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吉林省博物院有感

时间:2019-05-12 06:2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吉林省博物院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吉林省博物院有感》。

第一篇:观吉林省博物院有感

观吉林省博物院有感

长春市东光学校 五年四班 宋金璞

2013年4月3日我校参加了一个活动——参观吉林省博物院。要求每班派出5位同学参观吉林省博物院。通过这次参观,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从我校出发去吉林省博物院需要坐很长时间的车。客车行驶了一段时间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是第一个到达博物院的,等待了一段时间,其他学校的同学也陆陆续续的来了。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枝菊花,我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它是做什么用的。其他学校都到齐了,接着就是领导讲话了。很快我的好奇心就被满足了,原来手中的菊花是要献给小英雄的呀!给小英雄献完花我们就进博物院了。

我们参观了一楼、三楼和四楼。一楼展示的是古罗马方面的文物。有当时用的沐浴液、人们敬仰的各种神的雕像……这里通过展示古罗马的文物,描绘了古罗马时代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跨越国界,游览他乡的感觉。

和古罗马的文物相比,我对中国的历史更感兴趣。三楼和四楼展示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军史陈列。主题雕塑是“黑土军魂”。浮雕从右至左依次由抗联战士奋勇杀敌、抗联西征、抗联收复东北等画面构成。展示的有周保中用过的铁笔、抗联使用的武器、弹药……还有抗日联军中的几位高级将领和民族英雄。有冷云﹑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英雄们的努力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场气吞山河的抗战中,东北抗日联军创造了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永恒的英雄篇章。这段历史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的脑海里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同时这次参观博物院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与古罗马时代人们的生活。

第二篇:观南京博物院水墨画有感

观南京博物院水墨画有感

22120809

教师院

刘蓉

联系方式:*** 一直以来没有机会近距离的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画展,直到五一小长假,我去了一趟南京博物院,虽然与画隔了一层玻璃,我还是受到了深深地震撼。

在看这次画展之前,我一直以为水墨画只能是黑色的,当时看见了多幅色彩鲜艳的花鸟图,心里就在疑问,是否真的属于水墨画。回来后,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也就是狭义的“国画”,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水墨画是中国汉族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单调,意境丰富,从旁边这幅图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泛舟的两个人、耸立的楼阁以及翻滚的江水,而远处的风景只能依稀看出船的轮廓,通过留白勾勒出云雾缭绕的山,恍若仙境。作者将山水之灵气、艺术之魅力,神奇地传写于林麓烟霏、洲渚掩映、峰峦晦明的江南景色之中,时而笔迹细致,时而泼墨大胆,将这美好的大好河山的秀丽景色神奇地收无限于尺寸之间,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虽然画面只展现了这一角,却留给观赏的人无尽的遐想。

大自然中所蕴含的无限生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源泉。水墨画禀爱自然,它将山石、树木、云水、阴阳给予充分的体现。把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晦冥用情用意表达,实属精湛。水墨画有着几千年文化与积垫,它以水墨为主,在宣纸上自然渗化,墨分五色,使得画面美轮美奂。一幅好的水墨画,不仅有传神写意的景物表现,还有章法、构图、诗词、书法、印章,使得水墨画妙趣横生,意味悠远,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人类灵魂自由休憩的伊甸园。这些元素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价值。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东方绘画史上独领风骚,站在世界文化之巅峰。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墨画与世界审美观相融合,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染,水墨交融,彩墨的结合,使画面更现代、更加丰富明快,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画,鲜亮和不凡。

右侧为清代花鸟册中我最喜欢的一幅。不是因为他画的是我喜欢的花,而是因为,与其它画不同的是,这幅画不仅有植物,还多了动物,一只可爱的小蚂蚱。

这幅画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种不知名的花朵,以至于它叶子上的脉络、叶片边缘处的锯齿状的刺我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这幅图展现的花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丝毫没有浓妆艳抹的俗气,真实自然。这幅画的点睛之处便是这只小蚂蚱,它黄褐色的身体着实引人注目,也丰富了这幅画的色彩,同时,它让死气腾腾的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人们在欣赏这幅画时,仿佛可以想象到这只蚂蚱在花上蹦来蹦去,蹦来蹦去,搞得花朵随着他的跳动而翩翩起舞的画面,真可谓余韵十足、饶有趣味。

… …

有人说过,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运用色彩越多,工序就越繁杂,越无助于画家抒情写意。因此,从明心见性、表情达意的角度而言,多一种色彩即多一层阻隔,水墨来的直接、来的纯粹、来的透脱、来的酣畅、来的淋漓尽致。所以古人才说“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看完这次画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水墨画真的是古人的创造之举,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不愧是我国的国画。

在观赏水墨画的时候,我感觉我的思绪被伟悍重叠的远山呼唤,我的心灵被奔流不息的近水感染,从而使我的思维得以拓展,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在无限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舒展… …

第三篇:观吉林省科技馆有感

观吉林省科技馆有感

早就听说科技馆新馆非常好玩,这一次我终于亲眼目睹了它的风采。今天,我去参观了吉林省科技馆。它在长春市人民大街167号,它是一个科技发达的地方!中午,我和妈妈吃了午餐,就出发了。

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跑进了科技馆。在大厅里,我看见一块大展示板上写着:“坚持科学发展,走进低碳生活”主题科普展览。在这里,我看见了很所以前没有见过的科技作品。有太阳能槽式发电,太阳能沼气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路灯,雾化型水龙头等等,我还知道了关于低碳起居、低碳锻炼、低碳饮食、低碳出行方面的知识,还有五个低碳小科技,有脚踏插座开关,自行车洗衣机,不需要开关的插座,白天储能晚上照明的太阳能百叶窗和给易拉罐加个盖。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白天储能晚上照明的太阳能百叶窗,它白天储蓄的太阳能的电池将为百叶窗上安装的电极金属发光薄片提供电能,当黑夜降临时,足够为室内照明了。我还知道了17寸纯平显示器电脑一小时的耗电量约为150w;15寸纯平电视机一小时的耗电量约为80w;普通吊扇一小时的耗电量约为120w;小型台扇一小时的耗电量约为40w;小型电饭锅一小时的耗电量约为1200w;小型紫砂煲一小时的耗电量约为1000w;自动型电热水壶一小时的耗电量约为600w;小一匹的空调一小时的耗电量约为1800w。而且高收入的国家一直占据着过高的全国排放比例!我还在一块展板上得知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这多只能活四年!不一会儿就到了闭馆的时间,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科技馆。

通过这次参观科技馆,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四篇:历史论文 参观博物院有感

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上周六,我和班级里边的同学一块参观了河南博物院,里面陈列着出土的古代的历史文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与之同出的刻符龟甲、龟腹石子,与我国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金银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则天除罪金简、邓州福圣寺塔地宫中出土的金棺银椁,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

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剑身为铁质,铁质剑身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接合部均镶以绿松石片。出土时已折为两段,剑身外包一层丝织品,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考古学将漫长的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于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它的发现,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宣告封建社会即将来临。称的上是“中华第一剑”!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绎了多少风云变化,河南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无数的英雄史诗!

河南博物院还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龙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另有部分珍贵的近现代文献、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物一样,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观光过河南博物院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灿烂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时下,我们正在进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此时,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是一名中国人,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是已经中国人!

河南博物院主馆简介

馆区中心部位为主展馆,高45.5米,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状,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细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主体建筑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感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冠部四周分别镶嵌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钉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体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建筑造型奇特,其实宏伟,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整个河南博物馆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假如我们从上鸟瞰整个建筑群,则宛若“大鹏展翅”向天飞,主体建筑如大鹏身躯,展馆大门就像大鹏的头部,两侧配楼恰似大鹏的翅膀,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更是大鹏之尾。整个造型象征着古老中原再现历史的辉煌,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腾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立体画面:两只大象的中间有一个人,它的寓意是河南的简称(豫)。然后我们进入了第一个展厅,里主要是旧石器面时期与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他们都别具特色,仰韶文化的特点是,红陶上面有白底黑花的图案,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是彩陶双连壶。龙山文化的特点是,一般是石或灰陶的用具,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展厅,里面是商代的青铜器,它的花纹刻得比较粗糙。第三个展厅是西周时候的青铜器,比商代的精美一些。到了第四个展厅,也就是春秋时期,这时候的青铜器已经制

作的相当精美了,尤其是“莲鹤方壶”壶口呈莲花形,周围有几个花瓣,每个花瓣都是双层的并且都有镂空的花纹,中间的盖儿上还有一个展翅欲飞的小仙鹤,壶身似葫芦形,周围还有四条龙,壶底有两个带鳞猛兽做支撑。这件青铜器本是用来成酒的,但是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陈设器物来显示拥有者的地位。我们又参观了二楼的展览,二楼主要是唐代、宋代、元代的一些器物,最后我们看了看明清珍宝馆,里面有漆器、珐琅器、象牙制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件用象牙雕刻的白菜,那白菜帮白白的,白菜叶微微发黄,叶面上的纹路都能看得很清楚,叶子上有一只蝈蝈,就连它肚子上的条文都清晰可见,蝈蝈的旁边还有一枝粉红色的小花,这颗白菜雕刻的真是栩栩如生

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2009-12-08]

天地玄黄,鸿蒙顿开 ——我从哪里来?

在布满鸟踪兽迹的中原大地上。骨笛唤醒的文明晨曦,沐浴着裴李岗最初的农庄。仰韶的彩陶描绘着,心中的日月星辰、花开蛙唱。蚌塑的龙虎之间,是延续了五千年宇宙和生命的思量。三皇五帝,从穴居走向城邦 中华民族从此崛起在东方

定鼎中原——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

[2009-12-08]

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论语·为政》

禹迹茫茫,九州之中,二里头深埋着第一王朝的宫城 铸鼎象物,九牧贡金,夏王朝启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 商都翼翼,中原定鼎。人牲之祭,神鬼知否苍生情。安阳殷墟,考古人手下蓦然现身。宫殿陵墓,三千年不泯历史烟尘。甲骨惊世,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刻符,妇好青铜,巾帼王者的创造颠峰。文明洞达四域,邦畿千里同风。

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2009-12-08]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论语·八佾》

周代商立,宅中土以封邦建国 天命唯新,建洛邑而制礼作乐 长子居河淮,古器存殷风。康叔封卫淇,历世传尊彝,申吕屏南国,身籍宝簋铭

虢公钟鸣鼎食,只留“唇亡齿寒”的遗训

应侯金瓯玉佩,仅存湮灭千年的尊荣 王臣济济,人文郁郁 礼乐之邦,薪火永续。

逐鹿与争鸣——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2009-12-08]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王纲解纽,天下群雄并起 元典创制,诸子百家齐鸣

鹤鸣在野 鼎列于堂 郑卫占时代先机 盘匜交叠 俎豆馨香 群英拥南北要津 问鼎中原 绝彩惊艳 荆楚抚夷夏之融 刻镂华章 青铜绝唱 韩魏主三河之盟 老庄哲思如荒原清泉 孔孟文章似暗夜明烛 列国气象,异彩纷呈,八方共逐鹿,风雨聚天中 吾中华,文明斯兴!

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06年~公元589年)

[2009-12-08]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铜驼荆棘,兴衰只叹汉魏故城

膏腴蓬蒿,沉浮还现梁苑遗冢 楼头明月,欲揽广宇连栋,墟间炊烟,遥唤阡陌桑农。瓷里青白,俑之千态,不废陶土情,胡汉交错.佛陀西来,千秋砖石证。铁具耧耕,文典石经,人物殷阜,礼仪繁盛,以天下一家,大哉中华汉风。

盛世荣华——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2009-12-08]

隋唐东都,盛世洛阳 运河帆楫充流,丝路驼队络绎,万国衣冠、八方咸集。将军洞府,走来如云侍女,则天金简,深藏武皇心迹。

当惊神工开物、火土历炼、三彩绚丽,自有文人矜持、武士威猛、女性丰腴。千岁之莲绽香,诸佛凝睇

先贤古圣、熠熠群星,光耀中原大地。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2009-12-08]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东京梦华,一段清明上河的熙攘世景 北宋皇陵,一个中原王朝的寂寥背影,石雕泥塑,凝结平民世情人生 文房清供,汇聚文人哲思雅意 瓦舍勾栏,杂剧百戏的成熟之地 官瓷民窑,再现中原制瓷的胜境风采,惠泽世界的科技发明 野牧与农耕的文化汇融

东方帝国、仪态万方,集古代文化之大成。

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

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表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精美绝伦。

王子午鼎的华美装饰和85字铭文,是研究楚国公卿的重要实物;云纹铜禁,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最早的铸器,五层镂空透雕,二十四只龙形怪兽的攀缘伏撑,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另有“王孙诰编钟”博大雄浑,青铜神兽诡丽奇巧,以及云纹方壶、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惊世之作,钟鸣鼎食,煌煌穆穆,都聚于这一方天地。

河南古代玉器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抟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许慎《说文解字·释玉》

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爱玉、尚玉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琢玉艺术历经八千年的发展,绵延持续,日久而弥新。在中国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权势与地位物质表徵;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洁身明志,标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中原地区所出玉器,多属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品,这种自然精华与人文之美的结合,构筑了我们先民人生的理想境界。

明清珍宝馆

巧工千代集粹 人间万象博览 锦心奇思珍宝间 阅尽沧桑无限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源远流长,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进入了辉煌的发展阶段,制瓷、织绣、象牙雕刻、漆器、珐琅器和金银制作等工艺,门类齐全,制作精工,创意新奇,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鉴赏价值,显示了古代匠师非凡的智慧和惊世的技艺

汉代张衡地动仪

中原人类生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至少已有100多万年的历史,日升月落,星汉灿烂,一直伴随着人们。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先民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开始对神秘的太空进行观察与探索。“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经过了叩问、求知、研究、发明的漫长历程,观象授时、观星纪事、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古代天地观念独特的知识体系。灵台仪象,人才辈出,谱写了中国天文学的辉煌篇章。河南处“天心地胆”之地,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在这里发祥,许多震烁今古的奇迹都发生在这片文明厚土上。汉张衡地动仪和元登封郭守敬观星台,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验震器——地动仪,它的原形虽早已无存,但二千年的历史并未湮灭人们对它的记忆,凭着史书仅195字的记载,后代学者为复原它的真实面目而汲汲以求,这不仅是一个验测地震仪器的复原,而是追寻我们先民“求实疾虚”伟大科学精神的历程。

千古之谜——史书记载的地动仪

地动仪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发明,是世界上第一个验震器。张衡制成地动仪后,将其放置在洛阳城南的灵台上,进行观测。地动仪未能流传下来,可能是在永嘉之乱(公元307——312年)之后失落的,现在只能从《后汉记》、《后汉书》等文献中推测它的原貌。

简帛文字 《后汉书·张衡列传》《后汉纪、卷十九》

“(顺帝)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当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文:《后汉书·张衡列传》

说明:这一百九十六个字的大概意思是: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又造候风地动仪。地动仪用铜铸成,外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盖。内部有都柱,都柱傍有八道,并有精巧的传动机构。地动仪外部有八条口内含铜丸的龙,下有八个张嘴的蟾蜍,遇有地震,内部的机关会被触动,使龙口之丸吐出,掉入下面的蟾蜍口中,发出激扬的振声。由于只有一个龙吐丸,而其它的龙头不动,观测者根据龙珠掉落的方向,可知地震的方位。有一次,一个龙吐丸但是人们没有感觉地动,洛阳的学者都认为候风地动仪不能验震,但是过几天,报来陇西地震的消息,于是人们都叹服地动仪的精妙。从此以后史官开始依此记录地震的方位。

地动仪复原研究过程

张衡地动仪制成后,沦落乱世而不知所终,逐成千古之谜。北齐时的《器准》和隋代初年《地动铜仪经》中还有地动仪的图式和制法,而这两本书都已亡佚。自宋代开始,中外学人凭借不足二百字的记载,苦苦寻觅地动仪的原貌,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足迹。

登封观星台

登封乃至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中地心,中国古代的许多帝王在此建都立国。相传周公姬旦营都洛阳时,曾在此用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这里迄今还留有唐代立的周公测景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为改定历法观测星象,选择此处修建了观星台。这一古天文台集圭表测影、观象授时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中国古代为观测天象建造了许多天文台,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由郭守敬为修改历法观测天象、测量日影在登封督工建造的观星台,打破了以往天文台建筑的模式,将台体建成圭表式,使观测的精度大为提高。这座宏伟的建筑也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

筑。

天心卓绝——郭守敬的贡献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生前创制了多种天文仪器,编制了《授时历》颁行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地与天体测量,推算出精确的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当今世界的公历分秒不差。

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书影:“唐开元年间,令南宫说天下测影,书中见者有十三处,今疆域比唐代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日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元史·郭守敬传》

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中提到“实际观测是制定历法的根本,唐代编制《大衍历》尚在全国设十三个观测点,今天的疆域要比唐代大很多,只有到更远处观测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制定出通行全国的历法。”元世祖同意了郭守敬的建议在全国设二十七个观测点。其范围包括现在的西伯利亚、朝鲜、河西走廊、南海。这就是天文史上的“四海测验”壮举。郭守敬曾涉千山过万水,来往于不同的观测点实施观测。

登封观星台

位于登封市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天文台,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功能,是一座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古代科学遗产。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台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王恂等人奉敕所建,是当时全国建的27个天文观测站之一。台为砖石混合结构,由台身和石圭(俗称量天尺)两部分组成。台的平面呈方形,上小下大,通高12、62米。台北设有两个对称的踏道口可以登台眺望。北壁中间砌成一个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凹槽直壁之上的高表与台下石圭形成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圭表装置。槽底石圭自南向北由36方青石连接而成,长31 2米,宽0 53米,上刻两条平行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池中有刻度,用以测量水准。

今告成(古阳城),纬度在北纬元代属河南府(即洛阳)管辖,观星台的兴建和观测日影就在这里。当时,这里观测的结果是:河南府——阳城(即今告成)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元史·天文志》)。距现在测定的纬度仅差0.23度。

第五篇:参观河南博物院有感

参观河南博物院有感

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馆,里边有许多的文物收藏、陈列展览供人们去参观了解河南的有关历史文化、还有一些科学研究有的文物旁边还配有电脑网络系统、多媒体触屏系统等等。

据有关数据显示,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馆面积3万余平方米,有19个展厅,是一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院区中央为主展馆、东西两侧配厅及文物仓库楼,四隅分布着电教楼、临展楼、办公楼和培训楼等,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筑形式新颖别致,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整个院区绿草成茵,环境幽雅,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展厅内部陈列精致,文物荟萃。河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大型基本陈列。展览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陈列总面积3200平方米。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河南博物院藏品。

当我们刚由通道进入博物馆,手持着两头巨象的古人铜塑映入眼帘,高达6.7米,是河南“豫”的象征。一队外籍友人正在气势恢弘的管正中央留念,一种深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博大的中原文化不仅鼓舞着我们河南人,还影响着世界上的人。这里是历史文化的基地和积淀,指引我们用心去认知和思考。我们按照一定的历史顺序,从第一展厅开始,一直走到顶层的天文地理的奥妙世界。上至夏商,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就一些印象深刻的陈列说一下自己的感受。春秋时期典雅之作

1923年,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钟鼎重器在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雨后,惊现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村一个普通的菜园内。莲鹤方壶出土后就得到了文物界的关注,为河南博物院第一批收藏品,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的先路。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只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构思新颖,设计巧妙。郭沫若先生称道壶盖之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当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开创一代新风,故郭沫若先生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解说员说“鹤”有延年益寿的意思,表达出古人对“鹤”所赋予的含义,也显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寄托、信仰。

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它是用鹤类动物的腿骨钻7个音孔制作而成。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还有一个用来调节音差的小孔。经测试,用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不愧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象牙萝卜、象牙白菜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由整支象牙雕刻而成,用特殊技法为象牙着色。此文物保存至今已有2000年。两件艺术品造型自然,形神兼备。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连萝卜上面的根须,和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武则天除罪金简

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遒美健秀的小楷,刻工高超,线条虚实结合,笔意表达得很到位。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黄金纯度在96%以上。这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遣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为研究武则天在嵩山的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

金简被发现后,人们不禁都有疑问:女皇武则天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金简?这个金简有什么用?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用了不少残酷的手段。然而,在她的晚年,武则天终于为自己在通往权势的道路上所做的事情产生了负罪感,后来听道士胡超说,做一枚金简把自己的罪过刻在上面,投到嵩山,祈求天神原谅自己的罪过,便可除却在人世的罪孽。武则天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公元700年,77岁的武则天在嵩山顶峰做法事,向上天参拜赎罪,之后派胡超将金简抛在了嵩山的最高峰峻极峰上。

这不仅又使我想起她的无字碑,这样的一代女皇也有不为人知的忏悔和宽阔胸怀。已然这样的一生,任后世评判。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它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只是馆藏只是仿制品,希望有机会可以去开封看到真品,更加深刻的品味一下明清时期的文化底蕴和生活背景。

我参观《河南博物院》时注意到这样一个历史文物断层问题,即前8000---4000年的史前文物有石器和陶器,解说词说是母系原始社会时代。但是接下来的历史文物都是公元前1600年往后的。这中间相隔了400年之久。博物院没有这一历史阶段的文物展出。为什么?很希望可以得到详细的讲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去传承。

中国近代史

学院:林学院学号:

1002109051

专业:艺术设计

姓名:张琰琰

下载观吉林省博物院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吉林省博物院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游南京博物院有感

    游南京博物院有感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院,它坐落于中山门旁,宽广的13万占地面积令我叹为观止,大门上的飞檐似乎有上天之势,飞马石雕透露出英姿飒爽,渴望自由的神态。仅仅......

    参观河南省博物院有感

    参 观 河 品 南 味 博 中 物 原 院 历 史 文 化 学院: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中国近代史纲要 参观河南博物院,品味中原历史文化 天翻地覆,人间正道是沧桑;蓦然回首,我们已经走过一......

    观《吉林省最美教师颁奖典礼实况录像》有感

    观《吉林省最美教师颁奖典礼实况录像》有感 舒兰市十二中 :任雪玲 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观看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系列公益活动的现场颁奖典礼,评选出来了十位最美乡......

    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5篇模版)

    参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 M31314016 沈璐 上个礼拜三下午,在袁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和一些贾茜老师班上的学生一起乘校车去了趟安徽博物院。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去安徽省博物......

    参观南京博物院有感5篇

    参观南京博物院有感 今天我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地方我感受到了文化艺术与大自然的魅力。 穿过一片绿荫向前,来到了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傅抱石先生的画作,它们......

    参观南京博物院有感(小编整理)

    参观南京博物院有感 很早以前就听闻过南京博物院的大名,这次终于有幸进去参观一番。 在去博物院之前我对它也小小的了解了一番,现今以博物院命名的单位只有两家,一家是故宫博物......

    游济南科技馆博物院有感[全文5篇]

    游学有感 迎着清晨薄薄的白雾,我们踏上了游学的征途。凛的风也无法熄灭我们的热情。 ——题记 我们坐在列车上。心情激动。满怀期望。每个人都投入到欢快的气氛中。无拘无束......

    观有感

    观有感 1010409班101040916赵丹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上网查了一些和此电影相关的一些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消息.话说影片《田禹治》是根据古典英雄小说《田禹治传》改编而成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