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的几点感想(本站推荐)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的几点感想
时炜敏
曾经以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把一些地方写得详细些,把内容弄得精彩些。通过这次远程培训学习,对教学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作为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的如何最有效的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养成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更显出了其特点,要更多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
一、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再好的课也要针对学生在上课时具体情况而有所调整。)
最初课设计好之后,在学校上某个班,感觉还不错。之后,自己去外校借班上以及正式赛课,才真的明白:我辛辛苦苦设计的,可是感觉老是在牵着学生走,偏要想学生要配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在教学中,还是有些保守,太注重自己讲述的如何,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没有体现出所设计的很多理念。之后感觉自己上的课怎么跟平时比反而不是那么真实,设计这么好的课上下来效果却不是想象中的好? 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对象——孩子。也难怪,我们所面对的是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却又还是些不韵世事的孩子,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也从而让我们感到与自己的教学相冲突。我想,面对不同地方、不同班级的孩子,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有所不同;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学时也应有所调整和变化,要以学生为重,体现学生为主导;在遇到课堂问题我们要心平静气、情绪要稳定、反应要敏捷、处理要妥当。
总之,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真正与学生有“心灵”的沟通,才会有精彩的课堂,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多关注学生,特别是那些爱“沉默”的学生,毕竟教学要公平面对每一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卡尔森也说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新课改也强调:“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在课堂上实施好。
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课堂上应及时注意学生的表情,从而判断出学生对自己的课是否满意,若学生出现厌倦、烦燥情绪,教师还一味地讲下去,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出现紧张,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语言或提问方式等等,从而达到师生和谐的课堂。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甚至内向怪癖的学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多给予参与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还应注重那些对历史有“天资”的学生,他们是因特别喜欢历史而学习历史,他们思维开阔、知识丰富,教师就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张民生(国家督学)认为:课堂教学中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一堂好课,不是为一个人,也不是为几个人,而是为全班所有学生上的,要使全班学生都有收获。
旧教育是带着知识走向孩子,新教育是陪伴孩子走向知识。旧教育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新教育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
三、要注重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我和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感觉快乐吗?这堂课对于双方来说上得有价值吗?这堂课的活动效果和我原来想象的一样吗?有没有让我觉得特别满意或不满意甚至遗憾的地方?”这种教师自我情感体验的反思,更能带动教师对教学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机制、教学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教学中出现的亮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怎么会不尽人意?问题在哪里?”„„ 其次,可以从同行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来做出评价。借助其他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评价进行反思,可以客观冷静地分析、审视自己的教学,这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最优化。
总之,在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趋势下,在信息迅速变化的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也感到:如何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怎样把新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当中、怎样把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很好的融为一体等等这些问题,自己只是买到了一张列车的站台票,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历史、体验成功、享受快乐”,要做到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和教学有魅力,路还漫漫,但我会努力,我们一起努力!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感想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感想
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组覃鲜艳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完成素质教育。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课程改革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受益的地理。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处理的方式上应注意如下几点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积极地去寻找,去验证,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为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褒奖学生的成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
(3)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时,可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风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通过切身体会,合作探讨,了解其中的奥妙;
(2)提出问题,指导自学:①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如何运动?②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是怎样形成的?③热力环流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空气环流? ④什么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⑤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⑥高空大气中的风、近地面的风是怎样流动的?
(3)指导学生绘热力环流图;
(4)分组讨论:海陆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5)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的原因?提出怎样的解决措施?指导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
二、强调基础,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着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以储存大量基础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教给学生怎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
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基本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等。上述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以及它们之间那种具有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迁移程度高,适应范围广,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其次,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高度重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这些学习能力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应高度关注、重点培养。
三、注重发展,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情;二是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课堂提问的权利控制在老师手里,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题,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掌握地理学科学习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具有重大意义。
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读图思考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从以下二个方面提问来点拨学生的思维:①《两小儿辩日》中第一个小孩子的问题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太阳大;第二个小孩子的问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冷,而中午的时候热。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我们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能回答上面的问题,请思考讨论。②引申问题:为什么在远日点北半球却是夏至日,而在近日点北半球是冬至日,从这样来设计地理问题来展开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比较好地体现了启发性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教师提出的地理问题应蕴涵地理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提问中抓住了这一关系,就能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就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往往就在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萌芽”。
第二,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
第三,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第四,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
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多面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重视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感想
新课堂改革下语文教学的感想
张家界市民族中学语文组龚楚萍
关键词:新课改自驾养成习惯导育导学黄金分割法高效课堂
笔者从2012年的二月接触新课程改革,到目前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走的曲折,走的辛苦,在不断地学习、摸索、尝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仿效桑植市一中学“三主五步”教学法、常德市五中的“五步教学法”之后,终于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课改模式:养成习惯导学法,在本期初又注入了“黄金分割法”在导学中的运用,并开始尝试“自驾”这种新的课堂形式,力争能切实可信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效率。自我校推行新课改以来,我们老师多次到外校学习他们的新理念和课改经验,然后结合我校的实际,尝试多种形式,并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方法、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要精彩纷呈,又要有高的效率。在传统语文教学弊端日益显现的情况下,课改势在必行。以前的语文教学是怎样的呢?
(1)学生缺乏积极性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知识积累的过程,我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是需要学习者能够在时时刻刻的学习中得到进步。在这种长期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古诗词中带来的文学气息。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是缺乏兴趣的,因为老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满堂灌)让他们的学习缺乏乐趣,从而丧失兴趣,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2)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照着书本的进度讲课。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通常就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然后逐句地解释语句的意思,让学生懂得古文的意思,对于现代文的学习,大多是介绍背景、分层、归纳段落大意、找中心点等。这些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完全的体现,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他们得到的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
(3)教学评估方式陈旧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课程,它的学习和考察应该是听、说、读、写面面
俱到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我国中学语文的教学评估方式是停留在卷面考察上的,也就是说只注重了背诵和写作的考察。但是语言的口语考察就被忽略了,学校的评估方式让我们的语言仅仅停留在纸上。
而我校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走出了这个固有的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自驾”的新模式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讲台唯一的占据者,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讲者,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真正的主角是学生们自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承担某一课的教学设计任务,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制作出相关课的课件,并推选出主持人,主讲人,如有问题,在上课前可和老师探讨,提出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请老师做相应的辅导之后,课堂就是学生们自己的了,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点拨(学生讲解过程中不完善的地方)、点评(小组在自驾课中的表现)、总结(课堂中的重难点)的作用,等学生熟悉整个流程套路后,点评和总结的环节都可以通过学生来完成。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我给承担任务的小组做了如下指导:播放革命时期的影片片段,让学生从影像上了解此诗的背景,并且在诵读的时候可以配上慷慨激昂的音乐,充分体现出毛主席在诗中所表现的意气风发的精神。然后,主讲人也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下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说:周杰伦《发如雪》的歌词“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这里的“凄美”是词语里的活用,将形容词用作了动词,主讲人可以通过讲这种歌词,让学生明白词语的用法,让学生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崇拜感。在课堂上,主讲人按着老师的指导去做了,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担任主讲人,让其他的同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也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这组同学将表现得怎么样呢?他们和老师的讲法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我们能否掌握课文的重难点呢?这样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2)主讲人在讲述的过程中,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回答问题或质疑者都将为本小组挣得分数,一个月累计最高者将获得奖励。这样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可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3)点评环节的设置让其他的同学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针对主讲人的讲述,可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样就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两种三种甚至是好几种答案,在争论的过程中,既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又便于更好分析掌握课文的内容。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最后,老师针对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所作的总结就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才是魅力四射的课堂。
二、“黄金分割”在导学中的运用帮学生提高了效率
何为黄金分割?如图一所示,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
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所以也称为0.618法。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近似值就派生了“三分法”,即1/3和2/3,可用九宫格计算。
图一
分割法的分类
线分割(一维分割,图一所示):分割点一个,无分割线。
当然,要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出真正的素质人才,学校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方式,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具体做法是讲考试的形式分为听力、现场答辩、朗读指定文章、书面
考试等方式,听力可以效仿英语中听力的内容,现场答辩则是现场抽题,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朗读则是现场指定文章,让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予以朗读,书面考试则是沿用以前的考试方式。对这四种考察方式分别评分,然后将他们综合起来,给出语文学习的分数。望老师和学生不要觉得此种考察方式麻烦,要让他们懂得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沟通理解能力,能力提高了,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
语文是我们的基础学科,作为国学,在今后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我们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借助新课改的契机,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予以重视,及时采取行动,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它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课程设计要能够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例如我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中,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及信息道德。
二、课程设计、学习任务设计都要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
要。所以在构建学习任务时,要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个性特征;(4)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和自我设计。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策略”这个教学案例中,我通过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通过自主讨论学习让学生学习到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能够很好地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互相渗透、互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中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创设学习情景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要关注当前学习,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课程设计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教学中不但要鼓劢学生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还要创设问题有境,让学生愿意提出问题,从而教学学生提出问题。总之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
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设计要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更要让学生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