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一头战象》听课体会
《最后一头战象》听课心得体会
今天全体语文教师听了王老师的语文课《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听课过程中我充分感受了她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感到作为一名进入教师岗位一年的年轻教师的成长。具体有以下深刻体会:
纵观王老师的《最后一头战象》,发现,少而精的问题在整个课堂穿针引线,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呈现了学生为主角的课堂形式,更是在不着痕迹间,将文本条理化、深度化、细化。
在品读体验时,王老师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孩子去自主学习,采用在充分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而在扶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去自主探究,让嘎羧的形象在孩子心中逐渐变得饱满起来,接着引导孩子总结“品细节”这一学法,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又学到了新的学习方法。如:
1、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战象作战的呢?
感受战象那种勇猛、势不可当、英勇无比、排山倒海的气势。
2、就是这样一群勇猛的战象在1943年西双版纳的一次抗日战斗中全部中弹,只有一头幸存了下来,他就是---嘎羧。幸存下来的嘎羧现在又是一副怎样的模样呢?
感受嘎羧衰老、无所事事、威风不在、孤独的形象。
3、让我们走进重披象鞍这个画面,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6-11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嘎羧和象鞍之间那份情感的句子,圈出你认为值得关注的词语,写下你的感受。
本堂课从初读──细读──精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嘎羧内心的思想内涵,受情感的熏陶,最后升华情感,音乐的融入是情感更容易激发了。最后写感悟,同学们,26年过去了,嘎羧虽然已经那么衰老,衰老的只会整天在树阴下打瞌睡,甚至拒绝进食,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却坚决的要重新披上曾经伴它驰骋沙场的象鞍,学到这里,你不想对嘎羧,对这最后一头战象说些什么吗?让我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因为课文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悲壮与感人之情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投放了不少的图片。但遗憾的是,因为授课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
第二篇:《最后一头战象》听课报告
《最后一头战象》听课报告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讲课能力,听课能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可以将这些收获写成一篇听课报告,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头战象》听课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学期很有幸听了郑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更有幸的是有机会主评郑老师的这节课。郑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我认为郑老师的课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以生为主,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郑老师先重点指导学生对“重披战甲”这个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书上作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归纳出学习方法,并以此方法为迁移,自学课文中的其它三个故事片段,真正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课堂中,郑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读出他们内心的感动,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功效。
三、品词析句,促进生本的亲密对话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对嘎羧行为、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那深情的笔触能感染每一位读者。而理解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郑老师在教学中能紧扣本文的理解难点,从句入手,从词着眼,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四、引导想象,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其一大任务。在引导学生体会战象嘎羧来到打洛江畔这一段语言文字时,郑老师让学生用上自己的语言描述当年的场面,在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的基础上,又与学生合作朗读,让生读文本内容,师补充想象的部分,巧妙的设计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促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感受到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课后布置的作业“小练笔”:让学生想象描写嘎羧告别村寨的场景,促进了读写结合,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优点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还是留与别的老师点评吧。下面我也针对这节课提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1、在引导学生理解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这处的语句描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句提出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抛给学生的那些问题,其实学生们也有能力发现并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许会更高些。
2、对于描写战象嘎羧死时“凝望着天空”的神情的理解,我觉得学生的点评还不够到位,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得更大胆一些,如嘎羧也许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或也带有对和平的期盼等等。
3、这篇课文的描写重在突出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所以我认为板书上可以体现“善良、忠诚”这两个词,从而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总之,郑老师所上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其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数不胜数,还是留待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学吧!
第三篇:《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案例与反思
埭头小学陈素娟
问题的思考 :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圣钥匙。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以问题开始的。
那么,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积极地促使学生主动质疑呢?
背景介绍: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课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片段描述1:
师:请同学们朗读“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嘎羧“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波农丁是喂养嘎羧的主人,嘎羧为什么对他轻吼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谁知道?
生2:嘎羧对波农丁轻吼,是想要它的象鞍。
师:假如嘎羧会说话,他会对波农丁说什么呢?
生3:他会说:“主人,我就要走了,我想披着我当年战斗时的象鞍离开这里。” 生4:他会说:“波农丁,谢谢你。可是我快要死了。我想在临死前披上我的象鞍,好去找我以前的战友。”
反思:
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目标要求是: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在对“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就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部分的学习分为两块,第一块就是读明白。我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交流问题。
上面这个课堂片段,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另一个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挖掘课文章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更深刻地明白课文没有说出来的内容。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课堂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认真读课文,将自己的问题划出来,在班内交流,同时,让其他同学来帮助这个提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篇: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产生了那些疑问呢?(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注意区别“劈”和“壁、璧”“寇”和“冠”,“躁”和“燥”,“搏”和“博”。3.最后一头战象是谁?它是怎么来的?(学习课文1—4,了解战象的背景)4.课文写了战象的哪些事情。
(课型:讲读课文 课时: 第1课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让你有所感动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3.战象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忠诚、善良、怀旧、英武豪迈、重情重义)
4.我们对嘎羧有了大致的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嘎羧的精神、情感写得具体感人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细品味。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作业布置: 1.继续朗读课文。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教学反思: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最后一头战象
(课型:讲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最后一头战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教学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 1.老师这里有一首为这位特殊的英雄而作的小诗,请大家齐读。(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打洛江边念战友,庄严归去共长眠。)
2.读着诗,我们脑海中出现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一个响亮的名字涌上心头,这位特殊的英雄就是——最后一头战象 嘎羧。(出示课题)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嘎羧有了一定的了解,战象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这样的句子来说说。(课件出示:这是一头──的战象。)(预设:忠诚、善良、怀旧、英武豪迈、重情重义)
4.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悉心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感、精神、品质。
二、自学勾画句段,体会。
1.请同学们打开书121,默读课文5-23自然段,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嘎羧丰富的情感和品质,让我们感动,请把它勾画下来,并在一旁写上你的感受。
2.在读书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这篇课文很长,我们要用一定的方法去读书,那就是快速浏览和用心品读相结合,谁来说一说什么地方应快速浏览呢?
(重点的部分,如:写出了嘎羧的某些精神、品质的语句就应该用心去品读,其余叙事的部分就可以快速地浏览)
3.现在请开始默读。注意,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你的体会。并把你划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师巡视,纠正同学们写字的姿势,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现在我们来交流句子和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相机指导,重点放在如下重点句段:(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
㈠嘎羧见到象鞍前的句子──“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仰头吼叫。”
嘎羧见到象鞍后的句子──“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1.嘎羧在见到象鞍前后,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嘎羧心情的变化?
[预设:嘎羧见到象鞍前的心情是很急躁的,从语段中的“十分亢奋” “烧得通红” “轻吼”“急促地踏着”等词语可以看出。而见到象鞍后心情变得平静了,从“一下子安静下来”“呼呼吹去” “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等语句能体会到。]
(两个重点的词语“亢奋”和“轻”,我们可以联系下文知道嘎羧非常怀念当时的战友和他当年辉煌的时刻,虽然非常怀念,但从“轻吼”这个词语知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和“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道它的身体已经相当虚弱了,它的眼睛都烧得通红,但它为了得到自己的象鞍,还是用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用尽自己的全力让波农丁知道它要得到象鞍,要和并肩作战的同伴们躺在一起。)在见到象鞍前嘎羧的心情是怎样的?(着急,兴奋。)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亢奋和急促。)理解“亢奋”吗?从亢奋可以体会到嘎羧怎样的心情?(亢奋就是特别兴奋的意思。说明非常想得到象鞍。)它非常希望得到象鞍,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嘎羧的理解来读一读这段话。生齐读这段话。
在见到象鞍后呢?指名读这两段句子。刚才她读得怎么样?
师:把它的焦躁转为安静的过程读得很好。嘎羧的心情大家体会到了,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嘎羧见到象鞍的心情?(“泪光闪闪”“久久地摩挲着”)
从“泪光闪闪”“久久地摩挲着”这些词语,你觉得嘎羧的内心是怎样的?(激动、对过去的留恋和回味。)可能想起了什么呢?(看到象鞍,表面上安静下来,内心却思潮起伏,他回想起曾经的战场,曾经的战友,是那样激动,留恋。)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注意读出嘎羧表面平静,内心却回味、激动的感情。
生齐读。
(二)重点句: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血迹斑斑,弹洞”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象鞍上的弹洞和血迹记录着嘎羧的光辉战绩,和他在战斗中的勇猛。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朗读:读出英武豪迈的气概。(板书:英武豪迈)
(三)重点句: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1.师引读:嘎羧要走了,人们是如此舍不得嘎羧: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村长来了,他在------(引读)嘎羧的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
老人和孩子来了,他们捧着-----(引读)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可是嘎羧什么也没有吃,只——(学生接读)
2.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呢?(村民十分爱嘎羧,嘎羧也很留念村民。从“泣不成声 ”这个词语可以读出村民们在这26年的光阴中对嘎羧十分的关心、照顾、很爱护它;从最后一个分句“绕着寨子走了三圈”体会到嘎羧是不愿意走的,非常留念这里,这里有它美好的回忆,村民十分爱它,它希望能够留在这里,不想离去。从“长了翅膀似的”说明了全村人知道嘎羧要走的消息,都很关注,都很担心,他们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都希望能见到嘎羧的最后一面,这里体现出人们非常关注这头战象,也体现出了人们对它的敬爱和尊敬。)
3.如果你就是在场的一个村民,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4.带着你的不舍之情 朗读这一段。
(四)重点句: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1.指名读,这个句段中有哪几个词最能让我们体会到嘎羧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呢?(“久久凝望”“亲了又亲” “震耳欲聋的吼叫”)
2.嘎羧久久凝望,它仿佛看到了什么?它对礁石亲了又亲是因为什么?嘎羧震耳欲聋的吼叫是在说什么?
3.课件出示补白(出示补白填空):
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又看到了();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嘎羧是在()。
[预设(学生可能的补白):嘎羧站在卵石上,仿佛留恋着这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它对礁石亲了又亲,好像在感谢那些救过它的人们;发出吼叫,似乎想说再见了,村民,我要去找我的战友!嘎羧站在卵石上,仿佛看到了与自己浴血搏杀的战友和四处逃窜的日寇;它对礁石亲了又亲,好像听到战友在战场上搏斗时的吼叫声;发出吼叫,似乎想说您好,我又回来了,战场!]
4.师:同学们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说明你们已经进入到嘎羧的内心世界,我也想象了当时那动人的情景,进行了填补想象,请你们与我一起合作朗读。(课件出示,配乐,师生一描一读预设如下。)
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一定又看到了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日军)。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那是嘎羧在深情地呼唤,诉说对战友的思念,也在告诉战友:我就来陪伴你们了!)。
5.男女生合作配乐朗读.6.师:同学们,你觉得嘎羧仅仅是一头战象吗?
(不!这是一位英雄!我觉得嘎羧是个令人敬佩的军人!他更是一位垂暮的军人!)7.让我们带着对嘎羧的敬意朗读这一段描写。(课件回到原文)
6.带着对战友的无限怀念,嘎羧离开了打洛江畔,还有让你感动的句子吗?
(五)重点段:(20.21)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
师:文中提到了几次怎样的“挖”?你从这些“挖”中体会到了什么?
(他快要死了,筋疲力尽,可是它为了和战友们躺在一起,它坚持着挖掘埋葬自己的坑。是对战友的思念和忠诚支撑着它在挖,体现了这位垂暮的战象对战友的忠诚和重情重义。)(板书:忠诚
重情重义)
(六)重点句“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1.这一句话是通过什么来描写嘎羧的?(动作和神态)这个句子你感受到嘎羧怎样?(善良 忠诚)
2.嘎羧睁大了眼睛凝望着天空,它在临死前可能在想些什么呢?你知道吗?
(我死不瞑目,想回到当年那浴血奋战的战场,杀死那些伤害它主人、朋友的敌人;我想 祖宗你不要怪我,我只是为了忠诚,我要和我的同伴、和我的主人躺在一起;我想永远注视着这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希望以后不要再有战争,人们生活和平友好。)
四、总结深化
1.嘎羧带着对战友的忠诚,它来到百象冢自掘坟墓,带着一丝遗憾,更带着对战友的忠诚,它死了──
2.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3.面对着此时此刻的嘎羧,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呢?(我认为嘎羧是一个英雄,它忠诚于它的战友,她爱它的战友,它憎恨日寇,我觉得它就是一个英雄,一个伟大而神圣的英雄;嘎羧它非常得忠诚而且英武豪迈,我们有些人是达不到的,它在我的心里就像一位伟大的英雄一样,我会永远记住它;嘎羧你是那么忠诚,那么英武豪迈,你是一位英雄,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嘎羧完全就像一个人一样,我们人类可能都做不到这些,所以我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眼来表达的。)
4.带着我们对嘎羧的崇敬,怀念以及深深的爱一起再来读一读最后一个部分。生齐读20-23自然段。
5.嘎羧走了,从垂暮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庄严归去,我们渐渐地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英雄!让我们永远铭记着嘎羧,永远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
战象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请用手中之笔去继续描绘这些动人的场面。
6.布置小练笔:(课件)嘎羧告别村寨,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场面都十分感人,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当时的内心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 最后一头战象 英武豪迈 忠诚 重情重义 作业布置: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教学反思:
第五篇:最后一头战象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在开篇的教学中利用微课导入介绍战象,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融入到文本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教学中首先引入了对课文的总体介绍,让学生从表达方法层次接触到一些常出现的名词。如:它是小说,是以时间为序,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开场,学生也许有些陌生,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必须让他们接触到这些,并慢慢地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
作为第一课时,学生有了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的基础,接着让六年级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以“文章写了嘎羧哪些事?”作为主线来以引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理清文章的条理。这些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在这节课上,通过直观的观看多媒体图片引发思考,让学生以默读、批注的方式进行分析课文,由表及里感受战象的内心情感。由于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的发言不太积极,课堂比较安静。即使如此,我仍不怕课堂寂寞,因为它背后的是学生的思考。
一、批注所带来的思维之美妙
课堂虽然不拒绝热闹,因为那是师生之间情感所碰撞出火花的绚烂;但它的另一面应该沉思默想,是学生思维与文本所摩擦的静态之美。因此,在理清文章层次之后,让学生“选择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反复阅读,然后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者读后的感受。”
……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重点语段,标示作者写作的角度,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谈自己的感受。这一个个带着不同理解的反馈交流,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走进战象的内心世界。读文章后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写出来,这样的批注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想象说话重塑感人时刻
交流自己读书所得,解决之前所提出的疑问之时就是学生们移情体验之时,学生们把自己当作战象,设身处地地想象战象要回象鞍的急切心情,想象它见到老朋友之时的激动及所引起的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多媒体展示说话的句式,通过想象说活,再一次把感情、激情点亮,把动物的忠诚,战士,英雄的气概诠释。本节课以“重披象鞍”“再回战场”这两个话题进行想象说话。
三、课堂艺术的遗憾
这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让学生静心地读书,让批注成为学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写作的基本知识”。但教师的预设滞后于真实的课堂。走进了课堂,老师的导学却让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毕竟课堂是有生命的,它并不完全由老师来掌控,其中的生成才是真正填充课堂的精华。每次老师的一个个框架式的预设都是骨架,是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才让整堂课充满灵气。这节课也是如此,老师的表现没有完成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想象中最精彩的情境没能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