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王传福成功的启示(鮀城献侯)
关于王传福成功的启示
1995年王传福在深圳创建了比亚迪,仅仅凭着借来的250万元,以自主研发的设备和工艺,打破了国外电池生产巨头的垄断格局,于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充电电池制造商;于2003年进军汽车行业,并于2009年夺得全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第一;此外,自主研发了大型动力电池“铁电池”,解决了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电池技术,在世界上形成了领先优势。
短短15年的时间,王传福带领比亚迪从一个旧车间里走向世界瞩目的前台,造就了一个当代神话,而他本人也于2009年荣膺《胡润排行榜》大陆首富,从而成为一个当代传奇。可以说,他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而通过学习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源自深处的力量,心生豪情
(一)以自知自信笑看风云
王传福认为: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爬大山,寻山找路是种学习过程,从中学习笃定、冷静,及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当前的“公务员”热反映了社会大众对稳定工作的向往,而王传福却在当年却敢于冒险地辞去与自己专业对口又可以轻松享受生活的工作(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我想这其中除了基于梦想与个人价值的社会实现这个动因,更充分的理由是:他相信
(二)众志成城——各尽其能谋第一
王传福同时也很注重团队意识培养,加强对公司管理层以及员工精神风貌的管理,使之昂扬向上、追求卓越,使公司各尽其能,部门各尽其能,管理层各尽其能,员工各尽其能,彼此精诚协作,从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三、注重员工的需求,以人为本
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大都缺少一种东西:人才,尤其是作为企业中间支撑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王传福对这方面都很自信,他说:比亚迪却是个特例,比亚迪最不缺的就是人才。王传福的自信来源于他对人才的储备充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他对人才发自内心的尊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他有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设计师”。在具体做法上,比亚迪充分地满足了全体员工五个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是普通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二是技术人才和管理层:其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的最高层面)。而事实上,比亚迪麾下众多优秀的人才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王传福的看法:你照顾好了员工,他们才会照顾好你的企业,进而照顾好你的利润。
第二篇:比亚迪神话《王传福传》读后感
略读比亚迪神话后感
一部迄今为止最新最全面讲述王传福创业历程的倾力之作
《王传福传》 成杰 著
2009年9月28日,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成为“胡润百富榜”榜单冠军,比亚迪神话《王传福传》读后感。但就在2008年,王传福还只是百富榜上的第103位,财富只有60亿。从60亿暴涨到350亿,王传福成为急速缔造财富帝国的又一个传奇。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经老师介绍的,单凭借比亚迪神话就有足够的吸力引让我对它产生兴趣。一直记得那句话 汽车后市场,未来的行业精英!这不仅是奋斗的目标还是相互提醒的箴言。汽车是我的专业,所以我想看这本书!另外王传福是著名的东方企业家,成为伟大的企业家正是我向往的,因此我怀揣着寻找宝藏的热情去探索它里面的故事。
比亚迪开始是做电池的,他的创始人王传福从中南大学读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后考入了中科院北京
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是从2003年1月,比亚迪以2.96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份开始的。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有限的能源让人们不得不寻找可再生的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决定了比亚迪的未来。王传福曾幽默地说“其实,我并没有转行,我原来是做手电池的,现在只不过是做一个大一点儿的电池,把它装在汽车上罢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电能无疑是代替石油的最佳新能源。最具前瞻力的企业家王传福曾狂语——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有了股神巴菲特的一臂之力,相信比亚迪会做的更好。看来我们这些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也应该具备前瞻的眼光去对待学习。
一个中国的高技术上市公司,一个总部坐落在深圳坪山的汽车企业,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团队!这些都对我充满诱惑。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行业动态,更加了解比亚迪。
(写的不好 大家不用围观,散了吧、、、)
第三篇:比亚迪王传福的人本管理
比亚迪王传福的人本管理 发表于 2010-5-24 只看该作者
在比亚迪,王传福一直实施着“人本管理”的理念。他尊重人才,给下属机会,并尽最大可能给员工创造发展的平台。王传福认为“知识信息和人才是企业的战略资源”。
在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在新的生产方式下,企业迫切要求统一使用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简化流程,优化组织实体,强调“人”是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以人为中心,实现人与技术相互结合的路线,这就把人本管理摆在了首要位置。在这点上,王传福有着先见之明,并把人与各种资源的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有3万名中国的工程师,这和3万名美国的工程师,成本会是一样吗?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公平。但他们的价值、创造力可以说几乎一样,甚至中国人比美国人还强一点,中国人不像美国人要享受生活,中国人是工作第一。因此,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但是,我们为什么搞不过他们?因为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中国制造’今后的优势还很大,关键是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王传福如是说。
王传福所谓的万人工程师队伍,大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大学生。他不迷信海归专家,也不喜欢请“空降兵”,他更喜欢用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国的学生多聪明,他们缺的只是机会。”王传福的用人观不仅是说出来,而且是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现在王传福直接领导的7个副总裁中,绝大部分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比亚迪的,比亚迪汽车销售总经理夏治冰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比亚迪汽车销售总经理夏治冰是1998年北京大学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王传福亲自到北大来招聘,当时的比亚迪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而且企业人数不到2000人,可是王传福就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他是第一个敢进北大招聘的民营
企业家。
在招聘面试过后,王传福请大家吃饭,夏治冰和他的很多同学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招聘的企业,饭桌上王传福谈的全是想怎么把比亚迪做大做强,希望同学们能参与到这个事业中来。也许是被王传福的激情感染,很多同学都纷纷加盟比亚迪。
事实证明,同学们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他们不仅选对了行业,也选对了老板。夏治冰进比亚迪后,发现锂电池事业部只有几十人,他的工号是第72号,今天光这个事业部就有2.6万人。那一年之后,应届毕业生开始以每年翻几番的数量进入比亚迪,到2006年,毕业
生的招聘数量已达到4000人。
王传福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刚毕业的学生在比亚迪被委以重任。夏治冰进入比亚迪的第一个任务是为锂电池事业部寻找20万的贷款。刚刚走出校门,对社会知之甚少,比亚迪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民企,夏治冰在寻找贷款的过程中四处碰壁。
夏治冰没能完成公司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觉得很受伤,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广泛地与一些金融机构、银行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中国银行某个支行的行长听了夏治冰的介绍后,看好比亚迪的成长性,提供了200万的贷款,夏治冰赢得了自己在比亚迪的第一个自信。
在被调往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之后,夏治冰继续沿用着王传福的用人理念,任用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组建自己的团队。他时刻为新来的毕业生搭建发展和奋斗的舞台,正如当年他所走过的路一样,这些新人的第一个任务通常是同一些资产规模达数千万的经销商谈合作、做生意。
王传福相信刚毕业的学生,并尽最大可能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
会。
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工程院,3000多名汽车工程师中,90%是2004年以来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如果是在国企,他们首先要拧一年的螺丝钉、清理一年车间才可能开始摸车。如果是在外企,可能还只是一个试车员。但在比亚迪,他们一上来接触的就是整车项目,什么核心技术都能接触,对比亚迪的F3、F6核心技术更是烂熟于心。
比亚迪每年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花几千万元购买全球最新的车型,让这些年轻大学生们来拆,拆完之后要写总结、写报告,车子则报废。各种新车上市一台,买一台,其中不乏宝马、奔驰、保时捷这样的名车。一些年轻的研发人员不敢轻易拆卸新车,特别是名贵车型。王传福知道了,二话不说用钥匙把自己的进口奔驰划破,然后说:“现
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对于成长快速、可做领导的年轻人,王传福认为激励他们的最有效方式是不断地为他们提供机会,为他们创造新的平台。
10年中,比亚迪的产品事业部从不足10个人迅速扩张到20多个人,这些事业部的总经理中最年轻的只有31岁,1999年大学毕业
后进入比亚迪。
王传福在2002年底筹备众多事业部时这样许诺:“任何一个事业部如果能做到营业额30亿元、净利润5亿元的话,就可以从比亚迪股份中拆分出去,单独上市,团队成员将得到巨大的股权激励。”
人本管理不仅表现为重视员工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表现在发展员工、为员工谋利益等深层次的要求上。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本管理,要求全方位、深入地贯彻这些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要求。
如果问王传福:什么事是他创业13年来觉得最难的?他的回答就
是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
“在比亚迪,人是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种战略打法的最终执行者。对工人,高压、高薪的结合可以对效率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对于知识结构高、价值观和自尊心都很强的工程师这一套是不管用的。只有通过建立文化认同感,让他们追随你的理念。”王传福说。
在比亚迪的工程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硕士、博士、博士后。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博士很有点被神化的感觉,似乎博士一进企业就会成为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高手。但他们的强项往往是扎实的理论功底,弱项则是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
因为被推得很高,却又在短期内做不出成绩,这些人并未发挥出自身的价值,结果只好选择了离开。王传福也曾在这样的问题上有过失误,后来他总结出一套办法,博士们一进门就先把他们拉下“神坛”,事先就声明博士们某些方面还要向工人请教,在一些方面甚至要从头学起。这样,技术队伍的氛围就融洽了许多。
王传福认为:“企业家对于技术人员要有耐心,不能我今天投入以后,6个月就要收到利润,这是做不到的,技术还要通过一个产品来表现,你要给他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同时要理解技术人员的工作。因为技术人员有很多缺点,不会拍马屁,经常给你挑毛病,不会受压,你给他高压,他说我在哪儿找不到饭碗,为什么一定要在你这儿做?技术人员跟一般的工人不一样,工人你给他高收入,天天给你干。技术人员要是认同你这个人和公司的理念,钱再少也跟你干。”
王传福是这样计算人工成本的。“比如说,我做F3或者F6,我如果把这款车的设计给欧洲做的话,就像我们一些同行现在做的一部车至少2000万欧元。2000万欧元,相当于2亿元人民币,你想想2亿元人民币可以养多少人?我们的车却交给自己的工程师做这些图
纸,画这些图。”
王传福孜孜以求的,正是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也把中国的人力资源组合得天衣无缝,这意味着不仅要管好普通的工人,还要用好工程师。在比亚迪的深圳总部,崭新的工人宿舍、幼儿园,标准的足球场,员工公寓、超市、中学无所不有。多年来,所有管理层和员工一起在大食堂排队、吃五块钱一份的大锅饭,已经
是不成文的规定。
王传福承认,比亚迪的管理模式更接近丰田这样的日本企业。“我们公司推崇的是造物先造人这么一个概念。全球品质体系有两类,一类是欧美的品质体系,从上到下,ISO9001等等。日本是另外一个品质体系,日本不强调大的体系流程,他强调人的管理,你所有的体系都要靠人这个节点来执行。”
“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本管理分为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5个层次,即:运用行为科学,重塑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等。
对“人本管理”思想的运用和实践,王传福发挥得淋漓尽致,轻
车熟路。
一个领导者要让你的下属追随你,形成一个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领导核心,仅仅依靠体制和职务赋予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建立在由领导者宽广的胸怀、完美的领导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等方面构成的领导权威之上,王传福正是用他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智慧凝聚着比亚迪十几万的员工,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团队”,领导者是团队的灵魂,一个团队的最显著的特征往往是其领导者的性格的折射。王传福正是一直在以个人的魅力影响着他的团队,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壮大,不断地走向胜利和辉煌。
第四篇:王传福的第一桶金励志故事
王传福
年龄:43岁
创业时间:1995年创立比亚迪
第一桶金:镍镉电池
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爬大山,找山寻路是种学习过程,从中学习笃定、冷静,及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王传福:“半自动半人工”树优势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身家亿万的集团公司总裁,从26岁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到“电池大王”。王传福仍在寻找着改写历史的可能性,几年前进入了汽车领域。
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然而读初中时家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坚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后,21岁的王传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5年后,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一职。此时,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他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当时,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一部普通“大哥大”动辄数万,一块电池卖到数百元。南下“主政”的王传福很兴奋,准备大干一场。试水两年但成效甚微的王传福在1995年决定辞职单干,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后,领着20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敲敲打打,成立了比亚迪。
对于动辄千万元的生产线,王传福只能望而兴叹,他干脆凭借技术,自己动手做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他日后商战中无往不利的“尚方宝剑”。比亚迪很快打开了低端市场,成立当年就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第五篇:王传福在深圳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王传福在深圳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王传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尊敬的胡锦涛总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天我很容幸能代表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的庆祝大会,此时此刻,我作为一名亲自参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创业者,我由衷的为我们国家和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比亚迪公司1995年在深圳创建,到今年才15年的历史,15年公司已经涉足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从创业初期的二十多人,发展到二十万名员工,从外租厂房到拥有十一大工业园,已成为网络遍布全球的国际化企业。我们的英文缩写是 BYD,Bulid Your Dreams代表的就是一种实现梦想而奋斗的精神。敢于创新、敢于实现是我们创业的精神支柱,正是抱着这种信念,当充电电池产业由国外巨头占据绝对优势,一套设备动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我们仅仅凭着进来的250万,以自主研发的设备和工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格局。三年时间占据了全球近40%镍铬电池市场,到2008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充电电池制造商。
当人们还为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奇迹般崛起而震撼的时候,我们又义无反顾的投入了竞争白热化的汽车产业,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于2009年达到全国自主品牌轿车销量第一,并自主研发了大型动力电池,解决了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电池技术,在世界上形成了领先的优势。2008年比亚迪制造了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于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在深圳上市,今年5月比亚迪制造的全球第一批纯电动出租车在深圳上路运行。
回顾过去创业发展15年,比亚迪创造了奇迹,这首先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感谢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先行者,深圳经济特区给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发展营造了最佳的环境,给了我们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气氛和敢创、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发展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始终坚信技术可以改变实践,创新造福人类。当今世界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可持续的发展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潮流,我们将致力于用创新的激情,超前的研发,科技的产品,努力实现电动汽车储能电站,太阳能电站在中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的三大绿色梦想,努力化解能源危机,减轻化学能源的污染,努力为建设一个绿色的中国,绿色的地球增添自己的力量。
当然我们也深知实现这些理想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从不畏惧任何技术难题,别人有,我们敢做,别人没有,我们敢想,深圳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历程,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启示就是,一定不能墨守陈规,要打破常规,敢想、敢干、敢竞争,用持续的创新不断去创造业绩,实现梦想。我们坚信在克服实现能源危机,实现绿色技术的道路
上,一定会涌现一批创新的企业,伟大的企业,这当中一定会有中国的技术,中国企业的一席之地,比亚迪愿意为此不懈努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