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在《青春之歌》中,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调和恣肆的文字,通过对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发展,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林道静的成长史是一部由优美走向崇高壮美的成长史,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细致地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一个普通的小资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从不屈服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苦难历程”。
林道静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展现的,它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掩卷深思,当一个人的青春融汇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 的青春就不会远去,而这份事业也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们的生活时代和林道静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存条件都不同,我们和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时代使命。林道静们的使命是要为自由,为建立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她们的青春是战斗的青春,革命的青春。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唱出了那个时代的青春之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监狱人民警察的我们,要热爱党的监狱事业,热爱监狱人民警察这个神圣的岗位,为其奋斗终身;经得起辛劳,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在默默无闻中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是在新社会红旗下长大的青年,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亲爱的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让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在当前,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紧密结合监狱工作的实际,牢固树立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任劳任怨。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把“索取值”选择为最小,把“奉献值”选择为最大,忠实履行监狱人民警察的历史使命。
青春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自己生命的每个乐章,用青春昂扬的激情,谱写出不愧我们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第二篇:青春之歌 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翻开那泛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已是初冬,天气逐渐变凉,席慕容那泛着忧伤的字眼在心中游荡。对于一个长者来说,青春是奢侈的,在那布满纹路的脸上,青春给他们留下的,就是那些泛黄的回忆吧。对于我们来说,青春是满怀憧憬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是代里,我们享受着社会给予我们的一切权利以及给于我们的保护,我们快乐的长大,满怀希望的走向未来。但是,如今的幸福是怎样的来之不易,读了《青春之歌》我才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体会到了一代革命者的伟大与坚强。同样作为年轻人,他们是那样的一群热血青年,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求知的渴望,对于平等的渴望等等促使着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哪怕倾其所有,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
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爱国青年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进步,热情,勇敢,有理想,有抱负,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就思想的束缚,积极投身于无产姐姐的伟大革命中,为国家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正确的出路。
林道静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她有着钢铁一样的坚毅。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过的各种苦难,都变成了她今后坚定的信念。
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的她,过得并不幸福,她的父亲林伯唐是个蛮横的人,强行霸占她的母亲做姨太太,之后又把母亲逼死。林道静从小就像个小狗似的成长,高中毕业后,家里破产,继母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自己的摇钱树。但是从小倔强的她毅然的离开了家,在离家出走的初期,她的生活很凄惨,亲戚的冷漠,领导的欺骗,将林道静逼上绝路。但是在那生死一线的危机关头,于永泽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今后的命运。
当“九一八”的惨痛消息传来,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林道静的爱国情绪,作为小学教员的她,在课堂上把“九一八”的惨痛消息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向小学生们传授时,却遭到了于永泽的冷嘲热讽。林道静依然的辞去了自己的工作,登上了去往北平的火车,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在爱情与理想之间,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爱情抛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在爱情与国家前途之间,会有更多的人为了国家抛弃爱情。林道静可以归为后者,并不确切。在与于永泽的相处过程中,因为追求不同,理想不同,林道静选择了离开他,放弃自己的爱情。相信,这也是今后推动林道静前行的动力吧。
林红大姐说过:“竹签是竹子做的,而为人民革命的心却是用钢铁做,你们能摧毁我的身体,但是却摧毁不了我革命意志的心。”这句话让林道静震动的同时,也深深的打动了我,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精神,视死如归的精神,他,她,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的处在青春时期的年轻人啊!是啊,世界上最坚硬的是钢铁,比钢铁更坚硬的是人的意志。同样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由衷的感叹着自己的幸运,也深切的惋惜着那一代革命家的命运,我们生活在千千万万如卢嘉川、林红、江华、林道静等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没有外来压迫,没有硝烟的时代里,我们的幸福生活承载了太多的他们的不幸,承载了太多的青春美丽的容颜与爽朗的笑声。放眼当今,发展、和谐与稳定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社会的民主和开放,提供给我更多认识世界、了解生活的机会。我们成长在红旗下,生活在一片祥和美满之中,但是,当我们穿美丽的衣服,吃可口的佳肴,坐在明亮的教室,在爸妈面前撒娇的时候,又有几个想到了曾经奋不顾身的青春少年。
在我看来,中文系的学子们理应更加了解祖国的过去,更加深明大义,更有激情,但是,如今的90后们,大多还没有勇气承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就像是一只小鸟,享受着别人的保护。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我认为我认为,我们还得学会走路,不管走路的摇摇晃晃,还是大步流星,都得拥有丰富人生、饱满精神、确立信仰为前提。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认为,崇高的理想,是引领我们走进光明之路、创业之路、奉献之路、创新之路的耀眼灯塔。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不屈不饶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将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做一名有理想的大学生。
珍惜青春,奉献青春,唤一句青春,已苍老了容颜。
《青春之歌》读后感
10级汉语言文学1班
刘洋
01101100144
第三篇:《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热血
————《青春之歌》(杨沫)读后感2011、3、1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青春之歌》,我觉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她和余永泽在北京同居了,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来在大年三十白莉苹的公寓里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而道静在与卢嘉川也深深为他的品格、坚毅及胆识吸引并爱慕上了他。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在这之后,道静设法把卢嘉川留在她那的油印宣传品散发出去。半夜里贴在墙上,寄给许多中学、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她就这样散发了大部分。但是她因为遭到叛徒戴愉的出卖而被捕,并受到一直想要得到她的胡梦安的威胁。幸运的是,她得到了王教授夫妇和王晓燕及其同学们的帮助而逃了出来,在定县的完全小学校当起了小学教员。
在定县道静结识了江华,并和他探讨了许多问题。但在戴愉的陷害下,她和另一名教员赵毓青联合起来要打倒校长王彦文(晓燕的姑姑)和教员伍思田,却因此被政府捉拿,她不得不她的学生刘秀英的家里。在那与江华的姑母相遇,并听从安排去一个大地主家里做家教,因耳闻目睹了许多事让她真正感受到了阶级仇恨的滋味,也真正地、深深地恨起地主阶级和一切压迫阶级。在爆发麦收斗争后,她的身份暴露,于是她不得不回到北平。
但回去后不久她就被捕了,遭受了酷刑几乎死掉,但在狱友伟大的革命者林红的帮助和鼓励下,她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思想也得到了提升。一年后她出狱了,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派遣和刘大姐一起去机关工作,搞发行、联络。从刘大姐口中她知道了卢嘉川已经牺牲,她的心痛苦的燃烧起来了,她是多么想拿起枪来为他报仇,但刘大姐用她亲身经历教育了道静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拿枪,但是可以用笔、用思想、甚至用我们的洗衣板子——它也是武器——和敌人战斗。‛
之后,道静改名路芳,以巡视员的名义到北大工作。但是她最好的朋友王晓燕因为受到了戴愉的挑拨而认为她是革命的叛徒并受到国民党特务学生的利用而与道静作对,这让道静痛苦不堪。这时江华来了,告诉道静应该去北大学生组织里面看看,活动活动。后来道静拉着侯瑞——北大另一个党组织负责人去听了诸如世界语学会等学生社团的例会,看到了真正的群众的力量,决定积极发动群众,把党和群众的力量结合起来,再改选学生会,把班上的学生会一个个拿到手。于是,北大的工作迅速地开展了。这期间道静收获了和江华的爱情。后来晓燕发现了戴愉的真面目,痛苦自责,戴愉也被国民党特务杀死。
在道静等党的工作者的努力下,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之后的一星期内,党紧密地团结了各个学校涌现出来的大批积极分子,广大的爱国青年也纷纷奔到民族解放的战场上来。后来的‚十二十六‛爆发了规模更大的示威游行。无穷尽的人流,鲜艳夺目的旗帜,嘶哑而又悲壮的口号,继续沸腾在古老的故都街头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继续在不停地前进——不停地前进……
她就是这样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而小说也极富艺术特色,其结构严谨完整,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纭的生活场景都通过林道静等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予以贯穿,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小说的语言流畅简洁,真切自然,一气呵成,也富有感染力;在人物的塑造上,善于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十分细腻真实,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
看完小说后,我开始思索:一个人的青春应该怎样度过?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亡国危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时,青年人应该将一腔热血投入爱国救亡中,把青春奉献给伟大的祖国,不断奋斗找到国家的出路,而只有找到国家的出路后青年人才有出路。这让我想起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在国破家亡之时,只有个人的奋斗而不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最终只能走向穷途末路。而如今,祖国早已独立解放,并不断走向繁荣富强,那我们的青春应该怎样度过呢?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不论何时,少年都是国家的希望,而每个年轻人都担当起对祖国的责任。而青春,就应当是朝气蓬勃,热血沸腾,每个年轻人应让自己的青春充满热情,焕发活力,利用这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奋斗,完善自己,为着理想而努力,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毛泽东说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热血,沸腾起来吧。‚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精彩片段
*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了。
*这些话,不知怎的,好像甘雨落在干枯的禾苗上,她空虚的、窒息的心田立刻把它们吸收了。她心里开始激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
*那么,出路在哪儿?我想出路就在反抗,出路就在斗争,出路也就在把咱们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知识分子能有什么出路?今天,我们首先就要求得中华民族的解放,然后才有我们个人的出路和解放……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一种是悲观主义的理论——他们说中国已经无可救药。和的结果是亡国;战的结果也是亡国。不抵抗是亡国;抵抗也是亡国。既然都是亡国,那又何必抵抗呢。
‚一种是失败主义的理论——他们对于中国的胜利毫无信心。他们看中国的飞机大炮不如人,因此断定中国绝对无法取胜。他们看不见人民大众的力量,他们不知道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人。这一派人可以以胡适博士为代表。悲观主义者坦白地承认中国只有亡国;而胡适博士这一派还有一点骗人的幻想,胡适曾说过:‘华北停战虽不能使敌人将东北四省退出一寸一尺,至少也应该使他们不得在东四省以外多占一寸一尺的土地……’他这种自欺欺人的论调虽然彻底被事实粉碎了,但是他那种‘抵抗只有失败,不抵抗么,也许幸而生存’的理论还在廉价拍卖着。
‚第三种是投降主义的理论——这些人相信可以和帝国主义提携亲善,可以实行东亚民族的合作,干脆说吧,就是公开地卖国投降……‛
*‚我想,党的工作要是不和群众相结合,那就是没有根的草,不会有生命、有力量。可是群众运动要是不和党的领导相结合呢,那就是无头的鸟,永远不会搞出什么结果,永远不会找到正确的道路。‛
*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会顽强地抗战不息!
第四篇: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围绕在主人公林道静周围,又是一批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是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或是学生中的进步分子,也不乏泯灭爱国之心,保守反动,唯利是图的罪恶形象,青春之歌读后感。我们先来说说那些引领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并不断给她力量和帮助的人。卢嘉川,这位北大党员,学生中的领袖,可谓林道静的导师,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林卢二人在北戴河偶遇,共同抒发了彼此的爱国热情和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妥协政策的不满,惺惺相惜。一年后的年夜两人相遇于白莉苹家,卢嘉川为当时单纯懵懂的林道静讲解时局战况,并向她推荐了许多革命书籍,为痛苦中的林道静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大门,从此卢嘉川勇敢镇定机智的形象成为道静心中美好的向往,两人虽相处时间不长,但彼此的爱慕之情去远远超出了朝朝暮暮。卢嘉川有才学有胆略,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不灭的信仰和崇高的追求,在被捕之后,虽然饱受酷刑,甚至双腿都被老虎凳夹断,依然顽强不屈,并在狱中领导绝食运动,那年轻的生命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壮烈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林道静的成长与一年多的监狱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炼狱般的考验与折磨,促使道静完成了一次痛并快乐着的蜕变,她挺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思想上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用书中的话说是,反动派把我们抓来不是让我们蹲监狱,而是让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大学。狱友林红(化名郑瑾)像姐姐更像母亲一样慰藉了道静受伤的身体和不安的灵魂,每个黑暗的夜晚,每个让人辗转难眠的深夜,林红不顾多病的身体,向两位小妹妹(林道静和俞淑秀)讲述着革命的故事,她仿佛一盏明灯为林俞二人照亮了阴暗的牢房,更照亮了前方曲折坎坷的道路,让他们认清了现实,不对惨无人道的反动派抱有任何幻想。她,用年轻的生命,用依然滚烫的热血将中国革命的希望在那阴森腐臭的监牢中传递下去,自己却被深埋地下,去和她那分别四年同样坚毅的丈夫相会。又是一颗年轻却又明亮的星陨落,又是一首激昂嘹亮的青春之歌回荡在中华大地上。像卢嘉川,林红这样的人物还有许多,江华(真名李孟瑜),罗大方,徐辉,侯瑞等等,这些人都不是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当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他们放弃了几乎所有的一切,奋不顾身的投入的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上来,即使面对恐怖的白色威胁,面对着追杀与酷刑,他们都没有后退,将一切痛苦和血泪深埋心底,用最顽强最坚毅的一面与敌人对峙,看着他们那坚定不屈的眼神,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想到了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一句话:共产党员就是要能将刀子咽下去!正是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让一代代共产党员,前仆后继,最终战胜侵略者,迎来新中国的成立,读后感《青春之歌读后感》。那青春之歌和着义勇军进行曲显得更加浑厚动听,那青春的热血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更显耀眼夺目。于任何时代和历史时期一样,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有令人捶胸顿足的奸邪小人,《青春之歌》这部小说中,这种阻力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些阻力中,青年一代付出了血的代价,也换回了成长的经验。小说中的人物戴愉,原是一名与卢嘉川等人并肩作战的共产党员,再一次行动失败后,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利诱之下,他放弃了信仰,投向了权贵和银元的怀抱,帮助反动派破坏北平地区的中共党支部,残害往昔的战友同志,假以共产党的身份蛊惑单纯的学生,做尽丧尽天良的事,哄骗利用林道静的密友王晓燕单纯的爱情破坏北大内的学生活动,他早已将爱国之心抛之脑后,眼前闪烁的只有银元的辉光,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俨然退变成了一个反动派的走狗特务。事情败露以后,为了保全自己,居然萌生了暗害心爱之人王晓燕的卑鄙想法。这种人被利益和享乐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双眼,一失足,酿成千古之罪。书中的另一人物白莉苹虽不及戴愉,但也是人痛心惋惜,原本思想积极进步,关心国之伤痛民之疾苦的小白(朋友们的亲切称呼),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却迷恋上了奢华的生活,爱上了那些靡靡之音,自甘堕落,嫁给高官以求满足她的穷奢极欲,当林道静等人为中国革命艰苦奋斗着的时候她却浓妆艳抹出入豪华舞厅,攀龙附凤,巴结权贵,俨然一个平庸腐朽的小市民形象。本书中最狰狞丑陋的嘴脸非胡梦安莫属,此人曾贪图林道静的美色百般引诱均未能得逞,戴愉的叛党也是其得功劳,官至高位,只求以权谋私,鱼肉百姓。这位胡长官对待共产党和革命青年可也是绝不手软,用尽卑鄙无耻的手段残害革命同志。在道静坚决回绝了他无耻的要求后,胡梦安暴露出了残暴的本性,对林道静进行各种迫害,企图从她这里得到更多共产党的信息。胡梦安是那些灭绝人性,卖国求荣,只为自己不想国家的贪官污吏的典型代表,这样的人像一只只蛀虫一样,吸吮着残破江山的骨髓,这样的人怎不恨得人咬牙切齿,怎不遭到千万人民群众的反击。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嘹亮的歌,高声唱出青春的梦想;青春是一首歌,一首豪迈的歌,尽情唱出青春的斗志;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深情的歌,娓娓唱出青春的火热。《青春之歌》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将那段不应忘怀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斗争抒写豪情,那铿锵而激昂的文字唤起我们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读罢次数,有一种也想亲身试一试的感受,唤起了我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激情。勉励着我不断前行。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抬头看看窗外明媚的春光,聆听嫩枝上那清脆的鸟鸣,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安详,似乎这片安静的土地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那惨痛的经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胜利。当我们再次迷茫,再次彷徨,再次萌生放弃希望的想法,让青春之歌来唤起那封存的激情和活力!本书的确带给了我们无限的精神财富和无尽的动力,但我们也不能回避它带有的时代的局限性,创作于1958年的《青春之歌》全书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和年轻人的激情,但我们也看到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稍欠公正,带有政治的色彩,我们似乎可以依稀的感觉到文化大革命的即将到来。书中对于胡适的评价过于偏激,只看到了他保守落后的一面,而忽视了他给中国文化界带来的转机,书中把胡适也列入到反动的名单中,这实有不妥。然而,瑕不掩瑜,这部作者呕心沥血的作品在艺术成就和对青年人的影响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带着红色的回忆,金色的憧憬,让我们也唱响青春之歌,破茧成蝶,谱写绚丽的篇章。
第五篇: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当美好的青春置于黑暗阴沉的背景下时,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青春之歌》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作者杨沫以林道静,一位地主家庭出身的小姐,克服重重的苦难,挣脱精神的枷锁,最终成为一名勇敢坚强的共产党员为故事主线,描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抬头看看窗外明媚的春光,聆听嫩枝上那清脆的鸟鸣,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安详,似乎这片安静的土地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那惨痛的经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胜利。当我们陷入迷茫,陷入彷徨,萌生放弃希望的想法,让青春之歌来唤起那封存的激情和活力!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而现在的我们,到底还有多少“青春”可以被浪费?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应当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难道生命就真的这么脆弱吗?那又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觉醒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不会再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的感觉,但他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苍天”,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我们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那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而《青春之歌》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将那段不应忘怀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斗争抒写豪情,那铿锵而激昂的文字唤起我们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读罢次数,有一种也想亲身试一试的感受,唤起了我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激情。将会勉励着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