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lx-追寻英模闪光足迹 谱写军旅壮美篇章
追寻英模闪光足迹 谱写军旅壮美篇章
一、我军八位英模人物
我军从1927年8月1日诞生至今,风风雨雨走过了八十个春秋,在这八十多年的岁月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模范。有革命战争年代的张思德、董存瑞;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期的黄继光、邱少云;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也有新时期的苏宁、李向群。他们虽然没有生活在同一年代,但他们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为人民而努力奋斗,英勇献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张思德(1915-1944),实践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光辉典范,四川仪陇县六合场人,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共产党员,曾担任过警卫班长和毛泽东主席的内卫战士,参加过长征,作战勇敢,多次负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他自觉服从革命需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41年秋,部队精简整编,组织上安排张思德由通信班长改当战士,他愉快的服从组织的安排,不论送信件、站岗值勤还是开荒种地、打柴烧炭,始终勤勤恳恳,样样工作都很出色地完成。1944年秋,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张思德主动报名到离延安60多公里的安塞山中烧炭。在一次挖掘劳动中,窑顶突然塌下来,紧急关头,他奋力将战友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光荣牺牲。9月8日,在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亲自参加追悼会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号召全党全军向张思德学习。
董存瑞(1929-1948),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战斗英雄,河北怀来县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六连班长,1945年参加八路军,共产党员,曾多次立功受奖。1948年五月二十五日,董存瑞所在部队接受了解放河北隆化的光荣任务。当部队发起猛烈冲锋时,一座桥上的暗堡里喷出罪恶的火光,战友们一排排到了下去。在这紧要关头,担任爆破组长的董存瑞主动要求去炸掉这个暗堡。他冒着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趁着浓烟,冲到桥下,可找不到依托,部队总攻就要开始了,时间一分一秒不容再耽误,董存瑞毅然用左手托起了炸药包,右手拉着导火索,竭尽全力向战友高呼:“为了新中国,冲啊!”一声震天巨响,山崩地裂,敌人的暗堡炸飞了,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在部队追认他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所在班为“董存瑞班”。
黄继光(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战斗英雄,四川中江县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百三十五团二营通讯员,1951年参军。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部队奉命向上甘岭右翼高地反击时,遭到敌人一个中心火力点数挺机枪的凶猛扫射,前进受阻。黄继光挺身而出,带领两个战士向敌堡冲去,敌人机枪子弹象雨点一样射来,两位战友先后中弹到下,黄继光的左臂和胸膛也负了伤。他忍着伤痛,艰难的爬到敌火力点附近,吃力的将手雷向敌堡扔去,敌人的机枪顿时哑了。就这样,他连续摧毁敌多个火力点,身负重伤。突然,砸塌的敌堡里机枪又叫了起来,残存的敌人还做垂死挣扎。这时,黄继光猛一下跃起身来,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喷射火焰的机枪眼,用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战友们踏着黄继光开辟的道路,像愤怒的浪潮一样卷上阵地,全歼守敌1200人。所在部队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于“特级英雄”称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战斗英雄,四川铜梁县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三营九连战士,1949年参加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次年10月11日,部队奉命攻占三九一高地美军前哨阵地,邱少云所在部队潜伏在距前沿六十多米的蒿草中,准备第二天向391高地发起攻击。第二天12时美军发射侦察燃烧弹,有一颗恰巧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的草丛中,烈火蔓延到他身边,燃着了棉衣、头发和皮肉,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双手插进泥土里,强忍剧痛,始终末动,直到牺牲。下午5点30分,我军开始反击,战友们怀着满腔复仇的怒火,排山倒海般向敌阵地冲去,整个战斗不到20分钟就结束了,志愿军大获全胜。所在部队追认邱少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授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雷 锋(1940-1962)湖南望城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十团运输连驾驶班长,1960年入伍,共产党员。他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群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成为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和化身。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成了孤儿,受尽了旧社会的苦难。解放后,党和政府送他上学读书。1960年入伍来到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战士,在党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他对党和社会主义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他把党比作“母亲”,把社会主义看成命根子,对同志、对人民像春天般的温暖。他“活者就是要使别人活得更美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处处公而忘私、助人为乐,走到那里就把好事做到那里。看到人民群众受灾,就把自己积攒的津贴费寄给灾区;大雨中遇到抱小孩的妇女,就把自己的雨衣给他们披上,冒雨把他们送到家里;外出途中,主动为旅客送水,帮助服务员打扫卫生,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1962年8月15日,在一次运输途中因车子撞在电线杆上因公殉职。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共青团中央追认他为“优秀少年先锋队辅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先后亲笔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他学习。1990年,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又相继题词,强调新形势下要把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
苏 宁(1953-1991),献身国防事业现代化的模范干部,山西孝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炮兵团参谋长,1969年参军,共产党员,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牺牲前晋升为中校军衔。从入伍的那天起就以炽热的感情爱军营、爱连队、爱本职,把一生心血献给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当战士时,他牢记“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训练中舍得吃大苦、流大汗,成为师、团的训练尖子;当连长、营长时,处处以身作则,严格摔打部队,带出了一个个训练先进单位。进入团领导岗位后,更是一门心思学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他紧密联系现代战争和我军建设的实际,先后撰写军事论文60多篇50余万字,被报刊刊载和上级转发的就有25 篇,有的被总部推广后在训练中发挥了很大的效益,成为一名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指挥员。1991年4月21日,苏宁在组织部队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时,为了掩护战友英勇负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1993年2月,中央军委授于他“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分别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向苏宁同志学习。
李向群(1978-1998),新时期英雄战士,海南琼山人,广州军区某部九连一班战士,1996年十二月入伍,1997年先后获团、营、连三次嘉奖,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1998年4月参加光缆施工荣立三等功一次。李向群出身于琼崖革命老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长大。在家庭拥有百万资产的情况下,他不图一家富裕,毅然参军报国。入伍后,他“不比家富比成才”,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在部队这所大学校磨练自己;军事训练中,他不怕苦不怕累,20个训练课目,获得了7个优秀,被团里评为“训练尖子”;他关心同志,乐于助人,战友们称赞他“不是党员,做的是党员的事,不是干部,操的是干部的心”;他生活上艰苦朴素,克勤克俭,“身为特区人,不当特殊兵”,把省下来的上千元津贴费捐给战友和群众;每当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曾从水火中和爆破现场救出数名老人、儿童和战友。1998年8月李向群随部队赴湖北参加抗洪抢险,坚守荆州长江大堤,他不畏艰险,奋不顾身,带病顽强拼搏,八月十四日“火线”入党,八月二十一日,在湖北公安县南平镇中豆地段抢险中,因过度疲劳晕倒在大堤上,后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症晚期,经多方全力抢救,终因大面积出血无法救治,于八月二十二日十时五十分壮烈牺牲。李向群一年零八个月的军旅生涯,走过了一条从特区青年到普通士兵,进而成长为优秀士兵、共产党员、抗洪英雄的人生道路。李向群牺牲后,所在集团军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他“抗洪勇士”光荣称号,江泽民等中央领导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
杨业功,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1963年8月从湖北省应城市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作训处长、旅长,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入伍40多年来,他牢记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特别是走上基地领导工作岗位后,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为部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呕心沥血,拼搏进取,做出了突出成绩。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7月因积劳成疾病逝。
杨业功一心一意想打赢、谋打赢,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先后参加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和国庆5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特别是担任某基地司令员期间,他和党委“一班人”精心谋划,精心组织,部队力量建设、战场建设、军事训练、人才培养和装备配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部队战斗力得到快速提高。他对导弹部队事业执著追求,工作扎实深入,每年有100多天到部队检查指导,每个新建阵地都是亲自勘察、选点,所有点位都熟记于心。他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拼命工作,即使在病重期间仍然牵挂部队建设,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生活简朴,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不谋私利,在官兵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