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海涛——刘家场地质实习感想(第1周)
实习总结
地质实习在一片欢呼声中终于结束了。想想,的确是该写总结了,毕竟一件事情完了以后写总结也是符合我的风格的。
实习之前,像面对很多新事物时自己的心态一样,既兴奋又害怕。这其中简单的道理在此我也不想明说,毕竟大部分人,我想,在面对这些新事物的时候,感觉应该和我差不多吧!
无论是害怕或者兴奋,地质实习的确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不仅我感到麻烦,连我爸都感到了麻烦,没有这个实习,我还可以在家或者北京多呆几天。在我爸看来,在哪呆这八天,都比在实习基地呆八天更值得。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实际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除了吃饭。吃饭,其实并不是件麻烦的事情,但是,在刘家场,吃饭却变成了一件相当令人感到恶心的事情。先不说每天凌晨六点的早餐,上午十点四十的午餐,下午四点四十的晚餐把我们的生物钟搅乱一番,午餐不是土豆没放盐,就是咸汤跟白开水似的。我不知道这里的厨师是通过什么潜规则进来的。
其实,吃饭跟实习总结关系并不是很大,在此说明只是为了抱怨而已,别无他意。
很多人在实习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这次实习打酱油的成分很大,对我们学生来说是的,甚至对老师也是的。老师草草讲完了事,知识点直接记在本子上就万事大吉,大家也喜欢这种方式,反正不是地质专业的,早早写完,早早下山,省的热得难受。
但是在这我还是想说那句话,除了打酱油,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或者去思索。
我是一个生长在镇上的孩子,加之我们那地处平原,很少有机会去爬山,即使有,也可能会因为家里人的宠爱,以及自己的胆小怕事而使之泡汤。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那边的山都是开发过的,上去还要门票。
终于有机会来到了山区,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特别的严谨,毕竟最高峰仅仅有五百米之高在地理的定义里这还算不上是山区,但是,蜿蜒的之字形公路,浓密的树林,以及手机信号全无这些迹象都告诉我,这里是山区。
漫步在这所谓的山区里,老师在前面讲解,我们在后面把实习当成郊游,时而与同旁边的学争论地上的是南瓜还是苦瓜,时而拿着手中的锤子敲敲旁边的石头。一切对我来说尽管不能算是十分陌生,但是要想经常见到,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当然,在这实习的八天里,我还是见到了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比如说,溶洞。
实习的第二天,我们跟着老师驱车很远来到了新神洞,途中的趣事很多,比如小西天的猪八戒,接近一百八十度的公路转弯,还有在半路收到中国电信发来的“武陵常德欢迎您”的短信等等,不再一一讲述了。进到新神洞的第一感觉就是凉爽,毕竟内外相差接近十度,况且里面都是水,湿度很大。在我的印象里,很多时候很多人遇到一个从没见过的事物,总会有发出一种感慨。对于我来说,新神洞算不上雄奇,毕竟在电视上看到的溶洞要比这大的多或者好看的多,但是,这确实我第一次进到溶洞里,以前别说进,真的见都没见过。
进洞的感觉除了凉爽,还有的就是兴奋与激动,单上还有一丝恐惧。兴奋激动我想自是不必说的,凉爽也非常容易去理解,但是恐惧这个从于很多人来说好像都是不能理解的。就像我前边所叙述的那样,胆小加上恐高,还有地表的湿滑,的确使我心惊胆战的。
然而,这种心惊胆战,在很努按说是努力地跟上前面的女生,被几位女生玩笑般的戏谑,然后走到最高处的尽头的时候,恐惧的心情不敢说是荡然无存,至少消失不少,并且有一种自豪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征服。尽管对很多人来说,这算不得什么。
恐惧的心里不仅来源于对溶洞的无知,后来也对山的高耸感到有所畏惧。在松木坪电厂的时候,成片的煤堆,以及晃晃悠悠的石头,都令我十分无奈。爬吧,的确不敢,不爬,女生都上去了,唉„„最终,面子还是战胜了恐高,爬了上去。当然,还有后面的庙宇,还有后面的爬山掉沟里等等一系列事情。糗事,便不再一一介绍了。
经过这在山上一系列的行为,我发现一个不争的实施又被我给论证,就是就为女生的戏谑之言,“好没用啊”。
其实这句话并没有令我特别的在意,毕竟,这话我妈对我不止说了一遍,我也承认这一点。只是每次我妈说我的时候我总是说遗传不好,而现在我却只能无语„„
自然,整个实习期间的感触肯定不止是害怕这么单一,毕竟到外面去总是要学点什么东西的。其实,正向我前面所说的那样,这次实习总体上感觉打酱油的成分很严重,每天走形式般地上上山,写写字,然后画画图之外就是打升级了。正像班里在实习期之间成立个升级委员会这样半开玩笑的事情,其实颇具讽刺意味的。
诚然,如果这次地质实习仅仅只是打升级的技术提高了的话,我想于我于老师都是一种莫大的失败,毕竟这次的主要目的还是将书本上的那种理性的认识转变为感性认识,用句俗话说,就是将书本上看到的变成真实的。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想这次实习还是可以算是小有成功的,毕竟,砾岩、砂岩什么的还是见识到一些的。但是,我总是以为,地质实习不能简简单单地从这种认识石头的角度出发,毕竟,这里是大学,并且我们还是学到了一些地质学的知识的,而老师打酱油,学生打酱油的现象着实有些令人费解。
其实,说些发自内心的,我还是喜欢这种打酱油的姿态,虽然没学多少东西,当成山区旅游其实也是蛮不错的。当然,我仅仅是指这次地质实习而不是我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事情。毕竟生活中有一些打酱油的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
打酱油的还有地质实习记录。在我的想象里,这应该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毕竟,在山上熟悉那些地层或者是石头的情况之后自己总结,肯定会大费脑筋。毕竟基础知识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一学期把别人三个学期要学的事情学完了。在此注意,我仅仅只是说学完了没有说学会了。东西没学多少,但是生活却是丰富的。除了每天吃饭,睡觉,上山,打升级,我还会干点别的事情,比如,购物。
刘家场购物给我的一大感触是,东西比荆州卖得贵。想想也是,毕竟从荆州到刘家场还是很有一段距离的。刘家场尽管不是什么著名的地方,但是美味还是有的,比如说刘家场的烤鸭。
我来自江苏徐州,我的家乡是一个很讲究吃的地方。虽然自不敢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吃乡,但是我们那还是形成了中国第一个以吃为主题的文化节——“伏羊节”。因此,我也是是个吃货,来到一个地方只要经济承担得起,我就要去吃一次。经济承担的起是一个前提,比如,前两天在北京就想尝尝北京正宗的全聚德和徐州本的全聚德有什么区别,无奈锦囊羞涩,只能望而却步。而这里,不是北京,刘家场烤鸭也不是全聚德。十一块钱半只,吃上几次,我想我妈会原谅我的。
感触就写到这里吧,忘了说一点,现在还有着刘家场后遗症,比如晚上十一点就困,早上五点多就醒,上午十点多就饿,都是刘家场那破作息制度害的。
第二篇:刘家场地质实习(第1周)
刘家场地质实习
八月十六日晚,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软工班与兄弟班级——录井班乘着大巴,我们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实习的道路,去经历人生的第一次课外实践,去揭开大学生实习的神秘面纱。我们于当天晚八点左右到达实习基地——刘家场镇,开始了为期长达九天的实习生活。
本次实习主要内容是:
一、观察寒武系——奥陶系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以及地层的沉积环境;
二、学习地质罗盘的结构,学会使用地质罗盘量地层的产状。
三、学习并探究现代河流的形成、河漫滩等相关河流的地质作用;
四、学习溶洞的形成与发育,以及地下河流的地质作用;
五、观察断层面的特点,学习断层的形成机理,判断断层的依据,认识正断层、逆断层的特点;
六、认识一些重晶石矿物,了解他们的岩性特征;
七、要记录好每天的实习内容,做好实习报告,学会画地质剖面图。
次实习的目的是:
一、学校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与课本知识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作风,做到严谨的研究和学习的作风;
二、增加大学生野外的生存知识,了解当地的地理、文化、政治等知识,开拓自己的事业,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在外地怎样生活,怎样与当地人们交流沟通;
三、学习写正式的实习报告,学习写报告的格式与要求,学会查找实验报告的内容;
四、掌握地质剖面图的画法,要以专业的地质工作人员的眼光来完成地质图,具备他们的知识体系。
在这短期的实习时间,我们在张存善和李艺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顶着烈日,冒着阴雨天的冷风,度过了一段有意义的实习时光,完成了我们大学第一次的实习任务。
八月十七日是实习的第一天,上午李艺斌老师讲了实习时笔记的记录方式,实习的作息时间以及吃饭时间的安排,同时强调同学们应注意的人生安全、财产安全等相关安全问题,要求大家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体现长江大学的学生的优秀气质。在当天的下午一点的时候,我们实习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从实习基地来到目的地——水岩屋。今天的实习内容是学习并会使用地质罗盘,以及观察奥陶系的地层。在老师的讲解与演示下,我们对地质罗盘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量物体方位角和确定自己所在的方位。而后老师带领我们观察了中寒武统覃家庙群一二三四段岩层,讲解了各段岩层的岩性特征,地层的厚度,沉积环境等相关的地质知识。我们
有时用放大镜,锤子等工具观察便记录了岩层的剖面特征,晶体的形状。实习的第二天,我们来到新神洞,进行溶洞沉积现象和奥陶系地层的观察学习。首先,我们观察了奥陶系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大田坝组、宝塔组、临湘组岩层的实习考察,对它们的岩性、厚度、沉积环境等做出分析,寻找岩石中的古生物化石,并对这些化石进行素描。而后我们又乘车来到新神洞对溶洞沉积环境进行考察。我们有组织地进入溶洞中,对溶洞的石笋、石钟乳等各种地质风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在溶洞中留影作纪念。
实习的第三天上午六点,我们乘车来到丁家冲,对现代河流的地质作用进行学习,对志留系地层的进行考察。首先,我们到达目的地处的一条河流,对这条河流的地质作用进行了一一剖析,我对河流的形成、河流的心滩、边滩、河流阶地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我们徒步对山中的显露的下志留统的龙马溪组、罗惹坪组、乌纱帽组的岩层做了详细的考察,并用地质罗盘测量了它们的产状。
八月二十日和八月二十二二日,我们分别在三溪口考察实习了泥盆系的云台观组、黄家蹬组、写寺经组、梯子口组,石炭系地层的长阳组、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黄龙组的地质考察,研究并记录了它们的岩性,沉积环境等等。我们在这次实习,爬山上岭,目睹了不整合面的特征,石炭系煤层线的分布。
在最后两天的里,我们分别到松木坪电厂的正平移断层和李家湾的重金石矿及逆断层进行了学习。在松木坪电厂,我们观察了平移断层面的特征,断裂带的岩石特征,测量了断层面的产状老师对怎样判断断层,断层的上下盘的识别,断层平移方向做出了详细的解释。除此之外,我们对山上的废弃的寺庙进行了赏玩;对山下的岩石中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查找。在李家湾,我们对重金石矿的岩性进行了考察。通过老师对重金石矿的形成,温泉的形成,该处逆断层的详细的讲解,增加了我对这方面的认知。
由于天气的原因,有两天没有出去实习。在这空闲的日子了,同学们对实习时做的记录笔记进行了整理,并完成了奥陶系地层剖面图。除此,大家也在空闲的时间中进行了一些娱乐活动,比如,大家一起玩扑克牌,打篮球,逛超市,爬山等等。
这短暂而美好的实习日子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在八月二十六日,我们怀着难忘的兴情,带着回校的喜悦,踏上返校的车。实习结束,结束了!
2012-9-8长江大学软工班
第三篇:刘家场地质实习总结(第1周)——邹会明
刘家场地质实习总结
八月,一个酷暑难耐的时段,却给我们的暑假画上一个难忘而充实的句号。根据学校的教程安排,我们在刘家场进行了为期八天的《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我们这次实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操作步骤,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了解刘家场地区地质发展过程。同时了解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一些常见的矿石,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稳定的基础。
八天的野外实习,我们体验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精神上的收获。从带队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经验和知识的来之不易,要把知识学到像老师们那样熟悉透彻,得需要多少个像这样在野外奔波的日夜啊,这其中的辛苦尤其是我们这几天的行程可以解读得完的。
八月十七日,是我们实习的第一天,上午开了个简单的实习动员会议,领取了相关实习工具(一把锤子,一个罗盘,一个放大镜),中午便迎来了我们在实习基地的第一顿午饭。传说中的十人四菜一汤还真没让我们失望,暂且不说菜的味道怎样,我只知道当饭局进行一半左右的时候菜已经被解决掉了,虽然大家都只吃了个半饱,但像这样一大家子一起吃饭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大家的兴致还是非常高的。下午一点半钟,我们的实习旅程便揭开了序幕,目的地是水岩屋。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形图的识别,最重要的是观察了中寒武统覃家庙群的地层。覃家庙群分布于刘家场背斜核部及两翼,主要为一套浅灰、灰白、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灰黄、黄褐色薄至中层长石石英砂岩,下部被覆盖。出露厚度约300米。根据其岩性不同,可分为四段。在这里,我们了解认识了正断层、隔槽式褶皱组合及岩石波痕,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天坑以及叠层石的形成。在这样一种学习与游玩并存的氛围中,我们结束了第一天的实习课程。
在野外实习的时候有点累,回到实习基地,我们便早早的结束了四菜一汤,把晚饭给解决了。饭后你的生活才是一天里最潇洒的时光,没有学校里繁多的作业与课程,也没有早晚自习,大家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有结伴出去逛街的,有打篮球的,然而最为特色的还属我们班的班牌了,每天晚上至少会有两人在打升级,甚至于还成立了升级委员会。牌桌上你攻我挡,好不热闹。
第二天实习是从七点开始的,六点钟我们早早的吃过早餐便准备行装候车。
在接近四十分钟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实习地新神洞。今天我们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溶洞沉积现象的观察,还有一个就是奥陶系地层观察,走进新神洞,我们感受到了夏日里的另一番清爽,流水加上溶洞,让我们不由得赞叹神州大地的魅力与伟大力量。据了解,这里的溶洞发育在上寒武统的三游洞群,而三游洞群恰好以灰色白云岩为主。三游洞群里古溶洞发育较多,下有古神洞,中有观音洞,上有新神洞。今日我们游历的新神洞便为其中之一。新神洞探测深度五千米,开发长度一点三千米,拥有一绝三奇十大看点。一绝乃高十六米宽七米的“天宫搭幕”,三奇为边石坝、迎宾瀑布和乾坤神柱。游览完了神奇的天作溶洞,接下来的岩石世界里便开始了历史的穿越之旅。
整个奥陶系我们学习观察了八个组的地层构造。
首先是南津关组,南津关组与宜昌黄花场层型剖面岩性有所差异,可分为四段:一段含较多的页岩,形成生物屑、砂屑灰岩与黄褐色页岩互层;二段以厚层—块状灰、叠层石灰岩为主,夹条带状泥晶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灰岩;三段为砂屑灰岩,含硅质条带泥晶灰岩等,夹数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四段为大型交错层理的陆屑、砾屑、生物屑灰岩及鲕粒状灰岩。南津关组的化石主要集中在下部页岩和灰岩中,主要有三叶虫,牙形石等。其顶、底界限的划分主要考虑生物组成的特点,底界划分在牙形石等开始出现的层位,顶界划分在牙形石的消失和腕足类大量出现的层位之底,本层厚175米。本组的主要沉积环境为发育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两种相类型及多种亚相和微相类型。局限台地相中包括云坪、灰云坪或云灰坪、灰坪、潮渠和潮沟等微相类型。开阔台地相包括滩和滩间海等亚相类型。
第二个是分乡组,分乡组下部主要为灰色中层亮晶砂屑灰岩、核形石砾屑灰岩等,产小型灰礁;上部为泥晶生物屑灰岩、亮晶藻屑灰岩、薄层瘤状灰岩、厚层叠层石灰岩等与黄褐色页岩互层,化石丰富,本层厚71米。
第三个是红花园组,该组岩性以中-厚层亮晶砂屑、生物屑灰岩为主,夹2~3层黄褐色页岩,厚40~55m。灰岩中,由海绵、蓝绿藻等组成的礁群普遍发育,化石丰富。其顶界根据造礁生物Calathium,海绵及满洲角石、朝鲜角石的消失,以及中薄层含海绿石的砂屑、生物屑灰岩的出现及生物礁的消失而确定。
第四个是大湾组,本剖面大湾组岩性以棕红色瘤状泥质灰岩为主,大体可分为三段:下部(一段)为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生物屑灰岩,夹薄层黄绿色页岩,底部含海绿石晶粒或晶屑;中部(二段)为棕红色泥质瘤状灰岩夹灰黄色、灰绿色灰质泥岩;上部(三段)为棕红、棕黄色、黄灰色含生物屑泥质灰岩、灰质泥
岩,夹条带状、瘤状含生物屑灰岩,厚110米。所含化石极其丰富,门类众多。
第五个为牯牛潭组,岩性以棕红色厚层状含泥质条带或纹层的瘤状含生物屑泥质泥晶灰岩为主,略具似龟裂纹构造,与大湾组岩性较易区别,厚21米。化石较少,多为碎屑状。
第六个为大田坝组,本组上部为灰色中层状微含沥青质含泥生物屑泥晶灰岩夹黄灰色薄至中层页岩,下部为中—厚层状深灰色—微红色含沥青质泥晶灰岩,厚2.4米。富含头足类、三叶虫化石,而笔石类则未采获。
第七个为宝塔组,本组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灰、灰色厚层状含泥质泥晶灰岩,具明显的龟裂纹构造及泥质条带,厚15米。含丰富的头足类化石。
最后一个为临湘组,该组以浅紫灰、黄灰、灰色厚层含泥质条带泥晶灰岩为主,具龟裂纹及瘤状构造。顶部为黄灰色薄—中层灰质泥岩及泥岩。
简单回忆了一下整个奥陶系的地层岩性,实习的场景开始一一在脑海里回放,彷如昨日。一次短暂的实习,我们学过,累过,玩过,更收获过。接下来的几天实习日子里,我们到丁家冲观察了解过现代河流的地质作用、观察志留系地层,到三溪口观察了泥盆系地层以及石炭系地层,也到松木平电厂看过正平移断层,更到李家湾的重晶石矿厂亲眼细瞄了矿石和逆断层结构。期间因天气原因,我们也在基地休息过。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日子是多么的惬意,白天出去看看石头,观察观察地层构造,晚上回来洗个澡,出去逛逛,朋友几个吃吃烤鸭打打球,一切似乎也没有当时在那感觉的那么苦嘛!此刻方才醒悟过来,回忆总是最美好的,因为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我们已不用再承受什么,没有了抱怨,留下的只是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一段美了曾经甜了现在的日子。这时候我不由得反问自己,为什么身处其中的时候没有想到享受,而选择一味的幽怨周遭的生活。难道,这就是人之本性吗?我,仍不能解之!
第四篇: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编写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
前言
一、实习地区概述
1、地形地貌描述
实习地刘家场是属于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处于湖北西南边陲,该地是鄂湘两省三市(荆州、宜昌、常德)五县(市)(松滋、宜都、五峰、石门、澧县)的边缘结合部。
刘家场大背斜位于峡东鄂西南荆州市松滋,江汉平原西 南边缘的低山丘陵区,为鄂西武陵山脉余脉。区内主要山势 大致近东西向延伸,地理方位北纬29° 56’—30° 10’,东经111° 25’—111° 35’,高程在100— 500 米。镇附近最高山峰海拔均在500米以下,如帽子山406米,关木山442米。全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山峰为696.9米,刘家场以东为低矮丘陵,全镇大致呈一箕状盆地,有三条河流分别从西南、西北、北方先后汇与镇区。在向东注入洈水。溪水清浅,平时可以涉渡。
2、交通条件及情况
实习地位于峡东地区松滋至宜昌一带。主要的实习地带为刘家场至洈水一带。刘家场是湖北南部边境的一个小工业区。地属荆州松滋市。南距湖南约23公里。北与宜昌松
木坪相连,经沙市轮渡过江,经弥市、松滋至刘家场约96公里。由江陵绕至江县枝域大桥过江到刘家场约123公里。交通四通八达。
实习的主要任务:
1、观察实习地的地层,从寒武系至 石炭系 的地层,其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2、观察地质环境。正断裂和重晶石矿床。
主要时间安排:12日上午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组地层;14日上午观看新神洞和观察下寒武统和奥陶系。15日下午观察志留系和泥盆系,16日下午观察石炭系,17日观察正断层,18日画奥陶系南津关组—红花园组剖面柱状图,19日上午观察重晶石矿床。
主要时间:2012年7月11日至2012年7月20日
第一章 地层及沉积环境
第一节寒武系
一、中寒武统
(一)、覃家庙组一段
1、地层特征
⑴、岩性:灰色、灰黄色中层状—薄状的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其中还夹有鲕粒白云岩。⑵、沉积构造:层面上可见食盐假晶。
⑶、化石特征:稀少
2、沉积环境分析:化石稀少说明该地区处于生物稀少地带,如滨海、深海。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说明该时间研究区域处在高能浅滩环境;食盐假晶说明该地处于温度较高的地方、可见阳光,如滨海地带。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为滨海潮上带。
(二)、覃家庙组二段
1、地层特征
(1)、岩性:棕黄色中层状—薄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含量超过75%、长石含量不足25%),夹有少量的粉砂岩。
(2)、沉积构造:层面上可见波痕、层间可见大型交错层理。
(3)、化石特征:稀少
(4)、沉积环境分析:化石稀少说明该地区处于生物稀少地带,如滨海、深海。中粒长石砂岩及粉砂岩说明该时间研究区域处于高能浅滩环境,波痕及大型交错层理反映高能环境。综合分析认为该环境为滨海潮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