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如何理解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过程
2015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2016年5月16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 1 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来到海西、海东、西宁等地,就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考察时指出,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有效需求论和供给侧论
1、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总需求,由消费 2 和投资需求构成,是凯恩斯在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提出的核心思想,主要通过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来解释经济危机与萧条,然后又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提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者、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大于对现实的估价,因此会使社会的有效需求相应不足。当有效需求不足时,会抑制经济的增长,造成大量非自愿失业,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减税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达到提高有效需求,消除经济衰退的目的。当有效需求过旺时,会通货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达到降低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的目的。
2、供给侧论
供给侧主要理论支撑是萨伊定理和拉弗曲线。(1)萨伊定律及其观点
萨伊(1767~1832),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于1803年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经济学中著名的定律,称之为“萨伊定理”。萨伊定理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这一定理包括以下观点:一是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即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二是货币仅仅作为流通的媒介,商品买卖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三是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因此,3 萨伊认为:在一切社会中,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且生产者得到的利润越多,因为价格随需求而上升,这就是供给决定需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2)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理论是由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商学研究生院教授阿瑟·拉弗提出的反映税率与税收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当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也逐渐增加;当税率增加到一定点时,税收额达到抛物线的顶点,这是最佳税率,如再提高税率,则税收额将会减少。拉弗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带来高税收,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包含以下观点: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减税,当税基扩大后,政府的税收收入在减税情况下有可能增加,同时,可以刺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经济的总产出即总供给也随之增加;二是减税政策效应的大小与税率所处的区域以及税收弹性大小有关,因此减税主要应当削减边际税率;三是供给学派所主张的减税是从刺激供给的角度入手的,通过增加生产者和个人的税后利润来改变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刺激,由于利益的驱动,使生产者、投资者和居民生产、投资、储蓄和工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最终促进供给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
四、中国为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效果,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尚未扭转下行趋势,且为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2、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35.7%,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3、市场机制运行不畅
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质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经济增长断断续续的问题,表现主要 5 是“投资产能过剩、要素供给约束、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这些方面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在这种局势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4、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追求的发展是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权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资源能源、保护好环境,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而推进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即推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故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即所说的“三去、一降、一补”。我国供给侧管理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着眼于长期和全局,对经济结构性调整,给企业减轻负担,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1、去产能
去产能,是指化解过剩的产能,加快淘汰僵尸企业。近年来,我国一些行业过度扩张,比如,钢铁、水泥、煤炭、电解铝、玻璃、石油、铁矿石、光伏设备、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供给大于消费需求,这些产能的利用率都低于70%。许多效率低下、无效的企业占有过多的资源,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截止2015年12月,这些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0多个月呈现负增长,亏损达80%左右。消化过剩的产能及淘汰僵尸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开拓新市场,借用市场力量化解产能过剩及淘汰僵尸企业。比如,通过“一带一路”开拓新的市场,寻找产能新的生存空间;二是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产业良好的退出机制,减少退出和淘汰过程中的社会风险。比如,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贫发展的意见》明确,从2016年开始,利用3-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这是国家层面重大“去产能”的有效措施。
2、去库存
去库存,需要考虑短期库存的清理和长期库存的优化,包括工业企业的产成品积压滞销和房地产库存。这里去库存主要是指减少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它不仅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也是老百姓个人资产的主要归宿。这个产业的兴衰不仅影响了钢铁、水泥和家电等诸多产业的兴衰,也关 7 系到就业及个人资产安全等社会问题。
3、去杠杆
去杠杆,是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杠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资产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广义是指通过负债以较小的资本控制较大的资产扩大盈利能力。在政府层面,主要是减少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使政府整体负债占GDP的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金融行业层面,主要是防止过大、过急放贷行为引发系统性风险,警惕“影子银行业务”出现;在工业企业层面,主要是控制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及流动比率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标准值为60%,超过60%的负债则属于去杠杆的负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地方金融部门、企业及居民的金融杠杆都有上升的趋势。杠杆率越高,潜在的金融风险越大。
4、降成本
降成本,是指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这项举措与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完全吻合。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与之配合。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在企业层面,一是要加强企业改制和管理,重点是降低主营业务成本,提高毛利率;二是要发挥企业销售部门、管理部门的作用,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挂钩,将费用控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三是要加强资金管理,控制融资结构,降低财务费用。在政府层面,要出台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减负,增强企业活力,增加产品供给。
5、补短板
短板源于“短板理论”。目前,中国低端产业产能过剩,中高端的产业有着严重的短板效应,供求错位现象严重。补短板就是针对供求失衡的主要问题,补足供应短板,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增加有效供给。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生建设短板。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文化、就业和社保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供给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容量及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问题。三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短板。主要是解决结构优化调整缓慢、实体经济发展不快等问题。四是科技创新进步短板。目前,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其中自主品牌不足10%。中国80%的高端芯片、80%的发电设备、90%的高端数控机床都依赖进口。五是城乡统筹发展短板。解决城乡差别较大等问题。六是对外开放短板。解决国际交流合作不活跃、对国外市场辐射力不强等问题。七是环保生态建设短板。解决河流污染治理不力、大气污染防控不到位等问题。八是人才队伍建设短板。主要是智力人才投资力度不够。九是产业升级短板。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打造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产品。十是文化建设滞后短板。
第二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1)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2)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3)以往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
(4)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
(5)过去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然而这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6)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
四、顶层设计
五大任务,五个“搞清楚”,五大政策支柱构成了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和“搞清楚怎么办”。
五大政策支柱: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五大任务详细来说: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
去库存,即消化过剩产能,主要是指减少房地产的库存。
去杠杆,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降成本,指在日常工作中将成本降低,通过技术、提高效率、减少人员投入、降低人员工资或提高设备性能或批量生产等方法,将成本降低。
补短板,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农村短板,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
五、改革措施及理解
(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六、对改革内容的感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保持健康状态。长期以来过分依靠投资拉动需求从而发展经济的方式留下了技术创新不足的弊端,最终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侧的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技术和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前三者,技术和创新仍有很大的潜力,是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升资源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消除产能过剩,从而满足高水平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供给侧改革内容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加强高新科技领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人口的作用,是其一有效措施。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体制机制的不足有关,一些行政部门效率低下和手续繁杂是因素之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积极性也是一大因素,通过简政放权,加强监督,关停僵尸企业,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和行业“活”起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要素效率,从而使资源突破现有的利用极限,最终使总供给增加,为总需求和GDP上升提供稳定的空间。
第三篇:兵团干部在线学习抓住2017年经济工作主线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案
兵团干部在线学习
抓住2017年经济工作主线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案
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重视需求的拉动、培育和引导。(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正确
[B]错误
2.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降”是指()。(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降成本
[B]降费用
[C]降要素
[D]降审批
3.我们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正确
[B]错误
4.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多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BC
[A]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
[B]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
[C]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D]城镇化与实体经济失衡
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正确
[B]错误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满足需求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打破垄断
[D]提高劳动生产率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正确
[B]错误
8.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B]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C]战略伙伴关系
[D]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9.2014年12月中旬,总书记在()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江苏
[B]天津
[C]湖南
[D]陕西
10.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正确
[B]错误
11.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补”是指()。(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补短板
[B]补生态
[C]补机制
[D]补收益
12.2015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已经达到了(),基本上可以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B
[A]180元
[B]380元
[C]460元
[D]500元
13.当前,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C
[A]缓慢发展期
[B]停滞期
[C]深度转型调整期
[D]改革期
14.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的市场环境。(多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B
[A]统一透明
[B]有序规范
[C]公开透明
[D]竞争有序
1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B
[A]健全要素市场
[B]提高供给质量
[C]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D]提高潜在增长率
16.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是指()。(多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BC
[A]增速稳
[B]就业稳
[C]价格稳
[D]消费稳
1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我国592个()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C
[A]贫困村
[B]贫困镇
[C]贫困县
[D]贫困市
18.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A
[A]正确
[B]错误
19.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单选 2 分)正确答案是:B
[A]正确
[B]错误
20.农民是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是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成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单选分)正确答案是:A
[A]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B]坚持创新发展的思路
[C]加大科技投入
[D]加快农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第四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简政放权(二)课程90分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简政放权
(二)课程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三去一降一补”中,(A)的本质是实现市场的供求平衡,推进新旧发展动能转换。A.“三去” B.“一降” C.“一补”
D.“一降一补”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让需求调整产能,让价格调整库存,以法律规范杠杆,按国家需要调节税收,让金融竞争降低投资成本,让(B)寻求和补足短板。A.政府
B.市场和创新 C.社会组织 D.以上都不对
3.以(B)为重点推动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释放城乡一体化的巨大红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A.土地确权登记
B.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 C.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以上都不对
4.处理好深化国企改革当中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加快推进政府由“管企业”为主向(C)为主转型。A.“管产业” B.“管市场” C.“管资本” D.“管人力”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处理好监管变革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需要把监管变革作为政府改革的重点,加快推进审批与监管严格分开,提高监管的(ABC)。A.独立性 B.专业性 C.权威性
D.以上都不对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具体说要处理好(ABCD)。A.“三去一降一补”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B.深化国企改革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C.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D.服务业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要利用好资本的创新力服务民生,同时又要防患资本在民生领域巧取豪夺,攫取超市场能力的巨额回报。正确
2.企业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太高。正确
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与行政体制改革息息相关。正确
4.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因此补短板只能是政府的事。正确
第五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简政放权(一)课程-100分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简政放权
(一)课程-10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2016年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精简85%,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A.工商登记 B.税务登记 C.税务申报 D.营业申请
2.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各类审批达1700多项,投资创业和群众办事门槛多,审批过程(),这不仅严重抑制市场活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还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企业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A.手续繁、收费高、周期长 B.手续繁、收费高、效率低
C.手续繁、收费高、周期长、效率低 D.手续繁、周期长、效率低
3.2016年本届政府提前完成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四分之一 D.四分之三
4.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牢牢扭住()这个“牛鼻子”,“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
A.简政放权 B.放管结合 C.优化服务 D.转变政府职能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三去”是指()。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杠杆 D.去成本
2.“放管服”是指()。A.简政放权 B.放管结合 C.优化服务 D.转变政府职能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当前我国非行政许可审批已经彻底终结。
正确 错误
2.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正确 错误
3.当前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准入和运行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正确 错误
4.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放管服”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