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理论热点问题
围绕党的十八大,准确概括当前理论热点问题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主题,围绕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准确概括当前理论热点问题,深入把握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是更好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三项基础性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具体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在推进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而且突出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于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主题
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相互联结,贯穿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奋斗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可以发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带动基本理论创新,构成每一次理论创新的鲜明个性和独特价值。邓小平理论以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给予了初步系统的科学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回答。
但从总体上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最大的历史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探索的主题。总体而言,无论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都寓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之中。由此出发,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理论创新,集中反映的是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上的深化,折射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
围绕党的十八大准确概括当前理论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表明,5年一届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既是党总结5年实践经验谋划未来5年发展的重要政治会议,也是党宣告和阐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政治平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理论创新如此紧密的内在联系,构成国内外高度关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期望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进展,分析和判断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走向。概括而言,围绕党的十八大有以下几个理论热点问题。
一是关于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表述及其历史地位的问题。对于前者,用科学发展观来概括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法,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对于后者,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是否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问题。众所周知,党的十七大没有采纳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议。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一开始就反复强调,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由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时间毕竟不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该看到,科学发展观提出近十年来,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越来越深入党心民心,并且其理论本身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成果的总体性表述及其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在这个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次积极的理论探索。党的十八大对两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可能会有所应答。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进一步提炼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十七大使用的理论体系一词,可能更多地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体归属以及理论创新的整体性。有学者提出,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建议的最大优点在于概念的简化。其二,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作深入的阐释。两者关系的问题,既关涉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评价,也关涉中国社会主义未来趋向,迫切需要作出积极的理论回应。
三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两大关键性问题。其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进一步结合的问题。在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中国道路未来探索的关键性问题,如果获得成功,无疑给人类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已经20年,这一探索不是阳光普照的坦途,存在着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其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道路,不仅是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人心向背和社会主义前途的问题。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构上理应有积极的探索,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深入把握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面对未来的理论探索,需要深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理论自觉。对于实践之于社会主义的意义,列宁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实践自觉呼唤和要求理论自觉。所谓理论自觉,就是自觉主动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所谓理论自觉,就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批判性反思和规范性矫正的状态。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地、经常地总结经验教训。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理论创新需要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蕴涵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次新的思考和理解。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于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正当性的唯一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三是坚持意识形态性。理论创新具有多层次性,核心的内容是意识形态创新,由此决定了理论创新的实践需要把握和统筹各层次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吸取历史教训,我们党比较多地注重现实层面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的创新,用以指导全党的工作实践。这一努力在论证改革举措的合法性推动改革进程,以及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卓有成效。比较而言,意识形态层面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值得继续努力的理论空间。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意识形态创新需要长时期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市场、资本等因素之于信仰的销蚀,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确实需要更加重视信仰层面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会议简介
召开时间
预计在2013年10月
重视原因
通常一中和二中全会主要集中在人事机构变动上。到三中全会,推出中国深层次改革政策。
预期政策
户籍制度,利率市场化,税收制度改革,加强节能环保建设等。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所长曾锐生说:“我认为,习近平将试图利用他的„蜜月‟期来推进其改革计划。我们迄今所看到的,尤其是党的改革,或许将是优先讨论的议题。”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教授李喜根说:“在这样的会议上,中共领导人会依据问题的轻重缓急以及同与会者的商榷结果,提出自己的计划。”
分析家们还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三中全会上有可能讨论提交上来的重要改革方案。曾锐生认为,可能最受共产党高层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习近平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来进行党的改革。
李喜根说,会议可能讨论的关键问题包括“应对经济下滑的措施,习近平的„群众路线‟整风运动的具体步骤,环境恶化以及党和政府部门各级官员贪污腐败引起的社会矛盾”。瑞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下滑,实施可能保持增长的大胆经济改革已成为中国新领导层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2013年5月13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巴克莱资本公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说,一系列改革方案将提交三中全会讨论———涵盖金融部门、财政体系、土地使用权、生产要素价格、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社会收入不公与户籍制度等领域。
机构改革和调整是手段目标是挖掘经
济增长潜力
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多次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计)划的起草工作。
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该中心是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际性经济研究、交流和咨询服务的综合性社团组织。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担任该中心理事长,他的身份及领导层的“豪华”阵容,使得该中心备受海内外瞩目,一时间有“中国最高级别民间智库”之称。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
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框架。这也是此次“两会”最为外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
在机构改革方面,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方案》。此前,这一方案先后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讨论。这已是1949年以来第七次机构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称,虽然经过了34年的快速发展,但中国至少还有五大经济增长的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亟待政府转变职能,回到应有的位置、履行应有的职能。所以说,机构改革和调整是手段,目标则是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
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搞清楚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那些不该做的就不要做,可交给民间和社会组织去做;真正把管理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
在郑新立看来,创新社会需要创新的政府,同样需要创新的社会组织,缺一不可。作为“中国最高级别民间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向我们透露了这家智库以什么样的手段、方式、途径和机制来影响决策。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透过这家中国最高级别民间智库,我们可以看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精英在想什么。
改革目的
大部制改革旨在“职能转变”
南方日报:此轮大部制改革的步子能迈多大?机构改革的整体方向如何?
郑新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十八大报告也进一步提出这个要求。所谓大部制,就是强调职能的有机统一,把一些分工过细的部门加以合并,便于统筹管理,这就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政府部门机构的设置是一个形式,本质上它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把管理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这是改革的本质。
从最近几年来看,在食品监管、改善民生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强化政府职能来进行监管的要求比较强烈。但到底哪些机构可以合并,或者新设哪些机构,等到人代会通过方案以后才知道。
南方日报: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大部制改革的表述是“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您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推动的大部制改革与上一轮大部制改革的异同?
郑新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和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我们后三十年的成果要显著得多,但这不能讲前三十年我们的潜力就不存在。关键在于体制,在于这个体制能不能把经济发展的潜力释放出来。
政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它的职能定位在集中管好微观经济活动管不了的事情上,用来调控宏观经济、制定政策、制定规划、制定市场规则,同时负责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放在这些方面。至于审批项目、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这些都是过去旧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改掉了这些弊端,才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要想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要想把经济潜在的增长能力释放出来,还需要沿着过去三十多年的成功经验,继续简政放权,继续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和完善市场体系,需要在政府和市场中间,建立与市场相匹配的服务型政府。
大部制改革,最终设多少部门不是目的,目的还是完成这些职能,凡是市场需要的职能你就还给市场,凡是市场企业解决不了的,那才是政府的事。
南方日报:30多年来,改革总是在推动和阻碍两种力量的较量下不断向前推进。今天是否需要一个像“体改委”这样的机构进行顶层设计?
郑新立:把改革放到各个部门,让各个部门改自己的事,实践证明是不可能的,是要有一个综合的部门来协调。
现在经济学家们的呼声比较高,认为应当成立一个综合性的部门来推动这个改革,并不是把部门都撤了就好了,需要有破有立。但新设立一个部门是件很大的事情,我看这要等十八届三中全会来讨论这个问题。
南方日报:对经济改革总体规划的讨论,大体上涉及三大领域:私用品领域,即“竞争性领域”;公共领域,包括财政改革等;第三是公民社会建设,即“第三领域”,包括民间组织的发展等,如智库。在您看来,“第三领域”在中国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郑新立:还需要大力培育,实际上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里面就提出了这个任务——要加快社会机构的建设,把政府大量的管理职能交由这些社会组织来管理,包括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行业协会,这些都是行业的企业市场自律性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进行约束,统一地考虑行业的技术进步等问题,会帮助政府解决好多问题。现在我们的社会组织还不发达,或者说建立起来了不起作用,或者说有些机构化、政府化的倾向比较严重。
所以说,创新社会需要创新的政府,同样需要创新的社会组织,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问题就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政府总是冲在第一线,冲在最前面,效果不一定都好。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从数量、质量、涉及的范围、解决问题的影响等来看,国家都需要社会组织大发展。
五大经济增长潜力待释放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中国还有哪些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释放出来? 郑新立:至少有五大潜力没有释放出来。
消费需求潜力。现在居民消费率只有34%,美国是72%,日本也有60%多。我国在1981年到1985年的“六五”时期,居民消费率曾达到51.8%的高峰。“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率即使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5%,仍低于“六五”时期。我们生产50多万亿元的GDP,只拿三分之一多点给老百姓消费,说明经济结构是扭曲的。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强化收入分配的功能,调节投资和消费扭曲的关系,若能把居民的消费率提高15个百分点,按国民生产总值(GDP)50多万亿元来计算,一年能拉动7万多亿,由现在用于投资、出口转变为消费,一调整就可以把消费需求的潜力释放出来。如果政府职能不转变,还在那一个劲地批项目,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服务业潜力。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34%,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62%,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超过50%,日本、美国都是70%—80%。低的原因是税制不合理,第三产业税负太重。政府在这方面应加快推进税制改革,降低第三产业的税负。若通过5年时间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提高到50%,释放16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1.1亿个就业岗位。
创新潜力。现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主力军了,提交的专利权占全部专利的67%。但还有两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一个是国有企业,另一个是大学。
劳动力潜力。中国整个农村的人口还有6亿多,专门种地的劳动力还有2.8亿人。如果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土地向种田人口集中,向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集中,那么就可以把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去,这既解决了城市化对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农民收入问题。而现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28%;农民的收入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31%。当前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大好时机。
资本潜力。我们的M2(广义货币)有90多万亿元;银行的金融资产120多万亿元,有这么多的钱,但市场配置金融资产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说明金融体制改革很滞后。
第二篇:十八大三中全会全文
新闻联播:播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作者: 李尘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号至12号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于2013年11月12号,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做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改善民生,以下来看详细报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号至12号在北京举行,现在全文播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做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做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全面应对各种调整,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负责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经济、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规范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化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比较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异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制中国建设,强化全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药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公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于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药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提出,建设法制中国,必须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宪法权威,深化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驶审判权,健全司法权利运行机制,完善人群司法保障制度,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利,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利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利监督体系,健全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利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保证作风常态化制度。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目标,着力解决致力于军方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极具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去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探索,注重协调,落实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日益进取,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三篇:十八大三中全会
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有特殊意义,中央及各级领导通过调研等活动,基本掌握了国家内外部事务的大致情况。一些影响全局的问题在酝酿讨论中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各方面的设计准备工作,可以正式交由全会批准并向全民发布。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今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
战鼓擂响,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应该做好以下一些准备。
一是做好思想准备。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关键词。改革进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一轮改革要“闯关”,需要“清障”。思路决定出路 态度决定成败。首先要有坚定地思想信念,改革势在必行,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对于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坚定不移地维护和扎扎实实地执行。其次要有风摧不垮,雨打不折的刚毅。困难、问题会随时随地出现,刚毅能让思想更深刻,心灵更坚韧,品德更高尚,让改革路上的贪恋、犹疑、怯懦和所有的困厄销声匿迹。其三,改革,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要破解不想改、改不动的窘境,有闯关破难的勇气,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中心工作为重,为群众利益为重。
二是要做好学习的准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政策,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的是新的,有的是继续深化的,是需要领导干部认真、深入、扎实学习的。学习好了,才能深刻领会,才会付诸行动。
三是要做好务实推进的准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传统,是我们党“务实”、“高效”的自信心的展示和彰显,也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由手段。要扎实开展学习调研,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各级党委部署,掌握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征求各方意见,真正做到把问题找准、把现象摸透,让“等一等、看一看、缓一缓”的惰性思维根本消除,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蔚然成风。有了高效的的执行力,定会与中央和各级党委的精神和部署保持高度的一致,定会以群众意见和建议为基础,真正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各项政策、决策落到实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是对中国发展起关键的作用,也将备受全国人民和世界关注的关注。领导干部是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是贯彻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中坚力量,准备好,为科学、加快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李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全会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为全世界所瞩目。全会结束后,作为美国总统特使,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Jacob Lew)于周五(11月15日)访华,称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勾画出了“雄图大略”。美国新老高官也纷纷来华,学习三中全会,了解中国雄心。在欧洲德国,最大的私人基金会——墨卡托基金会,日前宣布5年内投资1840万欧元,成立欧洲最大的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独立和实际研究,向德国展示一个多元的中国形象。国际上的这些行动,反映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巨大的全球影响力。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屋建瓴,立意高远,破市场桎梏措施有力,谋大众福祉态度鲜明,必将得到全国各民族、各界别人民的充分理解、衷心拥护,必将推动中国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创新崛起。
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说:“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是一段有深厚哲学意涵的话,我们的世界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平衡是相对的,不稳定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我们总是在不断打破平衡中前进。鼓励我们要奋发有为,不可因循守旧,要敢闯敢干。
我作为镇政府干部,对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工作的新举措特别关注,十八大后,党中央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将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主要新在对法治的高度强调,并从制度建设上着眼,寻求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我认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深受鼓舞,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在现实工作中,我要注意发现并切实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发展软环境,充分发挥创造性,挥洒工作激情,做出成效。
乡镇干部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12日下午闭幕。为期四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重大政策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乡镇工作人员,我对于《决定》中所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很深的感悟。《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现实社会问题为政策导向,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举措,包括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并以此为基点落实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是全面深化的改革,一方面注重国家政策的延续性,一方面又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深层次触及到社会根本问题的改革。而我认为推进法治改革对于会议提出的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或者说这些一系列的改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就如同木桶理论中各块木板,每一项改革代表其中的一块木板,而改革的总体目标既国家的总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则可以视为木桶之中的水,任何一项改革的确实都将导致整体改革效益的下降,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具有很大的牵连性。从推进法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法律的支撑。《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而宪法是规定国家基本制度的根本大法,进一步强化宪法的权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现代市场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之对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法律。在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法律,没有法律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是、也必须是法治经济。通过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法律外部环境,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民主稳定的政治局面、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和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而这些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实施都需要法律予以最终的保障,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体系需要法律权威的支持。法律绝不仅仅是政府治理和控制社会的工具,在更关键的另一个方面,法律也是社会控制和规范政府与公共权力的工具。法律至上应成为安排法与权关系的基本原则,法律在公共权力面前取得独立和最高的权威地位是廉洁政府的必然要求,既一切公共机构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公共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具有合法性,无论是具体的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本身,违法行使公共权力都会引起法律责任,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推进法治改革对于此次整体的改革有着不可言喻的重大影响,法律从某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其影响到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坚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第四篇:党十八大三中全会学习报告
展示标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报告 展示内容:社会改革的热点——“单独二胎” 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改革——热点:单独二胎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此举标志着中国逐步放开严控生育政策,向“放开二胎”过渡,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
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将使中国人口结构更为健康、完善。
首先,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我党准确把握人口形势、与时俱进的品质。计划生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之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生育水平稳中趋降;二是人口结构失调;三是家庭规模持续缩减;四是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科学引导,势必出现人口规模锐减,劳动力紧缺,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社会养老负荷过重等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危机!
其次,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也是我党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11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就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答记者问,介绍了新政策适用人群、启动时间、申请条件等。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变是暂时的,变才是永远的,“单独二胎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是经过反复论证研究的,实乃众望所归。这既是我党不断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宗旨,也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摸着石头过河,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道路的勇气。
再次,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单独二胎的政策出台就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法规,有序进行,没有统一时间,反映出了中央在这一项政策出台上的灵活性、效能性。放宽二胎政策是大部分困难家庭、贫苦地区家庭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迫切希望。党中央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顺应民意,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把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推进计划生育改革,科学调整人口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这个党的灵魂!
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有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在这三个“有利于”之外,新政更重要的一个意义可能在于将生育权还之于民的一种可能,或者说是新政本身所体现出的人性化决策的意味。说到底,计划生育是国家替我们计划着我们的生育,而不是由我们自己计划着。尽管生育的决策权还未完全交付于百姓自己,但是,“放开单独二胎”显然是往前迈了一大步。
生或者不生,公民个人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虽说这体现了生育权上的公平与公正,但在客观上,还需要更进一步人性化地做好顶层设计为保证。也就是说,目前家庭所承担的教育投入、医疗投入,还有高房价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都需要进一步的减轻;在就业、养老及更多公共服务方面需有更完善的保障体系。正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所言,光放开二胎还不够,应鼓励生育二胎,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若非如此,更多家庭可能想生而不敢生,让“单独生二胎”重又沦为富人和权贵的合法特权。
人性化的政策需要更加人性化的保证和落实,顶层设计需要在多项涉及民生的领域内有更多的人性化考量。无论是大政还是细节,在制度设计和推行中都要充分考虑到各领域之间、各项制度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相互间正向调节的作用,以人性化为基点,让更多制度设计综合作用于民众生存环境的总体改善。
生育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无论是“单独生二孩”,还是最终取消独生子女政策,都会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而带来新的政策需求。首先,出生人口的增加会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政府和社会都应该及时做出安排,尤其是在预防出生缺陷、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儿童早期教育等方面做好准备;其次,应该对“政策性”独生子女父母的利益保障和补偿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尤其是要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制度关怀;第三,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家庭计划和家庭能力建设。
“中国梦”是由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之梦编织而成:家安,则国稳;家兴,则国强;家和,则国昌;家旺,则国盛。生育政策的此次调整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对人口与发展关系新变化的科学把握,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会给人民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军中,还将奏出怎样雄浑壮阔的时代交响曲,我们满怀信心,充满期待。
第五篇:十八大三中全会有感[推荐]
十八大三中全会有感
观看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面对新时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作,是摆在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总书记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在重大改革面前,这是一个思想上的重要整理,要求正确地看待历史,正确地看待我们党的发展历程,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凝聚力量,努力实现中国梦。
没有先进制度的坚强支撑,一个大国发展进步和改革实践将呈现怎样的图景?面向未来,一个日益彰显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将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是摆在中国当前、与每一个百姓命运紧密相连的重大现实问题。
历史如镜,呈现出社会发展演进的铁律:世上很少有一种事物能具备和制度一样强大的力量,决定家国命运,牵动个人福祉。百年以降,多少励精图治,多少探索求存,却一次次与华夏强盛、百姓安康的梦想擦身而过,化作历史钩沉。一个无法忽略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保障,支撑不起民族振兴的宏伟梦想,也实现不了江山永固的长治久安。
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艰辛而辉煌的征程中,人们聆听了一个古老国家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足音,更清楚地见证了这一制度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从来就没有一笔绘就的宏伟蓝图。21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感悟制度的力量,有自信,也有清醒;有祝福,更有期待。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所有人都拥有均等发展机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个个具体实在的诉求,寄托了百姓的殷殷期待,也是制度完善题中应有之义。共识业已形成,力量正在汇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制度创新;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有梦想的人生洋溢着幸福,有梦想的国度充盈着希望,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全面深化改革令人期待,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也将由此展开。我们期待并坚信:紧握改革这把“金钥匙”,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迎来实现民族、国家、个人梦想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