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6:4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

第一篇:《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

1、什么是成长式思维?

一种认为不论是智商、性格、能力等一切状态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发生变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最大的成功是不断拓展自己能力的过程。

2、哪些时候你是成长式思维模式?哪些时候你是僵固性思维模式?

成长式思维模式:

1)平时的工作状态对工作充满热情,即使有困难,也保持热情和努力。2)喜欢接受新事物,在新事物中会进行深入的研究。僵固式思维模式:

1)遇到自己经常做的工作,就会按固定的方式去做,很少会考虑更多的方法。2)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完美的。3)喜欢接受新事物但不擅长去主动发现新事物。

3、在工作和生活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工作中要敢于否定现在,比如工作方式,找到新的方式即使不是最好的方法,但一定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些价值。即使遇到困难、遇到挑战但是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要正视自己的现状,正确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批评,然后考虑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自身能力上面,不断进取,不要被当下的自己迷失了方向,要考虑未来的自己要怎么去发展,怎么去成长。

工作中遇到错误,遇到失败不要耿耿于怀,一两次的失败并不能证明自己能力低下,相反而应该积极的去面对,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调整好面对失败的心态,因为失败证明自己更应该努力的去学习。

生活中也不要把自己下定一个定义,用一个圈把自己围起来,不要固定的认为自己就是某种形态。要相信经济能力,生活能力,社交等等一切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有的状态,即使处在自己不擅长的环境中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并坚持下去,因为重要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享受在这个过程中的快乐和成长。

第二篇: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

《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

读着本书,是一个逐渐认识自己,接受现实的自己,并为之后的自己努力的目标有一个更加清楚的方向。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了我们一种成长性思维:认为不论是智商、性格、能力等一切状态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发生变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最大的成功是不断拓展自己能力的过程。

制定具有成长思维模式的计划,使其具象。第一,认清现实,适当清零,放弃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越感。由于从小到大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都比较好,受到了来自家长和老师们的喜爱,因此会比身边的很多人多了一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但是这个优越感是不稳定的,一旦有些地方不如别人,就会消失;同时因为心中一直保持着我做了,就一定要尽力做到最好,如果还是不如别人,就会比较焦虑。所以目前的状态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并通过学习,让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比之前能有进步。

第二,关注能力的提升,针对想要做的事情,列出详细的计划,并付出努力。关注于“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我能做到吗?”。我目前比较确定的目标是成为中级java工程师,并且适应公司的生活节奏。首先在适应公司生活节奏方面:首先是已经找好了新的离公司比较近的出租屋,解决了加班回去太晚不安全的问题;其次是逐渐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公司的上下班时间;再次是在项目工作之余,关注项目使用的各种框架,去尝试自己使用;最后是主动认识公司的同事。在成为中级java工程师这个方面也在努力中,在项目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自己,通过对项目的框架的学习和应用,做到知其然,以及非工作日期间的时间关注新的技术,学习一些新的知识。

第三,克服恐惧,学习一些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学习一些新的理解能力和方法策略。对于一个IT人员,平时与人交际的机会较少,所以在遇见一些大的场合难免紧张,需要多参与一些活动,之后也会关注这一方面的东西。希望通过参与一些IT相关的讨论小组,参加IT相关的论坛活动,既能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又能提高编程相关能力。

第四,注重过程,承认犯错很正常的事情,需要完善自己,并暗示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停止任何埋怨,多想想:“我能做些什么?”。在这方面是我比较有感触的,中考和高考都经历过自己的一个转折点,以及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注重过程甚至享受过程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收益。我在学习过程中一直都本着“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把学习当做自己在玩通关游戏的感觉,学习带给自己的是快乐的,是在曲折前进的。一次不行,那就多找几种方法,多找比自己厉害的人请教,不必要去丧气或者抱怨,丧气或者抱怨浪费的是自己学习的时间。实在是学不会,就学会接受自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所经历的、所学习的就比之前什么都不懂已经更进一步了。

相信经过长期的坚持训练,我们会建立成长思维,更容易看到自身的成长,也更能取得成功。

第三篇:读《看见成长的自己》有感

读《看见成长的自己》有感

刘玲

这是一本书打动我的书,几年前看到话,也许我会觉得是一本普通的鸡汤书,不会有太多感觉,但今天看到它,却给了我很多启发与收获,推荐下。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同,人生阶段不同,遇到的困惑也不同,还是希望对这本书对你有用。

书中主要观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她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思维模式的选择不同,成长性思维VS僵化式思维。僵化式思维认为人的思维特征是固定不变的,成功就是要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而成长性思维,认为一切都具有发展的特质,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学习新事物,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简单点说,前者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人们需要不断去证明;后者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和提升的。

当你进入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在僵化式思维的世界里,挫折就意味着失败,例如考试考砸、比赛失利、被公司炒鱿鱼、被人拒绝,都意味着你不够聪明或者没有才能。而在成长性思维的世界里,没有成长才是失败,也就是说,失败仅仅意味着你没有充分体现你自身的价值或者没有完全发挥自身的潜能。前者眼里,努力尝试被认为不够聪明,没有才华;在后者的世界里,努力尝试和探索正是使你变得更聪明、有能力的必经之路。

启发与思考

按照书中的说法,我对照了一下,满头的汗,在我的思维模式中,原来存在着这么多的僵化式思维,比如我自己就会更多相信人的天赋与才华,内心的独白也常常会是“评价与被评价”,对要如何努力和战胜挫折没有太多关注,更多是顺其自然。

我记起以前的同事和朋友们,好多年没见,再见面或者听说时,有一些人就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和成长。我也曾疑惑过,在记忆中,原来某某某,看不出来啊,很普通的样子,现在已经很有成就了。想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更多是来自成长性思维和努力奋斗、战胜困难的结果,而并不完全是依靠机遇。

你理解和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吗,这对你影响有多大?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曾经认为自己不行但现在却表现出色的方面?想一想那些你认为普通却后来发生很大变化的人?这对你教育孩子会有多大影响呢?

商业:领导思维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你是否从内心相信,员工通过努力会发生改变,员工现在的表现,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你是否愿意更多的给予员工发展、学习、培养的机会?作为一个领导,你是否从内心里,真的相信员工的能力通过刻意训练和工作实践,可以逐步提高?

现实情况是,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并不相信人的自我成长能力,对员工判断也就一直停留在最初的评价上。而具有成长性思维的经理人会认为:拥有天赋固然是件好事,但只意味着他有一个很好的开始,要更多致力于自身和员工的个人发展,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和培训机会,关注员工的日常表现,欢迎员工提出各种建议。

很多企业开展的培训没有成效,是因为企业自身并不相信人内在发展的能力,当人们坚信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时,很多培训项目才能发挥作用,把员工变成“人力资源”并且不断地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力。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你是成长式思维还是僵化式思维?你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还是为了证明你个人能力而努力?这个起点的不同,就会带来很多的不同。还想问问那个老问题,你认为领导才能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人际关系:爱的思维

社交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一种真正的能力,不要妄加评判,要拥有好的社交技能,通过不断学习并练习,不断改进,就会提高这个能力。

在恋爱关系中,僵固式思维认为,恋爱该是上天注定的,完美的,永远和谐的关系,是心有灵犀的,对任何事情都要达成一致的。就像童话故事结尾中说的:“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成长性思维会认为,两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去经营的;美好而持久的爱情需要靠努力,要不断磨合两人之间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差异。双方都要付出努力进行好的交流,确切的说法是,“他们从此努力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在两人关系中,成长式思维让你超越自我,不要总是去追究责任,而是去理解问题,让这种思维模式带领你们一起去共同解决问题。

孩子思维方式的形成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从现在开始,要注意对孩子说的话,固定思维模式:你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成长性思维:你在不断成长,而我非常看好你所取得的进步。

你是如何给予孩子表扬的?孩子们都喜欢表扬和赞美,尤其喜欢别人表扬他们的智力和才能,而家长们也以为,通过表扬孩子们的头脑和才华,孩子们就会很自信,但事实上,一旦孩子遇到难题,或事情出了差错,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便很快消失,积极性也没有了,孩子需要诚实和有建设意见的反馈。如果家长想帮助孩子,应该更关注他的努力和成就,鼓励孩子热爱挑战,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并且不断学习。

作为家长,你是更注重孩子的长期学习能力,还是更关心才华、外表和名声?

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是相信孩子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深信这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取的品质?好的老师,相信每个孩子通过努力,都可以成长和改变。

觉察一下我自己,记得儿子小时候,家里的亲戚,常会夸赞他聪明,比如,大人们并没有怎么教过他识字,他自己就认识很多字,姥姥也常会夸他非常通人情,小小年纪,就好象了解别人心里想什么,而我自己也常常会夸他真聪明,儿子为此也很得意,认为自己就是非常聪明,认为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却在不知不觉中少了一份努力;还记得儿子二年级的时候,去参加学校运动会,他不是很积极,也不太想参加,因为他在体育方面不是很擅长,在其他方面,他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我现在回想,这种体育上的落差也许会让他自我感觉不好吧,而我那时候应该做的,是从内心里相信孩子,鼓励他,通过不断练习去提高,当然,如果他有意愿提高的话。

如何去做

人与人为什么如何此不同,是思维模式的不同,你是有选择的。思维模式是存在于你脑海中的信念,它们非常强大,可以通过改变自我意识去改变思维模式。书中提供的建议是:

将内在心理独白由“评判性”转变为“成长型”

思维模式构建了人们头脑中的思考过程,引导了对事件的全程解读。僵固式思维以评判为中心,在接收到信念后,对每件事,每条信念都会作出一个强烈的判断。如果事情是好的,就给它贴上积极的标签,如果是坏的,就对它作出负面的判断。

相比之下,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也在不断看到所发生的事情,但是他们创建的内在独白不带有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评判性内容,他们对积极的和负面的信念也很敏感,但是却更注重:我能从中学到些什么?我怎么样才能提高?我怎么样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遇到困境,迈出第一步

如果遇到一件事情受挫,想一想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思考一下你怎么可以达成这个目标?你可以收集到什么信息?你接下来可以采取的第一步是什么?

可以实施的计划往往是生动而又具体的每天人们都会计划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有难度的事情,但是往往并没有按计划去做,而是想:我明天去做吧!甚至发誓:第二天一定会完成这件事。但发誓往往都毫无用处,一天又一天过去,事情仍无进展。

可以实施的计划往往是生动而又具体的。想一想你要做的事情、你想学的东西或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制订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你什么时候能够从头到尾实施你的计划?你打算在哪里实施?怎样实施?仔细考虑好细节。包括实施计划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步骤。这样的计划才会有后续的发展和成功概率翻倍。

感觉很糟,但却可以做得很好

在遭遇挫折以后,感觉很糟糕,但没有关系,计划要实施还是得实施,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他们感觉越糟糕,他们就越会去做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事情,越不喜欢做,他们越是要做得出色。事关紧要的是,你必须要定出一个具体的、成长式的方案,并且将它实施到底。

对待孩子

你的孩子是天才吗,不要夸赞他聪明,而是鼓励他通过努力,战胜困难,取得进步,才是值得的。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今天努力做什么事了吗?”“你从做错的这个事中,领悟到了什么?”…把这些问题问问孩子,然后和他一起分享你们所做过的事情,所付出的努力,所采取的方法等等。你们也可以讨论一些昨天还不会,但通过今天的练习而学会的技能。

由僵化式思维转为成长式思维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成长性思维模式会要求你接受一些令你恐惧的事情—挑战、奋斗、批评与挫折,也许你还会害怕接受你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但是接受成长性思维模式会让你更接近真正的你。转变思维模式并不是仅仅听几个忠告,学习几项技巧,而是要用新的方式看待问题,从“评价—被评价”转向到“学习—互助”的思维上来。要不断地成长和进取,这需要化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相互支持。

我自己有一个思考,成长式思维模式对一个人来说固然重要,但主观意愿和有兴趣同样很重要,即“有意愿的刻意练习”.成长性思维是以相信变化为基础的,你是有选择的,前提是:你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吗?

第四篇:《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柴静的《看见》记录了自己的错误的失败,而没有把自己的荣誉和成功写下来,从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她的成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歌词相关读后感,欢迎阅读。

看见读后感篇一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

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听过别人评价柴静的一句话:“柴静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节目很有力量。”柴静的节目我在之前从未看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看的是《告别卢安克》。在这个节目里,她的出镜率并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镜头前总是很冷静,无论是煽情的场景还是失控的场面,她总保持一贯的冷静客观,在没有用多少笔墨写自己并且像白描似的《看见》里面也一样。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没有装饰和点缀的《看见》,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求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

在《看见》的宣传片里,柴静说以前别人认为她是一个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书中以前的柴静是一个被批评后会“眼泪打转”的女孩,但现在的柴静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够镇定自若;曾经的柴静一个心气高傲的文艺女青年,现今的柴静已经化茧成蝶。《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

看见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发现这本书是在同学的桌上,柴静这个名字虽早有耳闻但并没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央视记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样的一个记者能让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无忌惮地玩耍,而《看见》这一个名字又有种莫名的沉重感。

个人认为读的速度过快是对这本书的不尊重,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二十个章节,二十六万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内容的厚重感却绝不允许你匆匆掠过,打开品读让人不禁停下来深思,合上又让人不舍。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她说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那时的陈邙对柴静说: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十年的成长,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相比起来,我的青春或许不值一提,但青春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都是同样的刻骨铭心。像那年的高三,没有人会记得你考过多少分,没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开时失落的模样。但只有自己记得曾经做题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经在失败时痛苦地向朋友倾诉,只是因为不甘心。也许很多努力貌似徒劳无获,但对一个人来说,他得到的是博尔赫斯说的“时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静已经有成熟的淡然,在许多误解与反对的声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件事。就如那时的我写作文常想着如何把这个人批判得再犀利一点,把这件事说的再有深度一点,然而看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自己那所谓的观点不过也是从新闻媒体的观点得来,从没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观点。柴静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失败的教育才会酿成如此悲剧。书中是抛开媒体对药家鑫杀人影响的大肆渲染,去关注事件的本身,关注真相,这也是柴静这本书一直想传达的观点。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能压过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第五篇:看见读后感

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读《看见》有感

借着这次参加新东方助教项目的机会,我阅读了柴静的这本《看见》,之前没有关注过这本书,也没有关注过这个人,短短三天只是读了这本书的皮毛,我觉得有好多内容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味。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皮,柴静与质朴的农民坐在一起,那种笑容很干净,很美。看了书的内容,感觉很真实,但是有些地方以我现在的经历和阅历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之所以说是真实,是因为让我有一种画面感,尤其是关于非典的那一部分,记得两千零三年的时候,自己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听老师和家长说全国有非典了,很严重,每天上课教室里要放熟醋,每餐后要喝板蓝根,也是因为非典取消了六一儿童节的节目表演,但是那个时候真的不懂,觉得不痛不痒,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看了书里的内容之后,不知不觉已泪流满面,仿佛我也去过现场,一切好像如此真实,如此震撼,心中产生了一种敬畏感,柴静,真棒!

这本书看完,触动我的不仅仅是她非典的经历,更多的是这一路走来,她的经历,她的成长与蜕变。就像柴静在书中写到过“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十年前,当陈莽问她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是关心新闻中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回答,把她推到今天。十年的时间,成就了今天的柴静,但她依然是一种朴素的态度,坚定的走下去,是的,人生就是应该用最质朴的东西来彰显华丽。

十年的时间,每个人都能书写出一段不一样的成长经历,而我觉得不论未来我们能够走得多远,在现在的这个起点上最重要的是找到最真实的自己。陈莽也和柴静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成长的路上要勿忘初心。

现在我大三,我把自己归类为即将毕业的人,从上了大三开始,自己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自己在大学里也没少折腾,静下心来想一想,还是最真最朴素的东西才能支撑自己走的更远。现在呢,看着大四的学姐学长们忙着论文的答辩,在即将离开校园之际能够传授给我的的就是社会如此之现实,而看着大一大二年级的同学时,看到她们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也许这就是不一样吧。而我呢,想着自己未来的定位,想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规划,认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找到最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当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从书中感受到,柴静在做新闻的时候,是十分充实的生活状态,可能熬到很晚,可能受伤了也要继续工作,我喜欢这种状态,年轻就需要这样一种状态,一种像阿甘一样傻傻奔跑、傻傻坚持的状态。

成长的路上时需要认清自我的,之前我也和同学探讨过,到底何为定位,不能仅仅做一个解释,而且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这是自己的一个方向,我一直告诉自己,要给自己一个目标,未来的一个大的方向,有时我会困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清醒之后发现这样完全没有意义,能不能实现是要靠双手来创造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如果仅仅是以现阶段的认知来看未来的话,那岂不是很局限了吗,我也要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境界,因为该来的总是要来的,是我的就一定会来到我的身边,光靠脑子虚幻的构想是没有什么实在的结果的。

然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又是漫长并且痛苦的。“没有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这是柴静在做非典节目时说的话,这才是放下自我,把自己拽进去做事的态度,并且她也做到了。再把它延伸到我们的身上,就真的是要放下小我,用一句我喜欢的话来概括就是“打破了才能重塑,放下了才能担当”,我们往往没有选择去做一些事情,或许是我们内心不够自信、不够勇敢,又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应该相信一点,该做的总是逃不掉的,该经历的也是早晚要经历的,我也一直告诉自己,要以一种试错的态度,坦然的接受事实,不能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是也要敢于面对、敢于接受别人的评价,虚心,并且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贪图一时内心的舒适,而拒绝了成长,害怕自己受伤,所以用一层厚厚的盔甲来保护自己。书中白岩松这样告诉过柴静:“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想想自己曾有过那么一段经历,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有压力,也有动力,忙的自己根本没有心思去考虑这样舒不舒服,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事情事情事情。

也许自己有些时候就是习惯性的考虑很多吧,但只有自己知道这种滋味并不好受,我最信任的人跟我说,你从小到现在,已经变得足够复杂了,而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很多包袱,让自己变得简单,就像父母这个年纪的大多数人,往往看事情都看的很开,叫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就是因为他们经历的多了,没有那么脆弱了。我想,柴静获取就是这样吧,从刚开始做新闻的青涩、文艺,慢慢的达到熟练的掌控这件事情,但是她也依然坚持自己要在成长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中唯一不能拒绝的事情就是成长。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得知道自己为何做这样一件事,读了大学,会让我们对一些事情理想化,等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之后,又要让自己从理想中脱离出来,回到现实当中。老师们也总是在提醒我们,找到大学真正的意义,搞明白为什么读大学,而不是随大流的心态。

其实我还想说,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还要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盲从。总是听别人说成功的人都是孤独的,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但是自己又不是很理解,我会和我的好朋友说,瞧我自己,好像一直是这个样子,没什么变化,翻出近几年的照片,不变的发型,不变的表情,但他很认真的告诉我说要耐得住寂寞,我听了,似懂非懂。说的通俗点就是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并为之坚持,即相信自己。而柴静,给我做了最好的鉴证,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庆幸的是,我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书的最后写到,在柴静演讲结束后,有位她的同行拍着她的肩对她说:“今天早上我特别不愿意来,但听你讲完,觉得有的事还是要把它当真,不然就真没意思了。”而柴静的演讲最后提到“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很多事情经常提,大家就麻木了,但是还是要用心去感受,如果你觉得自己没什么明确的目标,那么按照她说的方向去做,并且真的能够做到,那么就已经很好了。

在阅读中的我,也不免在《看见》这本书中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经历与柴静有何相似之处,但是我想,在成长的道路中,不管经历过什么或者没有经历过什么,我们总有相似的地方。想到自己毕业后初入职场的青涩,迷失了自我的慌乱和惶惑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出溜”,压力下的或软弱或尖锐,这些感受我们都曾有过或都将会有。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来越深,盲目额适应别人,而忘记了最本真的自己,最终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静,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来越走进自己的内心,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对于我自己来说,也要一次来勉励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坚持自己的坚持。

下载《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见成长的自己》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看见》读后感

    看见与动物一样人具有一双外显的用来看见表象世界的眼睛,与动物不同人有一双内隐的用来看见真相的眼睛。真相是对事件双方不偏不倚,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然而真相常常被有意无......

    《看见》读后感

    你看见新闻,我们看见你 ——《看见》读后感 标题的思路,源自书中“两会”一章中,柴静同事写个柴静的博客留言“你观察两会,我观察你”。 在书中,柴静描绘的是她所看见的是一个个......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从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认识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柴静,被她的主持风格吸引,后来得知她出了一本书叫《看见》,一看到题目就感觉到新颖又耐人寻味,于是买了这本《看见》。......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作者:柴静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我记忆最深的是她在非典期间,不惧个人安危、成功报道“非......

    看见读后感范文合集

    大概是年初的时候,我在优酷上闲逛,无意中点到了一个演讲视频,《看见》的新书发布会。那是第一次知道柴静。现在回想起当时,几乎是一开始就被柴静吸引。她的演讲像是用安静的声音......

    《看见》读后感

    看见 读后感 当拿到《看见》这本书时,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名记者十年来的采访自传,但当随手翻看了一下后,却发现这本书记录的是柴静采访中的错误与失败,内省与反思的成长历......

    《看见》读后感大全

    《看见》读后感距离上一次写东西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惭愧,还说自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明明在看书和看剧之间,还是会不由的选择后者,不费脑子,及时的快乐。不过,我这个人有一个特......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