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实质 文档

时间:2019-05-12 06:0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旗渠精神实质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旗渠精神实质 文档》。

第一篇:红旗渠精神实质 文档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

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

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德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地吻合。20世纪60年代,林州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州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着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州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第二篇:八项规定精神实质

深刻把握“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

邸乘光

2013年02月26日11:02

来源:海南日报

深刻把握“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理论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其精神实质是为民务实清廉。因此,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必须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2012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得到了一致同意。新一届党中央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仅必将更好地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而且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加强大的力量。

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反映党的精神风貌,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党的作风方面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其中,在工作作风方面,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工作应付多、真抓实干少;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漂浮,做表面文章;有的领导干部贪图政绩,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等。另一方面,官僚主义严重。一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能深刻体会百姓的疾苦。此外,一些地方办庆典、举盛会,一味求大求洋,机关办公楼越建越豪华;一些党员干部追求奢华,铺张浪费习以为常。

正是针对这些情况,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从自身做起,作出“八项规定”。

精神实质是为民务实清廉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必须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其精神实质。“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为民、务实、清廉”。

首先是“为民”。为民,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这是“八项规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是“务实”。务实,即求真务实。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求真务实,就是要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做事情、干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察实情、干实事、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

再次是“清廉”。清廉,即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不仅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而且始终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必须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既然“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是“为民、务实、清廉”,那么,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就必须力戒官僚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力戒奢靡之风。这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基本要求。

首先,为民就要求我们必须力戒官僚主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有事同群众商量。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其次,务实就要求我们必须力戒形式主义。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必须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要始终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真正把一个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体现在真抓实干上来。

再次,清廉就要求我们必须力戒奢靡之风。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第三篇: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

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

刘雁翔

追寻我们民族的根,有几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他们就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华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如画八卦、结网罟、兴嫁娶、创乐器等都附着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当然,现代意义上的伏羲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关于伏羲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战国之时即口传心授,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汉以降,伏羲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确立,其事迹及相应的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传播: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女娲交尾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其三,祭祀传承层面,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由此,形成了内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对伏羲的钦崇自然而然成了几千年来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伏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关于伏羲及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多种史籍都指向同一地方,那便是地处陇右的古成纪,其具体的地点就在今渭水本源上游的甘肃省天水市境。天水市有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古建筑群和相传伏羲画卦的古画卦台。1993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欣然题词“羲皇故里”。伏羲的故事和著名的大地湾(天水市秦安县境)等古文化遗址相对照,可证陇右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就大的地域而言,伏羲的故事及相关遗址遗物遍布祖国各地,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好的见证。

尽管伏羲的形象或事迹被传说和神话缠绕,尽管学术界对伏羲是人、是神以及功业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伏羲的身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汉书·古今人表》称之为“上上圣人”,的确实至名归:伏羲的发明创造是人文之根,如后世颂扬词所言:“开物成务,万古文明”;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思维之根,作为六经之首,构建了我国古代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伏羲人面蛇(龙)身所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维系之根,也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团结奋进的标识。

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动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

(一)月4 日 ,雨后天晴,艳阳高照,我们项目部组织参观了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通过这次亲身实践活动让我们贴身感受到了林县人民伟大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据林县县志记载:从公元1436 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 年的514 年中,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一百多次,大旱绝收达三十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这种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彻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1960 年经林县县委研究决定:截断漳河,劈开太行,引漳入林,这是解决水资料的根本措施。而当时正值国家最困难时期,县委县政府便动员全县10 万民众硬是靠一纤一锤,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 座山头,凿通211 个隧洞,架设152 座渡槽,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 多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在'红旗渠'纪念馆中珍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我们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幅场景:一位老汉双膝跪地,双手向天,似向苍天求救,老汉身后,放着一副空空的水桶和一根被压弯的扁担,导游介绍说:这就是发生在'桑耳庄'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杨老汉,刚刚取了个如花似玉的儿媳妇,在大年三十一大早,杨老汉就挑着水桶到十里以外去挑水,井边挑水的人,队伍排得如长龙。好不容易,杨老汉打上水赶回家中,儿媳心疼公公,急忙去接,一不小心,两桶水打翻在地。儿媳望着洒在地上的水,泪流满面。她知道,没有了水,这个年就过不成了。公爹安慰她说:明天咱去邻家借水过年。可是,到哪去借呢?这比油还贵的水,谁愿意借?这些挑水回来的山民,为了保住桶里的水在半路上不被人抢,常常故意抓一把沙土撒到水里,使水变浑,回家等澄清后再吃。这位刚刚过门的儿媳妇,得觉自己太没用,对不起公爹,于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杨老汉含恨薄葬了儿媳,自己也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悬梁自尽……

我们又来到吴祖太的照片面前,照片上,是一位风华正茂的英俊青年。吴祖太是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当年,吴祖太的母亲病危,收到电报的他却仍然奋战在工地上。当第二封电报发来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去了。充满愧疚的吴祖太向着故乡的方向重重的叩了三个响头……而他身怀六甲的妻子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在去看望他的途中因舍己救人而壮烈牺牲……没过多久,当地王家庄隧洞工程发生塌方,这位当时难得的水利学校毕业生又献出了自己年仅27 岁的生命……

红旗渠就是这样淌着血汗修成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在这修建的过程中孕育而成的。红旗渠的修建用了十年的时间,它是林州人民整整一代人用青春、鲜血和生命筑就的。红旗渠开闸那一天,聚集了上万名群众,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如蚁。望着哗哗的渠水,全场沸腾,人们欢呼着、雀跃着、笑着、哭着 …… 老人们激动得把脸贴在水面上,让泪水和渠水一起流。此情此景,我们的心也沸腾起来,恨不得能和他们一起欢呼 ……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州人民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由此产生的红旗渠精神更是伟大的。我想无论再过多少年,这种精神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修建红旗渠的人们!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血染红旗渠的英雄们!

谨向那些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红旗渠观后感

(二)安阳市灯塔路小学 六年级二班 王晓妍

从小,我就听说红旗渠。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了红旗渠。它是林州(原名林县)人民十个春秋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第一眼看到红旗渠时,我真不敢相信它是人工挖的河。它的雄伟壮观、风光秀丽就像天然形成的,它悬在太行山的半山腰。爸爸告诉我们:'历史上林州严重干旱缺水。林州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州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严重缺水的状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伟大的林州人民在当时县委的领导下进行开山引水的艰难工程。那时,科技还落后,没有现代化的机械。人们只能靠一锤,一铲和一双手在太行山上修筑成了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工程。我仿佛看见了以前林州人民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的情景……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终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境内,解决上万人千百年来吃水困难的问题,灌溉万亩良田。创造了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今天的红旗渠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简简单单而铿锵有力的字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优越多了,但我们要铭记这段奋斗的历史,在艰难的环境下要勇于创新。我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遇到困难要勇于去克服,将来为建设伟大祖国做出贡献。携手并肩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指导教师:牛娟)

《红旗渠》观后感

(三)我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电影的主题曲--今天我们在蒙蒙细雨中重新踏上那条'>幸福之渠',>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

虽然下着小雨,可是党员们仍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主干渠、青年洞和横跨两省的络丝潭……听着讲解员真实的解说词,看着那些当年民工们和县里领导身先士卒的张张照片,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生活,生动再现当年引漳入林、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热情讴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我们每个党员听到这里都为林州人民创造的奇迹所感动。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困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也成为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就在我们举国上下同为奥运成功举办的今天,藏族分子四处破坏奥运圣火的传递,这是我们全体华人不可容忍的。奥运会是给中华民族提供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接触中国的一个平台。不论藏族分子的破坏或是西方政治势力的阻扰,各方面高度政治化,这必将成为中国崛起的一个台阶,这个伟大的国家不会因什么事件就停止自己的步伐。>这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倔强。

红旗渠观后感

(四)今天是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我日夜盼望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我们全家驱车前往红旗渠旅游,一路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很快就到了红旗渠旅游景区。

红旗渠是围着太行山人工修建的庞大水利工程,全长1500公里,像是给太行山系了一条腰带。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因为缺水建红旗渠的时候,科技还不先进,没有现代化的建筑工具,就靠着林县青年和妇女们一锤一锤筑上去的,为了建造红旗渠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有时甚至下河拔水草充饥,但他们艰苦奋斗,日以继夜工作。从1960年修筑一直到1969年,终于筑城了传播生命之水的红旗渠。走在红旗渠上,我仿佛听到了当年锤石凿壁的声音,听到了工人们高吭的劳动号子。他们筑城的不单是现代万里长城,更是一笔教育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走完红旗渠,我们来到一线天,这里是一个很窄的峡谷,最窄的地方一个人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过,里面十分阴森,清凉,抬头往上看,一道线的天,怪不得叫一线天。出了一线天,再上几段台阶就来到太行山顶,放眼望去,山下风景尽收眼底,有绿油油的麦田,碧绿的水波,美丽极了!山顶空气清新、甜润,让人陶醉。该下山了,我们要顺着滑梯滑下来,红旗渠的滑梯是亚洲最长的,从山顶直通山下。坐上滑梯还没抓紧,一下子就滑下去了,滑梯时陡时缓,弯弯曲曲,一路惊险刺激,头都吓蒙了。不过,'爽'!

这次旅行,不但让我感受了林县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了红旗渠伟大的历史,还使我知道: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红旗渠观后感

(五)张阳生

这是一个清新而美丽的早晨,我们公司一行十人赴红旗渠参观学习。

在《林县人民多壮志》的乐曲声中,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缓步走进红旗渠展览馆。当我们驻足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当年修渠的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棉袄前,不禁感慨万分,沉思良久。

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悬挂在险绝的悬崖峭壁之上,堪称'人工天河'真的十分贴切。它纵贯林县全境,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了世界奇迹!

然而,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时期,其工程浩大、环境恶劣、技术缺乏、装备简陋、资金短缺、物资匮乏,就在这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林县人民硬是靠着一双双勤劳的手,创造了这个奇迹,书写了人类历史上以人力、人智、人气为一体的完美绝笔,并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了我们泱泱中华的民族精神!

站在林虑山的顶峰,遥望着那苍茫群山,俯视着那蜿蜒流淌的清清渠水,不由得让我们思绪万千,似乎有一种精神和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

是的,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一个企业也应该有一种企业精神!

我们的企业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期,尤其需要弘扬这种红旗渠精神,这种团结实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将以红旗渠精神为立足点,以自主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使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断壮大、成长、发展!

第五篇:红旗渠

红旗渠

折叠 编辑本段 修筑背景

红旗渠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红旗渠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尚属首例。2015年,红旗渠建成50周年。

折叠 编辑本段 修建过程

折叠 面临问题

红旗渠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3.粮食(只有3000万斤)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

折叠 错估形势

林县县委开始对引漳入林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上7万人,每人1米,2月初动工,大干3个月,5月1日就能通水。“开工后不久才发现,已有近4万人摆在水渠的沿线上,却看不到有多少人。领导、劳力、技术力量分散,漫山放炮,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急需要抓紧干的关键部位的工程却不能按时拿下来,工程质量、安全都没有保证,进度十分缓慢。特别到山西段,群众意见很大,纷纷反映”白天黑夜炮声不断,碎石满天飞,毁了树,砸了瓦,牲口吓跑了,房也震裂了“。原想着几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才清醒地意识到,这么浩大的一个水利工程,必须要打持久战。

折叠 众志成城

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折叠 投入牺牲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折叠 编辑本段 渠系布置

折叠 综述

红旗渠渠首总干渠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干渠分干渠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折叠 干渠

总干渠红旗渠总干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下分为一、二、三干渠。总干渠多为矩形砌石断面,渠底纵坡1/8000,渠底宽8米。部分绝壁处和渡槽为1/3620,渠底宽6.2米。渠墙高4.3米。设计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水深3.6米)。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水深4米)。建成后实际最大过水量18.3立方米/秒。原有隧洞41个,总长3913米,后因工程改造,隧洞实为39个,总长3701米,渡槽16个,总长621米,建防洪桥、路桥114座,泄洪闸、节制闸19座,涵洞89座。主要建筑物有渠首引水枢纽工程、河口、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分水岭分水闸等。第一干渠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渠底纵坡:分水岭至水河为1/4000,以下为1/5000。渠首段底宽5米,渠深3.5米,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黄华以下底宽6米,渠深2.7米,设计加大流量10.3立方米/秒。桃园渡槽以下渠底宽4.7米,渠深2.6米,设计加大流量6.8立方米/秒。有泄洪闸5座;渡槽21座,总长1020米,涵洞9l座,隧洞2个,防洪、路桥105座,主要建筑物有黄华渡槽和桃园渡桥。在一千渠27+186处桃园村分出桃园分干渠,下设13条支渠红英汇流以下为红英干渠,灌溉姚村、城关、城郊、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横水9个乡(镇)35.2万亩耕地。第二干渠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部猫儿岭,经申家岗、焦家屯、马家山、庞村、皇墓、杨伯山屯、张家井、乔家屯等村,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公里。下有支渠达安阳县马家乡。有大小闸门138个;渡槽18座,总长1178米;隧洞22个,总长2283米;防洪、路桥26座。渠底纵坡:分水岭至电站为1/1500,以下至夺丰渡槽东泄洪闸为/1000,再下为/3000。渠首段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分水岭电站至龙山沟渠底宽3.5米,深2.2米,以上设计加大流量7.7立方米/秒。龙山沟至庞村渠底宽2.8米,渠深2.1米,设计加大流量5.5立方米/秒。庞村至夺丰渡槽及以下渠底宽分别为2.4米和1.7米,设计加大流量3.6—2.3立方米/秒。共设支渠13条,灌溉面积11.62万亩,其中任村镇450亩,姚村镇2871.2亩,河顺镇43185亩,横水镇43833亩。同时还为安阳县磊口、马家两乡送水。利用二干渠自然落差,在坟头村东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建电站两处,总装机5台,共4160千瓦。姚村镇在卧虎寨利用汛期泄洪建电站4处。第三干渠红旗渠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经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卢寨岭3898米长的曙光洞后,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公里。有各种建筑物65座,主要建筑物有曙光洞和仙岩渡槽。渠底纵坡明渠为1/3000,隧洞为1/1000,设计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第一支渠沿红岭山到古城村,灌溉任村镇东北部地区的耕地;二支渠沿东岗盆地北边到砚花水村;三支渠由崖峰山北侧经大井村到教场村南,穿珠砂砣隧洞到河顺镇北部的付家沟村。共灌溉面积4.6万亩,其中任村镇5170亩,东岗乡33332亩,河顺镇7430亩。英雄干渠始建于1956年春,后因资金缺乏暂停。1957年12月12日再次动工,1958年5月30日竣工。由合涧、原康、小店、小屯、城关、大屯、秦家坡、南采桑、南峪九个乡投工筹资兴建。渠首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处的苏家坪,沿淅河左岸下行,穿过弓上水库二级输水洞,经河西、茶饭庄、大安,到上庄村西穿过英雄洞,至合涧大桥北全长13.8公里。渠底纵坡1/1000,渠底宽3.2米,渠深2.1米,过水能力8立方米/秒。1960年弓上水库建成后,库内一段渠长3公里淹没废弃,改由弓上水库供水。共挖土石79.77万立方米,砌石8.47万立方米,投工106.1万个,上级投资50余万元。红英干渠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干渠汇流后,下称红英干渠。经红英汇流电站、合涧、东山底、大南山到油村,全长11.8公里,在油村分为红英南、北分干。共可灌溉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城郊、横水7个乡(镇)16万亩耕地。其中合涧至油村长9.8公里,于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由采桑、小店、东姚、横水公社合修。后于1968—1969年由合涧、城关两公社硬化衬砌。渠底宽4米,渠深2.3米,渠底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9立方米/秒。共计完成挖土石17.1万立方米,砌石4.68万立方米,投工56.5万个。淅南干渠淅南干渠渠首设在弓上水库坝下游约0.7公里处,弓f弓上水库水,沿淅河右岸下行5公里至河南园村西与原英雄五支渠相汇南行,经牛窑沟、西华、南沟、寨南背等村到栗园岭,全长29.4公里,现统称淅南干渠。1965年2月动工,1970年6月竣工。由合涧、原康、茶店、临淇4个公社合建。渠底纵坡有1/820和1/1110等,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主要灌溉淅河以南红旗渠水流不到的合涧、茶店、临淇、小店5个乡镇的高岗地。设计灌溉面积2.80万亩,实灌面积3.02万亩。其中合涧1500亩、原康7468亩,小店2110亩,茶店16082亩,临淇3000亩。干渠在栗元岭分为东、西两条支渠,东支渠沿淅河和湘河的分水岭,经曹家沟、磊城、茶店、东坡等村到曹家井村汇入淇北干渠。西支渠经原康乡西岗村到大峪村过湘河,沿湘河右岸经茶店村西坡到跑马岭穿隧洞,设有斗渠到后坡村入淇北干渠。桃园分干渠该渠首位于城郊乡桃园村东,故称桃园分干,朝向县城龙头山文峰塔东去,在龙头山村西折向东北,于曲山村东穿过21.20米长的响岭隧洞,至横水镇石家壑村南的古墓荒,全长14.3公里。下设刘家庄、曲山和西赵、小庙洼4条:吏渠,灌溉城郊乡和城关、姚村、横水等4个乡(镇)5.04万亩耕地。渠首至刘家庄分设跌水28处,曾开发修建小水电站25处,总利用水头133.64米,总装机27台,1165千瓦。该分干共挖土石方4.48万立方米,砌石3.43万立方米,总投工40.6万个。红英南分干渠红英南分干渠(原名英雄三支渠、红英三支渠)。自小店乡油村起,沿乌云山南侧经三井、元家庄、王街、柏峪、西岗、秦家坡、天井沟、付东沟等村,经东姚镇的下庄、上庄西坡到岭西岭,再到邓家岭小店乡兴泉支渠口,全长38.04公里,邓家岭以下分为东姚支渠和兴泉支渠。该渠始建于1958年8月,1959年7-12月续建,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至1969年7月,由小店、采桑、东姚三公社硬化衬砌。设计渠底纵坡1/2000和1/2500,设计加大流量4.9-3.3立方米/秒。完成挖土石方59.37万立方米,砌石12.95万立方米,投工193.6万个。灌溉面积6.16万亩,其中小店乡18695亩,采桑乡8834亩,东姚镇33975亩。红英北分干渠红英北分干渠(原名英雄二支渠、红英二支渠)。1959年冬合涧一油村改建英雄二三支渠合线,英雄二支渠重新修建,自油村起沿乌云山北侧经马军池、南平、狐王洞、舜王峪、大岭沟、南峪、南采桑、洪峪、涧东等村到景色岭,全长30.2公里。1959年10月动工,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1969年7月,由合涧、城关、横水、采桑公社硬化衬砌。渠底纵坡:白甘岭以上为1/2000,以下为l/1500和1/1000,设计加大流量3.6-3.0立方米/秒。分设辛安、自甘岭、翟曲、辛庄4条支渠。北分干共挖土石31.68万立方米,砌石1000万立方米,总投工193.6万个。灌溉面积5.02万亩,其中合涧镇8284亩,城郊乡9337亩,采桑乡19166亩,横水镇13381亩。

折叠 支渠

灌区支渠红旗渠修筑过程根据林县山区地理特点,在支渠配套建设上,本着多浇地,修渠难度小,工程量小,投工投资少,方便管理,尽可能照顾行政区划布置等原则布设支渠,能一村一渠的不搞两村共建共用。1992年红旗渠灌区共有支渠51条,总长524.2公里,其中第一干渠有支渠13条,总长95.2公里;第二干渠有支渠13条,总长76.5公里;第三干渠有支渠5条,总长87.5公里;桃园分干渠有支渠4条,总长26.9公里;红英干渠有支渠3条,总长45.3公里;红英北分干渠有支渠4条,总长34.6公里;红英南分干渠有支渠4条,总长51.7公里;淅南干渠有支渠2条,总长68.6公里。另有3条支渠共长37公里。英雄干渠支渠英雄干渠支渠下设5条支渠:第一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沿林虑山向北到黄华河北岸,长19.5公里,后因水源、地质和红旗渠一干修建等原因而废。二支渠原由合涧村北头沿乌云山北侧到采桑村,长35公里;三支渠沿乌云山南侧向东到东姚镇的老李沟村,总长105公里。后实践证实,渠系布置不宜。1959年冬将二、三支渠合并,改由从合涧镇北头起,沿乌云山北侧经豆村、大南山到油村,新建为干渠,在油村分为第二、三支渠。1966年红旗渠一干渠通水后,将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油村以下改称红英二支和三支。1982年水利工程“五查五定”中,根据受益面积之大,又改称红英北分干和红英南分干。四支渠由合涧大桥过淅河,沿等高线绕原康盆地至小店乡淅河南岸的官街村,长36公里。五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往南过天桥(铁索桥)到栗园岭,因天桥过水难,未能如愿,1965年兴建淅南渠后被取代,同时撤除天桥。利用英雄渠落差,建有红英汇流2号电站。因水源缺乏,发电量甚少。

折叠 分水闸

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总干渠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底高程454.44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闸房内安装启闭力15吨的启闭机3台,闸房上悬空高擎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大字。一干为双孔,二干为单孔,孔宽均为2.5米。一干渠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红英汇流,长39.7公里,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沿林县盆地东北边山腰蜿蜒东去,到马占村东止,长47.6公里,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62万亩。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的总干渠左侧,由此向东北穿过3898米的曙光洞到东卢寨村东止,长10.9公里,设计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

折叠 编辑本段 建筑构造

折叠 河坝

红旗渠源河坝红旗渠通水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下约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1960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溢流坝横跨河床长95米,最大坝高3.5米,底宽13.46米,顶宽2米,为安全嵌入基岩下0.3-0.4米,水泥浆砌石英岩石重力坝结构。砌石1804立方米,用工1.28万个,投资2.5万元。任村公社修建。渠源引水隧洞上口位于溢流坝以上18米处的浊漳河右岸,长105米,洞后经55米的明渠至进水闸。进水闸共3孔,单孔宽2米,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冲沙闸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单孔宽2米,该闸底低于进水闸底1米,闸上游作成约1/20的陡坡导沙廊道,同时在进水闸前设立与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夹角的直墙导沙槛,防沙入渠,退水冲沙流入浊漳河。当河水小于25立方米/秒时,可将河水全部引入总干渠。发洪水时除渠引水外,其余分别由溢流坝和冲沙闸泄入坝下游。空心坝空心坝位于总干渠任村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浊河上。坝长166米,底宽20.3米。顶宽7米,高6米,坝基埋深1-2米。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坝腹设双孔涵洞,单孔宽3米,高4.5米,洞底纵坡1/1818,总过水能力23立方米/秒。坝下设消力池,再下为干砌大块片石护滩,坝南北两头各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行洪能力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过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坝安然无恙。该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设计,正确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典范。1960年2月动工,中间停工两次,分三个阶段施工,1964年4月5日竣工,共完成挖方5624立方米,砌石方16296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2万元,由姚村、东姚公社修建。

折叠 隧洞

青年洞青年洞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曙光洞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是红旗渠最长的隧洞。为便利施工,挖凿有34个竖井,其中20米以上的竖井有23个,最深的18号竖井,深61.7米。利用竖井建提灌站5个,发展灌溉面积4500余亩,其中18号竖井建有曙光扬水站,提程62米,浇地2000余亩。该隧洞工程是东岗公社21个大队1300多名社员,1964年11月17日动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到1966年4月5日凿通。共挖凿山石3.08万立方米,砌料石0.9万立方米,投工25万多个。

折叠 渡槽

南谷洞渡槽红旗渠南谷洞渡槽南谷洞渡槽位于南谷洞水库下游700米处,横跨露水河,长130米,宽11.42米,高11.4米,另加基础2-3米,单跨9米,石砌拱形结构,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称“十孔渡槽”。渡槽挡水墙高4.3米,底宽6.2米,槽底纵坡1/3600,设计过水流量23立方米/秒,桥下排泄露水河2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洪水。为提高抗洪能力,1977年对主河道各桥墩分水尖进行了加固处理,1982年8月1日7时40分,安全地通过了南谷洞水库修建以来的最大泄洪量1650立方米/秒。南谷洞渡槽始建于1960年2月15日,1961年8月15日竣工,由茶店、河顺两公社修建,共挖石方5264立方米,砌石9318立方米,用工5.6万个,用款14万元。曙光渡槽曙光渡槽位于东岗村东部4公里的丁冶岭上,是三干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筑物,也是红旗渠灌区配套建设中,群众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力更生修建的较大建筑物。该渡槽全长550米,最高16米,底宽5.4米,顶宽3.5米,共20孔,中3孔,跨径10米,其余孔跨为8.5米,石拱结构。过水断面底宽1.1米,高1米,设计流量1立方米/秒。由东岗公社和安阳县都里村修建,参加施工人数最多时达6000余人。1969年4月2日动工,6月25日建成。共完成挖土石0.69万立方米,砌石1.7万立方米,投工36万个,投资38万元,其中社队自筹资金占92.6%。夺丰渡槽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中间越一小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17孔,长172米;下段33孔,长241米。渡槽过水断面高1.8米,宽1.7米,纵坡1/900,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1965年遇到大旱,激发了群众大办水利的积极性,河顺公社组织14个大队,每日出动劳力3100名,牲畜750头,大小车辆600多辆,畜驮车推,从2.5公里以外杨伯山屯村运来好料石。没有木料、工具,队队户户筹集,没有吊车竖起游杆当吊车用,大干加巧干,工效一日比一日快。196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4月5日竣工,仅用125天,共完成挖土石方0.5万立方米,砌券石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用款12万元,渡槽整个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既坚固又壮观,是一宏伟的工艺品。

折叠 渡桥

桃园渡桥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桥。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两侧槽墙高2.7米,底宽2米,顶宽1米。纵坡为1/1700,设计流量6.8立方米/秒。槽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板,路面宽4.6米,渡槽上连涵洞长100米,下接涵洞长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板通汽车,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效益。1965年9月25日动工,1966年4月1日竣工,工期186天,由采桑公社南景色、南采桑、下川三个大队修建,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投工6万个。用款5.4万元。

折叠 汇流

红英汇流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地方。英雄渠建于1958年,起自嘴上村西到红英汇流处长11.4公里,设计流量8立方米/秒。1966年4月一干渠竣工通水,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灌溉合洞、原康、东姚等7个乡镇16万亩耕地。红英汇流南边是红英汇流一号电站,水头38米,装机2台,共2500千瓦。右上边是使用英雄渠水发电的红英汇流二号电站,水头18米。红英汇流工程为合涧公社1966年4月修建。

折叠 编辑本段 工程意义

历史意义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1]现实意义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2][3]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事件

红旗渠1990年后,红旗渠漳河水源减少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极为严重。1992年1月10日至13日,水利部副部长严克强到冀、豫、晋三省沿浊漳河察看水利工程及水源利用情况,对红旗渠水源减少及工程老化极为关注。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的河南省代表团,在代表王宝莲(女、林县籍,林县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文广积极倡导下,32位代表联名提出红旗渠急需更新改造,要求国家给予扶持的议案,引起水利部的重视。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对红旗渠一干渠向化肥厂、火电厂工业供水工程动工复修。红英南分干渠第一期翻砌铺底技改工程动工。该工程从小店乡油村起,到采桑乡大石岭止,全长18公里。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上游蚕沟渠段被炸,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及时组织复修。河南省计委下文批复,同意红旗渠进行技术改造,国家给予一定扶持。整个工程工期5年,总投资7224万元,干渠以上列为国家计划投资299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00万元,省补800万元,市县自筹1199万元,干渠以下列为地方自筹4225万元。1992年8月22日,红旗渠总干渠盘阳段两处渠墙同时破炸,炸毁长度33米,60米严重裂缝,盘阳村遭到渠水袭击,损失惨重。中共林县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及县人民武装部领导赶赴现场,分头做群众工作,组织救灾。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及时组织抢险,昼夜不停,冒雨奋战,恢复通水。此事件为建国以来罕见的爆炸破坏水利工程案件,在沿漳河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三县(平顺、林县、涉县)反映特别强烈。事件震动全国。2014年6月26日凌晨3时许,林州红旗渠总干渠赵所管理段35+700处出现坍塌,附近村庄受湮,发现险情后,相关部门随即通知疏散人员并开闸泄洪,尚无人员伤亡报道,各项抢险救援工作正在进行当中。[4]渠道管理员发现该情况后,当即通知赵所村用喇叭广播疏散人员,同时上报红旗渠管理处、林州市防汛指挥部、林州市政府及漳河上游局,第一时间启动上下游五座泄洪闸泄水。林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村镇、水务局、红管处、民政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先后赶到现场查看情况,掌握灾情信息,组织力量抢救群众财产,指挥抢险救灾。[5]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评价

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杨贵同志林县必须大兴水利,给后来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奠定了基础。[6]1970年代,周总理生前十分关心支持林县的工作,他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9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观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并讲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折叠 编辑本段 获得荣誉

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4元,农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亿元,连续23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折叠 编辑本段 旅游景点

红旗渠风景区1990年,按照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把红旗渠办成旅游胜地”的指示,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将精神财富转换为物质财富。风景区开发十几年来,采取滚动式发展战略,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成了纪念馆、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修,完善设施,提高品味,强化服务,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5月25日,红旗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特点,风调不同,内涵盈连,相映成体。分水苑风景区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络丝潭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迹名胜。冬季有数十米冰帘悬挂河南 河北两岸,谱写出10亿年前络丝潭岩石形成史。青年洞提及红旗渠,不能不说的还有青年洞。红旗渠要从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穿过,必须凿通一条长达600多米的隧洞。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正是在这种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支撑下,民工们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山洞凿通。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员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此隧洞取名为青年洞。

折叠 编辑本段 交通路线

乘车路线①从郑州出发:大巴(郑州—新乡—林州—红旗渠)②从安阳出发:大巴(安阳—林州—红旗渠)③从石家庄出发:大巴(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林州—红旗渠)自驾路线 ①走高速:郑州柳林站上高速—安阳—安林高速—林长高速,红旗渠景区出口下,南拐东南公路至红旗渠景区纪念馆。②走国道:郑州---黄河大桥--新乡辉县(辉县转盘左拐)--林州,到林州后走东南公路,可直达红旗渠景区。

折叠 编辑本段 工程纪念

《红旗渠》纪实电影片,于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该片详细地纪录了当时修建的过程。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而电影《红旗渠》也跟着拍了10年。当年参加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电影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他们是新中国老一辈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曾用胶片组接了一个个共和国初创和成长的历史片段。《红旗渠》是他们电影生涯中耗时最长、投入最多的一部纪录影片。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红旗渠》的摄制已经说不清楚,但在十年中他们共留下了一万多尺胶片。影片于1971年在全国播出。加上其他媒体的传播,使全国知道了红旗渠。一部拍摄于30年多前的老影片,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当时的人们靠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动力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今天,红旗渠的故事似乎日渐模糊,然而,红旗渠精神在变革中的现代中国,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折叠 编辑本段 修筑背景

红旗渠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红旗渠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尚属首例。2015年,红旗渠建成50周年。

折叠 编辑本段 修建过程

折叠 面临问题

红旗渠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3.粮食(只有3000万斤)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

折叠 错估形势

林县县委开始对引漳入林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上7万人,每人1米,2月初动工,大干3个月,5月1日就能通水。”开工后不久才发现,已有近4万人摆在水渠的沿线上,却看不到有多少人。领导、劳力、技术力量分散,漫山放炮,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急需要抓紧干的关键部位的工程却不能按时拿下来,工程质量、安全都没有保证,进度十分缓慢。特别到山西段,群众意见很大,纷纷反映“白天黑夜炮声不断,碎石满天飞,毁了树,砸了瓦,牲口吓跑了,房也震裂了”。原想着几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才清醒地意识到,这么浩大的一个水利工程,必须要打持久战。

折叠 众志成城

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折叠 投入牺牲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折叠 编辑本段 渠系布置

折叠 综述

红旗渠渠首总干渠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干渠分干渠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折叠 干渠

总干渠红旗渠总干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下分为一、二、三干渠。总干渠多为矩形砌石断面,渠底纵坡1/8000,渠底宽8米。部分绝壁处和渡槽为1/3620,渠底宽6.2米。渠墙高4.3米。设计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水深3.6米)。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水深4米)。建成后实际最大过水量18.3立方米/秒。原有隧洞41个,总长3913米,后因工程改造,隧洞实为39个,总长3701米,渡槽16个,总长621米,建防洪桥、路桥114座,泄洪闸、节制闸19座,涵洞89座。主要建筑物有渠首引水枢纽工程、河口、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分水岭分水闸等。第一干渠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渠底纵坡:分水岭至水河为1/4000,以下为1/5000。渠首段底宽5米,渠深3.5米,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黄华以下底宽6米,渠深2.7米,设计加大流量10.3立方米/秒。桃园渡槽以下渠底宽4.7米,渠深2.6米,设计加大流量6.8立方米/秒。有泄洪闸5座;渡槽21座,总长1020米,涵洞9l座,隧洞2个,防洪、路桥105座,主要建筑物有黄华渡槽和桃园渡桥。在一千渠27+186处桃园村分出桃园分干渠,下设13条支渠红英汇流以下为红英干渠,灌溉姚村、城关、城郊、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横水9个乡(镇)35.2万亩耕地。第二干渠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部猫儿岭,经申家岗、焦家屯、马家山、庞村、皇墓、杨伯山屯、张家井、乔家屯等村,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公里。下有支渠达安阳县马家乡。有大小闸门138个;渡槽18座,总长1178米;隧洞22个,总长2283米;防洪、路桥26座。渠底纵坡:分水岭至电站为1/1500,以下至夺丰渡槽东泄洪闸为/1000,再下为/3000。渠首段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分水岭电站至龙山沟渠底宽3.5米,深2.2米,以上设计加大流量7.7立方米/秒。龙山沟至庞村渠底宽2.8米,渠深2.1米,设计加大流量5.5立方米/秒。庞村至夺丰渡槽及以下渠底宽分别为2.4米和1.7米,设计加大流量3.6—2.3立方米/秒。共设支渠13条,灌溉面积11.62万亩,其中任村镇450亩,姚村镇2871.2亩,河顺镇43185亩,横水镇43833亩。同时还为安阳县磊口、马家两乡送水。利用二干渠自然落差,在坟头村东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建电站两处,总装机5台,共4160千瓦。姚村镇在卧虎寨利用汛期泄洪建电站4处。第三干渠红旗渠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经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卢寨岭3898米长的曙光洞后,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公里。有各种建筑物65座,主要建筑物有曙光洞和仙岩渡槽。渠底纵坡明渠为1/3000,隧洞为1/1000,设计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第一支渠沿红岭山到古城村,灌溉任村镇东北部地区的耕地;二支渠沿东岗盆地北边到砚花水村;三支渠由崖峰山北侧经大井村到教场村南,穿珠砂砣隧洞到河顺镇北部的付家沟村。共灌溉面积4.6万亩,其中任村镇5170亩,东岗乡33332亩,河顺镇7430亩。英雄干渠始建于1956年春,后因资金缺乏暂停。1957年12月12日再次动工,1958年5月30日竣工。由合涧、原康、小店、小屯、城关、大屯、秦家坡、南采桑、南峪九个乡投工筹资兴建。渠首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处的苏家坪,沿淅河左岸下行,穿过弓上水库二级输水洞,经河西、茶饭庄、大安,到上庄村西穿过英雄洞,至合涧大桥北全长13.8公里。渠底纵坡1/1000,渠底宽3.2米,渠深2.1米,过水能力8立方米/秒。1960年弓上水库建成后,库内一段渠长3公里淹没废弃,改由弓上水库供水。共挖土石79.77万立方米,砌石8.47万立方米,投工106.1万个,上级投资50余万元。红英干渠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干渠汇流后,下称红英干渠。经红英汇流电站、合涧、东山底、大南山到油村,全长11.8公里,在油村分为红英南、北分干。共可灌溉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城郊、横水7个乡(镇)16万亩耕地。其中合涧至油村长9.8公里,于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由采桑、小店、东姚、横水公社合修。后于1968—1969年由合涧、城关两公社硬化衬砌。渠底宽4米,渠深2.3米,渠底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9立方米/秒。共计完成挖土石17.1万立方米,砌石4.68万立方米,投工56.5万个。淅南干渠淅南干渠渠首设在弓上水库坝下游约0.7公里处,弓f弓上水库水,沿淅河右岸下行5公里至河南园村西与原英雄五支渠相汇南行,经牛窑沟、西华、南沟、寨南背等村到栗园岭,全长29.4公里,现统称淅南干渠。1965年2月动工,1970年6月竣工。由合涧、原康、茶店、临淇4个公社合建。渠底纵坡有1/820和1/1110等,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主要灌溉淅河以南红旗渠水流不到的合涧、茶店、临淇、小店5个乡镇的高岗地。设计灌溉面积2.80万亩,实灌面积3.02万亩。其中合涧1500亩、原康7468亩,小店2110亩,茶店16082亩,临淇3000亩。干渠在栗元岭分为东、西两条支渠,东支渠沿淅河和湘河的分水岭,经曹家沟、磊城、茶店、东坡等村到曹家井村汇入淇北干渠。西支渠经原康乡西岗村到大峪村过湘河,沿湘河右岸经茶店村西坡到跑马岭穿隧洞,设有斗渠到后坡村入淇北干渠。桃园分干渠该渠首位于城郊乡桃园村东,故称桃园分干,朝向县城龙头山文峰塔东去,在龙头山村西折向东北,于曲山村东穿过21.20米长的响岭隧洞,至横水镇石家壑村南的古墓荒,全长14.3公里。下设刘家庄、曲山和西赵、小庙洼4条:吏渠,灌溉城郊乡和城关、姚村、横水等4个乡(镇)5.04万亩耕地。渠首至刘家庄分设跌水28处,曾开发修建小水电站25处,总利用水头133.64米,总装机27台,1165千瓦。该分干共挖土石方4.48万立方米,砌石3.43万立方米,总投工40.6万个。红英南分干渠红英南分干渠(原名英雄三支渠、红英三支渠)。自小店乡油村起,沿乌云山南侧经三井、元家庄、王街、柏峪、西岗、秦家坡、天井沟、付东沟等村,经东姚镇的下庄、上庄西坡到岭西岭,再到邓家岭小店乡兴泉支渠口,全长38.04公里,邓家岭以下分为东姚支渠和兴泉支渠。该渠始建于1958年8月,1959年7-12月续建,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至1969年7月,由小店、采桑、东姚三公社硬化衬砌。设计渠底纵坡1/2000和1/2500,设计加大流量4.9-3.3立方米/秒。完成挖土石方59.37万立方米,砌石12.95万立方米,投工193.6万个。灌溉面积6.16万亩,其中小店乡18695亩,采桑乡8834亩,东姚镇33975亩。红英北分干渠红英北分干渠(原名英雄二支渠、红英二支渠)。1959年冬合涧一油村改建英雄二三支渠合线,英雄二支渠重新修建,自油村起沿乌云山北侧经马军池、南平、狐王洞、舜王峪、大岭沟、南峪、南采桑、洪峪、涧东等村到景色岭,全长30.2公里。1959年10月动工,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1969年7月,由合涧、城关、横水、采桑公社硬化衬砌。渠底纵坡:白甘岭以上为1/2000,以下为l/1500和1/1000,设计加大流量3.6-3.0立方米/秒。分设辛安、自甘岭、翟曲、辛庄4条支渠。北分干共挖土石31.68万立方米,砌石1000万立方米,总投工193.6万个。灌溉面积5.02万亩,其中合涧镇8284亩,城郊乡9337亩,采桑乡19166亩,横水镇13381亩。

折叠 支渠

灌区支渠红旗渠修筑过程根据林县山区地理特点,在支渠配套建设上,本着多浇地,修渠难度小,工程量小,投工投资少,方便管理,尽可能照顾行政区划布置等原则布设支渠,能一村一渠的不搞两村共建共用。1992年红旗渠灌区共有支渠51条,总长524.2公里,其中第一干渠有支渠13条,总长95.2公里;第二干渠有支渠13条,总长76.5公里;第三干渠有支渠5条,总长87.5公里;桃园分干渠有支渠4条,总长26.9公里;红英干渠有支渠3条,总长45.3公里;红英北分干渠有支渠4条,总长34.6公里;红英南分干渠有支渠4条,总长51.7公里;淅南干渠有支渠2条,总长68.6公里。另有3条支渠共长37公里。英雄干渠支渠英雄干渠支渠下设5条支渠:第一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沿林虑山向北到黄华河北岸,长19.5公里,后因水源、地质和红旗渠一干修建等原因而废。二支渠原由合涧村北头沿乌云山北侧到采桑村,长35公里;三支渠沿乌云山南侧向东到东姚镇的老李沟村,总长105公里。后实践证实,渠系布置不宜。1959年冬将二、三支渠合并,改由从合涧镇北头起,沿乌云山北侧经豆村、大南山到油村,新建为干渠,在油村分为第二、三支渠。1966年红旗渠一干渠通水后,将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油村以下改称红英二支和三支。1982年水利工程“五查五定”中,根据受益面积之大,又改称红英北分干和红英南分干。四支渠由合涧大桥过淅河,沿等高线绕原康盆地至小店乡淅河南岸的官街村,长36公里。五支渠由英雄洞出口处往南过天桥(铁索桥)到栗园岭,因天桥过水难,未能如愿,1965年兴建淅南渠后被取代,同时撤除天桥。利用英雄渠落差,建有红英汇流2号电站。因水源缺乏,发电量甚少。

折叠 分水闸

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总干渠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底高程454.44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闸房内安装启闭力15吨的启闭机3台,闸房上悬空高擎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大字。一干为双孔,二干为单孔,孔宽均为2.5米。一干渠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红英汇流,长39.7公里,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沿林县盆地东北边山腰蜿蜒东去,到马占村东止,长47.6公里,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62万亩。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的总干渠左侧,由此向东北穿过3898米的曙光洞到东卢寨村东止,长10.9公里,设计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

折叠 编辑本段 建筑构造

折叠 河坝

红旗渠源河坝红旗渠通水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下约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1960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溢流坝横跨河床长95米,最大坝高3.5米,底宽13.46米,顶宽2米,为安全嵌入基岩下0.3-0.4米,水泥浆砌石英岩石重力坝结构。砌石1804立方米,用工1.28万个,投资2.5万元。任村公社修建。渠源引水隧洞上口位于溢流坝以上18米处的浊漳河右岸,长105米,洞后经55米的明渠至进水闸。进水闸共3孔,单孔宽2米,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冲沙闸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单孔宽2米,该闸底低于进水闸底1米,闸上游作成约1/20的陡坡导沙廊道,同时在进水闸前设立与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夹角的直墙导沙槛,防沙入渠,退水冲沙流入浊漳河。当河水小于25立方米/秒时,可将河水全部引入总干渠。发洪水时除渠引水外,其余分别由溢流坝和冲沙闸泄入坝下游。空心坝空心坝位于总干渠任村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浊河上。坝长166米,底宽20.3米。顶宽7米,高6米,坝基埋深1-2米。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坝腹设双孔涵洞,单孔宽3米,高4.5米,洞底纵坡1/1818,总过水能力23立方米/秒。坝下设消力池,再下为干砌大块片石护滩,坝南北两头各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行洪能力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过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坝安然无恙。该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设计,正确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典范。1960年2月动工,中间停工两次,分三个阶段施工,1964年4月5日竣工,共完成挖方5624立方米,砌石方16296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2万元,由姚村、东姚公社修建。

折叠 隧洞

青年洞青年洞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曙光洞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是红旗渠最长的隧洞。为便利施工,挖凿有34个竖井,其中20米以上的竖井有23个,最深的18号竖井,深61.7米。利用竖井建提灌站5个,发展灌溉面积4500余亩,其中18号竖井建有曙光扬水站,提程62米,浇地2000余亩。该隧洞工程是东岗公社21个大队1300多名社员,1964年11月17日动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到1966年4月5日凿通。共挖凿山石3.08万立方米,砌料石0.9万立方米,投工25万多个。

折叠 渡槽

南谷洞渡槽红旗渠南谷洞渡槽南谷洞渡槽位于南谷洞水库下游700米处,横跨露水河,长130米,宽11.42米,高11.4米,另加基础2-3米,单跨9米,石砌拱形结构,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称“十孔渡槽”。渡槽挡水墙高4.3米,底宽6.2米,槽底纵坡1/3600,设计过水流量23立方米/秒,桥下排泄露水河2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洪水。为提高抗洪能力,1977年对主河道各桥墩分水尖进行了加固处理,1982年8月1日7时40分,安全地通过了南谷洞水库修建以来的最大泄洪量1650立方米/秒。南谷洞渡槽始建于1960年2月15日,1961年8月15日竣工,由茶店、河顺两公社修建,共挖石方5264立方米,砌石9318立方米,用工5.6万个,用款14万元。曙光渡槽曙光渡槽位于东岗村东部4公里的丁冶岭上,是三干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筑物,也是红旗渠灌区配套建设中,群众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力更生修建的较大建筑物。该渡槽全长550米,最高16米,底宽5.4米,顶宽3.5米,共20孔,中3孔,跨径10米,其余孔跨为8.5米,石拱结构。过水断面底宽1.1米,高1米,设计流量1立方米/秒。由东岗公社和安阳县都里村修建,参加施工人数最多时达6000余人。1969年4月2日动工,6月25日建成。共完成挖土石0.69万立方米,砌石1.7万立方米,投工36万个,投资38万元,其中社队自筹资金占92.6%。夺丰渡槽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中间越一小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17孔,长172米;下段33孔,长241米。渡槽过水断面高1.8米,宽1.7米,纵坡1/900,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1965年遇到大旱,激发了群众大办水利的积极性,河顺公社组织14个大队,每日出动劳力3100名,牲畜750头,大小车辆600多辆,畜驮车推,从2.5公里以外杨伯山屯村运来好料石。没有木料、工具,队队户户筹集,没有吊车竖起游杆当吊车用,大干加巧干,工效一日比一日快。196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4月5日竣工,仅用125天,共完成挖土石方0.5万立方米,砌券石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用款12万元,渡槽整个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既坚固又壮观,是一宏伟的工艺品。

折叠 渡桥

桃园渡桥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桥。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两侧槽墙高2.7米,底宽2米,顶宽1米。纵坡为1/1700,设计流量6.8立方米/秒。槽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板,路面宽4.6米,渡槽上连涵洞长100米,下接涵洞长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板通汽车,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效益。1965年9月25日动工,1966年4月1日竣工,工期186天,由采桑公社南景色、南采桑、下川三个大队修建,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投工6万个。用款5.4万元。

折叠 汇流

红英汇流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地方。英雄渠建于1958年,起自嘴上村西到红英汇流处长11.4公里,设计流量8立方米/秒。1966年4月一干渠竣工通水,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灌溉合洞、原康、东姚等7个乡镇16万亩耕地。红英汇流南边是红英汇流一号电站,水头38米,装机2台,共2500千瓦。右上边是使用英雄渠水发电的红英汇流二号电站,水头18米。红英汇流工程为合涧公社1966年4月修建。

折叠 编辑本段 工程意义

历史意义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1]现实意义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2][3]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事件

红旗渠1990年后,红旗渠漳河水源减少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极为严重。1992年1月10日至13日,水利部副部长严克强到冀、豫、晋三省沿浊漳河察看水利工程及水源利用情况,对红旗渠水源减少及工程老化极为关注。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的河南省代表团,在代表王宝莲(女、林县籍,林县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文广积极倡导下,32位代表联名提出红旗渠急需更新改造,要求国家给予扶持的议案,引起水利部的重视。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对红旗渠一干渠向化肥厂、火电厂工业供水工程动工复修。红英南分干渠第一期翻砌铺底技改工程动工。该工程从小店乡油村起,到采桑乡大石岭止,全长18公里。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上游蚕沟渠段被炸,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及时组织复修。河南省计委下文批复,同意红旗渠进行技术改造,国家给予一定扶持。整个工程工期5年,总投资7224万元,干渠以上列为国家计划投资299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00万元,省补800万元,市县自筹1199万元,干渠以下列为地方自筹4225万元。1992年8月22日,红旗渠总干渠盘阳段两处渠墙同时破炸,炸毁长度33米,60米严重裂缝,盘阳村遭到渠水袭击,损失惨重。中共林县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及县人民武装部领导赶赴现场,分头做群众工作,组织救灾。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及时组织抢险,昼夜不停,冒雨奋战,恢复通水。此事件为建国以来罕见的爆炸破坏水利工程案件,在沿漳河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三县(平顺、林县、涉县)反映特别强烈。事件震动全国。2014年6月26日凌晨3时许,林州红旗渠总干渠赵所管理段35+700处出现坍塌,附近村庄受湮,发现险情后,相关部门随即通知疏散人员并开闸泄洪,尚无人员伤亡报道,各项抢险救援工作正在进行当中。[4]渠道管理员发现该情况后,当即通知赵所村用喇叭广播疏散人员,同时上报红旗渠管理处、林州市防汛指挥部、林州市政府及漳河上游局,第一时间启动上下游五座泄洪闸泄水。林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村镇、水务局、红管处、民政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先后赶到现场查看情况,掌握灾情信息,组织力量抢救群众财产,指挥抢险救灾。[5]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评价

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杨贵同志林县必须大兴水利,给后来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奠定了基础。[6]1970年代,周总理生前十分关心支持林县的工作,他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9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观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并讲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折叠 编辑本段 获得荣誉

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4元,农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亿元,连续23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折叠 编辑本段 旅游景点

红旗渠风景区1990年,按照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把红旗渠办成旅游胜地”的指示,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将精神财富转换为物质财富。风景区开发十几年来,采取滚动式发展战略,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成了纪念馆、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修,完善设施,提高品味,强化服务,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5月25日,红旗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特点,风调不同,内涵盈连,相映成体。分水苑风景区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络丝潭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迹名胜。冬季有数十米冰帘悬挂河南 河北两岸,谱写出10亿年前络丝潭岩石形成史。青年洞提及红旗渠,不能不说的还有青年洞。红旗渠要从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穿过,必须凿通一条长达600多米的隧洞。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正是在这种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支撑下,民工们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山洞凿通。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员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此隧洞取名为青年洞。

折叠 编辑本段 交通路线

乘车路线①从郑州出发:大巴(郑州—新乡—林州—红旗渠)②从安阳出发:大巴(安阳—林州—红旗渠)③从石家庄出发:大巴(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林州—红旗渠)自驾路线 ①走高速:郑州柳林站上高速—安阳—安林高速—林长高速,红旗渠景区出口下,南拐东南公路至红旗渠景区纪念馆。②走国道:郑州---黄河大桥--新乡辉县(辉县转盘左拐)--林州,到林州后走东南公路,可直达红旗渠景区。

折叠 编辑本段 工程纪念

《红旗渠》纪实电影片,于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该片详细地纪录了当时修建的过程。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而电影《红旗渠》也跟着拍了10年。当年参加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电影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他们是新中国老一辈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曾用胶片组接了一个个共和国初创和成长的历史片段。《红旗渠》是他们电影生涯中耗时最长、投入最多的一部纪录影片。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红旗渠》的摄制已经说不清楚,但在十年中他们共留下了一万多尺胶片。影片于1971年在全国播出。加上其他媒体的传播,使全国知道了红旗渠。一部拍摄于30年多前的老影片,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当时的人们靠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动力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今天,红旗渠的故事似乎日渐模糊,然而,红旗渠精神在变革中的现代中国,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下载红旗渠精神实质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旗渠精神实质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2019年5月30日,社区党委开展主题党日,组织党员集中观看了话剧《红旗渠》。其实,对于红旗渠的故事,我个人之前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了解的不够深入,看了这场话剧之......

    红旗渠 观后感

    观《红旗渠的守望者》的感想 当看完《红旗渠的守望者》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句蹦到我脑海里的话就是“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我相信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

    红旗渠观后感

    观话剧《红旗渠》后的几点启示 星宇 在上级部门的组织与我校众多老师的一致要求下,上个周我校全体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学习了大型史诗话剧《红旗渠》。在开学之际,大家都希......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我是第一次听说,以前看过红河谷这部电影。刚开始以为是一场历史性战争,今日乡集体将在乡领导的带领下一起观看了《红旗渠》这部纪录片,倾听几十年前艰......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 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今日我们将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去领会那条......

    红旗渠 观后感

    参观“红旗渠”有感 ————何磊 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局组织广大党员观看了《红旗渠》。 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遗迹,展现出他们不对贫困的生活环境低头,更不向贫瘠的自然环境屈服的精神。在漫漫十年......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 2010年4月23日,我们部门员工来到了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进行参观。 首先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回顾了林州人民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