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李惠军老师的讲座有感
听李惠军老师《视界和境界——历史教师的发现与教学创意》讲座有感
2014年11月9上午提取了李惠军老师题为《视界和境界——历史教师的发现与教学创意》的讲座。李老师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内容的深度、思维的高度使我非常敬佩。同时,讲座中的很多内容使我深受启发。
李老师在讲座中提到:历史是故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记得有人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也就 说明了历史的作用:指导人类今后的行为。所以,即使虚构的历史(或者说大家认为它是虚构的),只要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有存在的价值的,也可以被认为是历史。历史不像物质一样具有持久的、不变的属性,历史是文字的描述,是个人以自我的世界观记录下他认为存在过的东西,而这个存在性却仅仅靠的是记录者的见闻,而他的见闻不但具有片面性而且还不具有持久性,随着记录者的逝去,这个见闻而随之消失,于是这个记录也就失去了唯一的存在的证据,而且越是久远的历史这个存在性越不可靠,最终流于传说。2014年海南省中学历史教学大赛中张新刚老师的课,讲了故事,欧洲6位涉及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的科学家与教会的残酷斗争,以及达尔文去世后被葬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羊世通老师的课,历史故事更多,有“审判伽利略”、“牛顿的葬礼”、“爱因斯坦之于个人、朋友、社会”。这是两位会讲故事的老师,尤其是羊世通老师,通过故事来说明他们的学术成就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故事说明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这次的比赛效果来看,这两节课是最接地气的。二是李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坚强的毅力着实让我敬佩。做为一个从教十年多的历史老师,非常惭愧老师在报告中涉及的很多材料是没见过的,有些观点是没听过的,深感自己功夫之浅薄,恨不能有日日忱书而眠的冲动。且李老师总能把分散史实组建成有机的整体和新颖的历史逻辑。在报告中李老师还提到,他在讲南北战争时把整个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用英语背了下来。
三是精彩的口才,无论是讲到“苏联解体时红场镰刀斧头旗”降下时的声情并茂,还是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的慷慨激昂,一切历史都在三寸之下熠熠生辉。这样的课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牢牢吸引你,无法让人抽离。
四是独特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报告中有大量的实例,特别是《鸦片战争》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两个课例,其设计立意高,选材新,角度巧,课件制作精美,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却又理所当然。而对“军机处”的解读,图文并茂,环环相扣,让人折服。
老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者,他是在用生命和灵魂讲课,能成为他学生是如此地幸福。他的话语、观点将激励着一代代历史人的思索和前进。
第二篇:听张惠老师讲座有感
听张惠老师讲座有感
2017年*月*日晚上,我非常荣幸在今晚的家长会上聆听到由上海市家庭教育专家团的张惠老师带来的《家庭建设》为主题的精彩教育讲座,张惠老师用铿锵有力、诙谐生动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为家长讲述当下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引导我们家长要重视家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通过聆听今天的讲座,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家庭积极重视起来,才能主动去学习并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像我的父母虽然是文化不高的农民,但是他们干活早出晚归,孝顺自己父母,一急一慢从不吵架,就是用这些日常行为教会我要勤俭持家、孝顺有道、乐观积极的性格。所以说要重视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
2、掌握教育方法
我们的孩子都是“00后”一代,他们所处在优越、信息化的环境生活中,追求个性,比较敏感,欠缺受挫力和意志力。我非常认同张惠老师讲到的说他们其实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和信任。这点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满难的,因为我自己就很容易站在家长的立场来强制孩子做一些自己意愿的事情,但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和信任孩子。因此,要学会跟孩子做朋友,用一种乐趣、享受的心态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3、提高教育能力
张惠老师提到家庭教育之道——父母的成长,父母自身成长才能推动孩子健康成长。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很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各个阶段成长,翻阅了挺多的育儿书籍,包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哈佛家训》、《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级》等,同时,也不间断学习各方面的专业和技能,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这样你就不脱离社会,跟孩子能无间的沟通。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进步、成熟,并不是因为你为人父母就什么都懂什么都对。与孩子共同成长吧,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第三篇:李惠军老师高考讲座资料整理
关于2015年高考我所思考的四个问题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界中生代学科领军人物、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军教授2015年4月10日专题讲座资料整理
导语:高考历史讲究材料,材料又分为文献材料、图片材料和实物材料,一定要切记:“给你材料,就不算超纲”。问题一:
关于中国古代史:“一带一路”的概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非常适合高考文综出题,从历史角度主要思考以下10个问题。
1、汉代为什么会开辟丝绸之路?
2、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3、汉代是如何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的?
(参考:反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设置河西四郡)
4、为什么古代历史上丝绸之路会时断时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国家分裂)
5、为什么唐代会进入丝绸之路的全盛时代?
国力强大、疆域辽阔,“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⑤ 注意国际大格局的视野;
“丝绸之路”的三个端点,东边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中间是8世纪建立的阿拉伯帝国;西边注意中世纪欧洲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
6、唐代丝绸之路是如何达到全盛的?
线长、途径远比汉代要扩大,南路到达印度;
强调复合层面的交流:音乐、舞蹈、绘画、宗教等,从文化和心理层面去思考; 7、12世纪,为什么会由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完成;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北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南宋高宗鼓励对外贸易;(注意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比较?)
当时中国的国家形态格局:局部统一;
④ 指南针应用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8、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泉州等著名港口、市舶司
9、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海禁”与“闭关锁国”?
关于“朝贡贸易”:体现了中国的“大气”、“底气”与“霸气”(经济立场、政治立场),注意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强调自由、平等的观念的比较;
为什么会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其影响?(农业经济的内敛、封建专制统治、国防需要;)
10、启示:汉唐的开启与全盛——向西;
宋元的转移与发展——海路;
明清的萎缩与落后——闭关。问题二: 关于中国近代史:120年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由“天朝危亡”转向“民族危亡”,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分水岭;70年前全面抗战取得胜利,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1、关于对战争的反思:德国与日本比较?
2、中、美、日三国关系发展历程与启示?
3、中日两国甲午战争之前的世界大势(1894年前后)?
(关键词:电气时代、资本输出、瓜分狂潮、垄断时代、世界体系)
4、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不同结局原因比较?
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两国改革的政治前提:政治制度?日本的倒幕运动;
社会基础的区别:国内各阶层对改革的认可程度;
④ 指导思想的区别:“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富国强兵;
⑤ 改革的领域不一样。
5、当时中国为什么会失败,50年后中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从战争爆发的形式来看,日本蓄谋已久、突然袭击,中国则是仓促应战,中国必败;
两国的国防动员能力比较;
两国的“海权意识”比较。
6、有历史学家认为,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分水岭,而不是鸦片战争,为什么? 注意:两个变化、四个进步?
变化一:从“天朝危机”转向“民族危机”;(资本输出、瓜分狂潮、大厦将倾)变化二:格局变化,包括东亚格局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进步一:政治体制进步:专制与民主的较量;
进步二:经济发展模式的进步: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比较; 进步三:思想观念的进步;
(传统的儒学——进化论、西方政治学说(启蒙运动)、改良与革命的思想)注意: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思想几乎同时产生、发展,并经历了前期的竞争、赛跑到后期的合流阶段。
进步四:社会的进步——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各方面 问题三:
100年前,新文化运动发生,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与解放,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100年后的今天,反思新文化运动,是为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在反思,尤其是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诠释?(略)问题四: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相关思考?
人们对于战争的反思与国际格局体系的构建?
总结:“历史课堂是有灵魂的”,高考一定要注意卷面信息与教材信息的有效连接,注意教材、练习与方法的提炼,“得材料者得天下”,注意微妙、敏感的辩证思维+创造性的再现+组织化的表达,归根结底,高考是“执行力”的比拼,何谓“高考执行力”:
其一:智慧力;
其二:策划力(教材问题化、问题方法化、答案条理化); 其三:落实的力度。
第四篇:听李凤霞老师讲座有感
听李凤遐老师讲座有感
8月30日,我们非常有幸的聆听了来自江苏省首届十佳师德模范和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凤遐老师《用师爱成就学生和自己的精彩》的讲座,受益良多。
李凤遐老师,今年58岁,虽然年过半百,但依然工作勤奋,活力四射。老师们经常对她说,“你是一部停不下来的机器”,“如果让你离开课堂和学生,你会难受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信念在支撑她,让这个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永不知疲倦呢?那就是当一辈子的老师,做一辈子的班主任;当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是李老师一生的追求,也是她感受生命价值和生活乐趣的所在,更是她赋予自己人生的一种意义。
李老师坚信“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例举了担任班主任期间大量详实感人的事例,处处流露着她对每一名学生“关爱、尊重、宽容、鼓励、责任”的真情。“大家猜猜我的年龄?”这是李老师经常问她的学生的一个问题。在大家的猜测中,李老师兴奋地说:“我十八岁。”是的,李老师的心理年龄只有18岁。李老师还说,她每次接一个新班,总会穿着印有史努比的卡通衣服走进课堂,伴随着孩子们啧啧的惊叹声,“凤妈”以她独特的魅力征服着每一个学生。她让每个学生都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和陶冶。
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我有了以下的感受:
一、改变心态
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一颗童心,才能融入学生的世界,才能体会和学生相处的快乐,才能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才能让工作充满阳光,才能把阳光洒进学生的心田。
二、热爱你的工作和职业
用李老师的话来说,“要想身体好,班主任当到老”,在工作中,我们要充满激情。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选择了为人师,那么我就该热爱这份工作,让自己做好“为人师”,让自己立志做最好的老师,做最优秀的班主任。李老师更让我明白了“因为有追求,所以要执着;因为有热爱,所以会快乐。”
三、用师爱包围学生
李老师在说到这点时,强调了一种叫“非常6+1”的师爱,即为:平等的爱、尊重的爱、理解的爱、宽容的爱、信任的爱、自律的榜样再加一流的课堂教学。李老师说道:“做班主任就是要用师爱给学生一座殿堂——一座让我的学生难忘的、充满创造灵性、充满欢声笑语、充满人文关怀、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殿堂。”简短的一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深思。是啊,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最大的温暖和力量,用师爱包围每一个学生。
四、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有自身的魅力。有可以影响学生的人格魅力;有可以启迪学生的语言魅力;有可以塑造学生的行为魅力。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在李老师眼里,学生就像一座花园里的花,有的春暖娇艳,有的夏热芬芳,有的秋爽妩媚,有的冬寒傲雪。他们的成长又如同花开四季,不是同步的,又是各具特色的。李老师就是我的楷模和榜样,我决心以她为榜样,反思自己做班主任的言行,努力做好班级工作。
第五篇:听李卫东老师讲座有感
听李卫东老师讲座有感
十一月一日听了李卫东老师《把握学段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讲座,犹如一道精神的美宴,给予了我营养,也指明了我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报告中,李老师分析了各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指明了教学重点。听了报告,我明白了句如何教,段如何教,篇如何教。
我知道了低年段重点是句子的教学,理解词意、句意,想想画面,知道从这个句子学习什么,进行写话练习;中年段重点是段的教学,理解全段的意思、结构,学会读懂段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高年段的重点是篇的教学,理解全篇的意思、结构、主旨,学会读懂篇的方法(鸟瞰、解剖、会通),练习写作整篇文章。如果按此步骤扎扎实实地教学,我们带出来的孩子阅读、写作水平能不高吗?
李老师的报告结束了,但学习没有结束,我一定会通过博客等方式继续向李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