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接下来我就把自己对行测各块 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交流下
接下来我就把自己对行测各块 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交流下,一个可以让自己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记忆,一个就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少走弯路。
从八月到现在,差不多四个月半的时间,也算是有了很大提高,不论从正确率和速度,但离最终状态还有一定距离,我也的抓紧。
本心得对有有些实战经验但有困惑或是迷惑的人,非常实用。困惑,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等。
先来说说 资料分析吧。。。
资料分析,大家头痛,我也头痛。自信心满满的去做,步骤方法都对,可答案还是错了。。信心备受打击。最后形成,越是错的离谱,自己越是想去做,试图证明自己能行,可最终证明自己如此的行为只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僵局。所以心态很重要,如何正确看待错误。
总结资料错误率高,普遍错在那些题后。我得出,要快速而又准确的选对答案,基础是关键。那那些是关键?我认为:直除、差分法、短除法、估算法、十字相乘 增长率、复合增长率等这些概念及其的快速算法都是重点,同时,要非常熟悉1/n=0.0xxx(N小于等于20),能快速的进行小数和分数的比例混算。
接下来我会一一介绍。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 做资料分析的关键一点:先提取题干关键词,并且快速观察选项。知道问什么,知道选项有什么区别。这样能让我们快速定位选对方法。因为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 我已经知道哪些方法了,要么能算对可时间太长,要么用时很短却错了,总之就是不能非常精确找准答案。很不幸,你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也面对的这样问题。那我是如何克服,如何提高的了。很简单,多练习,多总结,多思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我脑子里每天都在思考对于资料的计算我还有什么方法能提高速度。
直除、差分法、短除法、估算法、十字相乘 增长率、复合增长率这些概念不做介绍。我会结合部分例子进行解析。这里先给出一些东东
1=1 1/2=0.5 1/3=0.333 1/4=0.25 1/5=0.2 1/6=0.167 1/7=0.142857 1/8= 0.125 1/9=0.1111 1/10=0.1 1/11 = 0.0909 1/12=0.08333 1/13=0.0769 1/14=0.071 1/15=0.0667 1/16=0.0625 1/17=0.0588 1/18=0.05555 1/19=0.052 1/20=0.05
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资料分析中的90%以上的比例都可以化成或近似化成分数。。。。掌握好分数和小数的转换,做题的时候那种简介找那种,非常快。
题目是随机找的,以此证明方法的通用型。。
例如:坛子里有这样的一题。
2002年某省文物事业机构数目由上年的158个增加到了164个,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数由上年的2420人减少到了2393人。具体如下:
文物单位:文物单位个数为63个,比上年增加5%,文物单位人员数为320人,比上年增加7.02%。其中:文物保护管理单位个数为61个,比上年增加5.17%,文物科研及其它文物单位个数为2个,与上年相等;文物保护管理单位人员数为266人,比上年增加9.47%,文物科研及其它单位人员数为54人,比上年减少3.57%。
博物馆:博物馆个数为90个,比上年增加3.45%,博物馆人员数为1690人,比上年减少2.14%。其中:综合类博物馆个数为43个,比上年增加16.22%,历史类博物馆个数为34个,比上年减少8.11%,艺术类博物馆个数为6个,比上年增加20%,其他博物馆个数为7个,比上年减少12.5%:综合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1004人,比上年增加2.76%,历史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568人,比上年减少11.25%,艺术类博物馆人员数为69人,比上年增加21.05%;其他博物馆人员数为49人,比上年减少7.55%。
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个数为11个,与上年相等,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
93.人员比上年有所减少的文物事业机构减少的人员总数为
A.89 B.78 C.85 D.27
一、找题干关键词 人员 比上年减少 文物事业机构
根据这个 我们只能在
博物馆:博物馆个数为90个,比上年增加3.45%,博物馆人员数为1690人,比上年减少2.14%。
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个数为11个,与上年相等,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这里面找 减少的机构人员。在定位到:
历史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568人,比上年减少11.25%;
其他博物馆人员数为49人,比上年减少7.55%。
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
第一步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计算的问题,如何快速计算
历史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568人,比上年减少11.25% 求减少量。11.25%近似化成11%(这里缩小了0.0025,最后的结果肯定也是缩小的。基本上最后的计算结果会非常接近真实值)11%=1/9 于是 增长量就等于568*1/8=71 这个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比直接568-568/(1-11.25%)快很多。
扩展一下:基数为A,变化率为B(包括增长率和减少率)。在进行变化率近似时,假设近似值为C,如果C小于B,估算的结果缩小(缩小的大小,视你近似的幅度。一般小于1%,那么这个值基本上可以当做实际值)如果 C 大于B,估算结果略大于真实值。范围同上。
其他博物馆人员数为49人,比上年减少7.55%。7.55%近似=8% =8/100=2/25(扩大了0.05)。最后结果就是49*2/23,为了便于计算 在进行变化等于(因为有个23,所以直接把49估算为46.因为前面我的变化率进行了放大,这里基数我进行了缩小(缩小的幅度(49-46)/49=0.06,当然考试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这样进行考虑,这里这样做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考试的时候 数字都比较特殊,我们进行这样估算的时候可以比较放心),所以两者基本上互消了)46*2/23=4 这个结果基本上和真实值没什么差距。
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这里的2.79%既可以近似为3%也可以近似为2.8% 究竟选那个比较好呢?当然是2.8%了,这个近似幅度小,误差小。并且也有现成的分数进行近似。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当然要近似成3%了。因为1/7=0.14,所以2.8%=1/35 最后结果就是383/34=11(因为只放大了 一点点,所以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和真实值一样。)
熟悉以后,这样的题目坐下来基本上就1分钟不到就收操。很速度。
我会尽量尽快更新,但由于我也要在坛子里找题目,结合题目介绍自己的方法,这样大家会更容易懂。所以有时候会慢一些,这里也希望发动大家的力量,可以把自己遇到感觉复杂计算量大或是典型的题目发上来。我加入到讲解中。
期间,我会借鉴数量关系、语言理解的一些解法。换句话来说,这些部分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用一些语言理解的思维解资料分析,例如 关键词 法。用资料分析的估算法 比例法等 接数量关系的部分题目。
今晚因为回来的晚,就不更新了,主要是还没写好,我也是临时写临时发,也需要一个系统的组织。明天会更新。同时,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或是困惑,也许你的困惑正是我的困惑,说出来后,大家讨论,可能就迎刃而解。
说明一点,因为 权限问题,我只能在跟帖中跟新,所以希望有兴趣的同学 多翻几页 或是点只看楼主等。
第二次更新地址 48楼 49楼
第三次更新地址 79楼
以后的更新,我会在帖子的题目中注明,比如说第一次更新 我会注 已更新01 第二次已更新02 如此类推
书接上回。
先谈点题外话,扯几句闲。先放个框架,看有人愿意听我是如何来准备公考的没(尽管我也没上岸,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借鉴价值。李司令说过,要想成功就要找上岸的人取经,这句话我认为正确了一半,现在补充一下下半句,要想成功也可以去听一个用心去准备公考人的心得。他走过的路,你也许正在走或是即将要走;你走过的路没发现的风景,说不定我可以发现。不知道大家同意否?)
申明一点:我也是个普通人,我所写的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摆cool,我也是一个没有上岸的人,同样在努力,我之所以这么做,上面说的很清楚。另外,这些都是我的个人看法,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有同学发现问题是,欢迎提出,我会立马改正。
我们如何看待公考,如何准备公考,用怎样的心态去分析公考呢?从打算公考开始,我就有意识没有意识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的公考大军越来越壮观,而难度也越来越大,如国家考试中心说的这个试卷是有非常好的区分度的。那我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脱颖而出。。。。思前想后,我发现公考的行测有规律可行,申论亦如此,只不过申论需要更上一层楼。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申论系统思维非常全面,逻辑很清楚,也就是 一个人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全面的去看待,在把这套思维通过有变化有发展的用来行测的准备中,这个人绝对能成功。我一直在寻找系统的复习方法。
我先来说说我是如何看公考的试题的。
大量的题目,超高人气的岗位竞争。那我们还能从这里看到些什么了?当然有,企业里有一句话:一个企业发展前景如何,关键看他有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那我们的优势在那里?不管你是全职公考还是兼职公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时间和毅力。
以140道题为例,我们要想保证又快又准的做完,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相信没有几个人能踏实的做完,甚至有些同学题目还没来得及看时间就到了。所以把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端问题就是又快又准的搞定140题。
经过我的总结和思考,要搞定这个,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完题目以后就能条件反射的选答案。
如何做到条件反射呢?前面我说到我们的优势是时间,我只能从这里做文章。(未完)
。。。。。
我称之为快乐的公考准备法,当然这个是相对来说。什么叫快乐的公考准备了?就是用一颗平常而又乐观放松的心态去看待公考,去看待结果。我知道每个人都想上岸,包括我,可我也知道心态不好的人,考试的时候能力是不可能完全发挥的。
言归正传。
昨天我主要说了点分数和小数的转化。说明一下,鄙人从准备公考到现在总共做了不到10套试卷。具体没数。我这个应该不是题海战术吧。申明一个 我也不喜欢搞题海战术,主要是太累了。试卷都是真题。我认为做一套就要有一套的收获和问题的发现。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是思考 如何快速解决问题上。这个主要是抓住了应试的特点来进行招诀窍的。
今天我就谈一谈比大小。纵观国考和省考的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发现一些这样问题,给你一个柱状图 表格图 烧饼图等等,一些数据罗列其中,问你他们中那个的增长率最快 那个的产量最大等等,本质是比大小的问题。。。这类问题,碰到好点数字还好说,但大多数都是浪费时间的主。那有没有什么较快的方法呢?答案有。
先做个铺垫。A/B=n 当A B变化时,如何判断 整个值是变大变小呢? 我相信很多人肯定都已经背了那个了,当A的变化率(包括增大和缩小)大于B,整个值可大可小;反过来当A的变化率小于B是,这个值可小可大;或者用差分法比较大小。
大家懂这个理,可运用的时候,怎么就快不了呢?根本原因 没有根本理解这个。包括我在内。
这里我想提供一种我个人总结出来比差分法还快的的方法,有时候差分法还要动笔,我的方法大多数不用。绝对能提升速度。但差分法也是其基础,身为公考者,这个方法也要掌握。考试的时候灵活运用。
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值变大变小如何快速判断。注意这个是神,还需要自己多完善。考试的时候没有计算器,所以这里我也不用计算器,纯粹的通过我们的分析和估值来快速的判断大小
假设一个班50个人,高考毕业时,考取大学的人数25人,这个班的高考录取率就是50%
我在假设一个情况,这个班在开学的时候,有10个同学转学到这个班,人数就有60个人,终考上大学的人数是N人,那毕业率M比之前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我先来说一种最理想的情况,来的10个人全部都考上了大学。那最终的升学率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可能有的同学,要计算一下才能回答。这个态度比较严谨,考试不实用。我这里强调的是用一种常识的思维去解答。10个人都考上了,算都不用算,直接可以回答肯定比之前的大。为什么啊?常识,不jieshi。我也解释不来。
希望大家记住这个例子 非常好用。
接下来我会说如何判断M变大变小了
N这里只考虑大于25的情况。基数是60
当N=26,,这个一眼就看出来,M小于50% 当N=28呢,29呢,我敢很肯定的说,M也小于50% 当N=30,我肯定的说和原来持平。
当然这里的数字我举得比较特殊。这么做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好,精华来了。
任何一个分数,分子分母都可以拆分某两个数相加。那我就能快速比大小。
找个例子。
112/321 156/420 那个大,那个小。。。肯定是右边大,左边小。
分析:右边156/420=(112+44)/(321+99)
换句话来说:156/420的值 其实是112/321和44/99 根据某种内在规律的叠加。有点类似十字相乘法。
其156/420的值介于112/321和44/99之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只要确定112/
321、44/99那个大就行。。。我在把112/321分解为44+68/99+222 毕业生理论。。99个人考取44个,你222才考取68。。要是咱两一合并毕业率肯定被拉低,所以44/99大于112/321 所以右边大。这里有个小窍门。99的一半是49.5,44非常接近49.5.。。而222的一半111,68与111相差大大了。。所以肯定前者大。
如果你用差分法,你还要去计算下 112/321的值 接着在计算一下44/99 的值,你才能下判断。很浪费时间。我不用计算。。只要找到增量的比值。就能确定大小,这个只要宏观分析就行。(有一个增量判断大小的分水岭,我这里不道破,看有没有有心人看的出来。我题目已经很清楚的表明是什么了。)
找个国考题 测试下。
希望某位同学提供一下,我一下找不出来,我就到坛子里随便找个比大小的题目如下:1150.9×7.8%/(1+7.8%)
1067.12×15%/(1+15%)
1246.97×10.9%/(1+10.9%)
1067.67×13%/(1+13%)
问那个最大。。
看完题目,我们老老实实的计算,那你就中出题的套了。。注定 你是被淘汰的。
。。。这个题太那个啥,我看着也不好比。。。哎。。搬石头砸自己脚了。。
那咱们是不是一来就把值进行放大放小呢。。答案否定,这样做的后果,稍不小心可能你结果就会计算错误。。。因为放大放小,是会影响真实值的,那怎么估值了,根据变形后的情况 估值。
一串的小数。。没关系 我们可以画成分数 哈哈
7.8%近似啥比较合适了,那肯定是8%了。。只是扩大了0.002 几乎忽略的。。也就是2/25 1150.9×7.8%/(1+7.8%)=1150.9*2/25*(25/27)=1150.9*2/27 同理。。15%=3/20
1067.12×15%/(1+15%)=1067.12*3/20(20/23)=1067.12*3/23 1246.97×10.9%/(1+10.9%)=1246.97*1/10
1067.67×13%/(1+13%)
这个比较特殊,13%近似成那个分数比较好呢。。可能很多人认为 1/7比较好。。错了,1/7=0.142857 比13大的多了。而12.5 就堪称完美了,所以13%近似成1/8 整个值缩小了0.005 1067.67×13%/(1+13%)=1067.67*1/9
1150.9 1067.12 1246.97 1067.67 这几个数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谁大谁小。。所以问题就转化到了 2/27 3/23 1/10 1/9 一看这个也好比较啊。。。3/23 和2/27 这个明显前者大,不用计算。。。我的毕业率理论要解释,我23个人都考取了3个,你27个人,才2个,这个不是进步兼职就是后退。
所以 最后只要比较 1067.12*3/23 和 1246.97*1/10 1246.97是1067.12的1.3倍不到。。3/23=1+2/10+13 这下就变成了看2/13与1/10的比较。。毕业生理论。。定眼一看2/13大。。由于3/23是2/13和1/10某种数学的加权值。。所以值肯定是介意1/10—2/13。。。在定眼一看 3/23是1/10的1.3+倍。。一个是1.3倍不到,一个大于1.3倍,相互抵消后,所以1067.12*3/23 最大。
这题我没用过计算器,唯一计算过的地方就是3/23的值。。。最后没办法。全部都是用我的理解来宏观解答的。。。希望大家能看明白。。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留言。我会做详解。。以很多步骤是不用写出来的,只是为了详解,才这样,实际上这个题的时间大概就是35-50秒吧 关键是熟悉 小数转化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估计会说下估值吧。。因为整个资料分析的拦路虎 就三只 一只 审题
一只 如何快速计算 一只 如何估值 如何知道自己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等。
另外我打字也不容易,希望尽量看帖的兄弟姐妹,给我个面子,顶顶贴,这样我会更有动力去更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09年4月份中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在其他国家汽车销售进一步疲软的情况下,国内乘用车销量却持续上升,当月销量已达83.1万辆,比3月份增长7.59%,同比增长37.37%。
乘用车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功能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其中,轿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8.3%,同比增长33.04%;MPV销量比3月份下降3.54%,同比下降4.05%;SUV销量比3月份增长19.27%,同比增长22.55%;交叉型乘用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3.62%,同比增长70.66%。轿车、MPV、SU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占4月份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71%、2%、6%和21%。
91.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4月份乘用车销量约增长了多少万辆? A.13.2 B.22.6 C.31.1 D.40.4
找关键词:上年同期 2009年4月份 乘用车。。观察选项。。每个数字的开头不一样,我们只要求出第一个数字就知道答案了。。
运用我前面的方法。。37.37% 这个数字不特别,怎么近似比较好了。我必须给自己找个特殊的数字。。。选38 是比较接近了。。问题是 也没合适的分数进行选择。。淘汰。。只能选36,36=0.4*0.9=9/25 这个值我是缩小了。。所以如果基数不变,那我最后的答案肯定是略缩小。但不影响答案。。毕竟我只是缩小了0.0137可以忽略。最后增长量为:83。1*9/34 找特殊34=17*2,所以我的想办法让基数83.1变为能被17约分的数字,由于我前面是缩小了,所以这个基数 就变大,这样就能相互抵消。。刚好85=17*5所以。。83。1*9/34变形为85*9/34=45/2=22.5 这个不用动笔 直接口算了吧。。选B。。。我用计算器算下 看看 答案和我的这样算的答案有多大区别。。计算器的结果是22.606。。我的答案是22.5 基本上这个不会误差到让我们不能选择答案吧。。这道题 定位准了。。30秒 收操。
92.2009年3月份轿车销量约为多少万辆? A.64 B.59 C.54 D.50
同理 定位。。
看完之后终于明白这题的计算量很大。。但没办法 也要做,所以不害怕 相信自己能行。。4月份轿车的销量:83*71%=83*5/7=84*5/7=60 这里我增加了1,由于1/83.1=0.0X,0.0x*84小于1,所以最后误差绝对是小于1的。
3月份销量等于:60/1+8.3%=60-60/12=55(原理:4月份销量减去增长量等于3月份销量)选C 计算器计算结果83*71%=59 59/1+8.3%=54。4 不影响选择性
93.2008年4月,SUV销量比MPV销量约:
A.少2.3万辆 B.多2.3万辆 C.少3.4万辆 D.多3.4万辆
定位吧。。这题一看题目,我疯了。。计算量太TM大了。。哎。。
脑子里一定要清楚。。每个量之间的关系。。。有个逻辑关系 先求09年的销量,再求08年的销量。。
我这里就不继续讲怎么近似了,前面两题 我已说过。
09年SUV=83.1*6%=85/17=5(扩大了点)MPV=83.1*2%=1.66 08年SUV=5/1+22.55%=5-5*2/13=4.9 MPV=1.66/1-4.05%=1.66+1.66*2/3=1.66+1.8*2/3=2.8(偏大)最后的结果4.9-2.8=2.1(最后结果偏小)选B
94.关于2009年3月份各种车型销量在总销量中所占比重的描述,以下正确的是:
A.交叉型乘用车低于21% B.SUV超过6%
C.MPV超过2% D.轿车超过71%
首先要有个大局观,三月份的销量 会影响到4月份的销量。。反过来也是这样。。所以 由于4月份Mpv已经占2%了。。MPV销量比3月份下降3.54% 告诉我们 3月份的销量必须超过2% 才能抵消销量下降带来的影响。。选C 95.关于2009年4月乘用车销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轿车销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万辆以上
B.SUV以外车型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比重比上月有所下降
C.MPV车型当时不受市场追捧
D.同比增长率最高的是交叉型乘用车
选A,现成的数据。。。。
希望对你有帮助
终于到了,资料分析的最后一块了,估值。
好多同学,知道考试的时候要估值,才能快速解答。可困惑大家的就是如何把握好这个估值了。这个估大估小 直接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尽管知道快速计算方法,可怎么就选不对答案呢?抛开计算失误 粗心等导致的情况下,往往就是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估值的一个度。要么估大了 结果变大 要么估小结果变小。。没有注重联系的看问题,没有注意自己是扩大或是缩小了多少,最终对结果会有多大的影响。
所以 咱们可不能栽了估值这丫手上,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解决。邓爷爷说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咱们也的上,所以 我们也的活套点,如何估值呢?有几点可遵循。。一个是看完题干 看选项,如果选项差距比较大 例如 A 15.3 B23.2 C 30.9 D47.1 这个就可以粗略估值,我们可以把8321 直接近似成8000 或是8300 这个主要取决于 分母的大小,一定要使其 变成分子的最大公约数。一个就是精确估值,这个精确估值,这也是根据选项来的。。就是说 我们不能把78.56 直接估值成70或是81等。一个粗估一个精估,这只是大的方向,在知道了宏观方向后,还有一个微观估值。例如,我知道了要粗估,可把值估计成那个比较好呢,这个就取决于分母了。同理,精估也是这样。我们要尽量是分母成为分子的最大公约数,因为一切的估值都是为了计算方便。
外加一条我发现的一个小规律。用例子来说明,这里都假设 估值后分母都是分子的最大公约数。7500 这个估计成7000或是8000 都行,但是如果是7700,咱们最好估计成8000而不是7000,为什么呢?留给大家细想。主要是存在误差大小的问题。
我用前面的例子要说下 这个估值到底能对结果又多大的影响。。。材料略。91.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4月份乘用车销量约增长了多少万辆? A.13.2 B.22.6 C.31.1 D.40.4
这里一看,选项差距都比较大,主要是十位上数字各不相同。。用直除法就可以出答案。。但这个前提必须是 A/B,而且两个都是整数 比较好计算。。
总的式子是:83.1-83.1/1+37.37%= 这个题 我们当然不能老老实实的算了。。由于不是纯粹的乘除运算,所以咱们不能进行粗估。。。
运用我前面的方法。。37.37% 这个数字不特别,怎么近似比较好了。我必须给自己找个特殊的数字。。。选38 是比较接近了。。问题是 也没合适的分数进行选择。。淘汰。。只能选36,36=0.4*0.9=9/25 这个值我是缩小了。。所以如果基数不变,那我最后的答案肯定是略缩小。但不影响答案。。毕竟我只是缩小了0.0137可以忽略。最后增长量为:83。1*9/34 找特殊34=17*2,所以我的想办法让基数83.1变为能被17约分的数字,由于我前面是缩小了,所以这个基数 就变大,这样就能相互抵消。。刚好85=17*5所以。。83。1*9/34变形为85*9/34=45/2=22.5 这个不用动笔 直接口算了吧。。
我们现在来看看数据都被我估值后 都有些什么变化,是不是可以忽略,或者说不影响我们的选择性。由于我把37.37估值成了36 缩小了1.37个百分点,也就是0.0137。到这里我们心里要有个大概的思路,也就是我把整个值缩小了。。。。
用例子来解释 100-100/50=98 如果 我把50缩小成4 最后的结果就是96 98和96 比较是不是变小了,所以我只要看到我的估值是变大变小了 就能推出最终的结果是变大变小。有个前提,式子中是四则运算,如果是单纯的乘除运算,那是正比和反比的关系,分子缩小 值变大 分子变大质变小。。
83.1/1+37.37%=60.49 83.1/1+36%=61.1 61.1-60.49=0.61 我只是缩小了0.0137个百分点。。传导过去 只是使值产生了0.61的变化,0.61/60.49=0.01的误差。。基本上忽略不计。在变形一下 我把37.37%估值成35%会有什么影响了。。。变化了2.37个点。。83.1/1+37.37%=60.49 83.1/1+35%=61.5 61.5-60.49=1.065 这个变化相对来说有点大了 是不是。。。
所以不论粗估还是精估 我们近似的时候 尽量要保证能找到原值的分数替换。也就是说要和真实值尽量接近。。一般1%的变化基本上不用在意。
接着上面的。。最后的计算结果 是22.5 计算器的结果是22.6 误差0.1 这告诉我们什么?估值是有规律可行的。。。。
以上这些不知道 大家能不能理解。。。我只是提供个思路。。我自己也还在不断的练习和巩固中,大家可以以此为依据 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下,提供一些公式。。。。
很多人 可能对 增长率 混合增长率(也叫复合增长率(个人认为复合增长率才是正规叫法)、平均增长率)的快速求法 或是概念不是很清楚。这里做个简单介绍。
增长率=增量/基数 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用了。。。我们来分析下 假设 第一年值为A,第二年值为B,增量为N,B=A+N.但题目往往告诉我们的是增长率,我们是不是也要老实的计算了。。。当然不是。。快速解法,此方法适合数量关系的工程题 经济问题等 资料分析部分题型,大家慢慢体会。。一般告诉增长率都是XX%,这个肯定不好看了。。。所以我们化成N/M,这样一来,我们立马可以知道B=n+m,如果答案要求B,快解。。直接找能被N+M整除的答案。。。大家灵活运用。。我就不详细说了。。这些都是快速选答案的方法。。。我也是被逼出来的 呵呵 应试考试嘛。。假设 第一年值为A,第二年值为B,变化率为N 一般在资料分析中 当变化率小于5%时,如果N是增长率B=A(1-N%),值略偏小,如果N是减少率B=A(1+5%)值略偏大
复合增长率 等等 求法 讲解坛子里有很多 我就不在这里啰嗦了。。。
至此,资料分析更新完毕。。。主要重点更新完毕,一些小的技巧,大家自己去体会和摸索。。。也同时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方法论 一起讨论。
资料分析这块,算是基本完了,但一些小的技巧 还需要大家自己结合自己的情况,在做个归纳。既然这块完了,理所当然要有个总结,一切以申论的框架来要求自己。
近些年来,随着“公考”热的不断升温,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能选拔到更加优秀的人才,从个人角度来看,如此庞大的公考队伍,着实让我们面对不小的竞争力和压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本着对自己能早日上岸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行测和申论在公考中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各砖块中的知识要点,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应试系统。把我们掌握的知识要点、做题技巧融入我们的血液、融入我们的骨髓,以此做到条件反射。这对我们早日实现心中的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存在于公考中“僧多粥少”“狼多肉少”这一基本“国情”,通过科学分析,全面规划,总结已经上岸同志们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从战略的高度上,从思想上首先征服他。在已经成熟的公考体系中,我们唯有求新、求变、求突破,才能脱颖而出。以行测资料分析为例,目前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做题速度慢、估值没个谱,正确率低等等,这些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行测的成绩,为此,我们须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熟悉资料分析中常用的基础方法和概念。如:直除法、差分法等。我们要所创新,就必须先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对基础方法的深刻认识后,才能再创新上有质的飞跃。
其次、通过一些题目检验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总结和分析,争取在考场上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再次,经常上QZZN来取经,这对快速提升自己的做题技巧,少走许多弯路有重要作用。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准备,加快转变我们做题的方式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辅之以部分措施,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接下来开始说说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真乃神物。以我为例,在语言理解中学习到的方法,都可以用到行测的各个部分和申论上。可以说,语言理解统筹了我在行测和申论的进步。华图的语言砖块,我看了好多遍,同时,07年的国考语言理解的40道题,我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分析完做完。其他几年的也类似如此,只不过没有用时那么长了。。。卷子上写满了,对一道题的分析和快速做法,虽然上面写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但我还是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我称之为“题眼”。
题眼,我的理解就是一个题目的弱点或是考点。不管什么类型的公考,凡是在卷子上出现的片段阅读,都会存在一个主题、主旨,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我们一旦抓到这个中心思想,就能快速的作答。那我们如何发现题眼?接下来就说说语言理解的一些解法。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语言理解,为什么要叫语言理解,他主要是考我们什么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语言理解名下为什么会包括6大子类了,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如果我们能弄明白这些东东,无疑会对语言理解有个全新的认识。。。
本篇导读:胖胖经过近两年的复习,总结了行测复习的三个阶段,与大家分享。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经历过两次国考两次江苏省考,第一次国考差两分进面试;第一次省考(B类)第四名,差0.7分进面试;第二次国考,考砸了,成绩忽略不计(嘻嘻);第二次省考(B类)笔试面试均第一。
① 我报考的职位应该还算不错,毕竟新录用公务员两年内不可再报考公务员,所以我还是希望一步到位。对于那些并不太了解公务员考试的朋友们听说有裸考就考上的情况,在此不做回复,问问他们报的什么职位吧,职位的好坏与报考人数的多寡成正比,我绝对相信有人才,但我不相信会有如此之多的人才,如果你准备报考的职位竞争人数较少,那大可不必像我一样艰辛。
② 我在行测方面绝对不是有灵性的那种,是经历的曲曲折折才开阔的,所以本篇感悟比较适合复习很久,但始终只有量的积累,难有质的飞跃的人(尤其是像我一样理科不好的女生),对于行测一做就上手的强人,您此刻可以选择绕道啦。
(一)选择辅导书的问题
朋友经常问我都看的什么辅导书,向我借书的也不少,他们可能认为书上有我的笔记,这样复习起来有捷径。
其实真的很惭愧,我书上基本没什么笔记,而且题目都是用铅笔做的,做完一本后,就擦掉,过一段时间重做,本人很爱惜书,很多书上干净的像没翻过的。
至于选择用书,现在市面上大品牌的书(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这就不多说了,防止有做广告的嫌疑)基本都大同小异,我没看出哪本有特别的怎样,我是把市面上你能见到的书全买了,也全做过一遍,有些做了四五遍,书摞起来有一米多厚。总之告诉您,不要迷信哪本书或哪份资料能带给你什么决定性的突破,学习没有捷径可循,书只是辅助工具,主导权在您。
(右图为小女的书书,一看就心痛,真不知道自己当初怎么走过来的。得知笔试第一时,就赶快拍照留念,本来痛恨无比的书书,现在留恋无比)
(二)行测复习的三个阶段(重点)
Ⅰ、第一次亲密接触
当您开始着手复习,可以选择一些大出版社最新版的书(不要从图书馆借那些陈年旧书,题目难度已经达不到了),最好是各种题型综合一本的书,用一个月的时间做完,认认真真熟悉所有题型,不一定对时间要求那么严格,不必50多秒一题,也不要老牛拉破车式的磨洋工。
这个阶段要达到的效果是:对每种题型有个基本把握,看见一道题,立刻能在脑中反射出它是什么题型?考点在哪?但不一定很有思路,看见题目还是有一种若有似无的惧怕感。一份真题做下来,会得到一个尚可的大众分数。这个阶段不用详述,基本看完一本书,绝大部分人都能达到。
Ⅱ、量的积累,渐入佳境
进入这个阶段,就需要专项练习了,江苏B类行测分5部分: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知觉速度与准确性
10分钟做60道题,许多人都说有一二十道做不完,我觉得是一方面方法不对,一方面没有真正专项练习。
我从06—10年真题都做了,个人成绩:09和10年是在考场上做的,全部做完,06—08年私下练习每次都是余二三十秒就可做完,错误4个以内。
江苏这两年考试是发两份题本,第一本是知觉速度(开考10分钟后收),第二本是剩下的四类题,答题卡只有一张,也就是说你可以把答案先写在草稿纸上,做完后再涂在答题卡上。
做这种题目,答题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我总结的一种比较快速的方法:先在网上下载答题卡,打印下来。不用准备太多的练习,06—10年真题就够。做题的时候,题目放左手边,草稿纸放右手,学会一种写字方法:眼不看纸,手就能整齐的写下来。然后聚精会神的做一题写一题,比如第一题选A,眼睛不要看右手,右手就顺便在纸上写下A。用这种写字方法一定要注意写整齐,要是把第二题答案写在第一题前面就……呵呵,这个就看你平时练习了,玩不好就不要玩,练不好,上考场不要来这招。
做题原则是:先易后难。比如我个人做的又快又对是数字区间定位,这种题型基本每年都有,而且固定在第36—50题,于是我会先做这十五道题,右手在写第36题答案时,会顺便在草稿纸上留出够写1—35题的空白。然后再做同符查找,这两年的同符查找题目也固定在第1—35题,基本做到第25题以后,就是三组对比了,比较复杂比较浪费时间,于是我固定做到第25题,就改做字符替换第51—60题,这种题型其实蛮简单,最多会出现两道变态点的,比如问:数字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对应符号是?数字表中数字和最大的一列第三行中数字对应的符号是?遇见这样的题目及时跳过,一秒不要犹豫,但是一定记住,右手在放弃的那个题目的答案上画个圈。等第60题做完,再回头做第25—35题,做完后,如果有时间,把之前跳过的题目补上。最后再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做一题,直接把答案涂答题卡上?我试过多次,你们也可以试试,这样用的时间绝对比我那种方法慢,因为你的头要左右左右的转来转去,这就很浪费时间了,还容易头晕~~
这种题目不一定要天天做,先加大量做几天,做到10分钟能完成55题以上后,就可以做几天,休息几天再循环,每天量不要太大,最多两套,一定在精力最集中的时候掐着秒表做。、数量关系
① 数字推理
这种题目重在感觉,但感觉是建立在缜密的有逻辑的练习后培养出来的。
我建议不要从复习那天起每天都做,直至考试前天,那样就没感觉,就有倦感了。因为考场上一看见这种题目,要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不能出现日久生情,天天做题难免产生七年之痒。可以做一星期,休息一星期,或者做半个月,休息半个月,每天做20题足以。做到一定程度会走火入魔,比如我会把手机号码当成数字推理,算算每个数字之间的联系,自己的学号、门牌号都爱推算一遍。
平时加重做三级等差数列,因为江苏考试这种题目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在考场上遇见一些10秒内没有感觉的题目,也可以尝试数数相减。至于一些小技巧:比如判断奇偶(数数之间呈现规律的奇偶情况来判断答案)、增长趋势(数列的增长趋势大小,来判断答案),大家可以在网上搜搜,相关方法还是很多的。
② 数学运算
这是我最薄弱的一项,虽然大部分题目慢慢做都会做,但是一分钟之内能做出来的只有七成,我在反复练习后只总结到一点:及时放弃。用10秒读完题,2秒内判断能否在一分钟内做完,若不能,用5秒判断哪个选项可能性比较大,写下答案,不会耽误太多时间,再说B类考试这种题目只有10题,大不了放弃4题,没有太大影响,说不准能蒙对一两道,那就赚了。
而在现实中,那些数学运算好的人,确实,很难的题目我可能用5分钟做出来,他们用3分钟就够,但是只要不在1分钟内做出来,3与5分钟是一样的,所以发现真正出来的成绩,我与他们也相差无几。、判断推理
① 类比推理
很简单,不用多说,尽量做到全对。
② 图形推理
大家不要掉以轻心,听很多朋友说这种题很简单,不用练习也能做对。但是你可以看下近两年的国考图形题,个别题目已经呈现变态趋势。
常规题目大致这些类型:数交点、线段、笔画、图形数个数,去同存异,去异存同,旋转,一笔画,轴对称,中心对称,封闭与开放等。自己总结下。
对于折纸盒问题,也就是平面图形还原和立体图形展开,过去这种图形都是正方体,2010年江苏省考出现了新题型:三角体,建议大家事先准备好切成正方体和三角体的橡皮若干块,能自己空间想象出来更好,遇见比较难的,可以在橡皮上简单画出来,也能快速解题。
③ 逻辑判断
两个重点:相容选言命题、充分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我做了比较简洁的总结。
相容选言命题:否定一个,即肯定另一个;
肯定一个,也不能否定另一个。
关联词:或者……或者……、也许……也许……、可能……也可能……、并非……和……
例题:某公司领导根据员工小张、小李和小王的工作业绩,提出选派他们出国培训的两个相容的选择方案:[1]小张和小李都不派出;[2]派出小王。综合考虑这两个方案,其意思可以表达为:
A.如果小王被派出,则小张和小李都要派出
B.如果小张和小李都没有被派出,则要派出小王
C 只要小张和小李有一人被派出,就要派出小王
D.如果小王没有被派出,则小张和小李都要派出
答案解析:C,[1]小张和小李都不派出;[2]派出小王是两个相容的方案。
如否定2,则必须肯定1,即所有人都不派出,与题意相悖;如肯定2,则不能否定1,也就是张和李至少派出一人,派出王。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p→q(即肯定p则肯定q,否定q则否定p,否定p不能否定q,肯定q不能肯定p)
关联词: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有……就有……、倘若……就……、哪里有……哪里就有……、一旦……就……、假若……则……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p←q(即肯定q则肯定p,否定p则否定q,否定q不能否定p,肯定p则不能肯定q)
关联词:只有……才……、不……不……、没有……没有……、没有……就没有……、除非……不……、除非……才……
大家在做这类型题目的时候,遇见充分或必要的条件,可以在上方打个箭头→或←提示自己,有利于快速解题。
例题:甲、乙、丙、丁等4人中有人在最近一次摸彩活动中中了特等奖。现在知道.甲只有在A投注站摸彩,才能中特等奖;如果在A投注站摸彩,那么彩票号码是随机的;如果乙中了特等奖,那么摸彩活动一定是在上午10点后进行的;这次摸彩活动是在上午8点30开始的,只进行了20分钟,并且彩票号码是自编的。
据此.可以推出()
A.甲或乙中了特等奖
B.甲和乙中了特等奖
C.丙或丁中了特等奖
D.丙和丁中了特等奖
答案解析:大家可以把题目打上箭头,如下:
甲、乙、丙、丁等4人中有人在最近一次摸彩活动中中了特等奖。现在知道:①甲只有在A投注站摸彩,←才能中特等奖;②如果在A投注站摸彩,→那么彩票号码是随机的;③如果乙中了特等奖,→那么摸彩活动一定是在上午10点后进行的;这次摸彩活动是在上午8点30开始的,只进行了20分钟,并且彩票号码是自编的。
题中说在八点半开始,就是否定了10点,③否定后者则否定前者,则乙没中特等奖;号码自编,否定了随机,②否定后者则否定前者,则甲没在A站,①否定前者则否定后者,则甲没中特等奖,选C。
④ 定义判断
2010年江苏真题出现了新题型,题目主干没变,只是问法变了,现在网上还没公开真题,我也不能完全回忆出,只记得当时考场上的感受:乍一看变了,心里一慌,做了两道后,立刻发现貌似复杂,实则变简单了,只要抓住其中的捷径方法,过去的定义判断即使做出来也不能保证全对,可今年的这种问法,基本可以做到全对,等网上公开真题后,大家再讨论吧。、言语理解与表达
虽然从高中就一直做这种题,可是大家普遍反应错误率高,而且这种题在考场上最容易不知不觉浪费你许多时间。在这里推荐一下gu fei的课程(嫌贵的话,可以看网络课程),还是不错的,不过她的书不怎么样,不推荐。
我曾自己统计过,30秒做出一道题和一分半一道题,错误率是差不多的,所以在练习中学会快速抓到关联词和重要字眼解题,心中时刻有根弦在紧紧绷着,告诫自己:快一点,别磨蹭,下一道,下一道……、资料分析
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考生说这种题非常简单,确实,慢慢做很简单,可是20分钟做20道,我一直都认为非常不容易,更何况还要读四大段材料,而且近两年容易出现一道大题略变态,有时光读懂题意就要耗费两三分钟。做这种题掌握三个原则:能估算别细算,别放最后做,及时放弃。在这里最后推荐li wei ming的资料分析宝典,至少解析的很细致。
在第二个阶段,我基本每天都会循环练习这5项,耗时一到两个月吧,自己看情况了。
第二阶段应达到的效果:各个部分已经掌握的炉火纯青了,基本随便一道题拿来,立刻有思路,解题游刃有余,真题测试时分数达到中上等或者更高一点,心情有点骄傲的飘飘然了~~
Ⅲ、质的飞跃,超越自我前两个阶段我都很快很顺利的走过,期间除了心理有点折磨,并没什么特别的艰辛,但是问题也不断的暴露出来,两次国考和一次省考,行测成绩基本相近,似乎时间过了一年我还在原地踏步,别人看我在那使劲的啃书,可成绩却不给我一点安慰,当时非常痛苦,大家都说行测是需要一些天赋的,于是我想:也许我的天赋到此为止了,也许徘徊在三名以外就是我的宿命了。那时自暴自弃了一阵,大概有两三个月没怎么学习,心里异常的累:能去事业单位就好,实在不行企业也可以,何必非强求公务员呐,也许我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不断的耗下去,依旧没进步,依旧考不上,白眼、嘲笑……疯了~~
不知不觉,离2010省考已不到两个月了,我也基本没了信心,学了快两年都没什么突破,难道这两个月会有?笑话!那只发生在传奇人物的身上,我别做梦了!
此刻,我要感谢一位朋友,就在离考试第57天的晚上,他狠狠的刺激了我,他问我:你进过面试没有?我说没,他说:复习那么久都没进,你好意思呀!我质疑:难道你很多朋友都进了?他答:是的,很多,而且考上的也很多!你现在看起来一点没冲刺的状态,你要再考不上,怎么办?以后干什么?连一次面试都没进,你还有脸玩!听了这句,我哭了好久。(大哥,虽然你平时表现的也不怎么样,但是就冲你在关键时刻,以正确的、我最爱听的方式砸醒了我,老子敬佩你!再次感谢你!)。
第二天,开始倒计时56天,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去年的省考无意中开始倒计时,也是第56天,呵呵,天意啊~~
于是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玩的这几个月忘掉的东西再拾起来,离考试越来越近,只有短短一个月了,那个分数依旧静悄悄的呆在那里,不吭不响,于是我又开始郁闷,又开始沉思了,不过这次是理性的:为什么我总是那个分数?我对这五部分的题目已经掌握的像吃饭一样熟练了,网上大家问的大部分题目我都不屑的去看,瞟一眼就知道答案,就连最弱项的题目我也可以无所畏惧了,那为什么总是这个成绩!我到底忽略了哪个关键的问题呐?
重新审视自己:去年国考,我有近20道题目没来得及做,去年省考,我有12道题目没做,大家都说这已经不错了,很多人都好几十道没做,但是我追求的是前三名,他们怎样与我何干?既然每部分题目我都掌握的很好了,那整张试卷我掌握的如何?
对了!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一直以来都把行测割裂成五部分了!没有把握整张试卷的节奏!一首歌,开头、高潮、结尾能准确的唱下来,那说明你有勤奋的练习过,但是有张有弛、抑扬顿挫、发自内心的贯穿出自己的乐章,那才是真正的才华!
然后我开始根据自己做题的极限速度,安排整张试卷时间和答题顺序:言语理解的片段阅读需要很清醒的状态下的第一感觉,所以放第一;判断推理是我做的最好的,放第二;资料分析不能放最后,所以放第三;第四就是数量关系;最后做言语理解的文章阅读,因为它既耗时又容易把人绕晕影响后面做题。
下面这个时间安排表,就是我这篇心得的最关键部分了,大家可以参照,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修正,另外别忘了打印好答题卡:(B类江苏行测155题,100分钟,上午10点10分开考)
大题型(以下为试卷上的顺序)小题型 题量 耗时 答题顺序 完成本项的时间点 涂卡顺序和时间
知觉速度
分钟 10:20(1)2分钟
数量关系 数字推理 10 6 ⑦ 11:35
数
学
运算 10 6(5)1分钟
判断推理 类比推理 10 5 ② 10:34
图
形
推理 10 8 ③ 10:42(2)1分钟
逻辑推理 10 8 ④ 10:51
定义判断单 5 5 ⑤ 11:01
多 5 5(3)1分钟
言语理解 片段 10 7 ① 10:29
章 5 7 ⑧ 11:43(6)1分钟
资
总耗时: 87 + 7(涂卡时间)= 94(分钟)
再简洁点,做题时不可能一个劲的关注时间,反而是浪费时间,大致抓住几个整点就好,10:50做完逻辑推理,11:20做完资料分析。
也就是说按照最严格最完美的时间算,我完全还可以留出6分钟,但实际情况肯定不会如此,所以我给自己留出6分钟处理一些纠结的题目。在最后一个月,我除了数字推理还继续单项练习保持感觉外,其他题目基本停止单项练习了,每两三天一份试卷,全面开始抓整张试卷的感觉和节奏,我基本很少做模拟试卷,只做真题,各个省的,如果题目数量与江苏B类不一致,自己事先调整好,增减一下,总而言之,一定要完全按B类的框架练节奏。
就在我严格按照这个表格做第三份试卷09年的江苏A类真题时,突破了80分,泪奔啊~~当时在那个分数旁标注了一句:做梦都要笑醒了!
之后做试卷的分数基本都维持在了一个高度,那段时间有一种明显的感觉:我总算突破了!以前混混沌沌,现在豁然开朗,原来想达到质的飞跃并不是非要苦行僧似的死做题,而是可以轻松的、洒脱的、微笑着跨出这一步。两年了,成绩原地踏步,而就这短短的十天,我大跃进了,总算明白为什么强人可以复习不到一个月行测就能得高分,只是他们的那一刻来的比较早。
那几天有了一个小小的野心,我不是要考前三名,我要考第一!我没有理由不考第一,我决心比别人大、看的书不计其数、受的苦比别人多、起早贪黑,最重要的是我醒了!
后来在考场上,我在100分钟内完成了所有题,其中只有5道数量关系题半估算半蒙,没有出现以前连题目都来不及看的情况。
写了这么多(嘻嘻,真像裹脚布似的),不知是否能把我最想表达的东西表述清楚,许多做题的小技巧就不多说了,文字有时难以描述
我一直坚信一个理念“谋事在人成在天!”,也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少走点我的弯路,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料
分析 20 20 ⑥ 11:22(4)1分钟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