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汽车维修校企合作总结
继续进驻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现在把这学期来校企合作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缓解了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
万江修理厂本学期派师傅担任二年级喷涂课程,傅担任二年级钣金课程,师傅担任一年级的驾驶课程和电焊课程。这样就解决了我们专业老师每周二十几节课的紧张形势。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知识面
由于修理厂维修的车辆品牌、车型比较广,学生在见习的时候无意中增加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完善了专业技能
由于师资问题,学校原来没有开设钣金和喷涂这两科专业课,但修理厂师傅进驻后,这两门课可以有修理厂的师傅担任。在培训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时候也为学校培训相关的项目,增加了我校的参赛水平。
四、学校与修理厂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没有带动老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平常修理厂的工作人员在车间里面工作,学校老师上课,师傅与老师的交流基本没有,也没有制定交流学习的制度。这样对我校老师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任何的作用。
五、师傅上课组织欠缺
师傅上课不管是实训还是理论都是在汽修大棚,有时候因为修车比较忙,对上课工作有所松懈,上课的组织和方式方法也要规范。
六、对安排在汽修大棚见习的学生管理不到位
在我们商议好的学生在汽修大棚看师傅修车的管理中,修理厂的管理人员和师傅除了刚开始的时候做的比较到位外,后面的时间都没有做好,原来实行的上下课考勤事情都没有执行到底。导致后面学生去到车棚后没人管理,学生到处闲逛,无所事事。
七、修理厂工作人员在车棚中维修作业时对上课的影响
有时候个别师傅在维修过程中为了娱乐把维修车辆的音响开的很大声或是维修作业的需要,设备使用产生的巨大噪声,影响到老师的正常上课。
修理厂的进驻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改革发展迈出的第一步,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学校与修理厂方要制定好一定制度,加强交流和执行力,使学校与修理互利共赢。
第二篇:汽车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协议书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
方: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
地
址:安溪县金谷镇中都村公路上70号
乙
方:安溪华迪一汽大众4S店
地
址:参内乡城区工业园参阳片区茶学院往永春方向1公里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平等自愿、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安溪陈利职校(以下简称甲方)与安溪华迪一汽大众4S店(以下简称乙方)在平等自愿、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同意建立合作关系,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就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合作办学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互认挂牌、就业推荐、教学培训合作
1.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安溪陈利职校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见习实习就业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安溪华迪一汽大众4S店技术教学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教学合作。
2.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甲方每年邀请乙方用人单位参加甲方组织的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优先为乙方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3.作为乙方的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甲方应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各类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学历提升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乙方应对甲方学生开展岗前就业培训。
4.乙方向甲方提供4S店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为甲方相应制订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实训计划、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5.双方将定期(每学期1-2次)通过讲座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发情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二)订单培养、合作办学
1.双方共同合作,在相关专业中,根据乙方需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乙方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并根据乙方企业发展状况,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或投资领域的变化等情况,适时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规模和合作方式。
2.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乙方应投入一定的办学资源。推荐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实训教学任务;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师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与甲方共同开发相关专业课程等。
3.应乙方需要,采取“函授”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为乙方员工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并按照招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员工的培养专业和培养方案。
4.乙方有对甲方的“大众汽车合作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保证乙方人才培养质量。
5.乙方定期选派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6.甲方聘请乙方相关专业的中高层领导为安溪陈利职校客座教授,进行企业文化与管理实务的系列讲座,并参与甲方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需另行明确的双方权利和义务
1.确定合作办学的名称和牌匾的制作,并负责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乙方的社会知名度。
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每次实习、见习的详细方案,并提前一个月与乙方协商,共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3.按照乙方提出的合作班培养方案,积极推荐并培养一方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为从乙方聘请的兼职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和生活条件。5.根据乙方的用人需求,优先并择优推荐毕业生。
6.乙方充分利用企业的行业优势和影响,根据自身需求为甲方提供实习。
7.按照甲方的培养方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8.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可优先选择毕业生到本单位就业。以上协议如遇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未尽事宜时,双方另行协商解决并签订补充协议(或备忘录),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本协议一式四份,各双方各持二份。
甲
方:
乙
方:
代表(或授权)人:
代表(或授权)人:
****年**月**日
****年**月**日
第三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加快校企合作建设,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国内的企业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第三条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一)协调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二)负责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的运作及管理;
(三)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合同管理及统计、总结等工作;
(四)负责对校企合作单位工作的考核、评价,检查合同实施情况;
(五)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经费的管理;
(六)负责校企合作中的其它事项。
第二章
校企合作的目的与原则
第四条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实施多元化办学模式;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实施企业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学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服务能力;建立适应企业需要的招生就业渠道。
第五条 校企合作原则:
(一)服务企业原则。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追求。学校要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校企互惠原则。校企合作双方互惠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三)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四)校企互动原则。“开拓、创新、合作、共赢”,以服务换服务,共建共享、共赢共进。
第三章 校企合作的条件和要求
第六条 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的企业一般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
第七条 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是: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
第八条 校企合作能与“产、学”一体化相结合。能满足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要求,具备先进的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
第九条 不宜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范围:
(一)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技术;
(二)单纯进行商业性生产经营;
(三)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情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第四章 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内容
第十条 工学交替模式。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工作技能训练,按双方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实施交替。
第十一条 “订单”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
第十二条 教学见习模式。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
第十三条 顶岗实践模式。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
第十四条 产学研模式。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道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第十五条 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可以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指导,减少教育成本。
第五章 校企合作的管理和评估
第十六条 日常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由校企合作处统筹协调,实施归口管理。每学期末要向校企合作处上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签订的合同应及时交校企合作处备案登记。
第十七条 立项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立项。承接校企合作项目的系部按《校企合作立项申请表》逐项填写,报校企合作处办理申请立项手续。
(二)审查。由校企合作处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初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档次、内涵、培养目标、可操作性等各方面进行审查。校企合作项目占用学校资源量范围广、数量大,或学校一次性投入大于50万人民币(含),应由校企合作办负责组织业内专家评审。
(三)批准。根据合作项目的内涵,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组评定该项目的等级,分别给予项目建设运营经费、扶持经费等后,报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行文下达项目批复文件。
第十八条 合同管理。凡批准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应签定合同书以及项目方案,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部门应按合同规定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一)校企合作项目合同应具有以下基本内容:合作项目名称和合作范围;合作目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具体内容;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企业投入方式和投入装备、技术的明细清单;合作项目占有学校资源的明细清单;基本设施配套和运行成本承担方和承担责任;合作项目开放服务收入的分配方案和财务管理;合同终止条件、违约责任及合同期限。
(二)校企合作项目合同由校企合作处组织审核,初审后报主管副校长审定。最后由校长或校长委托的分管校长签字确认后生效。
第十九条 经费及资产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均应建立台帐,单独收支和核算。属合作企业承诺或书面约定赠予学校的仪器设备,应办理入帐手续。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第二十条 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处是学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凡校企合作项目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均纳入科技处管理。
第二十一条 效益评价和周期评估工作
校企合作项目应坚持效益评价和周期性评估工作制度。
(一)校企合作项目的效益评价
校内合作单位应对合作项目的利弊考量、人才培养、服务收入、功能利用等情况进行效益评价,并按照方案以及合同)规定检查方案及合同履行情况,于当年12月30前报校企合作办。
(二)校企合作项目的周期性评估制度
合同期限在3年(含3年)以上的合作项目,合作中期应由校内合作单位申请,校企合作办组织周期评估工作,全面审查合同履行情况。
第六章 校企合作的奖励及惩罚
第二十二条 奖励
(一)为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校企合作中,对成功引进合作项目的教职员工以及本校学生,视项目具体情况予以200—2000元的奖励。
(二)学校每年召开校企合作工作总结会,对当年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总结,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并与年终处室目标考核、个人职称评定及评优挂钩。
第二十三条 惩罚
(一)未经校企合作处立项,个人擅自以学校名义私下与企业进行合作,造成学生投诉等恶劣影响者,学校将予以行政记过、经济处罚,情节严重者交学校纪委处理。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未按协议履行职责或合作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并未通知校企合作处,造成的后果由项目责任人承担。
(三)合作项目直接责任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未进行安全教育,造成学生人身受到伤害者,应承担主要责任。
(四)项目实施中期评估不合格,校企合作处有权责令项目负责人会同相关企业整改,并暂停项目经费的投入。在规定时间内仍达不到要求的项目将予以取缔。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学校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校企合作总结材料
校企合作总结材料
校企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我校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学校于2007年4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教务科各专业教研组组长负责制定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学、教务工作,并配备一名专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设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三、校内强化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我校通过不断努力,经上级部门的支持,通过改造、购买等方式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已基本形成了“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学校将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继续加强校内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的领导、管理和教学机制。
1、明确实习工厂的职能地位。学校负责对实习工厂的领导干部组织管理,担负教学实习和生产经营的责任。
2、成立“产学研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学校选派得力中层干部为主要领导,对实习工厂的产供销一条龙和产学研一体化共同负责。
3、理顺关系、整章建制。根据“一厂两责”的实际,理顺实习工厂与各专业教研室的关系,建立健全了生产经营、实习实训、技术协作、产品开发、安全生产等新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保证前校后厂的管理机制顺畅运行。
4、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真学真做的培养方式。学校将整合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的技师、工程师等人员的力量,组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实习工厂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把学生以班组的形式进入工厂学习,由学生直接生产操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班组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这样既完成了实习工厂生产经营的任务,增加了企业经济收入,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职业才干,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校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
我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必须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方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并取得组织安排实习教学的自主权。为此,学校将与龙鼎集团、晨鸣纸业、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高层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师能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1、共同打造师资队伍。为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我校将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利用假期送至企业培训学习,聘请企业专家组成专业课程开发指导委员,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轮训,以及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实施“订单”培养。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上岗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的要求。
3、企业搭建实习的平台。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
2007年富士康集团(烟台)录用我校133名学生,目前我们同该集团合作5年,企业对学生评价非常高,晨鸣纸业录用我校305名学生、华微电子录用41名(从96年开始与该企业合作),龙鼎集团录用学校17名学生,校企结合是确保技工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第五篇:校校企合作总结
校校企合作总结
近年来,学校为了与企业深层次合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训室,走出学校,在职业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提升学生就业途径,采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资源共享等形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组织机构:学校于2010年3月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招生就业办),在“学校招生就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了学校校企合作规章制度,拟定学校校企合作规划和校企合作计划,对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实行定期考核,及时总结,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拓宽学生就业视野。
二、运行方式:
1.企业提供实训设施设备,参与招生宣传和教学计划制定。2.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学板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3.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提供适合学生实习的场所,毕业后双向选择就业。
4.学校每学期至少一次到企业检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三、具体模式:
(一)“订单培养”培养模式。学校在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订单培养。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以“冠名班”的形式进行招生。企业的知名度和学生具有畅通的就业去向并能得到学校+企业的培养教育,增强了招生的引导力。
订单培养操作过程是:1.签订“订单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企业对学生在校就读期间进行生活补助;2.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新生进校后.企业派人来校共同面试考核后,组建“订单培养班”。3.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课程开发中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融合到课程设置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 企业按照协议录用毕业生。
学校先后与4家企业共同开设定向班,签订了三方自愿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已毕业安置“物业管理”××人,××××××有限公司已毕业安置“客户服务”×××人。
(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二学年安排一次到企业进行6一12个月专业见习,使学生加深专业认识,了解企业文化,掌握相应岗位的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学校先后与“深圳××××××集团”、“广州××××××集团”等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半,到以上三家集团安排学生进行6-12个月的实习见习,然后,学生回到学校再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加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感悟力。
从2010年开始,学校已先后有1000名左右××××××专业的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到以上三家公司安排的企业进行实习见习。
(三)“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两年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按教育部对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感受就业的压力和动力,探索就业方向,明确职业追求目标。并将企业文化编入课程体系,企业专家来校开设专业技能和企业管理讲座,深化学生对岗位技能和企业管理的理性认识。
学校通过多年实践,与一大批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并为本地经济建设和沿海发达地区输送了大批中职毕业生。其中,与本市企业达成协议并输送了学生的企业有:××××××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心、××××××房地产开发公司、××××××车辆有限公司、××××××商品有限公司、××××××酒店有限责任公司、××××××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输送了学校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学生3500余人。
(四)“校校合作”培养模式。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举办了“校校联合”办学,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拓展学生视野。
“同心温暖工程”项目的校校合作。毕节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合作省(市)职教社特别是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学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参与的部门与单位突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困难,扎实肯干,形成了统一计划、统一招生、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的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新模式,打造了“同心温暖工程”毕节品牌。我校自2010年起,便参与了项目的实施过程,通过近五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改进教学和管理方式,在坚持不懈地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推动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先后与“山东××××××学校”、“广州××××××学校”、“上海××××××学校”进行联合办学。五年来,已送达北京、山东、上海就读的学生××××××人,全部是农村及贫困家庭学生。
四、学校校企合作的未来设想
学校未来校企合作发展的主题“产教融合,示范引领”。学校将 依托行业优势,打造品牌专业,坚持示范引领,高端带动,品牌共建,内涵发展。并致力于专业重构,着力建设具有交通特色的产业系,学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类专业已经建设成为省、市级示范专业。学校将实施高端引领的多元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学校在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根植于企业,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创新合作形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并力争成立由学校、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人员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牵头组建“校协企职教集团”、“政校企培训联盟”、“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共建人才资源库、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形式,探索校企双制、品牌共建的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