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研究生班学习心得
学习心 得
党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塑造人才的熔炉。
党校学习是一种特殊的高水准的学习,突出的是更多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现实形势教育,包括对近几年来党的创新理论的讲解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与国内形势介绍比较分析,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有所区别。对个人今后的工作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学习的感受
一是学风正。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严谨求实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提出了很多独到见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收获大。经过系统学习,涉猎了多方面的知识,学到了很多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党性修养。
二、主要收获
经过这三年在党校的学习,各位老师对知识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
1、提升了理论素养。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现实问题有系统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熟悉和了解当前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走向,否则就无法在今后的工作指导和规划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培植后劲。由 1 于授课的老师都是学术造诣深厚,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专家。通过这些相关课程和内容的学习,对于我们强化理论基础、开阔研究视野、增强个人修为,进而做好今后的本职工作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2、增强了党性修养。增强党性锻炼是党校的任何学员在学习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增强党性修养、坚定政治立场、严格政治纪律,是做好今后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使我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党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和战略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在思想上更加坚定了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决心。
3、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这三年来的不断学习,使我更坚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于开拓,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牢固坚持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能够参加这届的党校研究生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将牢记老师们的教诲,牢固树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不断探索、开拓创新,2 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做到学以致用,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均能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党校研究生班毕业发言
篇一:党校研究生班毕业典礼发言稿
党校研究生班毕业典礼发言稿
党校研究生班毕业典礼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十月,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日子。在这稻穗飘香、硕果满枝的美好时刻,满载着领导和老师们的希望与嘱托,我们圆满完成了学业、即将顺利毕业了。此时此刻,我们既有对党校的眷恋与回忆,也有对领导和老师的感激与祝福,还有同学之间依依不舍之情。在此,我谨代表全班同学,向关心、教育、培养我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回想三年来的学习时光,许多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无论是领导的亲切讲话,还是老师的谆谆教诲;无论是课堂上的“润物无声”,还是课外活动中的“百般呵护”,特别是老师们侃侃而谈、风格各异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授课艺术,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记。由于老师们都拥有博览群书、高屋建瓴的非凡学识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治学精神,才使得我们满载而归。
党校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学堂,是党性煅炼的大熔炉,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回顾三年的学习,我们深感受益匪浅,收获很大。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大政治经济政策、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等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全面掌握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政策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第二,通过对市场经济规律、增强创新思维、提高决策能力的学习,使我们更新了观念,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转变和优化。第三,通过开展到八公山、三清山、骛源实地考察,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到潘集区龙窝小学献爱心活动等,更加丰富、拓展了我们所学内容,大大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第四,通过对淮南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学习,使我们深入了解到市委、市政府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了加快淮南跨越式发展的信心。第五,在学习期间,老师们平易近人,“传道、授业、解惑”,倍受学生尊敬;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建立起“团结友爱、亲密无间、纯洁无暇、携手共进”纯洁友谊。
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年的学习时间转瞬即逝。然而,深厚浓郁的党校情、师生情和同学情,却是恒久的。
请领导和老师们放心:你们的谆谆教导,我们将永远牢记;你们的思想光辉,也将持久地释放出智慧的火花,并将结出一串串丰硕的果实。我们一定将在党校所学理论知识,自觉运用到实际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争先进位,争创一流,以优异成绩向省委、市委党校汇报,向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
这里,我要情不自禁地说一句:我们将永远感恩组织、感恩党校、感恩各们领导、感恩每一位老师!
最后,祝愿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发达、幸福安康!篇二: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我于20**年9月进入中共**省委党校****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三年时光匆匆而过,马上就要毕业了。学习期间,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认真开展党性修养锻炼。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我的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工作素质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有力的促进了工作水平的提高,让我能够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作为一名党校在职研究生,我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在****的工作细致繁琐,但要求极高,工作与学习的时间难免发生冲突,我都认真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严格遵守学校各项制度,按时参加集中授课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系统的学习了《*****》等20余门课程,并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通过学习,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为适应各种工作要求打下了基础。我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思想,课余时间团结同学积极开展集体活动,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受到大家好评。
在搞好学习的同时,我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学以致用,推动工作开展,成效明显,得到认可。在学习期间,每天面对大量细致繁琐的工作任务,我都尽心尽力的统筹好、协调好、完成好。
学无止境。虽然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工作锤炼,我在各方面都有量的积累和提高,但我知道我的经验与阅历尚浅,还需要虚心向学,不断提高。我也深知,党校只是我人生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只有在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学习,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认真实践,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更好的担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我的光荣使命,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 2 — 篇三:在党校研究生班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
在省委党校研究生班开学典礼上的
发 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全体学员,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举行省委党校2011级xxx研究生班开学典礼,作为一名学员,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对未来的学习怀着无限的憧憬!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班同学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成就美好人生!发展是当今世界永恒的主题,职责和使命需要我们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党校是一片神圣的地方,是干部成长的摇篮,它为我们创造了宽松环境、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我们一定会珍惜和把握这次学习的机会,倍加珍惜各位领导、专家、授课教师为我们所作的每一堂精彩报告,坚决服从学校统一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和规定,用心学习,刻苦学习!
同学们,我们聚集在这个班集体里学习,是一种缘分,党校老师们的忠诚、博学,必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让我们秉承党校的优 1 秀作风和进取精神,携手并进,相互勉励,不断超越自己,共同成长!让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修养、强化锻炼,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建成实力、魅力、活力、和谐xxx,纵深推进“四个倾力打造”添砖加瓦、竭尽绵薄之力!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全体学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有所成!
谢谢大家!
篇四:党校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党校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
光阴似箭,珍贵的三年党校研究生学习时光就快结束了。本人在党校学习期间,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两年多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作如下自我鉴定:
一、思想上能自觉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治立场坚定,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尊重社会公德,笃守诚、信、礼、智的做人原则。
二、学习上, 学而知不足是我学习、工作取得进步的动力。我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财政学》等经济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并获得较好成绩。此外,我还根据工作需要学习了城市经营、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开阔了我的知识面,更为日常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业绩突出。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在兴义市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中心担任投融资股负责人,在投融资管理、综合管理、城市经营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2011年2月至今在黔西南州工业投资公司担任综合部副经理,在公文草拟、业务洽谈、人事后勤管理方面为公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生活上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讲究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不贪不占,不损害集体利益,清正廉洁。积极参加各种校内活动。在课余生活中,乐于助人,待人热情,努力为同学服务,主动帮同学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与同学关系及其融洽。
在党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在各位良师的辛勤指导下,无论是知识还是实践上我都取得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但我深知这远远是不够的,我的经验与阅历尚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将在今后的实践工作和学习之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篇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
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叫......是08级鼓楼班的学生
很高兴在这里论文答辩
希望今天能为我三年的党校研究生生涯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会化视野中的大学生村官现象及问题研究
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
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
指导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论文题目
虑:
学生的殷切希望
己、成长成才的正确选择
村民委员会是政府联系群众的基层自治性组织 沿
委员既是组织领导者 的信任和希望
我的论文题目是社论文是在......老在这里我向我的导也向各位老师不辞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下面我将本论文设恳请各位老师批评主要是基于以下考大学生到农村去 是党中央对当代大是时代的呼唤 是农民的期盼 也是大学生历练自处于农村工作最前作为村官的村委会又是一线工作者 承载着关广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领
头人
职责重大
作用不可替代
因此
面对新环境、新形势、新问题
如何增强本领
应对挑战
村官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了解党的农村政策
能力
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
其次
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六个部分.学生村官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
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是阐述社会化基本理论
论、角色冲突和协调理论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社会角色冲突 大学生村官角色冲突的主要原因
生村官角色转变的途径
学生村官制度提出几点思考
及修改的过程
是摆在广大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要悉心尽快熟悉农村情况 切实提高实际工作着力提升自身素质 真正成为带领广大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第一部分是导论 这部分主要论述大相关文献研究和本主要包括社会化理第四部分重点分析第五部分阐述大学第六部分就改善大这篇论文的写作以 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
虽然
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
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
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有待改进
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第三篇:党校研究生班毕业典礼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十月,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日子。在这稻穗飘香、硕果满枝的美好时刻,满载着领导和老师们的希望与嘱托,我们圆满完成了学业、即将顺利毕业了。此时此刻,我们既有对党校的眷恋与回忆,也有对领导和老师的感激与祝福,还有同学之间依依不舍之情。在此,我谨代表全班同学,向关心、教育、培养我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回想三年来的学习时光,许多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无论是领导的亲切讲话,还是老师的谆谆教诲;无论是课堂上的“润物无声”,还是课外活动中的“百般呵护”,特别是老师们侃侃而谈、风格各异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授课艺术,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记。由于老师们都拥有博览群书、高屋建瓴的非凡学识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治学精神,才使得我们满载而归。
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年的学习时间转瞬即逝。然而,深厚浓郁的党校情、师生情和同学情,却是恒久的。
请领导和老师们放心:你们的谆谆教导,我们将永远牢记;你们的思想光辉,也将持久地释放出智慧的火花,并将结出一串串丰硕的果实。我们一定将在党校所学理论知识,自觉运用到实际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四篇:党校研究生班财务会计学作业及答案
《财务会计学》
第一讲 会计学基础
作业题
2、简释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含义。
答: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是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作业题
4、简述会计与财务的区别与联系。
答:会计与财务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现实经济生活中,大财务理念被普遍接受。财务部门的工作既包括会计核算,又包括财务工作。会计侧重的是核算,财务侧重的是财务的价值管理,资金及资金运作等。两者都是为特定对象服务的。即存在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作用的对象都是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对价值形态进行管理。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必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将缺乏可靠的依据。
第二讲 财务报表阅读
作业题3:通过《会计与财务教程》第二章有关固定资产折旧的内容,试分析下列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当年(采用某种会计处理方法的第一年)账面价值的影响。以使用年限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为例,说明直线折旧与加速折旧对企业当年资产、利润和所得税的影响。资料:某机器设备购买价是80000元,预计使用4年(残值忽略不计)
答:使用年限法:第一年折旧额=80000/4=20000元,减少当年资产20000元,减少当年利润20000元,减少所得税支出5000元(所得税率按25%)。
双倍余额递减法:第一年折旧额=80000*2/4=40000元,减少当年资产40000元,减少当年利润40000元,减少所得税支出10000元(所得税率按25%)。
两种折旧方法相比,加速折旧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比使用年限法(第一年)多减少资产20000元,多减少利润20000元,多减少所得税支出5000元。
第三讲 财务报表分析
作业题4:ABC公司简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同行业财务比率的平均标准分别如下:
要求:(1)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算下列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销售净利率。
(2)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和同行业标准财务比率评价该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
答:(1)计算比率:
流动比率=465280/130291=3.57(约等于)资产负债率=134541/646486*100%=20.81% 存货周转率=275939/(31712+55028)=3.18 存货周转天数=360/3.18=113(天)
应收账款周转率=659347/(56495+89487)=4.5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4.52=80(天)销售净利率=103375/659347*100%=15.68%(2)评价:ABC公司的流动比率为3.57,远高于同行业标准比率2.01,且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0.81%,也远低于同行业标准比率56%,因此,该企业的偿债能力强。
ABC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为113天,比同行业标准55天多58天,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80天,也比同行业39天多41天,因此,该企业的运营能力较低。
ABC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为15.68%,比同行业标准13.12%高2.56个百分点,因此,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还不错。
第四讲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作业题
2、简述预算的组织管理体系。
答: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是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集合体,也是模式运行的主体,它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专职部门以及预算责任网络构成。
预算管理委员会在组织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是由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任主任委员,吸纳企业内各相关部门的主管,如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等人员组成。对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来说,预算管理委员会是最高管理机构。
预算专职部门主要是处理与预算相关的日常管理事务,因预算管理 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是由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主管兼任,预算草案由各相关部门分别提供,获准付诸执行的预算方案是企业的一个全面性生产经营计划,预算管理委员会在预算会议上所确定的预算案也绝不是各相关部门预算草案的简单汇总,这就需要在确定、提交通过之前对各部门提供的预算草案进行必要的初步审查、协调与综合平衡,因此必须设立专门机构来具体负责预算的汇总编制,处理日常管理事务。
预算责任网络是以企业的组织结构为基础,本着高效、经济、权责分明的原则来建立的,是预算的责任主体,由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组成,臃肿的机构不但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而且影响预算管理应有作用的发挥。
作业题
5、简述弹性预算的编制方法。
答:弹性预算是一种具有伸缩性的预算。在不能准确预测预期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成本形态及业务量、成本和利润的依存关系,按预算内可能发性的业务量编制的一系列预算。运用弹性预算能更好地对某个职能部门或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第五讲 资本投资决策
作业题
5、计算题
(一)枫叶公司股票的β系数为1.5,现行国库券的收益率为4%,股票的市场平均报酬率为8%,请根据资本定价模型计算枫叶公司股票的报酬率。
答:枫叶公司股票的报酬率=4%+1.5*(8%-4%)=10%
(二)ABC公司普通股每股发行价为100元,筹资费用率为4%,预计下一次发放股利为每股10元,以后每年增长3%,请计算普通股资 本成本。
答:普通股资本成本=10/100*(1-4%)+3%=12.6%
(三)某公司需购一台设备,该公司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为6%,请根据净现值对A、B两个方案进行选择。有关数据如下:
答:NPVA=-100000+43000/(1+6%)+43000/(1+6%)(1+6%)+43000/(1+6%)(1+6%)(1+6%)=14939.52(元)
NPVB=-60000+35000/(1+6%)+20000/(1+6%)(1+6%)+15000/(1+6%)(1+6%)(1+6%)=3413.09(元)
因为NPVA>NPVB,所以选择方案A。
第六讲 营运资本管理
作业题
4、简述持有存货的收益和成本。
答:持有存货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订货成本,持有成本,缺货成本。持有存货的收益可以过销售来实现,或把存货投资入生产,生产出新的产品后销售来实现其收益。
作业题
5、简述存货的日常管理。
答:存货日常管理最常见的方法包括分级归口管理法、ABC控制法、零存货管理。
⑴分级归口管理法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存货以各种形态(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存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上,由从事供、产、销等方面活动部门管理使用。
⑵ABC控制法是对各类存货按照存货资金占用额的大小,分为ABC三类,并根据其重要性对不同类别的存货采用不同控制方法的一种存货控制方法。⑶零存货管理。当存货的供需在任何时候都相等时,企业即实现了零存货管理。零存货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只有在使用之前才从供应商处进货,从而将原材料或配件的库存数量减少到最小;只有在出现需求或接到订单时才开始生产,从而避免半成品的库存。因此,零存货管理可以避免存货储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仓库建设、管理费用、存货维护、保管、装卸、搬用等费用以及存货占用资金以及库存物的老化、损失、变质等问题,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但是,在企业的实践中,绝对的零存货是一种理想,一般难以实现;但这种存货管理的先进理念已经得到很多企业的重视和应用。
作业题
6、计算题:掌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五章第210页至214页的例题。
答:已学习掌握例题。
第七讲 企业融资与资本结构
作业题
3、简述银行借款和普通股筹资的优缺点。答:(1)银行借款可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筹资的优点:筹资速度快;筹资弹性大;便于企业灵活安排。
短期借款筹资的缺点:筹资风险大;与其他方式相比,短期借款筹资方式资金成本较高。
长期借款筹资的优点:筹资成本低;筹资效率高;借款弹性较大。长期借款筹资的缺点:财务风险较大;限制条款较多;筹资规模较小。
(2)普通股筹资优点: a.没有固定利息负担;b.没有固定的到 期日;c.筹资风险较小;d.能增加公司的信誉;e.筹资限制较少。
普通股筹资缺点:a.资本成本较高。股利在税后支付,发行费用高, 普通股筹资的资本成本较高。b.容易分散控制权。利用普通股筹资,出售了新的股票,引进了新的股东,容易导致公司控制权的分散。
作业题
4、A公司是一个生产和销售通讯器材的股份公司。假设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40%,对于明年的预算出现三种意见:
第一方案:维持目前的生产和财务政策。预计销售45000件,售价为24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200元,固定成本为120元。公司的资本结构为400万元负债(利息率为5%),普通股20万股。
第二方案:更新设备并用负债筹资。预计更新设备需投资600万元,生产和销售量不会变化,但单位变动成本将降低至180元/件,固定成本将增至150万元,借款筹资600万元,预计新增借款的利率为6.25%。
第三方案:更新设备并用股权筹资。更新设备的情况与第二方案相同,不同的只是用发行新的普通股筹资。预计新股发行价为每股30万元,需要发行20万股,以筹资600万元资金。
要求:
(1)计算三个方案下的每股收益和财务杠杆。
(2)计算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每股收益相等的销售量。(3)计算三个方案下,每股收益为零的销售量。
(4)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哪个方案的风险最大?哪个方案的报酬最高?如果公司销售量下降至30000件,第二和第三方案哪个更好些?请说明理由。
答:1.(1)计算三个方案下的每股收益: 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 每股收益=—————————————— 年末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利
方案一,每股收益=[ [45000 ×(240—200)—120万—400万×5%]×(1—40%)]/20=1.2元
方案二,每股收益=[ [45000×(240—180)—150万—600万×6.25%—400万×5%]×(1—40%)]/20万=1.875元
方案三,每股收益= [ [45000×(240—180)—150万—400万×5%]×(1—40%)]/40万=1.5元
(2)计算财务杠杆系数
息税前盈余
财务杠杆系数=——————————————
优先股股利 息税前盈余—利息— ————————— 1—所得税税率
第一方案,财务杠杆系数=[ [45000×(240—200)]—120万]/[ [45000×(240—200)—120万]—400万×5%—0]=1.5 第二方案,财务杠杆系数=[[45000×(240—180)]—150万]/[[45000×(240—180)—150万]—400万×5%—600万×6.25%—0] =1.9 第三方案,财务杠杆系数=[[45000×(240—180)]—150万]/[ [45000×(240—180)—150万]—400万×5%—0]=1.2 公司息税前盈余较多,增长幅度较大时,适当地利用负债性资金,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可增加每股盈余,使股票价格上涨,增加企业价 值。
企业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增加了破产机会或普通股盈余幅度变动的机会所带来的风险,企业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就要增加负债,一旦企业息税前盈余下降,不足以补偿固定利息支出,企业的每股盈余下降得更快,甚至会引起企业破产,即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可能会产生好的效果,也可能会产生坏效果。
2.计算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每股收益相等的销售量 设销售量为X,则:
[ [X×(240—180)—150万—600万×6.25%—400万×5%]×(1—40%)]/20万=[ [X×(240—180)—150万—400万×5%]×(1—40%)]/40万
解得:X =40833件
3.计算三个方案下,每股收益为零的销售量。当: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 = 0 时 每股收益为 0 第一方案:(240—200)X1—120万—400万×5%—0=0 计算得: X1=35000件
第二方案:(240—180)X2—150万—400万×5%—600万×6.25%—0=0 计算得:X2=34583件
第三方案:(240—180)X3—150万—400万×5%—0=0 计算得: X3=28333件
4、分析:
上述三个方案中,第一方案风险最大,第二方案报酬最高。当公司销售下降至30000件时,第三方案更好。
说明1:从联合杠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联合杠杆系数越大,联合风险越大,上述三个方案的联合杠杆系数分别为: 计算财务杠杆系数
边际贡献
联合杠杆系数=—————————————— 优先股股利 息税前盈余—利息— ————————— 1—所得税税率
第一方案,联合杠杆系数=[45000×(240—200)]/[ [45000×(240—200)—120万]—400万×5%—0]=1.5 第二方案,联合杠杆系数= [45000×(240—180)]/[ [45000×(240—180)—150万]—400万×5%—600万×6.25%—0]=4.32 第三方案,联合杠杆系数= [45000×(240—180)]/[ [45000×(240—180)—150万]—400万×5%—0]=2.7 因此,第一方案风险最大。
说明2:从每股收益情况看,三个方案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2, 1.875, 1.5],即第二方案报酬最高。
说明3:因三个方案的临界销售量分别为:[35000件、34583件、28333件],当公司销售量下降至30000件时,第三方案最好。
第八讲 股利分配管理和企业风险管理
作业题
3、简述股利政策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答:
1、股利政策的类型:(1)剩余股利政策
(2)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3)固定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2、影响因素:
(1)法律因素。主要有资本保全、净利润约束以及资本积累和超额累积利润。
(2)企业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的流动性、筹资能力、投资机会和资本成本以及企业的其他因素。
(3)股东因素。主要有稳定的收入、避税和控制权的稀释。(4)其他因素。主要有负债契约的限制、政府对机构投资者的限制和通货膨胀。
作业题
4、简述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构成。
答: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第五篇:党校研究生班毕业论文--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
论劳动合同法之立法宗旨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立法宗旨
倾斜保护
社会法
【内容提要】 立法宗旨集中地体现了一部法律的基本价值判断准则。从《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中的激烈争辩可以看出,立法宗旨问题关乎我们对劳动合同法的定位以及对其根本性质的认识。在承继劳动法立法宗旨的基础上,倾斜保护的社会法思路应该成为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正文】
作为最集中体现一部法律基本价值判断准则的立法宗旨,它的确立关乎我们对于一部法律的性质的基本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立法过程中激烈争辩的内容。
在《劳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其立法宗旨的表述四易其稿,在表述上存在着某些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一些变化。对4次审议稿中立法宗旨的演变过程进行回顾,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立法者的思维轨迹。
4部稿子4次审议中,没有变化的内容主要有:一是,一直强调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一直强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4次审议中,发生变化的内容主要有:一是,一审稿中强调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二审稿强调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三审稿和最终稿提的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二是,一审稿、二审稿都以《劳动法》作为立法依据;三审稿、最终定稿中都没有再提以《劳动法》作为立法依据。三是,最终定稿与一审稿、二审稿、三审稿中有显著变化的是增加“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相配套。
一、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争论及其质疑
在劳动合同立法过程中,关于立法宗旨,劳动法学界出现了所谓“双保护”和“单保护”之争。所谓“单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所谓“双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有人认为立法必须在“双保护”与“单保护”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1].更有人认为,劳动合同立法发生了所谓从“双保护”到“单保护”,从民法调整到社会法调整的变化[2].“双保护”观点是学者对某些人大常委会委员观点的一种概括。例如,曾宪梓在《劳动合同法(草案)》进行第3次审议的时候,认为“劳动合同是由劳资双方签订的,既应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也应该保护雇佣劳动者的人的利益。我们制定劳动合同法,就应该兼顾各方的利益,保护各方的权益。”倪岳峰委员也建议“在草案第一条的立法目的中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为‘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3]厉无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劳动合同法一是要保护劳动者,二是要保护企业。保护了企业也就是保护了劳动者,企业的权益无法保障,劳动者的最终权益也无法保障[4].主张所谓“单保护”观点的多见于劳动法学研究者,最主要的代表是王全兴。他认为:任何一部法律或一个法律部门,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各方当事人都会保护其合法权益,但在立法目的条款中有的作‘双保护’表述,有的作‘单保护’表述。前者如《合同法》第1条中“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规定,这意
味着给双方当事人以同等力度的保护,即平等保护;后者是将保护某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在立法目的条款中作明确表述,而将保护他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精神蕴含于其他条款中,如《担保法》第1条中“保障债权的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条中“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第1条中“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刑法》第1条和《刑事诉讼法》第1条中“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这只是表明偏重或倾斜保护某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即对某方当事人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大,并不意味着只保护某方当事人而不保护他方当事人。劳动法区别于民法的根本标志是,劳动法基于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是相对弱者的假设,在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偏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故立法目的条款中作“单保护”表述;民法基于平等主体的假设,对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保护,故立法目的条款中作“双保护”表述[5].涉及劳动法的宗旨,触及了劳动法学界最敏感的神经。于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以“义无反顾”的坚定姿态发表了支持“单保护”的观点:“《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范畴中的单项法,是《劳动法》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其立法宗旨应与《劳动法》相一致,应当明确提出”根据《劳动法》制定本法“。在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第1条中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既然《劳动法》开宗明义地提出”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其立法宗旨,当然作为劳动法法律体系的《劳动合同法》义无反顾地亦应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立法宗旨。”[6]
但依笔者的看法,争议过程中一些学者的论述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首先,“单保护”论者将“单保护”与“双保护”作为立法的一项基本分类标准,这种分类欠妥。按照这些论者的观点,任何一部法律或一个法律部门,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各方当事人都会保护其合法权益,但在立法目的条款中有的作‘双保护’表述,有的作‘单保护’表述。[7]然而,当代立法宗旨极其多样,恐怕很难将所有的法律统统归人“单保护”与“双保护”的分类中。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分类,使论者自己陷入了逻辑混乱。按照论者的论述,《刑法》也是属于“单保护”的。“《刑法》第1条和《刑事诉讼法》第1条中‘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这只是表明偏重或倾斜保护某方当事人合法权益”,[8].《刑法》“偏重”的当事人是谁呢?回答是“人民”!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范围。那么非偏重的当事人是谁呢?当然应当是“非人民”。如何界定“非人民”呢?正是这种以“单保护”与“双保护”作为“任何一部法律或一个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志,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引入了一个“非黑即白”的境地。
其次,举出的一些“单保护”特点较为明显的法律,恰恰不能证明劳动合同法属于“单保护”范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条中‘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第1条中‘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9],这是“单保护”论者举出的最有力的证据;然而,这一论据恰恰不能支持其观点。作为消费行为,本身会受到两部法的调整,即《合同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按照“单保护”论者的分类,《合同法》是属于“双保护”范畴的。《劳动合同法》应当更接近属于“单保护”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呢?还是属于“双保护”的《合同法》呢?郑功成对于这一点的批评是:“劳动合同立法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以平等的立法理念,通过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等程序和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明确相应的行政监督与司法保障措施,来确保建立平等、健康、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它是平等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10]按“单保护”论者的逻辑,劳动合同法似乎也是应当归入“双保护”范畴的。
最后,“单保护”论者最有力的论证就是,劳动合同法属于劳动法,“劳动法区别于民法的根本标志是,劳动法基于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是相对弱者的假设,在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偏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故立法目的条款中作‘单保护’表述。”[11]对于这一论证,也有人反驳:“《劳动合同法》不是劳动标准法,也不同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制度。”[12]
立法宗旨是一部法的生命线,有时一些学者也会将其视为划定自己势力范围的标志。“《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它应该是保护弱者即劳动者的法律,经营者可以单独立法。”[13]这种过度敏感多少让人有些奇怪。无论“单保护”还是“双保护”讲的总还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劳动者要的是《劳动法》,经营者要的是《经营者保护法》。两者签订合同时,用什么法呢?岂不是必然产生一部规范双方或保护双方的《劳动合同法》吗?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主张“单保护”观点,却导出一个完全的“双保护”结论,这点可能是“单保护”论者始料不及的。
二、劳动合同立法宗旨之我见
依笔者看来,这场争论最值得争论的恐怕是“单保护”与“双保护”的提法。劳动法学者似乎正在捍卫着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的是如何理解劳动法的立法宗旨,进而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现行劳动法是以合同化与基准化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为依据来确定其立法宗旨的,必然从“倾斜立法”的视角来概括“保护劳动者的原则”。1994年公布的《劳动法》第1条以显性的方式提出保护劳动者,同时通过强调“调整劳动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以隐性的方式提出保护用人单位,应当将其概括为“倾斜立法”。国家只是以基准法的方式为劳动关系确定底部,留出当事人的协商空间,并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协商。笔者早在1992年就率先将“保护劳动者”原则概括为“倾斜保护”[14],并于1993年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参加了《劳动法》的论证和起草;在《劳动法》公布后的一系列著作中,笔者更有详尽论述[15].“倾斜保护”也渐成劳动法界的通论。
很多劳动法学界的同仁,以为“倾斜保护”与“单保护”是一回事。有人支持单保护原则,其理由是:“劳动法的立法宗旨突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法的核心,劳动合同法自然属于劳动法,其立法宗旨当然要以劳动法为准,体现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而不是在形式上公平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16]劳动法的立法宗旨确实是倾斜保护,但决不是什么“单保护”。倾斜保护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由“倾斜立法”和“保护弱者”两方面构成。
一是保护弱者。就保护弱者而言,劳动法以一种特殊的标准衡量当事人的地位及分配利益。这些特殊的标准源于社会弱者的“身份”认定,是以特殊身份来决定利益的分配,使这种分配结果有利于具有“弱势身份”的一方。表面看来,社会法似乎实行了一种“不平等”的“差别待遇”,其实这种“不平等”是针对社会关系本身存在的“不平等”;在社会法领域中,我们看到的满眼都是劳动者、消费者、环境污染受害者、妇女、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这样的弱势群体。保护弱者的原则正是通过倾斜对于失衡的社会关系作出的必要矫正,来缓和这种实
质上的不平等。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法律平等,即“实质平等”。
二是倾斜立法。倾斜立法将倾斜保护限定在立法上。这里有三层涵义:
首先,倾斜立法从内容上看应当集中体现在劳动基准法中,基准是指为了保障劳动者最起码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而规定的最低限度的措施和要求。劳动基准法是有关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最低标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用人单位可以优于但不能劣于基准法所规定的标准。凡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劳动规则(厂纪厂规)所确定的标准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基准的,均无法律效力。在我国,劳动基准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工时、休假制度,工资保障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劳动合同法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属于劳动基准法的内容。
其次,立法上可以在法律维护的利益上有所倾斜,但在司法上却必须严守平等的原则;否则,如果将倾斜的重点放在司法上,由于法官“自由裁量”的尺度不同,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利益分配不公。同时,赋予法官在司法上有“倾斜”的权力,也容易产生假借“公平正义”,作出恣意妄为的判决,就有可能危及正常的法治秩序。需要区别的是,有些司法制度的设计,本身是出于保护弱者的目的。以劳动监察制度为例,各国一般都将监察的范围限定于雇主,而不对雇工进行监察。这是否是一种倾斜司法呢?其实这种向劳动者倾斜的司法设计,本身就是立法倾斜,在司法中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最后,在立法利益的分配上,也只是限定在“倾斜”上,仍给当事人的协商留出充分的余地。劳动法是私法与公法相互融合产生出来的法律。有些国家的劳动法可以是纯公法性的,只将基准法的内容放在劳动法规范,而将私法规范规定在民法的雇佣合同中;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是以社会领域为依据的,这一点是与国外的劳动法不同的,由此也决定了劳动法中应具有较强的私法因素。在我国,有民法学者称“合同之精髓是当事人自由意志之汇合”[17],劳动法并不是要放弃这一精髓。台湾学者苏明诗指出:“各个人不分强弱、贤愚,均得以自己之意思活动,而社会之利益,亦当与其成员之个人利益相一致,故自由竞争,应为社会之最好指导原理。故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应属一物两面。”[18]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中指出:契约的安排体现了一种正义,契约的原则就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它“正是构成了一个组织良好的人类联合的基本条件。”[19]劳动法并不是要取消这种合同自由,而是要将这种合同自由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劳动合同法在法律规范上,仍应强调任意性规范的重要性;这些任意性规范与民法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受到劳动基准法中强制性规范的严格限制。
“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与“劳动法立法宗旨”相比较是种属关系。“劳动法”是属概念,“劳动合同法”是其种概念;或者说,“劳动法”是上位概念,“劳动合同法”是下位概念。种属关系是指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其中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确实从属于劳动法,具有劳动法的性质。但劳动法本身是倾斜立法,具有私法与公法的特征,而在劳动合同法这部分内容中,应当是最体现其私法性特征的内容。因此,在立法特征的表述上,应当有私法特征的表述。劳动法的起草其实一直在社会法的范畴中进行,如果我们不故弄玄虚,把“双保护”与“单保护”当做什么私法转向社会法的标志;如果以倾斜立法作为一个基本出发点,就会发现,从字面上看,各方的分歧似乎并不大。
先看所谓“单保护”论者的观点。这些学者有个结论性的归纳:“可见,保护劳动者与保护用人单位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的关系。”[20]既然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从这段论述的自身逻辑看,应该得出“双保护”的结论,但是该作者却主张所谓的“单保护”,笔者不知该文作者如何拿着“单面的硬币”去购物。
再看所谓“双保护”论者的观点。“我国制定《劳动合同法》的目的,应当是平等保护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正当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平等、健康与稳定发展,它特别需要注重对劳动者正当权益的维护,但绝对不是只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而忽略用人单位或雇主的正当权益,绝对不是要偏袒劳动者,而是要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雇主平等的法律地位,维护双方的正当权益,最终实现用人单位或雇主与劳动者走向合作与双赢,因此,它应当是一部符合用人单位或雇主与劳动者双方共同利益的法律。”[21]可以看到,所谓“双保护”论者并不反对侧重保护劳动者。
正如有些劳动法学研究者所说,“单保护”与“双保护”之说并无本质上的矛盾:“单保护”说并不意味着只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不保护或者排斥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在现代民主国家,任何一部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法律都不可能以牺牲某一类社会主体的合法、正当权益来维护另一类社会主体的特权,法律的制定总是在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对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每部法律都体现了立法者一定的价值选择。“单保护”是在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合法利益保护的基础上,对劳动者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保护,并不是忽视对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导致劳动合同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失衡[22].《劳动合同法》第1条最终的表述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显然是兼顾了这两个方面,我们不妨借用所谓“双保护”、“单保护”的结构分析一下:“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显然是在强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各自有自己的权利义务,凡权利本身就是法律应当保护的,应算是“双保护”的表达:“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肯定应算是“单保护”的表达,如果要找一个统一的视角,那就是“倾斜立法”。《劳动合同法》的表达与《劳动法》的差异在于:《劳动法》第1条以显性的方式提出保护劳动者,同时通过强调“调整劳动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以隐性的方式提出保护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的所谓“双保护”与“单保护”都是以显性的方式来表达的。这是照顾了劳动合同法特征,其应当比劳动法更突出私法的特征。
立法者并没有进入学者给他们预先划定的要么“双保护”,要么“单保护”,只能两选一的思维定势中。倾斜保护的立法思路可以从以上分析中得到印证,这也是《劳动合同法》自身的特质决定的。
三、劳动合同立法宗旨争论的深层思考
劳动合同立法宗旨中所谓“双保护”与“单保护”的争论是否只是一场由误会引起的无谓的争论呢?答案是否定的。隐藏在“双保护”与“单保护”争论背后的,其实是劳动合同立法中是否需要强调私法规范的问题。
持“双保护”观点的学者认为:“尽管基于中国强资本弱劳工格局的现实,劳动合同立法需要更多地关注对劳动者正当权益的维护,但劳动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其立法的宗旨仍然应当是‘平等’,即既要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也要维护雇主的正当权益。”[23]可以看到,那些被概括为“双保护”观点的人大代表,往往都比较强调劳动法中的私法因素。
劳动合同法的讨论是在一种特别的氛围中展开的。这种特殊氛围甚至使一些学者以“180度的大转弯”来和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有的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或雇用合同)是一种民事合同,有的国家至今还将其纳入民法的调整范围,故劳动合同法应当像民事合同法一样作‘双保护’表述。其实,劳动合同作为从民事合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合同,虽然具有合同的一般性,更有其基于劳动者是弱者的特殊性。劳动合同法(或雇用合同法)在有的国家虽然被纳入民法体系,但处于民事特别法的地位,其‘特别’正在于劳动者的弱者地位和对劳动者的偏重保护以及为实现偏重保护而对契约自由的限制。故不能因劳动合同法被纳入民法体系而否认其偏重保护的特征。而在我国,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组成部分,更应当强调偏重保护。”[24]
在劳动法学界主张是“劳动合同(或雇用合同)是一种民事合同”的代表人物是王全兴,这种观点甚至构成其标志性的学术思想。“劳动法与民法之间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法理学认为,在法律适用上,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但一般法可以补充特别法。然而,我国法学界在讨论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时,只注重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却忽视了一般法补充特别法。”[25]
在劳动法学界主张“劳动合同作为从民事合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合同,”应强调“具有合同的一般性”的代表人物也是王全兴。“在劳资矛盾激烈的历史背景下,劳动法从民法中分离出来具有必然性,而在劳资矛盾日趋缓和,特别是向劳资伙伴关系转化的现代,劳动法似乎有了回归民法的必要。”[26]
有媒体误传笔者主张劳动法回归民法,其实笔者从来没有赞成过这种观点;而是王全兴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为了和自己的标志性观点划清界限,王全兴才特别强调“单保护”观点,强调劳动合同法的特殊性。然而,正如冯彦君所言:“必须加以强调,劳动合同再特殊,劳动合同立法再体现制度个性,劳动合同也仍然是合同,劳动合同法也不可否定和排斥合同制度的基本共性,即制度普遍性。这种制度普遍性就是最基本的契约自由和合同主体的选择空间。”[27]其实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那些自称为“单保护”观点的学者将“倾斜立法原则”改换成所谓的“单保护原则”,并一再强调这是与民法区别的关键原则[28],实际上是要否定劳动立法中的私法性规范。这些学者在讨论劳动合同立法时有一种观点:“从立法假设的角度来看,劳动法是将雇主设定为侵害劳动者权利、引发劳资冲突的最直接主体而来构建法律体制的。因而,劳动法对于雇主而言更多的是限制而不是保护。对于企业或雇主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企业法》和《公司法》等法律来实现的。”[29]
“单保护”观点将劳动合同关系视为侵权关系。劳动合同立法本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过程的法律,按照这种逻辑,这一过程也应当是侵权发生、变化、完成的过程。侵权责任是指侵犯了权利人的权利而产生的法律责任;侵权责任的产生,并不要求一个合约的存在,侵权过程一般也不会按事先的约定来完成。如果法律预先将雇主设定为侵权主体,劳动者设定为被侵权主体,劳动合同的合约安排就成为多余。侵权主体与契约主体有明显的区别,侵权主体往往是因触犯法律产生出来的应当承担赔偿义务的主体。用人
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被预先设定为侵权主体、过错主体,也可说是一种“原罪”,双方当事人显然并无平等协商的可能性。将契约关系改造成侵权关系,显然将根本否定劳动合同签订的意义。
按照“单保护”学者的理解,劳动合同法,只保护劳动者,不保护用人单位;《企业法》、《公司法》则只保护企业、公司,不保护企业、公司中的劳动者。那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两者签订合同时怎么规范呢?有学者指出:“在这里,实际上遇到了两种权利的冲突,即雇主的财产权和劳动者的生存权的冲突。在两种权利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作为社会法的一个基本理念即是生存权优位。”[30]很难设想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制度安排,面对一个双方发生的行为,国家不去直接规范,而是故意搞两套大面积冲撞的制度,然后以“生存权优先”作为一种“冲突规范”,来协调两套制度的关系。这种理解也根本不符合劳动合同法“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立法宗旨。
“单保护”的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当这些学者将劳动法的倾斜立法原则改造成“单保护”原则,将劳动合同关系理解为侵权关系时,就已经否定了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任意性规范,以协商的方式对劳动关系的一些内容进行安排。尽管这些学者说自己主张的是社会法,但当立法将私法规范从劳动关系全部或者部分地抽走时,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完全公法化了的劳动关系。德国学者海因·科茨等指出:“私法最重要的特点莫过于个人自治或其自我发展的权利。契约自由为一般行为自由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灵活的工具,它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适用新的目标。它也是自由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特征。它使私人企业成为可能,并鼓励人们负责任的建立经济关系。”[31] “合同自由要求给予社会成员在订约时自由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取得权利及其权利的让渡。”[32]一旦劳动关系完全丧失活力,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必将开始走回头路。
所谓“双保护”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学者对立法过程中人大常委会常委观点的一种概括。这些常委在论述时,基本上都是从劳动合同是民事合同的一种特殊类型来进行论述的,强调两者的共性。很少有人从社会法中也应存在着私法因素来进行论述。笔者不赞成劳动合同是民事合同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说法,这种观点很容易引向以纯私法的观点来解读劳动合同法。“当我们的民法、合同法教科书还在津津乐道于阐述具有古典平等、自愿和公平色彩并略带几许早期交易烙印的合同法的概念的时候,当我们的合同法还堂而皇之地将合同定义为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产物的时候,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合同实践却冲破法学家们的理性约束和国家的立法框架,用定式合同开辟了自己新的发展道路。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原来我们订立的合同很少是协商一致的产物,而是由对方一手操纵的。”[33]我们不能以纯私法的观点来规范、起草劳动合同法,毕竟我国的劳动合同法是基准法与合同法的整合,是公法因素与私法因素的整合。依笔者看来,这些人大常委会常委并不反对国家的适度干预,只是认为应当给劳动关系留出契约的空间,其实这是社会法的典型思维。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劳动法的研究者在讲社会法时,私法因素只是摆设,将社会法宣传成了行政法。
可见,脱离了倾斜保护去谈“单保护”或“双保护”,只会使劳动法成为民法或行政管理法。劳动合同立法应当从倾斜保护出发来认识其立法宗旨。《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表述,在承继了劳动法立法宗旨的基础上集中突出了劳动合同法中私法的因素,能够使我们对倾斜保护的社会法思路进行重新的认识。
注释:
[1]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2006(9):19-22.[2]常凯。关于劳动合同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法学,2006(6):32.[3]佚名。关于立法宗旨——分组审议劳动合同法草案发言摘登
(二)[EB/OL].(2007-04-29)[2007-07-15].http://.[5]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2006(9):19-22.[6]关怀。《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J].法学杂志,2006(5):8.[7]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2006(9):19-22.[8]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2006(9):19-22.[9]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2006(9):19-22.[10]郑功成。劳动合同法不是偏袒劳动者的法律[J].光明日报,2006-04-24;
[11]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2006(9):19-22.[12]程多生。《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必须坚持维护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J].中国劳动,2005(12):8.[13]李小彤。观点交锋:劳动合同法立法背后的利益博弈[EB/OL].(2007-03-20)[2007-07-27].http://.5、关怀。《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J].法学杂志,2006(5)
6、郑功成。劳动合同法不是偏袒劳动者的法律[J].光明日报,2006-04-24;
7、程多生。《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必须坚持维护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J].中国劳动,2005(12).8、李小彤。观点交锋:劳动合同法立法背后的利益博弈[EB/OL].(2007-03-20)[2007-07-27].http://www.xiexiebang.com/list.asp? Unid=2645.10、苏明诗。契约自由与契约社会化[C]/郑玉波。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上册。台北:台湾五南出版社,1985:166.11、林嘉。劳动合同法:突出保护劳动者是对不平等的矫正[N].了人日报,2007-05-21.12、冯彦君。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J].当代法学,2006(6):26.13、陈林林。合同法上违约金制度检讨及其改进[J].江海学刊,1999(1):67.14、张新宝。定式合同基本问题研讨[M]//姚辉。民法的精神。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29.15、张世诚。劳动合同法的主要内容。中国劳动.2007(8):16
16、程韵。劳动合同法:寻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中国劳动.2007(8):6
17、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中若干重要问题讨论。中国劳动.2007(8):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