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牛虻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5: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牛虻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牛虻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牛虻心得体会

读《牛虻》心得体会

二街小学 李金

牛虻(亚瑟·勃尔顿)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在革命斗争中学会了坚强,并支撑了他的事业。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艺术手段,通过跌宕有致的情节(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捕,最后被杀),鲜明生动地塑造了牛虻这个为意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难英勇牺牲的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了意大利爱国志士的刚毅精神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牛虻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刚出场19岁的亚瑟有点像十六世纪肖像画里的意大利小伙子。“ 从他那长长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娇小的手脚看,身体各个部位都显得过分精致,轮廓格外分明。”而经过革命锻炼之后的牛虻则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压垮的幽灵似的恐惧、虚幻世界里的幻像,都随产生他们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阳光芒四射,敌人出现在眼前,他便斗志激昂,再也无恐惧可言。” 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监狱执行死刑的士兵则是这样认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辩,他那无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气,曾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在他们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闪耀。”牛虻变得成熟了、坚强了,成为一个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

坚强的牛虻在牺牲前一夜给他深爱的人琼玛的遗书里这样写道:“ 我将怀着轻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好像一个小学生放假回家一样。我已经做了我应做的工作,这次死刑判决就是我忠于职守的证明。”

与牛虻关系密切,给他巨大影响的人是他的忏悔神父主教蒙太尼里(其实是他父亲)。主教蒙太尼里欺骗了牛虻,从而使牛虻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从此,牛虻开始恨蒙太尼里,“上帝是—一只泥巴做就的东西,我只需一锤就能够把它砸个粉碎;而你呢,却一直用谎言欺骗我。” 出走前牛虻这样说道。蒙太尼里影响了牛虻的一生。应该说,牛虻的死,他要负大部分的责任。

学会坚强,无论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难,向困难挑战——这是《牛虻》给我的启示。

第二篇:我读《牛虻》

我读《牛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牛虻》这本书中贯穿全文的两对矛盾纠葛,一对是亚瑟与蒙泰尼里神父之间的命运纠葛,另一对是亚瑟与琼玛以及她的情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整个故事基本上是按照这两条主线展开的,在我阅读完这个故事之后也正是这两对矛盾给予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引发了我对于人伦价值的思考。亚瑟充满坎坷的人生令人为之扼腕叹息,然而他在遭遇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坚定,更值得我们为之歌颂。

关键词:矛盾,情感纠葛,上帝,亲情,爱情

我读《牛虻》这本书,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用了一天的时间。尽管对于文中所谈论的某些宗教分歧,我并不十分理解也不感兴趣,但是贯穿其中的几对矛盾纠葛却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在本文中主要针对《牛虻》所叙述的亚瑟与蒙泰尼里神父和亚瑟与琼玛之间的矛盾纠葛,提出一些自己的感触与看法。

一、亚瑟与蒙泰尼里神父之间的命运纠葛

故事的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伯顿家中,尽管他的家庭关系并不和谐,但是至少他从来不必为了生计而发愁,此外,他还有着钟爱他的神父,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教导,因此,他曾经天真地以为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然而,事实并非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现实总是残酷的,名义上他是伯顿与后妻所生,但实际上却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饱受异母兄嫂的歧视,精神上很不愉快,但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亚瑟进入大学以后,比萨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神父常常给他讲解哲学,并且和他一起读书、学习,他们相互信任、尊重,亚瑟非常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在少年亚瑟的心目中,神父是一个近乎完美之人,他是当之无愧的耶稣传教士,是人类灵魂的拯救者。原本亚瑟的生活可以按照这样美好的轨迹继续下去,但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世真相彻底打消了他继续活在这个人生轨道上的希望,他渴望改变命运,渴望创造自己全新的人生。

亚瑟在17岁时,明白了上帝只不过是一尊用榔头就可以敲烂的泥塑,他最亲爱的Padre欺骗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亚瑟在苦难中成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憎恨那些虚伪的祷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

知道,无论如何,他还是爱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够在余生好好爱他,他就会满足,他就会得到幸福。但是蒙泰尼里没有这样做,他哭了,哭得很伤心,可是他的选择依然是上帝,只有上帝……

我为亚瑟感到心痛,他母亲的离去并未让蒙泰尼里神父从它所谓的上帝迷梦中清醒,亚瑟的“死亡”带给他的也只是内疚,甚至在面对重生的牛虻时他依然没有改变的勇气。作为一个耶稣基督徒,他是仁慈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是如此的残忍无情,他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是他亲手杀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儿子之间,毅然选择了虚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弃了自己那么可怜又那么需要爱的儿子。蒙泰尼里教父注定要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极端的后悔与自责,他注定要被自己的所作所为逼疯,最后,伟大的红衣主教还是精神错乱了,并死于心脏动脉瘤破裂,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没有因为他的忠诚而对他忠诚。

作为伟大的红衣主教,选择上帝是理所当然的,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注定是慈悲的,他注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忏悔,而他能做的,也仅仅是接受忏悔而已。他并不能为人们做什么,他不能,他救不了蒙泰尼里,更救不了亚瑟。可是蒙泰尼里不懂,一直都不懂,他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是多么的不公平,可是他却不了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里只有那个空洞的上帝。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一阵悲凉,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怎能如此脆弱,怎能如此禁不起考验?难道人在迷信某一对象达到一定境界之时,就真的会丧失最基本的人伦道德,就真的能够割舍人间亲情吗?假如真的是这样,那么那些被人迷信的对象,该是多么的可怕呀!放眼观看当今社会,我找不到能够让我产生乐观想法的理由,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诸如父母虐待子女、子女成家立业后将年迈的父母赶出家门等丑闻,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已是屡见不鲜。名利就如同一把枷锁,锁住了原本充满友爱的心,禁锢了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感情,贪婪的恶魔将人间的亲情吞噬的残破不堪,对此我的心中充满悲观与困惑,究竟人生在世什么东西才是值得追求的,什么东西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

二、亚瑟与琼玛及其“情敌”之间的情感纠葛

亚瑟与其家人之间的感情是冰冷的,对此他的心中十分苦闷,但值得庆幸的是他拥有琼玛的爱,这份爱弥补了他内心的空缺。与他一起长大的琼玛,不只是他生活中的良伴,后来还成为了与他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他一直幻想着与琼玛一

起为了革命事业并肩奋战的美好未来。然而一次被人诱骗的背叛与出卖,把他设想的如此美好的生活场景完全打碎。

牛虻深爱着琼玛,他无法忍受在革命事业中与他竞争的波拉,还来与他争夺琼玛的爱。当他发现琼玛与波拉相处的和谐愉快,并且得知波拉与琼玛在一起读书之后,就再也难以保持自己原本平和的心境了,最终妒火中烧,被感情冲昏了头脑。在假扮成新神甫的密探卡尔迪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由于一时激动泄露了革命的秘密,在无意之间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至于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出狱之后的亚瑟得知自己被这一阴谋利用后悔恨不已,而琼玛的一记耳光更是瞬间击碎了他所有的生活信念。

他为了摆脱过去的一切,毅然踏上了异国他乡之路。原本又瘦又小、长相俊美的他,在外漂泊期间,凭着顽强而又坚定的禁欲主义精神,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种种苦难,在十三年之后回到琼玛身边的时候俨然成为了瘸腿的“丑陋”之人,以至于连神父和琼玛都已认不出他就是原来的亚瑟。再次与琼玛相逢,他依然深爱着他,尽管有着热情奔放、美丽多情的吉普赛女郎绮达的陪伴,他的心里始终只有琼玛。

一直以来,琼玛都认为是自己的一记耳光害死了亚瑟,她一直为亚瑟的死而深深地自责,一直生活在回忆与痛苦之中,始终无法释然。马尔蒂尼一直陪伴在琼玛的身边,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着她,他不仅是琼玛志同道合的战友,更是最懂得琼玛的人,他一直默默的付出,等待着她的回心转意。牛虻的归来,让琼玛感到吃惊而又高兴,也让马尔蒂尼痛苦不堪。然而,就在她终于可以渐渐忘记自己曾经的错误时,在马尔蒂尼不得不做出让步,打算成全他们之时,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他们的面前,她又一次失去了他,彻底的失去了他。故事的末尾,琼玛抱着亚瑟留给她的信哭泣的如此伤心,只有马尔蒂尼能够抱慰琼玛,给予她活下去的勇气与依靠。

亚瑟与琼玛之间历久弥新、忠贞不渝的爱情,马尔蒂尼对琼玛默默付出、坚持等待的爱情,让我终于找到了人生中值得信赖的东西。从这个故事中,我所看到的是:亚瑟与蒙泰尼里主教之间的血缘关系,虽无法割舍、不可否认,但却抵不过一尊用榔头就可以敲烂的泥塑;亚瑟与琼玛之间的爱情,虽然没有如同血缘一般的关系作为根基,但却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依旧坚贞。对于这样的结论,我倍感困惑,一直以来我对亲情有着极大的信任与依赖,然而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却颠覆了我的信念,不过我至少明白在我和我的家人之间还没有出现像上帝这样的一个令人着迷的对象,还没有什么能够取代我们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三、结语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牛虻死得很艰难,因为给他行刑的士兵,都是那么爱戴他,他们拿枪的手在颤抖,他们的泪在脸上淌,可他们还是必须杀死他,那是工作与命令。在无数发子弹声后,牛虻还是死了,全身都中了弹,可是死得那么坚强,那么灿烂。在狱中给琼玛的最后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用牛虻自己的话说,他从死亡那里走来,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对朋友的坦诚、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投入、对死亡的蔑视,永远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个楷模。虽然生命已尽,但爱与希望永存!对于牛虻来说,他所面临问题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对权贵如饥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应该破除这层羊皮,直刺狼的心脏。牛虻是个强者,真正的强者!

牛虻从青涩的、充满激情的少年,逐渐转变为一个坚毅的、忠诚的革命者,其整个的人生蜕变过程对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不只是他个人人生理想的逐步转变、清晰、确定以及实践,不只是他与自己一直以来所信任的、热爱的神父之间的命运纠葛,也不只是他与琼玛及其所谓的“情敌”之间的情感纠葛,而且是牛虻果断的与昔日生活在安逸环境之中的亚瑟决裂,踏上了异国他乡之路,独自开创自己全新的命运,尽管他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诸多代价、遭受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但是他依然深爱着他的父亲和琼玛,依然对革命忠贞不渝,牛虻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令我为之赞叹!

【参考文献】

1.艾.丽.伏尼契著,庆学先译,牛虻,漓江出版社;

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年7月北京第一版,2007年8月

北京第一次印刷。

第三篇:读《牛虻》有感

读《牛虻》有感

含着热泪,我读完了《牛虻》,合了书本,我仿佛看到小说的主人公微笑着倒下,从加 入意大利青年党到走上成熟的革命道路以至最后牺牲的经过。这是一部以19世纪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的著名的长篇小说。

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情节:一是牛虻牺牲。牛虻在就义之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写信给琼玛,增大她和战友们与敌人坚决斗争,信末他引用了一首小诗“无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证明他至死都是个忠贞不渝的革命战斗。

另一个情节是牛虻在外流浪的经历。有次牛虻告诉战友,琼玛最初在年受到的残酷打击。他在小店里伙计被打成瘸子,他打成驼背,做马戏团小丑,受到观众的唾骂„„他经历的苦难,令琼玛听不下去了,禁不住问:“你为什么不自杀呢?”

是呀,自杀可以逃离这水深火热的一切,但牛虻选择了顽强的生存下去。在挫折面前,站起来的是强者,倒下去的将成为懦夫。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经经历挫折。司马迁遭受酷刑,忍受极大的痛苦,却留下了惊世之作—《史记》。奥斯特洛夫斯基左瘫痪的情况下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残疾的张海迪在自身的努力下成为女作家。

我想,要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又怎能不经历风风雨雨呢?但是,只有我们拥有牛虻勇于挑战命运、自强不息的精神,总会有迎来彩虹的一天。

第四篇:读《牛虻》有感

读《牛虻》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革命战士保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确如此,有的人即使生命短暂,但他的一生却不曾碌碌无为、庸俗愧疚,把自己献给了崇高的信仰。而牛虻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革命战士。

牛虻只是一个绰号,其实他真实的名字叫做亚瑟·勃尔顿。亚瑟的一生是坎坷的。在他还是青年的时候,他加入了意大利的地下革命中,忏悔时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神父,以为神父是神的儿子,是高尚的象征。最终,神父告发了亚瑟。亚瑟被捕入狱,其他革命同志也相继入狱。然而,他心里一直深爱的琼玛也因误会而离开了他,就连他最敬爱的神父也欺骗他。恍然大悟一切都是虚伪和欺骗,自己居然是神父的私生子。内心承受不了如此接踵而至的打击,于是他制造了跳海自杀的假象,偷渡到南美洲„

一个人在南美洲的日子是痛苦黑暗的。他被迫扮演弓腰瘸腿的小丑给别人丢杂物取笑,赌场里苟且生活时被赌徒打残了腿。年轻的心从来不认输,革命的信念也不曾消退。终于,十三年后,他凭借着犀利的文笔,以牛虻的身份重新站立起来。牛虻偶遇曾经心爱的琼玛,带领着革命战士一起策划着周密的起义。但是最终却因为突然而至的神父蒙太里尼,激动愤懑的心彻底的奔溃了。最后,起义失败牛虻也再次入狱。但是就算是在监狱里,他的战斗脚步同样没有停止。激动人心的演说感动了守卫的士兵,就连枪决的时候执行枪决的士兵都不忍开枪,纷纷把枪杆偏左,生怕是自己处死了最敬重的人。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得畅快又感动,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那一封写给琼玛的简端遗言。对于尚未成功的革命,牛虻对同志们寄语让留下来的人坚定不移的团结一致,给他们猛烈的打击,革命一定会取得伟大的成绩!而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牛虻说他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面去,好像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到家里一样。最后提及到牛虻一直不愿承认的过去,牛虻回忆了小时候那些有趣的故事,正如那首他和琼玛都记得的小诗一样:

无论我活着 还是死去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牛虻

就这样的一个简短的故事,却让我读后内心激昂。我时常在想,亚瑟面对敬爱的、喜欢的人的种种误会远逃南美,该是一种怎样的颓败?在南美,扮作小丑供人唾弃,一表人才最终成为口吃的瘸子,这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残酷?亚瑟,你到底是怎样蜕变,怎样完成这致命的打击的?

或许,这是你那坚定的信仰一直支持着你吧。遇到困难,我们会选择放弃,这是人生来就具有的选择最佳性,也是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失败者的原因,同样也是人类的惰性。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信仰,那我们就有了依靠的力量!或许,那种信仰是宗教、理想、爱情,甚至也可以只是一张照片,一句话,或者一个拥抱!

我们可以失去名誉,财富,但不能丢失我们的信仰!信仰是一个人最高的人生追求的保证!

空灵是一种美

——《雪国读后感》

还记得那句“凌晨四点钟,海棠花未眠”吗,那么玲珑剔透的句子像冰凉的泉水一样轻轻地在心里淌过,浑身都透着清冷幽凉。川端康成是一朵奇葩,开放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他用文字诠释了空灵的含义,深刻而动人,比如《雪国》。

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历尽了人世的沧桑和世态的炎凉,性格孤独沉静,冷漠寡言。它的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 和《招魂祭典一景》等,还蕴含着对下层妇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他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很重,逐渐脱离现实,以致原来残留于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不但未能减弱,而且有所发展。《雪国》这部名著,基本上可以说是他这种前后期思想变化的分水岭。在文中,川端康成以一种清冷的笔触描写了一段空灵的感情。小说的背景是远离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以那里的艺妓驹子与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感情发展过程和游览活动。作者的描写手法非常细腻优美,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都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作者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来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恍若置身景中。例如,“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等。

小说主人公岛村是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青年,但由于现实的无奈,他沦落为坐食祖产、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

他为了摆脱现实的压力,从东京来到多雪的上越温泉旅馆并在那里结识了年轻貌美、琴艺高超的驹子。虽然他们之间只是买卖关系,但是单纯天真的驹子却对岛村付出了真挚的感情。但岛村生活上的颓靡导致感情的漠然,在他眼里自己只是驹子的一个过客,他们不过是露水姻缘而已。单纯的驹子,没有对岛村要求很多,只是希望他会记得自己,一年来一次也行,甚至带着夫人来也可以,这样干净的思想令人为之动容。

作者并没有一路平淡的写下去,在岛村第二次去雪国的时候,看见了另外一个美貌质朴的女孩,叶子。彼时,叶子正在火车上精心照料一位男青年,行男。叶子闪烁的明眸,精致的容颜让岛村心动。在他眼里,叶子就像一只纯净的雪莲花一样绽放在这广袤的雪原上。但作者并未直接写出叶子的美,只是透过岛村的视角来展现她的美,这样空灵 的手法让人遐思不断。

岛村后来了解到叶子原是驹子三弦师傅家的人,行男是三弦师傅之子,而且听闻三弦师傅活着的时候曾有意叫驹子和行男订婚,驹子也是为给行男治病才当艺妓的。但驹子并不承认,而且对行男也毫无感情,甚至在行男死时也并未去看望。这样复杂的人物之间充满了爱与恨的交织,他们对现实的无奈,对生活的压抑都填充在这些凄苦美丽的感情里。虽然岛村对叶子很欣赏,但被现实冷却思维的他对于叶子的死也只是略表同情。

雪国的雪是天地间寒冷和美艳的精灵,而寒冷、美艳是川端康成精神世界的精灵。他用这么空灵幽深的意境勾勒出了驹子、叶子不同方面的纯净和悲情,这种空灵幻化成川端康成式的美,就像富士山之巅终年不化的雪。

“美,一旦在世界上表现出来,就绝不会泯灭。”《雪国》让空灵成为不朽的美丽,让哀而美变成可能。

《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幕渐渐降临,我站在这个物是人非的地方,我想起盖茨比,指给我看黛西家码头的绿光,他在这等了这么久,曾经的梦想是如此的触手可及,他紧紧地把她抓住。盖茨比相信绿光,相信久违的希望。希望整理我们越来越远,但这并不重要。明天我们将奔跑的更快,将我们的双臂伸得更远。终有一日,我们继续奋力航行,逆水行舟,被不断的推回,直到回到,往昔岁月。

——菲茨杰拉德

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卡拉韦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后来到美国纽约学习经营股票生意,并想以此发财。他住在长岛,与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为邻,并与之交上了朋友。盖茨比原名盖茨,和卡拉韦一样也来自中西部,他出身贫苦,但雄心勃勃,后因贩卖私酒而暴富。他经常在家举办大型豪华聚会,大宴宾客,以显示其阔绰,目的是为了吸引五年前的恋人黛西并赢回她的芳心。五年前在盖茨比服兵役时黛西曾是他的恋人,在盖茨比去海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利欲熏心嫁给了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然而物欲和肉欲的满足并没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与贫乏。在卡拉韦的帮助下,与盖茨比重逢后好像又旧情复燃。但黛西已不是原来的黛西,她不再是盖茨比想象中的纯情女孩,而是一个愚蠢、自私、庸俗、美丽的躯壳。盖茨比的美丽旧梦终于被打碎了,但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仍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以至遭遇了更加凄惨可悲的结局。后来黛西在一次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时轧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密谋并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导致死者的丈夫突然闯入盖茨比家中并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身亡,使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欢开头那句父亲的忠告: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喜欢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上彻夜不明的灯光,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那样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望。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汽车来到豪宅门口,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也喜欢书中的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只有在反复阅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书中的每个人不仅丰满、独立,而且在无形之中又被归拢在情节的网罗里,成为情节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结论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面前重新变成了不可名状的乏力与单调。在爱情面前,盖茨比永远是在等待,从他发现在码头尽头黛茜的倩影还有她身后的那盏绿色的灯开始,他就陷入了坚毅但痛苦的守望,虽然这种守望在许多时候对于看似很聪明的人来说,简直是愚不可及。当我们面对一个满眼只有金钱但却当着你的面柔情的说爱你的女孩该如何应对呢?更恐怖是,她并没有逢场作戏,她真诚的眼神让你无法回避你那什么也没有的钱包时候,也许我们抱以回应的只能是尴尬的猜测与沉默了。但盖茨比却坚定的意识到,她是爱他的,只是他没有钱。于是,盖茨比的悲剧也就此开始上演。

准确的说,我们应该讨厌的并不是那个物质主义女孩黛茜,与她对世态的冷漠与玩世不恭一起,她选择了生活的安逸与平淡,尽管她不一定是达到了她选择的初衷。有人说菲茨杰拉德向我们昭示了美国“爵士时代”充满泡沫般的浮华现实中的幻像,然而我却似乎只看到了盖茨比在他那盛大的派对中,在那绚烂灯火照耀下的觥筹交错中,在那无数富豪和耀眼明星互不相识的假惺惺的畅谈中,紧张的向着大海方向涌动与生命逆流反叛的冲动,一股永远等待的冲动,因为黛茜就在无视他已经飞黄腾达的岁月的不远的地方,与人谈论着在丈夫有了情人之后的关于把世界看穿的真理。每天,盖茨比都会在大海的边缘向着这种等待发抖,不管夜色有多么温柔,不管黛茜的身影离他多么的迫近,他能做的只是伴着他身后那闪耀的城堡式的豪宅,沉重的呼吸以及永恒的孤独。

最终,只有盖茨比唯一的朋友尼克理解了他的等待。也许,应该说菲茨杰拉德理解了人群中的等待。虽然菲茨杰拉德随后也把这种等待抛诸脑后,坠入不可遏制的失败中,他终究没有办法化解掉等待那难言的孤苦与焦虑。但当盖茨比荒唐的被手枪打死的一刻,他笔下的尼克伤感坐在了盖茨比无数次去过的海滩上缅怀着那个久远的,未知的世界。他理解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茜的码头后那奇妙的惊讶,也明白了盖茨比之后在蓝色草坪上等待黛茜靠岸的所有举动,更重要的是,在他无限的怅惘中,盖茨比的梦也已经飘散,在依稀的人声鼎沸的幻觉中,只有盖茨比消逝于这个混沌的世界,留下的是逆水行舟后的倒退,还有他镇定而紧张的等待爱情与梦幻的孩子一样的眼神。

这仅仅是一个梦碎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过是为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的熄灭铺垫的。那些逝去的艰难岁月,已经拥入他怀的恋人,以及被狠狠伤害的不甘心,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无愧于心,如此便好!

第五篇:读《牛虻》有感(范文模版)

坚持信仰 执着生活

--读《牛虻》

从单纯的少年到英勇的战士,从万念俱灰到重拾信仰,他经历了的是一次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读完《牛虻》,我总是忍不住会想,人到底要经历怎样的疼痛、经历多少次的悲欢离合才能真正做到坚贞不屈、无所畏惧?在那个社会阶级严重不平等的时代,亚瑟经历了众叛亲离以及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起起伏伏,锻炼成了钢铁般的战士,纵使敌人严刑拷打,用生命作威胁,他依旧岿然不动、尽情嘲笑敌人的软弱无能。亚瑟是一个缩影,一个代表,他所展现的,是我们在面对敌人的压迫进行反抗是的刚强意志、杀身成仁的信念以及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这也是我们无数共产主义战士在夺取革命胜利时候的精神风貌。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和平而又民主的年代,没有战火,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然而,这也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物质上的丰富没有带来精神上的提升,却似乎麻痹了人们的神经。党倡导的先辈们积淀下来的优良革命精神,都成了口号、形式,成了空谈,我们的年轻一代,可以随口背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等等,但没有几个人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真正含义,在面对危难时,能够循着先辈的精神足迹做事的人只是少数。现实带给人们的切肤之痛,没有激发出昂扬的斗志,却催生了无数的抱怨、不满。长此以往,结果只能是道德的沦丧、民族的灭亡。

丹麦哲学家郭尔凯戈尔说:“生命本身毫无意义,除非有了信仰”,或许这句话在今天的很多人看来完全是胡说八道,只有真正有信仰的人才能理解。世界固然太平,但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刻不在竞争着,我们依旧需要信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打拼出来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必须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新的舞台上谱写新的篇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新的财富,这是民族、是先辈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

有了信仰,才有坚持,才有不竭的动力去奋斗。“不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地飞来飞去的牛虻”,这是亚瑟的飞翔,亚瑟的信仰。我们的呢?

2011级工商管理韩永波学号:2011103357

下载读牛虻心得体会(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牛虻心得体会(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牛虻》有感

    读《牛虻》有感 有一个人,他坚强,他勇敢;有一个人,他睿智,他幽默;有一个人,他伟大,他无私…… 我怀着好奇的心理翻开了这本书,一打开,就有一股清人心脾的书香扑面而来。它打动着我,感染......

    作文 读《牛虻》有感

    在我的心目中,亲情是最纯洁的、最值得信赖的感情:悲伤时,它给你抚慰;恐惧时,它给你力量;失望时,它给你鼓励;危险时,它给你保护……所以,亲情是圣洁的,作文 读《牛虻》有感。可是,当我读......

    读《牛虻》后感(推荐5篇)

    故事背景:《牛虻》是爱尔兰的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所做的。它所发映的历史背景: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把意大利分成多个小国,一部分划入奥地利帝国,其他的小国也受到奥地利的......

    读《牛虻》有感(5篇材料)

    读《牛虻》有感读《牛虻》有感1看完小说《牛虻》,我真是情不自禁的流出了眼泪,在震撼中回顾了牛虻的一生。这时候眼前的景象,只能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无情的击打着礁石,并且伴着寒......

    学会坚强—读《牛虻》有感

    学会坚强——读《牛虻》有感 牛虻(亚瑟·勃尔顿)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在革命斗争中学会了坚强,并支撑了他的事业。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

    浅谈《牛虻》!范文

    浅谈《牛虻》英国女作家艾· 丽· 伏尼契的小说《牛虻》, 是一部影响巨大的优秀作品, 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奥列格这些无产阶级英雄都曾从中汲取教益和力量。《钢铁是怎......

    《牛虻》读书笔记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牛虻》读书笔记 牵着蜗牛散步 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强烈推荐我们看《牛虻》这本书,那时也就是走马观花的过一遍,并不理解那些文字的内涵,......

    牛虻读后感

    《牛虻》读后感“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的飞来飞去——牛 虻读完全篇,我不禁流了泪。刚19岁的亚瑟有点像十六世纪肖像画里面的意大利小伙子,从他那长长的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