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指南》背景下全国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研究暨精品课例展示活动学习心得
《指南》背景下全国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研究暨精品课例
展示活动学习心得
禄丰县第一幼儿园 胡美仙
10月24-25日,我非常有幸的在昆明青年大厦参加了“《指南》背景下—全国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研究暨精品课例展示活动”为期两天的观摩学习,共观摩了八节教学活动,聆听了专家的四个主题报告。非常感谢园领导给予我这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观摩的艺术领域活动,汇报一下我参加此次活动的收获与体会。
10月24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周洁向大家展示了中班音乐律动《魔法森林》、大班的音乐律动《毛毛虫变蝴蝶》两节教学示范课。
周老师和14个小朋友围做成一个圈后,中班音乐律动《魔法森林》开始了,周老师给孩子们讲起了故事:“今天,我们要到魔法森林去玩,走走走、拍拍手,走到魔法森林后,我们要学习仙女的咒语,她会说什么,还会带领我们玩什么呢?”
接着,音乐响起,周老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律动。第一遍示范完了,周老师引导提问:是谁在念咒语?之后,周老师第二次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律动。引导幼儿交流:仙女说了什么?是怎么做动作的?幼儿回答不出来,周老师第三次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律动。幼儿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终于知道了答案。接着兴致勃勃地跟着周老师随着音乐做第四遍律动。周老师再次提问:仙女说了几次:“是你吗?躲起来了!”幼儿带着新问题随音乐做了第五遍律动,终于发现共说了三次。接着,周老师创设情境,用魔法袋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具体玩法是幼儿与老师一起随音乐做律动,当老师第三遍说完:“是你吗?躲起来了!”之后,请一名幼儿从袋子里摸出一个小动物后,带领其他幼儿做模仿动作。游戏反复进行了四次,幼儿分别从魔法袋里摸出了青蛙、灰兔、KT猫、鸭子四种动物做模仿动作。最后,幼儿起立顺时针围圈游戏,由老师摸出最大的一个动物——大象,鼓励幼儿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幼儿和老师再见后,活动结束了。
接着开展的是大班韵律活动《毛毛虫变蝴蝶》,周老师与幼儿同样是围成一圈坐。本节课共5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周老师用谈话法导入活动:你们见过毛毛虫吗?你知道毛毛虫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吗?有一只毛毛虫最爱吃饼干。第二环节欣赏音乐,做基本动作:首先,周老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做律动:吃饼干,吃饼干,吃了一块兔子饼干,吃饼干,吃饼干,吃了两块兔子饼干,吃饼干,吃饼干,吃了三块兔子饼干,吃饼干,吃饼干,吃了四块兔子饼干,周老师提问:毛毛虫吃了几块饼干?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反思后明确是通过看、听、数知道的。接着,周老师带幼儿再次欣赏音乐,创编不同动物的名称,做基本动作。第三环节:加入抢椅子游戏。她先做蝴蝶状在圈内飞,边飞边说:“飞呀飞,瞧我多美丽,飞呀飞,瞧我多帅气;飞呀飞,瞧我多美丽,飞呀飞,瞧我多帅气。”然后找了一个椅子坐下来。这时,她让幼儿思考:“我是说到哪一个字时找到一朵花坐下来的?”幼儿发现问题,只好请老师再示范一遍,周老师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思考、观察,在周老师又重复示范2遍后,幼儿解决了问题,终于明确在说到第二个“气”时找到一个椅子坐下来。接着,周老师创设情境,幼儿进行抢椅子游戏。第四环节:加入猜谜游戏。周老师引导幼儿表述:我是一只爱漂亮的蝴蝶,你会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呢?之后,进行猜谜游戏。具体玩法是:蝴蝶躲猫猫后,教师用一块大沙巾罩住一只蝴蝶,等音乐结束,这只蝴蝶要大声说:我是一只XXX的蝴蝶,大家一起猜是谁?对了就可以继续游戏。第五个环节:完整进行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到此,快乐的音乐活动结束了。
周老师精彩的两节教学活动,鲜明地表达了音乐律动中循序渐进的教学法,重视律动中教师动作的示范引领,关注活动中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认真听,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整个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由被动转变成了主动,幼儿们在玩中掌握了知识,在学中激发了兴趣,实施了活动的游戏化。
活动过后,周老师作了《游戏要素在团体律动游戏中的尝试与运用》主题报告。周老师谈到:团体律动活动的关键要素:
1、动作要素性质及其组合变化的可能性。动作:部位、路线(长短)、空间(高低)、力度(强弱)、关系(二层)与自己、与他人、与物体。
2、音乐要素性质及其组合变化的可能性。内容、情绪、形式(二层)音: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形:句、段、章。
讲座的最后,周老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我们一起玩了“你最牛”、“何家公鸡何家猜”、“顶锅盖”3个有趣地音乐游戏,让全场的老师们受益匪浅,对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启发。
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吸收到的知识是长久的,我将细细、慢慢消化这两天的学习内容,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二篇:二期课改背景下幼儿园编织活动的实践研究[最终版]
二期课改背景下幼儿园编织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祁幼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 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指南》中提出:“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地、有个性地、创造性地表达和表现在共同生活和探索世界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并体验表达与表现的乐趣.”这些表述,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对幼儿进行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况且在当今社会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各国优秀文化养分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保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一个人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支撑,就很有可能会迷失于光怪陆离的物质诱惑中。教育对此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牢记民族文化是国家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而编织艺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编织艺术又是造型艺术,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证明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使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同时,手指动作的训练能对大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编织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方向,灵活的编出物体形象,使幼儿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得到了发展。编织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幼儿通过了解编织,在编织艺术的熏陶下,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编织的魅力,提高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编织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技能、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品格和能力,同时又促进幼儿审美情趣的养成。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
《新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编织艺术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它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几千年来形成的“编织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极好教育资源。综观目前幼儿园的编织研究和实践,一般存在以下问题:较多的研究只停留在制作层面,缺乏对编织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效整合和渗透,对编织活动与教学活动内在的教育规律把握不足。我园虽地处郊区,园所规模较小,远离交通要道,但是一直以来我园都在努力探索着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践形式。根据幼儿园及幼儿的具体实际,自2005年9月起,我们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指南》的指导下,以“民间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为切入口,进行审美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整个幼儿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民间艺术活动日益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家长的认同。为了充分实现民间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教育价值。鉴于此,我们发现民间艺术中的编织活动更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而且我园地处农村,家长中又不乏有编织的能手,再则周边社区编织活动丰富多彩,如:草编、竹编、珠子编织等,深受人们喜爱。请家长和社区志愿者进课堂参与幼儿园编织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拓宽了幼儿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亲情,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幼儿园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中对编织教育作深入研究。构建编织教育课程的前提是必须以幼儿发展为本,必须坚持将课程内容与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相吻合,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我们以二期课改为引领,不断吸收编织艺术的精髓,充分挖掘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幼儿园内构建起编织艺术教育课程,并将编织活动融入到环境创设、主题活动、游戏活动中去,探索编织特色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热爱中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继续发掘民间艺术的情感,发展幼儿的个性和特长,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积累更多的编织经验,热爱编织,关注编织,让编织走进我们每个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在民间仍在发扬光大。同时,使我们的编织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二,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确立幼儿园编织活动的框架。1)构建编织活动的总目标、层级目标。2)确立编织的系列内容。
3)积累行之有效的组织指导方式。2,积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系列方案。3,收集活动的案例。
4,验证编织活动对培养幼儿民族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以“二期课改”为理论指导,积累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开展编织艺术活动的组织指导方式,挖掘适合本园特色的幼儿素质教育中的编织艺术活动课程资源,建构各年龄段活动课程,探索开展在编织艺术活动中提升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方法。
2,以自由愉快和富有情感的编织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开发幼儿创造潜能,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3,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教师从编织艺术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教师的民间艺术理论知识,扩展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全面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从而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以实现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研究的内容:
1、开发幼儿编织活动课程资源。
2、幼儿编织艺术活动开展的途径方法的研究。
1)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园内教学、园外教育活动途径是幼儿园实施编
织艺术活动的保证,只有找到编织艺术与现代教育方法、手段的结合点,拓宽教育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才能使幼儿编织艺术教育穿越时间和空间,取得成功。
2)特别要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促使幼儿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作为实施课题的重要途径。
3)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对幼儿园、家庭、周边、社会环境中可供利用的
教育资源对编织艺术活动开展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
3、研究幼儿编织艺术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身份、作用、地位。
4、研究开展编织艺术活动与提升幼儿综合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
5、对实施编织艺术活动的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的监控、记录、反馈、调
整、评价,了解课题实施的实际效果和不足之处,在日常反思中不断推进编织艺术活动与促进幼儿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
途径:
(1)美化环境,让幼儿处身于编织艺术的氛围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挖掘编织艺术的瑰宝。我们可以通过把家长请进课堂,为幼儿介绍他们已有的编织艺术方面的知识,并传授给孩子,提高幼儿对编织艺术的兴趣。
(3)借用外部力量,开阔幼儿的视野,我们通过聘请一些从事编织艺术的专家,当场为幼儿献艺,并教幼儿一些基本的本领,激发幼儿学习编织艺术的欲望。
(4)开展亲子民间活动。幼儿园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让幼儿与家长在共同参与编织艺术活动中增进幼儿与父母间的亲子之情。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了解编织艺术,走进编织艺术,并习得相关的编织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在编织艺术活动中使幼儿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为本课题的关键。
创新之处:从素质教育出发,要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让幼儿动手动脑,提高其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婴幼儿时期,对其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智能与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及时下对策,转变教师、家长的观念,寻找出一系列适合提升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活动方案及经验。将有力推动我园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园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幼儿
五、研究步骤、时间安排、预期研究成果及分工: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编织艺术技能的了解、掌握程度和家长对我们实施编织教育所持的态度。
2、文献资料法:寻找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将研究内容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教师的环境的创设和家长们的密切合作,不断发现问题,修正研究方案,使研究更趋合理,科学。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选择对象,进行基础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1)对教师进行相关指导。
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实地指导,案例分析,经验介绍,交流讨论的方式对教师开展相关培训与指导。
(2)教师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让家长了解编织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家庭的事。
(3)实施课题方案,积极进行反思与调整,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及时评价,突出日常性、过程性的评价。
3、分析整理阶段: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炼。具体安排:
1,在小班进行研究。通过材料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其注意力、观察力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并撰写阶段小结。2,在中班进行研究。通过区域操作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并撰写阶段小结。
3,在大班进行研究。通过操作活动,萌发幼儿对编织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意志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撰写阶段小结。预期成果:论文集、活动方案、影像资料、结题报告、活动观摩。写出《二期课改背景下幼儿园编织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我园开展科研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园内领导集体形成共识,全面参与,探索可行的途径。在前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能注重及时积累资料,写心得体会、教育随笔和个案分析。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有以下特点: 人力:、充分利用上大家长资源,聘请上大教授直接指导此课题的研究。2、有一支事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财力:
有专项科研经费,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在以上的背景条件下,我园确立此课题的研究,我们相信能顺利实施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