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邹飞作攸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2 05:4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邝邹飞作攸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邝邹飞作攸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第一篇:邝邹飞作攸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邝邹飞作攸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2011-6-21 17:38:00

来源:攸州网

作者:邝邹飞

发表评论(0)推荐给好友 / 我要收藏

摘要:在举国上下喜迎建党90周年、讴歌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攸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国家的强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在此,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永葆先进!

勇立潮头 团结拼搏 努力开创福民强县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攸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共攸县县委书记 邝邹飞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建党90周年、讴歌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攸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国家的强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在此,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永葆先进!

中共攸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是我县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安排部署未来五年的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以及县纪委班子,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率领全县人民,勇立潮头、团结拼搏,努力开创福民强县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中共攸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过去五年卓有成效

2006年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围绕“建设经济强县、推进跨越发展”工作主题,紧扣“五年倍增、争创一流”奋斗目标,抢抓历史机遇,应对多重挑战,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五年来,紧扣第一要务,致力产业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174亿元,五年增长1.3倍,三次产业比由26.1:36.3:37.6调优到19.3:48.6:32.1。财政收入2010年达到13亿元,五年增长2.7倍,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五年提高2.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十强,中部百强县排名第42位。“三百兴工”工程取得显著进展,煤电一体化、干法水泥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一批过亿元项目在攸州工业园安家,煤矿数量由224家整合到97家、产能上升到650万吨,兴办烟花鞭炮企业41家,酒埠江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景区,湘东大市场被评为全国诚信经营示范市场,“攸县麻鸭”、“攸县豆腐”进入中国地理注册标志,农业专业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明显提升。今年,世界著名华商机构组织联合推评我县为中国200个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之

一、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之一。

五年来,实施城镇带动,致力全民创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上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三创四化”和“洁净攸县”大行动,统筹推进城市提质战和新农村建设,开工建设了醴茶高速、衡炎高速、S315、攸安连接线、网朱公路、洣江风光带、文化广场、内环路、迎宾大道、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造福于民的重点工程、交通项目和公共设施,实践探索了农村卫生“四分”模式管理机制,持续实施了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乡规划更加科学、建设更具品位、管理不断提升。五年来,全县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30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6%,成功创建全国平安畅通县、省级卫生县城。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现场会在我县隆重召开,《人民日报》以“攸县村庄变身大花园”为题对我县新农村建设予以推介。

五年来,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惠民富民,群众生活切实改善。大力兴办惠民实事,统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连续两届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数字电视”覆盖城乡,乡村大舞台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健康生活、生活健康”成为一种文明风尚。城乡就业稳定增长,“五大保险”提标扩面,医疗保险实现全民覆盖,“阳光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持续有力,3830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住房、汽车、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309元、9045元,五年实现翻番;银行储蓄余额达到90亿元,五年增长1.7倍。

五年来,注重管理创新,致力平安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理论宣讲、经典诵读和文明创建活动,“十大观念”、攸县精神、村规民约、市民公约、孝老爱亲成为全县人民新的精神坐标和行为规范,党风政风行风民风持续向好转变。研究制定预安销号、绩酬挂钩等“9+2”规范性文件,着力加强县、乡政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县乡财税管理、城镇管理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有力提升了基础管理、优化了发展环境。高度重视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矿山安全投入超过10亿元,安全事故总量连年下降,食品药品监管经验在全省推广。高度重视民意诉求和社会防控,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较好化解,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力遏制,刑事发案率持续下降,社会治安平稳可控,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被评为全国司法调解先进县。

五年来,突出党的建设,致力作风改进,执政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总结提炼了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三十条”,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有新提高。积极稳妥做好乡村区划调整、村级定期联合办公和“五基”规范化建设,探索推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六个一”活动,党的组织和队伍建设有新加强。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实绩为重的用人导向,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新成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力开展作风建设,严格干部教育管理,严查违法乱纪行为,切实匡正了作风、创树了形象。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县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职能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县政协维护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的优势日益增强;县人武部团结和带领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和驻攸官兵支持参与地方建设;各级各部门许多工作争创了全国和省市一流,老龄老干、档案史志、工青妇、工商联、文联、残联、科协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呈现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新局面。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发展持续加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生民利显著改善、班子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换观念,才能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观念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发展,发展变化的“总钥匙”是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全县上下以“教”促“变”、边“干”边“变”,以观念的大转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这种观念的变化已逐步积累成为软实力,将对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产生积极影响,比任何物质财富的增加更为宝贵。善管理,才能增效益。“没有落后的国家、民族、社会和民众,只有落后的政府及其管理。”在发展深刻转型、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的创新和精进,重视制度的落实和监督,重视文明素养的提升和养成,重视执行力、公信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今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对我县的大力推介,就是对基层创新管理的积极倡导。讲团结,才能聚合力。团结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和谐之基。只要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业。过去我们能够克服和战胜种种困难,取得科学发展的阶段胜利,关键是全县上下在县委的领导下,目标一致,同力同心。重民生,才能得民心。只有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导向,把依靠群众作为最根本的工作方法,在决策中充分尊重民意,在投入上更加倾注民生,我们的决策才能得到全县人民的真心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抓队伍,才是抓根本。事业兴衰,关键在人。近年来,我们始终不渝地加强班子建设、推进组织建设,在繁重的工作和实践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真抓实干、敬业奉献、任劳任怨、勇创一流的“推土机”式的优秀干部。这既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

五年成绩的取得,是在中央、省、市正确领导下,历届县委肩负重托、励精图治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县人民、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十届县委,向所有关心支持攸县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和工业不强的问题比较明显,改善民生、安全维稳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仍然艰巨,思想观念、队伍建设和工作作风还有差距。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下大力气切实加以解决。

二、把握时代脉搏,未来五年使命光荣

今后五年,是我县推进科学跨越、全面建设小康、决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从发展环境看,我们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经济复苏形势曲折向好;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全省“四化两型”、“扩权强县”战略深入实施。我们完全可以抓住机遇,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发展规律看,我们进入了提速的轨道。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标志着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周期来临,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将达到50%以上。从我县当前的主要经济指标和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大投入、大建设的发展态势来看,我们步入了这个快速期,迎来了跨越新阶段。从发展基础看,我们积聚了跨越的能量。通过多年努力,探索了适合县情的发展路子,描绘了“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引进了一批影响长远的重大项目,交通瓶颈有效破解,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干部群众精神振奋,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力支持,这些都为我们科学跨越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发展来势看,我们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按照“十二五”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抓起步、抓实施,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继续保持高基数高增长,煤电一体化、干法水泥、桐坝电站、醴茶高速、东城新区等重点工程高效推进,湘化机成功重组。既实现了开局之年的良好开局,更昭示着福民强县的光明前景。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未来几年国家下调经济增长预期速度,“银根”、“地根”逐步紧缩,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宏观经济放缓初现端倪。加上区域竞争强者恒强、快者愈快,拼抢资金、拼抢项目、拼抢人才、比拼管理更加激烈,推进科学跨越的难度势必加大。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的来说,这五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稍有迟疑或懈怠,就可能错失良机、陷入被动;牢牢把握机遇,就一定能加快转型、科学跨越。为此,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围绕“五年倍增、福民强县”主题,突出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深入持久打好城镇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大力实施科教先导、产业兴县、城镇带动、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努力建设智慧攸县、实力攸县、魅力攸县、幸福攸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任务是,实施“三四五六”工程,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实现“五年倍增”目标。“三四五六”,即坚定不移争创一流中等城市、一流县级工业园区、一流旅游风景区三个“一流”;千方百计引进和建设煤电一体化、株化集团搬迁、抽水蓄能、酒埠江旅游风景区四个以上百亿产业项目;创优环境招引五家以上世界500强、全国500强或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者;齐心协力打造建设能源供应、烟花鞭炮、化工机械制造、旅游休闲、绿色农产品供应和湘东南、赣西北现代物流六大产业基地。“十件民生实事”,即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强住房保障力度、推进农村基础建设、深化宜居环境创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十件实事,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五年倍增”,即到2015年,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GDP年均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

“五年倍增、福民强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全县79万人民的意愿。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把握时代脉搏,担当历史使命,发扬攸县精神,增强必胜信心,把攸县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突出产业攻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发展的支撑、转型的关键。未来五年,我们要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把产业转型作为县域转型的战略基础,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初步构建符合“两型”要求、具有攸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战略性突破。新型工业化是福民强县的重要支撑。要以无功即是过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集中更多精力谋工业、抓工业,力争“三百兴工”工程全面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全县工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要加快打造实力园区。坚持实施园区攻坚战,使园区经济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攸州工业园要突出综合性、科技性、生态性特色,围绕“设施功能基本完善、服务管理基本理顺、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目标,持续加大基础投入,坚持引优扶强汰劣,不断提升园区开发和管理水平;网岭循环经济园要在确保环保和品位的前提下,完成煤电一体化、干法水泥等龙头项目建设,着力对接争取中盐株化、株冶集团产业升级转移,尽早启动20平方公里循环产业园建设;火车南站片区要构建物流和来料加工园区,从而在全县形成“一体两翼”的工业园区格局。要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坚持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政策,力促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工业园区集聚,推动产业协作配套、前后延伸、循环利用,培育壮大烟花鞭炮、综合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推动矿山企业整合组建集团公司,力争形成3—5个集中度高、关联度紧、核心竞争力强的百亿产值产业集群,基本奠定立县产业雏形。要加快发展现代企业。坚持“招大商、选好商”理念,瞄准全球、全国500强或上市公司战略投资者,全力推介和招引一批现代产业项目。坚持“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理念,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人才引进、信贷融资、企业孵化的政策服务体系,持续深入实施“51151”工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真正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作用强、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战略性提升。农业现代化是福民强县的重要基础。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要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抓住国家大兴农田水利的有利时机,统筹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抓好桐坝电站、城市防洪堤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基本消除农村干旱死角。要积极建设阳升观水库等一批利县利民、长远受益的大中型水利设施,大幅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要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坚持按照“三权分离、四位一体”的方式推进耕地林地流转,吸引资本、技术、管理要素流向农业。培育壮大一批农民专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村,促使“小产品”更好地打入“大市场”。切实加大招商争项、科技攻关和加工转化力度,深度开发“攸县油茶”、“攸县麻鸭”、“攸县豆腐”等优势产品,大力推进农产品创品牌、进超市、惠民生工程。要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基本建成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组建村镇银行,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形成服务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发展新局面。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战略性集聚。现代服务业是福民强县的重要载体。今后五年,要围绕做精特色旅游、做旺区域商贸、做活现代物流,突出打造“三个中心”:打造一流旅游休闲中心。重点是以酒埠江旅游区为平台,深入打好旅游升温战,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一流旅游目的地。要依托“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品牌,全力引入战略投资者,按照一流标准,加快保护性开发,加强统筹性建设,打造十大标志性景观。要特别注重保护景区生态环境,融入地方人文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切实加强景区乡村、镇区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力争使旅游业五年内成长为全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优雅商贸物流中心。重点是以湘东大市场为龙头,以湘东汽贸城、农机机电城、建材装饰城、家居展示城和商业步行街为重点,加快商贸中心、专业市场、特色街区的培育和提质,加强业态和特色经营管理,打造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市场体系;抓好南站片区为龙头的物流配送或储运中心建设,培育发展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多快好省、便捷有序的大流通体系。打造高效商务会展中心。重点是围绕抢占区域现代服务业制高点,大力发展金融、中介、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和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围绕旅游、汽车、家具、美食和房产等特色,积极创办一批品牌节会、品牌展会;围绕产业集聚,积极探索攸县商会、商场超市、劳务品牌与县内产业关联融合,发挥“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的更大效应。

四、深化城镇带动,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全新格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福民强县的强劲动力。要坚持城镇带动和城乡统筹,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区域协调、效益明显、保障有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着力建设区域性城市。城市发展是福民强县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以城市提质战为抓手,以“三创四化”为载体,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文明水准和对外形象,加快构建湘东南、赣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始终按照“两江四岸、一城四区”和“40平方公里、40万人口”“一流中等城市”的目标要求进行规划和布局,推进建设和管理,力求每一项建设、每一处建筑都符合“一流”标准、彰显人文特色、体现品位档次。要坚持高质量建设。按照“西提东拓、南联北扩”的思路,统筹推进东城新区、南站片区开发,完成市民服务中心、火车南站、桐坝电站、城市防洪堤、文化园等重点工程建设。按照“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的要求,推进新一轮老城区改造,启动城区直饮水工程,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舒适度。按照优先开发、特色立镇的方向,致力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发挥城镇的带动辐射作用。要坚持高能效管理。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设立城区街道办事处,完善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城市数字化管理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法制化、信息化、网格化和精细化水平,基本形成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物业化服务、标准化考核的良性机制。要坚持高水平经营。按照“大胆贷、小心用、出效益、出精品”的方针,做活土地经营文章,做实资产融资平台,最大限度盘活城市资产存量,提升城市价值,加快城市发展,真正实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

着力打造公园式乡村。乡村建设是福民强县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村容环境整洁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目标,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乡村品位和宜居指数的不断提升。注重规划提升。进一步抓实村庄规划的编制、完善和实施,统筹安排乡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奖励激励和执法检查力度,有力推进新型农民小区和特色村庄建设。加强基础建设。力争五年内实现所有乡镇通自来水,积极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力争三年内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新型农村电网;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让更多群众用上清洁能源;统筹抓好通信网络建设,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全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持久开展城乡卫生整洁行动,大力推进“三清四改”、“灭四害”下乡进村,积极开展“五小行业”整治,全面形成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抓实域内重金属污染治理、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攸河、沙河流域治理,严格实施耕地保护,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和“三边”造林,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公园式乡村。

着力构建便捷式交通。未来五年,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让城乡群众出行更便捷、更经济、更安全。要加快打通高速动脉。全面完成醴茶高速、衡茶吉铁路、旅游环线、S315改造攸县段项目,启动建设长株攸一级公路,积极争取湘东铁路醴茶段电气化改造、朱亭至莲花高速公路项目,基本形成“四纵六横二环”的公路架构,有力打造攸县到周边地区一小时交通运输通勤圈。要全面提质乡村公路。优化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全面打通村际断头路,加快农村客货站场、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争取用五年时间完成新一轮乡村公路升级改造,切实提高乡村道路通达和管护水平。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坚持“公交优先”方针,大力发展“绿色公交、文明公交”,加快构筑以公交客运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现代城市交通服务网络,推进城市公交向县城周边延伸覆盖,全面加强城市道路和停车站场建设,着力解决“出行难”、“行车难”、“停车难”问题。

着力实现最大化保障。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为重点,加快构建惠及全县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使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三年普及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乡镇公办幼儿园,切实抓好城区公办中小学校建设,有效解决城区“大班额”、农村“师资弱”等问题,着力打造“教育强县”;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认真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统筹抓好九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使群众少生病、看病更方便、治病更节省。大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的支持扶助体系,努力让就业更充分、创业更便利。加快推进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普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五大保险”覆盖面,提升“全民社保”、“全民医保”和全民健康水平。全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抓好城镇廉租房和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力争三年内基本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抓好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完成新一轮敬老院改造。抓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提高特困救助、扶贫解困和慈善事业水平,着力实现兼顾城乡、惠及全民的最大化保障。

五、勇于创新管理,不断夯实文明和谐的社会基础

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攸县,对于抢抓战略机遇、推进福民强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今时代,发展方式深刻转型,使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物质条件大幅改善,使得群众精神需求更加旺盛;通讯网络加快普及,使得社会形态更为开放多元,这些都对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央已经将社会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勇于创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夯实文明和谐的社会基础。

要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民主法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将充分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紧密结合,才能在公平正义、生动活泼的环境下实现高效管理、科学发展。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和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促使各级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要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行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执行力。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工作,凝聚各方智慧和合力。要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要高度重视发挥工青妇、工商联、老龄老干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正确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要全力确保公共安全。幸福感的第一要义是安全感,安全稳定始终是社会管理的重点、民生福祉的源泉。要着力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城乡一体化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重点领域安全投入,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救援、疫病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和服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人民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依法及时处理群众诉求。要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健全完善并向乡村延伸人防、物防、技防一体化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整治“黄毒赌”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要强力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础,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要切实加强机制制度完善和落实,营造有制度可依、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的管理环境,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以预安销号、定期述职、绩酬挂钩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权责明晰、执行有力、考核严格、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以村级定期联合办公为重点,健全完善县、乡、村(居)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打造宣传教化、便民服务、调处纠份、村(居)务管理的综合平台,及时化解基层矛盾,为民排忧解难。要以“9+2”规范性文件为重点,严格依法加强人、财、物、事的精细管理、阳光操作,切实规范部门职权、市场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着力营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发展环境。

要深入推进文明教化。通过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更好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思想基础。要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全面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民俗传习馆、剧院、电影院、文体中心和村级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四馆两院两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生活、生活健康”群众文体活动,严格规范网吧管理,使群众更好地享受文化生活、接受文化熏陶。要强力推进文明教化。持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抓好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三十条”、攸县精神、村规民约、市民公约、国学经典的学习践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和发扬新时期攸县儿女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推进礼仪规范。以文明行为礼仪为重点,广泛开展文明礼仪示范规范活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礼仪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商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养成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的良好习惯,营造文明赢得尊重、礼让从我做起的社会风尚,积极塑造文明礼仪之县。

六、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构筑福民强县的坚强保障

福民强县,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手段,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实现福民强县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滞。勇立潮头,福民强县,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转变观念、凝聚共识。要倡导科学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进一步增强用促进观念和作风转变“三十条”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措施和体制机制更加符合科学发展和攸县实际,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要树立全球眼光。坚持跳出攸县谋发展、尚勤敢超创一流,坚定不移地用全省、全国、全球一流的标准来推进攸县的工作,加快攸县的建设,努力实现攸县的发展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同步。要勇于改革创新。坚决破除“坐井观天”、小富即安、畏首畏尾的保守观念,敢于负债搞建设、敢于让利促开放、敢于放权活体制、敢于创新谋发展、敢于大胆用干部,真正做到快干不争论、多干不议论、实践作结论,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福民强县进程。

狠抓队伍管理不放松。福民强县,最紧缺的是人才队伍,最紧迫的是能力提升。要加强教育培训。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扎实开展大规模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干部学历教育,切实加大岗位专业知识培训,整体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现代素质,特别是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能力。要加强招才引智。惟有人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更加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尽一切可能为各类优秀人才到攸县创业提供便利,大力引进高素质、紧缺型人才,努力营造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满活力的选人环境。要加强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按照“三个不吃亏”、“三有”和“三从”的原则,不断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大轮岗交流、公开选拔和结构优化力度,让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挑重担、当先锋,使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投身福民强县的火热实践。

加强组织建设不懈怠。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是推进福民强县的推动者、实践者。要按照“五基”的要求,全面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花大力气解决好部分基层组织个体年龄老化、知识贫乏和集体软弱涣散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巩固并村成果,建立健全支村两委组织、群团组织以及协会组织。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扩建任务。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进一步抓好非公经济、专业组织和流动人口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要增添组织活力。积极选拔一批“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班子,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把村级班子打造成为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着力发展优秀年轻党员和妇女党员,积极做好“两新”组织党员发展工作,切实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全面推行党务公开,着力构建民主开放的党务工作新机制,让基层组织在监督下运行、在阳光下壮大。要加强组织关爱。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矛盾,担负繁重任务,为改革发展稳定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多关心、多体谅、多支持基层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优秀村(居)干部考录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力度,加大村(居)干部离退养老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基层组织的困难问题,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感受到党的关怀。

突出改进作风不动摇。作风是体现党风政风的“镜子”、引领社会风气的“旗帜”。要始终坚持为民造福的宗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努力创造对得起人民、无愧于历史、经得起检验的政绩。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积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福民强县的坚强领导力量。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决杜绝浪费奢靡之风,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关系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上,用在关乎群众利益的民生实事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着力反腐倡廉不手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深化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拒腐防变能力和廉政自觉意识。要加强监督,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严厉惩治,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查处决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做到有贪必反、有腐必惩。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全身心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带头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一身正气、一心为公。

同志们,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肩负的使命伟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锐意创新、狠抓落实,为开创福民强县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常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常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2011年09月01日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美好常州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范燕青在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五年来的工作和体会.....................................................................................2

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6

(一)加快产业升级......................................................................................6

(二)建设创新强市......................................................................................7

(三)大力改善民生......................................................................................8

(四)塑造精品城市......................................................................................9

(五)统筹城乡发展....................................................................................10

(六)推进生态文明....................................................................................10

(七)打造文化名城....................................................................................11

(八)创新社会管理....................................................................................12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3

(一)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凝聚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13

(二)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党内民主健康有序发展........................14

(三)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引领发展的中流砥柱....................14

(四)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创先争优的坚强基础................15

(五)着力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6

(六)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17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六个注重”,全面推进“第二个率先”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选举产生中共常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代表,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美好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常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一、五年来的工作和体会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奋勇前进的五年,是全市广大企业家奋力拼搏的五年,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奋发有为的五年,也是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围绕“两个率先”总目标,全力推进“五大建设”,圆满完成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我们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集聚人才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基础坚实,形成特色鲜明的“常州模式”,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全面启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我们全力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以铁的决心、铁的法规、铁的纪律修复生态、改善环境,建成国家园林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老小区改造、公园绿地建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申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我们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首创国内有影响的“道德讲堂”,连续获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精神,承办了江苏历史上最精彩、最圆满、最成功、最难忘、最和谐的省运会,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大为增强,常州形象和市民素养全面提升。

我们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抓好“三农”工作不放松,水稻单产连续八年全省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我们全力推进富裕常州建设,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慈善救助、公园敞开、公交优先、住房保障、交通畅通、城市长效管理等民生事业亮点频现、享誉全国,跨入全国相对富裕市(地级)前十强。

“五大建设”深入人心、“五大建设”成果丰硕,为“十二五”转型升级、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财政总收入84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8倍和3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1.4%,比五年前提高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名列全省前茅。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谱写了常州发展史上新的篇章。我们坚持不懈抓好以下重点:

致力于抓投入、调结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以优化结构、注重实效为导向,促进有效投入持续增加。从“加快有效投入年”到“创新发展提高年”,年年有重点,年年有主题。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12亿元,是“十五”的3.3倍,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入大幅增加,支持企业技改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75亿元。对接央企和引进跨国公司取得重大突破,五年引进超亿美元重点项目34个,实际到账外资100亿美元,是“十五”的4.7倍。销售收入超百亿工业企业由“十五”期末的1家增加到9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由8家增加到35家。上市企业由11家增加到30家;私营企业突破7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6万户,从业人员突破150万人,个私经济注册资本突破1900亿元。

致力于快创新、促转型,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着力推进“一核八园”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三级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增加,科教城集聚研发机构、创新企业478家,创新人才9200名;全市孵化器面积338万平方米;企业“两站三中心”50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7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32.1%,比“十五”期末提高7.8个百分点。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三年累计引进海外人才1800多人,创业团队300个,其中12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84人为省“双创人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3%。

致力于兴“三农”、增收益,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双百万亩”工程,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成高效农业99万亩和高标准农田93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4%和4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市农业产业化园区面积达12万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达57.4%和31%。加快推进“三集中”和农村土地整治,积极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完成土地整理16万亩。所有村实现“三清一绿”,50%以上村完成“五化三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活动成效明显,深受老区人民欢迎。

致力于办实事、惠民生,发展成果百姓共享。千方百计推动创业、扩大就业、促进增收,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6269元和12637元,均为“十五”期末的1.8倍。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三大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大幅提升;创新住房保障模式,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89万平方米,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创新慈善募捐方式,基金总量突破1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5万余人次;创新公交优先理念,建成快速公交系统,公交出行率从9%提高到26%;创新公园绿地建管机制,扩建、新建公园绿地39个,累计达64个,全部免费开放。积极实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惠民工程,市级财政对社会事业五年投入达466.8亿元,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致力于拓骨架、建生态,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大力开展城乡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快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城乡基础设施五年投入1200多亿元,建成新运河、高架路、高铁站、新机场、客运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奥体中心、大剧院、规划馆、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体设施;坚强电网建设投入86亿元;城市防洪大包围圈基本建成;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104平方公里扩展到153平方公里。实施数字城管长效考评,城管水平和市容市貌“双提升”,保持“全国交通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投入35亿元治理、保护和开发西太湖;入太湖河道水质稳定达标,“清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新增绿地1万多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削减,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致力于转职能、勤服务,发展环境更趋优化。在全省率先推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四位一体的“政风热线”模式,受理各类投诉和咨询3万多件,积极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在全省首创“三合一”网络平台,推进6179项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强化行政行为全程监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度达91%;全力营造创新创业最优环境,能放宽的最大限度放宽,能让利的最大限度让利。对人才、资源、资金、信息流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五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27万增加到37万;上市公司募集境内外资金16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0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19.7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4倍和2.9倍。

致力于固根本、重和谐,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建网络”,扎实推进平安常州建设,突出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落实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不断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历史性问题。着力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探索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机制。有序推进法治常州建设,“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安全感持续攀升,两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和全国人防建设先进城市。

致力于强队伍、提素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精心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重要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广泛开展“理论慧民”工程,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1900多期,培训干部30多万人次。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推公选、公开选拔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全省首创干部选拔任用优选模型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深化农村“双学”、“双带”活动,集中培训1053个村党组织书记,基本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100%,新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积极稳妥推进党内民主,圆满完成辖市区、镇党委换届工作,村、社区党组织换届普遍推行公推直选;扎实开展党务公开工作,党员主体权利得到进一步落实。完善对县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监督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从政行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着力构建教育范围广、预防能力强、查处效果好的惩防体系。

同志们!五年来,在常州这片热土上,全市人民和共产党员共同洒下了辛勤劳动的汗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共同体会了创业的艰辛,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全市人民以及所有支持、关心常州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的显著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一些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必须始终坚持:

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全市上下始终高扬“创新、发展、提高”主旋律,把创新贯穿于发展理念、重大决策和工作措施之中。推进产业创新,以行政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强大创新合力,全面振兴五大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扬民营企业众多之长,补科 教资源稀缺之短,探索创新产学研合作五大机制,吸引、整合国内外科教资源到常州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集聚未来几十年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推进服务创新,通过服务理念、服务方法、服务环节的持续创新,让创新创业者办事更方便、让企业得到政策支持更实在。社会凝聚力增强、常州竞争力增强的事实说明,只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才能为常州率先发展和转型升级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发展。在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千家万户。坚持广泛听取民意,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各项民生事业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实践证明,只有时刻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把群众当亲人,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万众一心、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城乡一体、促进统筹发展。坚持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抓手。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新格局;统筹空间布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统筹公共服务,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常州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证明,只要城乡资源有序流动、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城乡文明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就有强大的动力。

提升能力、注重创优发展。市委始终倡导“三个一流”和“四个脱胎换骨”理念,突出提高能力、素质、水平,营造清明的政务环境,努力提供阳光透明的管理、高效顺畅的审批和细致专业的服务;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全力打造人民群众和客商、企业最有好感的城市;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力弘扬“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常州精神。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加快了资金、项目、人才、科研机构等资源的集聚。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谋长远、打基础,持之以恒提升能力、优化环境,集聚更多发展要素,才能实现创优发展、高端发展、低成本发展。

总揽全局、推动合力发展。市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各负其责,开展工作,广泛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群团组织积极性。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各级干部奋发有为、努力干事,广大企业矢志创新、竞相发展,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同甘共苦,全市上下心齐劲足、团结和谐,共同创造了不少新亮点、新业绩。实践证明,只有全市人民同心同德、风雨同舟,才能不断创造科学发展新的辉煌。

我们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新发展带来新要求,新形势伴随新矛盾,新竞争又显新差距,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自身特定的问题、矛盾、困难,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很长时间在某些环节上停滞不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发展质量的压力、保持发展速度的压力、创新社会管理的压力、巩固生态文明的压力、提升能力素质的压力更显突出。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不大,对经济支撑不够有力;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提高,“一核八园”推 进速度不快,加快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开放型经济的结构亟待优化、水平有待提高,各类开发区的竞争力不强;社会管理创新任务繁重,基层干部普遍感到办事财力不足,调节手段不够;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水平、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党的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和加强。对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进提高。

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后五年,是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的理念;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始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坚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的理念。全面贯彻“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争当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

面对发展形势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确立好发展目标的新内涵、新要求。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新要求,全面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推进八大重点,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们要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新内涵,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巩固提升常州在苏南第一方阵的地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000亿元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700亿元,五年有效投入在加快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5%左右,利用外资结构更优、质量更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大幅提升,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0元以上。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刚性,任务繁重。全市上下要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魄力、更足的干劲,全面推进八大重点。

(一)加快产业升级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突出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坚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开发园区配套 建设,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实现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集聚程度明显提升,确保服务业投资增长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长、增速高于GDP增速,确保服务业占比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合理规划、培育特色、错位发展,形成以创意产业基地为龙头的支柱产业,确保超过500亿元规模。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打造十大拳头产品和十大亮点工程,建成旅游强市,增加值实现翻番,占GDP的比重超过7%。壮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政策资源,加大有效投入力度,加快实施一批牵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确保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太阳能、先进装备等千亿级产业群。推动新兴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打造一批有主导产品、有创新能力、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园区,积极培育天合太阳城、武进LED等园区的新兴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升级。围绕农业现代化要求,按照“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一批生态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响具有常州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到50%以上,促进农业向高效型、生态型、品牌型、外向型和安全型转变。扩大开放加速产业升级。坚持以“高端化、高新化、优质化”为引资方向,突出招商选资和产业链招商,进一步扩大项目规模、优化外资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出质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外资项目。营造引进境外各类投资基金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境外上市,拓展引资领域。坚持以培育自主品牌、壮大龙头企业、做强出口基地、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的对接,集中力量攻坚突破,争取每年有2-3个超5亿美元重大项目落地。提升园区支撑产业升级。以“集聚、集约、创新、生态”为目标,把着力点放在功能创新、特色开发、环境优化和竞争力提升上,突出强化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产业配套和创新服务等功能建设,围绕“大力度建设、大项目带动、大企业支撑、大产业集聚”等重点工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形成几个全国一流的招商引智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全面推进开发园区创新创优、争先进位,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各新增百亿企业5家,力争500亿企业各1家,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其他开发区各培育50亿企业3家、10亿企业30家和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二)建设创新强市

积极准备,抢抓正在谋划的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机遇,把常州建设成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最强、各类成果转化能力最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能力最强的创新强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占GDP比重超3%,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年均增长50%以上。全力推进“一核八园”建设。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气魄、更多的投入,把科教城打造成为引领全市创新发展的大平台。完善“六大中心”功能,重点建设江南现代工业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集聚更多科教资源,转化更多科研成果,进一步放大科教城创新 之核作用。推动“八园”特色产业爆发式增长,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产业和产品。“一核八园”高新技术产业销售突破3000亿元,税收达到100亿元,新增超10亿元规模企业和超2亿元成长型企业各100家,形成1-2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兴产业集群。深化产学研合作五大机制。在培育创新土壤、创新生态、创新文化、创新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集聚和管理资源的能力。探索筛选培育机制,聚焦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合作项目,筛选一批又一批实用成果在常州率先产业化;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完善鼓励扶持政策,实现产学研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探索长效合作机制,按照自愿互利、职责明确、产权清晰的原则,组建一批创新联盟,鼓励产学研的长期性、战略性合作;探索中介服务机制,围绕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咨询服务、科技金融等中介机构,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探索诚信管理机制,强化商业道德自律和法律法规约束,让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让各类人才体现智慧价值,让更多成果体现市场价值,切实增强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和竞争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新增各类孵化器、加速器500万平方米,提升现有500家、再新增300家企业“两站三中心”。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密集区共建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引导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创新型企业,重点培育支持100家科技创新领航企业和100家科技创业先锋企业。发展壮大天使基金、创投风投和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探索股权与知识产权质押,加快推进科技银行和科技保险业务建设,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每年扶持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确保上市企业累计达到80家,力争100家。强化人才引领支撑。打造最优环境,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优秀人才。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努力使我市成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首选地区。优化人才结构,着重培养引进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科技企业家,以及金融服务、资本运作、创意产业等高端人才;加大人才投入,确保资金到位、服务到位、支持到位,用好各级财政对人才发展的专项投入,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人才资源开发经费。5年引进500个海归创业团队,5000名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形成5万名创投风投、中介服务和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累计达到50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技术专业人才总量。

在强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型政府建设。

(三)大力改善民生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教育各类群体,在利益多元中共同顾全大局,让大家一起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围绕提前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深入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重点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积极拓宽创业、就业、社保、投资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不断提升保障水平。采取扎实措施,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衔接 和可持续性,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城乡医疗保障、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困难群众经济救助、需要司法救助的全覆盖,多元化的城乡老年事业全覆盖,政府购买岗位特殊人群就业全覆盖。不断完善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城乡医保体系。稳步提高养老保险水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养老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各种类型的养老需求。加快推进住房保障,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危旧房改造。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办园体制;发展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同等同质;支持常州大学和各高校优质发展,推进国家高职教育试验区建设。合理规划、搬迁扩建常州工学院,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内涵。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优先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统筹防病治病体系建设,突出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重点加强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加快社区全科医生的配置步伐;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第一人民医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医疗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快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幸福家庭建设。统筹抓好公交惠民、畅通利民、和谐安民、社区服务、扶贫帮困、社会救助等工作,全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水平。

(四)塑造精品城市

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大气魄、大手笔、高强度、高水平打造“整洁文明、功能完善、出行通畅、环境友好、生态一流”的现代化精品城市。优化空间布局。持续推进南北建新、三城融合,东西协调、开发东部。中心城区以彰显现代都市风貌和城市历史文化为目标,建设古运河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等特色功能板块,成为苏南一流的中心城区;南部以科教城、西太湖和4个创新型园区为载体,加快实施一批功能项目,全力打造集科教研发、商务办公、休闲旅游、花卉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湖新城;北部以创意产业园、金融服务区、环球恐龙城、天合太阳城、生物医药产业园、高铁新城为载体,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化新城区;开发东部,在建设“六纵七横”道路的同时,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产业园、创意创新区为载体的现代化东部新城,推进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依托青枫公园核心区,加快推进钟楼新城建设,大力发展购物、商务、休闲、创意创新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常州重要的商业副中心。金坛、溧阳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宜游的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完善城市功能。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内外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常州机场运营水平,争取一类口岸开放,建成西绕城高速、常溧高速,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继续加强南北、东西重要通道建设,健全骨干路网,改善路网结构,把握时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城乡坚强智能电网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健全城管综合执法机制,在管理的精细、精密、精准、全覆盖上下功夫,实现城市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现代化、法制化和民本化。建设智慧城市。整合各条块基础信息、平台设施、管理服务三大资源,构筑覆盖全市各行各业、有分有合、使用效率全面提高的公用数据、内部数据、核心数据三大信息平台,运用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城市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步伐。加快政务信息化,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普遍推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全面实现受理、填报、联审、批复、办理“一站式”服务。推进商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支付、物流服务、信用管理和安全认证等服务体系,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进社会信息化,实施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以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化为重点的数字社区工程,全面完成“市民卡工程”。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

(五)统筹城乡发展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把水利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全市水利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形成稳固的防洪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切实提高丘陵山区抗旱能力、圩区和城镇排涝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中心镇建设。统筹城镇布局,明晰功能定位,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质量开发建设,建成一批特色彰显、专业发展、功能配套的中心镇、中心村。统筹安排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和生态区的空间布局,有序开展村庄布局调整和农村土地整治,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镇、村集中。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持续提高农民投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快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8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五化三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吸引更多农户参加,促进更多农产品走向市场,让更多利益惠及农民。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支持农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和增值水平。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积极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

(六)推进生态文明

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构筑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实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推进武进国家级低碳示范区、溧阳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市建设,建成一批低碳生态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新光源的开发和应用,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示范工程。形成循环经济体系,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省内率先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倡导鼓励低碳消费、低碳建筑、低碳出行、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以水、大气环境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强化水环境整治,加大入太湖河道及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总量明显下降。强化节能减排。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运用经济、市场等手段,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执法、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加快淘汰单位能耗、单位排放超省内同行平均水平的企业,万元GDP能耗降到0.6吨左右,确保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20%左右。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大力推进生态修复重建,深入开展城乡绿化造林,持续推进“绿色常州”建设。加快实施公园绿地等五大特色工程,建成一批森林公园、绿化走廊、环城绿带和风景林地,五年新增绿地8000公顷。以办好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为契机,努力实现花博盛会大展示、环境建设大提速、花木产业大发展、生态旅游大升级。严格落实规划环评制度,创新绿色考核机制,探索多元化生态建设投入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七)打造文化名城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促进常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名城。繁荣文化事业。坚持公益、基本、均等、便利的原则,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现代传媒中心、新图书馆、科技馆、报业大厦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实施精品战略,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在全省、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文化资源,保护建设好春秋淹城、古运河、青果巷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存,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强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业融合,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实施龙头企业培植计划,重点打造龙城旅游控股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5家超5亿元的文化产业示范企业、20家超亿元的大型龙头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建设文明城市。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任务始终艰巨,关键是全民参与,根本是人民满意,重点是长期可持续。在巩固和提升中始终坚持重民生、重民意、重服务、重软件、重细节,不断充实“六大文明工程”内涵。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引导群众自觉履 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在全体市民中大力弘扬新时期市民精神,在党员干部中持续开展理想、信念、宗旨、纪律教育,在全社会持续开展“四德”教育,在各类市场主体中持续开展诚信、法治、奉献教育。倡导人人都做一个文明常州人,以人人文明带动城乡文明,以民生实事建设城乡文明,以生态美景妆扮城乡文明,用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凝心聚力,努力营造和顺和畅和美的和谐局面。

(八)创新社会管理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努力使社会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突出创造性。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服务中加强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以信息管理平台为载体、城乡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服务前移,掌握工作主动权,使全市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科学合理调节各级财力分配结构,将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向基层,积极探索“资源向下、民主向前、民意向上”的管理新模式,发挥基层组织在连接纽带、反映诉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培育规范社会组织。坚持积极引导、依法管理,着力培育和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有利于改善民生、完善服务的社会组织。将应由社会组织履行的事务性、服务性职能,交给各类协会等社会组织承担,强化对中介机构的扶持、培育和管理,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的能力。强化各司其职、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和依法依规自我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媒体等作用,搭建多形式、多元化的沟通对话平台,使诉求表达渠道更通畅、接收更有效、行为更有序。保障公民权益,更加注重城乡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尤其要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保障他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的基本权益。加强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宣传为重点的法治常州建设,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多用平等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努力实现风险评估工作的刚性化、规范化运行,切实防止因决策不当、方法粗糙引发社会矛盾;深入开展“五项排查”,对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解决在小;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深化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健全大调解工作网络,做实各类专业调处平台,将专业调处机制向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延伸。健全大防控机制,深化“民生警务”,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以防得住、控得严、打得狠为目标,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常州安全、安定、安宁的社会秩序。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城乡救灾防灾设施体系、工作体系建设,加大应急 保障力度。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各类安全措施,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复杂场所安全、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健全互联网管理机制,加强虚拟社会动态管理和网络舆情引导,坚持正面宣传,疏导好、培育好社会心理,促进社会心态更加理性健康。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争创“双拥模范城”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民关系。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勇于面对“四个考验”,始终警惕“四个危险”,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快党建工作创新步伐,使常州党建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一)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凝聚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精神是前进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理论的创新推动实践的创新,以思想的领先保障发展的率先。

强化理论武装,坚定发展信念。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充分挖掘和运用“常州三杰”等党史资源,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为常州美好未来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对常州发展有利、为百姓谋福利的事,都要解放思想大胆闯,创先争优比着干,务实进取开新路。

提升能力素质,勇担发展重任。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学习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新创造,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工作能力。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理论宣讲、干部专门培训、网络在线学习、蹲点调查学习等制度,党员干部带头学好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建设管理等新知识,加快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努力将学习思考成果转化为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城乡统筹、社会管理等方面多想新办法、多出新成果,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担当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凝聚智慧力量,增强发展动力。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常州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是全市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人人都要倍加珍惜;大力宣传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大业中,还有不少新矛盾、新难题要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去化解去战胜,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创造常州更加美好的未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优势,释疑解惑,指导实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凝心聚力,进一步筑牢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精气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八大重点”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谋发展、快升级上来,为开创常州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

(二)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党内民主健康有序发展

重视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改进、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狠抓工作推进和落实,支持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切实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健全地方党委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完善常委会、全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实行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坚持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探索决策失误纠错改正和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探索党代表任期制的各项工作制度,拓展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健全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介绍和选举方式,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

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在党的基层组织全面实行党务公开,落实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馈制度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党的工作透明度。拓宽党员表达意见和参与党内事务渠道,推广党群议事会、民主恳谈会等做法,进一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确保各级党组织始终充满活力、坚如磐石。

(三)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引领发展的中流砥柱

为政之要,唯在用人。坚持以更宽的视野选干部、配班子,完善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用人导向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风向标”。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凭实绩使用干部,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态度、能力和实际成效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主要标准;注重基层导向,大力选拔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经过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践锻炼的优秀公务员充实上级党政领导机关,逐步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

优化干部选任机制。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坚持用制度选准人、用好人。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与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方式,逐步提高竞争性选拔比例。创新后备干部分层分类培育模式,优化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机制,健全考评体系,改进考核方法,强化结果运用,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创造条件让干部经历多岗位锻炼、多环境适应,激发潜能,增强活力,形成市县上下联动、条块双向互动、“三支队伍”有序流动的干部交流格局。注重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推进实践锻炼制度化,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充实信访维稳、乡镇街道、服务窗口等一线,引导他们在推进发展中增长才干,在应对矛盾中体会艰辛,在服务群众中提升能力。

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推进干部管理精细化,加强经常性教育。深化党政正职“三责联审”工作。完善激励保障和退出机制,探索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注意调动各类干部的积极性。加强干部选任工作全程监督,探索建立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干部信息公开制度,全面实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认真贯彻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以选人的科学性提升满意率,以用人的公信度激发战斗力。

(四)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创先争优的坚强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工作基础、形象基础、稳定基础和兴旺基础。深入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发展上水平”为目标,把创先争优活动持续推向深入。大力实施创先争优“六大工程”,全面落实争创要求和推进举措,形成创先争优经常性机制,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同步组建党组织,全面推广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模式,推动社区(村)党组织与驻地行政组织、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党的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建联动。加强各类开发区、功能区的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步伐,推动党的工 作在新兴领域有效覆盖。健全完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重视大学生村官培养,关心、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努力打造“双强”型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坚持党建带群建,发挥工青妇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和凝聚广大职工、青年、妇女投身科学发展,构建党群一体化新格局。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强化党员培训,完善基层党员轮训等制度,推进远程教育从农村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延伸。加强阵地建设,进一步提升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和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核心任务,探索建立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机制。选树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重大典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推动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

(五)着力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形象,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大力弘扬亲民爱民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带着深厚感情、政治责任、敬畏之心做好群众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办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收入更多一些,生活更好一些,满意度更高一些。领导干部、领导机关要带头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驻点调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广大基层干部工作在一线,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要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中奋勇争先,与人民群众一起奋力拼搏,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感召群众、赢得群众。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崇尚实干、多出业绩,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办惠民生、解民忧的好事。坚持雷厉风行、狠抓落实,对确定的目标任务,一着不让抢先机,只争朝夕快推进,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善于化解,敢于担当。坚持勤勉敬业、高效服务,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完善群众评议、日常考核、目标考核和干部考核相结合的机关作风评议长效机制,做到履职有责、失职必究、执行有力、运转高效。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之风。越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广大党员干部越要牢记“两个务必”,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浮躁自满,倡导求实奋进;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把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用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上,用在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用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最关键的环节上,始终做到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变、艰苦创业的本色不丢。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六)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党风正,政风清;人心齐,泰山移。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的高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率先建成并不断完善具有常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加强廉政教育。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使用、管理各个环节,继续深化反腐倡廉分类分层教育模式。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教育实效。建立健全及时提醒、诫勉谈话等预防机制,做到常吹“廉政风”、常敲“警示钟”、常打“预防针”。

完善制度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机制和财税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优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健全重点制度执行的监控、督查、评价和问责机制,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强化监督制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落实党政正职监督、“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和领导干部问责等制度规定。加强部门内控机制建设,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切实开展对重大公共资金、资源、资产的运行监督。强化科技防腐,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监管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努力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同志们,新的任务非常艰巨,新的征程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前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大连市甘井子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甘井子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摘要)

中国共产党大连市甘井子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任务,团结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率先转型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把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十届区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20%、37.3%、30%和44.7%,2010年分别达到553.5亿元、602亿元、34.6亿元和11.6亿美元,分别是2006年的2.5倍、4.9倍、3.7倍和7.2倍。地税收入实现57.8亿元,位居全市首位,达到辽宁省14个地级市第8位水平。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8.1亿元,在全省56个城区中居首位,全区有8个街道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在东北同类地区保持领先地位;城区功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飞跃,坚持中心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开发,开创了全域城市化新局面,构建了高端产业、公共服务、生态居住融合发展的“两城四区”战略布局,区域承载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新进展,城区软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实现新进步,五年间,区级财政对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累计投入50亿元,年均增长38%,64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落实。累计实现城镇居民实名制就业17.1万人,新开发就业岗位12.4万个。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全域覆盖,6万名农转城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19万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万名城镇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纳入养老保障体系,15万名离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实现了全域撤镇建街,户籍人口城市化率100%。开工建设“新居工程”164万平方米,农转城人员居住条件实现质的飞跃。新建学校24所,完成48个中小学操场塑胶化改造。建成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域发展活力得到释放。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谱写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领先发展的新篇章。

二、未来五年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未来五年,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的攻坚期,也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率先转型发展,有效化解发展道路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跨越,以创新之为,立强区之位,努力探索出率先转型发展,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新路,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保持在东北的领军地位,为大连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领先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建设科学化为保证,深入实施功能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体制现代化、公共服务均衡化战略,成为大连市转型发

第四篇:牡丹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

继往开来铸辉煌,承前启后谱华章。1月6日,凝聚着全市人民寄托与厚望的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市党政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张晶川同志代表中共牡丹江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在新的起点上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的牡丹江而奋斗》。

大会的主题是: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在新的起点上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的牡丹江而奋斗。

当日,从早晨7时30分开始,带着历史重任、肩负人民期望的参会代表们和应邀参加大会的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宗教界负责人,驻军、铁路、驻牡金融、保险单位的负责同志,为我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外来投资者代表,陆续步入会场。列席大会的有部分市级领导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部分市直党委、党组的负责同志。代表们充满信心地表示,一定不负全市党员和广大群众的重托,圆满完成大会的各项任务。

市十一次党代会共有代表450名,因事因病请假17名,实到433名。

当日的会议中心格外雄伟、庄严,洋溢着团结和谐、蓄力发展的热烈氛围。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一次代表大 会”的巨幅会标,主席台前摆放着盛开的鲜花,主席台对面悬挂的“在新的起点上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的牡丹江而奋斗”的大幅标语更向大家传递着本届大会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题。

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成员张晶川、林宽海、沙广华、梁桥、李玉刚、周景隆、葛民、王育伟、李德喜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以省委巡视组副厅级巡视专员肖亦新为组长的省委换届选举指导组出席了会议。

大会由林宽海同志主持。

上午8时30分,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幕。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和审议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选举中国共产党牡丹江市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出席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张晶川同志在热烈的掌声中向大会作报告。

张晶川在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要牢牢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消费特征、投资拉动占主导的阶段特征、中俄地方经贸合作更加紧密的开放特征;牢牢把握“五城建设”发展方向,全面燃起创新创业激情,加快发展一方经济、改变一方面貌、造福一方百姓。

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是追赶跨越的五年;

二、迈出 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更大步伐;

三、确保新一年重点工作强势开局;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张晶川在报告中说,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重新谋划牡丹江,深入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战略,全力打造经济大市、开放大市、品牌大市,扭转了低速、低迷、低沉的局面,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过去五年,是牡丹江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沿边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的五年、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和全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

张晶川在报告中强调,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部署,以“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深入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战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城市、沿边开放先导城市、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谐幸福城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让牡丹江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全面实现“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七个翻番”,力争五年目标四年完成,再造一个牡丹江经济。到2016年,地区生产 总值突破2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站在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体制机制的根本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工作机制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牡绥地区在全国沿边开放中的先行作用更加凸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全面提速,“五个中心”形成集聚规模,口岸与腹地、境内与境外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进口落地、出口加工和外贸质量显著提升。

--县区经济打造新优势。产业兴县强区扎实推进,县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绥芬河口岸作用更加突出,海林、穆棱和东宁冲击全国百强,宁安进入全省十强,林口进入全省20强,城区经济加速升级,各县(市)、城区齐力协调发展。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牡海宁同城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小城市群加速崛起,市区、城关镇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全部完成,住房更加舒适,交通更加便捷,环境更加秀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创建全国文明城。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障全域覆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环境和谐安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宿感普遍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努力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城市,以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新趋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产业项目攻坚,构建布局优化、规模集聚、层次提升、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沿边开放先导城市,争创东北亚经济圈开放合作先锋。以意识先导、合作先导、产业先导引领开放先导,以牡绥地区统领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支持绥芬河、东宁口岸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做好进口抓落地、出口抓加工、贸易抓转型、合作抓延伸“四篇文章”,持续打造“五个中心”,打造内外互动、连锁加工的大基地,打造南联北开、辐射内外的大通道,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大平台,打造展示形象、推动合作的大窗口,保持我市在东北亚开放合作中的先行地位。

--加快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构建全域统筹、城乡融合的新格局。推动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同步发展,推动小城镇和新农村同步建设,推动合作共建延伸拓展,破解城乡统筹瓶颈制约。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公路、铁路和牡丹江沿岸为轴线的“一核三线”发展布局,借势借力发展城关镇、森工农垦建制镇、产业镇和中心村,带动城乡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产业加速融合、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同城化、城镇化、一体化。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造环境优美、秀气现代的新家园。要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深化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力打造滨水、园林、简约、现 代的生态宜居之城。

--加快建设和谐幸福城市,让群众过上富裕安康、舒心愉悦的美好生活。要把为百姓谋福祉贯穿跨越争先的始终,既做大经济“蛋糕”,又分好利益“蛋糕”,既让百姓安居乐业,又让百姓心平气顺,实施收入倍增计划,让群众生活更加殷实;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生活得到更好保障;打造和谐安定环境,让群众生活更加顺心;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群众生活更加愉悦,同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与群众幸福指数。

--加快构筑“五城建设”支撑体系。顺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坚持抓改革、兴科技、活金融、优生态、强法治,通过推进改革创新,强化科技驱动,全面活化金融,推进绿色发展,优化法治环境,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确保新一年重点工作强势开局,张晶川强调,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坚持“稳”是大局,保持物价、社会和发展战略的稳定,“进”是关键,全力加快发展。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6%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3%以上;提高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非公经济投资占产业投资、财政收入占GDP、税收占财政收入、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五个比重”。全市 上下要突出牵动全局的关键领域,强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一是打好投资拉动攻坚战;二是加快工业裂变升级;三是多元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实现贸易旅游新突破;五是突出抓好科技强农和城乡统筹;六是提升“三优”文明城创建水平;七是促进民生大改善;八是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九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十是开展环境效能专项行动。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张晶川在报告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求实创新、跨越争先,关键在党。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三实两创”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新一轮跨越争先提供坚强保障。要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张晶川在报告中号召: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历史使命光荣艰巨。困难压不倒我们,信念感召着我们,百姓期待着我们!让我们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和谐的氛围、更加坚实的脚步,奋力开创牡丹江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第十一次党代会学习心得

第十一次党代会学习心得

杨胜娥 2012-4-1

5开幕式上我认真听取了省委书记栗战书的报告,栗战书书记的报告高瞻远瞩、求真务实,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对我们鼓舞很大,很想为振兴贵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从现在起加强学习,继往开来,牢固树立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昂扬向上的姿态不断前进,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认真学习党代会精神,才能更好地吃透会议的精神实质,为实现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一、领会精神,坚定信心

会议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高度统一思想,以思想的统一保证行动的一致。一要更加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二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为谣言所惑,不为杂音干扰,不为噪音分神。三要把思想统一到全国“两会”的部署要求上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四要把思想统一到省

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全力抓好二季度各项工作,确保上半年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五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会议指出,五年来,十届贵州省委召开13次全会,就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部署,胜利完成了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位省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省委重大决策,全力支持省委常委会工作,为全省改革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强调,即将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全省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好这次大会,对于我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成一个民主、求实、团结、奋进的大会,阔步迈向贵州科学发展新征程,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的关怀与厚爱。会议强调,当前,我省正处在科学发展、提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奋力实现后发赶超,集中精力做好各项工作,切实维护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至关重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兴旺发达、贵州加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倍加维护。面对各种危险和考验,我们只有心无旁骛发展,埋头干事创业,才能做好我省的工作,服务全国的大局。

二、发挥优势,务求实效

要通过对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认真总结新经验,不断做出新概括,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作为民主党派成员,还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为实现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在认真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历史文化的精髓,提出有见地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文化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下载邝邹飞作攸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邝邹飞作攸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十一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经过60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

    第十一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学习州十一次党代会的心得体会 州工信委学习贯彻传达了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学习中,大家普遍认为冉书记代表州委所作的报告通篇体现了“倍加珍惜机遇,勇于破解难题,全力推动临......

    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率先科学发展 实现蓝色跨越 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2月10日) 李 群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

    第十一次党代会学习体会

    第十一次党代会学习体会 江洋 中共天津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决定市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5月22日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我们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

    第十一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学习贵州十一次党代会的心得体会 州工信委学习贯彻传达了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学习中,大家普遍认为冉书记代表州委所作的报告通篇体现了“倍加珍惜机遇,勇于破解难题,全力推动......

    大学生学习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月15日,中共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贵阳隆重召开,省委书记栗战书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此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淄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定稿)

    强化生态文明加快内涵发展 为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淄博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2月2日) 刘 慧 晏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淄博市......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1

    学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15日上午9时在贵阳开幕。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代表中共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作报告,开幕式由贵州省长赵克志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