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信念的基石——读《红色家书》有感
理想信念的基石
——读《红色家书》有感
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从古至今它都是人们用来交流的重要工具,寄托着每个孤身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红色家书》记录了各种真、善、美的人物和感人事迹,表达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热烈情绪。家书里记载的主要是互报平安、家庭之间的点滴小事,其中穿插着写信人之间思想情感的变化,实实在在,触手可及。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让大家特别是广大基层党员懂得,不论他的岗位多么平凡,每一个牺牲的烈士都是共和国的基石,每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都是祖国建设这台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英雄不是高不可攀,榜样就在身边。
“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这句话出自教子篇中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的信函,不仅饱含了对女儿的关心,更提出了对她们这一代人的要求,要求她学习好科学知识,为建设全新的中国而努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用于此书的背景再贴切不过。从一封封浸透着历史沧桑的家书中,我们仿佛能够闻到各个时代的气息,感触到家书作者的心脏不停地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逝去的先烈是永生的。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有许多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救国的理想付出了鲜血和汗水,他们的价值观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从他们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想轨迹,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还有奋进前行的力量。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必须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既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也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以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实践了解实情,提高法律意识和工作办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更努力去做好劳动保障每一项工作,为推动社会保障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读《红色家书》有感: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
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
——读《红色家书》有感
石化码头公司 作者:李月
《红色家书》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和教子篇四个篇章,共收录了一百余封家书。
该书通过挖掘革命英烈及其家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既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又体现了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育。
“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作一个幸福无比的新国民。”在明志篇的第一封书信——李立三致父亲李昌圭的书信中,李立三用散文诗的书信方式表达了他对建设美好新世界的向往。
由于当时他和其他47名学生赴法国学习,也借此表达了改造旧中国的美好愿景。
“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这是正己篇中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的家书中的一句,家书写得条条深入人心,没有谈高深理论,却字字抓住人心,阐明了自身心性。信中通过对义子的各种提示,彰显何叔衡的务实和细心。
“只要我俩的心情紧紧地靠拢在一起,一切就没问题了……”这是亲情篇中左权致妻子刘志兰的一封家书,信中详尽叙述了对女儿的思念和对妻子学习生活上的关心,同时希望妻子作为共产党人要有求知欲和上进心。
“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这句话出自教子篇中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的信函,不仅饱含了对女儿的关心,更提出了对她们这一代人的要求,要求她学习好科学知识,为建设全新的中国而努力。
通过阅读,笔者被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和优良品德深深打动,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党人开拓进取、无畏无惧的精神,也深刻体会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担负着更大的责任,应承继和发扬老一辈的优秀传统和高尚风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
要夯实“学”的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通向胜利之门的钥匙。”“学习不是一时,而是一生的追求。”当下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八个明确”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只有理论知识扎实了,才能更好地用于指导实践。
要突出“干”的务实。
“只说不干嘴把式”,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而通过实践则能更好地促进学习,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实现理想,必须从头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实现“中国梦”靠的就是中国人民的实干精神,中华民族一贯以来就是勤劳的民族,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靠实干起家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要聚焦“新”的驱动。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甚至会停滞不前和倒退,历史的无数经验告诉我们技术创新、方法创新、体制创新必将会带来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畏首畏尾只会落后挨打。夯实信念基石,必须不断开拓新境界,夺取新胜利,不断增强政治自信。
“革命理想高于天”.毋庸置疑,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先辈遗志、凝聚圆梦力量,争取更大光荣,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三篇:读红色家书有感
思想汇报
“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要以百倍的勇气去抗争不幸”......当我在读《红色家书》时,总是让人心潮澎拜,那一篇篇红色家书,仿佛穿越历史的画面,呼啸而来。这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展示了几十年前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的不朽功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使牺牲自己,也毫不畏惧。读着红色家书,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种信仰,激励着我们前行。我想,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不断地回味入党誓词,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词,做一名为党尽忠,为人民尽责,为工作尽力的合格共产党员。
朱振汉(1932—1949),广东兴宁人。1948年参加游击队。大湖之战,报名参加决死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17岁。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
我最亲爱的妈妈,我这次写给你是最后的一封信,也是最后一次和你谈话,你儿子的死是光荣的,为了全中国的人民解放而死是最有价值的。妈!个人是没有两次死的,一个人一定有死,但有的死了是无声无息的,我想一个人生出来做什么呢?其最有价值的就是为了光荣的死,妈!你或许认为你的儿子大不孝了吧:其实你应该欢喜你有一个光荣的儿子,你辛苦抚育是有价值的,全中国的人民都忘不了你,好了,最后我希望你努力教育伟汉仔准备建设将来的新中国。并祝快乐!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信中英烈的形象栩栩如生,如此正气凛然、如此气壮山河,就是因为心中有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着英雄面对敌人的屠刀,依然有视死如归的气概。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认同,勇敢地踏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前进的道路依然曲折,困难重重。但是,在英烈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要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当前,我们要脚踏实地,结合公司战略、工厂目标以及宾馆实际,以务实的态度,学以致用,要勇于担当责任、开拓创新。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宾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等、靠、要”是不能改变现状的。要勇于突破“怕”的思维定式,在追求业绩上要有肝胆、敢担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另外,做事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自己要有“勇于担当往前冲”的精神,还要给身边的干部员工创造容错纠错的工作气氛和管理机制,使广大员工都能真正敢于担当、奋发作为。市场是创造出来的,要端正态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顺应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提升能力,拼争新市场。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要时刻用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廉政建设,清正廉洁,拒腐防变。坚持做到自重、自警、自律。坚持从小事做起,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但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同时带动单位集体,严守纪律底线,强化作风建设,确保一方平安和谐。才能无愧于党和群众的信任、无愧于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第四篇:读《红色家书》有感
读《红色家书》有感
有这样一封封家书,没有华丽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却震撼着我的心灵,它就是《红色家书》。红色家书精选了一百余封家书,时间跨度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些家书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向亲人诉说着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这些家书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是一部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革命的历史。
读完《红色家书》,我深深感触的家书作者们对父母、子女、家人、爱人的醇厚亲情,面对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毅然诀别地告别白发爹娘、娇妻幼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血脉亲情是永远无法舍弃的,于是我们就从这些家书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余生未报父母养育之恩,死又增父母西河之痛,罪孽深重,上通行天。然此时亦无可如何。望告父母,毋以为感,倘来生有缘,再报寸草。祖母八旬有余,风烛之年,尤不宜使有悲意。”这是熊亨瀚殉难前夕写给妻子的遗书,身为人子,却未能尽孝,只能寄希望于来生再报寸草心。
“因想到我走后你醒来,必要哭着喊妈妈了,一时心里难过,实在不忍别你而他游了。当时很想喊醒你再把你紧紧地抱一抱,又恐你起来哭着又跟我,那你的母亲心更疼烂,所以只得含泪在你肥胖的桃红色的小脸上轻轻地亲个长吻……”这是在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进步青年韩雅兰写给不满三岁孩子的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满的不舍与牵挂。
一封封家书感人肺腑,一句句宣言震撼心灵。品读《红色家书》不仅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也令我的党性修养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工作激情。共产党人是革命意志的继承者,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的重任。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热爱生活、懂得生活,追求和谐、健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要与时俱进,立足平凡岗位,争取做出不凡的事迹。
第五篇:读《红色家书》有感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红色家书》。我看到每封家书都充满了感情,我深深感触到了家书的作者们对于父母、子女、爱人、亲人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都是鲜活生动、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
在这些家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家书。它们涵盖了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日子。
这些家书的作者们,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相知的伴侣,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白发爹娘,告别娇妻幼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血脉亲情是永远无法舍弃的,共产党员也是有着铁骨柔情的血肉之躯,在他们满腔的革命豪情背后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于是,我们就从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其中最直击我心灵深处的是方志敏同志英勇就义前狱中所写《我们临时以前的话》。方志敏是江西省弋阳县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殉道者”。方志敏历经百战,打出了红红火火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他在1934年11月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时,遭国民党阻击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地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现在倍受欢迎的著作,次年,年仅36岁的他在南昌英勇就义。方志敏被捕后,蒋介石下达命令,不管用什么方法,尽量得让方志敏归顺国民党,敌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提审方志敏时说“方先生,告诉你一个特大喜讯,上面有指示,你依然做你的方主席,不过……不过你得在报纸上登上你脱离共产党的消息!”方志敏听后,怒火万丈,大声地说:“哼,想让我投降于国民党,做梦、做梦!你只能砍掉我的头,绝不能丝毫动摇我对共产党的信仰。”他对共产党的信仰永远是铁一般坚定的。其中有一段是话催人奋进,为之动容,填写了他用热血和忠诚走向了立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三部曲,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仰是贯穿其整个生命乐章不变的主旋律。
“在法西斯匪徒们拿枪向我们的头颅胸膛发射,或持刀向我们头上砍下之前,即在我们流血之前,我们将用最大的阶级愤怒,高呼下列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到卖国的国民党!红军最后胜利万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国际万岁!苏联万岁!
全世界无产阶级最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万岁!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胜利万岁!”
方志敏的一番话语,正气凛然,他时刻想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方志敏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品质,大智大勇、英勇无畏的高风亮节,怎能不让我们向他学习、向他敬礼、向他鞠躬、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爱岗敬业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戒骄戒躁,不断努力,在自己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严以律己,一如既往做好一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