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宗师陈照丕晚年练拳心得[模版]

时间:2019-05-12 04:3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氏太极宗师陈照丕晚年练拳心得[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氏太极宗师陈照丕晚年练拳心得[模版]》。

第一篇:陈氏太极宗师陈照丕晚年练拳心得[模版]

陈氏太极宗师陈照丕晚年练拳心得(手抄本)

 赞(5)赞(5)赞(5)赞(5)

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

一、太极拳发明的源流

有人说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这是毫无根据的,请问张三丰是何时何代人?是何省何县何村人?他的子孙们叫什么名字?在社会上何人练的是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据我所知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只有四大家:即陈,杨,吴,孙式.陈式太极拳发明于洪武七年,余始祖陈卜公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陈沟背负一岭,名为青风岭,彼时岭上藏匪甚多,打家劫舍,人不能安居乐业,余始祖陈卜公采取易经阴阳之理,皇帝述问,针灸大全三部书编成一太极拳,在村中设武学社,教青年们练习,保卫桑梓,地方得安.详细情况在余十六世祖陈鑫----字品三,编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中,故不赘述.明末清初时,余九世祖陈王庭功夫纯厚,拳艺深入化境,对陈式太极拳精益求精,教有名弟子蒋发,王庭公年老遗像蒋发侍立,现此像尚留.清道光年间,余十四祖陈长兴,拳艺高超,编著太极拳十大要注,太极拳点头篇,太极拳用武要言.年老站立于千百人群之中,无论如何推旋,拥挤,凡近其身者,如水冲石,不抗自退。脚步丝毫不动,人称为牌位先生。教有名弟子河北省杨露蝉,数百年来,我们村练太极拳的很多,出现不少名手,现在练拳的人仍很多。杨式太极拳就是指杨露蝉教授的太极拳。杨在陈家沟学拳一住七年,昼夜无间,待拳学成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徒众甚多,就自立一派――――名为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北京吴鉴全,他是旗人,后来以吴为姓,其父名全佑,跟杨露蝉的儿子杨班侯学的太极拳,吴鉴泉是跟其父学的,吴鉴泉于1930年在上海教太极拳,徒众很多,就自立一派―――吴式太极拳。

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原学形意拳,后来跟郝如真学了一套太极拳,郝如真跟武禹襄学的太极拳,武跟河南温县赵堡街陈清平学的太极拳,陈清平是陈家十五世祖,于道光年间迁到赵堡街的,距陈沟村五华里。

现在社会上练的太极拳,各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都有其相似之处。这是因为都是一脉相传的缘故。

二、为什么这拳名叫太极拳?

为什么叫太极拳呢?因为这趟拳是刚柔相济,结合太极阴阳相停之理(就是阴阳不偏,故名为太极拳。).什么是太极?就是包括全世界这个大圆圈,原来是一无所有名为无极,后来有了阴阳二气,故名为太极。这就是无极而后生太极。什么是阴阳二气?就是天为阳地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总之太极之阴阳是包罗万象的。如果没有这些阴阳之理,世界上就会万物不存,五谷不生,世界上就没有人类。太极之阴阳岂可忽视也。

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就是动则为刚,静者为柔;开者为刚,合者为柔;发劲为刚,蓄劲为柔;气为刚,劲为柔;总之太极不离阴阳,太极不离刚柔。阳者为刚,阴者为柔,太极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的,阴阳相停。太极拳是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柔相济。这就是这趟拳名叫太极拳的原因。

三、为什么要打太极拳?

古时发明太极拳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起打仗的作用,一个起强健身体的作用。在枪炮发明以前,学习其技击的特点是打太极拳的人所追求的主要目的。枪炮发明之后,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就是打太极拳的主要目的了。但是即使武器发展到了今天,学习太极拳的技击,对于备战和保卫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打太极拳就能使人的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就能使病者练好,弱者练强。就能使人减少疾病,延长寿命。为什么呢/一个人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每分每秒血液都在周流,如果血液周流的慢,气血就会停滞,气血滞而疾病生,血液在人体中走的不是直线,它是随筋骨走的曲线,打太极拳讲究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缠丝劲在人体上也是走的曲线,它能引导血液周流,血液就不会停滞,人就不会生病,身体就能强健,精力自然充沛。

陈式太极拳由于保持着刚柔相济的特点,练习它除能疗病,增强体质外,如能下功学习,掌握其技击的特点,在战场上,对于交手战在保卫工作中捕捉现反分子,特务,破坏分子,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打太极拳要有恒心。

打太极拳必须要有恒心。就是对太极拳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持之以恒,每天锻炼,无论寒暑风雪,都从不间断,时长久,自能心领神会,得到拳中奥妙。否则,如果三天打雨两天晒网,一暴十寒中途间断,就会徒劳无益,贻误终身,悔之晚矣。

聪明来源于实践。陈式太极拳历代名手倍出,主要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自幼勤学苦练而得,跟我学习太极拳的很多人,病者练好,弱者练强,强者愈强,也是他们长期锻炼,持之以恒的缘故。

这就是“千回万遍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如果学者无思,思而无恒,也是得不到拳中奥秘的。

有人说:陈式太极拳有特别的窍门,不向外传,所以外人学不好。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太极拳学好与否,除名师指点外,主要看自己下功夫与否。余十六世祖陈鑫说过:“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不能,再加终日乾坤之功,进而不退,日久自到”。人言此艺别有诀,张口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机妙。就是这个道理。

打太极拳不论酷暑或寒冷的冬天,都要锻炼不可间断。我练拳术数十载,冒犯寒暑风雪天,鸡鸣起舞数载月,单衫短裤不着棉,行人观看如绝倒,笑我古稀学少年,拳不知老特至,名利与我如云烟,但愿服务为人民,提供爱好同钻研,百花齐放照耀下,拳术发挥灿如霞。

打拳一日之中什么时候都可以练,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练,但最好是每天清早练,因为清早空气新鲜,环境安静,练拳收效最大,“披星戴月五更天,起床练习太极拳,世人不知余心意,八旬老翁学少年”。

打太极拳目的要明确,就是为革命而练,疗病保健。增长体质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打太极拳的目的必须提到这样的高度,才能持之以恒,才能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应当经常想到毛主席教导的:“必须记住,有志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必须锻炼身体,使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才能担任复杂艰巨的工作。”为革命而练拳,有什么困难不难克服呢?我写了呀首歪诗,表达我练拳的决心:慢云七十古来稀,余今八十兴不萎,老古跌岔能铺地,二起双脚腾空飞,练身如铁为人民,立志要学懂存瑞,老当益壮从何起,朝朝苦练偷天机(指早晚锻炼吸收大地间之清气),世人不识太极妙,变化无穷奇更奇,若问此技中何用,强身健体为人民。

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对其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

五、打太极拳要用丹田气。

什么是丹田气?丹田气是先天自然之气。每人都有呼吸,在母体未出生之前,随其母亲的呼吸,十月怀胎期满降生时,开始了自己的呼吸,他的呼吸就是从脐带小孔里出来的气,就是他自己的呼吸,这脐带收到肚脐下边,命门旁边有个小孔,这个小孔里出来的气就是丹田之气,如果这小孔内出来的一线之气不断,人身无火能使便体皆温,无水能使五脏皆润,如果这小孔内出来的气稍有停滞,人就会生病,医生可以治疗,打太极拳也可以引导这一线之气越流越旺,这一线之气就不会停滞,人就不会生病,这就是过去有人说医生治病,太极拳治本,如果这小孔的气一断,神仙也不能救啦。凡是武术家和医生都知道什么是丹田气。过去常听人说去看戏,回来说:某某演员唱的又好听,嗓子又不停。因为他用的喉咙气,颇有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什么是丹田,如果练武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丹田,反说丹田是迷信,这个人就门外汉了,丹田是确有唯物辩证法的。

六、打太极拳要知道什么是呼吸自然。

什么是呼吸自然?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就是医生号脉也是听呼吸的。这个是自然的呼吸,就是肌肤毫毛,肉丝内都带有呼吸。并不是打太极拳,哪一式为呼,哪一个式子为吸,这样用呼吸就不是自然呼吸,是用喉咙的呼吸,就成了拉风箱的呼吸,这样的呼吸不但不卫生,而且还能伤气,打太极拳用的是自然呼吸。就是动者为呼,静者为吸,正缠丝为呼,倒缠丝为吸。气归丹田为静,静就是吸。由丹田出来的气就是动,这就是呼。这样用呼吸就是自然呼吸。这样的呼吸不但卫生清洁而且可以呼出浊气,吸收清气。什么是浊气?什么是七气?人生一口气,制命一口痰。人生一口气就是他母亲生下来的那一口气,这就是先天自然之气,这就是先天的清气,时间久受到不良之气的污染,就生了浊气。这些浊气久而成痰,将呼吸堵住,轻者生病,重者致命。所以人临死时候响痰上来了,这就是人生一口气,致命一口痰。

气分五种:五种清气,五种浊气。五种浊气是:(1)横气:就是横气填胸,上下不接气,在运动时呼呼发喘。(2)邪气。就是呼吸不正常,时有时无,在运动时嘴发青,脸发白。(3)逆气。就是在运动时肩上挑,肘上架,不知道沉肘松肩之法。(4)滞气。就是在运动时中气堵塞,使周身之气不能流通,久之有停止之患。(不同于逆气的是―――逆气是由于挑肩架肘而造成,使中气逆行,如洪水倒流,百病丛生。)(5)浊气。就是运动时上重下轻,外散内空,完全用的是后天之气,使一切浊气上涌,练久人就生病。

五种清气:(1)先天自然之气,就是由母体降生时带来的气。(2)乾坤正气,就是阴阳之气,也是刚柔之气。(3)太和之气。就是丹田之气,就是心肝脾肺肾五气团聚的地方,也叫五气朝元,就是人之生死,病之轻重必先看元气存在的道理。(4)浩然之气。就是运动纯清无浊,练一趟拳,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在作战时能以沉着应战,养我浩然之气。(5)混元一气。就是功夫练成时,把全身之气团聚不散,混元一气,如铁石之坚,攻之而不败,破之而不散。

所以在运动时要呼出五种浊气,吸收五种清气。气在胸中都是浊气,气沉丹田就是清气。在练时使浊气下降,降于涌泉穴,升至百会穴。不但可以强筋壮骨,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怯病延年。

七、打太极拳要知道什么是运气?

气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中国的拳术五花八门,都以练气为方法。练气不外有三种:(1)用气,就是要把全身的气练的很大,就是外家拳。(2)运气,就是把周身之气练成完整一气,运化于四肢百骸,练成之后可以借力打人,用的是功法,这就是太极拳。(3)养气,也就是所说的静坐,把周身之气练成团聚不散。这三种练气的方法,都可以疗病保健,增强体质。运气,用气的方法还可以在技击中起到作用。

太极拳运气的方法与要求是什么呢?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说明:“气不本于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四梢则实而人虚”。

什么是气不本于身则虚而不实,就是气不是由丹田发出来,外形的气,不与丹田结合,只是手动足动,气没有来源,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锻炼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于技击,更不能的到要领。正如拳谱上所说: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所以说打太极拳一定要由内气摧动外形,外形的动作无论是手动足动身动(任何部分的动作)都要由丹田发出来的内气摧动,这样锻炼由内而发外,由根而发梢,才能达到完整一气,拳谱上所说:“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就是这个意思。如水有源,便滔滔不断,木有本便枝叶茂盛。

什么是气不行于四梢实而仍虚呢?就是丹田气不能发于四梢.气是由内而发外,由根而发梢,气有来源(来源于丹田),也有去路,打太极拳每个姿势,气由丹田发出来,经过四肢百骸都要达于四梢,然后再运回丹田,才能达到完整一气.什么是四梢?四梢不是头手足,这是身之四梢.四梢是发为血之梢,血梢练充足能以怒发冲冠;舌为肉之梢,肉梢练充足,舌能摧齿;齿为骨之梢,骨梢练充足,齿能断金;指甲为筋之梢,筋梢练充足,指能透骨。如果能把四梢练好,何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

以上讲的是打太极拳运气的方法,但是有一点还要特别注意,就是打太极拳不能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这样就会神态呆滞,所以拳谱上又说:“练理不练气,练气则滞,滞则不灵,练理,理直而气壮”。这就是说练太极拳不要练笨力气,如果练笨力气,就会横气填胸,呼呼发喘。这样练,不但不能起到疗病保健的效果,甚至还会伤气。练理,就是要练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有来源,有去路。

八、打太极拳要懂得什么是缠丝劲

打太极拳就要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凡是圆形发出来的东西,它都带有缠丝劲.陈式太极拳是上下,左右,前后,四傍,内有五脏百骸,外有肌肤毫毛,没有抽扯之型,没有提拔之意,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缺陷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断续处,是浑然一圆,方为合格。所以,陈式太极拳完全是圆形发出来的劲,有缠丝劲。因为它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抽扯之型,没有提拔之意。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在,行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回四梢通七窍,增长内力无穷,使内劲收敛入沽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怯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缠丝劲风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都是结中气运行的,但是教人时不必指出哪部分是什么缠法,这样教人大大有悖于练拳之道。只分什么是正缠,什么是逆缠就可以了。云手完全是正缠丝劲,倒撵耾完全是倒缠丝劲,单鞭左半身是正缠丝劲,右半身是倒缠丝劲,其它的缠法在练拳时有什么样的身法,就有什么缠丝劲的表现。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学者千万不可忽视。

九、打太极拳必须知道三节的规矩

头为上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头为周身之首。打太极拳如果不知道头的规矩,周身涣散没有系统。为此,不能低头,不能摆头,不能头硬往上顶,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如某手至,眼神只注于某手的中指甲,嘴唇要合,舌尖顶住上颚,使呼吸自然。

腹为中节,中节不明,滿腔是空。上自咽喉,下至丹田为中节,中节不能弯腰撅屁股,不能鼓肚填胸,必须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打败太极拳,腰是最重要的。(1)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为周身之主宰。腰为一身之主。肾为发气之源,如果不懂得腰劲,周身涣散无主。手为梢节,肩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往里合,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往外开,以腰摧肩,以肩领肘,以肘领手,这就是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左右是一样的,这样的运动才能一气贯通。

下节不明,颠覆必生,大腿根到脚底为下节,脚底脚后跟要把地,涌泉穴要虚,腿要虚实分明,千万不可有双重的腿法,犯了双重的毛病就不成为太极拳了,膝盖要与脚跟对照,不要东倒西歪,要骨节相对,不对则无力,等于盖房顶,梁柱一歪,房子就要倒塌的意思,虚腿脚尖要往里勾,使腿上有缠丝劲,委中穴(在膝后弯内)莫软,两只腿不能硬顶住骨盆。乁脉穴(在两大腿弯内)要虚,不然转关不灵。开裆贵圆,腿部方能有力,腿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打太极拳下盘稳固是根基,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之法。

在第一阶段练习时,必须知道三节之分的规矩,就是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也。心与意,气与力,筋与骨合,此为内三合也。就是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周身无有不静,何有三节之云乎哉。三节的规矩就是在运动时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到成功时是一气贯通,一肢动而百骸皆随的道理。

打太极拳时就是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者是一本而散为万株,合者是万株成归于一本,千头万绪各有所属,酿佳肴自有其源,拳术之道不外此例。

十、打好太极拳必须按三个阶段进行

长兴公所说:“由招熟而后懂劲,有懂劲而阶及神明”。第一个阶段就是要练招熟,就是练空架。第二个阶段就是懂劲,就是练内气。第三阶段就是神明,就是外形和内气结合起来,逐渐练到奥妙无穷之处。这就是阶及神明的道理。品三公说:“练太极循序渐进,不可蹋等”,就是大圈而中圈,由中圈到小圈,隔等级不行,隔过大中圈练小圈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循序渐进,不可蹋等的道理。

第一阶段练招熟,练空架。就是外刚内空,外面呼呼啦啦,内里没有东西,这段功夫为标准,猛打,猛甩,猛起,猛落。猛打如掩手耾拳等式,猛甩如摆脚等势,猛起如踢二起,金鸡独立等势,猛落如金刚捣碓,跌岔等势,为什么要练这些猛势呢?不如此,周身关节就不能练得处处开张,长兴公太极拳论说:“节节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贯穿,虚实在中”,如果不用这些猛劲,周身的关节就活不开,内劲就引不动,这就是以外形引内气的方法。这一阶段锻炼手上的东西,就是抓拿摔打,这其实是用笨的方法,也是必走之路。隔过笨的方法就练巧的是不可能的。这段功夫在练习时每一招每一势承上启下拐弯抹角,接骨斗旬,必须细心揣摩,如不细心揣摩,便周身转关不灵,这一段必须练五年才能打下练拳的基础。这段功夫成功时有什么表现?金刚捣碓声如巨雷,掩手红拳发出去呼呼带风,二起脚是上纵法,一般跳七八尺高,跌岔双腿扑地,手不按地而一跃而起,实脚落地,一脚悬于裆内,稳如泰山此势为金鸡独立;玉女穿梭是平纵法,一纵如旋风之速,其快无比,这些表现为第一阶段完成。

第二阶段就是要懂内劲,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就是以气摧形的方法,气不动,形是寂然不动,气动了,形是随气而动,外形和内气才算结合,第二阶段有十三个字的标准: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棚,捋,挤,按,活。这十三个字的标准解释:(1)粘,就是把这趟拳如胶似漆粘到一块,团聚不散。(2)游,就是在运动时游住劲,不要有断续之处,不要有凹凸之处。就是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3)连,就是在运动时自始至终有连贯没有停留之处。(4)随,就是周身相随,圆转自如,有沿路缠丝之意,不给对方拄拐棍,要随机应变。(5)腾,凡是由下往上起者皆为腾,如踢二起,金鸡独立等势。(6)闪,凡是由上往下合者皆为闪,如闪通背等势。(7)折,打回劲就是折,就是两人推手,把对方引落空地,对方看要失败急速抽回来时,打对方的回劲,如满头扫雪,白马卧槽等势。(8)空,就是与人推手时用引劲落空之法,使敌落空,乘虚而击,这也是拳内的变化。(9)棚,就是运动时,四面八方皆有棚劲,为什么踏到球上人就要跌到?就是球没有平面,所以球把人滚倒。练拳用劲也是浑然一圆,没有平面而使落空的意思。(10)挤,就是有靠之法,分左胸靠,右胸靠,迎门靠,十字靠,背折靠,都是用肩打人的方法。(12)按,就是双手推人,如双推手,抱头推山等式。(13)活,以上这十三个字都合乎标准,用式死的不行,得用成活的,就是与人交手时要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的方法,这十三个字就是太极拳内的精华,也就是太极拳内有十三式之称。

还有一个十三式,就是太极拳的理论,这个十三式是八卦加五行,八卦是乾,坎,艮,辰,巽,离,坤,兑。结合太极拳内棚,捋,挤,按是四正方,正北方是坎,就是棚,正东方是辰,就是捋,正南方为离,就是挤,正西方是兑,就是按。採,挒,肘,靠为四斜角,西北角为乾,就是採,东北角为艮,就是挒,东南角为巽,就是肘,西南角为坤,就是靠。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结合太极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金是西方,庚为金,就是搂膝拗步前进等式;木是东方,甲己木,就是倒撵耾等式;水是东方,壬睽水,就是云手,用左手往外发,左顾等式;火是南方,丙丁火,就是右手往外发(云手)右盼等式;中间戊己土,就是单鞭(丹变),斜形中定等式。这个十三式就是八卦加五行和太极拳相结合的理论。练太极拳就是先知道理论再结合实际,如果不知道理论,等于动作不知道方向,如果说不结合实际,等于纸上谈兵,无实际用处,不但打太极拳,任何的事情皆如此。

这第二段练的是中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在实用上就是肩,肘,胯,靠,用中节电打败人的方法。练第一阶段时,就是承上启下,接骨斗旬,需要细心揣摩;第二阶段在运动时,就不能再细心揣摩,如果再细心揣摩,那就犯了心想到哪里,哪一部分动,其他的部分却不辅佐,所以在第二阶段练习时要不假思索,不犯意疑,不期而然,就是心到意随,动于自然。这第二阶段没有十年就不能完成这十三个字的标准。这十三个字如果完成,有什么特点表现?就是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跟发重,头顶发悬,肌肤发胀,手指发麻,有这些特点表现,第二个阶段功夫才算完成。这时候还不能算成手,这才算是外形和内气结合起来,再练,就可以离开老师,不走弯路,学人规矩不能学人巧,巧是由功夫得来的,跟老师学会规矩之后,要千回万变多多演,功能熟时巧自生,逐渐用功夫,慢慢往第三阶段发展吧。

第三阶段功夫,完全浑圆一气,刚柔相济,大圈与小圈相结合。第三阶段有十六字的标准,就是“缓慢柔活,平稳舒展,连绵不断,呼吸自然”。“缓慢柔活”就是练到至柔与至刚相结合,练到圈最小啦,人看不见了,圈至五脏百骸,肌肤毫毛之内练时越慢,到发用时越快,就是静如山岳,急如闪电,如速雷发之而不及掩耳,如拉弓放箭,不把弓弦慢慢拉圆,使弓背上有力,就是发箭也是不行的必须把弓弦慢慢拉圆,使弓背上有力,与弓弦结合起来,将来发用时其快无比,力大无穷,所以用圆慢柔活完全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蓄劲如开弓,出劲如放箭的方法。“平稳舒展”的意思就是在运动时,姿势大方好看,美观自然,就是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连绵贯穿”就是在运动时有缠丝劲,连绵不断,用意不用力,意断劲不断;贯穿就是练拳如九曲珠意思。“呼吸自然”就是练一趟拳下来,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力大无穷的表现。有以上这些表现,这十六个字的标准才算完成。这第三段的功夫就是练到化境,猛打猛甩,猛起猛落踢腿打脚,肩肘胯靠等式都溶化到里面了。外边看不见,内里是力大无穷。外行人看不见,内行人才能看得出,将来发人时,撞着何处何处击,出也不知丢又丢。

第三阶段功夫练成后,特点表现是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肺得到润泽,再以消化,饮食,怯病延年。就是练到浑圆一气,浩然之气,先天之气,这个功夫是无穷尽的,终身练功不能尽其妙,就是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奥妙,就是一层深一层。如果停止不练,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之则有,不学则无,学到妙处时人所不知独我自明。只可神会,不可言传,不言传怒是保守不传,而是不能把其中奥妙完完全全的说出来。

十一、打太极拳问答

(1)打太极拳慢的对还是快的对?

打太极拳不在于快或慢,而应当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什么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呢?拳不管练的再快,必须外形与内气结合起来,以内气来摧外形,气到形到,形是随气而动,这样运动就是快而不乱,这样快才对。如果在运气时,气到形不到,形到气不到,不是气过于形,就是形过于气,这样练就是快而乱,快也不对。慢而不散,就是在运动4,外柔内刚,外如处女,内如金刚,静如山岳,稳如泰山,就是用蓄劲而待后发,这样练就是慢而不散,练慢也对。如果犯上重下轻,外散内空,手到身不到,身到气不到,气到形不到,一盘散沙,这就是慢而散,这样练慢也不对。打太极拳主要是完整一气,刚柔相济,变化无穷的道理。

(2)打太极拳用气对还是不用气对?

打太极拳应当是不用气,轻而不浮;用气沉而不僵。这样练用气对不用气也对。如果不用气,轻而浮,用气沉而僵,这样用气不用气都不对。什么是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无论是举手抬脚,如棉裹铁,轻而自然,这就是轻而不浮。用气不是用笨气,死搬硬套,用气用的是先天自然之气,带有灵活性的,这样练就是沉而不僵,否则都是不对的。

(3)说陈式太极拳是大架,杨式是中架,吴式是小架,这样说法对不对?

这样说法是不恰当的。陈式太极拳初学时,虽然是由大架入手,但因其是刚柔相济,千变万化,是忽大忽小,忽有忽无,忽隐忽现,忽刚忽柔,变化无穷的。所以说,陈式太极拳,大架也可以收成为中架,中架也可以收成为小架,把太极拳说成为死的是不对的。

(4)打太极拳,应当先由刚入手,还是先由柔入手?

打太极拳按规矩还是先由刚入手,练成功后,自然成了刚柔相济,但是教人时,必须灵活掌握,要因人施教,因身体强弱施教,切不可千篇一律。如果教青壮年人,必须由刚着手,不然就没有基础。如果教有病的人,身体弱的人或老年人,他们不能学那一层刚的功夫,那就教他们由缓慢着手,把身体练强壮之后,再学太极拳第二趟,把那一层功夫补起来。为什么不叫他们先由柔着手,而是有缓慢着手,因为打太极拳柔是很宝贵的东西,很不容易练出来。年老体弱者,初学者是有缓慢着手,而不时由柔着手,柔是多年功夫,千锤百炼才能得到。如化一块铁,本来里面有粗质,经过铁匠用炉打一火去一层粗质,结果把粗质打完,就成了铁精。等于太极拳初学时纯刚无柔,练一层功夫得到一层柔,把功夫练成后,才能得到刚柔相济的奥妙。所以打太极全是最不容易把肉练出来的。因此说,教身体弱的人先由缓慢着手,待身体练强后,再进一步练刚。最后练成外柔内刚。否则单纯无柔软,那就是外散内空,决不是柔。有人打太极拳由缓慢入手,练数十年功夫,掌无拴鸡之力,就是由缓慢着手没有基础吃的亏。

十二、打太极拳必须知道什么是迭法

打太极拳全在用迭法,不懂迭法枉徒劳。什么是迭法?就是刚柔相济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无穷的。很难用文字全面的写出来,现仅大概指出几个标准:(1)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如果练的周身关节僵的跟铁棍一样,如死蛇躺地,直棍一条,没有变化,那就不成太极拳了,学者要注意。(2)虚实分明,周身相随,引劲落空,借力打人,如果不能虚实奉命,就不能借力打人。(3)不进不能引,不引不能空,不空不能击。这就是与人交手时,忽刚忽柔,忽有忽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方法。(4)蓄要蓄得紧,开要开得尽,如卷炮,炮卷得越紧,崩得越响。练拳蓄得越紧,近来发出的劲越大越有力,发人越远。要蓄得紧,就是周身之气团聚不散,不是把两肘夹住,如绳捆住。开得尽,就是把蓄的劲达到手指,直到手指发麻发胀,就算开得尽。不是把两只胳膊展得很直,没有灵活性的道理。(5)远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远打一丈不为远,就是在用发劲时,不要探身打人,如好教师不打跑教师,他跑得很远,你要追他去打,也是有失败的。近者只在一寸间,只在一寸之内,发人圈最小最小,将来发人是最有力的。(6)我守我疆莫失界,一失界,魂飞魄散,就是在发人时,沉着松劲,用中定之法,决不可失于中心,发不着人,自己就会落空,有栽倒的危险。(7)身如弓弦手如箭,灵机一动鸟难飞。就是蓄劲如开弓,出劲如放箭的方法。就是在发人时,不是用气力去打人。灵机就是裆内有弹簧力,一动发于四梢,人自然就会栽倒。(8)全体空灵,应变有才。就是练太极拳有三空:手心空,脚心空,胸心空。也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灵活运用之法。舍己从人,随机应变,没有一定的方法,使人不知道我的劲,我独知道人的劲,拳术加战术。如同打仗的游击战术,好去钳子包围敌人。(9)纵放展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採更难移。倒步退步虽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滚拴搭扫灵微妙,内腾巧取有谁知,全体空灵无缝隙,声东击西要熟知,上拢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钻心剁肋世间稀,教师不知个中理,难得武艺论高低。以上这些迭法,没有功夫的人,看过如纸上谈兵,无济实用,功夫纯熟的人,就知道言之不谬也。

十三、什么是太极拳精华,什么是糟粕?

有了抽扯之形,提拔之意,有了直线,有了平面是不对的。(2)完整一气是对的,一盘散沙是不对的。上虚下实是对的,外柔内刚是对的。上重下轻,外散内空是不对的。(4)大圈和小圈结合是对的,大小不结合是不对的。出劲和蓄劲相结合是对的,不结合是不对的。(5)一肢动而百骸皆随是对的,手到身不到,身到气不到,气到形不到是不对的。(6)气与劲结合是对的,不结合是不对的。(7)刚柔相济是对的,刚柔不相济是不对的。(8)用先天自然之气是对的,用后天之拙力是不对的。(9)周身关节要处处开张,骨节要松是对的,把周身关节练的象铁棍一样,没有曲折是不对的。(10)快而乱,慢而散,轻而浮,沉而僵是不对的。快而不乱,慢而不散,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是对的。(11)打太极拳必须含胸塌腰,使浊气下降,降于涌泉穴,由涌泉穴反映上来的青气,顺后脊梁骨上升,升至百会穴,这就是虚领顶劲。这种虚领顶劲是对的。含胸拔背是不对的,虽然说脊骨是自然弧形,但气是活的,能上升能下降。好比一棵树,天生是直线是不会动的,但是树根必须往下降,使根深叶茂,才能开花结果,如果使树往上提是不对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不要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毛病。请练太极拳者细细揣摩,练太极拳气往下降是对的,还是气往上拔是对的?只有当场检验就会真诀出现。以上说的对的都是精华,不对的都是糟粕,请学者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太极拳的理论很多,因为我今年已是八十岁的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别不多写,只能口授.十四、陈式太极拳推手的方法

什么是太极拳推手的方法?就是把太极拳内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棚,捋,挤,按,活,这十三式的精华摘要出来,用棚,捋,挤,按的方法,采取太极拳的实用,二人对推,推得不偿失时间久了,得到里面的奥妙,就能起到保卫打仗的作用。

推手的姿势有五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姿势叫挽花,可以单手挽也可以双手挽,就是甲乙两人对立,两脚不动,甲与乙两脚套在一起,互相用滑空之法,对挽连绵不断.彼此用牵牛之法,将脚跟牵动.有功夫时,让你有牛大之力也牵不动,脚蹋地丝毫不动.两手如称杆之灵,用缠丝劲,如蚕作茧,丝头不断,完全是用巧之法.推得功夫成熟时,特殊表现:未会牵牛意如何,两手犹如用丝箩,年年祈与人间巧,不到人间巧更多.第二种姿势叫推手,甲乙两人对立,彼此两脚不动,甲用双手按乙胳膊,乙用棚法将甲滑空,.乙再用两手按甲胳膊,甲用棚法将乙滑空。可以推得很长时间,啥时没有力气,啥时停下来,这个推手的方法完全杀走法,也就是滑空之法,两人推得功夫纯熟时,推得身上比冰凌还滑,胳膊如棉花裹铁。两个人的内劲接连得如胶似漆,粘沾不散,这个功夫推的只有半个圈,只有一个按,一个棚,没有捋和挤。推得长久时特点表现:滑如冰凌,粘如胶,软如棉花,硬似铁。

第三种姿势叫挤。就是甲乙两人交手,甲的左腿进入乙的右腿里面,彼此都是弓步法,甲用双手按住乙的胳膊(这叫按),乙用滑空法走出去,用两手捋住甲的右胳膊(这叫捋法)往左引,甲用右肩靠住乙的胸往外挤(这就是挤)有打乙的背折靠的方法,乙将甲的来劲滑空,用两手按住甲的胳膊,甲用滑空法走出去,捋住乙的胳膊,乙用棚劲(这就是棚)棚住甲两手,右腿后退一步。内脏有右肋靠的方法。甲左腿往前一步蹋到乙的右腿里面,乙用双手捋住甲的左胳膊,甲用左肩靠住乙的胸,有打乙的背折靠的方法。乙用滑空之法走出,捋住甲的左胳膊。甲棚住乙的两手,用左腿往后退一步,内脏有打左肋靠之法。乙用右腿往前进一步,如此两个人一来一往对推,不间断,这样推法就成圆圈了,棚捋挤按也都用上了,十三式的精华也都会在其中。推成之后,离开推手就可以得到技击的作用。这样推成功后的特点表现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第四种方法叫捋。就是甲乙两个人把棚捋挤按四种方法套在一起,手法与第三种的推法一样,与第三种推法不同的是;甲乙二人的前腿肚都要铺地,在地上盘旋,使裆内都有弹簧力,这个推法完全是叫下盘稳固腿上有力,这就是长兴公说的: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这个方法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个方法推成功之后,特点表现为:两腿仆地犹顽石,下盘稳固定根基,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

第五种姿势叫花步。就是甲乙二人的手法和步法与第三种相同,二人推过三四个回合之后,彼此都变了方法。就是舍己从人,随机应变,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方法。两个人的方法没有一定,彼此或用垫步,或用偷步,或用横步,或用跃步,灵活运用。步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有时该进两步的进两步,该进三步的进三步,彼此两手套在一起。或用肘,或用靠,乘虚而入,乘空而击。甲攻乙,乙用滑空之法将甲的来劲滑空(引空),乙用攻法攻甲,甲用滑空之法将乙的来劲引空。甲乙彼此围攻之势互不相让,就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强中还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英雄。这个推手之后特点表现为:二人推手如围棋,一来一往见高低,围到山穷水尽处,陡然一势判雄雌。以上五种推手法成熟之后,在技击中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五层功夫的表现就是结阴阳刚柔的变化,说阴阳就不说刚柔,阴阳就代表刚柔。说刚柔就不说阴阳,刚柔就是阴阳。纯刚无柔是硬手,纯柔无刚是软手。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三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

纯刚无柔不是太极拳,是硬手。纯柔无刚也不是太极拳,是软手。炸样都不能学推手,非得不偿失练一,二年的好功夫,练得一分柔九分刚才能学推手。怎样知道他有一分柔九分刚的表现?一阴九阳跟头棍,他有一分肉九分刚与人推手就会栽给头,没有还手之力,这样表现就知道他有九分刚一分柔。再练一层功夫,就会练到二分柔八分刚,怎么知道他练到二分柔八分刚呢/二阴八阳是散手。因为他练到此与人推手时他就不会栽跟头了。他已经有了抵抗力不从心了,二人推手也不分棚捋挤按,腿上也不分虚实,二人打起散手来了。象不会打拳人打架一样,这就是二分柔八分刚的表现。再练一层功夫,练到三分柔七分刚,怎么知道他有三分柔七分刚呢/因为他能破第二层的散手,有把握的把人打倒,但不是用巧打人,还是用自己的笨力打人,这就叫三阴七阳犹觉硬。再练一层功夫,练到四分柔六分刚,就是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如有人来打时,得不准不发,得住对方的空隙时,把人打得很远。在跟前的人看不见是怎么打的,挨的人不知道是怎么挨的。这就是四阴六阳类好手,遇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表现。再练一层功夫,练到五分柔五分刚,就可以撞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就是练到五分柔五分刚时,不管撞着何处来打我,我无论何处都能见人打出,这就是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的表现。妙手一运一太极,就是好手打人,处处都分着刚柔的意思,就是看是至刚,其实是至柔,看是至柔,其实是至刚。用刚不可五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敌不捷。全是刚柔相济的。太极一运化乌有,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又归了无极的意思。

纯刚无柔不是太极拳,是硬手。纯柔无刚也不是太极拳,是软手。这样都不能学推手,非得练一,二年的好功夫,练得一分柔九分刚才能学推手。怎样知道他有一分柔九分刚的表现?一阴九阳跟头棍,他有一分肉九分刚与人推手就会栽给头,没有还手之力,这样表现就知道他有九分刚一分柔。再练一层功夫,就会练到二分柔八分刚,怎么知道他练到二分柔八分刚呢/二阴八阳是散手。因为他练到此与人推手时他就不会栽跟头了。他已经有了抵抗力不从心了,二人推手也不分棚捋挤按,腿上也不分虚实,二人打起散手来了。象不会打拳人打架一样,这就是二分柔八分刚的表现。再练一层功夫,练到三分柔七分刚,怎么知道他有三分柔七分刚呢/因为他能破第二层的散手,有把握的把人打倒,但不是用巧打人,还是用自己的笨力打人,这就叫三阴七阳犹觉硬。再练一层功夫,练到四分柔六分刚,就是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如有人来打时,得不准不发,得住对方的空隙时,把人打得很远。在跟前的人看不见是怎么打的,挨的人不知道是怎么挨的。这就是四阴六阳类好手,遇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表现。再练一层功夫,练到五分柔五分刚,就可以撞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就是练到五分柔五分刚时,不管撞着何处来打我,我无论何处都能见人打出,这就是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的表现。妙手一运一太极,就是好手打人,处处都分着刚柔的意思,就是看是至刚,其实是至柔,看是至柔,其实是至刚。用刚不可五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敌不捷。全是刚柔相济的。太极一运化乌有,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又归了无极的意思。

为什么把推手说得这样奥妙?

拳术如战术。练武术就得懂得什么是技击,如果练武术不懂得什么叫技击,就不成武术了。学拳人学的是技击,如果说不到技击,他就没有竞争的兴趣,他就会半途而废。如果有远方朋友来访,也是有访问技击的。如果不能用技击的方法把他打倒,不但他说你保守不传,而且他还会看不起你,说你没有本事。所以,练武术学技击是很重要的。如果用技击把学拳人打伤怎么办?正因为此才用这些推手的方法来传授技击。用推手的方法打人,把人打出一丈远,不但不伤,而且身上也不觉得疼,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人胳膊上有三节能打人,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这三节有分平面和侧面,用平面打人,把人打出一丈远,不但不伤,而且也不知道疼。用侧面打人就会把人打伤。手是梢节,掌为平面,用掌打人不疼。拳为侧面,拳头把人打倒就会把人打伤。肘为中节,肘尖为侧面,肘尖四周为为平面,用肘尖四周打人,把人打倒不知道疼,用肘尖打人,把人打到就会把人打伤。肩为根节,肩尖为侧面,肩尖四周为平面。用肩尖四周把人打倒也不知道疼,用肩尖打人就会把人打伤。学打拳人打他肉厚的地方,不打他们的要害,句打不伤也打不疼。如果到前方去打仗,遇交手战打敌人时都是用侧面打,而且要打他的要害。就是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上鼻下臁并封眼,脑后一击要人魂。这样不但可以把人打伤,而且可以致死。总之,学技击是备而不用的方法。

十五、与人交手时要知道规矩

拳术如战术,与人交手时当场不让敌,举手不留情。(1)立身要站巧地,就是站的地方能进能退,不要站很狭隘的地方。(2)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就是交手时不要一交手就打人,如果对方比你受高,你扑了空,你收也手不回来,这就是拳论说的:我守我疆莫失界,一失界魂飞魄散,这就是失了界了。遇人交手时必须游斗三合,知道对方的功夫如何。如果对方的功夫不胜我,就乘虚攻敌,如果对方比我手高,我就只敢守不敢攻。如果对手更高,我守也守不住,那就只好用走法走,这就是好教师不打走教师。虽然对方比我手高,我不进你身,岂奈我何?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两千多年前大军事家孙武子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又说,水浒传上柴进庄上洪教头和林冲交手,洪教头说,来,来,来,气势汹汹,林冲趁洪教头的空隙,把洪教有打倒了。(3)发手要狠,不狠则不济。就是与人交手时,如果不发就不发,如果能发就要把对方打倒,如果不把对方打倒,对方就不佩服,这就是发手要狠,不狠则不济的道理。(4)胆愈大而心愈细,胆战心寒者则不能取胜。如黄继光,董存瑞等同志的英雄气概,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练武术的人必须知道这些英雄事迹,必须学习这些英雄气概,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注意:推手如滑冰,完全是引劲落空的方法,千万不能硬顶,以免失去灵活性。

第二篇:陈氏太极拳心得

《陈氏太极拳图说》心得 原创 高启武 绘图 高君炜 《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是一代宗师陈仲甡(1809—1871年)之哲嗣陈鑫(1849—1929年)先生所著。先生之父“平生战功累累,啧啧人口,皆根于精太极拳也。及公卒,吊者数郡毕至,众议易名„英义‟。”(《图说、陈氏家乘》)《图说》是先生宗其家传,辛勤笔耕“自光绪戊申年至民国己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自序》)。先生“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发前人所未发”,破历代“珍秘不以示人之传习”(《杜严序》),尽泄天机意欲使后学“由升堂以入室”(《自传》)。故今人得见陈拳理法全貌,先生可谓功德无量矣。陈鑫先生的这本《图说》虽名言拳,然书中道、释、儒、医无不涉猎,这在其它武术书籍中则不多见。尤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并贯彻始终,实意为后学剖白太极拳理法之根本。本人学疏浅薄,虽多年喜《易》好拳,然至今亦仍是童蒙于《易》,门外于拳,读此书深感捉襟见肘,力所不逮。现不揣冒昧,将平时习易学练时一孔之见的心得进行整理,勉强成文以抛砖引玉,期望大家不吝斧正。

一、陈氏太极拳预备势和太极图象

先生称此势为“太极象”,并画

有太极象图。从字面看,“太”字有最、至及极端之意。极亦有顶点、尽头之意。《周易正义、系辞》云:“太极谓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详解、朱子太极图说解》云:“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养物之根也。”拳以此名,愚以为是取归根复命、人合天道之意。《周易、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祖圣人以两仪之阴阳为基础类物取象,通变天、地、人三才之情状,钩深致远,以倡道之博大精深。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太极图说》亦云:“阴阳一太极也。”可见,太极与道名异而实一也,此皆可以《易》证之。先生《图说》通篇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中规中矩、恰得根本。太极拳亦确实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石,取实战博击技法于外,寓道家丹功于内,和合二者则太极、《易》理之阴阳动静、刚柔进退为拳理之准绳而用。从而,方能使拳之一技极尽太极之妙,亦更为世人究其理、探其本者所锺爱。

“太极理也”,“无声无臭”,“动而阳、静而阴”是“元气混而为一”(《朱子太极图说解》)。既是言太极中“阴阳只是一气,非有二物相对也”(同前),亦即太极者无极也。非有阴阳二物相聚而成,何来始生终灭之说。先生称此势“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胸腹之内”(《图说、太极象图》)。外形静而未动,然体内真气循行周身内外,其出则开盈、入则合虚,是为虽静犹动。说是动,然而毕竟是外形未动。以动实静虚论,则当谓此为虚。此虚恰是《庄子、刻意》篇论剑法中“示之以虚”之虚。故,此势只须“洗心涤虑、平心静气”(《图说、太极象图》),提顶、竖项、松胸、松胯、圆裆、合膝、两足实实在在踏于地上,以待丹田中“混而为一”的“元气”真机发动,或者说是待丹田中太极真意萌生,“如此而后可以学拳”。以上诸项要求可谓是太极拳入门之阶梯,内功之精髓,然却被诸多太极拳锻炼者所忽视,真令人不得不扼腕叹惜。“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同前)如是则太极拳预备势中如何应用太极、《易》理之理、法明矣。陈式太极拳预备式即已理明法备,唯终日能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者”(《图说、太极拳经论》),方可识得个中情趣,久之自可窥得门庭。

二、陈氏太极拳缠丝法

(一)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源于《易》理

先生在《图说、太极拳缠丝精论》中提纲提纲挚领地言道:“太极拳缠丝法

也”。紧接着,在《图说、缠丝精图》中又进一步解释曰:“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这两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已将陈式太极拳内功之秘剖露无疑。

说到缠丝,在陈氏太极拳盘架、推手和技击中,其所有运动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四肢和身体均同时在各自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做螺旋运动。同时,四肢在丹田元气带动下亦一起在做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在各种上作圆弧式运动。在手臂运动为旋膀转碗、螺旋劲缠至指尖;在腿脚则为旋腰转胯、旋踝转膝、螺旋劲缠至足趾;在身法为顶提住尾闾用尾骨划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之弧。从而形成不仅腿足、臂手自身旋转运动,而且在身躯旋转带动下,手足的在内劲的催动下亦以弧形轨迹做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往复式圆运动.就如同卫星在自转时,亦在围绕有着自转运动之行星公转;同时,行星在自转时又在围绕恒星公转一样。这样演练和应用陈氏太极拳时,就在身上形成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拳中称其为缠丝故陈氏太极拳又有“圈拳”之称。而这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其毫发细微之动两足底各个部位皆须有对应感觉才是。陈氏太极拳这种种“圈”即拳中“以气运(依愚理解这里所说之“运”,是运动、催动之意。)身”之内功功法。在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中我们能看到,圆图中分为黑白两大部分,若以黑为阴白为阳,则中间之圆即为无阴无阳无极和合之太极。在这一图上方,乾卦最外面左侧逐渐增加之黑色是阴初生之处,其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黑色之阴由初生之微,逐渐到坤卦黑色纯阴旺极之著;而此图坤卦下方白色空间即是黑阴旺极白阳初生之微,白色之阳由初生之微,历经艮、坎、巽三卦到乾卦,逐渐到白色纯阳旺极之著。同时,在此初生黑阴之里侧白色纯阳旺极之著,亦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由旺极之著逐渐到坤卦白色纯阳衰尽之微;同时在初生白阳之里侧黑色纯阴旺极之著,亦经历艮坎巽三卦到乾,由旺极之著逐渐到乾卦处黑色纯阴衰尽之微。

这样看阴阳皆是由外初始而生,逆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逆时针旋转,则逐渐由外向内到一百八十度衰尽之微。当然,依次同样道理,亦可理解为阴阳皆是由内初始而生,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由外而内消减至各自衰尽之微。

在图中阴阳相反相对,阳尽之处阴生,阴隐之方阳现。纯阳乾卦旺极之处上有黑阴始生之微,下有黑阴衰尽之微;纯阴坤卦旺极之处下有白阳始生之微,上有白阳衰尽之微。在由乾卦起过中心至坤卦这一条直线上,同时具有阴阳初生之微、衰尽之微、旺极之著这六种变化。此则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寓。即黑阴旺极方之始终均有一点阳微存在;白阳旺极方之始终亦均有一点阴微存在。真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见阳非太极、阴亦非太极,太极非阳非阴,却又须亦阳亦阴、阴阳和合为一方可谓太极。故才有孔夫子“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周莲溪周子“阴阳一太极也”之说。正是因此,陈氏太极拳要求练此拳须内(阴)外(阳)相随、表(阳)里(阴)合一、快(阳)慢(阴)相间、刚(阳)柔(阴)相济,其所宗即是太极、《易》理中阴阳运用之法则。同时陈氏太极拳视练拳者整个身体相互关联为一个太极之圆,而四肢乃至手指、脚趾又处处皆是一个个太极之圆。请注意,此圆非身肢有形所及之圆,是指体内“中气”充盈,无凹凸、缺陷、断续,所用之意无过不及,则阴阳和合而成之太极圆,其即大道之形、亦即太极之体,“放之则弥六和,”(《图说、太极拳推原解》)可谓大则无其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同前)此又可谓小则无其内。体内中气“随意所之,意所向,”周流行六虚而无所不及,方可称之为圆。先生在《图说、附中气辨》云:“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先生文中所言之偏、过、刚皆阳也,倚、不及、柔则皆阴也。而陈氏太极拳所练之气非阴非阳,然却亦阴亦阳,实是阴阳对等、匹配和合,故称至当却好而谓之曰“中气”。正如三丰祖师所云:“守其清静自然是为勿忘。”(《道言浅近说》)“守”即为有、为阳,;“顺其清静自然为勿助。”(《同前》)“顺”即为无、为阴,二者缺一不可。丹功常讲,药物易知火候难传,愚以为就是指练功中阴阳所象之意气、动静、内外、虚实等等诸般功夫在修炼中掌握运用之法度。邵子邵康节在《子时歌》中称火候之妙是:“中间些子好光景,难得功夫入语言。”亦如同屈原《远游》中所说:“道可受兮,而不可传。”此传字是指用语言描述之意。陈氏太极拳缠丝内劲所练之“中气”,即是以太极之阴阳和合之理主宰于太极拳内劲儿锻炼。故,非此不得以太极功夫名之。先生恐后学不解而无法下手,便直白而云,是将“中气”“用螺丝劲缠于骨之外肌肤之间”(《图说、第二势揽扎衣》)。然,其意气运用必须意到气到、意气到而外形和合为一,先生称为:“不前不后由中而行,后则擘、前则合、皆不得中劲。”陈氏太极拳自然需要以体内元气质量足够强大为基础依托方可做功,而上面所说凹凸、缺陷、断续诸病皆因不得以太极、易理主宰体内元气所致,故而不能称为“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法在演练和运用过程中,要求整个身肢外形在螺旋缠绕中,须用无过不及之意将真气贯注于其中,而非徒有外形拧来转去。否则,就不能称为缠丝内劲。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著于内而形微于外,内不动则外不发;形于外而源于内,外静而内亦动。《太极象图》文中所云“以待其动”,即此内动之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以内气催动外形,外形合于内气,内(阴)外(阳)相合之功。故《图说、缠丝精图》方云:“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至此再回头看,先生之所以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这句话。就是一个意思,练陈氏太极拳就须潜心于身内阴阳修炼,而非有意于肢体的拧转缠绕,并使之和合于太极、《易》理,方能应用于拳中。先生在《太极拳权谱》中更是告诫后学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并于其后注曰:“十年用功,十年养气”。而此句就是强调拳谚”拿住丹田练内功”之实质。

第三篇:陈氏太极拳心得三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取象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

草应于二零一二年七月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

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七月

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二年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

二零一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二年七月

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

二零一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二0一二年草应于石家庄市

第四篇: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王美岭

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加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始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我以为太极拳是非常容易学的,因为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性。但其实并不然,我跟随老师学习之后才发现,太极拳真的大有学问,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紧密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都是太极阴阳的具体表现,比如看似简单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如何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慢慢地用心思悟,去体会。

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功底,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比较吃力,老师每次上课都会一个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讲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模仿老师的动作,但即使这样,也经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不能将动作连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家中反复练习,就这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间内有如此快的进步。以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浮躁,所以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注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大门槛。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原因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如果不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始学习时主要先练形,就是紧随老师的授课进度,不论是跟着老师反复模仿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记忆,切忌心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老师的教诲,比如某个动作需要注意什么,是虚步还是实步,是扣脚还是开脚,是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这些要牢记在心并且不断的练习加以巩固。老师纠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明白,并且之后尽快改正,如果在初学阶段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习惯,后面就很难再改过来了。总之,初学时要学与练互相结合,才能将整个套路熟悉,打下好的基础。

练好了形,就如同楼房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就要在其中添入砖瓦,这个'砖瓦'就是学习太极拳法,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我现在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太极拳的本质还是一种武术,它的一招一式都是具有攻防意义的,经常说太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就用到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领会,并和老师或者同道交流才能找到规律,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学习太极拳已近八年,从初中一直练到现在大学,始终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打太极拳达到了我的初衷,就是强身健体,现在的我不像小时候那样疾病缠身,反而,尤其在打完拳后整个人都精神不少,一年当中顶多有两次感冒。除了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更能专心致志做完手头中的事,大脑的记忆力也有所提高,遇到事情能够冷静思考,不易乱发脾气,打拳也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最让我切身感受到的是太极拳对情绪和精神方面有很大的调理作用,生活中每当感到有压力,又不能缓解释放时,打一遍太极拳,之后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态变得端正。所以太极拳对我真的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说说我对太极拳的看法:

第一,现在打拳,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打拳的过程就是自身放松的过程,它可以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使得经络舒畅,体质也由此得以增强。

第二,如果喜欢太极拳,就把它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因为太极拳最初就是融合了中医以及易学等思想创编出的拳法,这也使得太极成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是一门造诣很深的学问,打拳人有必要去了解它、深入它。

第三,太极拳离不开年轻人,说到太极拳,大部分人脑海里都浮现的是公园里的老人缓慢的打拳形象。而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怎能缺少年轻人去学习和继承它?在我的大学里,有很多同学对太极还不甚了解,甚至有同学将杨氏和陈氏理解为'阳式和阴式太极拳',可见太极拳知识在年轻人之间还没有得到普及,年轻人有足够多的想法和精力去发展太极拳,如果能在年轻人之间普及,我相信太极拳会发展的更好,成为真正的全民性体育运动。

写于2016年6月8日

第五篇:陈庆源太极拳-学员心得篇(五)——太极情缘

陈庆源太极拳——学员心得篇

(五)<< 太极情缘 >>

资料来源:陈庆源太极拳网作者:袁凤

心不静,则神不宁;神不宁,则气不顺。故而,心静则神宁,神宁则气顺,方可一气呵成,而并非看似在练拳,实在心不在焉,思绪飞扬,左顾右盼,精力分散,是练太极拳之大忌。

-----自由练拳有感而发凤 2013.03.0

2这周,自年后第一周自由复习基本功和老架一路及推手,不知道是所谓的假期综合征,还是上班没缓过劲来,事情太多,整体感觉练拳效果并不如年前那段时间练拳效果好,一来也许是时间的问题,这周练的相对来说,比较少,二来有可能是上述两个问题,但我想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第三个问题:自己心态出了问题,这个是核心问题,这周明显自我感觉,精力有点分神,注意力不够集中,也放松了相比之前对自己的练拳质量与次数的要求,忽略了对自己太极拳艺的认知和反省,导致这周练拳,状况频频出现,有时候连站都站不稳,转身双摆莲摆了那

么多次,居然还出现

最基础的初学问题,玉女穿梭教学版的动作练没了,不知从

什么时候起直接奔

到师兄姐们说的那

个要练几年的直接进行懒扎衣转腰动作,不知道是对还是错,掩手肱

拳出拳打弯了,眼随手转眼睛看地了,推手尖叫声还是止不住的大叫,护心拳打歪了,基本功缠丝劲手变僵了.......种种状况,频频出现,也是奇怪,就这么短短一周的时间,几乎都否掉了我之前所有的些许的一点点的小进步,现在看来不单单是没有进步了,甚至感觉是越来越退步了,而且有些动作招式我之前都没碰过,突然一下子似乎全都涌出来了,也似乎搅乱了我常规的练拳思路,让我措手不及,不知这是喜是悲。

接触陈氏(式)太极拳北京陈庆源太极拳培训中心,掐指算来已经有5个月整整零8天了,这种运动方

式,或者我更习惯也更喜欢称之为中华

武术,她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我的生

命里和血液里,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核心因素,更是我目前工作减压的绝佳妙方。之前也曾很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喜欢太极拳,自己练好太极拳,学好太极拳,会打就行,但现在更多的是,太极拳绝对绝对不单单是一种运动形式,一种健身方式,一种传统的中华武术,而是一种对人生的逐渐认知、对社会的悲悯包容之心与自我的修身养性,是一种境界,付出就是收获,做到即是得到,这些是陈氏太极拳教给了我的小小感悟,是庆源太极的老师们(陈庆源老师、姬天飞老师、黄剑海老师、张雷老师及小辉奇斌小小老师)的武徳、品德、修为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拳术精深造诣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是庆源太极的师兄姐弟妹们(马宏伟师兄、马洪波师兄、冯志超师兄、王大咏师兄、王洪涛师兄、王慕涵师兄、柏云亮师兄、候建民师兄、李雪超师

兄、高明思师兄、费铭敏师姐、王倩

师姐、许诗萌师姐、杨志娟师姐、张

佳萍师姐、同期关明博、王映霞、夏

胜利、张氏小夫妇、师弟李彦青、陈

师兄、马师兄等等还有我一时想不上

名字的、认识我的和我认识的师兄姐

弟妹们)的刻苦勤奋好学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次又一次默默触动着我的内心最深处。感谢你们,感恩你们,一路走来,风雨相伴。

在拳场上,我沉默少语,不代表我没有想法,没有感觉,而是我知道今天的时间非常有限,过去了就没了,话我可以放在心里,但不练就等于你又少练了几遍;我止不住的大叫,不代表我狂妄、浮躁,而是因为我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更好的方法来接招、更好的方式来克服这种恐惧而又矛盾的心理。在拳场上,在这里,这是一片净土,没有人声的喧哗,没有商业的触觉,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微妙的职场,没有职务的划分,有的只是一门心思来习武的人,一心想健身的人,一心一意想学好太极拳的人,一心想提高自己太极拳术的人,交流的话题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质朴,那么自然,酝天地之灵气,藏日月之星辉,秉先天之悟性,勤加苦练,习得一身好功夫,这是我们所有爱好太极拳、想学好太极拳的太极拳迷们的终极梦想。

想习练好太极拳,无须人为主观的把它贴上标签:分为专业与业余。你如果认为你是很专业的,那么你就是很专业的,即便你现在还打的懵懵懂懂的,那么你也要朝着这个很专业的方向前进和努力,假

以时日,未来你的水平离专业也不会太遥远;

你如果认为你是业余的,那么你就是业余的,即便你现在相对而言打得还可以,那么你的水

平也许永远都是停留在这个业余水平上,进展

平平。因此,专业与业余与否,不单单是看你的外在形式,而更多的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全能

体现,自古就有奇闻奇景奇人都出自于民间。

所以,你可以不支持我的练拳时间,但也请别打消我练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是对外,练拳是对内,这就是生活,是否是统一,每个阶段都不一样,目前这并不重要。每天24小时,不可能一直都在工作,也不可能一直都在练拳,就看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做总会有方法,不想做总会找借口。

心动,不如积极主动去行动,去争取,去创造,去把握,机会永远都是留个有准备的人,也许你还不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这就是未来(如果你已经知道了结果,那何来未来之说?)。趁着年轻,趁着自己还不是50-60岁,即便错了,那,又怎样? 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坚守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忠诚于自己的最真最初最原始的梦想,哪怕走很多弯路,只要有终点,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会有收获甚至你远远意向不到的收获。

太极人生,人生太极;情缘太极,太极情缘。

----此文小小心得执笔于北京2013.03.02 新年新课之际,谨献给庆源太极、献给自己、献给在乎我的人和我在乎的人袁 凤 2013.03.02 0:46

下载陈氏太极宗师陈照丕晚年练拳心得[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氏太极宗师陈照丕晚年练拳心得[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