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功深更得天然助——骆恒光的书画之路
书画家骆恒光先生,一九六九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先后在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美术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从事美术、书法编辑工作。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曾任第四届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浙江文澜书画院院长、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辞赋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余任天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黄宾虹学术研究会顾问和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骆恒光,号翼之,1943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孝义村。位于诸暨市东部的枫桥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越国早期曾建都于此,唐宋以来一直是远近闻名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著名的“枫桥三贤”——王冕、陈洪绶、杨维祯,因其杰出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推重。骆恒光就出生在这块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从小耳濡目染,使他与书画艺术结下不解之缘。骆恒光先生在诸暨学勉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学习书画。学勉中学教美术和写字的斯叔英老师,是他的启蒙老师。斯叔英老师慧眼识人,看出了恒光身上的书画天赋,对他重点培养,而恒光学习书画兴趣极为浓厚。斯老师是书画世家,她的父亲斯道卿是名闻遐迩的画兰名家,公公、姑姑都擅长书画。她和两个亲姐姐和一个堂姐姐被誉为“暨阳斯氏四才女”,家里收藏了不少著名书画家(如吴昌硕、任伯年、赵之谦、齐白石)的作品。斯老师常将家里的字画让骆恒光观摹和学习。应该说,是斯叔英老师把骆恒光引上了书画之路。1964年骆恒光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学习装潢专业,课余师从陆维钊先生学习古典诗文、书法和书论,并受到了老一辈书画家沙孟海、余任天、诸乐三等先生的指导。骆恒光勤奋好学,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入手,潜心学习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而后博采众长,对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宋代的黄山谷、苏东坡;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王铎等书体反复临习,不断研究,颇多心悟。骆恒光在书画学习上的勤奋和灵气深得美院老师和同道的赞许。扎实的基本功和学书的灵性,将多种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点画精妙、结构严谨和布局自然的风格特点。骆恒光先生作书以行草为主兼及楷隶,笔力遒劲舒放、结体开张、气势豪迈,笔画浑厚而不失秀逸。他不斤斤计较于笔法,但细细品味,却绝无苟且之处。其用笔正侧兼施,以正为主;方圆并用,以圆为主;讲究虚实疏密结合,注意开合敛放变化;点画各呈姿态,结构欹正相生。正如他在一首论书诗中所述:“一味人工安可期,中心落落出神奇。功深更得天然助,三月春风花满溪。”骆恒光曾走过赵孟頫比较婉秀的路子,后来到美院之后,接触的碑帖多,他尤其喜欢北宋米芾的书法,米字潇洒、飘逸,用笔、结字变化多。他崇尚自然,反对做作。近年来,恒光的书法变得浑厚、华滋、大气,不太去修饰很微小的地方。尤其是近年写的隶书作品,用笔开张,气度恢弘。既有楷法的严整,又有行法的灵变。笔力矫健,一气直下,一变用笔纤巧和字形过于修饰的时习,使人眼前一亮。这种风格的变化,和他近年来对书法艺术深入的理解以及他的天赋、学养和爱好都是有关的。骆恒光先生在书法理论方面的研究,是在美院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的。他将自己点点滴滴的学书经验、心得体会和对古今书家的评论随时记在笔记本上,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知识的不断积累,越写越多,越写越精,共结集五百二十余条为《骆恒光论书》一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书法报》、《浙江文艺》报、《东海》杂志、《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等分别转载了他的文章。书界同行都知道,骆恒光致力于书法创作和学术理论研究,然而他的画更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骆恒光在美院就读期间就已修习绘画,他的作品,其性情之天真,笔墨之松灵,及诗书画印珠联璧合几近乎完善的境界。骆恒光学画从王石谷、沈石田入手,泛临宋元人名作。现代画家中尤喜黄宾虹、余任天。以书入画,重在写意。善用水墨,令水墨交融,浑成深厚,颇见意趣。构图有诗意,以书法笔法写意传神形成他山水画的主要特点。读骆恒光的画,宛如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体验,可卧游,若是再深一层地仔细品味,又有一种亲切的家园感,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超脱感,令人不由从内心发出一丝颤动和感悟。他并没有刻意去写名山大川,也没有拉架势去苦心经营,他画的都是身边的景物,或游历所见,或儿时的记忆,如《信步湖西》、《故乡佳山水》等等,寻常一片江南山水,通过他满含深情的笔写来,意趣盎然。骆恒光先生笔下的境界都很静。“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静”,不是冷冰冰的寂静,而是那种山鸟间关泉水叮咚天机活泼的自然之静,没有尘嚣,只有天籁,没有大起大落的慷慨歌哭,却有贴近人心的温暖和慰藉。骆恒光说:“练书必静,静可生慧,慧可滋雅。从艺有成,离不得‘静’。心静则无杂,心静则无垢,便可臻化境,语云:‘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方能织得麻’,诚然也。”“搜尽奇峰打草稿”,“搜尽奇峰”是妙悟,“打草稿”则是笔墨功夫。妙悟来自澄怀静观,而笔墨功夫则来自中华民族特殊的书法根底。骆恒光早年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期间,便从陆维钊先生研习古典诗文、书法和书论,亲炙于余任天、诸乐
三、沙孟海等前辈书家,常诵古人诗文杂著,遍观书家画家之论,笔墨之旨,闻之已稔,毕业从事美术、书法编辑工作,及书法创作和教育研究工作,浸淫书卷,俗嚣尽祛,气息深醇。擅属诗文,题咏风雅;又能博览古今碑帖,得隶、草、真、行之趣,通书法于画法之中,凭着深湛的审美修养和书法造诣,故一旦提起画笔,起点便高,眼界便阔,能厚积薄发,神与古会。“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云门三句,这是格物致知,这是对万物万生静观悟解的妙理。历史上很多“野狐禅”只停留在“看山不是山”阶段,心物割裂,陷于边断二见。骆恒光在创作中得黄宾虹、余任天之三昧,不在于刻画具体的真实物像,而是要传达物我之间特殊的关系,即物即心,心物交融。骆恒光先生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无论环境如何,条件如何,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在完成大量书法创作的同时,十分注重于把自身的实践经验整理成书,先后出版了《骆恒光论书》、《行书法图说》、《王羲之圣教序及其笔法》、《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及其笔法》、《智永真书千字文及其笔法》等9部专著和《骆恒光行书墨迹》、《集句对联字帖》、《唐宋绝句行楷字帖》、《常用对联行书字帖》等字帖40余种。发表《论“意在笔前”之“意”》、《米芾早晚期书法代表作品考》等书法学术论文80余篇。责编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写字课本18种。他的作品早期入编《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全国中青年书法家22人作品集》等;后期入编《中国当代书家精品集》、《中国著名书家百人作品集》(日文版),山水画作品入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坛经典十大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精粹》等。并参加在日本、韩国、法国、新加坡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书画展。骆恒光虚怀若谷,从不自满自足,对自己有极高的追求目标。他有诗云:“自惭疏懒学无成,研墨挥毫趁夜灯。补拙以勤非苦晚,穿岩曾识浪千层。”又云:“纵教退笔筑丘山,名世何如传世难。解得书中关捩在,不须涂抹舞翩翻。”(《学书感怀》)的确,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和不断进取、不自满足的精神。书画艺术的道路有如绵延不绝的山脉,中有无数奇峰异景。骆恒光身体力行、努力探寻,在攀登艺术峰巅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成功求索者的清晰足迹。骆恒光走过来的正是这样一条最艰苦也是唯一可通向顶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