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川市七次党代会市委工作报告
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 崛起争先 为建设“武陵明珠、锦绣利川”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利川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郑开国
(2011年11月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利川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利川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是我市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市纪委及出席州第六次党代会的代表,动员组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开创利川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的五年。面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金融危机的新考验和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的新挑战,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顺利完成了市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谱写了利川发展史上的精彩篇章。
——综合实力跃上台阶。预计到2011年底,市域生产总值达到6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38%和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亿元,比2006年增长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攀升,三次产业结构比由40.1:35.9:24调整到38.4:23.7:37.9。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位由烟厂破产搬迁后的76位上升到2010年的59位,迈进全省县域经济第二方阵,每年在全州综合考评中均位居前列。特色资源开发纵深推进,齐岳山风电项目一期工程并网发电,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成效明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国家验收,首次进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名单。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持续升温,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
——城乡建设再创佳绩。中等规模城市初具雏形,市城建成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拓展到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30%。累计投入资金近60亿元,兴建了文化传媒中心、城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了滨江南路、南环大道等一批城市交通主干道,建成了国泰广场、大北门等一批商住小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功能不断增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深入开展“四城同创”活动,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验收。乡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乡镇集镇面貌不断改观,新农村 “四点四线”示范工程建设卓有成效。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正式开通,对国道、省道、乡村公路实施了改造升级,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电力、信息、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土地整治、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扶贫开发等项目有序实施。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多项改革,建成了行政服务中心,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逐步完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了千亿元项目库,累计实施重点项目413个,已完成计划投资126亿元。招商引资实现新的突破,国电能源、九州通、中广核等国内500强企业落户利川或达成投资协议。经济开发区正式独立运行,腾龙工业园入园企业达到12家。外向型经济取得历史性突破,2011年可实现外贸出口2100万美元,比2006年增长12倍。金融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五年累计新增银行贷款23.34亿元,被评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被省政府列入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大力实施“兴教工程”,五年累计投入16亿元改善办学条件,高中教育领跑全州,职业教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成功创建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肉连响、利川灯歌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水井古建筑群修缮工程顺利完工,文化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升级改造,数字电视平移工程基本完成,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近3万人,就业途径不断拓宽。人口与计生、环保、人防等事业蓬勃发展,多项工作受到上级表彰。“平安利川”创建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大局安定稳定。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宣传舆论工作不断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三级联创”深入开展,“五个基本”和“七个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市、乡、村三级换届风清气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人大、政协和各人民团体的作用凸显。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市域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利川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市四大家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市各族人民的苦干实干。在此,我代表六届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利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实现利川科学发展,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抢抓机遇中赢得先机。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完善了发展思路,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共识。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第二,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在加快发展中争取主动。通过深化改革,激发了内生活力,增强了发展动力。只有高举改革大旗,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利川加快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宗旨,在执政为民中凝聚民心。通过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群众的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逐步缓解。只有进一步加大投入,竭力改善民生,才能在执政为民中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必须坚持以团结实干为保障,在跨越发展中鼓舞士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协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只有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着力营造心齐气顺的干事环境,扎实苦干,才能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项目支撑乏力,工业经济短腿,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农村基础设施滞后,民生改善压力较大,历史欠账较多;发展环境欠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比较突出;党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与新的形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领域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崛起争先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两路”的建成开通,区位条件的彻底改变,市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我们实现崛起争先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客观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好战略机遇期,迎接发展黄金期,把握攻坚关键期,为利川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新机遇,按照“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开放活市、富民稳市”的总体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武陵明珠,锦绣利川”。
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是: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遵循产业优先、基础先行、城市引领、开放开发、务实创新等五条基本原则,突出加强特色产业建设、项目建设、发展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党的自身建设等五大重点,努力实现“崛起争先”的奋斗目标(即“1551”的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是: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两个突破,三个翻番,五个达到”。“两个突破”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35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三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五个达到”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城镇化率达到3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市经济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好、城乡环境更美、城市形象更靓、发展环境更优。
三、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崛起争先
(一)解放思想,形成崛起争先共识
解放思想是崛起争先的原动力。实现崛起争先的目标,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求稳怕乱、条条框框等影响发展的落后观念,牢固树立敢想敢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先进理念。一是要在选人用人上解放思想。必须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思想,切实建立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实现崛起争先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二是要在断事决策上解放思想。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就会与机遇失之交臂。只要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为人民谋福祉,就要果断决策,敢于担当,不被困难所吓倒,不为非议所动摇。三是要在开放包容上解放思想。要对本地企业、外地企业一视同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等对待,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大胆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利川发展。四是要在放活资源上解放思想。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不等不靠,盘活资源,聚集生产要素。五是要在激励机制上解放思想。通过奖优罚劣,让为利川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之臣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通过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转变,为实现崛起争先的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壮大产业,打造崛起争先支撑
——突出工业优先地位,重振利川工业雄风。坚定不移地把振兴工业作为崛起争先的第一方略,以开发区为载体,以特色资源为依托,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投资、加强银行融资、引进外资、激活民间资本等方式,发展壮大清洁能源、矿产建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加工制造等工业支柱,全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完善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大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加快风电开发进程,稳步推进水电开发,打造“清洁能源大市”,形成清洁能源工业集群。加大煤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注重深加工,形成矿产工业集群。围绕以黄连为主的道地药材品种,加快推进医药化工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形成医药化工产业集群。统筹发展以粮油、蔬菜、茶叶、畜禽产品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形成食品加工业集群。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小巨人”工程,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推进质量兴市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通过五年的努力,培植5户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30户以上产值过1亿元的企业,80家以上产值过2000万元的企业。
——完善旅游要素,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打好溶洞观光、民俗体验、避暑休闲“三张牌”。加快建设核心景区,把腾龙洞景区作为龙头景区予以培植,争创国家5A级景区,统筹推进大水井、龙船水乡、佛宝山等核心景区建设,增强景区竞争力。加快利川旅游港、城市主题公园、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对利川旅游整体形象进行高端策划,创意设计,强势宣传,努力提升利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推动与周边地区合作交流、客源共享,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利川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现代农业、资源型工业联动发展。推进旅游与文化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围绕旅游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实现以旅活商。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达到6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产业化推进力度,围绕烟叶、米业、蔬菜、畜牧、茶叶、药材、林果业等特色产业,实施“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做精农产品深加工,力争培育1至2家国家级和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良种良法,建立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大品牌创建力度,争创全省畜牧大市,培育兴盛福大米、利川宜红茶、天上坪蔬菜等一批精品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打造利川劳务品牌,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以城带乡,夯实崛起争先基础
——提高建管水平,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创新城市建管思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分区明确、功能完善、环境宜人的宜居城市。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完善“一心(中心城区)三级(建制镇、乡集镇、中心村)”的城镇发展格局。严格规划执法,坚决遏制各类违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启动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加快老城改造步伐,进一步拓展新区,拉开城市骨架。加快城市道路、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切实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构建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建立城管长效机制,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推动城乡联动,促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积极支持渝利铁路、利万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利彭、德建、利鱼、利奉、武雅线利川段等主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着力提高利川的可进入性。搞好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乡村公路的衔接,抓好市乡等级公路、旅游公路的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农村通畅工程,打造“两小时经济圈”,形成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交通网络。以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利用方式变革。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整洁、宁静”五大生态工程,完善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以清江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争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统筹村镇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乡镇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加快乡镇集镇建设步伐,增强乡镇集镇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居住向村镇聚集,促进产业向村镇集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加强环境整治和特色民居改造,扶持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3—5个基础好、潜力大的示范村,建设富裕文明秀美村庄。
(四)扩大开放,聚集崛起争先要素
——做实项目工作,着力在扩张投资总量上下功夫。围绕建设“千亿元项目库”,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时捕捉项目信息,创新项目策划机制,精心策划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扎实做好项目申报立项工作,争取实施利万高速、318国道绕城公路等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完善重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在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健全项目工作考核机制,调动全市上下抓项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创造性地破解用地、用工等制约项目建设的难题。努力改善金融环境,创新金融服务,深化银企合作,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破解融资难题。
——创新招商思路,着力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加强区域合作,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成渝经济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商投资兴业。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丰富招商引资载体,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实效,力争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30亿元以上。主攻重点项目,突出产业招商,着力引进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落户利川。鼓励本土企业开展“以商招商”,与外地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发展,促进企业提档升级。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之臣,充分调动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使尽早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加大直接利用外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培植外向型企业,建设特色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促进出口创汇较快增长。
——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在推动全民创业上下功夫。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公开承诺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效能监察制,实行一站式服务,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严肃财经纪律,做好增收节支,推行阳光财政。积极培育地方农特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依法规范市场秩序,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诚信建设,打造诚信利川。倡导“崇商、亲商”理念,尊重企业家,善待投资者,坚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让客商和企业家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放心发展。以实施“回归创业”工程为重点,支持和鼓励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营造干部干事业、群众创家业、能人办企业的良好氛围,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四、加强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一)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发挥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打造龙船调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优秀文化人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全面加强民生保障。加强适用技术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争创全省教育强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认真落实人口和计生基本国策,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惠及城乡劳动者的培训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稳定扩大就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妥善做好退伍转业军人优抚安置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市。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逐步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工程,继续抓好毛坝乡整乡推进试点,努力降低贫困人口比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实现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建立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妥善处理各类突出信访问题。加强特殊人群动态管理和信息网络管控,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危险物品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全面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措施,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社会管理奖惩考评机制,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利川建设。
五、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着眼于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武陵明珠,锦绣利川”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提高创造力。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提高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完善市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充实国防后备力量。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平面媒体等渠道,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战斗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进“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深化“三级联创”,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级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加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村级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改善和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注重发展“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农民入党,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党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的作用。加强机关、学校、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扩大基层组织建设覆盖面,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
(三)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和办法,加大考核成果运用力度,把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创新,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强化干部日常监管,坚持对干部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实践锻炼作为主要途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提高落实力。深入开展“治庸问责”工作,加强教育引导,着力整风肃纪,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建章立制,整治“庸、懒、散、软”现象,严禁不作为,严追慢作为,严处乱作为。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和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制度,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强化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加强对各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强化制度建设,建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为崛起争先提供制度保证。
(五)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公信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从政道德和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述廉评廉考廉、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民主评议等制度,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完善权力运行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提高对权力运行过程的制约监督成效。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凝聚力。按照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要求,健全市四大家领导分工负责制,充分调动领导班子的工作积极性。完善市委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常委会议事规则,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职,发挥职能作用。更加注重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党管武装、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创建工作,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利川发展。
同志们,宏伟的蓝图振奋人心,崇高的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建设“武陵明珠,锦绣利川”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五次党代会市委工作报告(终稿)
抢抓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东港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3月23日)
刘 胜 军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东港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东港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全面步入新的跨越发展阶段召开的大会,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省委和丹东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实现大气秀美新丹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东港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省委和丹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县、建设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的目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跨越赶超的征程上阔步前进,胜利完成了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东港发展史上思想解放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
化最大、社会事业发展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
经过五年的奋斗,东港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通过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一城两港三区三带”战略,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不断优化生产力和主导产业布局,三大经济区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沿海乡镇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中北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产业承载功能不断完善,呈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标志着东港县域经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5.4亿元,年均递增21.5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达到82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7亿元,是2005年的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457.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1倍。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四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二次产业比重提高了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经过五年的奋斗,东港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成果。通过科学规划城乡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城市“东联西扩”,港城形象全面提升。开展了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农民饮水安全、垃圾卫生填埋场、城市集中供热、节能减排等重点工程建设,城乡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全面加快富民进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4.9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2.2倍、2.1倍
和2.3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完成了老城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一批惠民工程,居民生活质量排行位居全省第四位。
经过五年的奋斗,东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行政体制、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稳步实施,行政效率大幅提高。农村综合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广泛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市民综合素质得到新提升。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力度,妥善处置了各类突发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遏制了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积极做好“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了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全国科技示范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省级平安市七连冠等荣誉。
经过五年的奋斗,东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展现出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理论武装工程扎实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有效加强,成功开办了“东港讲坛”,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思想解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地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多项实践活动,“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了新提高。在全省率先推行了“设岗定责”、“双岗双责”、“双包双联”、“四议一审”等多项制度,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
干部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广大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大和政协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武装、民族宗教、老干部等工作得到加强。连续荣获“辽宁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在全国地市级组织部长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
回首五年的历程,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绩,主要归功于省委、丹东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在此,我代表四届市委,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港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东港建设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进一步加深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这些认识和体会既是对过去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今后工作的重要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把挑战当机遇、把压力变动力,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中推进发展;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跨越发展;坚持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转变增长方式中提升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第一宗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把实事办在群众需要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实惠,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必须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第四,必须坚持把开放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开拓创新是跨越发展的力量源泉。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不断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第五,必须坚持把埋头实干作为第一要求。科学发展靠实干,社会和谐靠实干,为民谋利靠实干。必须坚持“工作主题化、主题载体化、载体具体化”,说了就干,干就干好,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形成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生动局面。
五年来的实践和成绩,为今后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创新意识还不强,影响了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开放成效与我们
所处的区位优势有一定差距;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关联度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县域经济绿色指数相对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公共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得不尽如人意;个别部门、个别领导对政策的学习领悟不透,在执行上缺乏灵活性,投资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的思想工作作风还不能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这些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大有作为的黄金机遇期,是强市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飞跃期。这一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必须科学分析,做出正确判断。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效应的全面释放,全省新一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的大力实施,丹东经济发展重心向西转移,“一桥两岛”和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全国百强、临港亲海、国家级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等一系列名片优势的逐渐放大,我们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机遇。同时,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东港发展格局逐步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日渐高涨。特别是,东北东部铁路、大东港、海洋红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在今后五年集中发挥作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步入贡献期,一些制约项目落地的瓶颈得到了
有效破解。这些都为东港实现跨越赶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现实的保障。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利因素。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内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东南沿海和京津唐地区县域经济在国内继续保持着率先发展的优势,省内中部城市群正在崛起,大连、营口等地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咄咄逼人,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要面临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的激烈竞争,面临通胀压力加大和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攀升的严峻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实干意识,就一定能审时度势,阔步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实现东港新一轮赶超跨越充满必胜的信心!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丹东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跻身全国百强县50强为目标,充分发挥港口和沿海两大优势,进一步优化“一城两港三区三带”战略,重点发展临港亲海经济,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农村新型化”进程,统筹城乡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打造“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为实现大气秀美新丹东的目标而奋斗。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超过60亿元。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
价指数和环境指数大幅提升,确保进入全国百强县50强。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形成以中心港城、特色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为主体的城镇框架,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充分展现东港临港亲海的独特自然风貌和港口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储蓄存款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更加富足。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显著改善。
——社会和谐创造新局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文明程度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环境综合整治、节能减排、持续扩大绿地和森林覆盖面积,使人居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万元GDP能耗下降20%。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全面优化生产力布局,大力实施“一城两港三区三带”战略。
在城区建设上: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全面拉开城市框架,形成由“主城—辅城—集镇”为构架的多核心、多层次城镇空间布局;着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土地集中整理和综合利用,突出“亲海”和“亲水”两大主题,增加
城市亮点。
在港口建设上:牢固树立“港为市用、市以港兴”的发展理念。全力支持大东港向亿吨大港迈进,带动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海洋红大型商港建设步伐,拉动西部区域快速发展,打造东北东部新的出海大通道。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充分发挥三大经济区独特优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产业集聚,实现错位发展。东港经济区全力打造再生资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产业和港口物流基地;前阳经济区全力发展壮大纺织服装、机械装备、造纸化工、煤炭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孤山经济区全力实施港口及其基础配套工程建设,打造丹东北黄海重化工产业基地。
在三条经济带发展上:南部以滨海路为轴,重点发展现代渔业、临港经济和以滨海旅游、商贸居住为主要内容的亲海产业;中部以201国道为轴,重点发展以园区为依托的工业产业集群和规模农事企业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北部以集龙线为轴,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市场和风电等新型能源产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突破。
三、合力共建“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
丹东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构建“大气秀美”新丹东的总体要求,这既是丹东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定位,也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是结合东港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丹东市委要求的具体实践,是对东港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定位,对全域形象的全新塑造,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全新要求。
建设“文明”新东港,就是要使东港更加富强。通过全力
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强劲、城乡差别缩小、市民素质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东港,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友善的社会氛围,实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幸福”新东港,就是要把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通过政府对民众的制度关怀和理想承诺,为民谋福祉,打造居民收入高、社会和谐度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东港,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增强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和期望值。
建设“魅力”新东港,就是要推进东港的全面开放。通过挖掘内涵、提升品位、放大优势,打造充满开放活力、具有城市个性和文化张力的东港,使东港的名气越来越响,人气越来越旺,让本地人热爱东港,外地人向往东港。
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是党的执政理念在东港的具体实践与充分体现,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福祉所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追求的是发展内涵的新拓展、发展境界的新提升、发展水平的新飞跃。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凝心聚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一)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为关键,建设文明新东港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全面加快发展是建设文明新东港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
第一,大力发展临港亲海经济。紧紧围绕临港和亲海两大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丰厚度,力争把东港建成“生态型临港产业基地、亲海型休闲城市、区域性物流中心”。一是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化,壮大工业经济。充分发挥港口对产业要素的集聚效应,加快引进一批新型材料、装备制造、重化工
业、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项目,积极打造“城市矿产”基地,努力形成综合性、多领域的临港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与港口的良性互动。坚持扩张增量、延伸链条、横向配套,全力推进再生资源、风电装备、食品加工等现有支柱产业集群壮大规模,大力实施工业企业提升工程、项目工程、并购工程、产业集群工程及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大工程,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加快技改、加强合作、加速扩张,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行业高端企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积极推进丹东丰能、精化科技等企业挂牌上市。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现代农业水平。重点推进“海上东港”建设,大力发展海参养殖等设施渔业,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合作捕捞和远洋捕捞。围绕“一县一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保护性农业,加强水稻、草莓等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规模,保持东港草莓产量全国第一的领先地位。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经纪人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龙头牵动和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三是大力推进商贸服务现代化,培育壮大第三产业。以构建“一核两带”旅游格局为目标,全面整合旅游资源,重点推进滨海路旅游景区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椅圈、北井子温泉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实现“东港旅游无淡季”。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商贸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推进专业化大市场、综合集贸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尽快完成黄海步行街、地下商城等项目,大力发展大型超市、连锁
经营、家庭服务等新型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商业和餐饮业知名企业,提升服务业档次和品位。依托海洋与港口,开发建设丹港国际物流园区,逐步形成高效顺畅的港口物流配送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上,更加注重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项目的质量提升,坚持“资源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原则,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三农”工作,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抓住中央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等有利契机,积极争取资金,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增强农民生产就业和创业致富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农民向小城镇转移。实施“百村帮扶”工程,使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跟上全市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步伐。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工程,抓好村庄建设改造,形成合理的镇村布局和村庄形态。加大南北交通路网和中北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中北部乡镇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第三,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全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以“四城联创”(全国生态市、全国卫生市、全国平安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坚持开展以“做文明城市主人”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坚定全市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了解东港市情、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掌握社会礼仪、生活礼仪、职业礼仪等常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大力开展全民读书和各类创新活动,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扎实开展文明单位、文明企业、文明市场等基础性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激发全市人民热爱东港、建设东港、发展东港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特别是要大力加强机关建设,广泛开展“比服务、比创新、比效率、比贡献”活动,不断增强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和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让广大机关干部切实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排头兵”。
第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并紧紧抓住再生资源产业园上升为国家级园区的契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链。新建工业园区按照生态园区标准进行整体规划,杜绝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项目进入园区。大力实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完成城市集中供热和燃气集中供应工程。加强对铁甲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
建设,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加大对废水、废物、烟尘、大气、噪声等综合治理力度,完成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加大对河流、水库、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力度,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全力营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人居佳地。
(二)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建设幸福新东港
让群众更富裕,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是衡量幸福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始终坚持以富民优先为第一导向,使整体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收入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中等收入户比例继续扩大,社会群体结构更趋合理。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0元。积极鼓励和引导全民创业,进一步创新模式、落实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就业增长点,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公共服务性岗位,继续树立和表彰一批创业典型。建立规范、统一、高效的劳动服务保障中心,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收入分配和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机制,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生产效率共同提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普惠民生”的发展理念,大力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新
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让城乡各类人员平等享有基本社会保险。继续实施城市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大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各类扶贫帮困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救助水平。加快新型城乡社区建设,把城乡社区打造成造福群众的第一平台。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司法公开,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活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升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市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妥善处置和预防群体性事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和遏制海上安全生产等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增强综合防范和抵御危机的能力。
第三,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改善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水平,确保未来五年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实施西城区综合医院新建、第二医院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村级卫生所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率。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力度,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广场、社区健身活动设施等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武装、双拥工作水平。加快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广播电视、老龄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三)以提升港城品位为主题,建设魅力新东港 一座城市的品位,反映着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外在形象,影响着城市的对外开放度,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能力。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努力把东港建成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开放胸怀、拥有独特个性的魅力之城。第一,打造开放名片。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使东港具有开放的眼界、学习的理念、合作的意识、包容的胸襟。加快转变思维方式,在全市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活动,强化敢为人先、合作共赢、永不满足、改革创新的开放意识,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理念和成功模式,创造性开展工作。强化对外合作,主动与发达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领导互访、投资洽谈、经贸合作、人员交流等活动,以政府间的合作带动企业、民间的广泛合作。加大对外招商和项目引进力度,力争在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引进百亿元以上项目上
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海岸线和临港区域进行全域规划,整理开发和储备一批大宗土地,为大项目入驻创造条件。加大各项改革力度,推进制度创新,有效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等生产要素的制约,以开明的政策、灵活的机制,打造对外开放的政策高地和投资洼地,为扩大开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人才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尽快形成东港开放型人才群体。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宣传东港、推介东港,不断扩大东港知名度,提升对外吸引力。
第二,打造城市名片。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最具吸引力的名片,也是培育市民自豪感、满足感的直接载体。以构建新型现代城镇体系为目标,以建设亲海亲水宜居型城市为方向,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在城市规划上,舍得投入,彰显气魄,综合考虑东港的历史文脉、地域特征和既有的标志性建筑,注重城市建筑与道路街景、城市色调与城市风貌的相互协调,充分展示城市个性。在城市建设上,强化精品意识,力争使每栋建筑都成为一件艺术品。全面开发建设城市西区,使之成为新的行政、文体和商贸居住区;加快大东沟两岸的整体协调开发和绿化亮化工程,形成城市水系主题居住区;精心建设海景居住新区、城市主题公园、滨海广场、温泉度假区,牵动黄海岸线景观带建设;高质量完成东西出口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在住宅小区建设上,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完善文体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注重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满足群众多样性的生活需求。在城市经营上,创新城市投资与发展模式,将城市可经营项目、可社会化的资产和可资本化的资源推向市场,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实现城市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城市管理上,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从群众关注度高、影响面广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三,打造文化名片。文化是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整体形象的标志,城市发展以文化论输赢。以建设文化特色市为目标,在加强对文物、优秀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以江海交汇、鱼米之乡、妈祖文化、海洋温泉、民风民俗、甲午海战、后洼遗址等为主要内容的海洋文化和历史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影响力和冲击力的文化名片。继续加大文化投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总体要求,改善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镇村文化活动站、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重点建成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阵地,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运用市场机制,重点发展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赋予观鸟节、海鲜节、草莓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新的文化内涵,以文化扩大影响,打造品牌。
四、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
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党的领导是关键。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新东港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思想建设,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和创新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办好“东港讲坛”,在全市上下营造崇尚学习的氛围,把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作为紧迫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带着问题学习,围绕工作钻研,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培训形式和内容,创造条件让干部走出去,开阔眼界、开阔思路,不断提高科学决策、驾驭全局、开拓创新、综合协调的能力。逐步建立党组织集体学习、基层党员轮训等长效机制,确保在职干部三年轮训一遍,切实把学习的成果转变为谋发展的动力、抓工作的思路、促成效的方法。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强化为发展配干部的用人导向,重点选拔任用“有激情、有能力、有业绩;会发展、会管理、会创新”的干部,打造一支“善谋、能断、敢担当”的干部队伍。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把握好班子总体年龄结构,大力选拔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形成梯次格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四项制度,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实增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法,完善各级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等各项制度。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巩固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重视做好外事、对台工作。支持人民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职能。进一步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重视发挥老干部、老同志在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团结各方、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眼解决实际问题,使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提高“双带”能力。建立健全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丹东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三查三评”活动,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积极推进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深化“双包双联”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扎实开展社区党建“四联四共”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双岗双责”活动,建设诚信文明、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经济和新型社会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健全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加大村干部破格选拔和基层干部考录力度,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为民清廉的良好形象。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站在高处谋大事,沉到下面办实事,以实干为本、以创业为荣。各级干部都要把精力和重点集中到抓落实上来,集中到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上来,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定期下访。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考核,严格实行问责机制,以雷厉风行、事不过夜的作风抓落实、求实效。大力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严格控制会议的数量和规模。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形成凝心聚力求发展、团结实干不争论的良好氛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工作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把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不正之风,营造政治清明、政风清新、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新形势、新任务赋予了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历史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向着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的目标奋勇前进!
第三篇:七次党代会闭幕词
七次党代会闭幕词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某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铁道部党组和河南省委的亲切关怀下,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审议通过了中共某市第六届委员会和中共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某市第七届委员会和中共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圆满完成了大会的各项任务。
3天来,来自
全局各条战线的全体代表不负重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坚持和发扬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忠实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使这次大会始终洋溢着民主、团结、鼓劲、求实的浓厚气氛。
这次大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局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认真分析了面临的形势,研究确定了全局今后4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绘就了建设安全、高效、文明、和谐的郑州局的宏伟蓝图,这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局党员干部的思想,动员全局共产党员和干部职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为进一步推进我局全面、协调、和谐发展,顺利实现我局在“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是一次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鼓舞士气、昂扬向上的大会,是一次充满希望、走向新胜利的大会,必将为谱写郑州局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会以后,全体代表和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广泛深入地传达好、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大会精神,动员和带领全局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共产党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力投入到推进郑州局改革发展新跨越的伟大实践中去,用开放性思维、创造性工作、务实性成果,努力实现郑州局各项工作的新发展。
同志们,从现在起到下次党代会的4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铁路全面深入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郑州局全面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深知,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更坚信,郑州局的未来充满生机和希望。只要我们按照这次大会提出的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历史机遇,倍加珍惜当前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胸怀大局,正视挑战,共谋大计,共促发展,就一定能够带领广大职工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安全、高效、文明、和谐的郑州局的宏伟目标,再创全局三个文明建设的新辉煌!
最后,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全体代表,向对这次大会给予极大关怀与支持的铁道部党组和河南省委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向为开好这次大会一直坚守和奋战在全局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表示衷心感谢!向所有为大会辛勤工作、热情服务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并祝各位代表、同志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第四篇:12.30市委十届十七次全会工作报告.
市委十届十六次全会工作报告
(2011年1月 日)
商丘市委常委 永城市委书记 吴孟铎
同志们:
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市委全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全面回顾,认真总结,充分肯定去年的工作成绩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经济大发展、方式大转变之年。在这一年里,市委在省委、省政府和商丘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持续发展思路,提升预期目标,统筹破解难题,为民做好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生态名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着力抓好经济建设、四城联创、道路交通、新农村建设、平安建设、干部作风等六项重点工作,倾力打造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四张名片”,努力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和富裕、文明、平安、生态、幸福新永城,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80亿元,增长6.5%,财政总收入完成47亿元,增长6.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5亿元,增长11%,其它主要经济指标也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合理的良好态势。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荣誉大丰收、面貌大改变之年。我们通过顽强拼搏和辛勤努力,再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列第93位,比上年提高7个位次,并入围中部百强县(市)前十强,被评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市、中国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
特色魅力旅游市、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继续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同时,以创建国家园林城为契机,继续把“四城联创”工作引向深入,大力实施“大交通”战略,构建了现代化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以“五大重点”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民生大改善、事业大进步之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办好为民承诺的10件实事为依托,有效解决了一大批涉及民生的现实问题,广大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出实招、鼓实劲、干实事,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政局大稳定、社会大和谐之年。面对维护稳定的艰巨任务,我们沉着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措施,维护和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在去年上半年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我市进入全省前60位,同比上升93个位次。商丘市平安建设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也在我市成功召开,并推广了我们的经验做法。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观念大更新、作风大转变之年。我们按照省委和商丘市委的安排部署,扎实开展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了以“建和谐班子、创一流业绩”为主题的“和谐班子”创建活动,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特别是我市创先争优坚持以“大走访、大共建、大讲堂、大评判、大监管”五项活动为载体,做实发展文章的做法,受到了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曹维新同志专此作出重要批
示。同时,我们又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和“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活动,既促进了观念更新、作风转变,又促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也为做好下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调结构、促转型,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实现了新突破
始终坚持以优化三次产业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使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拉长“黑白绿”产业链条,大力延伸煤电铝、煤化工、煤电建材和钢铁制造“四大链条”,做大面及面制品、肉及肉制品、白酒、纺织和陶瓷“五大链条”,强力推进煤化工、铝精深加工、食品加工、轻纺、能源、建材六大工业基地建设,着力发展旅游业、无公害特色农业、高科技产业等“绿色经济”,扎实开展节能减排,推动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搞好自主创新,促进了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华星粉业已挂牌上市,3家知名企业成功申报河南省著名商标,皇沟酒业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增长4%;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9%。实现利润58.6亿元,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增长12.8%。
(二)夯基础、重“三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构建了新格局
市委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畜牧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
收入,农村经济及农村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4.1%;实现农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5220元,增长10%。全市粮食总产22.72亿斤,连续七年实现增产增收。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突出工矿区所在地、采煤沉陷区安置地、旅游景点所在地、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五个重点”,采取工农共建、部门帮建、民企助建、村民联建、市场促建五项措施,加大力度,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国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调研组莅永调研时,对我市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营造林面积3.8万亩,新建、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00所,解决了8.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900万元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中,第16次获得“红旗渠精神杯”,被省政府授予“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称号。
(三)创“四城”、优环境,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迈出了新步伐
以城镇化为切入点统筹“三化”发展,深化“四城联创”活动,大力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重点加快以东、西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骨干,中心村镇为补充的城镇体系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修建了铁北路、铁西路等城市道路,第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已建成使用,开工建设第四污水处理厂和体育中心二期等重点工程,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9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加大对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深化污染防治,开展工业企业集中整治,继续搞好市容整治和农村“清洁家园行动”,生态环境明显
改善。2010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亿元,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3元,增长9.7%;城镇化率38.5 %,增加2.4个百分点。同时,抓住中央、省出台的政策机遇,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实施“大交通”战略,注重城镇布局与交通规划的结合,努力实现“一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道干线为连接,以县乡道路为依托,以乡村道路为脉络,以铁路为补充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服务体系。2010年,投资2.1亿元,改建县乡道路90公里,桥梁290延米,村村通29公里,创“文明样板路”200公里。目前,济祁高速永城段、邢商永铁路等项目稳步推进,郑徐高铁已确定在永城芒山设站。
(四)活旅游、强商贸,在第三产业发展上提升了新形象。强力推进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陈官庄红色旅游景区和东西城区间采煤沉陷区生态景区“三大旅游支点”建设,完成汉文化博物馆、文圣园景点主体工程和芒砀山碑林项目工程,刘邦文化主题公园规划已进行初次评审,芒山镇张庄村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120个重点建设村之一,《千年王陵》、《神奇芒砀山》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和凤凰卫视中文台《文化大观园》栏目播出,大大提高了芒砀山旅游景区在全国的知名度。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正在起草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实施方案,纪念馆一期工程已完成布展,240度景画通过评审,即将开馆。投资1800万元的东西城区间沉陷区生态景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已顺利启动。2010年,我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7万人次,门票收入1480万元。在商贸流通方面,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全市97.6%的行政村和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扎实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9万台(部),发放补贴资金5217万元;发放汽车、摩托车补
贴1416万元。物流、通讯、保险、中介、信息咨询等社会服务业健康发展。
(五)搭平台、抓招商,在重点项目建设上取得了新成就 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调结构、保增长、增后劲、促发展”的有效抓手,成立了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赋予其同级政府管理权限和特事特办的“特区”政策,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并积极申报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2010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亿元,其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亿元。目前,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4.04平方公里,完成工业投资37亿元,新建项目20个,入驻标准厂房项目4个,亿元以上在建项目6个,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税收4亿元,分别增长55.5%和51%。创新招商理念,采取合作、合资、融资等形式开展招商选资,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扩大了招商选资成果。2010年,全市新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1个,计划投资总额70.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86亿元,其中省外资金25.73亿元。完成城镇以上工业投资67.5亿元,同比增长25.5%;全市在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6个,其中新建固定资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个。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共获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27个,总投资3.72亿元。我市的铝合金、面制品、皮革等四大类1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进出口总额完成2877万美元,占年目标4666万美元的61.7%。
(六)惠民生、促和谐,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开创了新局面
牢固树立“民生大于天”的执政理念,注重办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抓好十项民生工程,顺民意、贴民心、解民难,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大科技工
作力度,组织实施了第九届科技活动周、“农业科技110”专家服务、医疗卫生专家下乡服务等活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6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20人,帮助1050名“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率100%。进一步加大“民生花苑”、搬迁安置小区和廉租房建设力度,认真做好拥军优抚和殡葬改革工作,及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民低保金、五保供养金和困难群体救助金,敬老院建设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投资7873万元的五小、七小、六中三所城区学校已投入使用,投资5100万元建立了市职业教育中心并开始招生,成功创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市”;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资金、中职学生助学金等共计1.2亿元,惠及学生25.8万人次。2010年普通高考本科上线4601人,较上年增长10.8%,取得了本科上线率连续四年大幅递增的优异成绩。强力推进农村、城镇医疗保险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搞好艾滋病、结核病、疟疾、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我市是国家惟一的疟疾消除示范点。突出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管理等难点工作,全面构建奖、优、免、扶、保、助“六位一体”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计划生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大力发展文化广电事业,对10个乡镇文化站改扩建,新建102个村级文化大院,完成2.4万户城区数字电视平移和3.6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安装任务,柳琴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四届“黄河戏剧奖”中被评为金奖剧目,广场文化活动被省委宣传部树为先进典型。
(七)育载体、保稳定,在平安建设上营造了新氛围 积极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民恳谈日、大接访和创建信访工作“四无”县市活
动,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预防和隐患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确保了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扎实开展“平安建设年”活动,以命案侦防为龙头,以打击和防范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为重点,深入开展综合整治和“严打”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特别是成功侦破“2.15”特大银行自动取款机被盗案,在全国尚属首次,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城区重点道路、重点区域、党政机关等场所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在城区全部金融网点安装巡更仪和治安防范语音提示系统,实现了对全市重点部位的全覆盖。坚持信息主导维稳工作,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行“一村一干一警一员”,搭建六色信息预警平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其经验全省推广。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创新城区实有人口管理办法,建立社区公民服务中心,探索“以房管人”、“以证管人”模式,尤其是我市西城区516名环卫工人“一岗双责”,身穿黄马褂,保洁保平安,成为掌握治安动态的观察点和流动哨的经验做法,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八)创先进、争优秀,在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得到了新加强
坚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努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通过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谐班子”建设、“扶弱培强”工程等系列活动,大力推行“三具两基一抓手”和“一线工作法”,做到了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开展以严肃“六项纪律”、落实“五条禁令”为主题的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严明了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组织人事纪律、会议纪律、生活纪律和廉洁从政纪律,禁止了党员干部工作日午间饮酒、赌博、“走读”、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公共资源交易、干预正常的执纪执法。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准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有效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土地流转、村庄整治、修路和沉陷区搬迁等实际问题2860个。实施“作风带动”战略,对招商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批、特事特办,实行首问负责,办事公开,限时办结,做到“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利益”服务和“零阻碍”入驻,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加大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2010年,全市共立案查处52起,其中大案要案9起,处理党员、干部73名,直接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98万元。
(九)重民主,强法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点对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加强代表工作,支持人大代表围绕谋划“十二五”发展、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六项重点工作”、县域经济发展等工作,开展集中视察和专项调研活动,充分发挥了代表的主体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加大民主监督力度,努力提高参政议政实效,促进政协履行职能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挥好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引导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
开展专项调研和研讨。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市工作,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信力得到提高。深入贯彻《国防动员法》,大力开展国防教育,积极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扎实做好双拥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民营经济比重偏小,外向型经济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社会就业压力加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仍比较困难;各种潜在矛盾处于多发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建设项目进展缓慢;一些关乎民生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推进;少数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意识不强,干部作风问题仍需改善和加强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整改和解决。
同志们,去年我们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商丘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努力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各位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各乡镇党委、政府,市直各单位和驻永各单位,对市委的工作始终给予了真诚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常委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永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持续思路,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做好全年工作,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
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开好头、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的一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商丘市委全会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持续原有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和好的气势,把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今年我们要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紧紧围绕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和富裕、文明、平安、生态、幸福新永城这一发展方向,瞄准“富民强市”和“百强晋位”两大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三化”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四张名片”,继续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生态名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倾力打好项目建设、道路交通、四城联创、新农村建设、平安建设和转变干部作风“六场硬仗”,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具体运作中,要做到十个更加关注,十个着力:
(一)更加关注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经济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等优化调整,促使经济发展走三产协调拉动、内需主导、创新驱动、城乡协调的轨道。一是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结构以优化三次产业为目的,做到稳定一产,调优二产,做强三产。一产重点打造粮食生产主产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产发挥资源能源优势,重
点建设煤化工、铝精深加工、食品加工、轻纺、装备制造、建材六大工业基地,推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转变;第三产业重点在加强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二是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要充分挖掘我市内需潜力,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注重促进农村家电普及和城市家电升级,把居民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要规范商品与服务消费市场秩序,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营造生态、绿色、和谐的消费环境。三是认真做好财税工作。要加强财源培植,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四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要重点抓好40万吨醋酸、20万吨乙二醇、25万吨电解铝、振兴钢厂二期、电子铝箔二期、60万千瓦电厂、众品食业二期、“三合一”环保塑胶、河南中州纺织集团建设、神火10万吨炭素等重点项目以及500千伏、永北220千伏、城西110千伏、茴村11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尽快达产达效。五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要围绕装备制造、煤化工、铝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选资活动,引进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加大协调力度,帮助招商企业解决土地、资金、项目审批等实际问题,提高项目落地率。今年力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新建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
(二)更加关注集聚区建设,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强力推进集聚区建设。要以完善功能、产业招商、构建平台、迁村并点为抓手,把
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和主要载体。产业集聚区力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以上,进入全省30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建成青东路、中原路南段和铝精深加工产业园110千伏变电站,建设中原路沱河大桥和装备制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13万㎡等。加快水处理中心等9个在建项目建设,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个。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力争资产超过1亿元,全年融资超过3亿元。完成1.1万人的拆迁安置工作,建成4个安置小区。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重点推进钢铁、面粉食品、建材、纺织等资源型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推动相关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要加快推进煤电、煤化工、铝精深加工、钢铁加工、机械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的提升,使之成为我市的战略支撑产业。要以永煤、神火和裕东电厂为依托,加强电源点建设,推进煤电联营、铝电联营,大力发展单机容量60万千瓦以上的超临界电机组,做好500千伏、永北220千伏等一批重大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把永城建设成为豫东重要的火电基地和输变电基地。四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要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钢铁铸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强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大对电子产品制造、节能产品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要重点发展新型干法粉煤灰水泥、矸石水泥和加气混凝土砖、矸石空心砖、粉煤灰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加快陶瓷园区建设,开发高档建筑陶瓷、高档卫生陶瓷等各种轻质和性能优越的新型墙体材料。五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能,加大融资担保、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力度,切实帮助解决生
产经营中的困难,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增强科技研发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在组建华星谷物加工技术研究院、国家级面粉食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搭建更多门类的科研平台,促使更多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强创新能力。要积极申请省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研发。要实施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三)更加关注“三农”,着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动农业工业化、科技化,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农民知识化、技能化,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大重点”,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规划编制和评审报批,统筹使用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小额贷款,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和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广大群众打造生态宜居的优美环境。二是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打造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粮食生产优质化、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确保全年粮食产量26亿斤以上。要加快土地流转整合,提高农田规模经营效益。三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推进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产业化开发,年内新建种植业小区20个,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家。要加快畜牧养殖小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加
大支持力度,培育一批规模大、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新建旱涝保收田4万亩,新打机井800眼,修复旧井1000眼,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要继续加大沟河治理力度,完成骨干沟河疏浚2条。五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要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和收益。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创业就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要开展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年培训1万人,阳光培训农民工3500人。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实现劳务输出32万人次以上,工资性收入34亿元以上。
(四)更加关注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 要以商贸流通、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等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一是提升壮大商贸服务业。要帮助企业解决瓶颈制约,扩大企业自营出口,年内完成进出口总额3500万美元。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造、升级一批超市、配送中心和便利店,发展农村连锁超市,“农家店”争取覆盖全市98%以上的行政村,商品配送率达到80%左右。要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推广工作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提高产品补贴兑付率,进一步活跃商贸市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发挥我市产业特色和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把煤炭、机械制造、面粉食品、建材等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抓手和建设地区性综合物流中心城市的突破口,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中心、建材大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专业市场,培育一批综合交易市场、特色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构筑以公路交通枢纽为主的货物运输平台、以物流园区为主的企业发展平台、以商品批发市场为主的商品销售平台、以信
息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四大物流配送体系。三是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要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壮大现有金融机构,组建村镇银行,鼓励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继续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新途径,增加信贷投放。
(五)更加关注“四城联创”,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要巩固“四城联创”成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规划编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一是加强规划编制管理。要做好中心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力争东、西城区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做好重要区域修建性详规,编制好专业规划和新农村社区规划;做好重点项目的选址、土地审批工作;严格规划管理,提高规划执行力,杜绝乱搭乱建。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要完善东城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争取开工建设市规划展示馆;建成东环路,新修欧亚路东段、永兴街东段、建设路东段、铁南路东段和一批小区道路;加快建设第四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垃圾处理厂,筹建文化路污水处理厂,新建一批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开工建设垃圾填埋场。要加强西城区建设管理,突出做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工程,加强供排水、小区道路、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卫生保洁管理,严格控制开发性建设,不经审批,任何建筑不得开工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各项长效机制,强化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建筑秩序、环境卫生秩序、文化秩序的治理,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三是加快中心城镇建设。要重点支持芒山、陈官庄、高庄等一批中心城镇,完善道路、绿化、管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规划管理,提高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承接农村劳动力
转移。四是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要围绕接通外出口和打通内循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快捷的城乡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加快济祁高速公路(永城段)建设,配合邢商永铁路和沱浍河复航工程的前期工作,推进工程尽快开工建设;完成311国道和325省道的大中修,新建县乡道100公里,形成畅达的境内交通体系;建立完善城市公交体系,开通新公交线路,满足市民出行需要。
(六)更加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体系建设
要突出做好城市、农村、采煤沉陷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抓好工业和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构建良好的生态体系。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认真落实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作,有效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督,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有效控制大气、噪声污染,加强对危险废物和土壤污染治理。二是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要抓好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五个关键环节,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拉长循环产业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三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要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景观带、达标道路、旅游景区、城区铁路防护林带、雪枫广场、综合性达标公园和城区道路绿化补植及新增道路的行道树栽种等绿化力度,加快市植物园和小区绿化建设,使街道绿化普及率达100%,省级达标单位小区40个,达标率95%以上,努力争创国家园林城市。要结合我市采煤沉陷区治理,积极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启动城厢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完成林业生态市建设省级营造林任务
31918亩,义务植树240万株,林业育苗6800亩,着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七)更加关注文化旅游建设,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要充分发挥“十大场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等阵地作用,搞好市、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一是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要进一步完善《永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要加快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综合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提升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要加快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建设,尽快建成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做好宣传促销、推介工作,努力培育一批旅游骨干龙头企业和旅游相关产业,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二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管理。要加强“十大场馆”和农村文化设施监管,繁荣活跃群体文化,年内升级达标乡镇文化服务中心5个,新建村级文化大院100个,文化资源共享点260个,新农村书屋200个。三是着力繁荣文化事业。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年内举办大型文体活动6次,各种文化艺术培训班6期,送戏、送电影下乡260场。要推进文化创新,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原创能力,多出文化精品,积极申报“中国书法之乡”,争创“中国诗词之乡”。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文化团体建设,扶持发展大铙、柳琴戏等民间文化艺术,加快杂技村、书法村、民俗村、豫剧团、社会文化团体等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健身健美、网络服务和信息咨询等新兴文化产业。五是强化文化市场监管。要加大对图书销售、音像制售、网
络经营等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出售色情淫秽、封建迷信、侵权盗版等非法文化产品的行为,整顿网吧经营秩序,净化文化环境。六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俭自强、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
(八)更加关注民生改善,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坚持民生为重,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要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增城镇就业663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40人,其中困难就业群体再就业9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二是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深化殡葬改革,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今年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打造全国文明敬老院。三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城区市人民医院病房楼、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市疾控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建设
10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要认真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加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扎实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五是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搞好“生殖健康进家庭”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服务活动,全面推行阳光计生行动,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九)更加关注平安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永城
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工作理念,大力开展平安建设,切实做好维稳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永城。一是扎实搞好信访稳定。要严格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完善市、乡、村三级公民恳谈日制度和大接访、大排查、大走访、大化解机制,积极主动地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二是着力加强平安建设。要严厉打击“两抢一盗”、刑事犯罪和黄、赌、毒活动,创建平安永城,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要以完善应急联动中心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犯罪案件。要积极推进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提高公安机关处警水平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安全生产。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源头监控和市场监管,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进一步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十)更加关注作风建设,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要进一步强化党要管党的意识,切实提高管党治党的水平,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要坚持把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 的关系,扎实抓好机关党建工作。一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带头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党员干部的学习。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自觉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金融知识、历史知识及其他各种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增长新才干,增强新本领。二要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和领导班子的各项工作制度,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要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五型”机关党组织为载体,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更好地服务基层和群众,以创建“四强”党组织、争当“四优”共产党员为载体,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要大力实施“扶弱培强”工程,坚持项目带动,抓整合、抓对接、抓考评;坚持帮扶推动,抓党建、抓发展、抓民生,助推弱村变强、强村更强,辐射带动全市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准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切实把那些政治上可靠、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三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用项目管理的办法推动重点工作,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转化为具体项目,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合力。四要高度重视常委会自身建设,切实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常委班子成员要注重理论学习,围绕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严格遵循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工作人员。扎实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党内民主建设,完善市委常委会决策和工作机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定。建立市委常委会与厅级离退休干部定期座谈,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群众团体负责同志协商、座谈等制度。
同志们,回顾2010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展望2011年,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商丘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商丘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扎实苦干,把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平安、生态、幸福新永城,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十二五”的到来。
第五篇:【山西晋城市六次党代会:市委工作报告】
勇当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
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晋城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张茂才
(2011年8月18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晋城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晋城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在开启“十二五”转型跨越新征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勇当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我市建成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五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考验中破浪前进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先后就贯彻十七大精神、开展和谐创建、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制定“十二五”规划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创新实干,圆满完成了市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人均GDP、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中,我市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发展水平仅次于省城太原名列第二。六县(市、区)中,四个县(市)进入中部百强;84个乡(镇、街道)中,11个财政收入超亿元。
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一批以晋煤、兰花、阳电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实力攀升,带动强劲;一批以煤转肥、煤转电、煤化工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效益凸显;一批以煤层气开发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蓬勃兴起,势头良好;一批以富士康、乐百利特、唐一锂电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大步跨越;一批以皇城相府、豪德物流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和三产服务业发展迅猛,贡献日增。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积极主动争资金、上项目,使多年期盼、事关长远的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得以实施;在煤炭资源整合中行动迅速、推进有力,保留地方矿井数、核定产能规模均为全省第一。一批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在整合重组的基础上,投向文化旅游、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产业,成为“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典型,赢得全省转型发展现场会在晋城召开。
“双轮驱动”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六大特色农业基地效益凸显,农村“五个全覆盖”圆满完成。特别是围绕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全面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先后召开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大会造势,落实上亿元资金推动,实行产业、技术和人才等综合性扶贫措施跟进,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农村结对,有效缓解了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让贫困农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城乡面貌实现新改观。修编确定了“六区联动、组团发展”规划,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发展定位更加清晰。高起点、高标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等重大城建工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工建设了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北石店片区和20个城中村改造,狠抓了7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加快了市、县、乡、村路网配套,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新增4043.5公里,中心城市到六县(市、区)“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县、乡、村之间畅通率达到100%,城镇化率达到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造林绿化、兴水治污、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工程,“十一五”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全市新增绿地89.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9.2%,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六县(市、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第六届中华宝钢城镇环境类优秀奖。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继两河治理、东南出入口园林景观绿化工程之后捧回第三个“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获“联合国迪拜国际环境最佳范例奖”。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医药、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被表彰为全省示范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市。国企改革进展顺利,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的65%以上、就业岗位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都来自民营经济。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多次组团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先后与美国、法国等多家代表团进行洽谈合作,与北京大兴、南非卡卡杜等国内外城市展开了友好交往,举办了中原经济区第二十届市长联席会、第九届全国“村长”论坛和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富士康、豪德等一批国内外500强投资落户。
民生工作得到新加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市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比“十五”时期增长3倍以上。城乡办学条件显 著改善,医疗保险参合率全省领先,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全国领先,市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和谐开创新局面。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认真化解信访矛盾,狠抓“平安晋城”建设,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两次获得“长安杯”和“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特别是煤矿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持续掀起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热潮,连续两届被表彰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责,深入实施统战工作“凝聚力”八大工程,形成了团结干事的浓厚氛围。“双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卓有成效,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长足进步,全市呈现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谐建设稳步推进的生动局面。
党建科学化水平得到新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宝贵的实践、制度和理论成果,受到习近平副主席和中央、省委指导组的好评。创新农村发展党员新机制,得到李源潮同志的肯定。“每月一讲”成为干部教育的一大品牌。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先后三次公开选拔县处级干部,社会反响良好。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率先建立了农村干部激励保障和困难党员关怀帮扶机制并在全省推广。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持续引深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农廉工作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大力推进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涌现出一批像张家胜、崔晓满这样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弘扬“右玉精神”,开展“五治五督”,整肃干部作风,创优发展环境,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年来,中央和省级领导以及中央和省委巡视组多次到晋城视察巡视指导,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特别是袁纯清书记、王 君省长对晋城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市坚持“三个一同推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更让全市上下备受鼓舞。成绩的取得,铭刻着历届市委班子团结拼搏、克难攻坚的奉献情怀,书写着晋城人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壮志豪情,渗透着全市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奋发有为的斗志和决心,倾注着各级各部门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中共晋城市第五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晋城改革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引领晋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开启一切工作的总闸门,不为成绩所累、不为艰难所惧;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不懈谋大发展、促大发展;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动力源,以开放的胸襟和视野,开拓的胆略和气魄,登高望远,借势发展;必须把执政为民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团结干事的总要求,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合力攻坚,才能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新的形势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争先发展的关键期,是全面转型、大步跨越的攻坚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从宏观环境看,我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和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大企业重组、联合、跨区域发展步伐加快,为我们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利契机;从政策背景看,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试点,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我市转型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从市场因素看,我国富煤、少油、缺气,决定了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在能源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这对以资源为主的城市加快发展比较有利;从自身条件 看,我们有资源之富、交通之便、气候之宜、人文之名,有建市20多年的发展基础,有团结干事的干部群众,只要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转型跨越的新征程中大有作为,再创辉煌!
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尽管全市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全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但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尽管统筹城乡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但一些偏远山区、革命老区、无资源地区群众生活困难、农民增收乏力、城乡差距拉大的现实并未从根本扭转;尽管这几年全市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但对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不和谐因素还明显存在;尽管我们持续不断改进作风、创优环境,但一些干部在服务意识、工作方法、能力水平等方面与转型跨越发展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还明显存在等。因此,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机遇,面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磅礴之势,面对周边竞相发展的逼人之态,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等不起、坐不住、停不得的责任感,奋力在转型跨越大潮中快马加鞭、再攀新高。
站在新起点,推进新发展,必须确立新思路。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建设“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示范区为目标,实施“三大战略”,力争“五个跨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勇当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而努力奋斗。
推动转型跨越,是本次大会的鲜明主题,是新一届市委的重要使命。推动转型跨越,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改造升级,而是产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次深刻的革命,必须做到:在发展理念上,要 实现由“强市”向“富民”与“强市”并重转变;在发展形态上,要实现由单一向多元、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在发展动力上,要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发展方式上,要实现由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变;在发展定位上,要实现由煤电、煤化工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转变。
实施“三大战略”,即以“四梁八柱”为主攻方向的产业集群战略,以“一区六园”为载体的园区集聚战略,以县域经济和大县城建设为抓手的强县带动战略。这是转型跨越的具体体现,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实际步骤,必须全力以赴,加快推进。
力争“五个跨越”:即由煤炭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内陆小城向国内外有一定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开放型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发展不够均衡向全面协调可持续跨越,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检验转型成效的重要标志,必须奋力攻坚,务求实现。
围绕转型跨越,我市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就是用五年时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由现在的730.5亿元达到15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由现在的153.2亿元达到310亿元以上,在中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人均GDP由现在的32329元增加到65000元以上,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800元,跨入全国先进地级城市前列。
——产业素质全面提升。煤炭产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大幅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大幅提高,新兴产业占比率大幅提高,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开 7 发利用基地、中部地区以专业化配套为主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精密光机电产品基地。
——统筹城乡大步迈进。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增强,开放性、安全性、通达性、现代性更加凸显,城镇化率达到57%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4%以上,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行列,成为现代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明显缩小。科教文卫等项事业长足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同志们,这次大会为我们描绘了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只要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展望未来的晋城,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发达、实力更强劲的新晋城,必将是一个形象更靓丽、生态更宜居的新晋城,必将是一个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的新晋城!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
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必须把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三大战略”,力争“五个跨越”,努力实现综合实力大提升、产业素质大优化、城乡一体大推进、生态环境大改观、各项事业大迈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在工业新型化上实现战略性转变。
巩固煤、改造煤,促进煤炭产业升级转化。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加快保留矿井的现代化改造,鼓励晋煤、兰花等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支持天泰、阳泰等整合重组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煤炭企业循环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实现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加快煤转肥、煤转电、煤制油、煤建材发展步伐,做强、做细、做精现代煤化工产业,努力建成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充分发挥我市煤层气储量丰富的优势,抓紧制定发展规划,规范经营秩序,加快开发步伐,努力在“气化山西”中率先实现“气化晋城”,打造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
跳出煤、超越煤,促进非煤产业提速增效。要围绕转型发展整合生产要素,以循环经济为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培植新兴产业,以创新创业为抓手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非煤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要结合我市实际,坚持把电子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个转型重点来推进,加快富士康高科技园区发展步伐,全力打造全球重要的精密光机电产品基地和机器人制造基地;坚持把煤机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扩张,依托金鼎煤机、泫氏铸业和路宝汽车轮毂项目,促进上档升级,建成中部地区以专业化配套为主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坚持把以豪德为代表的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来壮大,加快完善市县两级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来培育,加快旅游资源产业化、旅游产业市场化、旅游发展品牌化步伐,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力争2015年,全市煤、化、冶、电产业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显著下降,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占半壁江山,真正实现依托煤而不依赖煤,兴于煤而不困于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
加快大项目、大园区建设,努力实现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以实施大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以培育大企业为重点,优化产业 组织结构;以建设大园区为载体,有效整合现有的各类园区,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农业、物流示范园区,加快项目向园区布局、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重点推进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匠工业园区等“一区六园”建设步伐,力争未来五年,全市园区经济达到600-800亿元,占到经济总量的4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二)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现代化上实现战略性推进。
要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力争未来五年,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至两个特色产业。推进“农旅一体”创意农业发展,扶持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在全市形成2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要以新的“五个全覆盖”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科学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安排工期,确保新的“五个全覆盖”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提前一年完成,农村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两年内完成。要针对纯农型、城郊型、资源型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巩固提升一批阳城皇城、泽州东四义式的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培树一批城区洞头、沁水苏庄式的特色样板,借鉴泽州县集中连片建设的有效办法,促进新农村建设在全省大步领跑。
要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突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建立农村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把“十二五”农民 10 收入翻番作为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为衡量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主要指标,全力推进,务求落实。
要以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继续推进扶贫攻坚战略。要把偏远山区贫困农村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盘子”中统筹考虑,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继续从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致力形成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的长效机制。通过片区规划、产业开发,基本消除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发展滞后村;通过撤小村并大村、移民新村建设、技能培训转移等途径,基本消除5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使偏远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早日过上殷实的生活。
(三)实施强县带动,促进城乡统筹,在市域城镇化上实现战略性突破。
坚持“六区联动、四位一体”,实现中心城市、大县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一体化推进。要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县城为骨干,以重点镇和中心村为依托,加快形成“一城”(中心城市)、两翼(高平、阳城两个次中心城市)“六区”(主城区、北石店区、金村区、南村区、巴公区、高都区)联动的市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在中心城市建设上,要立足“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主格调,改旧城、保古建、建新区,提升建设水平、管理层次和文明程度。特别是要加快北石店片区开发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两环四射六横七纵”城市路网建设,加快 “三馆一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山西连接南北、沟通东西、集物流、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重要门户城市和富有太行山水灵气、彰显江南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在县城建设上,要根据各县市区经济、文化等不同特点,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彰显山水特色,体现魅力景象,努力实现带动能力、综合功能、人居环境和景观形象“四个提升”。在小城镇建设上,重点抓好沁河沿岸6镇以及环城高速周边等7个城乡一体化示范片区建设,培育20个经济强镇、商贸重镇、11 旅游要镇、历史名镇和园林新镇,抓紧县市区之间和县乡之间的公路升级改造,形成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环境同治、旅游同线的特色城镇群。
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通过科学定位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强县带动。根据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等不同情况,加强规划引导,坚持产业支撑,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市域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城区要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商贸物流、现代服务、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四个中心;泽州要依托冶铸业的传统和规模优势,加快建设重要的优质钢材、精密铸造、汽车配件基地;高平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基地、机械制造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阳城要进一步推动建瓷业发展,加快蚕桑生产大县向蚕桑加工强县的转变;陵川在抓好特色农业、建设绿色杂粮基地的同时,要突出建设以“太行山”品牌为龙头的华北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沁水要在大力发展煤层气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苗木、花卉、畜牧、林果等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品牌,实现产业化经营;开发区要重点围绕富士康产品配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让更多的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就业、住房、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保护问题,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三个支撑”,使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就业有岗位、居住有条件、生活有保障。
(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在城乡生态化上实现战略性提升。
循环经济是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紧迫课题。循环成、转型成。要把循环经济作为政府的施政理念和企业的普遍行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式,作为基本的准入标准、技术原则和生产方案,全面推进传统支柱产业的循环化发展,积极支持一批 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社区和示范县,力争在工业上,形成煤-电-气-化-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在农业上,形成种、养、加以及秸秆气、沼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服务业上,形成吃、住、行和商贸、信息、物流、旅游、金融相对配套齐全的循环模式。加快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努力实现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面循环,使循环经济成为全市的基本经济形态、产业发展模式和新的竞争优势。要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力争未来五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定目标。继续实施蓝天碧水、造林绿化工程。特别是要坚持不懈把生态林业抓在手上,加快通道绿化、城市绿化等11项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力争未来五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以上,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市人民都能在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五)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在和谐晋城建设上实现战略性进步。
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确保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教育这个民生之基,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深化改革,强化队伍,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抓好社会保障这个民生之需,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发展老龄事业,促进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筑牢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抓好医疗卫生这个民生之急,凸显公益性、扩大受益面,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抓好住房这个民生之要,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认真抓好科技、人才工作,努力形成创新创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加快发展科技事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加紧研发、储备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发挥高新技术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坚决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加快引进一批国家千人计划中的顶尖人才,培育一批煤化工、煤层气、高新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锤炼一批懂市场、敢开拓、善创新且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队伍,努力实现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一起抓,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一起要,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在激情创业中大显身手,在竞争择优中各展所长,为转型跨越插上腾飞的翅膀。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晋城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太行精神、右玉精神和晋城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强化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主动推进与市外省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形成对内凝聚力量、对外展示形象的舆论格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巩固发展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文明创建格局,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叫响叫亮“太行山”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产品集散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努力把晋城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强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强化 政法队伍建设,引深“平安晋城”建设,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连冠”。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开展双拥创建,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利。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好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凝聚各方力量。扩大基层民主,深化“三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加强普法教育,强化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
四、以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在先行先试中率先突破
国家将我省确立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机遇,为我们提供了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大平台。晋城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城市,也是全省资源型产业格局的一个缩影,有理由也有条件在综改进程中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这一难得机遇,敢于“趟水过河”,勇于跳出窠臼,善于借鉴吸收,努力在先行先试中当好“开路先锋”。
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必须把解放思想的氛围造得更浓。先行先试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思想一新,事业全新;观念一变,活力无限!我们一定要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在全市深入持久地掀起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热潮,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做到“六破六立”:一是坚决破除谨小慎微、怕担风险的求稳思维,牢固树立求新求变、敢想敢干的创新理念;二是坚决破除小进则满、满足一般的小农观念,牢固树立大转型、大跨越的进取理念;三是坚决破除煤炭依赖、政府依赖的等靠要思想,牢固树立市场导向、科技引领的开拓理念;四是坚决破除有宝不求人、肥水不外流的封闭保守思维,牢固树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开放理念;五是坚决破除“本地称王”、坐井观天的小格局思维,牢固树立勇争一流、引领潮流的大格局理念;六是坚决破除瞻前顾后、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牢固树立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争先理念。围绕“六破六立”,对探索创新的要热情鼓励、大力支持,对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工作中的失误和失败要正确看待、客观评价,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理解、支持、包容的宽松氛围,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先行先试、创新创造的行列。
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必须把改革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要加快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步伐,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完善资金担保、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脱胎换骨、强筋壮骨,力争未来五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70%以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特别是要围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市县联动,抓紧制定方案,着力在两个层面富有创造性地探索先行先试之举:一是在生产力层面,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在发展循环经济、引进重大项目、壮大新兴产业、建设特色园区等方面下功夫;二是在生产关系层面,要深化配套改革,在打破一切限制发展、阻碍转型、羁绊跨越的体制机制束缚上动脑筋。今后五年,要重点在先行先试方面干几件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一是要在建立煤层气开发利用先行先试区上有大的突破。积极争取“采煤采气一体化”政策的落实,争取煤层气增值税等税种的调整,努力实现规模开发、深度开发、有序开发、有利 开发。争取建立煤层气开发补偿基金,妥善解决因资源开采引发的社会、环保、生态和安全监管问题。二是要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有大的突破。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建立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的协调考核机制;积极引进地方商业金融机构,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培育资本市场,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或债券融资,力争未来五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3-5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6家左右。三是要在破解项目建设的土地瓶颈上有大的突破。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矿业用地改革和煤矿用地利用工作。通过整合矿山企业土地、实行城乡土地置换、农村土地整理等措施,盘活土地存量,有效缓解项目建设中的用地难问题。四是在建设以晋城市区为中心的城市群上有大的突破。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发展功能,合理布局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快速通道,加大融入太原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的力度,使晋城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城市综合竞争力更强。要加快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为综改试验区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利于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都可以大胆试、积极试,都可以抓紧向前推进。对敢闯敢干且干得出色的县市区包括乡镇、农村,要在资金、土地等各种资源要素上给予倾斜;对一些重点乡镇、农村、企业,可赋予“试验区”、“示范区”、“先导区”等政策;对在综改试验区建设中干得出色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对特别有业绩的要优先提拔使用。
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必须把开放引进的步伐迈得更大。牢固树立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理念,立足比较优势、拓展发展半径,善于借船出海,用好“拿来主义”,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坚持大手笔谋划,积极承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圈,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互动,真正做到放眼世界、海纳百川、登高望远、借势发展。坚持大项目引领,瞄准“三大战略”、“四化”建设选项目,瞄准国内外500强选项目,瞄准高端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选项目,努力促进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安家落户、开工上马、达产达效。坚持大企业集聚,充分发挥晋煤、兰花、富士康、华润以及唐一锂电池等骨干企业的集聚、带动和引领效应,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特别是上海企业的成功“联姻”,形成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的良好局面。坚持大平台展示,充分运用中博会、煤博会、制博会等各种开放平台,把晋城的实力、潜力、活力、魅力宣传出去,让外界广泛了解晋城,让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晋城聚集。坚持大环境承载,把环境创优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一以贯之、紧抓不放,努力做到“五个一流”:即营造一流的政策环境、一流的政务环境、一流的法制环境、一流的宜居环境、一流的人文环境,真正使招商、亲商、安商、稳商、富商的氛围成为晋城大地的全新风尚。
在晋城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工作人员,不管是条条的还是块块的,不管是机关的还是企业的,不管是经济部门的还是非经济部门的,只要是挂着晋城的牌子,生活在晋城的土地上,都要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重,坚决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坚决克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对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的行为,对破坏投资环境和有损于晋城形象的人和事,不论涉及到谁,不论涉及到哪个部门,都要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种考验”复杂严峻,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更加尖锐,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切实加强思想建设,激发转型跨越发展的思想活力。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观念上与时俱进、行动上步调一致。认真落实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战略任务,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不 断提高理论素养、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新形势下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要紧密结合转型跨越发展实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新思维的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提升领导水平。晋城作为资源型内陆城市,尤其需要一批勇立时代潮头、勇于开拓创新的先行者和带头人。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站在解放思想的最前沿,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开放的胸怀谋划发展,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精神抢抓机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鼓足转型之志、力行跨越之为,奋力开创转型发展新天地、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造就转型跨越发展的骨干力量。建设一支坚持科学发展、善于化解矛盾、能够担当转型跨越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晋城未来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不断提高识人、选人、育人、用人水平。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晋城转型跨越发展贡献力量。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力度,使一批富有活力和朝气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要认真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发展导向、用人导向和作风导向的有机统一。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管理和监督,大胆提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注重对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培养,更好地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
各级领导班子担负着领导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责任,能否团结协作出战斗力、科学决策出号召力、身先士卒出带动力,对干部群众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一定要把握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讲团结、顾大局、树正气,努力形成心齐气顺、合力奋进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转型跨越发展的坚强堡垒。基础坚固,事业兴旺。要适应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要求,认真落实“三联两派一激励”基层党建新模式,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党建资源整合的新途径。要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转型跨越发展主战场上建功立业。要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乡镇、农村支部书记和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继续抓好企业、机关、社区、学校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持续引深“群众推荐、党委考察、支部票决、全程公示”的发展党员新机制,健全完善农村干部激励保障和困难党员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和管理,永葆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工作非常辛苦,一定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帮助,激发他们牢记宗旨、增强责任、提高能力、树好形象,在转型跨越发展中体现先进性、当好排头兵。
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凝聚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风正则气顺,气顺则业兴。要毫不懈怠地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并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为转型跨越的干劲、放胆争先的闯劲、造福民生的心劲、优化环境的韧劲。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心系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狠抓工作落实,下决心精简会议文件,从严控制检查评比,坚决反对“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勤思勤为不懈怠、脚踏实地不浮躁、立说立行争朝夕。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特别是要把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在关系发展全局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主要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敢抓善管、靠前指挥,确保实施有力、落实有效、事业有成。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 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继续引深下乡住村“六个一”、“五治五督”作风纪律大整顿和创优环境大竞赛活动,鼓励、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行业创优、环境创优,真正让想发展、谋发展成为全市干部的崭新状态,让时不我待、创先争优成为晋城大地的火热图景,让勇于担当、敬业奉献成为各级干部的全新风貌!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环境。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纪教育和警示教育,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以改革统揽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健全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切实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要把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司法不公、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要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贿赂等案件,重点查办在教育、金融、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医疗购销、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对腐败分子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管案件涉及到谁,都要严惩不贷!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同志们,我们刚刚度过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光辉节日,又将开启“十二五”规划的崭新航程。抚今追昔,登高远望:晋城作为太行太岳革命老区,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取义,不屈不挠,为民族争生存,为人民谋福祉,令今人永志不忘;晋城作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历届班子带领全市人民白手起家、呕心沥血,一路走来,多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要倍加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和舞台,倍加珍惜组织的厚爱和重托,倍加珍惜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期望,把自己的命运和晋城的发展紧密相连,把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迎着科学发展的春风,踏着转型跨越的鼓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万众一心,开拓创新,勇当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晋城建成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