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完稿

时间:2019-05-12 06: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史纲完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纲完稿》。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完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调查报告

南 京 大 屠 杀 遇 难 同 胞 纪 念

马小豪(10010301)王亦芝(10010303)杨洋(10010304)张志坚(10010306)

一、【调查目的】

60多年前,法西斯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战争,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对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饱经磨难,受尽屈辱。其中,仅日本在南京的大屠杀,就造成了至少30万同胞的遇难。

历史有时候真的让人无法相信。如果不是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日军在中国犯下的这些罪行。然而,历史恰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而真实的材料。

令人气愤的是,60多年过去了,但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广泛不同的情绪及观点,尤其是日本部分极右份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就在前不久,名古屋市市长依然拒绝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对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造成了巨大伤害,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发展。

南京大屠杀,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事实上,中国人也不会忘记历史!如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然而,我们不会忘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那么,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日军在南京所犯的这些罪行的呢?又是如何看待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呢?参观完大屠杀纪念馆,国人又是什么感受呢······基于这样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2年4月7日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12年4月15日再次来到纪念馆,进行调查

三、【调查对象】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管理员,游客。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访谈进行,分为对纪念馆管理员的访谈、以及对游客的访谈。同时,我们还通过观察游客的行为来收集资料。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组4名成员共与32名游客(包括纪念馆管理员)进行了交流,可以说还是搜集到了一些宝贵的资料。

五、【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一些方面:

1)收费前后参观人数的变化 2)参观者有无不文明行为 3)参观者的年龄段 4)参观者的职业 5)参观者的文化程度

6)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 7)参观者的目的 8)参观后的感受

9)参观者在参观时的表现(观察)10)参观者对历史的看法

11)参观者对日本否认历史的看法 12)参观者对一些图片的感受

13)哪些场景对于游客的印象最深 14)纪念馆存在的不足之处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分析

1)从管理处得知,免费开放初期参观人数急剧增加,现在参观人数较收费时也增加。但是随着参观者的增加,不文明的现象也明显多了起来。据管理员说: 与以前相比,原本干净整洁的广场上卫生变得糟糕,一些观众竟然还边走边嗑起了瓜子,地上的痰迹、烟头、纸屑令人触目惊心。馆内显眼的“和平钟”边上醒目地写着禁止搞击,但仍有群众伸手敲钟。还有不少参观者在馆内打闹嬉笑,接打手机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2)参观者的年龄,职业与文化程度:年长者对历史有更深的体会,在参观的过程中,心情均较为沉痛,青少年特别是学生,由于对历史有较多的了解,所以

在参观的过程中也很严肃,但是一些中年者就不一样了,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嬉笑打闹,用手触摸展品,一点也不严肃;此外,文化程度对参观者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历史的认识越深刻,在参观过程中越是严肃,感想也越是深刻;至于职业,对游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3)对于游客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多数游客表示通过网络得知,少数游客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而得知的,极少数游客通过电视而知道。可以看得出,政府的宣传还是比较到位的,特别是网络的宣传。另外由亲朋好友介绍的也占到一定比例,可见游客对大屠杀纪念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4)对于参观者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接受教育,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警醒自己,提高自己思想意识;满足好奇心,了解当时情况;旅行社安排的,所以来参观;考察;纪念逝者。总体来看,多数游客来参观是为了真正了解历史,警醒自己,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对和平的珍惜。

5)对于参观者在参观后的感受: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表示压抑,悲痛。以前虽然对南京大屠杀有所了解,但是并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当真正看到这么多逼真的画面以及累累白骨时,才更能了解几十年前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

6)参观者对历史地看法:面对一张张逼真的图片,游客们头脑中总是浮现出一幕幕可怕的情景——一个日本军人挥起大刀,一批又一批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害等。这一幕幕都证实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祖国强大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丢掉屈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时刻保持一颗虔诚的爱国之心。参观者对于日本否认历史的看法:面对这一现象,多数游客表示痛恨以及不解,痛恨日军的惨绝人寰,不解他们为什么会无视历史。但有游客表示:正因为日本否认历史,所以我们更应该心怀一颗爱国之心,更应该时刻警惕。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日军曾经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以及日军的丑恶嘴脸。

7)游客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图片: 在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和平广场、史料陈列室和遗骨陈列室这些地方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悼念广场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少数人认为祭奠广场和墓地广场给自己的印象最深,也有部分人认为和平广场给自己的印象较深;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史料陈列室和遗骨陈列室给自己的印象很深,其中,日军活埋中国人,比赛杀中国人,用中国人做实验等对他们的印象特别深刻,也使他们特别愤怒。总体而言,游客们对大屠杀纪念馆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达到了接受教育的目的。

8)对于纪念馆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管理不是很严格;指示标志太少;有解说员讲解不够详细;相关历史实物太少;部分展区的光线太暗;休息设施太少等。从结果来看,参观者对纪念馆的要求还是较多的。但我们觉得游客的一些要求也并不是很合理。比如光线太暗可能是设计者特意设计来渲染凝重的气氛,休息设施少可能是为了减少游客聚集而大声喧哗等。

二、建议

可以说,游客对南京大屠杀还是有一定了解的,特别是在参观之后,他们有了更深的体会与认识。但是,仍然有一些建议需要提出来:

1)从政府的角度讲,政府要加大爱国主义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加深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对和平的珍惜。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学会反思,反思历史,反思现状。南京大屠杀,毕竟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事了,虽然我们不能忘记屈辱,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仇恨而影响现在。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快发展,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不能再次落后了。

2)从纪念馆的角度看,纪念馆应该加大管理力度,比如禁止游客大声喧哗,禁止拍照,禁止游客抚摸展品,尽量不要让游客带小孩进入;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增加讲解员,毕竟一些游客对史实并不是很了解,或者说了解的并不是很深入,特别是一些游客,他们来这里参观,仅仅是因为旅行社这样安排,所以他们对纪念馆并不了解,因此必须通过讲解员讲解来加深游客对历史的认识。

3)从游客的角度来看,游客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文明参观,比如不得敲击“和平钟”,不得在馆内大声喧哗,嬉戏打闹,也不应该抚摸展品等,毕竟大屠杀纪念馆底下是30万同胞的生命,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所以游客在参观的时候,应该肃穆庄重,即使做不到这一点,起码也不应该嬉戏打闹。同时,游客也应该正确的看待历史,放眼未来。历史已经过去,过度的沉浸其中反而会阻碍发展的脚步,影响中日两国的和平发展,所以游客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当然,面对日本否认历史的做法,我们是坚决不能原谅的。

七、【感想与心得】-------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4月15日,我们再次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为一个中国人,南京大屠杀是一个不可磨灭的伤痕。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尽管时间匆匆飞逝,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从战争中的悲伤苦难中解放出来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忘记这段伤心耻辱的历史。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入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在这段历史中,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屠杀到处上演。走在纪念馆的石子路上,每一步都是如此的艰难。幸存者的脚印在那条路上留下了印记,试想一下,当年的这时候有多少同胞躺在了血泊中。不能再站起来向世人揭露法西斯的罪行。我很感激历史,因为它是公平的,不管日本侵略者怎样的掩盖事实。但总有人挺身而出去披露他们。

在纪念馆的大钟前,我停了几秒,看着上面的记录。最后的意思是让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敲响我们心中的警钟,为死难者哀悼。

顺着过道往里走,便到了新建的祭奠亡灵的地坛。那生生不息的火代表着每个受害者的无声控诉,人们在祭坛去献花哀悼。接着是臭名昭著的万人坑,死者的尸体在向人们呻吟着当时悲惨的屠杀。让我们十分震惊。这作为一个铁的证据深深的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行为。

今天我们不仅要时刻警惕可能的危险,还要缅怀过去憧憬未来,捧着一颗和平的心。历史是我们用来借鉴的,让我们不会在安逸快乐中忘却曾经的伤痛。但我们也要避免重蹈覆辙。尽管历史是客观的,但日本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将其侵略行为美化,右翼势力肆意篡改教科书上的历史内容。真是让人寒心。近日更有胜者,名古屋的市长公开否认有南京大屠杀一事,这是对历史的蔑视和对死去亡灵的侮辱。作为一个中国的新青年,我们应该本着一颗爱国之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抗议这种不诚实的言论。

在最后,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纪念馆让我们感到身上肩负的责任的重大,更确信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更加努力奋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八、【结语】

怀着沉痛的心情参观完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怀着沉重的心情做完了这次调查,最后再怀着痛定思痛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字,可以说,这次调查让我们感受颇深,我们的心灵真正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

但是我想,修建纪念馆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日本人,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也不是让中国人对日本产生无尽的仇恨,而是警示每一个中国人,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已经过去,仇恨不应该带到今天,但是教训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牢记的。所谓记住历史不是让我们停留在历史的轨迹中止步不前,也不是让我们铭记仇恨,寻找机会去复仇;相反,我们是应该借着历史的教训去反思历史,去壮大自己。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是第三世纪国家,中国现在不称霸,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我们要发展自己,但是我们决不能让悲剧再次上演——我们要保护自己不受欺负,同时我们也要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让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吧。发展的中国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

走出史料陈列室,一群象征和平的鸽子在我们的头顶飞过,她们在告诉每一个参观者:记住历史,忘记仇恨。我想这才是点睛之笔,历史为镜,吸取历史的教训,比永远比记住仇恨更有意义,更重要。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牢记近代史,努力学习,奉献祖国,使中国早日走向富强之路,中华民族万岁,中国万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们将“情”、“思”、“行”统一为一个整体,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吧。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

近现代史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重点简答)

答:A、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它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特权,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了国家主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B、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所以说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重点论述多选)

答:A、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中国有封建势力同外国的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C、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阻碍。

D、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发展缓慢,力量弱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E、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外国列强分而治之使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F、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3.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重点选择)答:两大历史任务:

A、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对主要矛盾: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斗争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重点简答,多选)

答:A、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B、社会制度的腐败(展开来说); C、经济技术的落后(展开来说);

D、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腐败。

5.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论述或简答,选择)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

(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

(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6.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重点论述,多选)(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8.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重点论述,多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

(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联系封建社会特点中的文化特征理解)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重点多选,简答)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10.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重点简答)

(1)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11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重点简答)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重点论述)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3、五四运动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简答,多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广泛在动员和组织和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重点简答,多选)

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15.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重点论述)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选择写几点即可)

16.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点论述简答多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4)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17.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8.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每年必考)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主要内容:

(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政协《共同纲领》有哪些重要内容?(多选,简答)

在1956中国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规定了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政体及其组织原则)此项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项规定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简答,多选)

(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人民的广泛参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1.试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多选,论述)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在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22.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多选简答)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原国统区)3亿多贫苦农民无偿得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2)意义: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得到了解放,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觉悟有组织的骨干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

23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突出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2)意义: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列宁曾经设想并打算实行的方法。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从根本上说,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符合于客观需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24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

(1)路线: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是什么?(论述多选)

(1)主要贡献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全会公报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指出: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定:

▲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决定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

▲决定保障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等问题。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6江泽民是怎样阐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

(1)1994年5月,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2)1994年9月,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27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特重点论述,多选)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D)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2.强行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的不平等条约是(D)A.《虎门条约》 B.《黄埔条约》 C.《辛丑条约 》 D.《马关条约》

3.19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妄图瓜分中 国、灭亡中国。但是,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他们的这一图谋,其根本原因是(D)A.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B.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 4.在近代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C)A.林则徐 B.严复 C.魏源 D.孙中山

5.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B)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原道醒世训》 D.《原道觉世训》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是(A)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7.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是在(C)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8.“百日维新”失败后,惟一保留下来的新政措施是(B)A.准许上书言事 B.开设京师大学堂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国家财政 9.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是(C)A.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 B.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C.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D.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10.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B)A.要不要实现“耕者有其田”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D.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1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C)

A.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B.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共和国 D.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C)A.《中华民国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13.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C)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B.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C.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土地革命总路线

14.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A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八七会议

15.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A)A.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B.军事问题和社会问题 C.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 D.军事问题和经济问题

16.日本开始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的标志是(A)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一二八”事变

17.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C)A.遵义会议 B.洛川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八七会议

1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19.1945年,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的会议是(A)))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20.解放战争时期,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的文献是(B)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在不同地区实行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 21.被誉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约法作用的是(B)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D.《新民主主义论》 22.《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新中国的(A)A.国体和政体的规定 B.基本的民族政策 C.经济工作方针 D.外交工作原则

23.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B)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本 D.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2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D)A.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加工 D.公私合营

2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A)A.《论十大关系 》的发表

B.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D.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BC)A.《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2.近代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BC)A.军事战略错误 B.社会制度腐败 C.经济技术落后 D.思想观念保守 3.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办新式学堂,主要有(ABC)

A.翻译学堂 B.工艺学堂

C. 军事学堂 D.法政学堂

4.19世纪下半叶,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BD)

A.指导思想的封建性 B.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C.资金人才的匮乏性 D.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

5.1905年至1907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双方论战的主要内容是(ABC)A.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6.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BCD)

A.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重要原则 B.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7.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有(ABD)A.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B.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

C.部分接受了俄国民主思想的进步分子 D.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8.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ABC)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陈炯明

9.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大,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不同点在于(BCD)A.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

10.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分配方法是(ABCD)A.以乡为单位 B.按人口平分土地 C.抽多补少 D.抽肥补瘦 11.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BC)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C.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 1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D)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统一战线 D.党的建设 1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性经济形式包括(ABC)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1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内涵包括(ABC)

A.实现国家富强 B.实现民族振兴 C.实现人民幸福 D.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要求语言精练、观点正确。)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2.戊戌维新运动在早期探索国家出路进程中的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4.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建立起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2013年 1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第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第三,两个历史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五、论述题

1.中国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封建的历史任务?

(1)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的反动力量异常强大,而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一开始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其力量过于微弱。

(2)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身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其经济上的软弱和妥协,导致政治上缺乏革命的勇气和力量,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作为同盟会纲领的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斗争要求,具有革命进步性,但却存在着一些致命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3)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还寄予幻想,害怕广大人民的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地主阶级。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尤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参加斗争。

(4)作为革命领导机构的同盟会组织涣散,纪律松散,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没有一支直接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武装,尽管一度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当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向革命反扑、瓦解革命、篡夺胜利成果的时候,革命派却想不出正确的对策,而使革命招致失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彻底完成反帝封建的任务。

2.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3.论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有: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行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我国发展工业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即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建设新的工业。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工业建设的初步展开,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弱小和发展的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土改后的农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由于实行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济,其发展又受到很大限制。土改后的农民开始有了互助合作的实践。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4.试述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的主要贡献。

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1956年至1976年这20年间,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得到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环境改善。探索中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理论。主要有:

①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且强调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②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③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建设问题。在经济方面: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政治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④关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国防建设的问题。在文化方面: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强调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⑤关于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主要有: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个别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5.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6.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7.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9.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0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

争。

11.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2.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13.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14.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6年9月,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分为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不分男女每人一份,16岁以下减半。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积极性: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与以往农民起义相比,有更完备的内容,深刻触及了封建社会矛盾核心。

局限性: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性。3.《资政新篇》(1859年),作者:洪仁玕(干王)

内容:(1)政治: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2)经济: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准富人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3)思想文化: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4)外交:与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严禁鸦片入口,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评价:《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局限性: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败过程;(2)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两个纲领);(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具有世界意义。5.太平天国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6.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是革命的主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7.洋务派主要代表:奕訢(倡导洋务的首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8.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总理衙门大臣有:奕訢、桂良、文祥。

9.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后来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中

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0.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其次是加强海防、边防,抵御侵略。

11.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第一,兴办近代企业;

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主力、李鸿章管辖)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最重要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解决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的需求、交通运输的需求、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经费的需求)。1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1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4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5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16.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1)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康有为旗手)

(2)著书立说(康的“两考”、梁《变法通义》、谭《仁学》、严复《天演论》)

(3)介绍外国变法经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4)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办报纸:上海《时务报》(梁)、天津《国闻报》(严)、湖南《湘报》(严)

设学堂:万木草堂(康)、时务学堂(梁)

17.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张之洞的《劝学篇》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8.“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光仁 19.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20.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要原因:(1)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2)维新派自身的局限(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次要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维新派无严密组织、不掌握军队;(3)没有发动群众支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1.三民主义学说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内容: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国家。

评价:第一,进步性是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第二,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没有明确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内容: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评价:第一,进步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当时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革命目的问题。

第二,局限性:没有明确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最具特色的内容)

内容: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属于原主,革命后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评价:局限性是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农民的理论武器。

对三民主义整体评价:

进步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推动了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

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

第二,革命派只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邹容:《革命军》,阐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第一个喊出了“中华共和国”的口号。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揭露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1894年兴中会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重要的有华兴会(黄兴)、光复会(蔡元培)、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4.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总理)、黄兴;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标志着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5.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派:孙中山,《民报》

改良派:康有为,《新民丛报》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论战的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6.1911年4月,黄兴领导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

7.1911年5月,保路运动。清政府将川汉、粵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南、湖北、广东、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以四川省最为激烈。四川总督赵尔丰制造了成都血案。

8.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共进会、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联合行动,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9.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标志着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10.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1.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

(2)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设行政、司法、立法机关;

(3)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评价: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4.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15.辛亥革命的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17.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7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2.主要阵地:《新青年》编辑部和北京大学。

3.主要代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5.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性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历史意义:(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6.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脱离社会实践,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3)在实行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7.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给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8.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

主要代表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9.五四运动的爆发条件

(1)新的时代条件:十月革命开辟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产业工人达200万;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10.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6月3日以前,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

6月3日以后,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为主力。1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分为三类:

第一类: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

第二类: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杨匏安(《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确切的阐述)。

第三类: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活动家: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1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2)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上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

(3)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

《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湘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国民》 14.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15.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成为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2)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张申府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6.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二,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李中主持成立了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1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后改在嘉兴南湖游船上

代表:12人。另有包惠僧、马林、尼科尔斯基。

主要内容:(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制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取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

(3)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

(4)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5)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书记)、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1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深受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有一个好阶级基础。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19.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7月)

内容:(1)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3)提出“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方法。

意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八十多年来没有弄清楚的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0.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工人运动。21.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香港海员大罢工(起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终点:林祥谦、施洋牺牲)。

22.农民运动:沈定一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第一个农民协会、彭湃在海丰县成立总农会、毛泽东在湘区注重开展农民运动。

23.1923年6月,中共三大:集中讨论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中共三大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24.第一次国共合作合作

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新三民主义。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联盟。25.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5月):军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的根本区别。

26.1925年1月,上海,中共四大召开。中心议题:讨论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

27.1925年6月,广州、香港工人举行省港大罢工,坚持16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

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28.1925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改组,国民政府成立。

29.1925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的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即: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0.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重要原因;(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31.1927年,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胜利。32.1927年3月,周恩来直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3.1926年3月、5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事件,成为国民党内新右派的代表。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 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34.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

(2)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打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0 年,邓演达第三党)主张: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军事上,策动军事反蒋活动。

2.1928年12月,张学良“改易旗帜”,服从国民政府,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3.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1)建立了庞大的军队;(2)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和军统;(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4)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4.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经济

(1)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2)官僚垄断资本的急剧膨胀(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是从金融业开始的,建立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蓄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5.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6.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7.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8.主要的中间党派: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第三党)、乡村建设派(梁漱溟)、中华职业教育会(黄炎培)、中国青年党(曾琦等)、中国国家社会党(张君励等再造派)。9.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0 年,邓演达第三党)主张: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军事上,策动军事反蒋活动。

10.1927 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决定三件大事:(1)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

南昌集中,准备起义;(准备南昌起义);(2)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组织秋收暴动);(3)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召开八七会议)1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主要内容: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意义:“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12.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3)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13.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特点:(1)它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2)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 有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14.三湾改编

内容:(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2)在部队建立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3)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实行民主管理;

意义: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15.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为党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16.广州起义(1927年12月):张太雷、叶剑英、叶挺等领导,对国民党屠杀政策发动的又一次英勇反击,也是我党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尝试。

17.1928年10、11月,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分析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客观条件:全国形势的向前发展;国民革命的影响

主观条件:相当力量正式红军存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18.“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1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批评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20.《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深刻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表现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21.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22.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存在两个缺陷:其一,没收一切土地,侵害了中农的利益;其二,禁止土地买卖。23.《兴国县土地法》(1929年4月),进行原则性修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24.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5.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的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鲁迅的杂文,瞿秋白的评论,矛盾的小说,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鲁迅,成为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6.三次“左”倾错误:(1)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2)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3)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27.“左”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

第一,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革命敌人,进行排斥和打击。

第二,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第三,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

第四,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消极防御的方针。

第五,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28.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29.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为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队,组成了以方志敏为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

长征的胜利结束:(1)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懋功。

(2)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于陕北吴起镇。

(3)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30.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31.长征精神:(1)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3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集中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1)在军事问题上,批判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2)在组织问题上,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增选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这个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标志:(1)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同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1.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38年3月,李宗仁等取得台儿庄大捷。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敌强我弱。主观原因: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第一,在战略上: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第二,在战术上:单纯的阵地防御战,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1月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枣宜会战:1940年5月,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1942年2月,十万大军远征缅甸,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缅北殉国。2.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制定了八条《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田中外交”的对华新政策。主要内容是:

第一,日本将实行“满蒙”与“中国本土”相分离的方针;第二,日本将对中国内部事务实行武力干涉政策;第三,确定对当前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方针。

东方会议是日本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占领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3.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4.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将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

5.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6.1932年1月28日,淞沪会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7.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

意义: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8.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9.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在“哭谏”无效的情况下,毅然对蒋介石实现“兵谏”。

和平解决:通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条承诺。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0.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1)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统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全面抗战路线

(2)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内容:第一,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指出战争是持久的,但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第二,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最关键阶段)、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意义: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确定了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的战略方针,增强了全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的信心,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敌后战场的开辟: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粹

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游击战争的战略地:第一,在防御阶段,敌后游击战争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二,在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是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同时辅之以运动战,如百团大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第三,为战略反攻准备条件。第四,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主力,配合了太平洋战场,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1.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发动群众,壮大力量。

第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

第三,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12.1939年7月中共提出的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1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14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占1/

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

3、中间派占1/3。

李鼎铭:精兵简政 15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根据地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在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2)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3)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八路军359旅开发南泥湾为“陕北的好江南” 16.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创办起来: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成立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的专门机构。17.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18.新民主主义理论

(1)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科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上: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总结了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9.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20.延安整风运动(20世纪40年代前期)

毛泽东的文献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最主要的任务)、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

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党内出现“左”右倾错误的认

识根源。

整风运动的意义,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1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 22.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4),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23.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实行广泛进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10月25日,中国收回台湾。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2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25.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1)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

(2)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3)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

(5)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新精神。26.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的结果。

2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3)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4)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5)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

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28.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3)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2.战后的国内形势

(1)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2)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

(3)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3.三种建国方案

第一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上的代表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统治集团,要建立法西斯军事独统治。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

第二种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中间势力、是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上的代表是民主党派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即第三条道路,走不通)。

第三种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进步势力 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其政治上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是一个光明的前途。

4.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5.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达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于10月10日通过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6.中共中央正式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

7.为打退国民党军队在谈判中发动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反击战,取得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平绥战役、津浦战役的胜利。

8.国民党统治集团破坏政协协议,制造了较场口惨案(1946.2.10,打伤李公朴、闻一多、马寅初);(2)下关惨案(1946.6.23,打伤马叙伦、雷洁琼)9.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全国性的内战。

1947年3月—6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10.中共制定打退国民党进攻的对策

(1)政治上: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民主统一战线。

(2)军事上的作战原则: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6月底)序幕

刘邓大军: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陈毅、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

陈赓、谢富治: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路为西路,挺进豫西。

12.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3.1948 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4.《五四指示》: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

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15.《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至9月)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土地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6.1948 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阐明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7.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

(1)广大农民对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和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明显改观;

(3)大批农民踊跃参军,人民解放军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物力保证。18.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原因)

第一,战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

第二,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19.反蒋第二条战线:在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人民民主运动。

(1)一二一运动:1945年12月1日,昆明学生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口号,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2)一二三0运动(抗暴运动):1946年12月30日,北平学生高喊;“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抗议美军暴行。

(3)五二0运动:1947年5月20日,南京、上海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正式形成。20.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8.1)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941.3)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945.12)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1945.12)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三党,1947.2改名)

中国致公党(1925年)

九三学社(1945.9.3)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1947年)

21.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22.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11月6日,民盟总部被迫发表公告,停止一切政治活动,总部宣布解散。标志着民主党派进行的“第三条道路”的破灭。2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1948年1月,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表示“今后要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1948年,民革也公开表示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2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协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声明表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共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25.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9.12—11.2,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开始最早)

淮海战役:1948.11.6—49.1.10,历时66天,歼敌55.5万人。(歼敌最多,时间最长)

平津战役:1948.11.29—49.1.31,历时64天,歼敌52万人。26.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起渡江战役。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南京,统治中国大陆22年之久的南京政府宣告垮台。2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3月,西柏坡)

(1)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即: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8.《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当革命的领导者。

(4)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后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30.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

(1)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同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2)对被领导者以物质福利,不损害其利益,对被领导者以政治教育;

(3)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斗争的政策。

31.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32.《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三,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第四,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33.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1)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深厚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34.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第一个联盟: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联盟;

第二个联盟: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即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辅助的、但又是重要的联盟。

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是人民解放军在前线胜利之外,中央人民政府为人民所做的最大一件工作。

2.1951.10月,西藏和平解放。

3.1950.6,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开始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目的:

(1)解放贫苦农民

(2)把农村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完成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4)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意义)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国人站立起来。(反帝的胜利)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人民共和国建立。(反封建的胜利)

(3)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统一)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6.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7.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两重性):

(1)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

(2)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8.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9.对不法资本家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10.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项社会关系;

(3)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

12.1952.10,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4.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新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16.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欧美各国、美日走的道路);另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道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17.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18.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19“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建设;

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

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

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建成;

第一座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验成功;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20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1.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推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要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23.对手工业的改造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步骤: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

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和平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25.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分为: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6“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2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27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的特点: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培养建设人才。

(4)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2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中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的确立。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32.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现代科学进军”。5.《论十大关系》(1956.4)的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6.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7.科学文化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

(2)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3)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4)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3)解决敌我矛盾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9.中共八大的(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

(1)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方针。

经济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政治建设方针: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执政党建设方针: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3)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针

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国家、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10.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11.1956年11月,整风运动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整风运动。12.“六又”政治局面: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13.“大跃进”的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14.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15.庐山会议,使纠“左”进程的中断。

16.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7.“七千人大会”(1962年1、2月):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18.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20.科技发展:1964.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1.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1)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2.外交:中印缅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国际准则。

1971.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支中坚力量。

29世纪60年代,中国抓住时机,发起“乒乓外交”,实现了“小球转动大球”。1972.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2.1979.3.30,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3.“两个凡是”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应当理解什么是“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5.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实、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第一个宣言书。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主要内容:

(1)确定全党工作着重点应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3)把党的立法工作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议程上来。

意义:第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二,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7.1981.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2)《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了概括。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 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8.1979年4月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

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又是从建立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开始的。

10.1980年5月,中央决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将海南增为经济特区。

11.1985年,中共中央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2.1980.1,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三件大事:

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现代化建设。

13.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两个素质”,即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4.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

(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阶段)

(2)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15.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16.邓小平南方谈话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17.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

(2)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19.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确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20.“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1.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我国又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22.“三讲”学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23.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4.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5..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

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泽东

第三次: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邓小平26.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胡锦涛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7.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8.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9月),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知识点

1、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A)年以来中国的历史。A、1840

B、1911

C、1919

D、1949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D)国家。

A、殖民地

B、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

D、半殖民地半封建

3、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其中有(B)。A、林则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段祺瑞

4、(B)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魏源

B、林则徐

C、严复

D、孙中山

5、(C)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

A、林则徐

B、徐继畲

C、魏源

D、冯桂芬

6、《盛世危言》的作者是(D)。

A、林则徐

B、徐继畲

C、冯桂芬

D、郑观应 7《天演论》的译者是(D)。

A、魏源

B、冯桂芬

C、郑观应

D、严复

8、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是:(C)A、北伐的失败

B、天京事变

C、天京陷落

D、洪秀全逝世

9、《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C)

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

D、平均地权

10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说明太平天国:(B)

A、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D、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11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C)A、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B、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学习西方文明

12《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C)A、更加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 B、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C、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

13、洋务派不主张进行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是:(D)

A、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

B、认为富国强兵就可以改变一切

C、其大多数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

D、他们本身是封建大官僚大地主

14、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根本原因是:(A)

A、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B、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没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管理制度

D、西方列强极力阻碍破坏

15、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A)

A、开始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进程

B、初次实现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D、促成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16、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直接目的是:(B)

A、发展民族工商业

B、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方面的困难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充实国库,弥补财政亏空

17、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D)

A、西方列强的破坏

B、顽固派的阻挠

C、中央缺乏一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没变革封建制度 18、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D)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19、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B)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20、变法维新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是:(C)

A、地主、官僚办洋务,中国近代军用、民用工业的产生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C、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

21、维新运动的性质是:(D)

A、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B、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运动

C、洋务运动的继续

D、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

22、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A)A、中国同盟会

B、中国国民党

C、华兴会

D、光复会

23、首先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A)A、孙中山

B、周恩来

C、谭嗣同

D、毛泽东

24、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D)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是:(A)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C、《告友邦书》D、《总统选举法》

26、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A)开始的。A、《新青年》

B、《论衡》

C、《新文化杂志》

D、《青年文丛》

27、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是(D)。

A.维新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8、第一次大革命中,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

A.新三民主义

B.反对帝国主义

C.反对封建主义

D.反对北洋军阀

29、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B)。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王明 30、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D)A、地主阶级政权

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政权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31、中国官僚资本垄断全国的经济命脉是在(D)A、洋务运动时期

B、袁世凯统治时期 C、段祺瑞统治时期

D、国民党统治时期

32、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A)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3、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A)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34、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路线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5、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能够坚持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B)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中国共产党依靠和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建立革命根据地

36、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B、它使中国社会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C、它使中共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D、它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7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C)A、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D、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8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共同点是(D)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②背景是面临民族危机 ③以青年学生为先锋④始于北京后扩大到全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9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层广泛参加

40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A)

A、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B、广州——南京——武汉——重庆 C、广州—武汉——重庆——南京

D、广州——南京—重庆——南京

41、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D)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

B、在一切日本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42、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D)A、晋绥根据地

B、冀鲁豫根据地 C、苏南根据地

D、晋察冀根据地

4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是(A)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凇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44、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对华经济掠夺的总方针是(D)

A、对矿业、钢铁工业等部门实行“统制”

B、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C、控制中国的交通命脉

D、将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的经济附庸

45、下列关于皖南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C)

①它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行为②英美支持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 ③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顽固派的进攻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完全破裂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46、下列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C)A、在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B、实行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7、下列文献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是(B)A、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

B、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 C、中共“八七”会议的决议

D、中共遵义会议的决议

48、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B)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49、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D)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历史

50、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C)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ADBBC DDCCB CCDAA BDDBC DAADA ADABD DAABB CCDDA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纲完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纲完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1

    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

    中国近现代史纲prin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专业:13级汽车学院4班 学号:1352205 姓名:沈佳莉 指导老师:郑仁木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看......

    中国近现代史纲重点

    上编综述 1、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①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

    中国近现代史纲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第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1.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B)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2.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复习资料(精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讲 民族 社会与文化(近代社会落后的内因) 一、 中华民族的由来和特征 (一)(二) 特征 由来 1、 重生意识 2、 乐观的人生态度 3、平均主义观念 4、 中庸之......

    中国近现代史纲试卷及答案

    练习题(一)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模拟试卷

    [键入文字] 年)江城教育自考本科2012年10月份公共课模拟考试16. 1930 1 月,毛泽东进一步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文章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一、 单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