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下午好!
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组织全体党员集中上党课。目的就是让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内涵,检查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一条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上升到关系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提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使党员干部与群众始终保持“鱼水交融”的关系,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内容
群众观点,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党的群众观点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等等。这些群众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群众和个人在历史 1
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深刻阐明并正确规定了工人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作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2、群众路线的内涵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基本工作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的形式下,群众路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党的群众路线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群众路线科学体现并具体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群众路线立于坚实的历史唯物论理论基础之上。二是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哲理。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2
“从群众中来”,在哲学上这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是领导者正确决策的源泉和必由之路;“到群众中去”,在哲学上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是领导者的决策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的正确途径。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真理。三是群众路线揭示了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四是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党的历史经验表明,群众路线和党的宗旨,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五是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党的七大高度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和历次群众路线教育内容 通过梳理党的群众路线历史演进过程和在全党范围内多次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在这里,我向大家一起进行剖析学习)
1、大革命时期,群众路线处于萌芽阶段,但党在这一 3
时期尚未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群众路线还处于萌芽状态。
2、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中对党与群众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等观点,党的群众路线初步形成。
3、抗战时期,群众路线走向成熟。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人民的战争。在这一基础上,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得到了深化。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若干问题》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945年4月,党的七大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路线。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保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一贯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出发点”。至此,党的群众路线走向成熟。
4、建国初期,群众路线进一步完善。八大上修改的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主张的实现,都要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间的活动,都要通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自觉努力,因此,必须不断的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
5、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文革”结束,群众路线曲折发展。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党的群众路线被片面等同于群众运动,给党和人民造成沉重灾难。
6、改革开放以来、群众路线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群众路线被定为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表现更加完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写入党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都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
总之,党的群众路线是建党90多年来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艰辛摸索与总结而取得的成果。
(二)历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内容
在党的历史上,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整风、整党运动或活动中,大都涉及群众路线教育。
1、延安整风运动,使我们党进一步密切了党众关系,确立了为人们服务的宗旨,为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定为党的根本政治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2、1947-1949年的土改整党运动,提高了党的纯洁性,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保障了土地革命彻底完成,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但是,由于党对党内不纯的状况 5
估计过于严重,对土地革命任务要求过急,加之受错误的唯成分论和片面的贫雇农观点影响,在整党的过程中也造成一些严重的问题,但其中很多问题很快得到了纠正。
3、1950年整风运动,对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问题进行整顿,对严重的违法渎职的官僚主义者进行必要的纪律处分。此次整风是执政党建设的开篇之作,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4、1951年—1954年的整党运动,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清除了党内存在的腐败现场和享乐情绪,纯洁和壮大了党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战斗能力。5、1957年整风运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开始,后被反右扩大化打断。6、1969-1971年的整党运动,由于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的方针、政策上的一些错误,致使这次包含群众教育的运动不仅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给执政党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7、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多的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这是建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风。8、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实践活动。20世纪90年 6
代以来,党开展了数次全党范围党建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都包含了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教育,都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健康发展,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9、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
重点解决党组织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图虚名、工作不抓落实的问题;解决政治学习敷衍了事,没有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和学习实际,存在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解决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够的问题;解决两委班子办事推诿,效率低下的问题;解决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问题;解决观念淡薄,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不强的问题;解决综合素质不高,与群众沟通能力不强,7
为群众解惑释疑和排忧解难的方法途径不多的问题;解决纪律松弛,执行工作考勤、请销假等制度不到位,工作时间上网、聊天、外出办私事等问题;解决党员干部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不强,事务、财务不公开,利益分配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的问题;解决党员干部只要组织照顾、不讲组织原则,只要索取、不讲奉献,只提意见、不做自我反省的问题;解决一些年轻党员开会学习经常迟到早退,毫无组织纪律性的问题;解决老党员没有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党性意识淡薄的问题。
(二)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坚持亲民爱民,尊重群众。对于群众就业、出行、贫困救济等基本需求问题。要设身处地贴着心为他们着想、替他们解决。坚持便民利民,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进一步提高为民办事服务效率,认真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于群众办理就业失业证、养老保险返还、准生证、流动人口等事项,要尽量少设置障碍,少出难题,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坚持安民惠民,造福群众。对于群众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要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做到不拖不避不推,尽最大限度为老百姓谋福祉。
(三)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网络。抓实社区兼职委员制、“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 8
务”工作,丰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内涵,着力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不断提升社区运转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科学合理规范设置党小组,激发组织活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一站式”办事大厅服务功能,健全办事制度,努力方便群众办事。认真落实月核心工作法,每月开展一次以上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对接上级各项政策,加大社区物业经济发展力度,稳步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增强社区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实施实事工程,即①重点解决400多户居民的国土证办理问题;②解决办理86年拆迁户41位老人生活补助问题;③继解决86年拆迁户下岗人员要求享受低保的问题;④配合城乡一体化办搞好污水支网改造工作,着力解决社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点明显,内容充实 与以往的思想教育活动相比较,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更加明显,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充实。总的来说,这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更必要更紧迫,指导思想更全面、目标和要求更明确,重点和任务更突出,要求更严格。
(一)开展这次教育活动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强烈。这次实践活动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要继续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脱离群 9
众的考验,面对要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面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等等。是在面对着这一系列危险、考验和挑战的背景下开展的。只有深入开展当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进一步把宗旨意识强化起来,把群众路线这面大旗高举起来,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从而夯实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二)这次教育活动内容更强调了为民务实清廉,将党的群众路线定位为“为民务实清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为民务实清廉,共同构成了继续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这次教育活动的重点突出了从领导做起。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打铁先得自身硬”,并且,中共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明确规定,这次活动的对象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这确实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四)这次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切入点更具体、明确。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体现了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与信心,昭示了执政党的坚强意志。
(五)这次教育活动更加强调了制度建设。这次活动,郑重提出了从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到各种接待制度、待遇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会议活动制度等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制度建设要求,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调了靠制度、法规管人。如公款消费、(六)这次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更严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一总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俗鲜明、符合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既强调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又突出了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治理和查处决心。
五、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虽然我们属于基层单位或基层组织,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央要解决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在我社区某些党员干部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化;有的不思进取,工作敷衍塞责;有的回避矛盾和问题,怕惹麻烦,患得患失;有的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和现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要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这些问题认真进行排查、检修、扫除,切实解决在某些党员干部在形式主义、官 11
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查摆,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认真在党内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达到“反四风”要求。通过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社区各项工作具有更广泛、更深厚、更可靠的群众基础,从而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第二篇:论群众路线在我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论群众路线在我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黄黎敏
中国共产党经过了九十三年的不断发展,这九十三年的历史证明了一个道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紧密地联系并且团结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原理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形成并发展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创造辉煌,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法宝。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就明确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以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为己任。1925年10月,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为了组织群众、引导群众,中国共产党先后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农民运动委员会,掀起了工人阶级运动的高潮,并成为大革命运动一个组成部分,湘鄂赣广大农民的参与,使得这一革命运动内容更加充实。党在这中间研究了群众运动发展的规律和领导群众斗争的方法,但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更多的是群众观点。
经过了90年的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一再证明: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什么时候坚持群众路线,党的工作就能取得胜利,党的事业就能向前发展;什么时候背离群众路线,党的工作就要遭遇失败,党的事业就要遭受损失。当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各项工作和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
1.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践行为民的宗旨。群众路线给了我们党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如此,每一位党员才能发自内心的敬畏群众,尊重群众,才会真心实意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才不会停留在口号上,才不会是空谈,而变成全党实实在在的行动。
2.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发扬求实的作风。求实的作风是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和科学精神。
3.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培育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阶段,要求党和政府“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做到这些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同时协调好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营造宽松良好的创新环境。
今天,尽管我们还存在着这样的、那样的困难和问题,确实是不少,因为我们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当中,把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用几十年走完了,等于是压缩了,所以,问题集中呈现,压缩式地呈现。但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条我们要充分肯定,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自信地说,而且应该自信地说,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在哪里?智慧在哪里?在中国人民中,在亿万有梦、追梦、圆梦的中国人民中。只要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同心同德,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对人类的文明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活的学科,是世界观是方法论。是我们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全面地,更透彻的了解世界本质,把握问题的根源。那实践究竟在认识中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承接着怎么样的意义呢?我将在以下的片段中作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所谓实践是指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它是人类全部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例如,我们要过有质量的生活,要了解哪家餐厅的饭菜更好吃。哪个品牌的服装更优质。何种药品可以治疗何种疾病。这一系列的认识无不来自于实践。因此可以看出,认识是通过实践产生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也是依赖于实践发展的。但是认识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而这样的发展是离不开实践的。因为,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从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发展。例如,人们通常认为水蛭是害虫,它不但会吸食我们的血液,又对脏乱阴湿的环境情有独钟。但是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在实践中发现,其实水蛭对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都有很好的功效。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医务人员的不断临床实践,竟然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由此案例可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单凭主观臆断是不能充当检验认只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因此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然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却总是将它束之高阁、而非付诸于实践,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由以上四点可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而两之间的相互配合运用也是不可分割的。
二、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历经了62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的国家建设也在风雨飘摇里经过了漫长的实践与摸索。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早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就对如何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政治方面提出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经济上提出的中国式的工业化路线。以及在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为后来的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提出了宝贵的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以往的经验教训,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大胆的理论在此后30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被检验完善,并不断产生新火花。在这一理论的催生下,在改革初期的三十年间,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各个方面都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实践的又一次理论化的升华。三个代表的提出为倾如何在新世纪里做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全新的目标。2003年7月28日,在对国际形式作出了充分判断之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崭新诠释。从上述的四个发展时期的经典理论的提出不难看出。正是通过了不断的实践,党和国家充分汲取了不同时期的发展要素,综合了过往经验教训,在实践是不断反醒,不断总结,反复论证,最终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了完美的演绎。由此可见,我们目前取得的成就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检验理论”的科学法方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篇: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执政党建设的意义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建党初期,经过井冈山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理论内容。1943年,他在为党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步骤,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章的总纲,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时,结合执政党面临的新情况,对此作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他还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等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不久,就作出了《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随后又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论述得更多,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他认为,党的三大作风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对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全党干部尤其是高中级干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绝不能以权谋私;要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绝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人民同甘共苦,坚决反对挥霍浪费,贪图享受。
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坚持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群众路线既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又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概括得好:“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09页)
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无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各种分散的群众意见转化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而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此,坚持了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路线。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
可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重要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性质、宗旨提出来的。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违背群众路线,我们就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至遭到失败。党中央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其中最重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走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各项事业就有了正确决策和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总之,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之中。
二、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脱离群众,当前群众反映最大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二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与党的群众路线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严重影响党群关系,败坏党的形象和威信。对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上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痛下决心把这两股歪风煞住,越快越好。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是,决不能为了图虚名而不顾实效、走形式、摆花架子,更不能不顾具体实际,一味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当前,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空头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等等。凡此种种,都是群众观念淡薄的表现,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官僚主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深刻影响的“官本位”意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都多次对种种官僚主义现象予以痛斥,认为官僚主义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作了深刻揭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同样深刻意识到了官僚主义给党的肌体和党的事业构成的危害,列举了官僚主义种种新的表现形式,如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职位的现象,不思进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一切为了保官的现象等,并指出,对于“官本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实质,都是严重脱离群众。反对这两种坏的作风,发扬群众路线的好的作风,在今天来说,很重要的是要努力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把“三个代表”中所说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具体工作体现出来。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2001年6月3日,江泽民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再次提到了毛泽东的这篇讲话,并指出:“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拥护我们”。(《人民日报》2001年6月4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提醒全党要注意群众的呼声,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他强调,对群众的关心要具体一些。现在发生的许多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工作跟不上,没有做好工作引起的”。“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9、228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多次阐明关心群众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干部“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714页)他强调,“要使全体人民都能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从而调动起最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日报》2001年3月6日)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出现一些社会矛盾本来是正常的,但有些矛盾的出现和存在,却与我们少数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矛盾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本来,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可以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恰恰因为有些干部置群众的一些合理要求于不顾,作风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有些干部则直接侵害群众的利益甚至群众的人身权利,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有些矛盾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大局,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江泽民同志尖锐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求是》2001年第1期)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更替,20世纪末的苏东剧变,都很好地说明了脱离群众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如果我们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任由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泛滥,我们还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至遭到人民群众的抛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群众路线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989年12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党建理论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结合建设和改革的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16页)前不久,他在安徽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如果我们不善于创新,都是老办法、老手段,那肯定是不能胜任的。”密切联系群众等党的重要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办法和手段”。(《人民日报》2001年5月25日)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使实践群众路线的创新问题,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80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及时转变自己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不断进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更是如此。但面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在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新的情况下,如果再简单地套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方法来管理社会经济活动,那肯定是不行的”。(《人民日报》2001年5月25日)同样,不顾本地的实际,生硬地照搬外地的新方式新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加紧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群众路线的创新,用以牢牢掌握各项事业的主动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维护不同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发扬创新精神,制定出新政策,提出新理论。例如,在经济利益多样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要等,都需要加大维护和满足的力度;近年来,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在广大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同时,尚有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需要进一步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的收入增长却十分缓慢,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保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新加入工人队伍的青年农民以及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要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我们始终关心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就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也就一定能够带领群众创造出新的业绩。”(《人民日报》2001年6月4日)同时,实践也证明,只要我们下功夫探索,实现群众路线的创新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在目前广泛开展的农村“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中,一些基层干部总结出了许多新的经验:在经济工作中更加注重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逐步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由习惯于靠上级、找领导逐步转变为抓信息、找市场;在与群众打交道时更加注重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加强服务的方法;在处理矛盾和纠纷上更加注重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等等。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就是群众路线创新的成果。这说明,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良好的工作热情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推动群众路线的不断创新,从而进一步密切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比如,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就业的亟需扩大,收入分配关系的进一步科学理顺,农民收入的切实增加,等等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在不断创新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也因此日益多样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又比如,随着大众传媒的日趋现代化,就存在一个如何更有效地宣传、发动、教育和提高群众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区别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增强,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这就存在着如何适应群众的新要求,提高工作水平的问题,等等。总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群众的新要求,应对诸多严峻的挑战,解决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全党同志必须在实践群众路线、改进领导的方式方法问题上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赋予党的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容,从而使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
根本的工作路线。它的理论基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原理的唯物史观和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明确提出并 科学慨括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的重要理论贡献。群众观点的主 要内容是:
(一)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无产阶级政党 的历史任务不是充当“救世主”,而是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因此,要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尊重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革命首创精 神。
(二)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是人 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和执行者。一切共产党员,包括党的领袖在内,都 是社会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决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以权谋私,假公济 私。
(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共产党员都要把是否符合人民 的利益和是否向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把向
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确信人 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领导群众,首先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有事和群 众商量,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以上四个方面相互 联系,形成群众观点的有机整体。
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 的根本路线,它包括两个方面:(1)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 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首先要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符合 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以实现。(2)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 形成正确的领导决策。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坚持 群众路线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实行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前提,而群众 路线的领导方法又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保证。坚 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无产 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第五篇: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
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 1.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告别短缺经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竞争的实质是质量竞争,其结果是质量好的企业必将淘汰质量低劣的企业。
2.质量是企业树立品牌的前提
良好的品牌依赖产品的高质量,没有优质的产品难以树立好的品牌形象,即使品牌形象树立起来了,也只是昙花一现。
3.质量是企业效益的源泉
一方面,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相比,生产成本相差无几,但市场上的身价相差可能数倍;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生产制造过程降低了废品率和各种消耗,这种低成本的生产过程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4.质量是市场营销的后盾
高质量的产品给企业的市场营销以十足的信心,是市场营销成功的保证。如果质量上不去,再有成效的市场营销也只能是前面开拓市场,后面丢失阵地,前面扩大销售,后面增加投诉。