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美术兴趣课题总结
龙坪小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课题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情感诱导,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能产生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美术,首先要让他们喜欢老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美术。热爱学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力量。教师的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进而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学习上,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传播方便。它不仅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感知。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灵活的加以运用。比如我在上《精美的邮票》这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声图并茂地展示了古今中外的各种邮票,让学生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认识。既给学生提供了素材,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对益智活动的兴趣和美术紧密地结合,情趣盎然,深得学生喜爱。比如我在上四年级《登山游戏》这课时,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画一画、赛一赛的多种学习活动过程中自主学习。既激发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遵循儿童学习美术的生理特征和心理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儿童心理发展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和发现,体验美术创造的乐趣。如在一年级《我的新同学》一课时,利用《我的朋友在哪里》的音乐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朋友并观察好朋友的长相特征,寓教于乐。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采取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对美术的情感和态度,以鼓励、改善和促进为主,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愉快,从而更加乐于参与美术学习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努力寻找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为今后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年1月
第二篇:学习兴趣课题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最近在办公室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说:“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讲了几遍他还是一问三不知。”“没法!这些学生根本不想学!那么风华正茂的学生,何以如此讨厌学习,不求上进?通过多次听课和调查学生我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什么呢?老师没有把培养学习兴趣真正落实。教学改革年年喊,但“年年岁岁花相似”,板着脸孔说教,老一套“填鸭式”教学方法却根深蒂固。这样下去,兴趣从哪来,恐怕是索然寡味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跟上改革浪潮,变学生不想学为乐意学呢?为此,我提出:“初中语文学生兴趣激发和培养的研究”的课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希望通过研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汲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如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能完善一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方法,激活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就能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佳的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就能和谐发展,也就能更好的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达到语文教与学的双赢。
(四)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
课题中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是指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学生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在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通过教师自身努力,为语文学习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树立大语文的思想,克服大多数人在教育上的短视行为,为语文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师自身的授课素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在美美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
(1)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语文学习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3)构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外学习能力(4)探索课堂内外指导的策略
(5)以课内带课外的学习模式,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调查法。查阅各类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文献资料,阅读相关理论专著,学习中外名师经验指导研究工作。
2、学生调查法,用问卷形式对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兴趣范围、学习能力以及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3、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唤醒和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研究的过程
1、制定课题研究方向
2、拟订研究计划
我把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2009.9——2009.10),实施阶段(2009.10——2010.7),总结阶段(2010.7——2010.10)。
3、具体实施(1)准备阶段:
经过广泛调查、查阅资料,结合我班学生的特点,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精心设计的导语激趣; 以独特的板书艺术激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游戏激趣;以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激趣。
(2)实施阶段
①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目标。
②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和学习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③积极参加各种公开课、优质课评比,并积极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④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3)总结阶段
①反馈评价,总结实践经验,进行小范围的经验推广。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接受总课题组的评估和验收。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1、前期调查。为了了解我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探索出一套适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我进行了“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前期调查。调查采用记名和无记名问卷式调查与个别走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内容:
1、你喜欢现在的语文课吗?
2、你喜欢参加什么样的语文活动?
3、你认为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你认为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5、你认为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你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吗? 调查对象:八年二班全体学生
2、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教学改革
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学习的具体要求,我对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和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以下相应对策并予以实施:
(1)语文教师本身缺乏个人魅力,不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
旧有模式的语文教学,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情绪,学生当然就不会喜欢这样的语文老师,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缺少兴趣,无论教师在讲台上怎样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已经恹恹欲睡。虽说每节课教师都在认真的准备,但对于学生来说最终的学习效果却很不好。
相应的对策: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
要想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老师,那么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自己独有的教学魅力。而教师最重要的魅力又在于聪慧,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会缺少尊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博览群书,要广泛的涉猎,一定要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史籍,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试想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把语文课上涉及的历史故事脱口而出,那么学生一定会非常敬佩自己的老师,有了崇拜之情,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课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我在讲授《孔已己》这篇课文时提到了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他并不是作者本人或者是当时社会中的真实人物,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社会一个叫“亦然先生”的人物原型加工而来的,学生对于“亦然先生”这个人物原型很感兴趣,都想知道他究竟和孔乙己有什么相似之处,于是我就开始给学生讲关于“亦然先生”的故事,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语文课没有一个学生溜号,从这以后学生经常希望我在语文课上给他们讲解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每讲完一个故事,我感觉学生对我的崇拜感就越强,由不愿意上语文课到喜欢上语文课。
(2)语文课前导语枯燥或者是千篇一率,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更为注重的是整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而往往忽视了每节课的导语的设计,语言非常的苍白,千篇一律的是:今天我们来学习某某课文,这样的导语很难让学生集中精力,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语文课的学习中。上课伊始就缺少热情,可想而知,整节课的学习效果也会非常的差。
相应的对策: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设计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良好的开端。它就像一块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导语设计的好,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情景中。比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我就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电影《南京、南京》的片段,学生原本懈怠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影片中的场面所吸引,所有的学生都马上变得严肃起来,每个学生的脸上都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的表情。这样自然而然的我就引出了对这篇课文的讲解。学生听得很认真,对整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很到位。
(3)语文课缺少独特的的板书设计
传统的语文课,在教师的板书这一环节,几乎每天都是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课文的题目和作者,写写生字、解词。学生对于教师究竟写了些什么根本是毫不关心,更别提他们能对老师的板书感兴趣了,所以直接导致,板书环节只能是在浪费教师的宝贵的教学时间,于是一些教师干脆就省去了板书这一个环节。
相应的对策:钻研板书艺术,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创新。
“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教师会多一些乐趣,学生更会多一些乐趣。”教师板书设计的好,的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板书并不全是为了让学生抄,更重要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板书的时候故意写错字,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又使爱写错别字同学的引以为戒。还可以请学生板书,让学生板书回答问题,或归纳所学内容、知识点。这样在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书法能力。有一次我在讲解文学名著《骆驼祥子》的时候,我故意把祥子的祥字多写了一点,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注意到我的这个小小的计谋,于是我就让一些平时就比较爱马虎的学生也到黑板写,结果他们无一例外都和我写的一样,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去接受而不是质疑,面对学生这一现状,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纠正,马上请心细的学生到黑板去纠错,并给予纠错的同学以奖励。从此以后,我的每次板书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去观察,每次我的小错误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
(4)语文课堂整体气氛沉闷压抑
现在的教师工作压力普遍很大,因此教师的个人情绪尤其是不好的情绪往往容易被带到课堂之中,可能是和课堂无关的一件事,很有可能会让教师的情绪变得很坏,带着这样的坏情绪走入课堂,可想而知,学生就会感到格外的压抑。
相应的对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把微笑带进课堂,营造一种愉悦的,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随时可站起来质疑,突出学生主体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坚决杜绝因为自己的坏情绪对学生训斥性的评价,尽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用丰富、鼓励性的评价去营造和谐的氛围。即使是批评,也要用婉转的语言。比如,语文课之前学生无论犯了什么错误,绝不把这种坏情绪带入到课堂之中,一定要微笑着面对每节课,在语文课上,无论学生回答问题对于错,都尽量的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你回答的很好,但是能不能再从哪个方面分析一下,能不能再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对于那些语文学习比较费劲的学生,多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在问题中找到自己学习语文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5)课堂组织形式单一,多数时间都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写,长此以往,学生就像雏鸟一样只是在等待食物,而不会自己寻找食物,只会单纯的背诵,不会自己分析,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对语文课的基本兴趣。
相应的对策: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游戏、竞赛活动最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爱玩、好胜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新课,兴致盎然地学习新知识,同时师生共同体验游戏所带来的愉悦情绪,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
我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力求多样化,既有讨论、交流,还有充分的合作。09年学校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在实践中完善了小组合作的竞争体制,经常采用8人小组讨论交流、8人小组展示成果的方式,学生们自己发现、研讨、解决问题,让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学习完善,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为配合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锻炼胆量提高能力。我还在语文课上经常搞一些小组竞争抢答、小辩论、读课文比赛、背课文接龙游戏、文言知识竞赛等,这些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时,因为文章要求全篇背诵,虽然文章很短,但是学生对于背诵文言文历来存在着抵触情绪的,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我采取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背诵,看哪个小组在用时少的前提内背的准确。采用这个方法,让全班的每个学生都在最短的时间记住了这篇课文。
(6)语文课只是单纯的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内,没能进行必要的课外迁移。
传统的语文课学生已经习惯了在教室这个狭窄的空间学习,每节课都是面对着老师和黑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想象力匮乏,作文语言苍白毫无个人情感而言,学生已经失去了对语文课根本的兴趣。
相应的对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课堂迁移到教室外,让学生在大的空间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收获成功,像辩论会、故事会、诗歌朗诵、课本剧编演、手抄报评比等多种活动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完《空城计》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中与这个故事相关的情节,然后让学生自由组织人选,进行改编、整理、加工,自制道具,然后在学校的小礼堂进行表演,舞台上的每个学生个个神采飞扬,仿佛自己真的变成了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自主、合作,在表演中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悟。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范进中举》等选自文学名著的课文时,我们就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并举办一些活动来巩固阅读成果,例如“名著人物大家评”,或“假如我是某某”“如果我是生活在三国”,以及围绕名著中的人物举办故事会等等。我还引导学生注重整合探究,联系其它学科学语文。例如:在教学古诗《西江月》(辛弃疾)一文时,我是这样处理课堂教学的。在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来再现古诗情境,学生们通过画诗、演诗、仿写诗等形式更深刻的理解了古诗、深刻感受到了诗情画意。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完《水调歌头》这首词后,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跟在后面轻唱,让他们用歌声来表现出苏轼对家乡弟弟的思念之情。在讲解借物抒情作文写法的时候,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之中,让他们真正的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去描写笔下的物进而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一)在理论探索意义方面
找到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策略教学的精髓,建立了语文学习兴趣的新框架,构建了“语文学习兴趣”的分层整合。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
1、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以前提升了两倍。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浓厚,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教大的提高。我班学生隋情和丁曜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创新大赛二等奖。
(三)在教师水平提高方面
教学艺术不断的成熟,上出了很多精彩的公开课。(四)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实验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
五、问题与讨论
1、因为种种原因,课题实验过程中有些环节不够规范严密,对于一些活动的过程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及时的记录存档。
2、做到了时间落实、指导落实、活动落实,但是有个别项目没能做到检查落实。今后要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进展检查、督促、交流、评价。进一步探索、研究出适合激发和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3、本课题实验预设时间为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人的兴趣受个性品质、外界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它具有可变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人生的历程是漫长的,学生能否在今后更长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仍需我们持续的关注。
第三篇:激发学习兴趣课题研究总结
激发学习兴趣课题研究总结
黄玉柳2012、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更为集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 生的学习活动之中,更贴切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改变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 使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更融于生活,引领学生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 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新课标也指出: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 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激活课堂,达到有效课堂甚至 高效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促成学生自我发展,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总结,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二、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三、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
四、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五、作业批改,引入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 “√”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看你的字真是一种享受,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老师相信你能把字写工整,加油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有进步时,我就会在作业的评语中这样写到:“你进步了,孩子.”“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到:“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他再进步了,我就会写到:“好样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第四篇: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小课题研究
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小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背景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与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画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美术教师,在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老师,我不愿画这个,我想画自己想画的,这个我画不好„„面对孩子们无奈的表情,听着孩子们那童真却又带有一丝埋怨的唠叨,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束缚太多,以至使他们怨声载道。比如:这节课学习用彩墨画鸟,孩子们就必须画鸟,这节课学习用彩墨画鱼,孩子们就必须画鱼„„而在现实中有的孩子偏偏不喜欢画鸟或画鱼。怎么办?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的酝酿,于是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个班级画册,让孩子们冲破教材的束缚,画你想画的,表现你所想的,用绘画表达你的心声,用画笔捕捉你喜欢的瞬间!我想这一做法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支持,也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绘画热情,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学生的绘画能力!(这一活动我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二、理论依据
兴趣先导原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先导。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从事饶有情趣的活动时,大脑会自动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率比吗啡还要高出500倍。英国吉伯特•哈特教授说过:如果你教的班级有30个年轻人,他们正在一起费力地向知识的山峰攀登,这时你若能合理地给他们一些享受,那他们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好几倍。因此,有情趣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但不会有压力,而且记忆、理解、创造等方面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在这个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教育学和心理学分析,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事实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一般来说,有趣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它维持的时间不长,且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有限,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乐趣虽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它还不足以推动人们去为了某种目标而奋斗终身,故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以小学五、六年级全体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据了解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随之降低,而且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愿受任何束缚,他们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想通过创办班级画册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师是点火牵线人。唤起蕴藏在他们身上沉睡的力量,使他们从懵懂中清醒。美术教师的第一步应该在“唤起”上做文章。唤起即诱导,“诱导”二字开始阶段“诱”最重要。应该承认“美术”二字最大的诱惑力在“美”,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把美的画幅展示给学生,然后再演示美的画幅的诞生过程,就会唤起学生心灵对美的追求。
2、有一项调查表明:幼儿园期间的孩子们喜欢画画的占99%,到了小学高年级对美术学习有兴趣的不足75%,而到了中学对美术有兴趣的不足50%,美术爱好的下降是来自文化课的压力。虽然文化课成绩是重要的,但要建立、宣传、用实践证明这样一个观念:学好美术并不耽误文化课。学好美术是与提高学习、认知世界的能力,是与文化课相辅相成的。
3、让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持续增高更重要,这便在于加强学生们在校期间的美术实践。黑板报,墙报,展览,作品评选,对校外的公益宣传等,都能激励学生们拿起画笔为社会做事为世界添美。
4、创办班级画册,画自己想画的,用绘画表现自己的心声,写绘画日记。我想这一活动一定会大大的激发起学生的绘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学生美术问题的现状。通过分析进行调研。
2、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 运用这一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3月15日—2015年4月15日)
1、根据实际,确定研究内容。
2、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
(二)实施阶段:(2015年4月15日---2015年11月15日)
1、制定具体的、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
2、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3、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
4、以点带面,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在全校其他年级实验。
(三)总结阶段:(2015年11月15日---2015年12月15日)
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2、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构成
1、每班创办一本精美的画册。
2、写好教学随笔,反思自己在课题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
3、课题结题报告。
第五篇:美术课题总结
美术学科课题成果阶段性总结
史明文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本人立足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结合农村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深入分析美术课堂中的潜能生,第一阶段已经顺利完成,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实施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
1、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思想,让理论来指导实践,融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于美术教学实践之中,使得课题研究获得质的跃升。通过研讨,我们认为:“所谓美术潜能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术差生、落后生,是指学前基本没有美术经验、也没有经过美术训练、入学后美术能力相对较弱,但只要接受一定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养成美术兴趣并能表现出潜在的美术能力的学生。”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美术潜在能力的,都是能够挖掘培养的。”我们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分工,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为课题框架构建完整、充分、饱满的躯体,保证课题的质的完美和量的统一。
2、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认真备课撰写好教案、论文和教学反思等,组织参加市课题组组织的实验老师教案评比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带动效应
1.常规性活动。学会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上一堂反映课题主题的研讨课,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2.反思性活动。教育科研是一种思辨性活动,经常对教育科研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是很重要的。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阶段性成果
1、心理重塑:潜能生能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课堂。
2、行为重塑:在美术课上潜能生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表现创造能力有所提高。
3、理想重塑:课堂中部分潜能生能根据老师的鼓励树立短期目标和信念:“你行!你可以画!”并让这个信念指导潜能生的行为,让他们在短期目标内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
四、下步实施计划
1、开展兴趣小组,参加各项活动。
2、认真开展好各项绘画比赛和画展,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3、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4、继续深化进行心理重塑,行为重塑,理想重塑。
5、安排好课外阅读研究课有教案,评课记录,教学反思材料。
虽说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收获,但由于刚开始研究,许多研究工作都做的不到位。如何来把这个课题研究好、实施更好,我组准备在这一方面加强研究,争取在下个学期中做的更好,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