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英雄波罗乃兹》感受肖邦音乐的英雄性专题
从《英雄波罗乃兹》感受肖邦音乐的英雄性
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1849)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把波兰民间音乐融进了自己的创作,使波兰民族特有的波兰舞曲(即“波罗乃兹”舞曲)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肖邦的波罗乃兹摒弃了早起的华丽色彩和辉煌的技巧展示,重新挖掘了威武雄壮的特点,赋予其宏伟悲壮、洋溢爱过热情的深刻内容。
《英雄波罗乃兹》是肖邦的巅峰之作,他是一首渗透着刚毅、抗争精神的民族颂歌,在缅怀民族的光辉往昔中获得精神力量,发出豪迈的声音,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肖邦《英雄碧波罗乃兹》,一同感受肖邦音乐的英雄性。
一、创作背景
肖邦的创作灵感源于自己和祖国悲剧性的经历,《英雄波罗乃兹》是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描写了1683年英勇抗击入侵者的波兰国王约翰.勃比埃斯基的骑兵队。该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也拯救了欧洲。故又称《骠骑兵波罗乃兹》。
肖邦有一次对密茨凯维奇谈起他写《英雄波罗乃兹》的心理体验。那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没有客人打扰,肖邦独自一人在客厅的钢琴前一边试奏一边记谱,他为乐曲中段找到了一个摹仿马蹄声的音型节奏,在马蹄声的伴随下,古代波兰骑士横扫战场,场面极为壮观。写到这里,客厅的门突然开了,一群身披甲胄的古代骑士涌进客厅,肖邦吓得惊慌失措,欲夺门而逃,盛装的骑士队伍又倏然而逝了,原来是肖邦感情过于投入,被自己的音乐魇住,产生了幻觉。由此可见,这首乐曲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的。
二、结构简析
乐曲的构成为复三段体:
第一段:降A大调。在音量逐渐增强的序奏之后,无比辉煌的英雄主题进入,使人们觉得充满着信心与力量,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体现。
第二段:从E大调起经过各种转调又回到降A大调。在此段落中肖邦利用钢琴,描绘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左手在低音部以十六分音符八度双音奏出均匀而清脆的马蹄声,越来越快、越来越强,仿佛革命力量汇集成为千军万马之势;右手则在高音部奏出雄壮的进军号声,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第三段:降A大调。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通过变化使整体气势更加宏伟,最后在胜利凯歌中结束全曲。肖邦极尽所能地将全曲引向最辉煌的顶峰,也将他本人的理想主义色彩推向了顶峰。
三、音乐鉴赏
《英雄波罗乃兹》气势磅礴,一气呵成,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因此有人认为本曲是作者用来描述十七世纪的一位波兰民族英雄抵抗外敌入侵的光辉史诗。肖邦的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本曲的主人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肖邦在这一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国热情,更是将他音乐的英雄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曲由一段庄严热烈的序奏开始,随后引出伟岸的英雄主题,使英雄的风格、奔腾的气势排山倒海般袭来。乐曲进入中段后持续扩大作品幅度,一连串下降音制造了华丽雄伟的效果,而热切的情绪仍一刻不停的在指尖翻滚澎湃。结尾处再度回到开头的主题,更加奔腾,接着渐弱,造成一种悬疑的效果,就像是情感的死灰复燃。演奏既终,一股余韵却久久回荡,那正是肖邦对祖国诉不尽,挥不去的哀切思念。借着华丽的舞曲,肖邦倾诉了满腔的爱国热情,也把音乐的可能性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四、从波罗乃兹舞曲中感受肖邦音乐的英雄性
在波罗乃兹舞曲中,肖邦展现了其一颗狮子般勇敢的心,他的身上集中了精致敏锐的诗性情感和炽烈不羁的另一种天性。肖邦深爱着波兰,痛恨压迫着她的占领者,他在作品中一面将自己的祖国理想化,一面愤怒地控诉着她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肖邦脱掉了他温柔的外套,抛弃所有优雅的音乐语汇,用英雄般的号角谱写战斗的音乐篇章。
在音乐中,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怀化成了鼓舞人心的号角,仿佛点燃了人们的心中火热的情感。肖邦的这一号召既是向自己的同胞发出的,同时,又是向全人类不甘心受压迫的人们发出的。这种号召意在告诉人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深受苦难之际,一定要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同国家一起向敌人拼搏、抗争,以赢取最终胜利。人们从中听到祖国的深重灾难、人民的痛苦挣扎以及一种在肖邦胸中荡起的澎湃激情,使波罗乃兹舞曲创作充满了英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