾。古镇资源是稀缺性和高价值资源 ,也是不可再生资源 ,该类 资源的破坏或丧失 ,将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然而 ,与此相对地 ,渴望回归历史、回归传 统 ,追寻悠远和谐、古朴宁静的古镇意象的都市旅游者数量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几个 “黄金
周” 期间 ,古镇游客数量往往超过了古镇的承载量 ,即游客数量超过了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持 续生存发展下去所限定的最大游客量 ,周期性的游客超载导致古镇的生态、人文环境遭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第二 ,古镇资源的受保护性与游客的保护意识差形成了冲突。古镇文化遗产 资源因历史久远 ,失于维修 ,加之当时历史条件下建筑材料的局限以及长期以来的自然或 人为破坏 ,许多古镇旅游资源容易损坏且目前的破坏程度较强 ,面对日渐稀少的历史遗存 , 需要游客有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 ,有较高的素质。然而 ,现实是 ,游客的环保意识、遗产保 护意识普遍较弱 ,许多游客乱扔垃圾 ,随意刻画、触摸甚至盗窃等行为 ,已经成为许多古镇 旅游资源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不利于古镇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三)游客与古镇居民需求间的矛盾 都市游客回归历史、反朴归真的心灵需求与古镇人追寻都市化、商业化的需求是一对矛 盾。逃离钢筋水泥、喧嚣杂乱的都市 ,回归悠远宁静的古镇 ,追寻鸡犬相闻的简单生活 , 是众多都市人的渴望。作为都市人 ,暂时回归古旧的生活是一种享受 ,长久置身其中的古镇 人却难以忍受现代化、城市化
化的远离 ,他们渴望追寻现代城市文明 ,然而 ,城市现代化对他 们而言 ,是“欧美风格”“高层建筑”“花园洋房”、、、甚至“怪异另类”等元素的组合。古 镇居民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认识局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破坏古镇格局风貌和文物环境的行为 , 古镇都市化、商业化气息也因之日趋严重。具体表现在:古镇发展中渗入了过多现代符号 , 过浓的商业气息。例如 ,有些古镇古建筑的韵致虽然依稀可见 ,但却处处渗透了砖墙、水泥 柱和瓷砖等现代建筑的符号 ,与古镇的古韵古风极不协调;商铺、摊位林立 ,地方特色产品 较少 ,小商小贩成群结队 ,拉客宰客现象屡屡发生 ,导致古镇商业气味过浓 ,民风不淳 , 古街区成了“商业街”;乡土文化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 ,体现地方特色的风俗节庆 活动日渐稀少 ,古镇人传统的生活器皿、生活习俗、娱乐方式正在消失 ,民俗风情变了味 , 千百年艰难留存下来的古镇历史气息逐渐日趋淡化 ,原汁原味的古镇正逐渐消逝 ,这是古 镇的悲哀 ,也是“寻古”人的遗憾。笔者认为 ,以上矛盾 ,在我国古镇旅游开发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并不是无法协调解决 的。二 古镇旅游开发中加强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一)实施保护型开发模式 ,建立古镇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保护型开发模式 ,是指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 ,进行有约束、有限制的合理开发。在古镇 旅游开发中 ,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 ,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 , 并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对古镇的保护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即治理古镇脏、乱、差现 象 ,严防由于游客过多造成对古镇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对古镇文 化的整体保护 ,主要包括对古镇独特的生活形态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等的保护 ,如古建筑、民 风民俗、民间艺术等 ,也即是说 ,在保护古镇历史建筑的同时 ,保持古镇的古风、古韵 , 传承古镇的民间活态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使古镇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才能 使古镇旅游者真正享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 ,以旅游开 发促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是古镇旅游开发的主题 ,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 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 ,古镇旅游开发要适度 ,要在充分考虑古镇的环境容量、可进入 量等因素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坚决杜绝由于游客周期性超载带来的景区生态环 境污染 ,及由此造成的对整个资源、环境的破坏。总之 ,以保护为先 ,开发适度 ,以保护型 开发模式替代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进、重复建设、资源破坏严重的粗放型开发模式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