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我真切认识到,文化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学校是青年学生的集中地,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园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三个坚持”为我们学校工作者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首先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通过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各种文化活动等途径引领大学生思潮,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首先提高老师个人的品德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严谨、逻辑、脚踏实地工作与学习的求实精神。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学术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以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建设。
3、丰富大学生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校园普通话,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社团,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机会,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大学生文化生活。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
第二篇:十八大学习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大学习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 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同时又提出 “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 这对我们作家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家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 大的作品, 而伟大作品需要伟大的艺术家来创造。从创新到创造, 要求作家艺术家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大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十八大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 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载着 13亿民众对未来福祉的期望。
“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 十八大报告中,不断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 上来, 文化强国的 “ 路线图 ” 已然清晰。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 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国家文 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更有人民 “ 精神幸福指数 ” 的大提升。这让我们看到了将来的国家文 化事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的 “ 幸福指数 ” 也会不断上升。
当你和爱人牵手走进电影院享受视听盛宴时,是否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 2011年电影产量达 791部, 国内票房超过 131亿元?当你手捧一本心爱的书籍忘我阅读时, 是否知道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 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 第二位?当你行走海外意外于 “ 洋面孔 ” 竟纷纷说起汉语与你交流时, 是否知道随着国家文化 “ 软实力 ” 的提升, 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仅孔子学院就已在 100多个国家落 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类似这样的图景与成绩单不胜枚举,而这些图景的背后,则是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经济跨越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的同时, 物质生活 得到满足的中国人在文化领域的追求越来越呈现出高层次、多元化趋势。要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从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果实。着 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十六大以来,我党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至今已经 10年,在这十年里我县文化 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我对我市文艺界的改革、发展,感同身受。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发 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创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培养可造人才, 不断壮大艺术创作 队伍和连续开展书画活动是近年来我市文艺界最大的变化。十年巨变, 我市中老年书画协会、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前儿童、中小学生书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包括社区居民、山区农民们都开始对书画艺术有了不同的见解, 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下, 各种画廊也相继 开门, 这些都是以前不曾见到的。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市书画艺术作品 从创作技巧、绘画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各类书画作品也常常被选送到省内外展 出。不仅如此, 我市各县区市也纷纷组织开办了书画交流会等文化活动, 这无疑对我市文化
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先进文化)
1、什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必要性: ①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文化市场色彩斑斓,文化生活多种选择
②文化市场有喜有忧、存在腐朽和落后文化
③人们文化需求特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
B、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结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②文化的作用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b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c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3、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见课本单元探究P113)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必要性:
①地位与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② 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③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路径: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P97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98)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P99)
⑷ 主要内容: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P100)
(5)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6)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依靠人民群众,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参与。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什么)
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为什么)
①决定因素:
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是由我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怎么样)
①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④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⑤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5、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及表现
1、文化自觉含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含义,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时代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生活实践源泉),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民族文化的根基)的坚定信念。
2、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为什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表现可转化为要求:
(2)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原因: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B、它科学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C、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D、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3)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条件
①科学理论指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⑴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
⑵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⑶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必要性: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重要性
①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②对个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践行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怎样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②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④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本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主体)
(2)内容: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文明)社会风尚。
(3)形式: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4)要求: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定稿]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
(一)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政治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舆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世界理念的贡献能力等,它本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利结构中的地位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之间存在着深切联系。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重要表征,国家软实力蕴含着国际话语权的发展资源,国家软实力的壮大有赖于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作为依托支撑。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亲和力,进一步强化中国话语的辐射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媒体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着力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本土化,善于利用对象国的传播条件、人才资源和游戏规则,善于运用市场化、商业化等方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实现海外广泛覆盖、有效覆盖。要积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把握规律、讲究艺术,针对国外受众的不同需求,用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谈他们关注的话题,讲他们懂的语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对内传播简单对外转化。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对外传播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争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在更广泛领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掌握新闻议题设置主动权。增强议题意识,提高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把我们想说的与国际社会关注的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立场主张吸引国际舆论关注、影响国际舆论走向。做好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重大理论观点出台时的议题策划,找准宣传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放大正面舆论效果。善于把西方设置的议题拿来为我所用,引导国际社会理性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突发敏感事件舆论应对,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境外舆情研判,做好舆论引导预案,增强工作前瞻性。健全突发敏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组织重大突发敏感事件的舆论引导,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深度解读,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主动权。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以开放的姿态为记者提供服务,依法依规加强对记者的管理。
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切实担负起相关工作的重要职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
(二)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我真切认识到,文化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学校是青年学生的集中地,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园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三个坚持”为我们学校工作者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首先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通过校园络、校报、宣传栏,各种文化活动等途径引领大学生思潮,()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首先提高老师个人的品德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严谨、逻辑、脚踏实地工作与学习的求实精神。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学术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以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建设。
3、丰富大学生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校园普通话,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社团,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机会,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大学生文化生活。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
第五篇: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2周年,在这62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被西方列强欺负的人民变成了今天这个强大的民族。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无论从经济还是国防都相当发达的国家。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文化的建设。为此,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理想,就能动员和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励精图治,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般巨大的精神力量,必须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共同的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因为我们是中国的接班人,未来需要我们去主宰。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永远屹立于东方的强国。
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应用化工技术
Z1104赵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