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裆走下弧的身体感受
裆走下弧的身体感受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经常说:“要圆裆”,“不能尖裆”,“裆要走下弧”……,等等,提到裆的频率最多,对裆的要求也多。
那么,什么是裆?裆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首先对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后,才能进一步阐述下面的问题。
什么是裆呢?会阴穴即为裆。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呢?两腿根间谓之裆。
接下来根据我练拳的体会,试着把在两腿之间移动重心、裆走锅底型(即下弧)的感受写出来,不怕大家笑话。
我们大家都知道,练太极拳时,如果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约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走上弧线,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水杯,使其水平移动;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锅底、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
这三种移重心的方法,在练太极拳的时候从外形也能看出来,第一种的表现是移动重心时身体向上顶起,行拳时有起伏状,第二种表现象摆钟,左右摇摆,裆是走平直线的,第三种表现是裆走下弧线。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不能说是错的,但一般在行拳中,当你的拳架是中低架移重心时,裆应该是走下弧的。
裆走锅底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所以如果要全面阐述这个问题,谈自己的感受恐怕自己的能力不行,只能试着在胯、膝、踝、脚趾上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试着重心从右腿向左腿移动时自己的感受。先说胯: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当开始移重心时,陈氏太极要求欲左先右转,身体在向右微转的同时,会阴穴下松,松开两侧耻骨下支,使两侧大腿根像鸟展翅似的撑开中微有棚意之感;会阴穴下弧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换句话说此刻会阴穴到了锅底;然后会阴穴上收,开始牵扯动两侧耻骨下支向内收合,两胯外侧的股骨顶部位像鸟收翅似的内收下落。会阴穴的下松与上收,是移重心时裆走下弧的基本标志。
膝:当身体开始左转,会阴穴下松时,两膝放松,右膝逆缠微向下垂;当会阴穴上收时,左膝顺缠微上提。两膝在裆走下弧时,右膝落,左膝提,是一落一提的感觉。
踝:当身体左转、会阴穴开始下松时,右踝关节向右后旋转;当会阴穴上收时,左踝关节向左前方旋转。
脚趾:在重心移动启动的瞬间,右脚的小趾领劲,顺缠;当会阴穴上收时,左脚的大趾领劲,逆缠。
裆走锅底移重心时,胯、膝、踝、脚的旋转动作来用文字表述就是这样,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不连贯的感觉和意念过重的感觉,实际上,它是很放松、很自然的,它是一动无有不动,各个关节部位都在运动,从外形看是走弧形,而内里是缠丝,右顺左逆,上逆下顺,都在按各自的规定旋转。而体会这样的感觉是在套路完全熟练的基础上,通过慢练来渐渐找到感觉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裆走锅底移重心,对全身的牵动是无微不至的。即使我们在慢慢地找感觉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动作或每次练拳全都顾及得到。而且在整套陈氏太极拳运行中,并不是所有招式的重心移动都必须裆走下弧,你譬如说,掩手肱拳、上三步等。况且越练越感到细微处变化丰富,不同动作、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练拳阶段,对同一个部位的体验可能同中有异。譬如高手的拳架几乎有的是站立式的打拳,他的裆是平移的。所以,移重心裆走下弧也是太极拳阶段性的要求,随着拳技和功夫的提高,它也会改变的。但是,在练拳到了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就要求不厌细腻,又不迷失于细微末节之处。所以练好太极拳是很不容易的。但只要我们细心揣摩,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抛弃,跟着老师坚持练,是会有收获的。
第二篇:练习易筋洗髓经功法后身体的感受和体验
原创:养生派王立丰
易筋洗髓经:体验奇经八脉-是手太阳小肠经吗?
利用夏天,通过练习大易筋经的“侧身图说”,把自己左肩总是冰冷的毛病治好,这是很多年的老毛病了,就是感到冰冷,风吹或者冬天就更厉害,然后就是一动就咔咔的,做举手的动作不超过20下,就开始很酸,反正就是有毛病!
这次下了狠心,把侧身说的三个动作,每天坚持做50遍以上,就练习左肩和胳膊,最后,终于可以从容做50个,从酸,到热了,现在热乎乎的感觉很好,也感到一条热的线条沿着手臂,从小指到肩部,一查经络图,原来是手太阳小肠经,就是这个:
探寻奇经八脉(4):上丹田和中丹田
人体有三个丹田:上、中、下,分别在头部、胸口和下腹部。是三个穴位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经脉必经之地。
攻到一年左右,慢慢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三个丹田的位置,这里说一下上丹田和中丹田。
上丹田大约在眉心上方的一片区域,那里要温热一些,每天如此,并总感到有一股热流向下淌,如果舌抵上腭,就会有一股有些甜味的津液出来。
上丹田带动这个面部经络的气血流动,能感到面部是如同用温水洗了一样的感觉,天气越冷越明显。
中丹田则在胸口偏上的位置,是在胸腔内部靠近前胸的位置,不是皮肤之外,而是皮肤之内。这个区域大一些,这里不跳动,但似乎有一团不是很热的火球在烘烤着,联结着下丹田,一条热线线上直达咽喉,并沿着咽喉、下颚,到大下牙龈位置。
然后,与上丹田向下流淌的温热感在上颚处交汇(舌抵上腭)。我想,如果查阅经络的图谱,一定在这些位置有许多穴位。
探寻奇经八脉(3):丹田在哪儿
一提到丹田,许多人都好奇它在哪里,还有不少人练功试图找到它。各种练法五花八门,我当年也跟着书上或者网上的各种方法去练习“气沉丹田”。
比较流行的是“意守丹田”,就是发挥你的想像,找个安静的地方,全身放松,意念在下腹部位置,想着里面有个火球(有的说是太阳、月亮、宝石等等),或者一个旋转的轮子,等等,不断坚持,就可以感到“丹田发热”了。实际上是这样吗?
我也曾很认真地这样练功,在短期内,的确会有“丹田发热”的感觉,觉得这就是找到丹田了。还欣喜了好一阵子。
不过,这种方式的问题是,如果意念不在丹田位置,或者一段时间不练了,那个丹田的感觉就消失了。如果丹田是客观存在的,那就应该不会因为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就消失啊,除非它只是心里暗示的结果。
我们知道,心里暗示的力量很强大的,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自己哪里不舒服,那么即使没病,他也会觉得那里就是不舒服,这是现代医学都验证的。
多年探索之后,练了易筋经才发现,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丹田就是肚脐下方的一个区域,这里有好几个穴位,是气血比较集中的地方,同时,它不在肚皮上,而是在肚子里,就是下腹部内侧,那里是肠子集中的地方,自然是血管丰富的地方。
从西医角度,血液循环好了,就会感到气血旺盛,那里就会发热,这就像跑步长了,双脚发热是一个道理。
因此,通过练功,所谓“气沉丹田”,或者“丹田那里炼丹、真气充足”等等,实际上是练功让下腹部内脏器官血液循环更加好,各个相关穴位通畅,所谓的气血通畅。具体什么感觉呢?
首先,不用意守,当练习久了之后,丹田就出现了,下腹部离肚脐三存,腹部里面,有个热气团,真的像气体一样在那里充实着,类似一个气球在哪里,而且那些气还在不断地动,类似水烧开了的沸腾感。是不是练功的时候有,不练就没有呢? 不是,当练成了之后,它随时都在,你不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也能偶尔感到它的存在,你特别注意了那里,当然就更加明显。但不是因为你注意了就“增强了丹田之气”,只是你的感觉更清晰罢了。就像你不注意你的心跳,它还是要跳的,你注意了,就感到跳的更清晰,但并不是因为你注意了,心跳就发生了变化。这才是“客观”的感受,才是真实的。丹田之气又什么用呢?
有了丹田之气,明显感到下腹部充实,有力气,这种力气会传递到双腿,让下肢更有劲儿,它也能传递到上肢,到中丹田,让你感到上身气血通畅,精神好。
长久练习,能通畅经脉。以内,丹田是“真气”的源头。
探寻奇经八脉(2)虽然练了好几年,但最近一年的变化是最大的,真正的体会到了丹田之气,也不断感受着书中常常说的一些“神奇现象”。
还是要强调一下,我也像不少人一样,以为书中说的一些话是练功发的方法,比如下面这句,是十二段锦中的一段:
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谷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背脊、后颈、脑后、头顶上;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是发火烧,通身皆热。
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通过意念导引,然后引真气运行。其实,这是错的,这种身体产生的感觉是对的,就是这段描述:
似有热气如火。。,升上腰间、背脊、后颈、脑后、头顶上。。,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发火烧,通身皆热。
把其中所谓的“练功的方法”词汇去掉,就是真实的感觉,但不是上文说的方法练出来的,而是无需意念,就是易筋经的动作+正确的呼吸方法。
不出一年,就可以有这些感觉,随时都有,不是非要像十二段锦那样,进行打坐练功的时候才有,也不需要使用意念观想。比如,我无论坐着还是站着,都会感到热流在上述说的经脉线路上流动,的确是热,但不至于“发火烧”,偶尔是这样,但不是经常的。热气也不是像或一样,只是像温泉水。
有的书上说,如果出现“浑身发热,火烧一样”,是练功出偏差了,有问题了。这又怎么解释呢?
探寻身体里的奇经八脉(1)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其功能有: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年轻时练功,看了大量的练功的书,都会提到这些经脉、穴位的事情。中医更是重视这些了。
我的爸爸是一位老中医,我年轻时,他就给我讲过经脉是真实存在的,还举例子说,是一种“电信号”,能用仪器测量。但看不到。当时我是不信的。
现在,经过一年的练功,慢慢体会到了经脉这个东西。以前,我一直以为古人一定是通过某种方法,发现了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然后定位了具体的经脉路线和穴位位置,并绘制成图,否则,这些看不到的东西,是怎么被发现的呢?类似鸡生蛋和蛋生鸡一样。
现在基本证明,我的猜想是对的,因为我已经可以感受到身体的经脉路线了,但穴位位置好把握不好。古人一定是和我一样,经过千百年的、无数练功者的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的书和各种经脉的讲解典籍。我怎么感受到的呢?
不是突然的,而是一年的练功过程中,逐步身体发生了各种变化,慢慢形成各种温热的线路,比如从脚心开始,沿着腿内侧,慢慢上升到咽喉,并分叉继续上升,我感受到了这个线路,但不知道是什么,就查阅经脉图,原来这是冲脉的路线。
类似的,也感受到了任脉和督脉,阴跷和阳跷等等几条,但其他的还在“疏通”中,也体会到了中医的“气”的含义,当然不是气体了,不是那些气功伪书所说的“气”了。妙不可言。
我正在努力去体会穴位,我想,经脉上的穴位,一定是有特殊感受的地方,这些特殊感受的地方,就是先人定位的“腧穴”。
目前感觉好像穴位的地方更热一些,或者经常会“跳动鼓气”一样的感觉,但还不敢确定,以后再慢慢探究。
我想,随着功力的增强,所谓真气的更充盈,这些地方一定会更加明显。
第三篇:7个最好的瑜伽拉伸体式,让你感受身体延展的快乐
7个最好的瑜伽拉伸体式,让你感受身体延展的快乐!
拉伸可以减轻你肌肉的僵硬和身体的紧张,并帮助预防锻炼中不会受到伤害。僵硬无论对于身体还是心灵都是不好的。瑜伽的伸展涉及到身体的移动以及深呼吸,呼吸有助于深层肌肉的放松。适当的拉伸,只会让你的锻炼更好,不会有任何伤害,使你保持活力和健康。所以,为了全身的舒展,选择瑜伽是正确的。尝试下这七个最好的拉伸体式,让你感受到瑜伽带给你身体延展的快乐!
1、蝴蝶式蝴蝶式是一个坐立体式,就像一只蝴蝶在拍打翅膀,这个体式是初级的流瑜伽体式。在早上空腹时练习,保持体式1-5分钟。蝴蝶式可以伸展大腿内侧,腹股沟和膝盖。刺激卵巢和肾脏,调节月经不调,有助于治疗不育症。这个体式也会让你在分娩时变得轻而易举。
2、巴拉瓦伽一式这是一个简单的坐立体式,属于中级的哈他瑜伽体式。在早上空腹时候练习,可以很好地清洁肠胃,保持30-60秒。这个体式可以拉伸你的肩膀,髋部和背部,改善消化和排泄。它稳定你的神经系统,减少背部和颈部疼痛。扭转可以放松你的身心,治疗腕管综合征。
3、单腿头触膝式单腿头触膝式是一个坐立体式,要求你的头部触碰到膝盖。这是一个初级的阿斯汤伽瑜伽体式。在早上空腹或饭后4到6小时以后练习,保持30-60秒。这个体式可以伸展脊柱,腘绳肌和腹部,刺激肾和肝功能。这个体式可以缓解头痛和焦虑,有助于治疗失眠,同时也帮助你减掉腹部脂肪。
4、侧板式这是一个初级哈他瑜伽体式。在早上空腹练习,保持30-60秒。侧板式可以伸展你的手臂,手腕和腿部。增强你的平衡和协调力,有助于建立强大的核心。这也提高你的注意力和保持精力集中的好方法。
5、轮式轮式是一个深度后弯伸展体式。因为看起来像一个轮子,所以取名轮式。这是一个初级阿斯汤伽瑜珈体式。在早上空腹或饭后4到6小时以后练习,保持1-5分钟。轮式可以伸展你的手臂,胸部和髋部。对心脏和哮喘有好处,刺激甲状腺和垂体腺。这个体式会增加你的能量,减少抑郁。
6、新月式新月式看起来像月牙,这是一个初级流瑜伽体式。在空腹的时候练习,保持15-30秒。新月式可以伸展你的股四头肌,髋部屈肌和臀大肌。有效地刺激下半身,对于那些坐骨神经痛的人是有治疗作用的。缓解髋部压力,打开了双肩,调节了身体。
7、宝塔式宝塔式是一个向前弯的体式,练习好了可以来带一个倒立的位置。这是一个初级流瑜伽体式。在早上空腹练习,保持30-60秒。这个体式可以拉伸你的小腿肌肉,臀部和下背部。有效缓解脖子和肩膀的焦虑和紧张。调节腹内器官,减缓背痛。这个体式可以打开髋部,放松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