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元元读《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有感
读《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有感
江元元
这是一本讲述学生走上歧途的案例,里面有的学生因为一点矛盾而和同学大大出手,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拿出刀棍之类的凶器。有的和老师产生口角,而报复自己的老师。他们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些学生的行为,留下的思考空间很大,身为老师的自己仅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远远不足的,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受到身边事物的影响。而自己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要把正确的观念传达给学生。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受其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成年人,金钱至上的人生观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向学生灌输的思想应是正面的,不要被现代社会的浮躁所影响,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自己教的班级是平行班,这是一群可爱又可气的学生。语文是不能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因为语文学习的范围很广,有你对基本字词的掌握,有你对文章理解的程度,这些考察的是学生语文功底,但语文同时也会看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平行班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上可能有所欠缺,这是让人苦恼的地方。但在思想品德上,他们很听话,不会发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书里的事件,出现伤害自己同学老师的情况。
通过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品行比成绩更值得提高,成绩不好,不好好学习,是不会对身边人的造成伤害。而如果一个学生的品行的不端正,存有坏的思想,可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威胁。像马家爵案例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典型案例,即使他考上了名牌大学,但因一念之差而杀害了自己的室友。我们不应用学生的成绩去看待他们,这样不公平的,只要他们在学习上努力了,知道上进就是好学生。
我们要让学生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正确的办法。和同学发生摩擦时,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错误,不能可全是他人的不对。和老师不和时,主动找老师谈谈,而不能采取极端的做法。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心理的变化,关心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他们,比如学校的伙食不好,而生活费又花完了,学生找老师借钱时,我们问清楚情况,可以适当借给学生点零食钱。在自习课时,可以抽出一二十分钟,找一两个学生谈话,问问最近的学习情况,自己教的进度能否跟上,练习册写完了没,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和学生有关的事无巨细,我们都应关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而不至于发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里的悲剧。
第二篇: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美文摘抄
大学生就业很难,但很多单位更是趁火打劫,屡伸黑手。由于我国人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出现了不少违纪犯规现象。作为大学毕业生来说就必须清楚了解法规、法令,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取得合法权益,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毕业生参加企业招聘、面试时,会有哪些利益可能受到侵害?如何避免这些侵害?如果出了问题自己“应付”不来,可以向哪些机构请求帮助?
找工作却当了“替罪羊”
北京某高校毕业生王丽化名按报纸上登的一则招聘广告去某公司应聘,该公司要求她留下身份证复印件及照片后回家等通知。几个月过去了,王丽仍没有接到任何消息,她以为自己落选了。可没料到,现已工作的她竟莫名其妙地成了一公司100万元的“股东”,而且还被人告上法庭,并被法院一审判决对债务承担连带清偿,未出校门却先摔了“跟斗”。
北京理工大学一毕业生告诉记者:“我找工作被骗的事情太多了。去了一家单位首先要交50元报名费,却是什么推销、发传单之类的体力活。给他们卖体力还不说,工资也没正常发。有的同学做了几天就以不明理由被辞退了,真是没办法。”
专家建议:学生在打工前应先了解应聘公司的背景,事先确认用工单位是否有法人资格。在签订合同前应先核实公司身份:是否有工商、税务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合法;是否有固定的营业场所;招工单位是否有招工权等,以免使自己处于弱势。另外,应多学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感叹“书到用处方恨少”了。
合同成了“卖身契”?
北京某企业声明给中央民族大学的张金岭以高工资,但是以不给职工上社会保险为条件。企业的负责人解释说,钱又没少一分,是一样的。但是,事后张意识到,没有保障,即使有高工资也是不妥的。但是,单位负责人却以这是规定的合同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并称无法更改。张被迫跳槽。
专家建议:这也是违法的。合同中出现违法条款,虽该条款无效,但是容易导致与企业间的纠纷。劳动合同分为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有7种条款: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一些企业提供的合同上规定劳动报酬“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这实际上等于没做任何规定。此外,岗位是劳动合同的重要内容。在岗位约定方面毕业生应注意避免有“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更劳动合同的条款”。
应该注意的是,协议虽然不是劳动合同,但也牵涉违约金的问题,所以在签订协议之前也要三思而后行。
“三金”不能协商
前不久,在文案设计方面颇有名气的小林被一家广告公司高薪“挖走”。在进行工资数额协商时,公司老总说:“我们公司的员工都经协商一致不缴纳‘三金’,因为大家都是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十分抢手。如果他们离开公司,肯定能马上找到工作。几年来,公司没有一名员工离开公司后失业,既然不会失业,缴失业保险费不是白缴吗?而且,公司给员工的工资都很高,里面就有买商业寿险和商业医保的钱。所以,希望你也就此与公司达成一致。”
小林想想公司给出的工资数目自己相当满意,而且也自己是这样的人才,不会找不到工作。况且,公司的做法还为自己省了一笔,于是就同意了。
专家建议:参加社会保险,缴纳失业保险费,绝不是用人单位说不参加就可以不参加的,也不是劳动者同意就可以的。
《劳动法》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第四条规定:单位有为在职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在职人员有为自身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在职人员由所在单位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和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单位雇永久的临时工
答应3个月的见习期,3个月后却遭解聘。尽管现在找到了新的单位,但北京服装学院的小李遇到单位吃白食这样的求职经历一直让他郁闷。
小李还没毕业就与北京某服装设计企业签定了试用合同。3个月期间,他设计了很多文案,但是最终却被单位以工作不合格为由解聘。与他同时进入的6个人都遇到了同样的遭遇。
因为试用期人员底薪是正式人员的1/4。所以,第二天,公司又招聘了6个新人,当然同样是试用3个月。劳保用品、物质奖励、各种保险和其它福利等当然不能与正式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就这样,又一群学生被单位榨取劳动果实。见习期过长,以有问题为名予以辞退。这是大学生找工遇到的普遍现象。
专家建议: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相互考察、了解对方当事人而约定的期限。《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中规定,合同期在一年之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天;合同期在一年和两年之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0天。如果试用期过长,则是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用人单位将试用期与大学毕业生的见习期为1年混淆,将见习期的有关规定生搬硬套到试用期上,导致对毕业生权益的侵害。在试用期中,用人单位要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支付试用期工资,还要为劳动者上保险。
第三篇:读《为学》有感
读《为学》有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清代彭端淑说的,有错吗?
读了《为学》,我心里就感到隐隐作痛,夜不能眠,它令我脸发烧,心作痛,所以我内心很不平静,心中的涟漪不断荡漾,我不得不暗暗地责问自己:进了初中后,你究竟在赶什么了?
可能是升中考吧!升中考的失败对我的打击实在太大,太大了!升中考的失败使我遭受到许多的白眼,许多的指责。这都足以令我陷入万丈深渊,不能自拔。我对学习失去信心,直到在暑假姐姐引导我学会了《为学》一课后,我对学习有了希望,对生活也有了希望。现在老师让我真正领会到当中《为学》一课的奥秘了。
这《为学》使我看到以前的我:成绩差,总为自己寻找一些客观的原因(藉口),说什么“我很笨”呀、“我基础不好”呀,“试题太差”呀之类的话。殊不知:为了学习知识,搞好成绩,我付出过努力吗?付出过多少艰辛劳动,我又有没有改进学习的方法?我“学之”了吗?我“为之”了吗?
论条件,我会比文中的“穷和尚”差吗?他几乎三餐温饱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但他仅靠他双脚,只是去几千里外的南海,意料之外的是,他竟到达了目的地。他靠得是什么?靠得是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为现实理想而付诸行动的毅力。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三十二岁
突然耳聋了,当时的他心情痛苦之极了,但他就是靠着他对音乐的那种追求,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创下了一部惊世之作----《第九交响乐曲》。这说明了什么?
论天资,不可否认,我们的同学有的天资较差,反应迟钝,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搞不好学习呢?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侯就是又聋又哑,被人称为“笨蛋”。也许当时他真是十分笨,可是他“笨鸟先飞”,终于靠自己的勤奋刻苦,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可见,“笨”并不是借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笨”而止步不前。“不学”“不为”,又怎能搞好学习呢?
学过《为学》,我如梦初醒,后悔莫及。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环境中能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没有了吗?
第四篇:读《为学》有感
~-7-9 字数:716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写的一篇文言文——《为学》。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两个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是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想到了现实社会,我觉得彭端淑的语言是极赋有哲理性的,并且他所阐述的事理完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正如文中开头所讲:“天下事有难易呼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呼?学之,则难者亦难矣。不学易者则易难矣。”文中说的很对,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简单之分吗?没有,这正如作者所说:只要去做,难事也会变简单;而不去做,简单的也会边难,就如文中的那两个和尚;富和尚随有财富,却没有志向,而穷和尚随穷,但有远志,有信心。就平这两样,他达到了他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结果。由两个和尚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有心者事竞成的作风。真的,人各立志,每人都能成功吗?不是由古到今,每一个干部都立志,都宣称自己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可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当他们登上官位时,就志呼所以,贪赃枉法,以至于最后使国家受损失,使人民受害,连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空怀大志,并没有付诸行为,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比如我身边有一些同学,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而他们呢?却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这些好条件,就不在认真学习了,而是一天乐不思蜀的玩着。他们并不是没有志向,而只是对现实状况感到满足,所以就忘记了自己的行动。人们常说:“寒门出才子”。由此可见,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向穷和尚那样,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第五篇:读江村经济有感
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当学者被迫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时,科学便被出卖了。布,马林诺夫斯基在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虽然已是七十年前,却总让我想起中国这些年的坎坷。从事一种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但理论的编纂却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任何一点的动摇都意味着对科学的背叛。从某种程度上讲,费孝通在那些飘摇的年代里,守住了社会学在中国为数不多的星火,而江村经济的使命并没有在七十年前作为费博士的毕业论文时就此结束,他的另一个使命是在八十年代到来的时候,告诉世界这样一个事实,纵然社会学科在大学和理论研究所中消失了三十年,但他依旧真真正正的存在于这片土地。为此,我们必须的感谢费孝通先生有个不错的身体十年**,二十年右派分子的帽子,同时代多少人都被风吹雨打去了,费先生依旧站在台上不倒,否则,今日的社会学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了。
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是艰巨的,当然这也是一个调查工作者最为珍贵的成就。江村经济成书不易,作为一个乡土公民对自己人民观察的结果,它融合了作者对爱妻王同惠的纪念,两人伉俪情深,王同惠却不幸于大瑶山考察时遇难,后作者应其姐姐费达声女士邀请,前往开鋗弓村考察,后远赴英国留学,1938年作为其博士毕业论文杀青。时值抗战,二战兵戎又起,世界大环境亦不利社会学正常发展,及至战后回国,始才收到英文译版,恰逢国内战乱又起,至解放,社会学被取消,不数年又逢反右,开始了二十年错误批判,期间坎坷种种,不能尽述。
30年代的中国,在历经了就是年的战乱屈辱之后,早已不堪重负。社会学至于中国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的能量,因为这个国家再也承担不起因失误而损耗任何的财富和能量。尽管社会学在此环境中并非社会的主流,甚至于一般人无足轻重。旧的体制不断的更改,有不断成为新的废墟。社会学就是要挽救当前的倒塌,还要在这片废墟上引导新的时代。
无论在哪个时代,乌托邦主义都是值得向往的美好。然而不管一个理论之前有过多少先例,看起来有多么的可行,纵然有最好的意图和理想的目的,如果一
开始对变化的环境有错误的理解与看法,那么计划也必然是错误的。对情况和形式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由于故意的过错或出于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有必然的伤害。民国时代,社会学者不会成为政客茶桌上的贵宾,一意孤行之下的结果是政治形象的严重损毁与经济的趋近崩溃,社会问题无以复加。这是时代的不幸,但我们依旧欣慰的看到社会学的独立与尊严。在社会主义最初的年代里,我们对新生活的向往日复一日,而社会学却失去了发展的讲桌,学者受到摧残,当科学被迫屈从于政治的需要,一个国家的曲折也就此拉开了序幕。共产主义的梦想在一种近似疯狂的状态中回到了现实。一起回归的,还有科学与学者不曾熄灭的良知。
我无意再过多重复书中的精粹,却仍忍不住提及。百年的挣扎,西方的经济和思想已深入的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开弦弓村,中国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其经济转生活(桑蚕业)与人文思想已深受外来环境的影响。很多社会学学者都充分认识到,要正确解决实际困难,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科学的价值正在与为人民服务。
《江村经济》的主要题材是对湖泽地带的平原乡村生活的一次实地考察,那水道纵横的平原是数千年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哺育中国人民的地方。通过熟悉一个小村庄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整个中国的缩影。
本书贯穿了两个主题:土地的利用和农民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集中描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方面,包括对日常文化生活的细致总结,以及宗教经济和小范围的政治状况。从书中我没有看到现今各种书籍中描绘的那种混乱,仿佛那个时代除却混乱一无所有。我相信这才是那个真正的时代,一个普通的村落真实的写照。在一个崇高的社会学者笔下,历经岁月的验证,铺展在我们眼前。研究历史,可以把遥远过去的考古遗迹和最早的记载作为起点,推向后世;同样,亦可把现状作为活的历史,来追溯过去。两种方法互为补充,且须同时使用。
论文字功底,我很少佩服哪一个作家,却不得不被作者折服,能让我把一本原来并不热心的书籍在短时间内通读下来。没有冗长枯燥的理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只是一串数字,貌似旁白的句子,将开弦弓村的四壁完整的向我们展示开来。简单的叙述自然地把我们带进故事发生的地方,河流,沿岸纵横的村落,我们可以看到村庄的河流,庙宇,和桑田的分布。作者娴熟的将他所欣赏到的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完美的协调起来,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源,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等,都提供一种深入确切的资料。对于这个之前沉迹于太湖之滨的普通村庄,无论我们想知道什么,总有我们想要的答案。唯一的遗憾是我所拜读的书籍,照片分辨不是很清晰,后来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方才弥补了这个不足。
整观全书,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感觉有不少共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能帮我更好的理解书中的意图。第三章的家,第四章的财产与继承,第五章亲属关系的扩展等,至今仍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供我们借鉴与思考。生在农村,我对农村的一切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感,纵然有些内容如蚕桑业等都已远离这个时代,却仍能给我们留下一副想象的画卷,让我们知道前人是如何在这片水乡上耕耘自己的生活,作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基底的农业和农村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过这许多年的春秋。
第十二章的桑蚕业,距离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已显得过于遥远,但却能激起我们对于父辈少年的沉思。他想我们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厂,以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他证明了社会学需要研究与社会工程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在故纸堆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不相续说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苦难,但我相信,生死价格的下降与农业收入的减少,比一番十分正确却有限的无比飘渺的理论演说,更能剥去他们热切的关心,中国社会学的路途依旧任重道远。
虽然江村经济是一个中国人写给西方读者看的,但作为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华夏的子孙比西方的观众,更能深刻理解那片土地上究竟发生过什么
样的故事,文字中没有特殊的辩护或是自恃的流露,相反,确实在通过质朴的语言深刻的剖析自己的民族与政府。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严谨,超脱,没有中国人对于西方自然地偏见。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做学问的态度,即使是作者的导师布,马林科夫斯基亦赞叹不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不能不敬佩费孝通先生在学问层面的人格魅力,话说出来可能显得有点矫情,但是当一本书可以把你带进一个你从未想过的境界时,书已不再单纯是纸张与文字的结合,它具备了更高层次的内涵。
念及此,不能不让我联想到当今我国的社会及制度现状。科学一刻不停的发展,如费孝通者现今又有几人?巴金故去,世人皆曰国学大师不再。放眼如今大学主办研究机构,专心于做学问者能有几何?当物质与名利开始充斥学问的殿堂,这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哀。当社会学学者开始沦为政治的文笔,整日渲染一些耳熟能详的腔调,我不知道制度在这其中占有何种的位置,但我分明记得前言中这样写道: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他们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他制度联系起来分析,已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是社会科学者的工作。
只求民族一片净土。
斯人已逝,文笔长流,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