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_1(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5: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_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_1》。

第一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_1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读书心得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教育,从让学生学会阅读开始

——读《致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相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偏科现象严重,在某些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上,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能掌握,仿佛连题意和最基础的概念都不能理解。几乎所有的老师花在这部分学生身上的时间,是其他学生的2、3倍还要多。这些问题也是从事工作以来困扰我的一些问题。带着满腔热情和真诚付出,希望能有所收获,但收效甚微,学生改变不大,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粗读了一遍苏的《给老师的建议》后,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科学的门,从心中生出许多关于教育教学的新想法,我想这些新想法将指引着我,一步步去追求真理,研究学生,研究教育。这本书让我真心感受到教育确实是一门科学,而不是多数人想象般简单、粗陋,整本书蕴含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哲学,但这本书又不是纯理论般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气儿,给了我们许多实践中的具体建议,非常细致和生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阅读”二字。

以下是“建议”中关于阅读对我教育方面的启发:

1、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第一套教学大纲,可以说是我们的教科书,这些知识是

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以书本为主”是相

符的,这些知识反映着本门学科的特点、重要的结论、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学生思维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第二套教学大纲,可以说是“关键知识”的智力背景。关键知识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而这些智力背景,是要靠阅读来

充实的,即通过阅读许多与关键知识相关的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发思考,唤醒学生心

中的那份求知欲,同时也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第一套教学

大纲与第二套教学大纲应持正比例关系。总之,我们通过让

学生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他才能真正有意义的掌握教材,如此一来,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现在学习和

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了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

2、通过阅读来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恐怕没有哪

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把他们的学习仅仅

局限于背诵教科书是非常有害的,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养成死

记硬背的习惯,更加迟钝和不愿思考。《给教师的建议》中

给我们的启示是:让这些学生去阅读吧,让他们的头脑中产

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

带着疑问去上课,去思考,让书籍去唤醒他们。当他们因为

阅读产生许多疑问来询问我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惊奇和赞叹

来回应他们,从而唤醒一个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3、靠阅读扩充知识

科学以以前从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的把日新月异的新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学校中,阅读科学书刊应成为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讲课时,应该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

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有些东西有意留下来不讲,这激

励着学生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他们一心想要了解那

知识,这也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学会阅读实在是太重要了,教育是

从让学生学会阅读开始。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尝试去做一下:

1、建立班级的小小图书馆,这些图书应当是由各学科

老师精心挑选的,是建立学生智力背景的富有启发性的优质

图书,也应该适当包括一些报刊杂志,让学生能时刻了解科

学的发展。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也应该有自己的小小藏

书库。这些书都应该放到学生和老师触手可及的地方,方便

随时进行阅读。

2、研究符合我们学生实际情况的、我们自己的第二套

教学大纲,以学科为分类,包括一些小册子、书籍、文章、图片和视频。

3、开设思维课程。

4、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

2014·2·12

第三篇: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岚水中学:贾玉洁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家长以及学生要求的好教师,成为我们急需解决而又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我深有感触。

第一,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就是说,教师要读书。把有感触的教育随笔或设计独特的教学案例多看几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摘录下来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历史老师那样“用终生的时间备课”用大约

15分钟的时间现场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课的老师入了迷,才能给学生的永远是新鲜的营养,这才是读书的关键---读以致用。

第二,做一名有人情味老师。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其次,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只要从言行上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的养成。正如文章中所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 一中精神”,只有把这种具有人情味的宽容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这是我从中体会到的。

第三,要学以致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里就为知识做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只有用才能体现学会,只有善用才显灵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谨记:"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的交流生动中,不断地活来。

第四,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对于学生的教育,除了平时的教育教学外,主要还是照顾后进生的成长,安慰、扶正他们幼小的心灵,不至于幼小的心灵变得枯萎和凋谢。他们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了一个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来。这时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细心、爱心、耐心感化他们,突破这一岗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所以我要在今后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生命质量,做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师。

第四篇:《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

之前细细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完此书,我觉得深受启发,收获良多,在书中他大家提倡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提倡教师和学生要多读书,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体会,可能还很不成熟,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可以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他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好像“什么都学得很差”。我一直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课文读熟,把生字都认会,要背的课文能默写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还是不能进步,学过的生字转眼就忘,读起课文疙疙瘩瘩,语句不通,更别说写好文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扼杀学生的脑细胞?至少我们的做法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乐趣。看来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为这些学困生打开另一道知识之门,也许他们会在这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需要读书,教师则更需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教给学生一本教科书,要结合现代生活信息诠释教材,以创新精神指导学生思维。哪怕是指导班级活动也要有新颖的形式、主题。“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的取得,无不需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地注入思想的大河。唯有自己的宽广才能培养他人的多才。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要永远保持活力,就得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学生、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从繁重的工作中抬起头来,其实阅读教育理论专著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如哲学一样,学懂了指导性的著作,有了深层的方法论的积累,很多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的进步源于读书,教师的幸福源于创造。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反思,并为自己的今后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自己的理论经验。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当然,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

师生共读书,用书本点亮知识的火焰,用书香浸润自己的人生,这正是与我们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这一思想相符合。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聆听良师的谆谆教诲,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更是如此,他像一位挚友,平易近人,娓娓道来,让我在“润物细无声”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以上谈到的仅仅是苏霍姆里斯基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其中还有更多的精华等待我去发掘、领悟。最后,让我用书中的一组词语结束今天的发言,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2

最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深受触动。《给教师的建议》不仅是一部教育理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会抱着电视看个没完没了,或闷头大睡,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教师不读书,就会越来越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静下来一想,觉得大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从教10于年来,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面对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经不够用了。那么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牢记大师的建议:书籍是教师的第一至爱。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

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能够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 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读《给教师建议》一书,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理论和精华只有细细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同时我将听从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读书将成为我心灵的自觉。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3

双手无所事事,也像不加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同样是有害的。

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体力劳动,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

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应该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孩子们就学习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对于少年的作业,我们要求尽量使用精确的工具,使他们的双手和手指做复杂的动作。用手工工具精细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软质金属,对于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4

慢慢品位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吸引着我,一句句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再次震撼着我,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深深地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从细小方面入手,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刺猬”。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数学课堂的大量观察、分析,得出有如下五种不同的学生。第一种是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任何应用题,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就举手要求回答。第二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他们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学生。第三种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有时解不出来。第四种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种、第三种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第五种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如何让这些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们“二十四字模式”提倡的“先学后教”、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就给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与舞台。第一种学生不仅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可以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条理思维、培养表达能力,发展情商。而对于第二、三类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知识也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对于第四、五类学生可能在别人的帮助下掌握了一部分知识,最起码这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全班的交流、老师的点拨,这些同学就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学交流,学生之间的差异会缩小许多,有效地降低了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失败感,能有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

除了这些里面还有很多的章节让我沉浸,其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我们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是啊,学生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思维水平也不一样,每个班难免会有后进生,但有时候家长、教师或者周围学生,会因为某个孩子的学业成绩,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压力。而大多数时候这种压力是对孩子不利的,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所以,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向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使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后进生因为教师或者家长侧面的表扬给他带来动力。这样在学习上或许他会融入集体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认真学习。想到这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于去发现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闪光点,那么以后,我要学会走近每一个孩子,更多的走近后进生,与他们真诚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颗爱去关心、包容、爱他们。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6

最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作为教育经典著作,这本书确实名副其实,阅读过后,感触颇多。作者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向广大教师提出了100条实用且有价值的建议。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实际事例,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整本书读起来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才行。在作者眼中,教师要想拥有更多的业余时间,不让备课、上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么就必须保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作为教师,其实是特别忙的,得面对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上课、备课等等。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教师只有通过阅读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宽广自己的视野,才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知识丰富了,备课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减少,而且自己的课堂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情感,那么自然就会有多余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了。书中提到的那位教龄三十年的历史老师,就可以体现通过阅读储备知识的重要性。她的公开课深深地吸引着每位听课老师,而她说自己的备课时间是终身,我想大概是因为终身都在储备自己所需的素养;她说本课题的准备时间是十五分钟,我想是因为厚实,所以一刻钟足以让她的经验和才华施展出来。我想成为这样的老师,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读书多了,才能自信,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传授知识。

不仅教师要多阅读,学生更是如此。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后进生更需要阅读的建议。我们教师一般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用在教材外,许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抓住课本,学好基础知识,不需要课外的拓展了,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愚钝的以为这是对的。但是通过费加的例子以及作者的建议,我明白了,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也就越多,那么他就更需要多读书。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作者就是通过给费加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有关于智力训练的书籍供她阅读,她最终从一名别人眼中的“笨”学生,变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成绩暂时不好的学生,我们教师不应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该对鼓励他们去读一些有助于提高的书籍,不要怕他们没时间吃透教材,因为他们读书不是浪费时间,而正是努力在提高自身对教材的理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想要学得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如果学生提不起劲,先不说教师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即使教师再精力充沛地上课,也只会是徒劳。所以教师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前我们就深知这样的道理,但是该如何做到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指导,总结下来,我觉得应该有这么几点。

首先,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对知识的兴趣、对所教学科的热爱。确实是这样,因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授者本身都没有高涨的热情,更别提会让接受者能喜欢了。

其次,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教学科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德才兼备的老师才是学生最喜爱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我就十分崇拜和尊敬有着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师,我的高中语文教师就是我所认为的具备这种素养的人,所以我当时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自己的语文成绩自然也就不错。推己及人,我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能够让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

最后一点,那就是教师要有积极的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要会教学,能够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最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一个老师能够让学生听得明白,知识掌握的轻松而又深刻,自然会得到学生的青睐。这也就回到上面所说的,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厚实自己,对所任教学科的知识必须全面深度地掌握,还要多学习教育学的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

我所任教的是思想品德,从自身来说,高中时期政治学科学得最好了,当初选择了这个专业,如今从事这样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是很满足的。所以我本身对学科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能够不让学生们失望,我觉得自己必须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掌握好教育教学的技巧,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许多理论的指导,100条建议,101次感悟,我所体会到的、学到的远远不是上面的这些而已。可以这么说,这是我成为教师的启蒙书,在思想上收到了这本书的很大帮助。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今后,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让它从行动上,也能帮助我完成从一个年轻教师向有着良好教育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的蜕变。在工作中,我也会不断再阅读本书,因为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我能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感悟到的会更多!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7

近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因为没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随意性很强,已历时半月余,仍未通览一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写点感想的文字。其实,写作读后感必须领会作品的精髓,断章取义是大忌。但为了不让瞬时的体会消逝,就暂且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给教师的建议 11》的主旨是“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在谈及怎样有效完成课堂作业的检查时,大师向我们介绍了经验,推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这种方法可以“把检查知识变成知识的积极运用”,教师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课堂作业可以这样检查,那么课外作业又该如何处理呢?联系实际,课外作业的检查大抵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揽型”。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采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学生的作业检查一遍。这些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着实让人佩服,实际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应也非常好。以作业检查为抓手,学生每天疲于应对班主任的检查,减少了违纪事件的发生;作业不敢马虎,学习成绩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严,家长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师“亲力亲为型”。负责任的科任教师知道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即使耽搁一些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要把学生作业认真检查,以查缺补漏、督促后进。这种方式也值得推崇,不过耗时耗力,效率存在问题。

三是班干部“分工协作型”。在教师的指导下,构筑作业检查网络: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学习小组组长--组员,分工协作,无缝对接。各科作业情况经班干部汇总,反馈于科任教师,对作业检查中的棘手问题,则反映到班主任处。这种方法现在应该是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主流。

四是“捆绑家长型”。也有不少教师采取此方法,家庭作业的检查有家长负责。孩子作业经家长检查后,签字确认。此种方法对教师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论依据。这样有利于家校联合,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

当然,以上四种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哪种方法最有效,这还要根据校情、学情而定。笔者认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种通病,那就是没能充分尊重课外作业的主体——学生,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信任每个孩子。

这个问题,深究起来,还是有些说头的。这就涉及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何在?课外作业实际上既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习结果的巩固;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是一种深化、一种提高;既是对情感的熏陶、态度的端正,又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而这些都离不开完成作业者的积极参与,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基于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呢?那就把作业检查权还给孩子吧。督促、指导孩子检查好自己的作业,长期坚持下去,让检查作业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应该大有裨益。

当然,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实际操作,还需要我们教育人不断探索。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8

前段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收益匪浅。以前在读大学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育理论,其中大部分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不好理解,自从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就像品了一壶好茶,交了一个好友,让我收获很大。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这样实用而中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慢慢品味着作者的精彩理论分析,也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着。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再加上层出不穷的各类活动,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布置班级环境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并且教师也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将过去,可收获却不大。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但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我不断的去体会着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它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领悟到自己要使劳动和创造的时间这条大河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学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平时看到那些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现在我才知道是优秀教师是时的点点积累,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而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自己必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只有坚持读书,才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厚积而薄发,工作起来才能轻松,时间也就宽松的许多。

二、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实效。

我们经常要反思,在付出的大量劳动中,哪些是有效劳动,哪些是无效劳动。我们每天在工作上要办的事情都很多,但是这些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我们不能也不必成为事务主义的俘虏,而被林林总总纷至沓来的杂事所左右,要深思熟虑,统一运筹,将头脑中想到的和上下左右所涉及到的工作都考虑一下后进行分类。这样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光阴不可倒转,时间不可再生,但是,时间的使用价值可以增加,我们只要改进工作与学习的方法,完善工作与学习的程序;掌握工作与学习的艺术;讲究时间的使用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干好干完更多的工作。这样就能为我们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此外,养成勤奋工作、勤奋学习的习惯,也能增加时间,再造时间。成绩=能力+勤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成绩与能力、勤奋均成正比。假如有两个能力相当的人,但其中一个勤奋的程度比另一个人大,由公式可知,前者的成绩比后者大。这就意味着,勤奋的人与不勤奋的人比,勤奋的人大幅度地增加了时间,再造了时间。

三、思想动机——学习的欲望决定时间的取舍。

我认为教师业余读书与否、学习与否,关键还是要有动机。在心理学上,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行动的动力,是各种行为的内驱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某种需要,才会产生相应的动机,从而才有相应的行动。教师学习的动机决定了时间的有无。往往,我们结束了学生的学习生涯后,都会渐渐地疏于学习。工作的头几年,也许还会雄心勃勃,勤读书(这里是指读专业方面的书),想在事业上早日立足,好好干一番,做出成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等过了几年,看看比自己年轻的大有人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也马马虎虎能过得去,又何必这么辛苦呢?于是,学习自然就慢慢放松。再过几年,家有了,孩子有了,啊!有什么比家和孩子重要,时间的杠杆很快就倾斜了,学习?哪还有时间呀?学习的动机消失了,需求消失了,哪还会有时间?有时间也都用于享受天伦之乐和朋友聚会了。

因此,我认为读书很重要的一点首先是树立学习的动机。如果教师连学习的欲望都没有,总是满足于现状,总是认为自己的一杯水足以应付小学的教学,不再思取更上一层楼,把现时的工作做得更好的话,又哪里会有时间去读书呢?动机决定一切,相信教师只要认识了读书的重要性,真的想把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自己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真的想上一堂成功的公开只用15分钟去准备就可以的话,那么学习的时间就无处不在了。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

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

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0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放在沙发上,每次坐下来就捧起它读上几页。从中学到的值得拿来用的很多,也有的建议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用的。但每次都会有所得。下面关于注意力的问题,怎样控制学生注意力,结合自己的做法谈一谈。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比较常用的措施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2

苏霍姆林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脉博。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分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任务。在论述教育时,既强调了教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证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3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儿童,儿童是经常变化的,永远是新的,因此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解决了很多之前的困惑。

一、观察

观察就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之母,观察力强的学生,绝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初中的数学学习更是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观察新知识的关键点,观察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观察公式的运用,观察知识运用的易错点等等,能认真观察的学生更能全面地理解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观察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从引导学生观察到学生能主动观察,这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复习

复习是学习之母,这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但在实际运用时,这位慈善的母亲却变成了狠毒的后娘。学生需要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所做过的事情,完成已经是个问题更不可能进行正常的脑力活动,本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却变成了学生的负担。复习应该符合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数学的复习可以通过布置习题来进行,学生通过解题,在思想上对多个知识进行复习,使得一个理论性结论跟另一个理论结论有关系、联系和“连接”,在知识的转化上产生飞跃,学生能从这些理论性结论中发现他过去未发现的的东西,从而使对结论的理解更加明确。同时还可以在课堂笔记的旁边留下空白,用红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这样,学生在翻阅课堂笔记时就可以复习这些内容,从而将这些知识深刻的记忆在头脑中。

三、阅读

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有时候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读教科书就行了,不用分散精力去读别的书。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见解。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片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对此我深有感触,我们也总是让成绩差的学生只看课本,这样或许只能让这些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学习上的“困难”。

四、关于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

教师只应在学校明智地、小心翼翼地使用“管人”这个工具,切不可把它带回家去,把握好身份,切记自己在家是孩子的父母;教师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地评论某些学生和教师,避免让孩子产生傲慢心理,从而对老师说话粗暴无礼;尽量不要把孩子编在自己的班里,这样可以让我们作为父母更亲近自己的孩子;每天要抽出一些时间高质量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陪他们聊天、读书、散步;培养自己的孩子具有爱劳动、爱读书、爱科学的好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更要取众家之所长,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教师之路越走越幸福,越走越精彩。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4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他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班级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虽然老师们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但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因为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备学生不够充分的备课,使我们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

所以,我们要在课前充分的备学生,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在课堂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不同难度的检测题目,课下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作业……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五篇:《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在老苏的第27条建议中又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可谈到阅读通常大家会想到语文中的阅读。在我们学校每天中午都安排专门的时间阅读课外书。而每逢星期一、三、五是由我负责上阅读课。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从学生的阅读中感到它的重要性,喜欢阅读的学生每次那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很专心投入。这些学生往往平时上课理解能力强、思维清晰,而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总是心不在焉的随手翻了几页眼睛就东张西望,寻找着什么新鲜的事儿,一本再好看的书拿在他们手中2——3分钟就解决了。这类学生很明显对阅读不感兴趣,没有养成静心看书的习惯,这样的学习对数学上的理解能力必然会造成影响,但或许有人会想:数学不就是数字之类的,那就错了。这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尤其重要。如:课中有这样一题,小明说:“我已经看了43页,还有37页没有看。小红说:“我已经看了28页,还有52页没有看。问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第一个问题学生可能难度不大,把43+37、28+52就能求出总和。而第二个问题求小明比小红多看了几页,个别学生思想上产生混淆思路。思路不清楚于是就产生了43—37、37+28等等不合理的算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这就产生与学生对题目阅读上没有理解透,应该把两人已看的页数43、28进行比较。再如:书上经常出题给我们3或4个条件,根据条件自由提问并解答。学生做此类题时,会出现把两个未知的项目进行比较,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阅读不只是语文的事,对数学同样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不但在于能挽救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因此,不管语数老师都要扎扎实实的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引导学生学看书,爱看书,看好书。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2

近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因为没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随意性很强,已历时半月余,仍未通览一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写点感想的文字。其实,写作读后感必须领会作品的精髓,断章取义是大忌。但为了不让瞬时的体会消逝,就暂且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给教师的建议 11》的主旨是“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在谈及怎样有效完成课堂作业的检查时,大师向我们介绍了经验,推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这种方法可以“把检查知识变成知识的积极运用”,教师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课堂作业可以这样检查,那么课外作业又该如何处理呢?联系实际,课外作业的检查大抵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揽型”。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采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学生的作业检查一遍。这些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着实让人佩服,实际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应也非常好。以作业检查为抓手,学生每天疲于应对班主任的检查,减少了违纪事件的发生;作业不敢马虎,学习成绩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严,家长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师“亲力亲为型”。负责任的科任教师知道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即使耽搁一些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要把学生作业认真检查,以查缺补漏、督促后进。这种方式也值得推崇,不过耗时耗力,效率存在问题。

三是班干部“分工协作型”。在教师的指导下,构筑作业检查网络: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学习小组组长--组员,分工协作,无缝对接。各科作业情况经班干部汇总,反馈于科任教师,对作业检查中的棘手问题,则反映到班主任处。这种方法现在应该是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主流。

四是“捆绑家长型”。也有不少教师采取此方法,家庭作业的检查有家长负责。孩子作业经家长检查后,签字确认。此种方法对教师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论依据。这样有利于家校联合,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

当然,以上四种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哪种方法最有效,这还要根据校情、学情而定。笔者认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种通病,那就是没能充分尊重课外作业的主体——学生,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信任每个孩子。

这个问题,深究起来,还是有些说头的。这就涉及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何在?课外作业实际上既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习结果的巩固;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是一种深化、一种提高;既是对情感的熏陶、态度的端正,又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而这些都离不开完成作业者的积极参与,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基于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呢?那就把作业检查权还给孩子吧。督促、指导孩子检查好自己的作业,长期坚持下去,让检查作业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应该大有裨益。

当然,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实际操作,还需要我们教育人不断探索。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3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4

近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惩戒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我班上的文同学平时属于活泼好动,管不住自己又经常会招惹别人的小孩,开学初期我就已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我抱着满腔热情试图感染他,改进他。然而收效甚微,他也时好时坏,犯错不断,我也曾想到过放弃他。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文同学他也想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也想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也确实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我如果一味地只盯着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任何优点,我只会越来越急躁,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慢慢地我放平心态,不再用惯用的口气和他说话,有时还会表扬他做的好的地方。对他的要求尽量细化,一小步一小步的来。平时有时间就和他谈心。是啊,只有真正走进他的心灵,才能触及到他,对他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才能让他慢慢地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学生想要改变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教师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5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十七和

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

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

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完成。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完成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6

教师,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对于新手上路的我,可以说经验匮乏,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别需要有一位资深的教师或是一本能解读心中困惑的百科全书做些指导。于是,想起了房山教委下发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兴致勃勃地拿起这本书,开始了我的研读,从中学到了许多,内心也得到了满足。

打开书的目录页,首先,开始品读增订版前言,从中印象最深的有这些句子:

1、从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天起,如果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你最需要的是支持。

2、任何教师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和基本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第一句话中,我体会到教学的意义。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学首先离不开学生的支持。

由于各个班级里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就要做出指正,这时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教学,不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要做到教书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时就需要领导的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具也极为丰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还需要社会的支持。仔细想想,教师要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真的最需要就是支持。

虽然,我只是一名顶岗实习教师,但我身上承担者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解读第二句,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因材施教,学生的成绩肯定会提高。当然,这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看完增订版前言,我感触就挺深的,觉得这本书真好!于是,我就继续读下去。

读完前言,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充满了激情。首先,前言部分讲到:教书育人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它需要我们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超群的能力。的确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做到以上要求,这也是对我自身的要求,使我有了方向。其次,在给新教师的部分,我明白到:作为一名新任教师,需要指导老师的指导,他们的指导是无比宝贵的,有了他们的指导,新任教师会少走弯路,才会较为快速的进步。当然,作为一名新任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与指导教师交流,虚心请教,态度端正。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别人塑造未来,教师的影响是永久且深远的。

进入正文部分,我学到了课堂管理、教学规划、实际授课指导、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行为、积极与和谐: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以及新增的7条建议。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一、关于课堂管理

1、学习到教师职业的特点:坚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坚持让学生认为他们每天都有所不同;坚持拒绝放弃任何人;坚持帮助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坚持良好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坚持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精神领袖;坚持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是成功的人。总之,坚持就是课堂管理的钥匙。

2、明白到教师要想积极地开展教学,就要讲到学生的心里去。首先就要让学生信任你,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们遨游四方。

3、确立规章和制度,当学生背离了约定的章程时,就要督促他们练习、练习、再练习。等等。

二、实际授课指导

1、人非圣闲,教师在不小心犯了错的时候,要及时改正错误。要做到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不应该一蹶不振,要勇敢地振奋你的精神。

2、要观摩其他教师的课或是多让指导教师听听自己的课,从中会受益颇多。

3、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切忌只讲不练、切记照本宣读、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习、多关注学生的优点、适当传授一些社交礼仪、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业适量、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总之一切教学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首先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天赋、技巧、优点和梦想。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2、教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要保持微笑。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更喜欢开开心心的教师,一个简单的微笑足以让你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3、教师要搭建成功的舞台,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督促他们前进,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他们就能做得到。

4、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要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四、新增的7条建议中

1、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建立了某个规范后,一定要坚持执行下去,只要你能让自己坚持下去,你就有机会掌握教师管理权。

2、从讲桌后面走出来,站在讲台上,你是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思想的源泉,走出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听讲意识,促进教学的展开。

3、乐观地教学,切记,学生需要的是积极的、有影响力的、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老师,他们更喜欢这样的老师,同时也更喜欢这样的老师讲的每一节课。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结束语部分。在结束语部分,明白了老师勤于探索和追求,就可以点亮孩子的灵魂,慢慢地,改变他们的世界,让孩子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教师要用爱心去感触每一个孩童,一直鼓励他们勇于攀登,耐心地给予他们你所拥有的一切,这样可以改变孩子的整个世界。

读完这本书,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所承担的职责,明白了教师力量的伟大,明白了教师职业神圣的内涵。除此之外,还体会到教师真正的意义。真是如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于新手上任的我,在这本书的带领下,我会快速成长,试图做一名合格、称职、优秀、受所有学生敬爱的老师。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学生,我会鼓足干劲、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天的教学。相信爱心+耐心+恒心=成功。教师职业,我来了!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7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是一本值得每位教师阅读和思考的好书。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为“教”和“学”提供了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老师提供了最实用而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教学技巧。其中有几条建议给我印象颇深。

一、善于“捕捉”学生的积极举动。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习惯地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像我们在批改作业中更关心学生的错误一样——要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对策,然后解决问题。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学生渴望得到我们的关注,不仅是学生,哪个人不希望被关注、被赏识呢?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他的行为举止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的私下、公开的表扬,他的心情不言成喻。

孩子对赏识有更强烈的渴望,一旦他们意识到乖一点就可以得到你的关注,就会自觉地乖起来。相反,你时刻只盯着他的错误行为,很可能他就会故意制造一点小麻烦来引起你的关注。

我们的心里要装着孩子,而不只是成绩、分数。真诚地与孩子相处,捕捉孩子的积极行为,然后给予肯定与表扬。杜绝虚伪、空泛的`拍马屁式的表扬,它们很快会被学生识破,教师会因此失去学生的尊重,然后对教师失去兴趣,包括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二、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书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若有心,学者必有益。作为一个教育者,只有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才会有花开的那一天。在每个班级中都有让人头疼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很多教师虽然没有放弃,但少了一份坚持,少了一份耐心,所以我们不要给孩子贴上“教不好”的标签,对孩子不应是一味地指责和埋怨,而应是关注的目光、宽容的态度、理解的眼神、尊重的语言、接纳的心态。在接纳孩子优点的同时,也要接纳孩子的缺点。用我们的爱去教育孩子,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他们,我们就能感觉到孩子的心。

三、跳出互相指责的怪圈。

每年,我们的课堂上都会迎来一批新学生,每次都会听到许多老师抱怨学生如何如何差,如何如何不如从前……尽管在来到我们的课堂之前,我们对他们以前的教育状况一无所知,但是我们要认为他们已经打下了一些基础,我们要帮助他们进一步地成长起来。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只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真正教好每一个学生,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充分发挥、挖掘他们每个人身上的潜能,而不是无止无休的抱怨。

这本书带给我许多教学上的建议,带给我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为我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门。我会好好运用这些建议,相信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对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更深刻的理解。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8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读这本书中总结出几个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三、赏识学生

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也使学生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9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中有一条“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让我印象深刻。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警醒。“千万别认为学生投资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师在四十分钟里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生命浪费。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

这段话打在我的心上,字字沉重,回想自己过去的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有些时候会在课堂上遗漏一些知识点,有时会由于表达上的不精准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有时候一堂课讲下来自己都觉得枯燥,可想而知学生的感受。但事后我都以自己是新老师,经验不足在所难免为借口来安慰自己,反正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慢慢磨练会好的。当看到这段话,我深深反省,这是多么不为学生负责的借口啊。我们常感叹青春易逝,常常会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而心中哽咽,那是一段多么美好有珍贵的时光啊,而对于这些正当年的孩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稍纵即逝,他们又有多少可以给我拿来挥霍啊?

所以,真的不能安于眼前,不思进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让自己成长。首先就要从课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称为“守财奴”,要从每一节课里榨出油来!其实这一点确实是老调重弹了:高效课堂。领导们、有经验教师们不止一次的在强调这一点,以前一直没有做深入的思考。看过这条建议后,我有意识的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理解后,我算是给自己拟定了新学期的努力方向:

1、高质量的备课。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重点难点有哪些,怎么突破,只有了然于胸,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效率自然高,也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同时,老师上课时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课时要调节好情绪。尽量做到上课铿锵有力,富有激情。

2、重视课堂信息反馈。如完成练习后巡视,查对学生做正确的比例有多少,同时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进行积极的教导,不放任学生长时间自由支配学习时间。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后再传授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下达具体的指令,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此外,明确教学目标、精选典型例题、语言简练、规范板书,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几点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做到,争取四十分钟能榨出油来。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0

走进《给教师的建议》,惊喜的发现,它犹如一杯好茶浓香四溢,回味无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是让人豁然开朗,受益无穷。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他的书中无处不体现出这样一种观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用无数教育实例告知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参加反法西斯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担任校长的同时,他还一直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并负责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和孩子泡在一起,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他甚至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了3700多位学生的成长历程。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针对着教师们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开启心智,让人有无尽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1

教师,一种很特殊的职业。说它特殊,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人。怎样做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给了我们答案。其中,书中对于课堂45分钟的表述堪称经典。

书中提到“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1)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作为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达到教学的最大化,实现高效课堂不过如此。一堂课,关键是确定好本节课的课堂目标,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完成问题生成单;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轮换代表发言,完成问题;接着集中师生智慧,进行问题拓展提升。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到拓展延伸,符合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知规律。

在高效课堂的进行中,我发现一些问题,觉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得以顺利地进行,班级人数不易过多,否则易流于形式,造成分组讨论乱哄哄的局面;学生学习水平差异不宜过大,否则差生愈差,听不懂课程讲解,优生愈强,只是学科带头人在唱独角戏,造成两极分化;这种课型也适合年龄大些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环节上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的模式,传统讲解,快乐教学,高效课堂,相互交叉借鉴,取长补短,摸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道路。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2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收获颇多。作为著名的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无一不再感动着我、召唤着我,让我思考我应该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如何教好每一名孩子……

其中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时,书中写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我在自己的区里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至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教师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学生通过读书扩充相关的知识,产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科的发展志向……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工作需要、能力需要、生活需要、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让我们所具备的知识,与要教给儿童的知识的比例为10:1,20:1,30:1,50:1,100:1……在教学中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把重点主要不是放在知识的教育上,而是放在孩子身上,去观察每一个孩子怎样学习,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遇到哪些障碍,如何引导孩子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关注教书,更关注在教书过程中给孩子以能力上的锻炼,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

读书,作为教师备课的关键能力,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片知识的海洋,让我们随处可以取水丰富我们的教育,滋养孩子的成长。

用一生备好每一节课,让读书成为自身的需要。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3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们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

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篇14

我最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以学生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我有几点体会。

一、 如何建立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他们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我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

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 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众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

位上。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四、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生在你的手下会越来越进步。 孙 艳 红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概念,让他所掌握的知识如中药铺中那一个个排放整齐而有序的药匣子,如何需要哪种“药材”,就会很快地抽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每一种知识所伸展的触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会很快地找到。“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下载《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_1(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_1(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1 《给教师的建议》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找到,于是到网上找了零零星星地一些资料,但也不是很完整,只是摘录了其中的一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模版)

    王小红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觉得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如他提到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4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一】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二十......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双庙职业中学丁云琳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它使我懂得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只是知识上的给予,更要是付出更多的热情,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篇【篇一】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毕竟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收获很大。现在,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收获很大。现在,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